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词义的系统性
汉语词义系统初探

汉语词义系统初探摘要:词汇是一个系统,词义也是有系统性的。
运用蒋绍愚先生提出的“概念要素分析法”来分析词义,可以更好地归纳词义,并理清词义之间的联系。
以概念域为背景,考察各个成员的之间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词义系统概念要素概念域收词义是有系统性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是,怎样分析和掌握词义系统,如何更好得描写汉语词义系统?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本文拟以蒋绍愚先生提出的“概念要素分析法”对“收”做尝试性的分析,来探讨这些问题。
1“收”是汉语中一个很常用的词,从古到今有多种意义。
怎样掌握和分析“收”的词义?这些意义是否有联系?也就是说“收”的词义是否有系统性?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传统训诂学为我们的词义研究提供的宝贵的资料,古书中对“收”有大量注解,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收”的词义的重要参考。
总起看来,古注都是采取同义词相释的办法,解释的都是“收”字的上下文意义。
我们要研究“收”的词义,还必须对这些众多的上下文意义进行分析和归纳,才能确定这些“收”究竟是一个词还是几个词,究竟应该分为哪几个义位。
现代编纂的词典,已经作了这种工作,例如《汉语大字典》把“收”分为17个义项:1逮捕;拘押。
2收集;聚集。
3获取;占领。
4收获;收割。
5收回;取回。
6接受;收容。
7汲水。
8收缩。
9收敛。
10藏;保存。
11约束;控制。
12结束;停止。
13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即车轸。
14夏代冠名。
15古代数学家以“建除十二辰”卜凶吉,“收”为其中日名之一。
16通“纠”纠察。
17姓。
但是,《汉语大字典》的释义基本上也是采用同义词相释的办法,如果找不到同义词,也是找一个在上下文中可以替换的词来解释(如[10]藏。
)这种办法有其优点:简单易懂,便于使用者掌握“收”的词义。
但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局限性,笫一是把一些同一的义位分隔开了,第二是看不出这些义位之间的联系。
2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对“收”的词义进行分析呢?按照蒋绍愚先生提出的“概念要素分析法”,可以对“收”进行如下分析:首先,要抓住“收”的基本意义。
通论词汇 六 词义系统

古今色彩义
古今色彩义是指词的概念义基本相同,而词的古今色 彩不同: 解颐——微笑 羁押——拘留 蠡测——小看 垂青——喜爱 古语词、今词语与书面语、口语词有密切关系,带有 古语词色彩的词往往表现出书面语色彩,带有今词语 色彩的词往往表现出口语词色彩 现代词典的释义都很注意提示书面语与口语词的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使用了[书][口]的区别标志: 佐餐、左迁、罪尤、阻梗、尤物、迎迓 [书] 装蒜、赚头、这会儿、折腾、渣子、有喜 [口]
区别多义词和同音词,即一个词的某个义项成为一个 单独的词义时,这个词实际上已经分化为两个词了
《现代汉语词典》第二版把“修好”看作是一个多义词, 把“口袋”看作是两个同音词;到了第三版,两个词正 好反过来,“修好”成了同音词,而“口袋”却成了多 义词
三、概念义和色彩义
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结果的反映。根据词义成 分中与客观事物存在的直接和间接关系,词义可以分 为客观的概念义和主观的色彩义两部分 概念义——是词义中反映客观事物自身的那部分内容, 又称为客观义、理据义或指称义 【水】:氢和氧的最普遍的化合物,化学式H2O。水在 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凝集状态存在。空 气中含有水蒸气,土壤和岩石层中有时也积存着大量 的水。 概念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决定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和方法
词语之间存在着词义概括性强弱的区别,有的词语所 指称的同类事物多,表现出概括性强的特点,反之则 是概括性弱。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词义概括力的大小 与所属范围方面,还表现在表义的细致与使用频度上。 在词义的引申转化中,往往也会表现出词义概括面由 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变化。 广场,本义是面积广阔的场地,特指城市中的广阔场 地。而现在许多大商场也用广场来命名了,例如港汇 广场。这里的广场其实就是商场。显然,后者词义的 概括力要比前者强 即使专门名词,也具有一定的概括力。例如诸葛亮这 个专门名词,就包括了不同时期的诸葛亮,也包括了 在社会、家庭不同身份的诸葛亮
通论词汇 六 词义系统

了解现代汉语词义系统的构成
词义系统由概念义和色彩义构成 色彩义包括感情义、雅俗义、古今义
掌握多义词几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区分本义、基本义和引申义 区别固定修辞义和临时语境义
词义是词的内容,凡是由词的形式所表示的 意义都属于词义范围 词义的最小单位是义素,能独立运用的最小 词义单位是义项。一种语言的词汇就是一个 大的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的内部,总是存 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引申指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新义的方式
种属关系:原义和派生义间为个别与一般、大类与小类的关系 河 :本义专指黄河,派生义指一般河流 男人:本义指一般男性成年人,派生义专指丈夫 同属关系:原义和派生义所指对象分属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 闻:本义指用耳朵感觉,派生义指用鼻子感觉,听嗅同属感觉。 脚:本义指小腿,派生义指足,小腿和足同属于下肢的一部分。 性属关系:原义和派生义是事物和事物属性的关系 便衣:本义指平常人的衣服,区别于军警制服,派生义指穿便 衣执行任务的军警 因果关系:原义与派生义之间有因和果的关系 记录:原义指动作,派生义指记录下来的材料 厌 :原义是饱餐,派生为满足,又派生为厌恶
基础义是相对于引申义而言的,这着眼于词义基础和 发展的关系;基础义跟本义不同,本义是指这个词在 历史上最早出现时的原始意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 初的意义),跟本义相对的是后起义,这着眼于时间 的先后顺序的关系 兵:兵器(短兵相接)——士兵(调兵遣将)—— 战争(兵连祸接)——军事(纸上谈兵) 基本义是指使用频率最高、作用最显著的义项,一般 义则使用频率不如基本义,作用也没有基本义大的义 项,这着眼于使用的价值
(一)词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二)词义的概括性与具体性 (三)词义的模糊性与明确性 (四)词义的稳固性和变异性 (五)词义的社会性和民族性
19词汇的系统性

词汇的系统性王勤语言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有完整的系统。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材料,其构成的成分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具有称谓功能和造句功能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
”这个整体的事物成分之间存在着有序的相互对立、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相互谐调的关系。
词汇具备这些特征,因此具有系统性。
词汇系统性从以下四个方面略作陈述。
一、结构功能的系统性从词汇整体结构功能观察,词汇是由几个大的有级次的类聚体构成。
词(包括大于词的熟语)的功能是指称表示客观世界纷繁的事物。
但对每个具体的成员来说在完成这个功能和在词汇整体中的地位是有差别的。
有的在词汇中有长期生存的历史稳定性,有的则是暂短的存在即消失;有的是产生新词的基础,为其他新词的产生提供条件,有的则无这样功能,有的在使用范围上是宽广的,为广大群众所使用,有的其使用范围是狭窄的,为少数人服务。
如此,在丰富的词汇中就存在不同的级次的成员。
处在词汇核心地位的是历史最悠久、结构最单纯,构词力最强的根词,它的数量虽相对地较少,但它既可以是指称代表客观事物独立造句,也可以转化为语素构成大量的复合词,所以它是词汇中最为稳定的核心。
在根词的周围存在着有构词力,历史稳定性较强和普遍使用较大量的词,它们是词汇中的基本词汇。
它与语法结构构成了语言的基础,体现了语言的特点本质。
在基本词汇的外围又存在着由基本词构成的比基本词数量大得多的一般词(包括大于词的熟语),它们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有很大的灵活性。
这样,在词汇结构整体内存在着由内向外三个有序的结构层次,体现了汉语词汇结构功能的系统性。
二、材料单位构成的系统性词汇中有语素、词、熟语三个由语音形式与意义内容相统一的材料单位有机相结合起来负担作为语言交际材料的功能。
这三个单位的相互关系体现了词汇材料单位构成的系统性。
语素是词汇中意义结合体的最小单位,处于词汇的最底层,尽管它不能独立运用造句,但它是造词的重要材料。
充分关注词语词义的系统性和相关性

充分关注词语词义的系统性和相关性作者:温昌衍来源:《辞书研究》2008年第03期摘要词语的词义有系统性、相关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释义时充分注意了这一点,对以往的不少失误作了修改,但仍有一些小瑕,本文举出部分例子并作了分析。
希望《现代汉语词典》今后修订时,对词语词义的系统性和相关性问题予以更多关注。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系统性相关性词语的词义有系统性、相关性,《现代汉语词典》(下简称《现汉》)第5版释义时注意到了这一点,表现为:一是在释义中提示了相关的词语,例如:内服动把药吃下去(区别于“外敷”)。
外敷动(把药膏等)涂抹在患处(区别于“内服”)。
内涵名①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
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参看1400页[外延]。
外延名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外延是指古今中外一切的人。
参看987页[内涵]。
内在形属性词。
①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跟“外在”相对):~规律|~因素。
外在形属性词。
事物本身以外的(跟“内在”相对):~因素。
二是释义时使用与相关词相呼应的表述。
例如:走低动(价格等)往下降:物价持续~|欧元汇率一度~。
走高动(价格等)往上升:消费需求增加,拉动物价~。
三是释义时相关词义项相互照应。
例如:走强动①(价格等)趋于上升:大盘指数~。
②趋于旺盛:技术人才的需求量~。
走弱动①(价格等)趋于下降:车价开始~。
②趋于低迷:销售势头~。
不过,也有的释义未充分注意词语词义的系统性、相关性。
以往版本中这样的失误,其中不少在第5版中作了修正。
例如:黄色‖绿色2002年增补本(下简称“增补本”中,“黄色”、“绿色”的释义如下:黄色①黄的颜色。
②象征腐化堕落,特指色情。
绿色指符合环保要求,无公害、无污染的。
事实上,“绿色”还有与“黄色”义项①“黄的颜色”相对应的义项“绿的颜色”,增补本未解释,第5版修改了:绿色①名绿的颜色。
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系统性的探讨

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系统性的探讨一、本文概述《关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系统性的探讨》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系统性问题。
随着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如何更有效地教授汉语词汇,帮助学习者快速、准确地掌握并运用汉语词汇,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将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进行概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系统性构建,包括词汇的选择、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评估机制等方面。
文章将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推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更加科学、系统、有效地进行,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在探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系统性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为词汇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指导,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活动。
词汇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它为我们提供了对语言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理解。
在词汇教学中,语言学理论帮助我们认识词汇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汇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以及词汇之间的关联和变化规律。
这些理论为词汇教学提供了科学的基础,使我们能够系统地教授词汇,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和规则。
心理学理论也是词汇教学的重要基础。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它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类认知过程和学习机制的深入了解。
在词汇教学中,心理学理论帮助我们理解学生如何学习词汇、记忆词汇以及运用词汇。
例如,记忆理论可以指导我们设计有效的词汇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情境记忆等。
认知心理学理论则可以指导我们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如通过语境理解词汇、通过任务运用词汇等。
教育学理论也是词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为我们提供了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全面认识。
在词汇教学中,教育学理论指导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九章汉语词义的系统结构

第一节汉语词义的系统性
词义的系统性就是指词义的排列组合是有序的,按照一定的关系联结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一、对汉语词义系统性研究的概述
我国传统语言研究比较注重词义的相互联系。他们解释一个词义总是把它放到这个词的源流中及与其它词义的相互关系中来认识。在词义的内部,以本义为源头,贯通一系列的引申义。在词义的外部,即把词义与词音和字形结合起来。最早对词义系统作自觉研究的大概要算宋元之交戴侗的《六书故》,而取得最高成就的要算清代的学者。段玉裁明确提出了“古音古义古形,今音今义今形”,“六者互相求”的主张。王念孙尤擅长于“古音得经义”,“今则就古音以求音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章太炎的《文始》,实际上就是以词音词形为线索,寻求词义系统的尝试。
3.不同的词义层次和词义成分需要不同的系联法
研究表明,古汉语词义除了表层的具体所指义外,还有深层的内部隐含义,即一组词的类别特点,又称词源义。传统训诂中的声训表示的就常是这种意义。如《广雅》:“启、踞也”。疏云:“居、踞、跽、启、跪,一声之转,其义并相近”。又如《广雅》:“、好也”。疏云:“《方言》、、好也……犹小也。凡小与好义相近”。又如《释名》:“尾、微也,承脊之末稍微杀也”。以上例子反映的都是词的深层内部隐含义。这种词义是汉语词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建立完整的汉语词义系统,不能不对此给予极大的重视。它们无具体的实在所指对象,却制约着表层具体义的所指和趋向。对词的这种深层义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与词的表层具体义相区别。词的深层义表现在具体词身上,就是声义相近,字形上则有的有联系,有的无联系。因此对词的深层义必须在运用词义训释形式进行系联之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到词的语音联系和词的形体联系等各个侧面。象“曾”、“增”、“甑”、“赠”、“憎”等字的深层义就融形音义的联系于一身。
词义系统

《古代汉语》课件须背内容词义系统:①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是通过分析字形和考核文献资料所得出的最早的意义。
②别义——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包括比喻义。
假借义:通过假借的方式产生的与词的本义、引申义毫无联系的意义。
什么是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
即词的形体反映出来并有古代文献证明的最早意义。
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怎样识别词的本义?分析字形证以文献什么是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出来的意义。
引申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词义引申的具体途径有二:㈠从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特性(包括性质、形状、颜色、味道、用途等)来引申。
㈡通过借喻和借代等修辞手段的经常运用而引申。
(不同于那种临时的打比方。
)古今字相對於“奉”,“捧”和“俸”两个漢字都是後来產生的,因此可以把“奉”叫做古字,而把“捧”和“俸”叫做今字,這是從時間上来看待這些字的關係。
同源詞如果直接從語言上来分析,“奉”這个詞詞義引申之後產生了新詞,人們就需要用新的字形来記錄新詞,這樣来看待“奉”、“捧”、“俸”三者的關係,我們又說它們是同源詞,即這三个漢字記錄的詞是同源的,由一个詞分化而来。
什么是假借义假借义——由于同音通假而产生的义项。
【联绵词】两个音节连缀表义的单纯词,叫做联绵词。
也叫连语、连绵词、联绵字、连绵字。
意义上的特点:两个音节共表一义,不可拆开来理解。
形式上的特点:由于字只记音,不表义,所以同一个联绵词往往有多种写法。
语音上的特点:两字在语音上大多有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的关系。
非双声、非叠韵的只是少数。
【叠音词】也称重言、叠字、重言形况字,是由两个相同音节重叠构成的双音单纯词。
叠音词用来描绘事物的状态或描摹动作的声音。
战国四公子:赵平原君(胜),魏信陵君齐孟尝君(文),楚春申君【偏义复音词】形式上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素构成,而实际上仅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的复音词,叫偏义复音词,也叫复词偏义、偏义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词义的系统性汉学院〃舒前林摘要:词义系统指在某种语言中,根据多义词内部各义项之间和词语之间的意义关系,建立起的各种词义联系和系统。
在词义系统中,各词的分布方式各异,有的是以类相聚,有的按照某种顺序排列,有的则根据某种关系存在等等。
词义的系统性指在某个词义系统内,作为系统成员的各词语的意义具有分布互补性、意义制约性等特点。
本文打算从词义系统性产生的原因、词义系统性的表现、词义系统性的应用三个方面谈谈词义系统性。
重点谈论词义系统性的表现。
Abstract:The system of word’s meanings refers to that systems or connections among the meanings of word are set up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relations within a word or among words in a certain language. In the system, the ways of distribution for words diversify,for example ,others are gathered by categories, others are ranged in some orders, while the others are disposed of certain relationships,and so on. The systematization of word’s mennings refers to properties, such as cocomplymentarily-distributed and meaningfully-restricted that members of the system should have, lie in a certain system of word’s meanings. In this paper,I intend to represent three aspects:1,the occurrence reasons for the system of word’s meanings;2,the revelations to the system of word’s meaning;3, the applications to the system of word’s meanings.And I will emphasize on the second viewpoint.关键词:词义的系统性、原因、表现、应用Key words:the system of word’s meanings,reason,revelation,application.一、词义具有系统性的原因词义系统性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
1、客观事物、现象、过程存在的普遍联系性和统一性。
这是词义具有系统性的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
人类大脑通过反映客观世界在头脑中建构了一个观念世界。
在这个观念世界中,凡是客观世界中我们能感知到的,包括事物、现象、过程等,无不在人类的观念世界中以一种接近于其在客观世界中的联系和状态(如时空)再现。
而词义正是对客观世界的概念(或观念)反映,如下所述: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过程存在普遍的联系和一定的系统性,而各类实词的语义和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又存在一种“对应—符号—指称”关系(即名实关系),如名词对应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动词对应客观世界的各种动态过程和人的言行心理,形容词与副词、区别词对应相对静止状态下各种事物的性质、状态、类别和动态过程的发生时空和条件,数量词用于对应客观事物和动态的数目、次序、单位,代词可用于指称(可以说是指称的指称)以上各类实词,象声词和叹词则直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的呼唤、应答、感叹。
词义作为语义的最基本单位,既然是对客观世界的概念反映,必然同时也将客观世界的各种联系和系统性反映到意识之中,因而使得词义具有系统性。
如日月星辰对应天文,山川河流对应地理,春夏秋冬对应季节,日时分秒对应时间,花草树木对应植物,鸟兽虫鱼对应动物等,它们都只是整个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具有联系,形成一个系统。
花草树木代表的植物与鸟兽虫鱼代表的动物以及微生物构成生物系统,而生物系统又存在于天文、地理的空间和季节的时间中。
客观世界存在于一定的时空条件联系中,故而我们头脑中的观念也存在于一定的意识时空及情景联系之中。
2、人类思维的概括性和整合性。
这是词义具有系统性的主观原因。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概括的反映。
概括,是对现实现象的分类,把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归在一起,给以一个名称,使它和其它现象区别开来。
名称是用来标志一类事物的符号。
个别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名称相同,彼此的差别就被略去,整类事物的共性以及和他类事物的区别就突出出来。
所以有了名称,现实现象中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就被当做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来处理。
经过人类思维的这一番概括和整理,原本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反映到人类头脑里就成为相对简明、系统、有条理的观念世界,而词义系统正是这个观念世界的很大的一部分。
在上古汉语中,人们对某些现实现象的划分很细,同类的事物或现象稍有不同就给以不同的名称。
如表示“行走”的意义,只要走的场合和方式稍有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称:在室中慢步走叫“跱”,在堂上小步走叫“行”,在堂下举足徐行叫“步”,在门外快走叫“趋”,在中庭快走叫“走”,在大路上疾行叫“奔”,在草丛、山林中走叫“跋”,在水中走叫“涉”,等等。
而到了现代汉语中,这种种不同的名称和说法都消失了,只要是同类的事物或现象就用同一个词语去表达。
在各种场合或用各种方式走都是“走”。
如要表达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小类,可以用词语的组合来实现。
由此例可以想到,尽管上古汉语中对“走”有各种详细区别的命名,但肯定不能穷尽现实中的各种相关现象。
相反,汉代汉语对古代汉语中各种“走”的称说进行了思维的整合和概括,即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不仅减少了记忆的负担,而且从语言交际来看,也更经济、简易,方便。
3、人类语言表达的线条性和条理性。
前两个方面是词义具有系统性的潜在内外原因,这个方面则是词义具有系统性的直接现实原因。
人类语言表达的线条性和条理性既是词义系统性和条理性的外在体现,又是对词义系统性和条理性的内在要求,是词义系统性产生的一个原因。
说话时,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在空间的面上铺开。
人们说话时要求呈现出线条性和具有条理性,这就要求内在的思维和语义(包括词义)必须首先具有系统性与条理性。
所以,如果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很系统、很明晰,而我们头脑中的相关语义概念又是系统的和条理的,那说出来的话应该就很清晰明了了。
但有时候我们的话说得含混、不清楚,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头脑中的语义概念模糊、不系统、无条理。
二、词义系统性的诸多表现本部分拟从词义的聚合和组合这两个大方面来进行说明。
其中下面1—4项大致是关于词义聚合的,5—6项大致是关于词义组合的。
1、词义的类别性——词的意义分类词类划分的主要标准是语法功能。
尽管意义(词义)只是一个参考标准,但它仍然具有较大的作用。
比如一个词如果表示事物的名称,一般断定为名词;名词大类下面又根据其意义划分为表人、事、物的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等。
根据词义对词语进行分类,体现了人类认知是“以类取物,连类成体”。
2、词义的层次性——语义场语义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类别性上,也体现在层次性上。
这一点往往是放在语义场中进行讨论的。
语义场是指具有共同义素的一组词形成的语义聚合。
其中,义素是词义的构成要素,是词义分析的最小单位,也是词义的区别性特征。
简言之,义素是对词义所概括的事物根本特征的分项表达。
如:高[+距离][+离地远];低[+距离][+离地近]。
语义场存在着大小不同的结构层次。
在一个比较大的语义场里,往往可以分出若干个更小的子场,整个语义场形成一个有层次的聚合。
例如下表中的“生物”语义场列出了四个结构层次。
第一层次生物第二层次动物微生物植物第三层次鱼虫鸟兽草本木本第四层次家畜野兽乔木灌木在语义场的不同层次中,上一层次某个词的义素必然为下一层次的各词所共有,而下一层次又必然有自己的区别义素。
如上表中,[+有生命的物体]【说明:这里仅用“有生命的物体”对“生物”概念进行了简单称说,“生物”的概念指“自然界中由活质构成并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的物体。
”】是“生物”语义场中所有成员的共同义素,而[+以有机物为食料][+有神经][+有感觉][+能运动][+有生命的物体]则是第二层次中动物类的共同义素。
很明显,动物类作为生物类的一个子类,具有其上位词“生物” [+有生命的物体]的这一义素,但是又具有自己的区别性义素,以区别于其他非动物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
语义场中上位层次的词称为上位词,下位层次的词称为下位词。
上下位词的关系是种属关系。
上下位词的上下是相对的。
如上表中“动物”相对于“生物”是下位词,而相对于“兽”则是上位词。
“动物”是“生物”大类下的一个子类,而“兽”又是“动物”大类下的一个子类。
“生物—动物—兽”彼此之间依次是直接种属关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同属一个大类的词义之间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
3、词义的关联性——多义词一个多义词的词义往往概括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
其词义派生有现实的基础,即派生义与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有联系。
多义词几个义项之间的关联性也是词义系统性的一种表现。
例如“兵”,最初的意义是“兵器”“武器”;战士打仗必须使用兵器,因此“兵”衍生出“拿兵器的人”,即“士兵”之义;“兵器”和“拿兵器的人”是用于战争的,于是“兵”又引申出“战争”“军事”的意义等。
归纳如下:兵器、武器——士兵——战争、军事。
这正体现了人类思维的特点之一——由此及彼。
4、词义的对立统一性——同义词和反义词同义词的各个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基本上是相同的。
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同义是重叠关系,反义是对立关系。
同义和反义中的“同”和“反”是对立的统一。
一方面,反义词必须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为前提,没有“同”就无所谓“反”,“反”是“同”中的对立关系。
例如“长”和“短”同属于“度量范围”这个意义领域。
另一方面,同义词中往往也包含着反义的因素。
因为同义词要在基本意义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出意义、色彩、用法上的细微差别,在“大同”中显出“小异”来,而这“小异”往往反映同一现实现象中的对立双方的细分。
例如内城叫“城”,外城叫“郭”;“采取”的对象多属概括的、抽象的措施,“采用”的则多是具体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