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概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概论教学大纲

概论教学大纲

概论教学大纲概论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指教学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概论教学大纲是大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概论教学大纲的编写、实施和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论教学大纲的编写编写概论教学大纲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首先,明确课程目标是编写概论教学大纲的首要任务。

课程目标应具体、明确,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其次,确定教学内容。

概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科学、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

在编写教学大纲时,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再次,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概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

最后,确定评估方式。

评估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应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考试、小组讨论、作业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概论教学大纲的实施概论教学大纲的实施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应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相结合,增加学习的实用性。

其次,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

概论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再次,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概论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的厌倦感,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

概论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概论教学大纲的评估概论教学大纲的评估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和总结。

评估应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方面。

首先,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核心,评估应重点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是否得到提高。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说明】史学概论,是史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分学科。

它不是直接考察客观的历史过程,而是以人类认识历史的主题活动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史学概论的任务和目的:史学概论的任务:从历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成就,将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系统地研究它的一般过程、主要特征、基本规律,确定现代史学发展的途径,推动历史研究活动和整个历史学沿着进一步科学化与社会化的道路,更加有效地发挥它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史学概论的目的: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总结和概括国内外以往的与现今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与史学实践经验,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形态论及历史认识主体自身的研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而全面地揭示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分析史学研究中所运用的各类方法,权衡古往今来对于历史本体及历史规律的探究。

考查历史研究成果的各种社会表现形态,从而明确历史工作者应具备的自身素养和所承担的时代使命,高屋建瓴的推动历史学与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同步前进。

史学概念教法原则性建议:一、应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史学形态以及主体自身的研究五大块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而全面的加以整合、分类成6大块(即正文中的6章),从而向学生展示出本学科的精华。

二、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取教师引导、补充、总结,学生自学、讨论的导学式、问题中心式、讨论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方法尽可能的把这一纯理论的学科知识“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解决。

三、应坚定以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百家争鸣的方针,分析解决学术问题,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授课时数建议:史学概论是我国高等学校历史专业集中研究和阐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必修课,讲授总学时建议为30课时,每周两学时,一般应安排在第三学期。

【正文】序:史学概论的对象、任务、方法教学目的:从史学概论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扼要了解史学概论的对象、目的、任务、学习方法和意义等。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古籍数量及卷数订正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古籍数量及卷数订正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古籍数量及卷数订正白福春刘琨(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34)[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官修图书目录,对于学者的治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其收录的“著录”“存目”古籍的种数、卷数这些非学术性问题进行统计研究,以期纠正《四库全书总目》有关此方面的统计之误。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存目[分类号]G256.22《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清代乾隆年间修撰的一部官修图书目录,时至今日,对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目》所有书籍被划分为“著录”书和“存目”书两大部分,所谓“著录”书主要指那些具有学术文献价值,并被《四库全书》收入的书籍,而“存目”书却是指那些只记载书目信息的书籍。

“存目”书的提要与“著录”书的提要一起,都收录在《总目》里。

不过,由于工程浩大,四库馆臣疏于考证,错误难免,特别是对撰者或姓名、或字号、或籍里、或仕履等常识性乖错违失颇多,甚至张冠李戴。

因此,对《提要》的指误正误成为《提要》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余嘉锡、胡玉缙及王欣夫等前辈学者扬波于前,崔富章、李裕民与杨武泉等先生震澜于后,对《提要》的纠谬正误做了大量的前瞻性工作[1]。

然《总目》卷帙浩繁,有关提要的收录古籍的数量,包括收录的“著录”“存目”古籍的种数及卷数这些非学术性的问题,几乎无人进行细致的统计,以致以讹传讹。

笔者经过两年的时间,把《总目》中“著录”古籍和“存目”古籍逐一录入于Excel表中,对于每一种古籍,分别录入书名、卷数、版本来源等信息,通过反复核实,并与中华书局在1965年出版《四库全书总目》时做的“四库全书总目校记”中有关种数、卷数校对数据的比对,利用Excel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结果发现诸多统计误差之处。

1《总目》“著录”古籍数量及卷数的几种说法《总目》200卷,其收入的古籍数量及总卷数众说纷纭,通常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1.1中华书局(1965年版)说中华书局1965年出版的《四库全书总目》在其出版说明:《总目》著录的书,据我们这次整理时的仔细统计,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和要求:一、弄清史学概论的基本释义。

讲授提纲:一、史学概论的定义1、史学在当代社会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1)史学存在的机遇中国有悠久的重视历史传统。

党中央国务院强调要学习历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代社会仍然要学习历史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2)史学遇到的挑战现存的体制还不完全适应史学发展的要求。

史学被社会的误解。

史学研究中存在的“三难”。

史学本身要求跟上社会科技发展。

2、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在中西方中的区别(1)理论是的定义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有理论有知识有系统的看法。

理论的出现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们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2)史学发展会产生史学理论与历史理论西方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别。

中国对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有细微的区别3、史学概论的释义(1)是研究历史科学自身的科学2)主要介绍基本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二、史学概论的基本内容1、基本理论(1)唯物史观(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正确评价历史人物(4)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5)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理论(6)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理论(7)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8)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历史的指南。

2、基本知识(1)综合性知识哲学知识。

政治、经济学知识。

社会学知识。

考古学知识。

文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

天文知识。

地理学知识。

计算机知识。

等等。

(2)专业知识史学情报知识。

史料知识。

考据知识等等。

3、基本方法(1)历史比较研究方法(2)历史心理分析方法(3)历史计量研究方法(4)历史系统研究方法(5)历史假说与证明方法(6)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7)史学论文的写作方法三、史学概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史学本身四、史学概论的任务五、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与方法六、史学概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谈的才、学、识2、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谈的史德3、用现代的话概括起来就是:(1)树立无产阶级史德(2)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3)广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4)较强的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考题: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本章重点与要求:一、理解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区别二、分析唯心史观长期存的社会原因,认清其缺陷和影响三、掌握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条件与基本内容四、学习并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创立唯物史观的贡献五、领会唯物史观创立后对世界的巨大影响讲授提纲:一、唯心史观的主要类型及其缺陷1、历史观的定义历史观是史学的灵魂。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

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七略》之编撰作者:马光华韩茜滑小莉周怡来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史学家范文澜称赞:“西汉有《史记》《七略》两大著作,在史学史上是辉煌的成就。

”本文新考证继司马迁编撰《史记》之后,刘向又在其地:汉天禄阁、石渠阁(西安历史文化遗址)编撰《别录》、其子刘歆在此继承父业、编撰完成的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编撰起止时间:约为“汉河平三年”(公元前二十六年)——“汉哀帝建平三到四年”(公元前两年到公元前三年) ;并对其校书及参编人员进行了新增再探——《别录》、《七略》的又几位参编者——班斿、王龚等。

[关键词]《别录》;《七略》;汉天禄阁;刘向与刘歆;班斿;数术略;[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0)02-0049-04Abstract:Fan Wenlan, a historian, praised that "there were two major work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records of history and seven strategies, which wer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history." In this paper, after Sima Qian's compil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Liu Xiang compiles "bielu" in Tianlu Pavilion and Shiqu Pavilion of Han Dynasty (Xi'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te), and Liu Xin, his son, inherits his father's work and compiles the first catalogue of classification in China - qilue. The compilation starts and ends in about three years of hanheping (26 B.C.) - "the third arrival of Jianping, Emperor AI of Han Dynasty" Four years (from two to three B.C.); and the new and re exploration of its school books and its staff - the other several editors of bielu and qilue - Banqi, Wanggong, etc.Key word:Qilue; Tianlu Pavilion of Han Dynasty; Liu Xiang and Liu Xin; Banqi; shushulue;引言關于经典文献、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及其雏形《别录》,其研究已达数千年之久,且有各学科学者参与。

第二讲 目录学概论

第二讲 目录学概论

(三)、版本
书目著录版本,大约从宋尤袤《遂初堂书目》 开始,其后日益重视,著录愈益详备,出现了 专门著录版本的版本目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 大学》 五十以學易(亦)可以無大過。 ——《論語· 述而》
ѽ
(三)、版本
《經典釋文》 《經典釋文》 河北出土定縣 之“魯論” 之“古論” 《論語》 《述而》篇 誠唯弟子不能 正 學也 君子坦湯 靼蕩 風乎舞雩詠而 饋 歸 夫何言哉 天 正 坦蕩 歸
• 六艺略 • 诸子略 • 兵书略
收入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儒家经典及六经读 物。下分:《易》、《书》、《诗》、《礼》、《乐》、 《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收入先秦及秦至东汉初的诸子百家著作。下 分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 说。其中小说家不入诸子之流,所以称为“十家九流”。 收入军事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下分:兵权谋、 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ѽ
二、古籍目录著录体例
• 最简单的书目 仅录书名。完 备者则从书名 到叙录一应俱 全,等于一书 之目录。 • 所谓著录项目, 指就完备的书 目要求而言, 并非古籍书目 都如此。
由小学入经学者,其 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 学者,史学可信。
——张之洞《书目答问》 附《姓名略· 小序》
三、目录分类
目录分类有两个含义: 一是书籍分类
(五)、存佚
《隋书· 经籍志》是今存我国最早的著录存 佚的史志书目。
楚兰陵令《荀况集》一卷,残缺。梁二卷。 汉《淮南王集》一卷。梁二卷。 又《贾谊集》四卷, 《晁错集》三卷, 汉弘农都尉《枚乘集》二卷,录各一卷,亡。
(五)、存佚
清代朱彝尊《经义 考》是著录经典存 佚的书目,其书名 篇卷下注明存、佚、 阙、未见四类。学 者称为“四柱法”。

目录学背诵提纲

目录学背诵提纲

第一章目录学基本理论1.书目:书目又称目录,它是著录一批相关文献,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组织而成的一种揭示和报导文献信息的工具。

2.书目工作:目录工作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目录工作就是通过查寻、著录、部次、评价、揭示和报道文献的信息,提供书目情报服务等全部活动。

3.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4.目录学的研究对象目录学的研究对象(1)图书说持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的一门科学。

这种论点渊源较早,是国内外影响最广泛的一种传统看法。

(2)目录说持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研究对象是书目。

持这派论点的人将目录学局限于研究书目索引编制的方法学和技术学。

(3)图书和目录说这派论点的人认为,当代目录学的任务是辩章学术,考镜源流,推荐好书,指导阅读;当代目录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图书,其次是书刊目录。

(4)关系说这派论点的人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目录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社会生活中纪录图书与利用图书的关系;另一种则认为目录学是研究认识与揭示图书的律的科学。

(5)矛盾说这派论点的人认为,目录学是研究书目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目录学领域中最基本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就是科学地揭示和有效地报道文献信息与人们对他的特定需要之间的矛盾。

(6)目录事业说即认为目录事业是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5.目录学的学科基点与内容范围学科基点:书目情报,是关于文献的知识和效用的信息集合,认为科学的揭示和有效的报道文献的信息与人们对文献信息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目录学领域里诸矛盾现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

6. 目录学的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目录学在整个学科体系之中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紧密相关的。

我国目录学是一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学科,他在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与文献紧紧相联,与学术研究密不可分,自古以来就吸引着广大的文史学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们从事目录学研究。

2021版概论课教学大纲

2021版概论课教学大纲

2021版概论课教学大纲2021版概论课教学大纲概论课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科知识和学术素养的培养。

2021版概论课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更好地满足教学目标。

一、课程介绍概论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导论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和学术素养。

本课程包括学科导论、学术研究方法、学术写作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和学术素养。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各学科的研究领域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通过学习学术研究方法和实践,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学术写作的基本规范和技巧,使学生掌握学术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学科导论:介绍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领域,让学生了解学科的特点和内涵。

2. 学术研究方法: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3. 学术写作:介绍学术写作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内涵和特点。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调查和研究项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3. 学术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学术报告,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学术交流,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2. 作业和实验报告:包括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的质量。

3. 期末考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理解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经典的学科导论教材,结合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书目控制思想的起源
二、书目控制的经验积累
三、书目控制的深刻变革
四、UBC的产生与发展
五、UBCIM与网络环境下的书目控制
第二节书目工作的标准
一、文献著录与编目标准
二、分类标引标准
三、文献数据库标准
四、文献生产与代码标准
五、信息处理与交换标准
六、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
第三节文献范围与控制
一、微观控制
二、宏观控制
一、孔子及其文献整理
二、《七志》、《七录》、《七林》与《古今书录》
三、《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与《直斋书录解题》
四、元明清私藏目录概述
第四节专科目录与特种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专科目录的产生
二、佛经的翻译传播与《汉录》
三、《综理众经目录》与《出三藏记集》
四、《大隋众经录目》等佛经目录
五、《三洞经书目录》等道藏目录
一、我国目录学研究
二、国外目录学研究
三、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目录学
第六节目录学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
一、关于目录学理论基础的认识过程
二、目录学理论基础的构成要素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官修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官方文献整理
二、《别录》与《七略》
三、从《中经》到《隋大业正御书目录》
四、《群书四部录》及其他唐代官目
五、书目整体设计与辅助索引
第二节文摘编纂法
一、文摘的特点与类型
二、文摘款目与摘要短文
三、文摘选题与文献搜集
四、文摘款目制作
五、文摘编排与辅助索引
六、各类文献的文摘
七、文摘的文体与评价
第三节索引编纂法
一、索引的理论基础
二、索引类型
三、索引的结构
四、索引编制程序
五、索引的校印
六、索引评价
第六章书目控制
第一节书目控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二、网络书目文献资源的类型
三、网络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具体策略
第七节书目文献资源利用新趋势
三、单元教学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
讲述书目、书目工作、目录学的概念;目录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基点、内容范围;目录学的应用原理、发展原理、基础理论原理;目录学的学科性质,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国内外目录学研究发展趋势,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目录学的关系;目录学基础理论的构成要素和认识过程等。
一、导读的起源
二、导读与禁读
三、《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
四、《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五、《读书次第》
六、《经籍举要》与《书目答问》
七、近现代导读书目
第六节近现代书目工作
一、西学书目
二、公共图书馆藏书目录
三、20世纪书目工作
第七节从古典目录学到现代目录学
一、古代目录学理论的初步探讨
二、郑樵的目录学思想
三、胡应麟与祁承 的目录学思想
重点难点:使学生了解书目编制方法,文摘摘要的内容构成、制作步骤与评价,厘清索引与书目的关系,掌握索引的编制方法和评价。
第六章书目控制
从书目控制思想的起源、经验积累、深刻变革以及UBC的产生与发展、UBCIM与网络环境下的书目控制等方面介绍书目控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介绍文献著录与编目、分类标引、文献数据库、文献生产与代码、信息处理与交换、数字化信息组织等方面的书目工作标准,并对文献范围与控制进行介绍。
教学要求:首先立足宏观,通过课堂讲授从整体上介绍对文献进行揭示的方法与途径。同时,微观深入,从概念、作用和方法这三大方面入手,结合各种实践,介绍并讲解各种文献揭示基本方法具体的操作,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独立完成各种文献揭示成果,并运用到平日的科学研究和学习中。
重点难点:了解文献揭示的基本方法,掌握书目提要、书评和综述的特点、作用与撰写方法,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方法。
教学要求:结合PPT展示,使学生明确目录学的基本概念,确立目录学的内容和范围,学习和研究目录学理论;通过认识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目录学研究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了解各类型书目的概念和区别;认识网络环境下目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了解网络环境下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与目录学的关系。
第二章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七章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
分别介绍书目情报的含义、书目情报的需求、书目情报的需求者、书目情报的意识、书目情报的能力效用信息,并对影响读者书目情报需求的因素、书目情报需求的特点,以及网络环境下书目情报服务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教学要求: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书目情报、书目情报需求、意识、能力、服务等基本概念,了解书目情报需求分析的内容、书目情报服务的意义,以及新的形势下,网络环境下读者书目情报需求的特点、书目情报服务的发展趋势。
一、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目的
二、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形式
第四节综合性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一、检索中文古籍
二、检索近现代中文图书
三、检索外文图书报刊
第五节专科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一、专科书目的产生与发展
二、常用专科书目文献资源的利用
三、宗教书目文献资源的利用
第六节网络书目文献资源利用
一、网络书目文献资源利用的机遇与挑战
教学要求:通过PPT展示,使学生一要了解什么是书目控制,以及书目控制的机构、作用和发展特征;二要了解UBC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元数据的含义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元数据规范;三要掌握文献著录与编目标准,文献范围与控制的结构与内容。
重点难点:了解书目控制的含义、起源、机构与作用;世界书目控制的发展特征;掌握较有影响的书目控制标准、元数据;了解文献控制的内容范围。
重点难点:掌握西方目录学的体系;区别分析目录学与列举目录学。
第四章文献揭示与组织
讲述文献揭示、文献著录的基本方法,分别介绍书目提要、书评、综述的作用、类型、编写方法,以及对文献组织的方法(含网络信息资源)。
实验内容:(1)利用知识地图为工作来揭示文献之间的关联;(2)利用知识地图为工作来发现学科发展的主要前沿问题。
《目录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负责人:陈传夫
课程中文名称:目录学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Bibliography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学分数:3
课程学时数:54
授课对象:图书是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目录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以及新的信息环境下目录学的发展趋势;了解中、西目录学发展的历史,和代表人物的重要目录学思想;掌握揭示报导文献信息、编制各类型书目文摘索引的方法。培养书目情报意识,具备书目情报服务的能力。将目录学知识与图书馆工作结合起来,具备书目工作实际的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PPT展示,从官修目录、史志目录、私人目录等类型书目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目录学史;从西学书目与公共图书馆藏书目录等方面了解近代书目工作;了解中国目录学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
重点难点:掌握《别录》与《七略》的历史地位、四部分类法;《隋书》与《明史文艺志》的历史地位;区分《七志》、《七录》、《七林》与《古今书录》;书目工作的近代化历程;目录校勘的目的;古代目录学的两个高峰——章学诚与郑樵的目录学思想的比较。
教学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实例,使学生对书目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有关问题有一个基本认识。
本课程内容基本包括理论、历史、方法、管理、应用等几个方面,是一门含实践/实验的概论性课程。掌握目录学课程是为从事书目工作实际、学习专科目录学和为今后进一步从事目录学研究打基础。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案例讨论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实际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
第一章目录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目录学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书目
二、目录工作
三、目录学
第二节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一、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二、目录学的学科基点与内容范围
第三节目录学的基本原理
一、目录学应用原理
二、目录学的发展原理
三、目录学基础理论原理
第四节目录学的性质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目录学的学科性质
二、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五节目录学研究发展趋势
第二节联合目录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联合目录概念
二、联合目录编撰简史
三、联合目录的编制方法
四、编制联机联合目录的实质性进展取决于MARC技术
第三节图书在版编目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什么是图书在版编目
二、图书在版编目特点
三、实行图书在版编目的意义与作用
四、在版编目计划的由来与发展
五、CIP的著录内容与发行形式
第七章书目情报需求与服务
第一节书目情报需求
一、书目情报概念基础
二、书目情报需求分析
第二节书目情报服务
一、书目情报服务的意义
二、书目情报服务的内容
三、网络环境下书目情报服务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书目工作组织与管理
第一节国家书目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国家书目的特点
二、缴送本制度
三、国家书目的简要回顾
四、现代技术环境下国家书目编纂的原则、标准
六、《录鬼簿》等戏曲专目
七、《古今书刻》、《汲古阁诸刻题跋》与《汲古阁珍藏秘本目录》
八、《两浙古今著作考》、《蜀中著作记》与《关右经籍考》等
九、《医藏书目》与《阅藏知津》
一十、《经义考》、《小学考》与《读易别录》
一十一、《勿庵历算书记》、《方舆书目》与《古今方舆书目》
一十二、其他
第五节导读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章书目文献编纂法
讲述书目编撰的理论基础与编制方案,文摘的特点、类型、内容构成、款目制作与评价,索引与书目的关系,索引的构成、分类、结构、编制方法与评价。
实验内容:利用书目文摘索引等工具来揭示和报导文献。
教学要求:主要从基本概要、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和评价这三个大的方面对书目文献编纂法进行讲解。其中,书目、文摘和索引的具体编制方法是本章讲解的重难点。通过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三种书目文献的编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