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设计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
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习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
教材分析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
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
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法建议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1、通过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
《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

《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精选11篇)《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学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物理意义。
(2)掌握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了解密度表。
(4)知道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5)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难点(1)密度的概念及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2)灵活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自学指导及练习【知识点1】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的;(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的。
2.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可以作为区分物质的重要依据。
【知识点2】密度的概念、公式1.定义: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其国际单位是,常用是,它们的换算关系:【知识点3】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密度1.原理:2.用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利用和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
说明: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1)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其实验步骤是:① m。
②先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V1的水,再将用细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 V2,那么固体的体积V =③用公式计算出物质密度。
(2)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可以用方法。
(3)测液体的密度误差较小的实验步骤如下:① 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 m2 ;④液体的密度ρ=【知识点4】密度的应用(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ρ=m/v)(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m=ρV)(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v=m/ρ)四、典型例题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介绍2. 密度公式的推导3.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 密度实验的设计与操作5. 密度知识的问题讨论与解答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公式的应用。
2. 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实际问题中密度知识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密度概念和密度公式。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密度应用实例。
3. 采用实验法进行密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采用问题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测量工具、液体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如冰块漂浮在水面上,引发学生对密度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讲解密度概念】(教师讲解密度的定义、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推导密度公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推导出密度公式,并解释其含义。
)【分析生活中的密度应用实例】(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浮力原理、密度的测量等。
)【进行密度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密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问题讨论与解答】(教师提出与密度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解答疑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密度概念。
2. 讲解密度概念:详细解释密度的定义和特性。
3. 推导密度公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推导出密度公式。
4. 分析生活中的密度应用实例: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5. 进行密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密度实验,培养动手能力。
6. 问题讨论与解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给定物体的密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课件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由已做实验引入新课1、请学生交流做“热牛奶与冷牛奶哪个先结冻”的实验经过与结果。
2、师:有一个叫“姆潘巴”的男孩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他所得出的结果却一次次遭到否定与讥讽,在这样的情况下,姆潘巴是怎样做的呢?3、引出课题,齐读二、阅读感受(一)整体感知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思考:姆潘巴是个怎样的学生?2、全班交流对姆潘巴的看法。
(二)朗读感受自由读课文,思考: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了几个他意想不到的问题?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随机组织教学):1、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让他惊愕不已1)朗读体会,姆潘巴为什么“惊愕不已”?(从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这一反常的现象)2)齐读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发现)2、初中、高中的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否定和讥讽,让他想不通1)默读想象:当老师相继否定和讥讽他的发现时,姆潘巴的表现如何?2)交流3、大学教授虽然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但肯定了他的提问,并以实验证实了姆潘巴问题的确存在。
1)朗读,理解什么是“鼓足勇气”?姆潘巴为什么“鼓足勇气”?他在博士提问时会想些什么?2)当证明姆潘巴的现象属实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3)交流师:从一次意想不到的.实验中看出姆潘巴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又从他的问题一次次遭到否定和讥讽时,你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勇于提问努力探索)4、最后,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这个“姆潘巴问题”还真是个世界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复述课文根据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的出乎意料的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创造性复述。
(四)质疑问难小组选择方式读课文,还有哪些问题你想提出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三、拓展延伸1、谈谈生活中“我的发现”和“我知道”2、颁发“小博士”奖章3、学生推荐有关方面的书籍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扩大识字,并复习巩固已识的生字。
《密度知识的应用》 说课稿

《密度知识的应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密度知识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密度知识的应用》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及测量之后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
这部分内容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的编排上,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测量物质的密度以及解决与密度有关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编排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质量和密度的基本概念,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密度计算。
但是,对于如何将密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方法。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密度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2)学会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3)掌握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2)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和测量物质的密度。
2、教学难点(1)测量液体密度时误差的分析。
(2)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密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认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案

密度知识的应用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单位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密度的测量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细线、水、盐水、酒精、石蜡、铁块、铝块等。
2.教学资源:PPT、视频、实物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质量、体积的概念。
(2)提出问题: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2.理解密度概念(1)讲解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2)介绍密度的单位:千克/米³(kg/m³)。
(3)举例说明密度的应用:鉴别物质、计算物体质量等。
3.密度计算公式(1)推导密度计算公式:ρ=m/V。
(2)讲解公式中各量的含义及单位。
(3)示范计算密度。
4.实验测量密度(1)分组实验:测量铁块、铝块的密度。
(3)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密度知识的应用(1)举例讲解密度的应用:浮力原理、物体沉浮条件等。
(2)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如何鉴别黄金、如何判断物体是否沉入水底等。
6.课堂小结(2)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查阅资料,了解密度的应用领域。
(2)设计一个实验,测量某种物质的密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质量、体积的概念,引入密度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密度的定义、单位及计算公式。
通过实验测量密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感受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互动、学生反馈等方面继续努力。
重难点补充:1.理解密度概念(1)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质量和体积,那你们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密度。
密度知识应用物理教案

密度知识应用物理教案
主题:密度知识的应用
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计算密度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个装有水的容器和不同材料的物体。
2. 准备几个不同材料的物体,并测量它们的质量和体积。
3. 准备一个密度表。
4. 准备一些实际应用密度知识的问题。
教学步骤:
引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密度的定义,即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
2. 引入密度的计算方法:密度 = 质量 / 体积。
探索(10分钟):
1. 将装有水的容器放在黑板前,并向容器中依次放入不同材料的物体,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会在水中浮起或沉下去?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解释(10分钟):
1. 解释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沉下去;当物
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浮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物体的密度,并解释计算密度的方法:密度 = 质量 / 体积。
实验(15分钟):
1. 将准备好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分别称量质量,并利用尺子测量它们的体积。
2. 计算并填写每个物体的密度。
应用(10分钟):
1. 将准备好的一些实际应用密度知识的问题分发给学生,并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法。
2. 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
总结(5分钟):
1. 总结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和思考。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一、教学内容(1)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2)详细内容:a.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b. 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形;c. 利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密度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按密度来分类的吗?(3)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密度知识的应用,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知识讲解:(1)回顾密度公式:ρ = m/V;(2)讲解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形;(3)举例说明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一块铜的密度是8.9g/cm³,质量是100g,求这块铜的体积;(2)引导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答;(3)讲解解答过程,强调关键步骤。
4. 随堂练习:(1)出示练习题:一块铝的密度是 2.7g/cm³,体积是50cm³,求这块铝的质量;(2)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回指导;(3)讲解解答过程,纠正错误。
5.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6. 课堂小结:(2)强调密度公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密度公式:ρ = m/V;2. 密度计算公式及其变形;3.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块铁的密度是7.9g/cm³,质量是200g,求这块铁的体积;2. 答案:V = 25.3cm³;3. 要求:独立完成,家长签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2 − m1 V (1) 哪种方案测出的盐水密度较准确?为什么?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V;④ ρ 盐水 =
(2) 所测不准确的盐水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答: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6.4 密度知识的应用 一、鉴别物质 二、计算质量 三、计算体积
教后反思
第4页
共4页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托盘天平、量筒、金属螺母、适量的水和细线、烧杯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 复备内容
第1页
共4页
一、自学质疑 教师出示一个金属螺母,让学生判断是何种材料制成的,说出判 断依据。 学生们对照课本,思考如何才能判断出该金属螺母的材料,以及 判断方法、注意事项。 二、交流展示 1.怎样测量一个规则物体的体积?如长方体木块的体积。 2.怎样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金属螺母。 3.如何使用量筒(量杯)测体积? (1)你知道量筒的测量单位为 。1mL= cm3. (A)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 (B)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 3? (C)量筒和量杯有何区别? (2) 量筒和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 的体积? (3) 怎样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A) 液体的量有要求吗?如果有, 有何要求? (B)金属螺母怎样放入量筒中?你能演示一 下吗? (C)如图,水的体积为 三、互动探究 1.学生分组实验:测金属螺母的密度 (1)教师提问: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测量哪个物理量? (2)学生分组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在书本的表中。 (3)学生计算分析,该金属圆柱体的密度、材料? 2.教师提问:如果要测量某种木块的密度,实验又该如何?需要注 意些什么? 3. 教师提问:如果要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呢?比如说水。是先测量 质量还是先测量体积?测量结果偏大还是偏小?怎样做才能更好的 减小误差? 4.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 四、精讲点拨 1.在测定液体和石子密度的实验中,某同学记录了如下操作步骤: A 用天平测得石子的质量为 m1 B 用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为 m2 C 用天平测得盛放适量液体的烧杯的质量为 m3 D 用量筒测得烧杯中液体的体积为 V1 E 将石子放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面达到的刻度 V2
1.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通过测金属螺母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价值观
1.量筒(量杯)的使用; 重 点 2.用天平和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密度。 3.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解题 难 点 1.怎样设计实验才能鉴别金属螺母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2.测不规则物体密度时,如何安排实验步骤,才能减小误差。 讨论法 实验法 探究法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设计
备课时间 教学课题 知 技 教学目标 过 方 情 态 识 能 程 法 感 度 主备人: §6.4 密度知识的应用 审核人: 教学课时 2
1.通过测定密度的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及固体的体积; 3.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或固体密度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第2页 共4页
cm3,石块的体积为
cm3
(4)你能说出该实验的大体步骤吗?同学们有补充吗?
(1)测定液体密度所需的上述实验步骤为___________,测定液体的密 度ρ液=_________ (2)测定石子密度所需的上述实验步骤为___________,测定石子的密 度ρ石=_________ 分析: (1)由测量密度的实验可知:测定液体密度所需的上述实验 步骤为__B、C、D____,测定液体的密度ρ液=_(m3_-m2)/V1__ (2)(2)测定石子密度所需的上述实验步骤为__A、D、E__,测定石 子的密度ρ石=_m1/(V2-V1) 2.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1)求物体的质量。 某间教室长、宽、高分别为 8m、6m、4m、求该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已知空气的密度为 1.29Kg/m3. 分析: 通常情况下教室内空气的质量无法直接测量, 想到密度变形公 式 m=ρV 可以计算出其质量 m=1.29×8×6×4=247.68(Kg) (2)求物体的体积。 小明想测量某不规则矿石的体积, 但无法放入量筒中, 已知该矿石的 质量为 2Kg、密度为 2.5×103Kg/m3,求其体积。 分析:由密度变形公式 V=m/ρ得 V=2/2.5×103=8×104(m3) 五、矫正反馈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 1.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 2.调节天平时,应把天平放在_______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 ________处,若天平左盘下沉,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旋转,使指针指 到分度盘的中线处. 3.测量石块质量时,应把石块放在______盘里,在_____盘里放 50g 砝 码一个,游码在标尺上的读数为 3.4g,此时天平平衡,则石块的质量为 ________g 4.把石块放入盛有 60cm3 水的量筒内后,水面到达的位置为 80cm3,则 石块的体积为______cm3.(5)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kg/m3 六、迁移应用 2.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设计的 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①用天平称出盛有盐水的玻璃杯的总质量 m1;②把玻璃杯中 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V;③称出玻璃杯和杯 m − m2 中剩余盐水的总质量 m2;④ ρ 盐水 = 1 V 方案二:①用天平称出空玻璃杯的质量 m1②在空玻璃杯中倒入适量 的盐水,称出它们的总质量 m2;③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出量筒中,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