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并购蒙牛

合集下载

中粮并购蒙牛

中粮并购蒙牛

中粮集团并购蒙牛集团案例分析一、企业背景与并购背景1.1 企业背景1.1.1 中粮集团企业背景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集团”,英文简称“COFCO”)成立于1949年,经过多年的努力,从最初的粮油食品贸易公司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农产品、食品领域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享誉国际粮油食品市场,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产品贸易、生物质能源开发、食品生产加工、地产、物业、酒店经营以及金融服务等领域成绩卓著。

作为投资控股企业,中粮拥有四家香港上市公司,三家内地上市公司。

凭借其良好的经营业绩,中粮持续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

“中粮”产业链及所占比重1.1.2蒙牛集团的企业背景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于1999年初,总部设在和林格尔县,拥有总资产超过80亿元,职工近3万人,乳制品年成产能力达500万吨。

到目前为止,包括和林基地在内,蒙牛乳业集团已在全国15个省市区建立生产基地20多个,拥有液态奶、酸奶、冰淇淋、奶品、奶酪五大系列200多个品项,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荣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和“消费者综合满意度第一”等荣誉称号,产品覆盖国内市场,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蒙古、东南亚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据2006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大企业集团首届竞争力500强”,蒙牛乳业集团位居第11位,名列全区和全国同行业之首;在2006年首届“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中,蒙牛乳业集团位居亚洲乳制品企业第3位(前两名为日本企业)。

令据最新公布的2007年全国大企业集团500强,蒙牛乳业集团跻身第237位,比上年度提高了50个位次。

1.2并购背景在经历了三聚氰胺行业地震和特仑苏造骨蛋白风波的阵痛之后,中国乳业“大佬”蒙牛乳业近日迎来希望之光——中国最大的粮食集团中粮集团和私募基金厚朴基金联手,注资61亿港元,获得蒙牛乳业20%的股权。

中粮集团融资并购蒙牛乳业案例分析

中粮集团融资并购蒙牛乳业案例分析

中粮集团融资并购蒙牛乳业案例分析一、引言近年来,中国乳业市场呈现出快速进步的趋势,消费需求不息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作为中国乳品德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蒙牛乳业一直以来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乳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亟需进一步优化经营战略,以适应市场进步的需求。

于是,中粮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粮食食品生产销售企业之一,看到了与蒙牛乳业合作的机会,通过融资并购的方式实现了两家企业的强强联合,为乳业市场带来了新的变革。

二、中粮集团的背景和动机中粮集团,成立于1952年,是中国最大的粮油企业之一,旗下涵盖了农产品生产、保税贸易、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

该集团一直以来在食品加工业领域处于优势地位,是中国乳品加工业中的领导者。

然而,面对乳业市场的快速进步和激烈竞争,中粮集团意识到自身的规模和资源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需要通过外部资源整合来推动企业的进步。

同时,中粮集团也看到了蒙牛乳业在中国乳业市场中的领导地位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认为与蒙牛乳业合作是一个可行的战略选择。

三、蒙牛乳业的背景和优势蒙牛乳业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最早进入乳业市场的企业之一,其进步迅速,已成为中国乳业市场的领导者。

蒙牛乳业以高品质的产品和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一直以来以“科技,质量,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

然而,蒙牛乳业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生产成本的增加、市场份额的争夺等,需要寻求新的进步机会。

四、中粮集团融资并购蒙牛乳业的过程中粮集团融资并购蒙牛乳业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谈判和洽谈阶段:中粮集团与蒙牛乳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商务洽谈和谈判,包括确定合作意愿、商讨合作条件等。

2. 尽职调查阶段:中粮集团对蒙牛乳业进行了详尽的尽职调查,了解其财务状况、市场竞争力、管理团队等状况,以评估并购的风险和潜力。

3. 融资和并购阶段:中粮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如发行股份、借款等,筹集资金用于并购蒙牛乳业。

同时,中粮集团与蒙牛乳业签署合约,完成并购来往。

纵向并购案例分析--中粮收购蒙牛

纵向并购案例分析--中粮收购蒙牛

宁高宁:“中粮是国家类的企业,在食品和粮食的领域里面,国内具有领导 地位的乳品企业,放在一起对整个行业,对乳品行业,对食品行业,包括对 公司未来的发展,中粮公司和蒙牛公司的发展带来很多变化。”
乳业巨头蒙牛牵手中粮后第一件事即是谋划进军奶源上游
• 蒙牛挺进西 南争夺奶源
• 中粮整合上 游路线初现
• 眉山基地 设计能力为日
1
体制考虑: 民企→
奶源控制
2
好朋友: 私人关系
3
好投资: 蒙牛霸主
地位
整个奶制品行业都受到了三聚氰胺的影响,例如“伊利” 虽然身为A股乳品行业老大,但伊利股份(600887.SH)还是被三聚氰胺“折磨”得苦不堪言:
股价从14元跌至最低不足7元,短短一个月内跌幅高达50%。 伊利股份总股本为7.99亿股,其中7.27亿股为流通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仅占总股数的
中国领先的农产品、食品领域 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
致力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
转变的原因:
1. 宁高宁 2. 中国食品业:
a) 加值能力不足,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b) 食品行业的企业规模偏小,以中小型企业居多 c) 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原料损耗严重 3. 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国企的努力
20
宁高宁
5
2007年行业简介
并购 前
并 购 中
并 购 后
再思 考
• 国内共有奶牛1470万头,农户210万户,产量3684万吨。 • 企业1600家,其中产值500万以上的700家,加工能力9000万吨。 • 原奶供应70%为奶贩子。
2000-2007年乳制品加工企业基本情况(500万元以上)
6
37
行业简介
• 投资的主要目的是确保获得 优质奶源供应

管理学案例分析 中粮收购蒙牛

管理学案例分析  中粮收购蒙牛

管理学案例分析:中粮收购蒙牛一.案例背景资料介绍㈠时间:2009年7月㈡主体: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集团厚朴基金厚朴基金(HOPUUSD Master Fund I,L.P)------酝酿于2003年,2007年水到渠成。

这家在海外设立、专注于中国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资金规模为25亿美元,完全以国际标准的合伙制模式打造,其投资者全部为世界排名前三位的机构投资者。

㈢合并方式:收购------中粮联手厚朴基金61亿港币收购蒙牛公司20.03%股权,采取的方式是,中粮集团与厚朴投资共同组建一家新的公司(中粮集团持股70%),分别向蒙牛认购新股,以及向老股东购买现有股份,新公司在分别完成相关收购后将持有蒙牛扩大后股本的20.03%,成为“中国蒙牛”第一大股东。

㈣合并效果:1短期内的效果:蒙牛乳业落实中粮和厚朴基金联手收购后,7月8日,该股以19.06港元跳空低开,之后稳步下行,截至收盘,蒙牛乳业跌7.14%,报收17.94港元,成交4.29亿港元,较前日成交的8.31亿港元萎缩近一半。

周五该股报收于18.18港元,涨0.44%。

分析家认为,目前蒙牛正处于震荡恢复阶段。

收购后,扣除相关开支,蒙牛乳业公司可以收到30.58亿港元资金,公司有意用此款项扩充现有业务,或把握上游行业的整顿和奶制品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合适的投资机会或其他机遇。

2预计的长远效果:◆正面影响:(1)中粮和蒙牛两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食品龙头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也将大大推动中国食品安全的建设进程。

(2)从产业链来看,从原料到市场,能加快衔接到餐桌的一体化。

(3)中粮集团入股蒙牛,是中粮集团丰富现有产品品类,介入更多与中国经济成长和中国人生活消费增长相切合的相关领域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实现中粮现有食品品类与乳业在品牌消费品业务上的协同,将大大提升中国食品在全球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

(4)有助于蒙牛借助中粮更快的向全球化市场迈进,也能更直接的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获得条件更加宽松的贷款支持。

财务管理案例:蒙牛之强强联合

财务管理案例:蒙牛之强强联合

中粮并购前后蒙牛财务状况分析
中粮集团资金雄厚,其子公司业绩都良好, 现金流充沛,有能力支付大量现金。对于目 标公司蒙牛乳业的股东来说,增发的股份可 以用于蒙牛日后的经营,转让的股份可以实 现个人的变现。通过此次的增发新股可以为 蒙牛带来 30.58 亿港元的现金流入,有利于 蒙牛的业务扩张。
中粮并购前后蒙牛财务状况分析 对于蒙牛的财务状况,主要从三个方 面,即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 进行分析 。时间跨度是从 2007 年至 2009 年,主要是因为 2008 年发生了 “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被中粮集团 收购,从这三年可以看到企业在危机前 后的状况和变化趋势。通过与另两家乳 业品牌伊利和光明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 可以对蒙牛的财务状况有一个直接比较 和认识。
蒙牛案例背景 2009 年7 月6日,在蒙牛财务危机 不断加大之时,其引入中粮集团 和厚朴基金的 61亿港币投资,成 功避免被外商恶意收购,在中粮 集团成功投资入股蒙牛且并未改 变蒙牛原有精英团队和战略方向 后,蒙牛的财务状况得到了良好 改善,快速地走上稳定发展的道 路,这为蒙牛在接下来几年对同 行业的积极控股并购,扩张经营 规模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中 粮式”的并购方式也深深地影响 着蒙牛的并购运作。
奇招迭出 血路拼杀的蒙牛
2013年6月13日,雅士利和蒙牛临时停牌,引发蒙牛收购雅 士利的传闻。2013年6月18日下午,此前双双停牌的蒙牛乳 业与雅士利联合宣布,蒙牛乳业向雅士利所有股东发出要 约收购,并获得控股股东和第二大股东接受要约的承诺, 承诺出售合计约75.3%的股权。经过数月的谈判,蒙牛乳业 已在 17 日与雅士利签订收购协议。此次交易的最大现金量 将超过124亿港元(合人民币约98亿元)。
中粮并购前后蒙牛财务状况分析 蒙牛乳业与国内同行业公司相比, 无论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 力上,都拥有较大的优势。特别是, 在经历了 2008 年的行业“三聚氰胺” 事件和金融危机以后,蒙牛后期的表 现更加让人欣慰,其 2009 年中期报 告显示的销售净利率为 5.97%,是行 业平均水平 3.01%的近两倍,存货周 转天数为 22.26 天,而行业平均水平 为 39.47 天,现金净流量与销售收入 比为 14.45%,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水 平的 9.18%,表现出了行业领袖企业 的特质。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范文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范文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范文企业并购是指两个或更多单位,实施并购重组后形成新的经济实体,或由投资者投资购买另一个公司的股份,两者分别继续在市场上发挥自身的作用。

近年来,企业并购的频率在不断增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企业并购的角度,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以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其他企业进行参考与借鉴。

一、企业并购案例分析1、中粮集团与蒙牛乳业的并购案例:2016年,中粮集团宣布完成与蒙牛乳业的并购。

仅一年时间,中粮集团及其子公司收购了蒙牛乳业控股的股份,控制了蒙牛乳业的整个控股,宣布成功完成的并购案例。

中粮集团与蒙牛乳业的并购,使中粮集团拥有了强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在这次并购案件中,中粮集团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好处。

2、腾讯与拼多多的并购案例:2019年,腾讯及其附属公司宣布收购拼多多的部分股份。

在该案件中,腾讯收购了拼多多的18.5%的股份,同时,拼多多也成为了腾讯的战略投资者。

在这次并购案件中,腾讯得到的优势是拥有了拼多多的数据,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而拼多多也受益于腾讯的技术、营销和金融服务,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企业并购分析1、互补性:企业并购案件中,同行并购是最常见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被并购方企业和并购发起方企业的产品、服务、技术、资源等非常接近,甚至是完全重合的,此时,两个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实现对方的资源、技术和市场的互补性,从而形成双赢。

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扩大营业面积或产品线,积累大量客户、数据,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通过并购,被并购方能够从并购发起方获得更多的客户,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其规模经济,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企业并购的类型和案件种类繁多,但是重要的是要选择具有互补性或规模经济的被并购企业,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并购的优势,获得潜在的效益。

另外,还需要从法律、协议、数据等多个层面角度综合考虑,确保并购安全可靠、有利可图,以求兼顾实际利益和合法权益,并维护并购过程正常进行。

蒙牛进入中粮时代

蒙牛进入中粮时代

蒙牛进入中粮时代“三年不干涉”承诺到期,创业元老离开一线,中粮将调整蒙牛“盈利至上”作风在蒙牛打拼13年,掌舵6年后,杨文俊离开了蒙牛的一线管理岗位。

至此,“带头大哥”牛根生所率领的蒙牛创业十元老均已离开一线。

从草根到行业龙头,“蒙牛速度”曾是令人瞩目的“商业奇迹”,蒙牛及其领导者们也因此身披光环。

但这些光环随着三聚氰胺等事件的发生,慢慢褪色。

2009年7月,中粮成蒙牛最大股东,并承诺“三年不干涉”。

如今承诺即将到期,蒙牛开始正式进入中粮时代。

一则人事变动公告,宣告蒙牛告别了一个“时代”。

4月12日傍晚,蒙牛乳业(2319.HK)发布公告,总裁杨文俊两届任期已满,不再兼任总裁一职,继续担任副董事长职务,总裁一职由中粮地产原副总经理孙伊萍接任。

此前,蒙牛的元老人物如牛根生、姚同山、孙玉斌、孙先红、邓九强等已相继辞任或退休,随着杨文俊的退位,蒙牛的老将全部离开了管理一线,蒙牛也随之向“牛根生时代”挥手告别,真正进入“中粮时代”。

中粮的三年不干涉在最困难的时刻,中粮入主蒙牛,并作出了三年不干涉的承诺,但其后蒙牛发生了数起安全事故,负面新闻不断。

自2009年卖身中粮,三年来,蒙牛人给中粮交出了这样一份业绩:营收从257.1亿元增至373.87亿元,净利由11.1亿元增至15.89亿元。

对于这样的业绩,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仍不满意。

他不满意的不是数字,而是“质量”。

上月底宁高宁在媒体上表示,企业发展一定要以质量为最首要考虑,其次才是规模、盈利等。

因此他不满意蒙牛过去三年的整体表现,蒙牛正在“反思”,未来中粮会更积极地参与蒙牛的日常管理,并调整蒙牛过去盈利至上的作风,做到凡事“质量优先”,从而消除社会的敏感。

在入主蒙牛三年后,宁高宁作出这样的表态不是“后知后觉”,而是一个在关键时间节点的“定调”。

2009年7月,中粮携手厚朴投资,以61亿港元入股蒙牛,成为蒙牛最大的股东。

此后,中粮又数次增资,目前持有蒙牛28.09%股权。

财务管理论文(中粮并购蒙牛案例分析)

财务管理论文(中粮并购蒙牛案例分析)

.高级财务管理结课论文论文题目:中粮并购蒙牛的案例分析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摘要在国资委积极推进国企改革的今天,作为迄今为止食品行业第一大收购案——中粮集团收购蒙牛乳业显然成为国企集团转型的典型代表。

基于这一背景,仅从杠杆收购的角度,分析了其对此次收购可行性和收益性的影响。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可以为今后国企的整合并购提供一些经验和思路。

关键词: 中粮蒙牛并购一、中粮并购蒙牛背景介绍(一)、主并企业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集团”,英文简称“COFCO”),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又是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享誉国际粮油食品市场。

中粮集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是中国从事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历史最悠久和实力最雄厚的企业,几十年来一直是我国小麦、玉米、大米、食糖等大宗农产品贸易的主导者。

中粮集团目前旗下设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地产酒店、中国土畜、中粮屯河、中粮包装、中粮发展、金融等九大业务板块,拥有中国食品(HK0506)、中粮控股(HK0606)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屯河(600737)、中粮地产(000031)和丰原生化(000930)和吉生化(600893)等六家内地上市公司。

作为投资控股企业,中粮集团有效地利用自身遍及世界的业务网络来组织、调配各项经营资源,取得稳健快速的业绩增长,且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

(二)、目标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2319HK,简称蒙牛乳业),连续第三年稳坐中国乳业头把交椅。

蒙牛乳业创立于1999年8月,为完全由自然人发起的一家民营企业,2004年6月10日蒙牛乳业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上市(股票代码2319 HK),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乳制品企业。

公司在全国15个省级行政区建立了约30个生产基地,带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新增奶牛110万头,产业链条辐射200多万农牧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粮并购蒙牛的案例分析1.中粮并购蒙牛背景介绍1.1主并方一:中粮集团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集团”,英文简称“COFCO”),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享誉国际粮油食品市场。

中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是中国从事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企业,几十年一直是国家小麦、玉米、大米、食糖等大宗农产品贸易的主导者。

中粮集团目前下设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地产酒店、中国土畜、中粮屯河、中粮包装、中粮发展、金融等9大业务板块,拥有中国食品(HK0506)、中粮控股(HK0606)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中粮屯河(600737)、中粮地产(000031)和丰原生化(000930)和吉生化(600893)等6家内地上市公司。

作为投资控股企业,中粮有效利用自身遍及世界的业务网络来组织、调配各项经营资源,取得稳健快速的业绩增长,名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企业500强,居中国食品工业百强之首。

1.2 主并方二:厚朴基金厚朴基金(HOPUUSD Master Fund I,L.P)酝酿于2003年,2007年水到渠成,由高盛集团中国合伙人方风雷创立。

这家在海外设立、专注于中国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资金规模为25亿美元,完全以国际标准的合伙制模式打造,其投资者全部为世界排名前三位的机构投资者,包括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淡马锡、高盛等大型机构投资者。

2009年1月,厚朴基金曾以6.5亿美元的总价接手苏格兰皇家银行配售的中行H股股份。

2009年5月,厚朴基金牵头的财团以每股4.2港元全数接手了美国银行出售的135亿股建行H股。

1.3 目标公司:蒙牛乳业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2319HK,简称蒙牛乳业),连续第三年稳坐中国乳业头把交椅。

蒙牛乳业创立于1999年8月,最初为完全由自然人发起的民营企业, 2004年6月10日,蒙牛正式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2319 HK),成为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乳制品企业。

公司在全国15个省级行政区建立了约30个生产基地,带动内蒙古及周边地区新增奶牛110万头,产业链条辐射200多万农牧民。

公司液态奶市场占有率已达32%,全国每3袋牛奶中就有1袋是由蒙牛生产的。

目前蒙牛已包揽了国内液态奶、冰淇淋、酸奶三项冠军。

2009年7月,蒙牛乳业集团名列全球奶业公司第19名,代表中国奶业首次跻身20强。

1.4 并购经过在本案例中,并购企业为中粮、厚朴基金组建的特殊目的公司(SPV),其中,中粮为中国粮油食品集团(香港)有限公司,是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附属子公司;厚朴是著名的私募基金公司之一,专注中国投资发展,其管理的基金价值高达25亿美元;目标企业蒙牛乳业(2319,HK)是中国领先的乳制品生产商之一,主要从事生产及分销优质乳制品,包括液体奶、冰淇淋及其他乳制品。

2009年7月6日,蒙牛乳业发布《蒙牛乳业新股认购、现有股份买卖及复牌》公告,中粮、厚朴分别以70%和30%的出资比例组建的SPV与蒙牛乳业达成新股认购协议,并与金牛、银牛和老牛达成现有股份转让协议,取得蒙牛乳业约20.03%的股权。

具体交易内容为:第一,根据认股协议,蒙牛乳业将发行173 800 000股新股(相当于已发行股本的11.13%和经扩大的已发行股本的10.01%),中粮、厚朴将通过SPV以每股17.6港元的价格认购该新发行的股份(图1-1)。

图1-1:中粮通过SPV方式入股蒙牛乳业第二,根据《金牛银牛买卖协议》和《老牛买卖协议》,中粮、厚朴将通过SPV以每股17.6港元的价格购买金牛和银牛119 516 208股(约占已发行股本的7.65%)、老牛54 293 792股(约占已发行股本的3.48%)的股份。

交易完成以后,中粮、厚朴将支付61.1776亿港元,持有蒙牛乳业347 600 000股股份,约占交易完成后股本总额的20.03%。

交易完成后,中粮、厚朴通过SPV直接或者间接持有蒙牛乳业约20.03%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最终实现对蒙牛乳业的并购2.中粮并购蒙牛的动因分析2.1中粮的全产业链欲望中粮集团带有国资背景,是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堪称国内食品行业中的旗舰,而且还在不断完善其产业链,除了传统粮油食品,也涉足了房地产、饮料等行业。

综观中粮的全产业链计划,独独缺了乳业一环。

中粮的国资背景还会为蒙牛带来政府支撑,此后的蒙牛不再只是一个带有外资背景的民营企业,它获得扶持的力度一定会越来越大。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也表示,选择入股蒙牛,是看中了蒙牛的生产运营能力与多年累积的营销经验,中粮集团在农场品加工、食品制造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有遍及世界的业务网络,蒙牛可借助其优势,提升国内销售并加快国际市场。

中粮集团“高起点进入乳制品行业的良好契机,有助于中粮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实现价值链前移带来的更大成长空间。

”通过收购蒙牛,中粮在中国乳业进行二次创业的前夜,通过蒙牛杀入中国的乳制品行业,不仅有助于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更将为声誉不佳的中国乳业未来的洗牌和整合加大想象的空间。

2.2蒙牛的危机根据蒙牛乳业年报,蒙牛计划建设20家万头以上奶牛场,每家奶牛场投资需2-3亿元,截止2009年才建2-3家,按照计划来看,蒙牛乳业在奶源建设方面资金缺口不下30亿元。

牛根生一直追求速度,追求速度需要高投入,而蒙牛在营销方面投入缺口至少也需要数亿元。

2008年蒙牛的销售额超过了200个亿,但其中广告费就要超过20个亿,此外还要支付奶款等等,35亿元并不能弥补亏空,虽然此次蒙牛宣称自己有35亿元的现金,但这对于一个从事快销产品的企业来说远远不够。

三聚氰胺事件和特仑苏事件的冲击,造成蒙牛资金链紧张,尽管牛根生表示向中粮卖股并不是因为差钱,但蒙牛2008年度的财报却显示其负债财务状况并不乐观。

三聚氰胺事件和特仑苏事件让蒙牛几乎崩盘,这终于让之前一直对中粮有所排斥的牛根生就范。

中粮入主,可以帮助蒙牛缓解或解决资金压力。

2.3 政府的行政意志在这个交易中,引起争议的是中粮的“央企”身份,中粮收购蒙牛,因而被视为又一起“国进民退”的逆市场化典型案例。

自从三聚氰胺事件以后,国家开始从大局上对奶业进行调控,从贸易和整个产业的控制开始着力。

决策层意识到,中国奶业再也丢不起人了。

而对奶业的控制,管住行业老大就行。

2009年6月底工信部出台的《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修订)》,已经将决策层“实施企业兼并重组”的意志变成了具体文字。

国家已明确表示要加强政府对奶业的管控能力,并已经让农业部牵头商务部和工信部等部委制定《奶业发展规划》。

也是政府出于打造民族品牌的考虑,是收复失地的一个重大战役。

自从三聚氰胺事件以后,中国的奶业一蹶不振。

国家也慢慢意识到,要从大局上对奶业进行调控,从贸易和整个产业的控制开始着手。

而控制,要从行业老大着手。

为振兴中国奶业,必须抓住蒙牛这个企业,抓住这个机会。

中粮集团虽为国企,但其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之高令很多民企也难望项背。

从产业整合的主导权而言,中粮集团收购蒙牛,事实上是将中国食品行业未来的整合权掌握在中国企业的手中。

目前,中国食品行业的集中度非常低,而国际食品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就是打造具有全产业链概念的龙头企业。

长期以来,中国很多行业整合的主导权沦于外资之手,尽管外资的进入未必就意味着产业安全问题,但不可否认,如果国内企业不重视产业整合的主导权,让绝大多数的产业整合借助外资的并购之手,肯定会产生产业安全问题。

未来中国各个产业整合的任务很重,需要中粮这样的企业来带动和主导。

3 中粮并购蒙牛交易方式3.1 杠杆收购作为迄今为止中国食品行业中最大的一宗交易,同时开创了“国有资本+ 民营资本+ 战略合作”的新型合作模式,这也是一次漂亮的杠杆收购。

所谓的杠杆收购,是指以少量的自有资金,以被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作抵押,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的一种并购活动。

收购前蒙牛的股权非常分散,公众持股达79%,并且没有一个持股多于10%的大股东,中粮想要控股只需持股达20%,但是以认购价17.60港元认购3.43亿股,资金总额将达到61亿,也是一笔巨大的投资。

于是,中粮向外界筹集资金用于收购,但不是传统的通过资产抵押方式去贷款,而是通过联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厚朴基金成立一个特殊目的实体SPV,并由其收购蒙牛。

中粮及厚朴与蒙牛股东另订有协议,将从蒙牛股东金牛、银牛及老牛处共计购约相当于公司摊薄后的10%股份,加之购买的新发行股份,两项合计占有蒙牛公司20%股份。

由于在中粮与厚朴基金共同组建的特殊目的公司中,中粮集团持股70%,厚朴基金持股30%,实际上,中粮通过控制特殊目的公司成功控制蒙牛。

厚朴基金在其中发挥了杠杆作用,作为私募投资者,厚朴必将在未来某时间寻求退出渠道,如果厚朴将股权转让给中粮,那中粮则完全享有20%蒙牛股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股东。

利用杠杆收购的优势主要在于并购方只需付一部分资金就可以收购目标企业,解决了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

但也存在着较大风险,如果收购方收购时机和收购策略把握不当,加之伴随着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很有可能使并购后企业面临资不抵债。

因此,在选择目标企业时会选择良好组织管理层,长期负债不多,市场占有率高,流动资金较充足稳定,企业的实际价值超过账面价值,股价偏低的企业。

而蒙牛正好符合目标企业的条件,虽然经营业绩暂时不景气,但信誉良好,在行业中有竞争力,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3.2 现金支付中粮集团此次采取的收购支付方式为现金支付。

现金支付的优点在于估价简单明了。

从收购方看,以现金作为支付工具的最大优势是速度快,同时也使与收购公司竞购的公司或潜在公司难以筹集大量资金与之抗衡,此外还可以使收购公司获得的税收优惠最大,能够很好地发挥财务协同效应;对于目标公司而言,现金收购可以将虚拟资本在短时间内套现,目标公司不必承担证券风险,交割简单明了。

它主要运用于相对成熟、拥有较多实物资产的第一产业企业的并购。

中粮集团资金雄厚,其子公司业绩都良好,现金流充沛,有能力支付大量现金。

对于目标公司蒙牛乳业的股东来说,所获取得支付价值是确定的,股东们也不必承受因证券支付而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通常很快达成协议。

通过此次的增发新股可以蒙牛带来30.58亿港元的现金流入,有利于蒙牛的业务扩张。

交易完成后,中粮和厚朴投资认购的股份有3年的禁售期,期内不得抵押、出售。

期满后,在未经蒙牛事先书面同意下,也不得向任何在中国乳业与蒙牛或其附属公司有竞争的公司出售、转让或以其他方式处置禁售股份。

另外,中粮集团表示,在此笔交易中,集团是长期持股的战略投资者,在蒙牛未来的董事会11名董事中占3个名额,均为非执行董事。

集团不参与蒙牛的具体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的经营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不改变目前的战略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