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八下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人教新课标)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教学目标与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和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实现,让学生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史,正确掌握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说明新旧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式学习,学会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分析】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学习过程,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的贡献及其外交艺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
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2)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分析】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打破了国际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和遏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的高贵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二、教学策略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类比法。
利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然后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结合收集的材料,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模式为:创设情境一提出问题一观点展现一归纳讨论。
八下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本课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所以提出问题尽量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出发,导入新课。
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以学生合作闯关的形式,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在每一关的问题设置上力求科学,想办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另外,为增加学生学习内驱力,可以将学生分配成若干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并设置组与组竞赛环节。
最后,通过编写历史小短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还原”历史、感悟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
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2)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2.教学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所揭示的国际关系的本质。
重点、难点的突破:“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中国的外交活动都是以它为前提展开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因此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通过对比鲜明强烈的两张图片给学生视觉和感受上的强烈冲击,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分析得出结论:要想在国际上赢得尊重,首先要树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实现独立自主,必须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依托。
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完成,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建国初期我国的国际环境。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新人教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万隆会议2. 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培养识记历史的基本能力。
通过我国的外交政策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我国和平、平等的对待国际关系。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万隆会议的召开【教学难点】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通过图片(列强欺压中国官员)展示,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吗?学生:旧中国的外交=屈辱的、任人宰割的、跪着的外交。
二、新课学习(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师:周恩来对旧中国外交评论的一段话: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摘自《周恩来传》教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向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想一想: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学生:独立自主和平通过图片请思考:图中反映出建国初,我国外交面临怎样的形势?学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学生: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教师: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向毛泽东主席递交的国书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图为当年10 月16 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
课题使用人编号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顾伯方日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国初外交形势以及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主要活动。
识图解图,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能灵活运用知识从图片中提取信息,对比鉴别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之别;善于提出问题,并在独立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积极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本课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所以提出问题尽量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出发,导入新课。
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以学生合作闯关的形式,帮助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在每一关的问题设置上力求科学,想办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新中国确立起独立自主形象,既需要正确的外交政策,也需要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周恩来堪称中国形象的代表,他的魅力、智慧、精神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
重点掌握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
学法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教法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讲解。
人教版历史八下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教学设计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小作中学杨利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识目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等基本史实。
②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学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风采的图片、文字材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②实施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资料进行自主分析,认识建国初期我国外交事业的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③感受周恩来外交政策中的智慧和魅力,体会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中包含的宽容、谦虚、诚恳,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处理方法:通过网络链接视频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体验和感悟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难点:建国初期国内外的复杂形势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处理方法:通过网络链接视频情境,出示“周恩来总理讲话”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型、课时】新课、一课时【教法、学法设计】1.课前导学(1)指导学生预习本课内容,上网收集有关建国初期周恩来外交风采的图片、文字材料。
(2)准备再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的片段历史视频资料。
(3)指导学生复习有关旧中国耻辱外交的内容,如鸦片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等。
2.教学渗透(1)通过对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程启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受情境------观点展示------结论与评价”,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重组知识,形成历史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史,逐步培养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通过相关学生活动的组织,锻炼并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概括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式和取得的外交成就后,能说出正视困难、坚强毅力等在克服困难中的作用。
2、在比较新、旧中国外交的不同点后,说出自己的切身的感受。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求同存异”的方针。
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以及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再现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场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又是一种什么情况?二、感知理解(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中苏中美关系在建国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好的外部环境。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2、中印中缅关系西藏地区成为中印关系焦点的历史原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时间、内容、作用)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1、万隆会议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性质、主题2、“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什么叫“求同存异”的方针?自由阅读卡:周恩来和日内瓦会议二、课堂小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1与苏联等国建立外交关系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建立了与周边国家的正常关系4促使万隆会议圆满成功,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5参加日内瓦会议,促使和平解决越南问题三、拓展练习比较新旧中国外交领域的主要不同。
由此,你得到那些认识?四、课后作业课后:活动与探究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了解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及内容和作用。
2.了解万隆会议的主要过程,说出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概括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其阅读、概括与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新中国的外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成就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教活动,打开新局面,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便确立起自己的外交政策,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一年里就与17个国家建立起外交关系。
在此基础上,1953年,在中印谈判中,周恩来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迅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在印度万隆举行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三.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五.教学准备:1.搜集反映新旧中国外交状况的材料,并制成幻灯片。
2.收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并制成幻灯片。
3.熟悉中印、中缅建交史。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出示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
第15课 和平自主的外交(课件+教案)-1.doc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3)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4)培养学生读图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对新旧中国外交进行对比。
(2)实施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与尊重。
(3)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难点]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思路]本课教学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条是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最后这两条线索合二为一,两者都为我国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了崭新的国际形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课前已布置大家做好课前预习和收集相关信息的任务,今天在不同时段会检验你们的预习效果。
现在开始第一个检测,布置同学们复习近代史。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相关知识: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学生回答后归纳(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定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
)说明在清政府时期我们的外交是一种屈辱的不平等的外交。
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面临的“弱国无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尴尬。
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请大家看书。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学生根据第1页“导入框”,讨论回答:1.当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什么不许美国代表与中国代表握手?(朝鲜战争期间,中美两国处于交战状态,中国人民志愿军把侵朝的美军打得焦头烂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近湖中学:高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3)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4)培养学生读图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6)引导学生对新旧中国外交进行对比。
(7)实施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9)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与尊重。
(10)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 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课前预习]填空: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
2、在新中国建国的第一年里,同___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____态度,实行_______政策。
3、我国首次提出和倡导的___________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____和_____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5、1955年亚非国家自行召开的万隆会议,主要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_______和__________。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相关知识: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定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
)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面临的“弱国无外交”局面仍然十分尴尬。
新中国建立以后,如何在外交上确立独立自主的形象?请大家看书。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二、讲授新课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建国初期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
[说一说]
面对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你认为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
①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②在这个外交政策下,我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绩?
[比一比]
①你知道最早和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吗?
②到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1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得到25个国家
的公开承认,你能说出这17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吗?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法外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100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处。
赔偿白银13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
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历史现实?
②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导致了怎样不同的后果?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比一比]
①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哪两位同学分别代表两个国家,能用几个动作表示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每组选两名)
[补充]
关于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由来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放录相《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创设历史情境
(动脑筋)
①万隆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②中国代表团此去会遇到哪些困难?
③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④假设
a、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加以反驳
b、中国代表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予理睬
这样做分别会出现什么情况?
⑤中国代表团是怎样因势利导扭转局面的?
⑥这次会议的召开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故事会)
同学们讲有关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万隆会议现场报道
采访周恩来总理
(动脑筋)书74页
(补充资料)“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里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
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小结](谈一谈)
1、今天我们共同了解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谈谈你的感想?
2、你知道什么是“万隆精神”吗?“万隆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适用吗?(请举例说明)
板书设计:
15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时间共同倡导国家内容意义
二、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
随堂训练:选择:(1)新中国的第一任外交部长是()
A、周恩来
B、乔冠华
C、朱德
D、陈毅
(2)新中国成立后,下面哪一个国家与其他三个国家对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决然不同
A、苏联
B、保加利亚
C、美国
D、南斯拉夫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
B、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
C、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
D、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4)20XX年是中、印、缅三国总理发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多少周年()
A、49
B、52
C、53
D、50
(5)新中国20世纪五十年代的外交活动有()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倡导不结盟运动A、①②④B、①②③C、③②④D①③④
(6)1954年,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杜勒斯严令美国代表团:不准任何人与中国人握手。
这表明()
A杜勒斯十分仇视中国 B、美国人缺乏礼貌,不够友好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害怕中国
D、所有西方国家的代表都对中国不友好
回答:(1)假如你是一位新闻工作者,曾目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1954、1955年的外交大事,请用简单的原因介绍你的所见所闻,并谈谈你的感受。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些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