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完整word版)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完整word版)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

自然的异化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摘要:科学技术在为社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异化了人和自然。机械世界观、私有制、片面发展是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前迫需解决的问题。关键词:科学;异化;人;自然;私有制马克思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技术在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运用所产生的异化现象--技术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既压榨、剥削、奴役工人,又压榨、剥削、奴役自然,成为人自发展的桎梏。然而,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把技术本身当做罪恶之源,而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

斯认为,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在于其自身或其物化,而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逻辑,它使得技术的使用成为资本家阶级攫取利润、霸权的工具。 1 科学异化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人类从混沌之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今天的日新月异信息爆炸,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形影不离,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全人类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影响的紧迫性也被提上议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表现为人类作为主体能力发展的限制和对物化工具的依赖。当人们运用高科技的快捷交通工具时,很少再有人愿意长途跋涉;当人们享受便捷的通讯设备时,则放弃了古老的书信;当人们可以在温暖的房间内居住时,人们可能失去对寒冷天气的抵御能力。人们更加倾向于借助科技力量使自己的生活、劳动变得更加简单。然而,此产生的体能下降、精神困扰问

题却是高科技时代带给人类的无法回避的负面效应,人性的异化便愈发陷入深层次。科学技术的发展还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科学技术也存在非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某种状况下存在背离,科学技术在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生转变的同时,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脆弱,日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对自然的依赖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人对自然的无度、肆意攫取就是破坏自然、盘剥自然,就是使自然界成为商品化的自然界,污染了的自然界,军事化了的自然界,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以至濒临枯竭。人,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结果。马克思认为,人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产物。在与环境的对象性关系中,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所引起的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也改变了人类自身。

在人类改造自然,为自身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通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却与人的主观愿望相背离,成为人类活动的异己力量。换句话说,当主体产生的客体作为主体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而反对主体时,科学技术便异化了人和自然。 2 异化的几种观点与分析一些学者将科技对人的异化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人被抽象化符号化”“人被工具化非个性化”。如果从现实角度分析人被异化的根源,则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首先,现代科学以人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人本性的规律性的东西,将“人”作为抽象的概念。事实上,这种“抽象化”仅是针对单个人而言,对于整个人类,它是一种高度概括,并没有否定单个人的个性发展。它揭示了人类的共性,促使人们对自身认识的加深,进而从自我约束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而全面的发展。至于科技的进步,手段的现代化形成的符号化、

数字化的社会,并不能使人类的个性、特点、文化等通过例如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一系列数字和符号代替,作为有血肉的感情之躯的主体文化特征是深入骨髓的,并不容易被本性所遗忘,这一系列的人所创造的符号、数字,只会促进人际交往的高效、广泛和频繁。人的个性也便更直接,更突显。其次,有些学者认为,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人的“非个性化”,导致了人的抽象,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的作业、标准化的工种。对人的性格、情感、意志、冲动等的要去越来越没有差别。其实,类似这种流水线作业的劳动方式主要存在于劳务加工部门,仅需要简单劳动就能满足生产的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的引进将使工人从程序化的体力劳动中挣脱。当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当前科学技术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人的物质利益的满足是以压抑人的价值理想,牺牲人的批判精神,抛弃

人的信仰追求为代价的。当人为追求高效率,为了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忘记自己的精神提升与灵魂拯救时,他就被异化为一个。我们应该理解,人存在的基础是物质利益的满足。人,首先是个自然的人,具有自然的第一属性,其次才能提及他们的社会属性。于我们所处的历史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大部分人还在为生存而努力。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在实现自身价值时,必然会在客观上对社会做出或多或少的贡献,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满足物质利益的同时,才能创造精神财富。 3 异化的根源人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他主要从两方面阐述这一问题。一是人的本质异化,即劳动者被剥夺了他的类的生活,失掉了自己人的本质。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物与物的关系,此时,人失去了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根据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我们应当承认科技与

人的异化是有联系的,但是,我们也要透过现象发觉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有学者认为,科技是人的异化的终极原因。科学技术异化被看做是自然界的本性决定的。许多学者对人类最终是否能够依靠科学技术客服科学技术异化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异化是科学技术的本性决定的,异化的根源已经存在于技术本身的性质之中,因为异化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生产关系,以及人未能够全面发展,人与自然未能够和谐发展。4 正确看待异化现象诚然,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时,也带来了人的精神匮乏,个性丧失,创造力衰退,自然坏境恶化,资源枯竭等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该成为悲观主义者口里“限制发展”的理,限制发展不仅不会为人类提供苟延残喘的机会,而且会导致人类的倒退。在马克思看来,人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产物。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所引起的变化

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本身,也改变了人类自身。他提出的人发展的三个形态理论恰恰说明了生产关系的发达与否与科学技术产生的异化息息相关。在“人的依赖关系”形态即“原始的全面人”阶段,于生产力低下,甚至没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区分,也就不会产生此带来的人的片面发展的缺点。科技的效应很小,不存在对人和自然的异化问题。在“物的依赖关系”形态下,旧式的分工产生人片面的“畸形”发展。人有自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权力,却难免成为机器的附件,发展极其容易受限。实际上,这形容的恰是当下发展阶段的社会。科技此对人和自然产生异化,使人有作茧自缚之感。在“自个性”阶段,共产主义形态下的科技使人得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每个人的自发展是一切人自发展的条件,每个人是充分发展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尺度而在当下,我们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是,我们正处于“物的依赖关

系”形态下,是继续向前,还是限制发展?是破茧成蝶还是固步自封?答案不言自明。只不过在发展中必须要多重考量,要规范科学技术的人性标准,最终实现发展科技时,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因噎废食,向着历史倒退的方向迈进。至此,我么需要正确看待科技对人的影响。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但总的方向是前进的,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这一对发展有影响的各个因素中,哪些是关键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哪些则是次之。科技作为生产力中的关键因素,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类从王国向自王国的转变,是物质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变革,只有物质生产力达到一定的基础,才能实现这种转变。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所有时代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大还要多。因此,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坚持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的影响,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不能使技术凌驾于人之上。其次,我们需明白,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的异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唯有肯定它的存在,并且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所带来的影响。至此,我们可以认为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生产关系,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异化是私有制和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全面发展,才能消除异化现阶段,要想摆脱人的异化:第一,必须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人与社会之间是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个人活动会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会影响个人的活动。在个人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会避免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促进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二,必须建立合理、公平的社会制度,合理、公平的社

会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所说:“社会制度形式影响着社会的成员,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以及他们所是的那种人。”第三,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唯有如此,才能使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拜物教现象中的人们不至于失去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摆脱自然的异化:第一,人类要遵循和平、公平、公正,造福于人类共同家园的原则,树立科学技术是不应该被用于征服和统治包括各种生物在内的自然界这一目的的。科学应该是用来使人类与自然的节奏协调,使其有规律的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的理念。第二,要限制人口过度膨胀,人口过多的压力必将转化为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第三,改进工业化机械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论技术异化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已成为深刻影响人类生活的全球性元素,它强烈地增进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然而,在帮助人类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种种科技的异化现象也随之凸显。科学技术是否需要伦理禁区?人类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中应遵守怎样的道德底线?又该如何控制和评价科技实践和科学后果?诸如此类的问题已构成当代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的人文主题。从人的全面发展看科技的伦理禁区旨在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实现科学技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的。 技术异化,最直白、最直观地界定,是指破坏了科技的至真本性,使得科学技术脱离了其本性。异化是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对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同时异化的正反作用也发挥的淋漓尽致,在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矛盾激化的同时,也促成了新的社会结构的萌芽;异化在一定历史阶段同对象化与物化有关。但是,异化不等于或归结于对象化与物化。对象化与物化作为人的社会活动,将与人类社会一起长存,而异化活动则是短时期的历史现象,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异化必将在社会历史上绝迹。科技本身并不导致科技异化,关键在于应用科技的过程。技术异化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是人与科技产品相异化,例如核武器; 2、是人与自然生态相异化,如科学技术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 3、是人与自身存在相异化,如变性者; 4、是人与社会关系相异化,如:“一部分人在天堂,一部分人在地狱”,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 技术异化主要是从近代西方开始产生,整个西方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也是科学技术异化不断加剧的过程,近代社会发展观对科技异化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近代西方的社会发展观是经济增长中心论,这种社会发展理念和社会发展模式,相应地在价值层面上带来了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十七世纪的英国可以说是这种发展观的初步确立者。当时,人们认为是进步。本质上是功利主义的和实用的。进步就在于达到既定目的的工具与手段的发展,以增进人类对自然的控制,从而增进人类的舒适与快乐,人们的社会活动都以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为标准进行评价,即按照它们在促进眼前目标方面的工具性功效而受到评价,而这种功利主义狭义地理解人的幸福,狭义的理解科学技术,这给科学强加了一个限制,因为它认为只有当科学可以直接获利时才是可取的。本来,功利性应该是一种科学可以接受的副产品而不是科学的主要目的。因为一旦有用性变成科学成就的位移标准,具有内在科学重要性的大量问题就不再受到研究了,这些规范限制了科学潜在生长的可能方向,威胁了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社会活动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理性形式,技术则是科学知识向实践转化的各种方法和技能,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人正是通过科技创造了自然中不存在的诸多事物,形成了日益庞大的人工自然,并以科技直接地改造自然,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文明——这种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是人的创造物。因此,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形式蕴涵着属于人性的伦理本性。从而决定了科技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不仅要力求还原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更重要的是依据发现的客观规律去实现人的意志,把自然对象从“自在存在”改变成为符合人的需要的“属人存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不难发现,科学技术作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类所创造的产物,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最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然而,随着科技的产生、发展及其正面效应实现的同时,科学技术出现了有悖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导致科技异化的产生,从而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所谓科学技术的伦理异化反映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其活动产物的科技之间的异化关系,主要是指:作为人的创造物,科技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所能控制的、甚至是支配、压抑、奴役和统治人与社会的异己力量,从而导致了对人的自由和个性的扼杀,导致了人的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失去了生存意义上的终极关怀,人不再是掌握、控制科技的主人,而成为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例如,网络化虽然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带来了全新的生存理念,却使人们在心理上彼此疏离;科技理性的膨胀导致人文失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克隆、基因等新技术的成功使人们对生命虽然有了新的认知,但是人类的伦理道德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等等。 然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实践手段,具有工具性与价值中立性。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导致的科技异化其实并非科学技术本身缺乏人性,其重要的根源在于科技与伦理的疏离、理性与价值的分裂,即在科技发展中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发掘和伦理价值的重视。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工具。” 科学技术的异化本质上是人类价值观念的危机,是由于人类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信仰缺位所导致。特别是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日益膨胀的征服欲望,就不可避免地会向人们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大肆攫取,在改造自然中丧失人性。如果人与人的关系利益化、金钱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就会盛行,就会造成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与此相反,坚持科技伦理禁区中的道德底线,用伦理道德给予其价值疏导,人们就能更合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其合乎人性,科技异化及其负面效应也就会降低到最低程度。 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异化现象愈演愈烈。科技与伦理的疏离、理性与价值的分裂是科技发展的直接后果,这在当代西方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西方发达国家今天所面临的科技异化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明天所要着力避免的问题。中国正处于实现现代化的转折时期,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在实现科技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科技异化问题,使科技朝着人化方向发展,实现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就成为当今国人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有可能走向灾难。因此,研究和探讨科技的异化与人化问题不仅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而且在当代已成为当务之急。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工具,即它是价值中立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中性论受到了挑战,因为这里隐含着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谁可以占有、使用这个工具,二是这个工具能干什么,三是这个工具是为谁服务以及为什么目的服务的。一些学者如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开始强调,科技不仅仅是一种中性的工具和手段,它负荷着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可以对科技进行善恶的价值判断。 因此,人们在从事科学技术创造过程中,应更关注内在的人性自觉,使人们能更理性地看待自然,看待社会,看待人类自己,更科学地揭示客观自然规律,更合理地改造世界。正如爱因斯坦说,“如果你们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我们只懂得应用科技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论技术异化

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论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人说“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真的这般吗?那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的联系又在哪里?带着辨证的思想探索这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便浅析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而自然科学通常试着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而论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从人文主义的特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科学发展过程理论依据的来源等。 人文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神学观点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学观点把人看成是自

然秩序的一部分,两者都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与此相反,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经验开始。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人的思想从人的经验中得出的。 二、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彼此的尊重。这一尊重的基础是人的潜在能力,那就是创造和交往的能力(语言、艺术、科学、制度),观察自己,进行推测、想像和辩理的能力。 三、它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它一方面认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形成和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或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作辩解。 而自然科学的发展拥有比较悠久的过程,从古老的天文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然后一直到近代的物理学,这一切的艰辛过程都是里不开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纵观近代以来的文明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近代社会,正是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大师在人文领域主体性、创造性的讴歌,才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在宇宙观上对宗教神学的反叛;有了牛顿的“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才有伏尔泰的“启蒙运动”和尼采等人的“上帝死了”的宣言。正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才会出现象爱因斯坦这样优秀的哲人科学家。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同时,他对开放的世界主义、战斗的和平主义、自由的民主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向往,以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20世纪初,全球人口约有16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约增长3倍。人口激增,经济增长,需求扩大,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障碍。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相处 一、辨证的自然观 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它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2]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列宁的物质概念指明了自然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千姿百态、无限多样。同时,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和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性等则都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1.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

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和如何克服

1、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所谓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 而科学技术异化是在异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费尔巴哈说:“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黑格尔最先将异化概念上升到哲学高度,他强调“异化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与对立”。用我们的话说,其实异化就是自己创造的或者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反过来制约、支配、驾驭自己的现象。科学技术其实就是如此,它本身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科技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它使人类可以更好的改造自然,使自然总是朝着我们希望、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亦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造福人类的同时,它也反过来抑制、损害、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就是技术异化。例如,空调本是使人生活空间清凉的技术产品,却异化为使市民都共同生活在更热的城市之中的一个原因。科学技术发展到现今,各种新工具、新机器相继被发明出来并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各式各样的技术物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奔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占据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位置。泉水般涌流出来的大量技术和技术物品,使人享受到物质殷实、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交往多样等众多好处,欲望得到空前满足,生存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异化对人类和自然界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异化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手段和方法,反而成了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统治人本身、剥夺人自由的异己力量。 科学技术的异化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科学技术劳动相异化。科学技术成果是科学技术劳动的物化或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 (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业)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企业管理 姓名:于杨 学号:201401460005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 内容摘要: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类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他们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两种不同方法和视角。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中,这两种文化他们既有对立也包含着内在的统一。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其表现出的巨大的经济价值,自然科学被人们无限地强化从而与人文科学分离。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内在的统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创新点:本文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异和同一性出发,探讨二者关系,从而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问题,提出如何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辩证统一、和谐发展 正文: 人类面对的世界是包括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在内的世界。人类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要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还要认识人和人类精神活动自身。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但又密不可分的科学:以自然为对象的自然科学、以社会为对象的社会科学和以人与人类自身的精神活动为对象的人文科学。在哲学层面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 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 1.1二者的差异 一般意义上讲,自然科学是探索内在结构特性和自然界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的特点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第一,追求客观性。在实证原则的指导下,形成了追求客观性的科学精神。人们在研究一个对象时,必须抛弃自己的任何主观臆想和情感,由此达到的认识结果必须不具有任何个人的色彩,以便能够认识事物自身的本来面目。第二,追求普遍性。这种客观认识的结果,被要求具有普遍性,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普遍适用,而与使用它的人无关,只有这样的认识才是客观真理。普遍性要求统一性、可重复性、可检验性。第三,自然科学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工具理性特征。所谓工具理性,是指改造外部世界的合理性。 人文精神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价值体现,是人与人类自身精神活动的发展。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它追求人的多元化发展,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是有个性的,在此意义上常常发展为个人主义。它反对统一化、普遍化的要求,因为人的本性就应当是多元的,而不应是千篇一律的雷同。因此,人文精神往往具有非理性的特点。此外,价值理性是人文精神的又一大精神特色。它是指一种信念与理想的合理性。价值理性要求社会结构与运作方式、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不能为种种迷信和愚昧所支配,必须符合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

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他给我们人能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益处,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现代式楼宇、汽车、手机等等;但同时他们又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危害,可以说随处可见,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等。科学技术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我们用得好的时候就得益于我们,反之则伤害我们。因此我们必须要真确的认识他们,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他们与我们人类发展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关键字:科学技术发展人类

科学是什么?从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首次提出科学一词,不同时代的人对科学都有不同的定义。 在哲学家你在看来,人类记忆力有限,他认为科学其实是一种人类活动,它包括社会的活动、科学历史的活动和文化活动。科学的关键在于发明,而不是发现自然规律的固有存在。当然我们是不信的,但在某些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眼里,这就是真理,比如费耶阿本德和罗蒂两位大哲学家。他同时认为,我们不能陷入科学主义深渊里,因为科学主义观点坚信科学最终能够解决我们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或者发现那些在我们经验感觉到的现实世界背后的一些真实世界的潜藏的真理。当然,现今社会对科学的定义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随意引用很容易出现错误。 《辞海》1979年版:“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前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给出的科学的定义是我们当下大家所认可的,我们认为这就是科学的本质含义,我们称之为事实和规律。科学就是我们人通过实践所或得的事物本身的事实或者是规律,然后再依此为根据,做到实事求是,不依靠我们的大脑去构建。规律,则是客观实在的事物之间和其内部的本质联系。 二、技术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77年版的《供发展中国家使用的许可证贸易手册》中,给技术下的定义:"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所采用的一种工艺或提供的一项服务,不论这种知识是否反映在一项发明、一项外形设计、一项实用新型或者一种植物新品种,或者反映在技术情报或技能中,或者反映在专家为设计、安装、开办或维修一个工厂或为管理一个工商业企业或其活动而提供的服务或协助等方面。"这一定义是当今世界上有关技术的定义最为全面和完整的定义。这一定义实际是把所有能够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科学技术知识都定义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达成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 在古代的理念中,一般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关于敬畏自然,古代关于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对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限制,多与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的思想有关。鬼神崇拜,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不可知的自然规律进行神化之后,就产生了鬼神。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而不是对人的思考。某一特定时间(如春天),地点(如皇家陵园)不准砍伐树木,体现了设禁者害怕遭到鬼神(或者具有意志的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的观念。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很多与动植物,山林,土地,水有关,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统治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也受到鬼神崇拜的影响,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基于无知的敬畏态度。 关于顺应自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靠天吃饭"具体就是靠山

科学技术异化和如何克服 作业

1.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科学技术异化,简言之,是指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反而是“反我”的。 自从人们开始关注技术以来,人们对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就一直争论不休。人类发明技术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但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以至于成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甚至反制了人类。对此,学者们通常称之为“技术异化”。对技术异化的研究一直是技术哲学领域的重要问题,但是已有的研究多是针对技术异化在各个层面的消极作用来讨论的,而在当代如何进一步理解和探索技术异化的的影响已经弱化技术异化带来的后果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使得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与技术不可分割。然而,技术在为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现代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与祸集中表现在生态、社会和人类精神领域三个方面:在生态层面上,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增强人类对自然控制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和气候的恶化,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社会层面上,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物质财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它也扩大了人们的文化差异和知识差距,还使得全球文化面临失衡的危险,极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还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在人类精神领域,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使人们的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部分地把人们从以往繁重的劳动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但同时也剥夺了人类的自由,挑战了人类的本质,萎缩了人类的精神。 总之,科学技术异化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文明的破坏,同时也发生在对精神文明的侵蚀。一方面,科学技术异化对物质文明的破坏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对自然界改造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产生的。随着二战以后工业的突飞猛进,人们像自然环境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和噪音越来越多,使人类赖以生存环境受到极度的污染,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在物质文明领域,现代科学技术异化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调、能源危机和人口膨胀等严重问题,造成了人类物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下

什么是人文科学

什么是人文科学? 李维武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科学”一词,在今天已成为一个使用率相当高的概念,但要说清楚什么是人文科学,又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对于人文科学的理解,不仅是一个学科分类问题,而且是一个构造和规范学术思维空间问题。正是这样,它成为了现代哲学所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哲学才能承担起对各学科思维空间进行建构和解构、开拓和改造的任务。 近百年来,西方哲学家、特别是一批德国哲学家,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探讨。狄尔泰首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死”的自然世界的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活”的精神世界的科学;李凯尔特继言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认为自然科学是探讨与“价值”无关的自然世界的学问,文化科学是探讨与“价值”相联系的文化世界的学问;胡塞尔主张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态度和方法上相异,认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搁置”起来而采用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了解人的“生活世界”;卡西尔则指出人文科学所特具的认知理想,既不在于探求规律的普遍性,也不在于认识事实与现象的个别性,而在于把握“人的本质”。这些探讨,从表层上看,是在进行学科分类;而从深层上看,则是通过确立人文科学来构造不同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实现人类思维方式由近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在中国,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前期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张君劢在论战中提出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五大区别,认为“科学”的特点在于:是客观的,重视形式逻辑,用分析方法入手研究,为因果律所支配,起于对象之相同现象;“人生观”的特点在于:是主观的,重视直觉,强调综合方法,主张自由意志,起于人格之单一性。这五大区别实际上已涉及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划界问题。但是,这种探讨由于复杂的原因而未能深入开展下去。这使得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至多只是从学科分类上看待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而不了解人文科学对转变人类思维方式的意义。 而且,在中国要理解人文科学,似乎还有一个特殊的困难,就是长期以来“人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在推进人类文明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水平,人们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精神生活,那么科学技术又是如何去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呢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们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开发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这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又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中,并在这些科学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和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研究手段。正是这些技术手段以其日益增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功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以延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终于突破自身生理条件的局限得以不断提高和扩大,从而推进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把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荟萃于其中,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7到18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诞生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和辩证性质,为辩证唯物主义确证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科学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石。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哲学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的一种反面表现,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足而发生的惶恐和迷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李延荣

浅谈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摘要:科技的发展在带来益处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对人的异化表现在:人被非个性化、抽象化、工具化。但是人类应做科学技术的主人, 应正确引导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 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重建人的价值世界。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人的价值 科学即科学技术,其由人所创造,为人类而服务。科学技术不仅第一生产力,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从混沌之初的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生活,到今天的日新月异文明健康时尚的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全人类文明进步可谓功不可没。然而,科学发展在为人类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负面影响的紧迫性也被提上议程。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它的错误运用, 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精神烦恼、价值迷茫和信仰危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随着技术进步与商业化运作,媒体(电视,电脑,手机)——这个科学技术的产物, 已经由最初的信息传播工具演变成为一种无形的文化控制力量, 各种媒体上各种各样的节目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对人的控制力和诱惑力是极其强大的, 它会让人丧失一定的自由, 例如人们对个人时间的控制和支配;也会让人丧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当然, 人类尽可能将这种丧失的自由和能力归结为自制力的低下或自身的懒惰。看过《楚门的世界》影片的都知道, 观众数十年如一日地观看这场漫长的肥皂剧, 像吸食毒品一样已经产生心理依赖, 给观众带来了精神上的失落;同时, 主人公楚门在高科技摄像机的控制下, 近乎失去自我生存的价值。以下内容就有关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所反映的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及人类应重建价值世界进行简单论述。并且作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韩剧,也叫“肥皂剧”对我们并不陌生,韩剧所塑造的男女主角,让给我们对爱情充满幻想,对爱情中的另一半产生了类似的要求,更有甚者,对我们的价值观,婚姻观。恋爱观,择偶观产生了强大的影响,甚至是错误的导向。本文中也有论述。 1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科学技术对人的价值的影响表现在:科技忽略了“个性化”人的存在, 致使人的“价值”和“意义”被忽视;同时科技把人作为一个抽象而存在, 导致了人的抽象和被忘却;人被工具化丧失独立生存的真谛, 成为被他人利用的工具。 1.1 人被非个性化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叶子如此,人更是如此。人的不同一方面在外在形象,另一方面在于人拥有自己的个性。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整容技术也是的得到的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盛产美女的韩国,整容技术更是出神入化,据说你很难在韩国找到纯天然美女,各种选美比赛中,参赛选手分分钟让人脸盲,就连毕业季剖出来的大学毕业照,也是让人傻傻分不清楚。前段时间,上海虹桥机场拦住了一位乘客,因其长相酷似范冰冰,而护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融合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融合 ——郎景和:医学的哲学理念和人文修养读后感 科学包含三大体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其中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生产和自然科学实验的知识概括和总结,包括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涵盖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包括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历史等,具有价值性、体验性、历史性文化性。 郎景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用更为简单的言语阐述三大科学的关系,他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客观事物的物质是什么,社会科学是研究人和自然或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它是怎样?人文科学是可以人为是一个社会科学,它更多的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就是我们应该怎样?他和其他将医学看做是自然科学的人不同,郎教授认为医学不是一个很纯的自然科学。它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科学加上社会科学甚至加上人文科学,这样一个综合的边缘的学科。1998年,郎教授在其出版书《一个医生的哲学》(中国文联出版社)提到:我们可以认为医学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是维系人类自身价值,并保护其生存、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医学的对象是人,医生本身他的起始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善良行为的表达,是表明人之间的善良行为,而它最后才发展成为文明社会的社会责任,医学要受很多社会因素的约束,它本身不会超前的,不会超越整个社会环境所限定的东西,更不会超越其他学科。医学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所以它最能体现人的自身价值,来保护人类的生存和生产能力。 医学首先具有人文精神,其次是自然科学精神,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融合。的确,这三大科学门类之间既相互差异和相对独立、呈三足鼎立之势,又相互依存、不可割裂与偏废、生态共生与共荣的三位一体关系,自然科学在处于基础和前提性的地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要逐步走向成熟、完善和现代化,更必须广泛学习和吸收自然科学的知识、方法、和调控机制。社会科学处于中介地位,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均具有主导、规范、协调和控制作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离不开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人文科学在人类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与灵魂的地位,它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具有根本性的定向、依据、评价和选择作用。 郎教授提到的医生行医的三个要求“天理、近人情、达国法”,对应的正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通天理“就是要掌握自然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近人情”是要了解并知晓人的思想、意识、情感、意愿,“达国法”是要符合诊治原则、规范,以及技术路线、方法技巧,也要包括有关法令、政策。因而一个合格的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时纪要坚持科学原则,依据病理生理、治疗方法、技术路线等来做判断,又要坚持人文原则,了解病人的心理、意愿、生活质量,个人与家人需求。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指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离只是一种受历史制约的暂时性现象,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自然科学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自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来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自然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原因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生产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进步进程。都是,与之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一些列后果。 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一、土地遭到破坏;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四、森林面积的减少;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六、化学污染;七、混乱的城市化;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九、空气污染;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简单来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必须保护环境,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基础和根本保障。生态良性循环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以及科研、美学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尤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要求尽可能维持各个生态位的大气、水、土壤、温度、光照、无机和有机元素等物理、化学特征,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各个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谐的相互关系。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生态良性循环的表现。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自然环境的破坏呈全球性趋势,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以使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恢复和改善。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也意识到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相继做了一些列政策来保护环境,中国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 ,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异化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异化? 黑格尔在哲学中引入异化的概念,用以说明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辩证机制。在黑格尔那里,“异化”一词用于泛指精神实体作为主体自身的分而为二即自身对立化或产生自身的对立物。他把这种对立化以及扬弃对立化而返回自身的过程,称作“异化以及这种异化的克服”的过程。 费尔巴哈把异化概念运用到宗教批判中,他明确地宣称人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宗教的对象、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神学的秘密就是人本学。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批判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异化概念,并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科技异化思想。早期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主要指的是私有制背下,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背景下存在的种种消极的因素。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对异化劳动的分析集中体现了这一思考视角。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是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第四是人同人的异化。然而,马克思作为唯物史观的创始人,他对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不只是停留于发泄道德学上的义愤,而是进而揭示了这种物化和异化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一方面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又是在一定的狭隘的生产关系内个人之间自发的必然的联系。因而,中后期的马克思对异化概念作了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现象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客观的、必然的,应该从历史评价的维度上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异化思想是他们的异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对科技异化的根源、实质、表现开工和解决途径进行了科学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科技异化产生的根源。“只有在一切科学被用来为资本服务的时候”,才导致异化的产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 真正要从学科界线上打破传统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界,主要靠许多的交叉学科的兴起。这可以说开辟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关系的新天地。交叉学科的兴起改变了人文社会科学只从自然科学借鉴方法论的单向联系方式,自然科学发现自己的发展方向越来越依赖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规范。例如波普尔论证了阻挡科学进步的主要障碍不仅仅来自理论自身,而是具有社会性,可以分成两类经济的和意识形态的障碍。从交叉学科的情况看,它的新理论的诞生受人文社会科学的导向这个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下面看一看生态学及相关的交叉科学的例子。 生态学的早期研究采用的是博物学方法,这是一条典型的经验自然科学道路,所以早期的生态学被称之为经验生态学。由于生态学研究视野的扩展和研究对象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博物学方法就有些不适应研究的需要,方法论的更新势在必行。理论和模型方法先后被采用。于是有了食物链、“金字塔”规律、“百分之十”定律后来又消化吸收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由奥德姆创立了系统生态学;1975年以来,生态网络成为了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动研究的重要概念和分析对象,在生态网络的研究中可以采用经济学的模型,如一个经济流动分析模型,它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资本和能量流动分析,就被应用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分析,并且构成了生态系统分析的重要方面。生态学对数学语言的依赖丝毫未减,而且越来越注意引用和借鉴那些诞生于现代物理学并具有丰富哲学内涵的概念(嫡、焙、耗散结构等等)。要使生态学具有预测力一直是生态学理论的追求目标,今天,恢复生态学、保持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成为了实现预测力的前沿学科。 生态学理论的发展有自己因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决定的内在逻辑,也表现出对多种方法论的亲和性。还应当注意的是生态学与传统的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别以及与一些社会科学的类似性。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现象,这与自然科学大体相当。但适应生态学的方法论和自然科学基础却涉及到大多数自然科学部门,远不如其它的自然科学纯粹,此外生态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强大的交叉能力也是其它的自然科学不可类比的,而是与某些社会科学类似。 生态学对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发展方向造成了深远影响。它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传统的生产力观念,对掠夺性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等都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由于生态学的研究是由有目的有意识的科学工作者来进行的,而科学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已经渗透并实际影响到生态学的研究。科学工作者现在更加注重立足生态学基础理论,使生态学朝着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象环境污染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地球生态学等等分支学科成果不断,另一方面注重生态学理论的可技术化研究,象生态化学、生态物理学等学科都是为此做准备工作。当然,人文社会科学对生态学研究的规范作用目前不仅主要是体现在人的意识和科学机构的社会组织形式等“软件”上,而且开始向生态学理论本身的“硬件”渗透。例如恢复生态学,恢复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必须要依靠人文社会科学,而不仅仅是生态学理论本身。 生态学也能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方法论和科学基础。例如使人类学研究关注生态学的成果,就能以生态差异来说明不同群体的风俗、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别。这正是所谓生态人类学的视域。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也可以参照生态学的成果。根据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可以调整传统的生产力概念而对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