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检调补偿装置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维修作业指导书

接触线检调一、周期200km/h及以下区段正线检调周期为12个月,侧线为24个月。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接触线的线面校正、校直、磨耗测量和调整接触线位置、接触线补强等作业。
三、作业项目校正接触导线线面、校正接触导线波浪弯、测量接触导线磨耗、检调接触线拉出值(之字值)、检调接触线高度、检查接触线补强四、技术标准1、在曲线区段,接触线与承力索的连线应该垂直于轨平面,直线区段接触线呈“之”字型布置。
2、接触线之字值、拉出值(含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应符合:200km/h以下区段:直线区段200-300mm;曲线区段根据曲线半径不同在0-350mm之间选用。
200km/h及以上区段:设计值±20mm,并保证在0-300mm间。
同时,应满足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的要求。
3、接触线高度应符合:(1)最高高度不得大于6500mm,最低高度不得小于5700mm。
(2)当隧道间距不大于1000m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3)符合设计要求,并结合接触线坡度同时调整。
4、接触线坡度(工作支)应符合:(1)标准值:120km/h及以下区段≤3‰;120~160km/h区段≤2‰;200km/h区段≤2‰;坡度变化率不大于1‰;安全值:120km/h及以下区段≤5‰;120~160km/h区段≤4‰其他同标准值。
(2)160km/h及以上区段定位点两侧第1根吊弦应等高,相对定位点的高度允许偏差±10mm;但不得出现V字型。
(3)200km/h区段相邻两吊弦的高差不得大于10mm。
相邻两悬挂点的高差不得大于30mm。
5、接触线不得偏磨和扭面。
6、接触线硬弯不得超过0.2mm。
7、200km/h及以上区段,正线接触线不允许接头。
200km/h以下区段,正线接触线接头不超过2个,接头处必须有负驰度。
8、接触线接头距悬挂点的距离应不小于2m。
9、中心锚结所在跨距内避免出现接头,各接头距离不小于150m。
10、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接触线接头、补强处过渡平滑。
接触网工岗位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工岗位作业指导书1 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供电段接除网工各项作业的作业内容、作业程序、作业质量控制和有关安全要求及作业相关记录等。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供电段接触网工各项作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上海铁路局行车组织规则》《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接触网运行检修实施细则》《牵引供电设备应急抢修办法》《调度管理细则》《牵引供电设备故障调查处理办法》3 作业目的适应电气化接管运行,规范日常、检修作业标准化,提高检修质量,确保牵引供电设备运行安全。
4 作业程序4.1 交接班作业交接班前准备→交接内容→注意事项。
4.2 日常巡视作业巡视内容→问题处置。
4.3 检修作业原则及要求→主要工作项目及分项管理。
4.4 驻站联络作业作业前准备→施工作业→工作结束送电。
4.5 抢修作业了解故障情况→抢修作业→根据需要布置安全措施后恢复供电。
5 作业内容与要求5.1 接班作业5.1.1 交班人员应认真填好工作日志及相关记录,做好本班工作小结,并将室内外环境卫生打扫干净,做好交班准备。
5.1.2 因接触网工的工作特殊性,交班时要做到工长、工具员、材料员、安全员、设备负责人等分别一对一交班。
5.1.3 首先由交班人员员向接班人员介绍前班设备运行情况及有关事项,发生的故障及处理情况等。
交班时遇发生故障、事故,应将故障、事故处理完毕方可进行正常交班。
5.1.4 交班人员交接各种图纸、资料、工具、仪表、记录本和设备钥匙,并重点交接上级新下发的文件、通知、文电等,接班人员有疑问时应及时提出。
5.1.5 交接班人员共同确认当日作业内容,并核对工、料、机、接地线等设备数量及状态。
弹簧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B检查是否存在偏磨现象。
④补偿器安装各部。
检查各部螺栓紧固力矩是否符合要求。
4
刻度牌
刻度牌与当地、当日的环境温度不对应,或补偿绳伸缩长度a值不符合安装曲线图。
紧线器、手板葫芦、钢丝套子再次调整到刻度指示温度与安装时的实际温度相同。
弹簧补偿装置刻度牌与当地、当日的环境温度相对应,补偿绳伸缩长度a值符合安装曲线要求。
2
完成安全措施
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完成安全措施后,通知各作业组开工。
使用作业车时,平台旋转要专人盯控,严防碰伤支柱。作业车要设置相应防倾倒措施。
3
测量检查
①检查刻度牌是否与当地、当日的环境温度相对应,或测量补偿绳伸缩长度a值是否符合安装曲线图。
② 补偿器本体
检查是否与下锚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③补偿绳。
补偿绳不得有松股、断股和接头,位于渐开线轮槽正中,不得偏磨。
7
弹簧补偿安装各零部件
①未按规定涂油:涂油。
②螺栓不紧固:按照规定力矩紧固。
各零部件安装正确,按照标准力矩紧固。
8
办理收工手续
工作领导人确认各作业组工作结束,人员机具均已撤至安全地带后,通知监护人员撤除地线及其它安全措施。
工作领导人确认安全措施撤除后,通知驻站联络员申请消除停电作业命令和线路封锁命令。
工作领导人召开收工会,办理收工手续。
9
填写检修记录
按照当天检修情况填写检修记录。
(1)
检修作业指导书
部 件
弹簧补偿装置
作业项目
弹簧补偿装置检修作业
作业人员
高空作业人员
序号
作业步骤
作业标准
技术标准
安全卡控点
测微量具检定装置作业指导书

测微量具检定装置作业指导书1. 概述本作业指导书旨在提供对测微量具检定装置的全面指导,包括装置的使用、检修、维护和校准等方面的内容。
本指导书适用于所有使用测微量具检定装置的操作员和维护人员。
2. 装置介绍2.1 装置功能测微量具检定装置是用于检定各类微量量具的精密测量仪器。
它能够通过精确的测量和校准过程来确保微量量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装置组成测微量具检定装置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1.测量仪器:包括显微镜、测微目镜、投影仪等,用于观察和测量微量量具的尺寸。
2.校准装置:用于校准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和精度。
3.数据处理系统:用于记录和分析测量结果,并生成检定报告。
3. 装置使用3.1 操作流程使用测微量具检定装置的操作流程如下:1.准备待检测的微量量具,并仔细清洁。
2.打开装置的电源,并检查仪器是否正常运行。
3.将微量量具放置在测量台上,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4.使用测微目镜或投影仪对微量量具进行精确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5.根据需要进行多次测量,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6.将测量结果输入数据处理系统,进行记录和分析。
7.根据测量结果生成检定报告,并存档备查。
3.2 注意事项在使用测微量具检定装置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操作人员必须经过相关培训,并了解装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规范。
2.严禁在操作过程中敲击仪器或随意改动装置设置。
3.使用前应检查装置的电源和连接线是否正常,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修。
4.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仪器和待检测物体的清洁,避免灰尘和污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5.如果发现仪器出现异常或测量结果不准确,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相关人员进行维修和校准。
4. 装置维护4.1 日常维护为确保测微量具检定装置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需要进行日常维护:1.定期清洁仪器表面和各个部件,使用干净柔软的布进行擦拭。
2.检查电源线和连接线是否松动或损坏,如有问题及时更换。
3.检查测量仪器的镜头和光路是否清晰,如有污染应进行清洗或更换。
补偿装置检查作业指导书(棘轮)

补偿装置检查作业指导书1 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棘轮补偿装置检查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棘轮补偿装置检查作业。
2 引用规范性文件……………3 作业目的3.1 检查棘轮补偿装置各部件标准技术状态;3.2 通过检查与调整,保证棘轮补偿装置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为接触网提供良好的张力补偿。
4 作业程序4.1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人工登杆检查补偿框架及止动卡块状态。
4.2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人工登杆检查补偿轮状态。
4.3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人工登杆检查补偿绳在补偿轮上的缠绕及补偿绳本体状态。
4.4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地面检查、观察限制导管、坠砣堆码等。
4.5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人工攀登检查隧道内槽道(内、外)状态、坠砣限制架状态、坠砣挡板、转向轮状态。
4.6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人工攀登检查补偿装置(含槽道)的所有连接螺栓、螺母、垫片是否按标准配置并连接牢固。
焊接处有无开裂、脱焊迹象。
5 作业内容与要求5.1 人工登杆检查:5.1.1 人员及分工:5.1.2 工具和材料:5.1.3 开始人工登杆检查:5.1.3.1 高空作业人员按标准化穿戴,用脚扣登杆后在合适的位置打好安全带。
5.1.3.2 检查补偿安装框架各部件、各连接螺栓是否紧固。
隧道外 隧道内5.1.3.3 使用水平尽或角度仪检查棘轮的垂直状态,观察是否与补偿绳相磨,记录状态。
棘轮不垂直导致补偿绳磨棘轮边时,按以下方法调整(如下图):首先检查旋转底座上调节板上的两个固定螺栓是否紧固到位,如果是松懈的,就直接用铁锤垫木板敲击棘轮旋转支架,然后用水平尺靠在棘轮小轮的端面,检查垂直度,棘轮垂直后,将螺栓紧固到位。
如螺栓是紧固的,用水平尺靠在棘轮小轮的端面检查倾斜度,然后松开旋转底座调节板上的固定螺栓,用铁锤垫木板敲击棘轮旋转支架,用水平尺检查,棘轮垂直后,将松开的螺母紧固。
5.1.3.4 观察坠砣限制杆顶部是否加装一个限制卡箍,如未安装应加装或做好记录补装。
接触网作业作业指导书

1.巡视中检查分相绝缘器主绝缘板的脏 污及烧伤状况,及时申请重合天窗进行 清洁或更换。 2.检查分相绝缘器各部无严重烧伤,检 查人字形吊弦状态,连接处无严重磨损 和烧伤,如有,应及时更换。 3.检查分相绝缘器底面与轨面平行,分 相绝缘器在线路中心。 4.绝缘器各部件应紧固良好、衔接处平 滑过渡、无硬点(铜线30g、纲铝线 50g),接头处磨损符合要求。 5.中性区的长度及断合电标的位置符合 《技规》规定,自动过分相系统磁感应 枕位置、状态符合要求。
承力索分段绝缘子应采用重量较轻的有机绝缘子。 分相绝缘板应采用丙酮溶剂进行全面清洁。
绝缘器应位于受电弓中心,一般情况下误差不超过100mm。
受电弓中心
受电弓
-54-
四、风险卡控点
兰州供电段
P-4/4
风险项点
卡控办法
1.主绝缘。 2.人字形吊弦状态。 3.各部参数、偏移量。 4.螺栓紧固力矩。 5.各种标志及地面感应器状态。
测量b值是 否满足安装 曲线的要求。
1
1
1.检查坠陀块是 否完整,排列是 否整齐,缺口是 否相互错开1800。 2.检查补偿绳是 否有断股、散股。 3.检查坠陀数量 是否满足张力要 求。
3
4
-62-
2
1.检查承锚和线 锚绝缘子对齐, 绝缘子无脏污。 2.跳线绑扎是否 紧固。 3.检查各部件受 力良好,螺栓紧
-45-
四、风险卡控点
兰州供电段
P-5/5
风险项点
1.小曲线半径时候的跨中偏移。 2.电气烧伤。 3.螺栓紧固力矩。
卡控办法
1.绝缘锚段关节处于小半径曲线时,应 注意跨中接触线偏移值。 2.调整锚段关节时,应检查并调整补偿 装置。 3.如果发现零部件烧伤、承力索烧断股 情况时,必须检修锚段关节内电连接器, 必要时增设双电连接器或安装双线夹, 并检查所用线夹是否与承力索和电连接 相配套。 4.两接触悬挂工作支过渡处接触线调整 符合运行要求。 5.锚支接触线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 交叉处,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300mm以上。 6.各连接部件安装牢固,紧固力矩符合 要求。
16、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检查作业指导书

编号:版本号: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供电段(章)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检查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滑轮补偿装置的检测、全面检查保养。
1.2检测周期:检测周期:36个月;检查保养周期:12个月;补偿限制架监测周期:3个月。
2 编制依据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2.3《上海铁路局轨旁设备管理办法》(上铁供〔2014〕189号)2.4《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2.5安装图和厂家产品说明书3 检测、检查保养项目3.1外观检查3.2参数测量3.3检调与更换4 关键安全风险卡控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4.1使用作业车时,平台旋转要专人盯控,严防碰伤支柱。
作业车要设置相应防倾倒措施。
4.2在调整、检修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支柱的受力情况,防止支柱受力过猛而发生变形或损坏。
4.3 钢丝套子、手扳葫芦、紧线器安装要牢固可靠,防止在调整更换时抽脱。
5 检查作业流程图图1 滑轮补偿检修作业流程图6 作业要求表1 人员要求注:其它作业人员(如地线)在此不一一列出。
表2 工具准备6.3材料准备7 作业内容7.1滑轮补偿装置安装图7.1.1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安装图图1 高速铁路滑轮补偿装置安装图7.1.2滑轮组实物图图51:2型滑轮补偿装置实物图图6 1:3型滑轮补偿装置实物图7.2下锚绝缘子检查7.2.1承力索、接触线下锚绝缘子应对齐,允许偏差为±100mm 。
棘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棘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1、目的:本指导书规定了北京南至天津间棘轮补偿装置的检调及更换作业程序和质量标准。
2、适用范围:本指导书适应于棘轮补偿装置的检调、更换作业。
3、所需人员、工机具、材料3.1 所需人员3.2 主要工机具3.3 主要材料设备3.4所需资料:棘轮补偿装置设备安装说明书、温度安装曲线表。
4、检修作业程序4.1 流程图4.2 作业程序及方法4.2.1 作业准备按规程要求填写工作票并交付工作领导人,工作领导人向作业组全体成员宣读工作票、分工并进行安全预想,检查工具、材料。
4.2.2 完成安全措施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完成安全措施后,通知各作业组开工。
棘轮补偿示意图 8WL5070-11、轮体2、摆动杆3、补偿竖轴4、制动卡块 6、M24x600 螺栓7, 8, 9、M12x50六角螺栓、垫片、M12六角螺母 10, 11、垫片、M24螺母12、5x40销钉 16、防脱螺栓(两侧) 17a、带专用楔子的终端楔型线夹4.2.3 测量检查①测量a、b值是否符合标准用钢卷尺测量b值和a值:如高处不能直接测量或读数不方便,用皮尺测量棘轮轮至地面的距离d和坠砣串的高度c,计算a=d-b-c。
②补偿绳a检查是否存在散股、断股;b是否卡在轮体上或者叠加;③棘轮检查转动是否灵活。
④限制架、棘轮补偿制动装置各零部件a检查是否按规定涂油;b螺栓力矩;⑤制动装置a棘轮补偿制动卡块到棘轮的距离是否符合规定(一般为48mm);b安全抱箍距补偿绳距离是否符合规定,(一般为3mm)。
⑥坠坨a检查是否破损;b块数、叠码是否规范;c上下移动是否灵活。
4.2.4 调整4.2.4.1 a、b值过大或过小:按照安装曲线重新做回头,调整。
a、操作人员攀登上支柱中部,打好安全带,在适当的高度打上多功能紧线器并在其下方安装一个钢线卡子,防止紧线器打滑。
b、将另一装有钢丝套子的紧线器装在坠砣杆上,必要时可卸掉1—3块坠砣,挂在手扳葫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偿装置检调
一、周期
6个月。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应于补偿装置的检调、更换作业。
三、作业项目
检查补偿器a、b值是否符合安装曲线,检查滑轮转动是否灵活、坠砣升降是否自如、检查补偿绳有无松股、断股情况、检查坠砣块是否完整,排列是否整齐,各部件受力是否良好。
四、技术标准
1、b值检调应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保证无论任何情况下a、b两值均不得小于200mm。
2、补偿器坠砣块要码放整齐,豁口相互错位180;其总重量符合规定要求,误差不超过2%。
3、补偿滑轮完整无损、转动灵活,没有卡滞现象。
补偿绳不得有松股、断股和接头,不得与下锚拉线或双环杆相摩擦。
4、安装双耳楔形线夹时应注意受力方向的正确,回头要密贴楔子。
5、同一滑轮组的两补偿滑轮的工作间隙在任何情况下不小于500mm。
6、定滑轮槽应保持铅垂状态,动滑轮槽偏转角度不得大于45°。
7、棘轮式补偿装置的技术状态应符合产品说明要求。
五、作业组织
人员:4~6人
工具:手扳葫芦、紧线器、钢丝套子、温度计、手锤、锦纶绳、单滑轮、钢卷尺、大扳手。
材料:双耳连接器线夹、销钉、双环杆、黄油、开口硝、楔子、¢1.6绑线、补偿绳、钢线卡子。
资料:补偿器安装曲线。
六、作业程序
1检调补偿器装置:
1.1检查补偿器a、b值是否符合安装曲线,否则进行调整:
(1)根据调整时的气温、补偿器至中心锚节的距离,查找补偿器安装曲线,确定b值;
(2)测量出实际b值,与标准b值对比:
(3)b值的具体调整方法:
a、操作人员攀登上支柱中部,打好安全带,在补偿绳的适当高度打上紧线器并在其下方安装一个,防止紧线器打滑。
b、将另一装有钢丝套子的紧线器装在坠砣杆上,必要时可卸掉1-3块坠砣,并用手扳葫芦连接两紧线器。
c、摇动手扳葫芦,使手搬葫芦受力,下锚补偿绳松弛,检查紧线器无滑动现象后卸开双耳楔形线夹,抽出补偿绳回头,根据安装曲线来确定放长或缩短补偿绳长度,重新做补偿绳回头。
d、连接完毕后放开手搬葫芦,使补偿绳受力,检查无不良现象后卸下手搬葫芦,重新测量b值并与b标比较确定其是否符合标准。
e、确定b值符合标准后卸下紧线器,重新绑扎好回头,并将坠砣恢复原状。
1.2补偿滑轮完整无损,动滑轮偏移角度不得大于45°。
滑轮油槽内灌注润滑油。
检查滑轮转动是否灵活、坠砣升降是否自如。
1.3检查补偿绳有无松股、断股情况。
补偿绳不得有接头,不得接触下锚拉线。
1.4限界架的安装位置应满足坠砣升降变化要求,限制坠砣的摆动,不妨碍升降。
1.5检查坠砣块是否完整,排列是否整齐,缺口是否相互错开180°。
坠砣总重量与相应锚段接触线剩余截面(平均截面)相对应,相差不超过2%。
坠砣块应有重量标记。
1.6各部件受力良好,螺栓紧固、有油。
1.7坠砣抱箍安装在坠砣中部。
2更换补偿绳:
2.1在杵环杆和坠砣杆上各安装1个紧线器和一个手搬葫芦。
2.2紧起手扳葫芦使补偿绳卸载。
2.3拆除旧补偿绳,安装预制好的新补偿绳。
2.4慢慢松开手扳葫芦,使补偿绳受力,观察受力情况无误后,复查b值,合格后,按标准绑扎回头,拆除所有工具。
七、注意事项
1、提速区段作业必须利用封锁点进行。
2、操作前要检查受力工具,状态良好方准使用。
3、操作中要时刻观察受力工具状态,无打滑,抽线现象。
4、高空作业人员扎好安全带选好站立方向,卸载时严禁脚踏或手握补偿绳和滑轮,严防挤伤和高空坠物。
5、攀登支柱时手把牢靠,脚踏稳准,严防滑落。
6、坠砣下严禁站人。
7、传递工具材料拆除旧补偿绳时,要借助单滑轮绳传递,不得抛掷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