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诗篇
论互文视野下的《源氏物语》与《长恨歌》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 ( So56 Science Edition )第31卷第3期2021 年Vol. 31 No. 32021-文学研究-论互文视野下的《源氏物语》与《长恨歌》王占一(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2)[摘 要]《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创作深受白居易诗歌《长恨歌》 影响,两者之间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审;意识都存在明显的“互文”关系。
紫氏部深谙白居易诗歌,《源氏 物语》中与白居易诗歌相关的部分就有近百余处。
因此可以说,白居易诗歌构成了解读《源氏物语》的重要“前理 解”。
紫氏部借用《长恨歌》的“悲剧”情节,既是在歌咏男女主人公之间凄;的爱情故事,也是在悲叹人世盛者必 衰的“无常”之道。
[关键词]互文;《源氏物语》;《长恨歌》;紫氏部;白居易[中图分类号]1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3842(2021)03 -0047 -07众所周知,“互文” 一词属古文修辞方法之一,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之意, 多见于诗文。
如果把“互文”之义应用于文学作品解读,则必定会给文学研究带来认识上的推进和 突破。
“互文”在文学上的应用出自于法国叙事学者罗兰•巴特的论述:“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 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①)目前,我国从“互文” 视野研究文学作品的成果可谓凤毛麟角。
张伟、杨峰指出“《红楼梦》对《水浒传》存在明显的’互 文’现象,悲愤之情正是由于借径《水浒传》才得到了表达”②;竺洪波论及《西游记》之时谈到敦煌 变文与《西游记》之间存在互文关系,一是“变文对《西游记》的多元性启发和影响”,二是“《西游 记》对变文的直接吸纳和改造”③。
这些都为我们从“互文”视野解读文学作品开辟了新的途径。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 剧。
源氏物语

对于强大的“宿命”,是否顺其自然会更好呢? 好吧,放下你所谓的架子,做一个快乐的人。
故事也许琐碎 情节也许拖沓 但气度是舒缓的 视野是清澄的 还有 小小的偷窥的愉悦 和 旁观者的清醒的痛楚 耐下心 安静的看下去 然后长吁短叹 微妙的心情
THE EHD
紫姬
可以说,紫姬是美的化身,在源氏心中,在夕雾眼中,在源 氏众多夫人的心目中,紫姬是尽善尽美的。她美貌绝世,气质高 雅,聪慧可人,才华脱俗,更难得性情温柔,心地善良,对待所 有人都和顺亲切, “凡事皆办得完美无缺,无可挑剔,真乃尘世 罕见之完人”。源氏说紫姬几近完美,只是偶有嫉妒,而且一味 偏执,不知圆滑。而他所说的嫉妒或偏执,正是紫姬不肯凡事屈 从于源氏的真性情之所在。虽然别人都羡慕她能得到源氏无比的 宠爱,她却羡慕小说中一个女子归附于一个男子的结局。 世人可曾想到一个十岁的小女孩会 令风华绝代的光华公子第一眼便心动。 于是,若紫一生的命运便就此转折。 紫姬从小就是被源氏所控制的,幼时 源氏背着紫姬生父强行将她接走藏于 自己府中,渐渐成年,又被迫将源氏 从父亲的角色转换为丈夫对待,她的 一生中,都只有一个源氏。这就是紫 姬悲剧之所在。
源氏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精心塑造了源氏的形象。 光源氏才貌出众、秉性仁慈、多情多爱、一生坎坷。 作者对他倾注了最多的笔墨,他的光芒是任何人也掩 盖不了的。这个风华绝代、风流多情、权倾一时的皇 室子弟,风流多情恐怕是读者对他最多的评价了。他 的风流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强迫症。 源氏是有着很强的政治手腕的。源氏是很明白自 己的地位的,一直小心翼翼避免别人嫉恨,也从来不 做出格让人可以抓话柄的事,源氏做事果决,考虑周 全,能够顾全大局,将自己个人的好恶放在次要地位。 也因为如此,才有了源氏只手遮天,全国敬畏的时代, 即使是一直恨他的对手,也都承认源氏的能力无人可 及。
《源氏物语》情似孤舟甫离岸,渐行渐远渐生疏

《源氏物语》情似孤舟甫离岸,渐行渐远渐生疏作品简介作者:紫式部(日本)《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
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
该书与《红楼梦》一样,所涉人物都是贵族。
虽然所展示的场景是日本的贵族阶层,但对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却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却比《红楼梦》早了700多年,因此,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
“源氏”是小说前半部男主人公的姓,“物语”意为“讲述”,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类似于我国唐代的“传奇”。
较著名的还有《竹取物语》、《落洼物语》、《平家物语》、《伊势物语》等。
《竹取物语》中辉夜姬的故事在日本更是妇孺皆知。
经典语录1、山樱若是多情种,今岁应开墨色花。
2、情似孤舟甫离岸,渐行渐远渐生疏。
3、月华幽光羡登临,红尘悲怆我自知。
4、我在笑我自己的心我听从他的调遣。
5、心迹未予外人阅,花枝一束故人香。
6、相思到死有何益,生前欢会胜黄金。
7、不似明灯照,又非暗幕张。
朦胧春月夜,美景世无双。
8、泪如清水寻常物,来途早断恐难逢。
9、哀此东篱菊,当年共护持。
今秋花上露,只湿一人衣。
一花一木,故人相植。
一思一念,令人成痴。
10、“荣华之梦,我倒不怎么顶渴望,只希望从容享受这四季自然的美景:例如春花秋叶,变化的天色,等等。
自古许多人都在争论春天的花木与秋天的野望,究竟孰胜?这真是难以骤下论断的事情。
唐土之人似乎认为春花如锦,最是可取;而我朝歌咏则好像更重秋色动人呢。
到底孰是孰非?其实,放眼眺望,佳景处处,令人目不暇给,花色鸟音如何评定优劣呢?只得于狭窄的垣内,尽量设法,使能体会四季变化,种植春天的花木啦,秋天的野草等,好让那些无人倾耳的草虫有所栖息之处,也好叫知音的人儿欣赏欣赏。
_源氏物语_中脱离困境的引导_三首白氏讽谕诗的异国阐释_陈建梅

①《源氏物语》中引用讽谕诗共13首,引用总次数为25次,《上阳白发人》为4次,《李夫人》《陵园妾》各3次,详见古沢未知男:《漢詩文引用より見た源氏物語の研究》,东京:樱枫社,1975年,第155页。
白居易的诗歌对妇女问题表现了充分的关注,其女性题材的诗作流布广泛,蜚声海外。
据考证,收录于《新乐府》的三首讽谕诗《上阳白发人》《李夫人》《陵园妾》早在公元9世纪就传入日本,对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影响甚广。
据记载,《上阳白发人》曾被收入诗歌选集《千载佳句》《和汉朗咏集》,《李夫人》为女性日记文学发轫之作《蜻蛉日记》借鉴[1]154,《陵园妾》则多用作和歌歌题,表现被流放美女的哀怨和孤独[2]52,平安文学双璧之一的《源氏物语》甚至同时吸纳三首诗进行借鉴。
然而,在被公认为政治意味淡薄、喜爱白诗“感伤闲适”味道[3]4的日本平安文坛,这些充满讽谕意义的诗歌却广受欢迎,尤其受到女性作家的关注并反复引用、借鉴,实在令人费解。
对此,宋再新将原因归结为“日本人对描写美人悲欢离合的题材有极大的兴趣”。
[4]89不可否认,这三首诗均涉及后宫薄幸美女的题材,的确更贴近当时涉足宫廷的女性作家生活,为其熟识。
然而,仅仅是因为题材吗?“薄幸”一词是否透露出平安时代女性作家与读者心中更深刻的社会审美心理呢?或许,分析《源氏物语》对这三首诗的借鉴会有所启示。
据古泽未知男考证,在《源氏物语》引用的十数首白氏讽谕诗中,《上阳白发人》《李夫人》《陵园妾》这三首诗的引用比例占到四成①,这三首诗在《源氏物语》章节结构中分布如下。
依据池田龟鉴的“三部构成说”,《源氏物语》共54卷,可分为三个部分:“桐壶”至“藤花末叶”的33卷为第一部,“新菜”至“魔法使”的8卷为第二部,“匂王子”至“梦浮桥”的13卷为第三部。
[5]137其中,第一部与第二部以六条院的繁荣为界讲述主人公源氏的一生,第三部围绕源氏子孙的烦恼而展开。
其中《上阳白发人》分布在卷2“帚木”、卷10“杨桐”、卷《源氏物语》中脱离困境的引导———三首白氏讽谕诗的异国阐释陈建梅(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李夫人》《陵园妾》等以后宫薄命美女为题材的讽谕诗对日本平安时代文学作品《源氏物语》影响深刻。
源氏物语日文版2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
作品的成书年代至今未有确切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在一○○一年至一○○八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第一回桐壶(日文)话说从前某一朝天皇时代,后宫妃嫔甚多,其中有一更衣①,出身并不十分高贵,却蒙皇上特别宠爱。
有几个出身高贵的妃子,一进宫就自命不凡,以为恩宠一定在我:如今看见这更衣走了红运、便诽谤她,妒忌她。
和她同等地位的、或者出身比她低微的更衣,自如无法竞争,更是怨恨满腹。
这更衣朝朝夜夜侍候皇上,别的妃子看了妒火中烧。
大约是众怨积集所致吧,这更衣生起病来,心情郁结,常回娘家休养。
皇上越发舍不得她,越发怜爱她,竟不顾众口非难,一味徇情,此等专宠,必将成为后世话柄。
连朝中高官贵族,也都不以为然,大家侧目而视,相与议论道:“这等专宠,真正教人吃惊!唐朝就为了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乱。
”这消息渐渐传遍全国,民间怨声载道,认为此乃十分可忧之事,将来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滔天大祸来呢。
更衣处此境遇,痛苦不堪,全赖主上深恩加被,战战兢兢地在宫中度日。
这更衣的父亲官居大纳言②之位,早已去世。
母夫人也是名门贵族出身,看见人家女儿双亲俱全,尊荣富厚,就巴望自己女儿不落人后,每逢参与庆吊等仪式,总是尽心竭力,百般调度,在人前装体面。
只可惜缺乏有力的保护者,万一发生意外,势必孤立无援,心中不免凄凉。
①妃嫔中地位最高的是女御,其次为更衣,皆侍寝。
又次为尚侍(亦可侍寝)、典侍、掌侍、命妇等女官。
尚侍为内侍司(后宫十二司之一)的长官,典侍为次官,掌侍为三等官,命妇又次之。
②当时的中央官厅称为太政官。
左大臣为太政官之长官,右大臣次之。
太政大臣在左右大臣之上,为朝廷最高官。
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纳言、中纳言、宰相(即参议)。
太政官下设少纳言局、左弁官局、右弁官局。
少纳言局的官员有少纳言三人,外记次之,外记有左右大少各一人。
源氏物语之铜壶卷与白居易的长恨歌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pí)鼓动地来,惊破《霓裳(cháng)羽衣曲》。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花钿(diàn)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yíng)纡(yū)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yù),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wãi)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返回
“物哀”即见物 而生悲哀之情。 此后日本的小说 中明显带有一种 淡淡的悲伤。而 “物哀”也成为 日本一种全国性 的民族意识,随 着一代又一代的 诗人、散文家、 物语作者流传了 下来。
返回
故事梗概
早先光源氏因为得知父亲的宠妃藤壶长得 很像自己已故的母亲桐壶更衣,因此时常亲近 藤壶,长大后演变为对藤壶有恋慕的感情;然 而藤壶毕竟是庶母,即使年纪只差五岁,仍不 能亲近,因此源氏终身都在追求有如藤壶一般 的理想女性。后来他找到了藤壶的侄女若紫, 长得和藤壶很相似,便带回家中教养成心中思 慕的理想女性,此女即后来的紫上。然而紫上 在名份上并不是源氏的正妻,在光源氏晚年, 他受其兄朱雀院之托,娶了自己的侄女,即朱 雀院与藤壶之妹所生的女三宫做正妻,此举令 紫上心碎。而年龄跟他相差颇大的女三宫最后 也与人私通生子,最后女三宫出家,紫上不久 病逝,光源氏在经历世事后也遁入空门,出家 为僧。
继续
“更衣” 是天皇后宫妃嫔的等级,《源氏物语》 第一章《桐壶》正文的第一个注解就是“妃嫔 中地位最高的是女御,其次为更衣,皆侍寝。 又次为尚侍(亦可侍寝)、典侍、掌侍、命妇 等女官。尚侍为内侍司(后宫十二司之一)的 长官,典侍为次官,掌侍为三等官,命妇又次 之。”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的论文报告众所周知,《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早期的一部小说,被誉为是东亚文学的瑰宝。
而白居易则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这两位文学巨匠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然而,事实上,《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受容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篇论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述:一、介绍《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基本情况二、论述《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的历史背景三、分析《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启示四、阐述《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意象塑造的影响五、论述《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文化内涵的传承六、剖析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的阐释和传颂七、探究《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与局限八、结合实例,探讨《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九、总结《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的价值和意义本篇论文将从以上九个提纲进行详细的论述,希望能够对读者对于《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理解和认识有所帮助,同时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1. 介绍《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基本情况在这一部分,需要对《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作品的性质、创作背景、主题等方面。
可以分别从文学史、文化传统等角度出发,简要叙述这两位文学巨匠的贡献和地位。
2. 论述《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的历史背景这一部分需要探究《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创作和流传史,尤其是在两者相互影响的历史背景下,有哪些文化和时代因素对此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学和文化环境等因素,对两者的对话和交织关系进行分析。
3. 分析《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启示这一部分需要考察《源氏物语》对白居易创作的启示和影响,探究在文学层面上,源氏物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意象,如何启迪了白居易的创作思路和文学追求。
同时,也可以研究在文学史的脉络下,《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不同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论《长恨歌》和《源氏物语》中的哀感文化

118论《长恨歌》和《源氏物语》中的哀感文化文/栗瑞彤 闫续瑞摘要:《长恨歌》和《源氏物语》最深的羁绊就是爱情和爱而不得的感伤,笔者就两部作品中的哀感文化进行分析,并发现其中联系。
从整体看,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是在借鉴白氏《长恨歌》基础上进行的日本化改造。
两部作品中的“哀”不仅仅表示哀伤,“哀”的主体也不局限于人,表达的“哀”中往往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由于民族审美传统的不同,哀感文化之间也存在差异。
关键词:长恨歌;源氏物语;白居易;紫式部;哀感文化《源氏物语》成书于公元11世纪初(日本平安时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
中国文学和文化对平安朝的影响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其中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又首推白居易,以《源氏物语》为例,根据日本学者丸山清子的研究,“《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文学185处,其中白诗达106处,《长恨歌》为18次,《长恨歌传》6次”[1]。
近年来,《长恨歌》中“长恨”的主题与《源氏物语》中的哀与美的异曲同工之妙,引发部分学者关注。
日本古典文学研究将对《源氏物语》的研究称之为“源学”,其中关于《源氏物语》与白居易及《长恨歌》的研究亦是由来已久。
1934年,远藤实夫的《<长恨歌>研究》就白氏《长恨歌》对《源氏物语》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解读。
2001年,中西进出版《源氏物语与白乐天》,对书中引用过的白氏诗文做了详尽考证。
国内方面,20世纪30年代,谢六逸先生将《源氏物介绍到中国,1957年《译文》发表了钱稻孙先生翻译的《源氏物语》第一章。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多建立在两个中译本基础上,即林文月女士和丰子恺先生的译本,两位先生在翻译过程中都对白居易诗歌在《源氏物语》中的分布情况做了大量考证,这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陶力《贵族阶级的精神没落史》(1994),叶渭渠、唐月梅《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1997),姚继中的《<源氏物语>悲剧意识论—兼论<桐壶>卷的悲剧意识导向》(2001)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解答
《源氏物语》中的诗歌
《桐壶》
面临大限悲长别,留恋残生叹命穷.
冷露凄风夜,深宫泪满襟.遥怜荒诸上,小草太孤零.
纵然伴着秋虫泣,哭尽长宵泪未干.
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嘉荫凋残风力猛,剧怜小草不胜悲.
愿君化作鸿都客,探得香魂住处来.
欲望宫墙月,啼多泪眼昏.遥怜荒邸里,哪得见光明!
童发今承亲手束,合欢双带绾成无?
朱丝已绾同心结,但愿深红永不消.
《帚木》
屈指年来相契日,瑕疵岂止妒心深?
胸中数尽无情恨,此是与君撒手时.
琴清菊艳香闺里,不是情郎不肯留.
笛声怒似西风吼,如此狂夫不要留!
败壁荒山里,频年寂寂春.愿君怜抚子,叨沐雨露恩.
群花历乱开,烂漫多姿色.独怜常夏花,秀美真无匹.
哀此拂尘袖,频年泪不干.秋来风色厉,常夏早摧残.
蟢子朝飞良夜永,缘何约我改天来?
使君若是频来客,此夕承恩也不羞.
恨君冷酷心犹痛,何事晨鸡太早鸣?
忧身未已鸡先唱,和着啼声哭到明.
重温旧梦知何日,睡眼常开直到今.
不知帚木奇离相,空作园原失路人.
寄身伏屋荒原上,虚幻原同帚木形.
《空蝉》
蝉衣一袭余香在,睹物怀人亦可怜.
蝉衣凝露重,树密少人知.似我衫常湿,愁思可告谁? 《夕颜》
夕颜凝露容光艳,料是伊人驻马来.
苍茫暮色蓬山隔,遥望安知是夕颜?
名花褪色终难弃,爱煞朝颜欲折难!
朝雾未晴催驾发,莫非心不在名花?
请君效此优婆塞,莫忘来生誓愿深.
此身不积前生福,怎敢希求后世缘?
戴月披星事,我今阅历初.古来游冶客,亦解此情无? 落月随山隐,山名不可知.会当穷碧落,蓦地隐芳姿. 夕颜带露开颜笑,只为当时邂逅缘.
当时漫道容光艳,只为黄昏看不清.
闲云徜是尸灰化,遥望暮天亦可亲.
我不通音君不问,悠悠岁何使人悲.
已知浮世如蝉蜕,忽接来书命又存.
一度春风归泡影,何由诉说别离情荻上佳音多美意,寸心半喜半殷忧. 含泪亲将裙带结,何时重解叙欢情? 痴心藏此重逢证,岂料啼多袖已朽. 蝉翼单衫今见弃,寒冬重抚哭声哀. 秋尽冬初人寂寂,生离死别雨茫茫! 《紫儿》
剧怜细草生难保,薤露将消未忍消. 嫩草青青犹未长,珍珠薤露岂能消? 自窥细草芳姿后,游子青衫泪不干. 游人一夜青衫湿,怎比山人衲裰寒? 浩荡山风吹梦醒,静听瀑布泪双流. 君闻风水频垂泪,我老山林不动心. 归告宫人山景好,樱花未落约重游. 专心盼待优昙华,山野樱花不足观. 松下岩扉今始启,平生初度识英姿. 昨宵隐约窥花貌,今日游云不忍归. 怜花是否真心语?且看游云幻变无. 山樱倩影萦魂梦,无限深情属此花. 山风多厉樱易散,片刻留情不足凭. 相思情海深千尺,却恨蓬山隔万重. 明知他日终须悔,不惜今朝再三辞.
相逢即别梦难继,但愿融身入梦中.
纵使梦长终不醒,声名狼藉使人忧.
自闻雏鹤清音唳,苇里行舟进退难.
野草生根通紫草,何时摘取手中看?
2011-05-09 00:42 回复
CHINA猫
86位粉丝 6楼
弱柳纤纤难拜舞,春风岂肯等闲回?
未识春风真面目,低头拜舞太轻狂.
朝寒雾重香闺近,岂有过门不入人?
雾重朝寒行不得,蓬门不锁任君开.
渴慕武藏野,露多不可行.有心怜紫草,稚子亦堪亲. 渴慕武藏野,缘何怜紫草?原由未分明,怀疑终不了. 《末摘花》
共见东山明月上,不知今夜落谁家?
月明到处清光照,试问今宵落哪边?
千呼万唤终无语,幸不禁声且续陈.
岂可禁声君且说,缘何无语我难知.
原知无语强于语,如哑如聋闷煞人.
夕雾迷离犹未散,更逢夜雨倍添愁.
雨中待月荒园里,纵不同心亦解怜.
朝日当轩冰著解,缘何地冻不消融?
白首老翁衣积雪,晨游公子泪沾襟.
冶游公子情可薄,锦绣春衣袖不干.
明知此色无人爱,何必栽培末摘花?
纵然情比春纱薄,莫为他人树恶名!
相逢常恨衣衫隔,又隔新添一袭衣.
梅枝挺秀人欣赏,底事红花不可怜?
《红叶贺》
心多愁恨身难舞,扇袖传情知不知?
唐人扇袖谁能解?绰约仙姿我独怜.
前生多少冤仇债,此世离愁如许深?
人生多恨事,思子倍伤心.相见犹悲戚,何况不见人. 将花比作心头肉,难慰愁肠泪转多.
为花洒泪襟常湿,犹自爱花不忍疏.
请看过盛林荫草,盼待君来好饲驹.
林荫常有群驹集,我马安能涉足来?
檐前岂有湿衣者?唯见泪珠似雨淋.
窥人妻女多烦累,不惯屋檐立等门.
直须扯得衣裳破,隐秘真情露出来.
明知隐秘终难守,故意行凶心太狠!
两度浪潮来又去,矶头空剩寂寥春.
骇浪惊涛何足惧?我心但恨此矶头!
怜君失带恩情绝,原物今朝即奉还.
恨君盗我天蓝带,此是与君割席时.
纵能仰望云端相,幽恨绵绵无绝期.
《花宴》
若能看作寻常舞,贪赏丰姿不疚心.
你我皆知深夜好,良缘恰似月团圆.
妾如不幸归泉壤,料汝无缘扫墓来.
东寻西探芳名字,谣诼纷传似竹风.
朦胧残月归何处?刻骨相思恼杀人.
我屋藤花如拙陋,何须特地待君来?
石川高丽人,取了我的扇.我心甚后悔,可恨又可叹.……暂赏朦胧月,还能再见无?山头凝望处,忧思入迷途.
但得心相许,非关月有无.山头云漠漠,安得入迷途? 《葵姬》
仅能窥见狂童影,徒自悲伤薄命身.
千寻海水深难测,荇藻延绵我独知.
安知海水千寻底?潮落潮生无定时!
拟托神灵逢好侣,人皆鹣鲽我孤单.
早已知君多好侣,专诚待我是空言!
神灵本是无灵物,轻信空名懊悔迟.
身投情网襟常湿,足陷泥田恨日深!
卿居浅濑但濡袖,我立深渊已没身.
郎君快把前裾结,系我游魂返本身!
丽质化青烟,和云上碧天.夜空凝望处,处处教人怜. 丧衣色淡因遵制,袖泪成渊痛哭多.
侧闻辞世常堕泪,遥想孤身袖不乾.
先凋后死皆朝露,执念深时枉费心.
为雨为云皆漠漠,不知何处是芳魂.
芳魂化作潇潇雨,漠漠长空也泪淋.
草枯篱畔鲜花小,好作残秋遗物看.
草枯篱畔花虽美,看后翻教袖不干.
饱尝岁岁悲秋味,此日黄昏泪独多.
秋雾生时悲永诀,满天风雨惹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