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视角中的女性与女性的自我表达

合集下载

宋词中的爱情视角与情感表达

宋词中的爱情视角与情感表达

宋词中的爱情视角与情感表达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宋词是以独特风格和深刻情感而闻名于世。

宋词中的爱情题材是广泛存在的,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爱情视角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探讨宋词中的爱情视角以及其中所展现的情感表达。

一、女性视角爱情在宋词中,女性被赋予了表达爱情的自由和能力。

她们勇敢地追求自己心灵深处真实的感受,并用文字细腻地描绘出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忧伤和喜悦。

她们通过纤细而富有内涵的笔触,展现出坚强、柔美、矛盾而又深刻的内心世界。

例如晏殊《采桑子·无言独上西楼》一词,通过女性主人公直接而真实地呈现了她对爱人离去的思念之苦。

她把满怀相思之情化成流泪声声,将无尽哀怨尽收于字里行间。

这种深情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同身受,感受到了女性在爱情中所经历的苦痛和无奈。

二、男性视角爱情与女性视角不同,宋词中也存在着男性对爱情的视角和表达。

相比于女性的细腻柔情,男性词人更多地展现出爱情中的豪放坚毅和深藏的温柔。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将浓烈的爱意转化为对世事变换莫测中唯有月光常在的珍贵保持,抒发自己对爱情坚守和追求的决心。

他以饱满而豪放的语言描绘了男子汉心中追求真挚爱情的向往与希望。

三、思念与别离之情除了不同视角下的爱情表达,宋词还以一种特殊方式展示了思念与别离之情。

这种情感是由于身处逆境或他乡,使得两个相爱的人被迫分离而产生的。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以细腻婉转的笔触展示了女性对爱人思念之情。

她用寥寥数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被迫与爱人分离后,内心的痛苦、孤寂和无助。

这种深情而凄楚的描写方式引起读者共鸣,使他们感同身受地体味到了思念与别离所带来的心灵折磨。

结论宋词中的爱情视角多样且丰富,不仅展现出了女性视角的独立和坚强,也展示了男性视角中渴望和追求真挚爱情的决心。

同时,通过对思念与别离之情的描绘,宋词传递出了浓郁而深刻的爱情情感。

总结而言,在宋代文学中,词人们通过精湛的语言技巧和深邃的感悟,将自己对爱情的体验表达得生动而灵动。

凝视与反凝视——《露琪亚,露琪亚》中的女性形象书写

凝视与反凝视——《露琪亚,露琪亚》中的女性形象书写

2023年12月Vol.39,No.4Dec.2023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第39卷第4期凝视与反凝视—《露琪亚,露琪亚》中的女性形象书写[收稿日期]2023-10-23[作者简介]陈宜各(1988-),女,山东淄博人,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摘 要]美国意大利裔作家特里吉亚尼的著作《露琪亚,露琪亚》以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为叙事背景,探讨了在父权结构支配下女性的主体困境及其自我身份的建构。

以露琪亚为代表的女性受到男性凝视的规训与压制,但这规训与压制也激发了女性对抗凝视的动力,进而促成女性自我觉醒的实现和自我建构的突破。

以露琪亚为代表的女性群像虽然带有旧时代传统文化的烙印,但也接受了先进女性思潮的洗礼。

正是这样一群拥有坚韧性格的女性,推动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露琪亚,露琪亚》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女性主义思想的深入思考和探讨,还为读者在阅读其他同类作品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形象;他者凝视;自我建构[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3)04-0080-06Gazing and being gazed— the study of female image writing in Lucia ,LuciaCHEN Yi-ge(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China )Abstract:Lucia ,Lucia written by Italian American writer Trigiani explores the dilemma of female subjectiv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self-identity under the domination of patriarchal structure ,with New York in 1950s as the narrative background. Women ,represented by Lucia ,are disciplined and suppressed by male gaze ,but this discipline and suppression also stimulates women ’s motivation to resist gaze ,thereby achieving breakthroughs in women ’s self-identity and self-construction. Although Lucia and other female characters bear the impri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old era ,they have been baptized by the advanced feminist trend of thoughts as well. It is such a group of women with tenacitythat hav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feminism. Lucia ,Lucia not only reflects the author ’s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refl ection of feminism ,but also provides readers with a broader perspective when they read other similar works.Key words:feminism ;female image ;others ’gaze ;self-construction○ 陈宜各 (青岛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一、引言阿德里安娜·特里吉亚尼(Adriana Trigiani ,1959—)是一名高产的当代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其作品被译为30多种语言发行,因幽默温馨的风格而被数百万读者所喜爱。

男女间的性别期望与自我认同

男女间的性别期望与自我认同

男女间的性别期望与自我认同性别是社会对个体的一种分类方式,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担负着不同的期望。

这些性别期望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男女间的性别期望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并进一步思考如何超越这些期望,实现真正的自我认同。

一、性别期望的社会构建性别期望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期望的行为、角色和特质的一种构建。

在大多数社会中,男性被期望强壮、自信、理性和有竞争力,而女性则被期望温柔、体贴、关心他人和有母性。

这些期望不仅反映在家庭和个人关系中,也体现在工作场所、教育机构和媒体中。

二、性别期望对自我认同的影响性别期望对个体的自我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小到大,男孩被教导要坚强、勇敢,不流泪,要有领导能力和竞争意识。

女孩则被教导要温柔、善解人意,要照顾他人,要注重外貌和服装。

这些期望塑造了男性和女性对自己的认知和期待,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强化和限制。

对于那些与性别期望不符的个体来说,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焦虑甚至自我怀疑。

例如,一个男性可能喜欢艺术和音乐,但社会期望他对体育和冒险更感兴趣。

这种不符合期望的体验可能使个体感到自己与社会的脱节,从而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产生质疑。

三、超越性别期望的挑战超越性别期望是个体实现真正自我认同的关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挑战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期望,并鼓励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自己的行为和角色。

首先,教育机构应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鼓励男女学生追求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学校应该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鼓励男孩们参与艺术和文学活动,女孩们参与科学和技术领域。

其次,媒体在塑造性别期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媒体应该避免强化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而是呈现多样化的性别表达和角色模型。

这样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并接受自己的独特性。

最后,家庭和社会应该鼓励男女平等地承担家庭和职业责任。

男性应该被鼓励参与家务和育儿工作,女性应该被鼓励追求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思潮的结合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思潮的结合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思潮的结合在当代中国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女性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也在这个背景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为中国女性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深度,使得女性作家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和思想。

首先,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性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传统的文学中,男性视角占据主导地位,女性的形象往往被边缘化或者被刻板地描绘。

然而,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女性作家们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经验,通过自己的文字来探索女性的价值和存在。

她们用自己的笔触塑造了更加真实、立体和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使得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女性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新的视角使得女性文学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其次,女性主义思潮为女性文学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女性主义思潮强调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解放,呼吁女性摆脱传统的束缚和压抑。

在这个背景下,女性作家们开始关注女性的身体、性别、婚姻、职业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思和探索。

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来揭示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她们对于自我解放的渴望和努力。

这种深层次的探索使得女性文学不再局限于表面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而是能够引发读者们对于女性地位和女性权益的思考和关注。

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也为中国女性文学带来了更多的创作题材和风格。

女性作家们开始涉足各个领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生活和情感表达。

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关注社会的不公和性别的歧视,探索女性在政治、职场和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同时,女性作家们也开始尝试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使得女性文学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面貌。

她们通过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不同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得女性文学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然而,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反对声音。

有人认为女性主义过于偏激,过于强调女性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忽视了男性的权益和需求。

“话语”结构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话语”研究评介

“话语”结构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话语”研究评介

“话语”结构与性别政治女性主义叙事学“话语”研究评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话语”结构与性别政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对“话语”进行研究。

我们将首先对话语结构进行概述,理解其如何成为性别政治中的重要工具。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女性主义叙事学如何对话语进行解读和重构,以揭示其中蕴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为理解性别政治提供新的视角,并为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话语结构的性别政治影响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权力运行机制。

我们将对话语的定义、特点及其与性别政治的关系进行梳理,以期对话语结构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我们也将对女性主义叙事学在话语研究中的贡献进行评述,以突显其在性别政治研究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话语结构与性别政治的深入探讨,我们希望为女性主义叙事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相信,通过对话语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政治的本质,揭示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为推动性别平等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女性主义叙事学中的“话语”概念在女性主义叙事学中,“话语”这一概念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重要性。

它不仅仅指涉语言层面的表达和交流,更广泛地涵盖了权力、身份、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等多个维度。

在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中,“话语”被视为塑造和反映性别关系的核心要素,是性别政治斗争的焦点。

女性主义叙事学认为,“话语”是一种社会实践,是权力和知识生产的场所。

在传统的叙事结构中,男性话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塑造和规定了女性角色的形象和地位。

这种话语结构不仅限制了女性自我表达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巩固了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结构。

因此,女性主义叙事学致力于揭示和批判这种话语结构,以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自我解放。

女性主义叙事学强调“话语”与身份认同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中,话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塑造个体身份和集体认同的重要手段。

对于女性而言,她们通过话语来构建和表达自我,抵抗性别歧视和压迫,寻求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感。

中国女性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

中国女性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

中国女性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中国女性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断有关于中国女性在工作、教育、社会参与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报道。

然而,相对于男性而言,中国女性在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成长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是中国女性自我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女性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拥有自己的事业和职业发展。

然而,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在某些地区和家庭中,女性的教育机会仍然不如男性。

此外,一些社会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仍然存在,使得一些家庭或社会对女性的教育期望有所偏低。

因此,在教育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强性别平等意识的宣传,确保女性能够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

其次,职场的性别不平等也是中国女性自我实现的一大障碍。

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在职业领域获得了成功,但依然存在着一些性别歧视的问题。

首先,相较于男性,女性仍然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限制和歧视。

这包括性别薪酬差距、晋升机会有限以及家庭角色与工作的平衡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女性在职场上的发展,也影响着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因此,建立一套更加公平和包容的职场环境,消除性别歧视,鼓励女性实现自己的潜力,对于中国女性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

此外,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也对中国女性的自我实现产生了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和社会更多地期望女性在家庭中担负起照顾子女和家务的责任。

这使得一些女性难以兼顾家庭与事业的发展,从而限制了她们在职场上的成长。

因此,树立起尊重女性选择并支持女性事业发展的社会价值观,让女性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对于中国女性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至关重要。

最后,女性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也需要女性自身的努力。

女性应该在教育中树立自信心,从小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

在职场中,女性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

同时,女性也应该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注重个人成长和提升。

男性的表达方式与女性的理解方式有何不同

男性的表达方式与女性的理解方式有何不同

男性的表达方式与女性的理解方式有何不同男性和女性在交流中常常存在着异于常人的不同方式。

这些差异可以追溯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男性和女性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以及这些差异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语言使用男性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通常倾向于使用直接明确的语言。

他们更注重事实和逻辑,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他们通常倾向于说话过程中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主导地位。

与此相反,女性在表达自己时更加倾向于使用间接和暗示的方式。

她们在交流中注重情感和人际关系,更强调身体语言、面部表情以及语调的变化。

女性更擅长用细腻且富有情感的表达方式来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且倾向于以对话的形式去表达观点和感受。

这种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可能导致男性和女性在沟通时的误解和困惑。

男性可能无法理解女性隐蔽的表达方式,而女性则可能感到男性的直接表达缺乏情感和关怀。

二、非语言表达除了语言之外,男性和女性在非语言方面也存在差异。

男性在表达自己时通常用身体语言和姿势来强调自己的权威性和力量。

他们倾向于直视对方,并采取更加自信和威严的姿态。

相反,女性在交流中更注重身体接触和面部表情。

她们更倾向于使用亲密的眼神接触和轻柔的触摸来表达情感和关怀。

女性的面部表情也更加丰富多样,能更准确地传达她们的感受和意图。

这种非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可能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交流时产生误解和不适应。

男性可能无法理解女性需要更多身体接触和面部表情来建立情感连接,而女性可能觉得男性过分强调身体语言,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

三、沟通目的和方式男性和女性在表达自己时通常有不同的目的和方式。

男性更倾向于使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和追求目标。

他们注重解决实际的困难,喜欢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男性通常直截了当地沟通,认为解决问题比过程更为重要。

女性在表达自己时更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和情感连接。

她们倾向于倾听和共情,并以友好的方式来与他人交流。

女性更加关注沟通的过程,注重细节和人际关系,认为情感的交流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男子作闺音”与女性词比较

“男子作闺音”与女性词比较

伤 的情 调联 系 在 一起 ,女性 词 亦 如 此 。但 与 之相 比较 ,男 性词 的 总体倾 向不 免有 些艳 丽 ,而女 性词则 呈 现 出清 丽 、淡雅 的特征 。 晏 几道 的 《 木兰 花》 ,词 中 “ 帘” “ 雨” “ 风 ” 等 意象 很 明 显 直 白的点 明 了词 “ 伤 ” 的基 调 。词 中 “ 重” 、“ 彩” 、“ 丹” 、“ 绿” , 使 全词 色彩 鲜 明 ,充 分 体 现 出一 种 “ 红 尘 俗 世 ” 的 感 觉 ,毫 无 清 丽 可 言 ,这 也是 中 国传统 文人 对女 性的普 遍看 法 。 而女性 视 角下 意象特 征 则 表 现 出 了 明 显 的不 同 。李 清 照 《 一 剪 梅》 其 思其 情浓 厚 而 不 失 素雅 ,强 烈 而不 失 婉 转 。其 中 “ 月” 、 “ 楼” 、“ 花” 、“ 水” ,将 词 人 的相 思 与 闲 愁 直 白而优 雅 的 展 现 出 来。 ”宋 代魏 端礼评 价 其词 “ 清新 婉丽 ,蓄 思含情 ” 。 0 至 此 ,我们 可 以看 出 ,女 性 词人 和 男 性 词 人 对 女 性 情 感 的理 解 与感悟 不 同 ,因 而在 意 象 的选 择 与 感 情 色 彩 上也 是 不 同 的 ,一 个 清新 如潺潺 溪水 沁人 心 脾 ,一 个 却 又 如 浓 妆艳 抹仿 如尘 世 般 浓 重 俗艳 ,从 而形成 了女 性词 与男 子作 女声 词 的意象象 征性 的差 异 。
貌 为主要 描写对 象 的。
直接或者间接的描述 中,如柳永如 《 惜春 郎》 中 “ 玉肌琼艳 新妆饰 ” , 晏几道 《 阮郎归》 中 “ 衾凤冷 ,“ 枕 鸾孤 ,愁肠待酒舒 。 ” 这些都可 以 看出男子笔下的最直观的女性 特点与形 象 ,完全与女 子 自身 笔下 的 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男性视角中的女性与女性的自我表达社会学院孙颖 101080034摘要在男权影像中,女性总是被看、被消费和被规约,而女性主义影视则以破坏男性视觉快感的方式来颠覆传统男性文本对女性形象的固化编织。

然而长期处于传统男权文化结构中的女性主义导演,有的摆脱不了潜意识中的男权和父权阴影,有的又激进地极端消费男性,这都导致了女性真实表达的举步维艰,女性的自我形象也不免存在或过度强势、或模糊脆弱等明显的先天缺陷。

关键词影视女性主义凝视马尔库塞指出,大众文化的特点是以快乐为原则的。

快乐的表达充满了矛盾的话语实践,这种矛盾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享受传媒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承载着女性作为“被看”者在传媒的眼光中遭到“象征性歼灭”乔纳森·施罗德说:“凝视不只是看,它意味着一种心理上的权力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凝视者优越于被凝视的对象。

”作为带有权力意志的观看方式,“凝视”(gaze)总是与种族、性别、民族、阶级等身份问题联系在一起,如白人对黑人的凝视,男性对女性的凝视,西方对东方的凝视,富人对穷人的凝视。

这是一种无声的目光暴力,却能对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制。

福柯也曾说过,“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的禁制,只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都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下变得卑微”。

他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到的“全景敞式监狱”就是这种情形。

在这个建筑中,被囚禁者处于四周环形的监狱里,是时刻被观看的,而中心瞭望塔上的监视者则可以观看一切。

这种观看就是“监督的凝视”,它体现了一种控制的权力。

福柯认为,观看者可以通过“凝视”来建构自身的主体身份,而被观看者的行为和心理就会在被“凝视”的过程中受到“规训”,会被动地接受和内化观看者的价值判断。

处于男权文化体系中的女性就是这“全景敞式监狱”里被凝视的囚禁者,而男性则是高高在上、掌控一切的凝视者。

玛丽·艾·布朗指出“特定的受众立场(或主体的立场)是通过受众对文本为其创立的立场的认知来创立的。

”因此,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今的影视作品中不仅男性设定了审美角度,也规定了女性看女性的角度。

传播者设定的受众立场是男性的,所以男性拥有了窥视的宰制权力,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中被异化的女性形象是为迎合男性口味和欣赏习惯及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女性在其中明显被置于对象位置,即主体被客体化了。

影视作品中的“凝视”是编导主观意图的体现,常常带有鲜明的性别色彩。

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中指出,“在一个由性的不平衡所安排的世界中,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

”在以男性权威为主导的影视作品中,男性编导掌控着摄影机,于是女性就成为了这种目光暴力的对象,成为了男人凝视、幻想和规训的目标。

一、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劳拉·马尔维在《视觉快乐与叙事电影》中,以精神分析为工具进行电影批评,并与窥阴癖等精神分析概念相联系,所以观众会被传媒设定为男性。

“女人在她们那传统的裸露癖角色中同时被人看和被展示,她们的外貌被编码成是具有被看性的内涵。

”纵观近些年的男性影视作品,我们总能看到在男性欲望目光的渴求下,女性角色的服饰呈现出轻、薄、透、露的性感特征。

张艺谋《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女性服饰的性感开放程度就令人咂舌。

再看冯小刚的《夜宴》,女主人公婉后的服饰造型也大多是低胸露背、薄如蝉翼的,女性的身体在轻纱拂动中若隐若现。

观众通过镜头窥视到婉后在入浴和按摩时裸露的身体。

而受男性指挥的摄影机则不遗余力地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将女性身体充分地展现在各种场景中。

张艺谋在《十面埋伏》里将小妹在花瓣浴中的半裸身体直接呈献给观众;当然,也有一部分作品表面上没有明显的裸露情节与性暴露场景,但女人们基本都具备面容姣好、身材诱人的特征。

于是,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欲感染力的女性身体就成为了男性观看与消费的对象,成为了男性偷窥快感的来源。

在传媒男性立场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下,女性观众的内心体验基本已被男性标准驯化, 并开始主动地向男权投靠和认同, 在库利所称的“镜中我”中,逐渐失去女性的自觉意识,认同男性视角。

女人看着她们自己“被看”,并享受“被看”的过程,这就是“被看”的快乐。

在这样的男性视角下,女性形象不可避免地被扭曲想象。

在男性文化之镜中,她要么是花木兰化妆成男人,要么就是在男性之镜中照出男人需求的种种女人形象,是巫、是妖、是贞女,是大地母亲。

《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夜宴》中的两位王后就是“妖女”的典型代表。

这类女人作为“本能和欲望的符号是男人们肉体上的承担者”,她们虽然满足了男性的生理需求,但由于其行为偏离了社会准则,主动去追求自己的欲望,那么势必会遭到男权文化的制约与惩罚。

二女性意识觉醒后的自塑戴锦华指出,“女性在今日文化中遭遇的是镜城情境,在男性文化之镜中,她要么是花木兰化妆成男人,要么就是在男性之镜中照出男人需求的种种女人形象,是巫、是妖、是贞女,是大地母亲。

只有在女性自身体验的忠实写作中,才能打破所有镜子,让它成为哈哈镜。

”因此,女性只有自己从事创作,才能改变被凝视、被控制的命运;只有立足于女性视角,才能彻底消除男性主体的视觉快感,才能打破传统影像中男人看、女人被看的模式;只有用女性自己的声音才能表达出女性内心世界的真实。

以《大明宫词》为例,在剧中,女性渐渐成为操纵镜头的主体,男性似乎成了公开场合被欣赏和被看的客体。

通过镜头符号的呈现,实现了女性对男性的性消费,完成了女性征服男性的表征实践,表达了女性的主体意识,无疑是女性意识的进步与突破。

摄影机的镜头很多时候是与太平公主的眼睛合为一体的。

在片头曲中,摄影机就是借太平公主的眼睛望出去的,就连太平大婚被揭开面纱的瞬间,镜头也是反打了新郎的面部特写。

当然最经典的当数男宠取悦武则天的镜头,摄影机从中近景拉到特写,将浓妆艳抹、骑着白鹤的张宗昌置于女性的“凝视”中,这个场景充满了女人观赏男人、把玩男人的意味。

“不管什么样的男人,雄壮的,还是娟柔的,只要你把他放在女人的位置上,他就是个女人……”李少红借武则天的口说出的这句话形象地消解了男权文化对于女人的定义,“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

”女性就此实现了拒绝被看,同时还开创了女性看、男被看的全新局面。

其次,女性还突破了经典男权话语的窠臼,实现了女性的自我表达。

在《大明宫词》中,李少红刻意安排了太平公主作为叙述主体,这就意味着整个故事将由女性站在女性视角上加以引导、评说和阐释。

从叙事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让女性“说话”的叙事态度,它突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打破了传统男权文化以男性作为叙述主体的思维定势。

武则天这个历来被男性丑化为热衷权力、骄奢淫逸的“妖女”在《大明宫词》中也得到历史性的平反。

她变得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具备了一个女人所应有的全部自然属性。

《大明宫词》中的太平公主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她能够决定自己的意志和行为,并为之负责。

在对待爱情上,她尊崇内心的感觉,丝毫不受门第、财富、权位等因素的影响。

而围在她身边的那些男性却因为缺乏爱的勇气和能力陷入了一种虚空和被动的境地。

相对太平而言,薛绍、武攸嗣、张易之……他们都只是承载太平爱情的客体。

在谈到女性题材时李少红曾说,“女性导演可能在这里把女人当作一个‘我’,而男性会把女人当作一个‘她’来处理”。

正是这种把女人当作“我”的性别意识,使得这些立足于女性视角的作品颠覆了传统男性文本对女性神秘化、妖魔化的想象和叙述,还原了女性最真实的形象和精神状态,实现了由“他塑”向“自塑”的转变。

三女性表达的困境我们在承认女性影视创作者们为女性自主自为所作努力的同时, 也意识到女性影视创作主体在进行女性命运遭际探索, 建立女性自身价值方面确实存在十分明显的缺憾。

女性编导中大部分人隐去自己的性别身份, 不去关注女性, 使得作品在选材、故事、人物、叙事方式、镜头语言上, 都难以辨认,在这类女性影视从业者心目中, 女性命题对当代中国社会是一种过分的文化与精神奢侈, 还无法列入议事日程。

因此,她们都选择了重大的社会、政治与历史题材, 进行影视宏大叙事的创作。

毫无疑问, 她们是主流影视或艺术影视的制作者, 而不是边缘的或反电影( anti- cinema) 的尝试者与挑战者。

因而, 她们也成为了各类影视大奖的主要获得者, 她们享受荣誉时却忽略了作为女性编导应该有义务为女性自身的发展出谋划策。

导演黄蜀芹就曾公开表明过对这类影视创作的不同意见: 我上述所指的主流, 是流行于社会的传统文化(电影), 因为数千年的男权中心社会, 它必定是男性视角中的世界, 也是被社会教育与熏陶而就的绝大多数观众(也包括多数女人)共同承认、共同接受的影像世界。

但是如果说, 电影要拍出个性来, 就要融入导演的自我, 这首先有性别, 性别中再有个人。

如果性别都迷失了, 怎么可能有真正的个性呢? 而性别迷失正是当下女性影视从业人员采取的共同执业策略。

这些影视彰显了女性导演们鲜明的女性意识和成熟的女性情怀,但我们又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女性话语表达最终还是深陷泥淖:一方面为了表现女性意识而有意弱化、嘲弄、甚至放逐男性,另一方面在潜意识中还是难以摆脱男权文化的阴影。

人类社会由男女两性组成,人类的文明历史也是男女两性共同创造出来的,然而,两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却始终存在。

当母系氏族被父系氏族所取代,女性就开始受制于男性权威,并逐渐沦为了男性的附庸。

与西方相比,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更像一艘长眠深海的沉船。

在三千多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浸淫下,“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男尊女卑思想早已将中国女性钉在了“他者”的十字架上。

千百年来,中国女性早已习惯了沉默地、卑微地存在于男权社会的边缘,甚至也在男权文化中习得了男性目光,她们往往会自觉地从男性立场出发,按照男性的要求来看待男性和自己。

这就是约翰·伯格的著名观点:“男人观看女人,女人观看自己被观看。

这不仅决定了绝大多数男人和女人的关系,而且规定了女人和她们自己的关系。

”女性话语在大众传播中的艰难境遇,既反应了当代大众传媒在力图改变自身女性偏见、重构女性话语中所进行的努力,也注释了在这一进程中,传媒所面临的由权力、商业和传统势力所构建的多重障碍。

四结语影视从不缺少对女性的描述。

令人欣喜的是,当代影视开始从“凝视”的性别意识出发去关注女性的成长,然而男性影视往往只是一种伪女权叙事策略,女性影视要么无法彻底摆脱男权文化的阴影、要么极端化地排斥男性来建立一个专属女性的单性王国。

面对现状,长期生活在传统男权文化结构中的女性主义导演首先需要时刻警惕男权意识的同化。

正如戴锦华所说,“在反抗男权社会文化之先,我们首先要反对的是自己心里的父权的阴影、男权的栅栏。

”只有走出父系语言和秩序的围困,才能开辟出真正属于女性的自由天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