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阅读题目及答案

合集下载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细柳。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诚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孝景三年,吴、楚反。

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

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

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

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

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

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

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

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

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

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

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匈奴..王唯徐卢降,景帝欲侯之。

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

”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后条侯子坐买县官器..,事连污条侯。

书既闻上,上下吏。

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

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

”召诣廷尉。

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吏侵之益急。

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

悲夫!(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有删改)1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C.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1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

《史记故事——青少年必读中国经典丛书》阅读练习题(有答案,内容全)

《史记故事——青少年必读中国经典丛书》阅读练习题(有答案,内容全)

《史记故事》阅读题(内容全,有答案)一、填空。

1、黄帝名(轩辕式),他与(炎帝)的两支力量合并在了一起,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说法由此而来。

2、(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3、烽火台上的士兵一旦发现敌情,白天就点起(浓烟),夜间点燃(烽火)向四处报警。

4、郑国商人(弦高)把自己贩卖的(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送给秦国军队,还假称这是郑国国君对秦军的慰劳,使得敌人放弃了对郑国的偷袭计划。

5、公元前(221)年,(嬴政)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秦朝)。

6、“不鸣惊人,(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善于纳谏,从一个昏君变成了一个英明的君主,使楚国成为了诸侯中的强国。

7、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

孔子周游列国(14)年。

因为苏秦的合纵策略,秦国有(15)年不敢出(函谷关)关攻打六国。

8、司马迁说:“假如(晏子)还活着,我即使为他驾车,也是心甘情愿的。

”9、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10、(李斯)建议秦始皇修筑(长城),以保护秦朝不受北方各少数民族军队的滋扰。

11、淮阴侯(韩信)年轻时就敢于忍受(胯下之辱),承受各种折磨,后来成了一代名将。

12、通用至今的诊脉疗法,仍遵循着确立的理论。

13、(田忌)通过赛马的方式,向齐威王推荐(孙膑)。

14、屈原创造的诗体被后人称为(楚辞)。

15、华夏民族的祖先是(炎帝和皇帝)。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

17、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是指(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的七个强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18、“管鲍之交”指的是著名历史人物(管仲)和(鲍叔牙)。

19、使秦国由弱变强,逐步走上霸主之位的著名变法是(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

20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屈原)。

史记故事练习题 及答案

史记故事练习题 及答案

史记故事练习题及答案史记,中国历史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录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史记不仅展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学习史记,下面为你准备了一些故事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他的身份是?a) 历史学家b) 总督c) 宰相d) 将军答案:a) 历史学家2. 史记按照_______进行组织和编排。

a) 年代b) 主题c) 人物d) 地理位置答案:b) 主题3. 史记中以记载_______为主。

a) 历史事件b) 文化传统c) 儒家思想d) 艺术作品答案:a) 历史事件4. 司马迁编写史记的目的是?a) 记录历史真相b) 赞美君主c) 启发读者思考d) 教育后人答案:d) 教育后人二、问答题1. 简述史记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史记作为中国历史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史记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叙事艺术,成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窗口。

其记载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其次,史记对后来的史学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古代、现代的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都受到史记的启发,继承了史记的叙事风格和学术方法。

另外,史记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也对后世的政治、道德和教育产生了影响。

2. 史记中的“论语”是谁的言论?史记中的“论语”是孔子的言论。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记载了孔子的一些重要言论,这些言论被称为“论语”。

其中包括了孔子的教育观、政治观、道德观等诸多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写“对”,错误的请写“错”。

1. 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他在书中还记载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答案:对2. 史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先写上古时代的历史,再写后来的历史。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

史记伯夷列传阅读答案《伯夷列传》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这篇列传中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史记伯夷列传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史记伯夷列传》阅读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B.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C.天之报施善人施:措施D.时然后出言时:看准时机6.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表达司马迁对“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质疑的是( )(3分)①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②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③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④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⑤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⑥举世混浊,清士乃见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少儿史记测试题及答案

少儿史记测试题及答案

少儿史记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史记》的作者是谁?A. 司马迁B. 司马光C. 司马相如D. 司马徽答案:A2. 《史记》中记载的第一个皇帝是谁?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答案:A3. 《史记》中“霸王别姬”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答案:B4. 《史记》中“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关于哪位历史人物的?A. 勾践B. 项羽C. 刘邦D. 嬴政答案:A5. 《史记》中“鸿门宴”的故事中,项羽和刘邦的关系是什么?A. 兄弟B. 朋友C. 敌人D. 君臣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______所著。

答案:司马迁2. 《史记》全书共______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答案:1303. 《史记》中的“本纪”部分主要记载了______的事迹。

答案:帝王4. 《史记》中的“世家”部分主要记载了______的事迹。

答案:诸侯5. 《史记》中的“列传”部分主要记载了______的事迹。

答案:各类人物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史记》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答案: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荆轲是燕国的刺客,受燕太子丹之托,企图刺杀秦王嬴政。

荆轲带着地图和樊於期的头颅作为礼物接近秦王,但在图穷匕见的瞬间,刺杀失败,荆轲被杀。

2. 《史记》中“破釜沉舟”的故事是关于哪位历史人物的?答案:破釜沉舟的故事是关于项羽的。

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为了激励士气,下令破釜沉舟,表示决心与秦军决一死战,最终大败秦军。

3. 《史记》中“指鹿为马”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指鹿为马的故事说明了赵高权倾朝野,秦二世胡亥被赵高所控制,朝政混乱,国家走向衰败。

4. 《史记》中“孟尝君食客三千”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孟尝君食客三千的故事说明了孟尝君的慷慨和影响力,他能够招揽天下贤士,食客多达三千人,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手腕。

五年级《史记》阅读试题

五年级《史记》阅读试题

五年级《史记》阅读试题
第一篇:秦始皇篇
1.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2.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系吗?请说明原因。

3. 简述秦始皇在修建长城和兵马俑方面的贡献。

4. 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这个行为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又有何种影响?
第二篇:汉武帝篇
1.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2.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有哪些方面的突出表现?
3. 简述汉武帝在对外扩张方面取得的成就。

4. 汉武帝在文学方面有何贡献?
第三篇:唐太宗篇
1.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2. 简述唐太宗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成就。

3. 唐太宗在文化艺术方面有何重要贡献?
4.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对后世又有何种影响?
第四篇:宋徽宗篇
1. 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2. 简述宋徽宗在文化艺术方面的贡献。

3. 宋徽宗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表现如何?
4. 论述宋徽宗和辽金的战争对宋朝的影响。

以上是五年级《史记》阅读试题的内容。

请根据题目提供的问题回答相关内容。

每一题都应该提供详细的解答,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意义。

文言文阅读《史记项羽本纪》练习及答案译文

文言文阅读《史记项羽本纪》练习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跟从B.至鸿门,谢曰谢:道歉,谢罪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想到D.令将军与臣有郤郤:同“隙”,嫌隙12.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A.乘彼垝垣,以望复关B.以有尺寸之地C.申之以孝悌之义D.伏为圣朝以孝治天下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一见沛公谢罪,便脱口把曹无伤供出,自伤耳目,足见其毫无心机的性格。

B.对于范增举玦要求在席间杀死刘邦,项羽默然不应,体现了项羽“妇人之仁”。

C.项庄舞剑环节,项伯拔剑处处掩护刘邦,体现出项伯急中生智、有仁有义的品质。

D.范增见项羽不想在席间杀刘邦,于是请项庄舞剑,“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足见其有远见。

11.A12.A13.C【解析】【分析】1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史记·李斯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史记·李斯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史记·李斯列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

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

李斯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

曰:“……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

斯皆有力焉。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

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

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苟卿曰‘物禁太盛’。

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

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

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

丞相斯、中车府令赵高兼行符玺令事,皆从,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

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

余子莫从。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

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

置始皇居辒辌车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官者辄从辒辌车中可诸奏事。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B.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C.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D.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陛下,原来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后来借用为对帝王的敬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的阅读题目及答案史记的阅读题目及答案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以卫鞅为左庶子,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

尽迁之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

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魏公子卬以为然。

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数日不厌厌:讨厌、厌恶 B.军既相距距:通拒,相距对峙
C.吾始与公子欢欢:友好,交好 D.民怪之,莫敢徙怪:感到奇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

尽迁之边城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

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

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

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

秦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11.把第I卷文言言语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5分)
译:
(2)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5分)
译:
参考答案:
8.A (厌:满足)
9.C (①说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的心理,进而迎合,为人圆滑,④说明商鞅言而有信)
10.B (阻挠变法的权贵们错,百姓们的拥护错,秦人皆趋令实是威权之下的
保身之举)
11.翻译(10分)
(1)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周年,泰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利的数以千计。

(行、期、之译对各1分,全句通顺2分)
(2)我曾经读过商君的著作《开塞》、《耕战》,内容与他本人的所作所为相似。

终于他在秦
国留下了一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缘由的呀!(卒、恶、以译对各1分,全句通顺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诸庶孽公的儿子,名字叫鞅,复姓公孙。

商鞅从小就喜欢学习刑法。

曾担任魏国丞相公叔座的中庶子职务。

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招贤纳士,将要成就秦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侵占的土地,公孙鞅于是从东面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拜见孝公。

秦孝公与他交谈,不知不觉地将双腿移到席前。

两人长谈几天不感到厌倦。

景监说:你凭什么讨得孝公如此喜欢你?公孙鞅说:我劝说秦孝公仿效古代帝王的做法,但孝公说:‘这太久远了,我无法等待。

况且古代贤明的君王,各有各的成名方法,哪里能够压抑自己待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可以成就帝王的大业呢?’所以我就用富国强兵的霸业劝说孝公,孝公非常高兴。

后来,让公孙鞅担任左庶长,最终审定改革的.法令。

法令规定老百姓实行什伍编制,犯法连坐。

不主动告发犯罪的人处以腰斩之刑,窝藏犯罪的人与投降敌人同等处罚。

私下打斗闹事,按各自的轻重程度施以相应的处罚。

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以及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为官奴。

法令已经制定好了,还没有公布,(公孙鞅)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在京城南门竖立一个三丈多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此木搬移到京城北门的人.奖给他十两金子。

老百姓感到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搬移。

又说:能搬运此木的人奖五十两金子。

有一个人将此木搬移了,就奖给五十两金子,以表明不欺骗之意。

终于下令推行新法。

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利的数以千计。

正在这时候,太子犯法。

公孙鞅说:法令之所以难以施行,是因为上面的人带头违犯。

(公孙鞅)将要处置太子。

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不能够施刑,就处罚太傅公子虔,刺面处罚少傅公孙贾。

第二天,秦国人都自觉遵守法令,秦国百姓当初认为新法不利就来建议完善法令,公孙鞅说:这些都是刁民。

把这些人全部发配到边城,后来再也没有人敢议论法令了。

公孙鞅劝说秦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这个建议好,就派公孙鞅率兵进攻魏国。

魏国派公子卬率兵迎战。

两军对峙,公孙鞅给公子卬送信说:我一开始就与你友好交往,现在各自为两国的将军,我不忍心互相攻打,可以与你见面商定结盟,—起饮酒,高兴地撤军,以使秦魏两国相安无事。

魏公子卬认为真是这样。


人会盟完毕,一起喝酒,但是公孙鞅让埋伏的军士袭击俘虏了公子卬,趁机进攻魏军,大败魏军而回到秦国。

秦孝公死后,太子登基。

公子虔一伙告发公孙鞅谋反,派人逮捕了公孙鞅。

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来示众,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灭了商君的全家。

太史公司马迁说:商鞅是一个生性刻薄的人。

开始的时候就想用帝王霸业劝说秦孝公,这种浅薄的言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并且所涉及的尽是宠臣,等到施用时,处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从赵良之言,也足以看出商君刻薄少恩。

我曾经读过商君的著作《开塞》、《耕战》,内容与他的所作所为相似。

最终在秦国留下一个谋反的罪名,这也是有缘由的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