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

合集下载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

柳永词二首《望海潮》《雨霖铃》

小令:58字以内
词 按长短 中调:59-90字

长调:90字以上
分 类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豪放派
按风格 婉约派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 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 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 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 了浅斟低唱!
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共“同自感古受”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触节景更生情 让普人难遍以情承感受离别之苦?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 已矣。——江淹《别 赋》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 惨不成欢
(以情带景 )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艺术特色: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 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写作特点一: 情景交融 写作特点二: 虚实相生 婉约词派的特点: 哀怨缠绵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 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 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 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乡。” 哀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 愁。” 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柳永词两首》(2024)

《柳永词两首》(2024)
22
柳永词风特点总结
善于铺叙
柳永善于运用铺叙的手法,将离 情别绪、羁旅行役等生活场景娓 娓道来,展现细腻的情感和生动
的画面。
多用俚语
柳永的词作中大量使用俚语俗语 ,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 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 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音律谐婉
柳永精通音律,他的词作在音律 上谐婉动听,易于传唱。同时, 他还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 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词作更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 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影响。
2024/1/29
4
北宋词坛背景
2024/1/29
北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壮大,适应市井生活的 文艺也相应发展。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以其娱乐性和抒情性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和听众。
CHAPTER
11
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2024/1/29
创作背景
柳永生活在北宋时期,其词作多涉及离情别绪、羁旅行役等 题材。《蝶恋花》一词便是柳永在离别之际,为表达对恋人 的思念之情而创作的。
主题思想
该词以“蝶恋花”为题,通过描绘春天里蝴蝶对花朵的依恋 ,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词中也透露 出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感伤。
12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
2024/1/29
寓情于景
柳永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如“伫倚危楼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里”等,通 过细者的深情 。
对比手法
词中运用了多处对比手法,如“拟把疏狂图一醉”与“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的对比, 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又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对比, 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

柳永词二首——精选推荐

柳永词二首——精选推荐

柳永词⼆⾸柳永词两⾸望海潮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万⼈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乘醉听箫⿎,吟赏烟霞。

异⽇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教学⽬标:⼀、知识与能⼒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

3、学习诗中点染、铺陈的表现⼿法⼆、过程与⽅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律美;运⽤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感受词的魅⼒,感受宋初杭州物⾩民丰的盛景,正确评价作者的写作⽬的。

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种,所以⼜称“长短句”、“诗余”、“曲⼦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

官屯⽥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

为⼈放荡不羁,终⾝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通俗,⾳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凡有井⽔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柳永⼤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榜题名,⽽且幻想着有⼀番⼤作为。

谁知第⼀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笑,填词道:“富贵岂由⼈,时会⾼志须酬。

”等了5?年,第⼆次开科⼜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著名的《鹤冲天》:柳永这⾸牢骚歌不胫⽽⾛,传到了宫⾥,宋仁宗⼀听⼤为恼⽕,并记在⼼⾥。

柳永词两首《蝶恋花》《望海潮》

柳永词两首《蝶恋花》《望海潮》
借代 “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
• “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 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 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 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王国维:人生的三大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 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蓦 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望海潮
写作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 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 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 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 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 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3. 柳句与原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 同:都表达了相思之苦,写相思使人消瘦。 异:原句写恩爱夫妻间相思,柳句写情人间相思;原句只 写想瘦了人,柳句则说想瘦了也不后悔。
如果原句中的“伊人”不指人,联系生活你认为可以 指什么呢?这句话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事业、爱情、理想、目标、追求、学问…… (梦寐以求的事或物)
*上阙写登楼伫望情景,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 之态,笔意婉约含蓄。 *下阙先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 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 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
写思念意中人,抒发了刻骨相思之情。 感情基调:低缓,哀愁

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下册语⽂第4课《柳永词两⾸》课⽂原⽂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万⼈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献)清嘉。

有三秋桂⼦,⼗⾥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

乘醉听箫⿎,吟赏烟霞。

异⽇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霖铃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初歇。

都门帐饮⽆绪,留恋处、兰⾈催发。

执⼿相看泪眼,竟⽆语凝噎。

念去去,千⾥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此去经年,应是良⾠,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说?2.⾼⼆下册语⽂第4课《柳永词两⾸》教案 教学⽬标 (⼀)情感⽬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学素养。

(⼆)知识⽬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标 引导学⽣学会合理、充分使⽤络资源,进⾏⾃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霖铃》 教学步骤 ⼀、导⼊新课 我曾在上的对联雅座⾥和⼀位朋友对对⼦的时候,他出给我⼀副上联:“狂风⼤作⾬淋淋(⾬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有个“机关”,我对了⼀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检查预习: 1、了解词牌(学⽣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

《柳永词两首》字词解释

《柳永词两首》字词解释

《柳永词两首》字词解释
【形胜】
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
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天堑】
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

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
巘,yǎn,山峰。

清嘉,秀丽。

【高牙】
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

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
画下来。

将,助词,无实义。

【蝉】
寒,既指傍晚雨后天寒,更指心寒。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长亭】
本送别之亭。

【都门】
原送别之地。

【兰舟】
催,反衬留恋时间之长,难舍难分。

【烟波】
千里。

【烟霭之浓之重】
暗指阻隔之厚,衬托离情之深。

情景交融。

【暮霭】
沉沉。

【楚天】
阔,浩渺无边,徒叹何去何从,倍增穷途之感。

【以上为实写之景】
以下为虚写之景。

【杨柳】
“柳”同“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寓指不忍分别。

【晓风】
清晨凉风习习,倍觉凄凉。

【残月】
残缺不全的月亮正指人已离别,难以团圆。

《柳永词两首》好最全ppt

《柳永词两首》好最全ppt

《柳永词两首》好最全ppt目录•柳永生平及时代背景•《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赏析•两首词比较研究与评价•柳永其他代表作品欣赏•柳永词作传承与创新思考01柳永生平及时代背景柳永简介与成就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

北宋词坛背景北宋时期,词坛上呈现出百花争艳、流派纷呈的局面。

其中,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成为当时词坛的两大主流。

北宋词坛注重音律和词调的运用,追求语言的优美和意境的深远。

同时,词人们也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人生体验,使得词作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柳永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他的词作在题材、意境、语言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柳永的词作在北宋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创作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婉约派之宗”。

02《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创作背景及主题思想创作背景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主题思想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

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

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虚实相济,为见妙境“杨柳岸,晓风残月”清新鲜明,用白描的手法,再现出词人想象之景,富有清新之美。

情景交融,浑然天成词中有生活情节、有人物活动,抒情写景,构思巧妙,刻画入微。

原创3:第4课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

原创3:第4课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 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 异,种种在其中。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 豪奢。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 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谢谢观看
欢迎您继续在91淘课网学习下一节或其他内容, 91淘课网为你奉献完美的微课大餐!
染——
山色之美: 三秋桂子 湖荷之美: 十里荷花 人文之美: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 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铺排,铺陈和排比的简称。多见于古体诗中, 它运用叠句的手法, 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 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 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清嘉
个人边读边划记出《望海潮》中描写都市生活景象 的句子,体会词作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
①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②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④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 的都市生活景象。
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地理位置
东南形胜
历史传统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自然景观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市井面貌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百姓生活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 之美: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有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 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宋词的发展及婉约 与豪放的风格; 感受柳词的成就及写景 与抒情的艺术。
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 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 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 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 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 现。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 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长亭送别》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 长亭 骤雨—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惆怅伤感 (融情入景 )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 清秋冷落 — 愁意浓浓 杨柳岸 晓风残月 — 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 惨不成欢 (以情带景 )
铺叙: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
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 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
(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 “十 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 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 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 向猪羊。”
词 的 分 类
按长短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0字以上
按段落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豪放派 按风格 婉约派
风格比较
豪放派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 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 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 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 者男女恋情。(柳永、李清照)
伤 离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上阕记眼前离别意,重在记别。寒蝉、长 亭、骤雨,叠加成悲秋销魂的景致;都门送别、 蓬帐饯行、兰舟催发、执手握别、泪眼相看, 铺叙了京都惜别,情人难舍的场面。犹如 一个晚秋的故事,被拉开了感伤一幕。 而“凄切”一词,起到了定调的作用。 词起首融情入景,营构了一个凄迷清 冷的典型环境,人物的离愁别恨也就 呼之欲出。
傍晚阵雨刚停,面对十里长亭,听寒秋的蝉 声凄凉悲切。汴京城门外设帐饯行,喝着酒却无 心情,依依难舍之际,舟子催促出发。拉着手儿, 满眼泪花互望,到最后悲伤抽噎而无言。想想真 要走了,千里迢迢,云水迷茫,那夜雾沉沉的楚 州天空多么空旷。 自古以来多情人最伤心离别,更难忍受的是 遇上冷落凄凉的深秋季节!我今夜酒醒时将身在 何地?怕是只能见那清冷晨风、河岸杨柳和黎明 残月了。这一去年复一年,(爱人不在一起,) 料想即使遇到好时辰、好风景,也形同虚设。就 纵然有千般情意,又再向谁去倾诉?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 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象 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 《琵琶行》几个地方写到月: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离 愁
作者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将 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婉约派
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 初名三变,排行老七,世称柳七, 著名词人。一生仕途坎坷,饱尝羁 旅苦况,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做 过屯田员外郎,故称柳屯田。 他精通音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 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他的词深受人们喜爱。所谓“凡有井水饮处, 即能歌柳词”。
“羌管……莲娃” ——杭州民众的游乐(悠然自得) “千骑……烟霞” ——杭州官员的游乐。
问题探究 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 里荷花。”这几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你是如何鉴赏的?
宋人谢处厚评柳永《望海潮》:
“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 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意象: 蝉、长亭、雨、兰舟、烟波、云气 柳、风、月 作用: 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 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 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融情入景 B、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上阕(融情入景 ) 下阕(以情带景 )
俗白美 柳永词不喜堆砌词藻,多以本色语言、 白描笔意来描摹对象。语俗情真的魅力,让 柳永的词跨越了时空而存在,故有“凡有井 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婉约美 柳永笔下景物多有轻柔纤巧的特质,色 彩柔和里缠绵一种凄艳哀婉的情绪。柳词写 景,不同凡响,借景抒情,融情入境,词意 上多能达到物我交融的至境。
下阕 “今宵酒醒何处”,名句最是脍炙 人口。写景语,将关乎离愁的景物入词,涂 抹了色彩,酿造了诗意。柳谐音“留”,设 想中的月下风前杨柳,无一不起怀人之思。 造意境,所写景物由实转虚。船过杨柳岸, 破晓残月,风牵人衣而佳人不再,物是人非, 全由沉醉不知归路中来,人生匆促可见。下 阕“千种风情”呼应上阕“千里烟波” ,情 景相生而不避重字,将天地间的悲情扩大, 足以回肠荡气,叹为绝唱。
以哀景写哀情
――"凄切"为这首词定了调子,伤感、无可奈何。
都门帐饮无绪,
欲饮无绪,欲留不得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浅近如 俗语,白描人物形象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去去”,妙用叠字,去者不忍行,送者难为别。 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分析。 ――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这两句 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 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设想前路辽远,烟 波浩渺,暮霭深沉,而旅人前途未卜,情人 相见无期。落笔在景,字字含情。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形势优越,是江浙大都 会,从古至今何等繁华。雾缠的柳树、雕饰的桥 梁,风吹动翠绿的帘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 万人家。如云茂密的大树环绕沙堤,怒涛卷起白 雪般的浪花,钱塘江如天然的沟壑,宽阔无边。 集市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屋里充满着绫罗绸缎, 争逐奢华。 里外两湖与远近重山,清秀美好,有三秋的 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吹响羌笛,夜晚泛舟采 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嬉笑颜开。千 百骑兵簇拥着牙旗,乘醉听吹箫击鼓,吟唱着观 赏烟霞中风景。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都时好 向朝廷夸耀。
《望海潮》为山川颂歌,亦为 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欲谒见 两浙转运使孙何而写此。词上片极 力赞美杭州名都,自然环境秀美、 城市经济繁荣。下片细腻描绘西湖 美景,黎民安居乐业,政要与民同 乐。词作有粉饰太平的味道。
《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富庶、繁荣、太平、 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显以下几个方 面:地理位臵上,它是东南重镇;历史文化上, 它是古来繁华;自然景观上,有著名的钱塘江 潮,有秀美的西湖风物;市井风貌上,有稠密 的户口,有豪奢的陈设;百姓人家上,处处繁 花、时时羌管,人们安居乐业;地方治理上, 仪仗威风,箫鼓升平,可称与民同乐。 词人通过对杭州都市繁华与山川秀美的描 绘,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喜与艳羡 的情怀,中间或有谒见达官的奉承的意味。
谐 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 霏霏。 ——《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 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 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寓 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 刺客列传》
下阕虚写“今宵酒醒”后的情景,借助联想, 堆积 “残月”“晓风” “杨柳岸”三景,营造 了日后“良辰好景风情”不再的凄迷无依、孤苦 无聊的氛围。
整首词意境凄凉清丽、缠绵悱恻。
艺术特色: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
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写作特点一: 情景交融 写作特点二: 虚实相生 婉约词派的特点: 哀怨缠绵
酒的寓意
象 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身世之愁,亡国之恨)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酒醒
愁醒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 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 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据说完颜亮听人演唱柳永《望海潮》,闻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遂 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 大军南下攻宋。
“点染”艺术鉴赏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 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的意 境。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 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 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 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 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 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 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 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 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骤雨:阵雨。 兰舟:兰木造的船,通常是对船的美称。 凝噎yē: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暮霭ǎi:晚云。 那堪:哪能忍受。 宵:夜。 经年:年复一年。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写景)
请划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 子并细细体味。
直接抒情的句子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先实写秋晚时分京都城外设帐饯别 的情景,别离时臵身雨后、耳闻寒蝉、执手帐中、 泪流舟侧的种种,再现了景色的黯淡和情绪的低 落。再虚写烟波浩渺楚天空阔别离前路的情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