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与病因推断
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断

• 例如,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与 性乱都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的危险因素,吸毒者倾向于发 生多性伴行为,即吸毒同HIV感染既 存在直接关联又存在间接关联,而 在有的情况下,吸毒与多性伴没有 确定的时间先后而呈双向相关,在 这两种情况下,多性伴将对吸毒与 HIV感染的直接因果关联起混杂或歪 曲作用。
• 如果经验证据经检验不成立或被否 定,对假设该下怎样的结论呢?这 样的情况在研究中并不少见。
• 例如:如果乙肝病毒引起肝癌(H),则 在乙肝病毒感染率相同的地方,肝癌发 病率也应相同(E);但是,发现那里的 肝癌发病率不相同(E不成立),所以乙 肝病毒引起肝癌(H)不成立。但是,问 题并非如此简单。科学理论(假设)是 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经验证据是由理 论(假设)和先行条件这一组前提推出 来的;如果经验证据被否定,接着否定 的是这一组前提中的任何一个,即可能 是理论(假设)错了,或(和)可能是 先行条件不对。
疾病因素模型
该模型在病因分类上操作性强,具 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没有动 因确定的困难。它将因素分为两 个层次:外围的远因和致病机制 的近因。外围的远因包括社会经 济、生物学、环境、心理行为和 卫生保健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生物学因素 环境因素 心理、行为因素 卫生保健因素
医学生物学因素 (机制)
Hale Waihona Puke 病因模型• (一)生态学模型 • 该类模型将机体与环境作为一个
整体来考虑。常见的有动因-宿主环境模型,又称为流行病学三角, 以及轮状模型,它们给出了寻找病 因的分类大框架。
流行病学三角
• 从因素间平衡和整体性观点看,它具有 古老的思辨性和朴素的合理性,即疾病 是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特点 是将动因(Agent)从环境因素中分离出 来,这是传染病病原体的遗留物,但对 非传染病在确定动因(必要因素)上有 困难。狭义的病因仅指动因,这是以往 病因研究中追求确定性的表现。
第8章--病因与病因推断

3、多因单果型:多个因索引起——种疾病,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多种因素都可独立引起——种疾病或结局,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引起一种疾病或结局,多种因素因果相连引起一种疾病或结局。多因单果从疾病发生的复杂性方面解释了病因的致病作用。
4、多因多果型:多种因பைடு நூலகம்可以引起多种疾病或结局。多因多果有时是多种因素因果相连引起—种疾病的发生。多种疾病的多个病因可以是完全共同的,也可以是部分共同的,多因多果实际上是单因多果和多因单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第三节 病因研究方法
一、病因研究的方法
1、建立假说:根据疾病的三间分布特点,并比较病区和非病区的差异,从中找出与疾病发生有关的现象或因素,再应用下列逻辑推理法,形成病因假说。可采用求异法、求同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
第七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
第一节 病因的概念
一、病因的定义
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为:“那些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就可以认为是疾病的病因;当它们之中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频率就下降。”从实验研究的角度将病因定义为:“是指在实验的、纯粹的条件下,可引发疾病病理过程的特定因素,有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精神心理的以及遗传等数类”。这些引起疾病发生的诸因素的综合就是病因。
第四节 因果推断
一、因果推断
1、排除虚假联系和间接联系:如某病与某可疑病因之间有统计学联系时,还需分析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虚假联系,又称关联假象(spurious association)或间接联系(indirect association)。必须在排除这两者之后,才可进行病因推断。
2、判断因果联系:所谓因果联系,即某一事件的频率或性质的改变,会引起另一事件的频率或性质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前者为暴露因素,后者为疾病,则暴露因素为疾病的原因,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属因果联系(causalassociation)。
病因及病因推断 ppt课件

2、求同法:
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又称“异中 求同法”。对不同的场合或事物,找它们的 共同点—共性。
如果不同情况下或不同的场合的病人均具有 类同的因素时,则这种因素有可能是该病的 病因。
真菌、螺旋体、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 克次体、病毒。 2)寄生虫—
蠕虫、原虫、医学昆虫 3)生物毒素—
蛇毒、蝎毒、毒磨、狼毒等。 正常菌群失调等
2、物理致病因子(physical agent) 声、光、热、电、摩擦、外伤、溺水、机械振 动、电离辐射、噪声、尘埃、放射性物质等超 出正常范围的数量、强度,均可使人致病。
5、排除法:
排除法,又称剩余法(method of residues)对某 复合结局事件(A,B,C),已知它的有关(暴露) 因素在特定的范围内(a,b,c),通过归纳又知道 b说明B,c说明C,那么剩余的a必定说明A。剩 余法可以看成是差异法的特例此。
第五节 验证病因假设的方法
一、病例对照研究
二、宿主
1、遗传因子 2、免疫状况 3、年龄与性别 4、民族/种族 5、人的性格、气质和精神心理状态 6、人的行为因素
1、遗传
现已证实,很多遗传因素可以增加或减少某 些疾病的易患程度。与遗传无关的疾病是很 少的,只是关系程度不同而已。
1)单基因遗传病:几乎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取 决于遗传(血友病、色盲、先天性耳聋)。
1、环境、病因、宿主处于平衡状态,所以 表现为健康。
病因
宿主
环境
2、病因的作用增强,疾病发生。
宿主
环境 例如,流感病毒出现新的亚型,则平衡被破坏而发生 疾病的流行。
第八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

(二)宿主(host)
遗传因素、免疫状况、年龄、性别、种 族、生理状态、性格及精神状态、人的行 为因素等。
(三)环境
〇自然环境 日照,气候,海拔高度,地理因素。
〇社会环境 社会经济水平、文化、社会制度、职业、
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社会安定与动荡、战 争与和平、宗教信仰等。
糙皮病病因网模型
玉米单 一种植
冬藏食物 量少质差
食物匮乏
春末夏初 农活增多
玉米主食、 植物蛋白
偏食
匮乏
非食物因 素(酒精 中毒)
动物蛋白 少或无
户外劳动
过度劳累
尼克酸需 求增加
日晒增加
局部 摩擦
其他营养缺乏 尼克酸、色氨酸缺乏 糙皮病 糙皮病皮炎
三、病因分类
1、按病因的性质分类
★ 环境病因:
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社 会因素等。
或者根据已有的知识
检验假设→ ‖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实验研究
↓ 是否符合实际?
病因推断 ↓
结合各方面 因素进行综 合分析、推 断
一、建立假说
形成病因假设时常用的几个规则——Mill准则
1.求同法 2.求异法 3.共变法 4.类比法 5.排除法
求同法(异中求同法) :
不同事件之间找共同点(必要病因)。
非暴露组
因素
现在
时间
将来
假设:服用反应停与短肢畸形有联系?
孕期用过反应停
暴露组
随访观察短肢畸形的发生情况
非暴露组
短肢畸形的发病率
孕期未用过反应停
现在
时间
将来
假设:服用反应停与短肢畸形有联系? 怀孕后0-8周用过
病因和病因推断及应用举例

x1 吸烟
y1 y2 … yn
肺Ca 冠心病 视力下降 支气管炎
病因与病因推断及应用举例
▪单果多因
多个病因引起 一种疾病
x1
x2
y
x3
糖耐量异常 吸烟 高脂 遗传
冠心病
病因与病因推断及应用举例
▪多因多果
x1 x2
多个病因引起多种疾病 x3
(指多个病因相互交叉)
吸烟
多因多果实际上是将单 酗酒 因多果与多因单果结合 高脂 在一起,全面反映事物 遗传 的本来面目
9.铁缺乏 1发0.不达安国全家的5年饮用水和卫生问题
发展中国家 10年 (中国 6年)
病因与病因推断及应用举例
第三节 病因研究的方法
描述分布模型→病因假设推理→检验假设→因果关系
病因与病因推断及应用举例
病因的研究步骤(1)
病因的研究步骤
一、建立假设
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横断面研究、疾病监 测资料、生态学研究)建立病因假设;
如:
静脉注射吸毒→共同使用注射器→注射器污染HIV→HIV感染
பைடு நூலகம்
→艾滋病发病
间接
直接
病因
病因与病因推断及应用举例
病因
第二节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1.宿主病因: 先天的:基因遗传、先天损伤、性别差异 后天的:锻炼、营养、知识、心理、习惯 (多为特征)、年龄、发育
2.环境病因: 生物的:病原体、感染动物 理化的:化学药品、气象、地理、水质、 大 气 污染 社会的:社会地位(经济)、风俗、家庭、 教 育文化、医疗保健、职业
病因与病因推断及应用举例
y1 y2 y3
冠心病 呼吸系统疾病 癌症
▪直接病因和间接病因
病因和病因推断

第八章病因和病因推断一、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病因的判定标准熟悉病因的定义和病因推理方法了解病因模型、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以及因果联结方法二、教学大纲精要〔一〕病因的概念1.病因的定义〔1〕现代科学的概率论因果观:原因就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事件或特征,即肯定的原因只是可能而不是必定导致肯定的结果。
〔2〕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那些能使人群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就是病因,相应地,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后者的含义就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
2.病因模型它用简洁的概念关系图来表达因果关系。
〔1〕生态学模型将机体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具体包含流行病学三角和轮状模型,它们给出了寻觅病因的分类大框架。
致病因素〔动因〕是从环境因素中别离出来的,即狭义的病因。
社会环境〔2〕疾病因素模型将因素分为外围的远因〔社会经济、生物学、环境、心理和行为以及卫生保健因素〕和致病机制的近因〔医学生物学因素〕,操作性和指导性较强。
流行病学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指外围的远因。
〔3〕病因网模型多个病因按时间先后联结起来就形成病因链,多个病因链交错联结起来就形成病因网,它提供因果关系的完整路径,表达清楚具体,系统性强。
3.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1〕概念充分病因是指有该病因存在,必定〔概率为100%〕导致疾病发生。
必要病因是指有相应疾病发生,以前必定〔概率为100%〕有该病因的存在。
按病因是否充分或必要分类,可以有四种组合:充分而且必要病因,必要但不充分病因,充分但不必要病因,以及不充分且不必要病因。
只有不充分且不必要病因是实际存在的。
分析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的概念,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概率因果观。
〔2〕局限性以非常接近疾病的近因作为充分病因,将导致因果同一,使因果关系的研究失去了意义;而以多病因组合作为充分病因,将导致既不可能又无实际意义。
坚持概率因果观就必须抛弃摮浞植∫驍。
对本来就是按摫匾∫驍命名的疾病而言,必要病因实际上是疾病名称的语义重复。
病因及病因推断

第三章病因及病因推断研究和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Cause of Disease)是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部医学研究的主线之一。
因为只有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才有可能对其做出正确的诊断、治疗,和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与措施,从而预防,治疗和控制疾病。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各科都致力于疾病病因的研究,只是不同学科研究的方法不同而已。
流行病学是从宏观和群体水平研究病因的,它在病因研究中具有开拓性和结论性的作用。
其研究成果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重要作用。
第一节病因的概述一、病因概念的发展1.1.阴阳五行学说:最初人类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全由上帝安排,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鬼神。
公元前5世纪,我国祖先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提出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物质—金、木、水、火、土密切相关,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病因观,摆脱了唯心主义的束缚。
2.2.Koch学说:16世纪末,意大利学者(Fracastora)提出了“疾病与特异的传染物有关”。
19世纪,由于微生物学的发展,德国学者郭霍(Robert Koch)等人首先证明了某些动物和人类的疾病是由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不同的微生物可导致不同的疾病,既单因素学说或特异病因学说的诞生。
但是在此后的防病、治病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单一致病因子并不总是足以引起疾病发生。
自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提出了多病因学说。
单纯病因论将病原体作为病因,忽视了环境和机体自身的作用,同时也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现代病因观认为疾病是由于来自环境和宿主本身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目前多因论具有代表性因果模式有三角、轮状和网状三种。
3.3.三角模式(Triangle Mode)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式最先由Gor——den、Ront等以图予以表示。
如图3—1所示,该模式考虑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因子(病因)、宿主、环境三个要素,疾病的发生与否是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在一个等边三角形上致病因子、宿主、环境各占一个角。
第十章 病因和病因推断

第三章病因和病因推断学时分配:2学时。
重点内容:因果联接方式、从统计学联系到因果联系、病因判定的标准。
基本内容:流行病学研究中的病因和病因推断是分析流行病学的指导框架,对于形成因果思维和正确理解研究结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一、病因的定义概率论的因果观(广义因果律)认为:原因就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事件或特征,即一定的原因可能导致一定的结果。
根据广义因果律,Lilienfeld认为:那些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MacMahon认为因果关联可定义为:事件或特征类别之间的一种关联,改变某一类别(X)的频率或特性,就会引起另一类别(Y)的频率或特性的改变,这样X就是Y的原因。
二、病因模型病因模型是用简洁的概念关系图来表达因果关系,它给我们提供因果关系的思维框架、涉及的各个方面或因果关系的路径。
由于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不同,有多种病因模型。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因果模型有三种:1.生态学模型常见的有流行病学三角,以及轮状模型。
2.疾病因素模型该模型将因素分为两个层次:外围的远因和致病机制的近因。
远因包括社会经济学、环境、心理行为和卫生保健因素。
流行病学的危险因素主要指外围的远因。
3.病因网络(web of causation)模型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病因链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张病因网,这就是病因网络模型。
它提供因果关系的完整路径。
要对病因做系统探索,就必须建立病因网络,才能进行全面地探讨。
4.寻找病因的指南清单可根据表3.1寻找具体病因。
三、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1.充分和必要病因的概念机械决定论将原因分为充分原因和必要原因。
类似地,病因也可以分为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充分病因是指有该病因存在,必定(概率为100%)导致疾病发生。
必要病因是指有相应疾病发生,以前必定(概率为100%)有该病因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病因 验证假设
建立假设
寻找证据
综合判断(因果判断标准)
一、病因假设形成的途径
病因假设(说)形成是根据自己的、别人的经 验,疾病的自然史,已知的影响因素等而形成。在形成 病因假设时,一般可遵循下列途径(MacMahon等)。 1). 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如果多种不同情况 与某种疾病的存在有联系,而在这多种情况均有一个共 同的因素,则这个因素很可能为该病的病因。如氟斑牙 患病率高的地区,饮水氟含量高,而患病率低处则饮水 氟含量低。饮水氟含量高则可能为氟斑牙的病因。
第四节 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
在排除虚假的联系及间接的联系后,有联系的因素才有可能是 因果联系。判断两因素之间是因果联系还必须符合下列几项标准。 根据他们的概念可归纳如表1。流行病学家可循此顺序作出病因结论。 1. 时间顺序: “因”一定先于“果”,此条在判定病因中是必需的。 2. 联系的强度 有某因素组(暴露组)与无某因素组(非暴露组)发病率之 (RR) 愈大,说明该因素与该病存在因果联系的可能性愈大。 3. 剂量反应关系: 随着暴露剂量增高(或减低)或时间延长(或缩短)而联系 强度(或发病率、患病率)也随之升高(或降低),叫作有剂量反 应关系。 4. 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
4.这种认识在疾病防制上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随着吸烟率、吸烟量、吸烟年限的增、减,肺癌 发病率即增、降。虽然吸烟这个因素尚不完全满足作 为肺癌的必需病因及充分病因的条件,但流行病学可 以认为吸烟是肺癌的病因,而且是肺癌已知病因中最 重要的一个,是肺癌充分病因综合中一个最强有力的 因素。即或肺癌充分病因综合中其他成分均不改变的 情况下,停止吸烟就可使肺癌发病率明显下降。因此, 不必等待把某种疾病的充分病因综合中的各成分均探 讨清楚再进行防制,而一旦清楚了某成分的病因作用 (指流行病学角度,而非发病机制),即可针对该病 因采取措施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因果连接的方式
1、单因单果:单一病因引起单一疾病。 2、单因多果:单一病因引起多种疾病。 3、多因单果:多个病因引起一种疾病。 4、多因多果:多个病因引起多种疾病。 5、直接病因和间接病因: 病因X1 病因X2 疾病Y
静脉注射吸毒 HIV感染 共用注射器 注射器污染HIV 艾滋病发作
第二节 病因推断的方法
2. 充分病因和必需病因: 1).充分病因: 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后一定引起(或引发)该 疾病,这个综合就是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 2).必需病因: 当缺乏某因素即不会引起该病,这个因素被称为必需 (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 每个充分病因的综合中必然包含有必需病因,如没有结核杆 菌就不会发生结核病,没有伤寒杆菌就不会引起伤寒,结核杆菌 和伤寒杆菌就分别是结核病和伤寒的必需病因。必需病因的作用 在时间上必须在疾病发生之前。 3).在许多疾病(特别是一些慢性非传染病),目前为止,既未发现 充分病因,又未发现一个必需病因。例如,肺癌病人大多数有吸 烟史,但也有既不吸烟又无被动吸烟的;吸烟(或被动吸烟)的 人有些发生肺癌,但多数吸烟的人吸烟数十年并未发生肺癌。根 据前述条件,吸烟既不是肺癌的必需病因,又不是其充分病因, 只是肺癌的多病因中的一个,是其充分病因综合中的一员。
5. 联系的可重复性: 指关联可以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重 复观察到。 6. 关联的合理性——即言之成理: 如果这种联系与其他知识相符合,则为因果联系 的可能性就大些。 7. 终止效应: 去掉可能的暴露因素后,如果疾病发生即减少, 8. 关联的“特异性”: 现在已经应当放弃。
病因模型
一、生态学模型:动因-宿主-环境(三角模型, 轮状模型)。 二、疾病因素模型(disease-factor model): 外围的远因:社会经济、生物学、环境、心 理行为和卫生保健因素。 近因:致病机制。 三、病因网模型(wed of causation model): 病因间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连接构成 一条病因链。多个病因链间又以某个节点相互连 接形成病因网。每个节点为前面若干因素的结果, 又是后面若干结果的原因,最后的“总节点”就 是疾病的终结局。
第二章
病因与病因推断
(cause of disease and causal inferene) 兰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白亚娜 教授
第一节
一、什么是病因:
病因的概念
不同学科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及观察对象水平(亚临床、临床、 群 体)的不同,对病因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如认为冠心病的基本 病因是动脉壁组织增生所引起的细胞病变,实际上这是发病机制的研 究。从流行病学观点来看,发病机制的研究固然重要,但病因的概念 必须更为广泛,必须不受这种狭窄的观点所限制,而应当从常见的多 因素病因以及从可以影响这些因素的预防策略来考虑。 1. Lilienfeld(1980)认为:“那些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 就可以被认为有病因关系存在;当它们当中的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 疾病频率就下降。” 2. Beaglehole(1993)认为:“病因是在引起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的 事件、条件或特征,或者这些因素的综合。”
3. 病因定义: 病因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始动因素。流行病 学从群体观点出发,从控制疾病、预防疾病的策 略出发,认为当其他因素在某人中不变时,某因 素在该人群中增加或减少后,某病在该人群中的 发生也增加或减少,则该因素可以被认为该疾病 的病因。病因学研究在临床医学中是构成诊断、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础,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二、病因概念的发展
(一)、 单病因说:19世纪末,由于微生物学的发展,在确定这些微生 物是致病因子时, 1. Henle及Koch提出四原则,即: ①该传染因子在每个病例均存在; ②此微生物必须能够分离并生长出纯培养; ③将此微生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应当引起此种特异疾病; ④由被接种的动物能够分离出此微生物并加以鉴定。 2. 第一个被证实符合这些原则的疾病是炭疸。根据Koch原则开创了生 物性病原的研究,在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上曾起过重大的作用,而 成为医学观点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组成部分。 3. 在单病因说的思想指导下,人们把病因归纳为: ①生物因素,主要是各种病原微生物; ②物理因素,如声、热、光、电、放射线等超过正常范围后均可致 病,此外还有损伤; ③化学因素,如农药、化学药品、各种营养要素等。
4). 类推法(method of analogy)当一种疾病的 分布与另外一种病因已清楚的疾病的分布相似 时,则这两种病可能有共同的病因。如前文所 述河北省1963年流行的“不明热”被判断为钩 端螺旋体病,就是根据共分布特点而作。 5)剩余法(method of residues) 有某复合事 件(A,B,C,),已知它的有关(暴露)因素在 特定范围内(a,b,c,),通过先前的归纳又知道 b说明B,c说明C,那么剩余的a必定说明A。
(二)、多病因说: 1. 多病因说形成: 随着对病因知识的积累,认识到多种慢性病或非传染病,甚 至于急性疾病和传染病的病因并不是单一的。 结核病 缺乏营养 居住拥挤 贫穷和遗传因素等 结核杆菌侵袭组织 暴露于结核杆菌
易感宿主
结核病的各种危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素 接
受感染
发病机制
患结核病
形成结核病的各种更直 的发病机制
(二)虚假的联系
例1: 应用某种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从春天开始治疗到夏天,因 为该病到夏天缓解,于是显出该药长期服用有疗效。 例2: 研究某中药治疗白喉,将多数重病人放到用抗毒素治疗组, 而将多数轻病人放在中药治疗组,得出该中药治疗白喉效果可与抗毒 素效果相比的结论。 上述诸例子都有统计学的显著性,但与真实情况不符,这种联系 是虚假的联系。虚假的联系是二事物实际上不存在联系,是在研究过 程中有意或无意(如研究设计的缺陷、调查方法的错误等等偏倚)造 成的假象。
2). 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如果有A、B 两种情况,某病的发病率在A显著高于在B,在 A有某因素(F),在B没有该因素,则F很可能 是该病的病因。如肺癌发病率在吸烟者显著高 于在不吸烟者,说明吸烟可能是肺癌的病因。 3). 共变法(method of concomitant variation) 当某个因素(F)出现的频度或强度发生变化 时,该病发生的频率与强度也变化,则F很可 能是该病的病因。如海豹肢畸形(phocomelia) 随反应停(thalidomide)上市量的增减而增减。
(四)因果联系 排除了虚假的联系和间接的联系之后,两事件间的 联系才有可能是因果联系,才可能进行病因推导。 因果联系: 当某因素(A)发生频率或性质改变时 能引起某病(B)发生频率的变化,先有A的存在而后 出现B,则A与B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因与果之间的联 系,可由一个因导致一个果,多个因导致一个果或一 个因导致多个果。
二、病因研究的主要方法
1. 描述性研究: 2. 病例对照研究: 3. 队列研究: 4. 实验性研究:
第三节 病因与疾病的联系
(一)统计学联系 当病因(F)在人群中变动后某疾病(D)的频率或强度也 变动,则为二者有联系。F有可能(也有不可能)为D的病因。当 F变动后,D并不变动,则为二者无联系,F很可能不是D的病因。 当某疾病(D)有F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该疾病中有F的比例,并 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时,也叫有联系。 疾病(D)与可疑病因(F)的关系: 疾病(D) 是 不是 合计 可疑病因(F) 有 无 a b c d a+c b+d 合计 a+b c+d α+c+ b +d =N
(三)间接的联系
当两种疾病(或事件)(B、C)都与某因素(A)有联系, 则这两种疾病存在统计学上的联系,这两种疾病(或事件)的联 系是间接的联系。 例1: 白发与年龄有关,癌或高血压患病率也随年龄而增加, 于是就出现白发的人比非白发的人的高血压(或癌)患病率高, 并且有统计学上显著意义。 例2: 冠心病与肺癌都与吸烟有关,于是冠心病与肺癌的发病 率也出现了相关。 但是,白发与高血压及癌、冠心病与肺癌并非因果联系,治 疗冠心病并不会减少肺癌发病率,治疗高血压也不会减少白发的 现患率。这种间接联系的出现,系因有与两种疾病都有关,而其 本身又是一个病因的混杂(混淆)因素的存在。此混杂因素在前 个例子是年龄,在后个例子是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