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市彭水县苗族生活习俗田野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重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分析--以彭水县鞍子镇苗寨为例

重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分析--以彭水县鞍子镇苗寨为例

重庆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分析——以彭水县鞍子镇苗寨为例摘要作为我国重要的苗族聚集地,重庆苗族的文化特色长期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苗族文化的保存现状更是让人关心。

本文尝试从重庆地区苗族文化在服饰、建筑和饮食等角度去分析其文化特色。

同时,基于这种特色去分析重庆苗族文化的现状。

最终得出结论,该地区的苗族文化主要有银饰文化、蜡染文化、吊脚楼文化和糯米文化等。

同时得出结论,如今该地区的苗族文化亟待保护。

关键词:苗族;文化;重庆;服饰引言我国是一个民族多样、文化纷繁的国家,在我国境内有55种已识别出来的少数民族,另有数十种未被识别的民族族群。

在我国大陆地区,民族分布最为分散的地区便是西南地区,而作为西南地区重要一版的重庆,亦是民族种类繁多。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所显示的数据,目前重庆有193万少数民族人口,而其中,苗族是该地区第二大少数民族。

苗族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庞大的民族,在这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大量丰富璀璨的文化。

一、彭水县鞍子镇概述鞍子镇位于重庆市的东南部,是镇级行政单位,其上级单位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在地理方面,该镇大致坐落于东经108.16、北纬29.29度,全镇地貌多山且地形复杂,全镇的海拔大约位于600到1000米之间,在鞍子镇境内,间杂分布有地山丘陵、高山和盆地、谷地等地形。

在民族人口方面,鞍子镇以苗族为人口主体,同时也分布有土家族和汉族等民族。

而其中,苗族人占有了绝大多数人口,据统计,全镇的苗族人口为15501人,占比全镇人口比为93%。

这样的民族人口分布,也决定了鞍子镇以苗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特点。

其他方面,鞍子镇全镇共有9个村庄,主要的经济形式以农业为主,但同时该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有石磨风光等旅游资源和糯米糍粑、苗族民歌等文化资源。

二、重庆苗族文化特色彭水县是重庆市唯一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样的民族人口特点也就造就了该地区以苗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特色。

彭水文化遗址调查报告

彭水文化遗址调查报告

一、彭水少数民族与丰富的文化遗产彭水是位于重庆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有苗、汉、土家等12个民族,其中以苗族、土家族人口最多。

就全国而言,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彭水也不例外。

彭水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千百年来人们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的劳作,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自从九黎部落在涿鹿战败后,便向南方流徙,来到彭水定居成为现在苗族的先民;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彭水为巴国的一部分,巴人为土家族的先民[1]72。

所以,作为彭水县的少数民族是由来已久,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创造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

彭水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到2001年底,彭水共有6222万人,其中苗族为27万余人,土家族为9万余人,少数民族的总数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9.5%。

可以说,少数民族遍布了彭水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在辛勤劳作之时、农闲休息之时、喜获丰收之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的感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就来源于这无数的民间文化之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一)蔡伦造纸技艺1.现状及原因分析。

竹板桥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几乎与世隔绝的自然村落,距县城有70多公里。

竹板桥的造纸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注人新的元素,县、乡政府也在给予大力的支持,但如今的造纸术依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村中现已还剩下两家还在做纸,眼看该技术就要失传了。

其主要原因有:土纸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限制了更新发展的空间;受市场和经济收入效益的影响,后继乏人,生存困难;政府的拨款迟迟未到,这使得村中的人对政府有些迟疑,都不愿意再从事造纸的行业。

2、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刘氏造纸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老造纸术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保留了当年蔡伦造纸的传统72道工序而成纸的工艺。

原始的造纸工序大致有打浆、调料、上浆准备、流送布浆、脱水成形、压榨脱水、烘干成纸、表面处理。

关于重庆市彭水县苗族生活习俗田野调查报告

关于重庆市彭水县苗族生活习俗田野调查报告

关于重庆市彭水县苗族生活习俗田野调查报告——以彭水县鞍子乡苗族生活习俗为例摘要: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常常在特定的文化仪式和符号中进行。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民族的习俗在不断的消亡,民族的特色风情也在不断地削弱。

在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继承民族习俗的传统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以彭水苗族为例,调查苗族的社会生活习俗及文化的发展、传承、逐渐消亡,以此来呼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关键词:彭水;苗族;生活习俗一、彭水苗族的起源苗族是彭水自治县的主体民族,2006年年末人口2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6%,全县各乡镇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梅子垭乡,鞍子乡,诸佛乡、新田乡、靛水乡、乡润溪乡等地。

蚩尤是苗族世代相传的祖先。

彭水苗族先民最初有三支,一支来自蚩尤部落在琢鹿战败后,向南流徙,其中驩兜部落到彭水后,开发盐业,采丹,成为红苗的发祥地;一支来自湖南的盘瓠部落,其被东汉王朝镇压后,部分迁到彭水;一支来自巴国"属"中的"共人",即板楯蛮中的龚姓。

元明时期,彭水多次发生"赶苗(蛮)拓业"的事件,境内少数民族群众或迁居深山老林,或背井离乡,使得人口锐减,男女人口不足万人,出现了"十里无鸡鸣"、"百里无人烟"的悲惨景象。

经过明代的"湖广填四川"及清朝招抚四川流民回原籍开垦,迁入了部分苗族后裔。

迁入的苗族部分是原彭水"赶苗拓业"时迁出的,一部分是从江西、湖北、湖南迁入的三苗、九黎的后裔。

但是由于他们对赶苗事件心有余悸,都讳言苗族,而自称汉族,习汉语,学汉文,着汉装,只在风俗上还保留一些苗族的传统。

彭水的苗族没有苗语传承和苗族文字的记载。

彭水苗族文学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由苗族群众创作,在苗民中广泛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是彭水苗族文学的主要部分,其体裁多样,不仅有民歌、情歌,还有传说、故事、谚语等等。

苗族调查报告,鸟居龙藏

苗族调查报告,鸟居龙藏

苗族调查报告,鸟居龙藏苗族图腾苗族图腾苗族的图腾主要有水牛、黄牛、野猪、鹰、猴、燕?、凤、鱼、犬、竹、枫树等等,因为苗族也经历了无数的迁徙和融合,其图腾的来源也是多源的,所以苗族的图腾分为外来型与原有型两类。

黄牛、凤等图腾是由于东夷族融入三苗之后带来的,而竹图腾是苗族在汉代以后进入现在的贵洲地区以后与当地的民族通婚、融合才具有的。

苗族每一种图腾,都有相应的图腾神话,这些图腾神话同样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个谜团。

融水苗族图腾崇拜之文化与风情——深度广西旅游寻找苗族踩塘的奥妙发布人:石勋旺信息来源:大花光发布日期:2004-4-27 15:46:34[ 字体:缩小正常放大| 双击自动滚屏] 请选择合适的字体颜色:选择颜色黑色红色黄色绿色橙色紫色蓝色褐色墨绿深蓝赭石粉绿淡绿黄灰翠绿综红砖红淡蓝暗红玫瑰红紫红桔黄军黄烟灰深灰灰蓝一、前言我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旅游观光,不能仅仅是看看热闹、拍几张照片便可以说‘到此一游’。

其实,当你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等等作一个了解之后,你才发现他们身上每一动作、每一件器皿、社区里的每一根柱子等等都包含了这个民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来深邃的内涵。

让我们抛弃都市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来,慢慢走进那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民族历史森林、、、、、、苗族是一个厉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

由于历史的原因,她没有自己的文字,无法记载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给我们今天研究苗族史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是,苗族是在特定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领域里形成的民族,由此而产生的?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也使苗族人民在意识形态方面区别于其他民族,成为维系其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图腾崇拜,便是这种纽带之重要一环。

因此,我们可以从苗族图腾中?找到一把了解我们自己的原始时代的钥匙?。

关于苗族的图腾崇拜问题,目前看法尚不一致,主要有盘瓠说、枫木说、蝴蝶说、竹王说、老虎说、龙凤说等。

笔者带着这个课题,在动笔论证之前,对当地苗族社会文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考察,查阅资料和对区外部分苗族地区作了了解,得到的印象是:苗族图腾崇拜龙。

苗 族 调 查

苗 族 调 查

苗族调查——以湖北省第一苗寨官坝村为例曹啸随着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政策,湖北省紧接着提出建设“百镇千村”以来,作为湖北省建设“百镇千村”的明星村和恩施州的“清江百里文化长廊”的终点的官坝村格外引人注目,加之2003年官坝村被评为“湖北省第一苗寨”。

有着众多苗族兄弟住居,独特的民族文化,鬼斧神工的地貌自然环境的官坝村这块未经开发但却寓于着独特开发价值的处女地吸引了众多猎奇的目光,今天有幸和湖北民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的老师们一起踏入这块神秘的土地,有幸略其动人风采。

一、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官坝村位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咸丰县东大门,距咸丰县城约24公里,杨官大道与忠建河横穿贯全境,北与宣恩县小关乡白沙溪村、张官村接壤,东与平地坝相连,南邻宣恩县小关乡大山村和本县马河村,西与本县芭蕉村交界。

2、地貌特征:村内山峦起伏,沟壑从横,最高海拔点位于十盆水约为1334.7m,最低海拔点位于草坪干沟溪约为619m,全村南面高,中间低,形成忠建河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3、气候特征:村内地形复杂,相对高度差较大,小气候变化明显,平均气温在16.6—20。

2℃,平均降水量约为1500mm,无霜期长,雨量充沛。

4、土壤特征:受成土母岩和生物气候等条件影响,以忠建河为界,南边以石灰岩为主,北以页岩为主,土壤以山地黄棕壤和黄壤为主,土质较肥沃。

5、植被情况:村内总面积3612.7m2其中农业用地为2677.48m2疏林用地为96.9 m2灌林用地1511.7 m2耕地940.22 m2森林覆盖达66.5%。

二、社会(区)状况:1、社区组成:现官坝村由原来的官坝村,龙坪村,牛栏界村,泡桐村四个行政村为适宜发展要求在“连村自治”的原则上组建起来的。

现官坝村共有28个村民小组。

2、人口状况:解放前此地只有几百人,而且以陆姓和腾姓为主,其他杂姓很少由于当时的卫生条件很差,较高的出生率和较高的死亡率致使人口增长缓。

解放后,由于新中国对医疗卫生的重视,当地的人口增长明显增快,人口规模也大副度的提高。

在苗寨做田野调查的作文

在苗寨做田野调查的作文

在苗寨做田野调查的作文
哎呀呀,我跟着爸爸妈妈来到苗寨做田野调查啦,哈哈,这可真是太好玩啦!
一走进苗寨,嘿呀,我就被那些特别的房子吸引住啦。

它们好漂亮呀,和我平时看到的都不一样呢。

我这里看看,那里瞧瞧,觉得一切都好新
奇呀。

在苗寨里,我还看到了好多穿着漂亮苗族衣服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哎呀,他们的衣服可真好看,上面还有好多漂亮的图案呢。

我还试
着穿了一下苗族的小裙子,嘿嘿,感觉自己可美啦。

我们跟着大人们去拜访一些苗族的人家,他们都好热情呀,给我们拿好吃的,还跟我们聊天。

哎呀,我虽然有些听不懂他们说的话,但还是
觉得好有意思呀。

我还在苗寨里看到了好多小动物呢,有小鸡、小鸭,还有小狗。

我追着它们跑呀跑,哈哈,可开心啦。

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我也跟着大人们一起学习,虽然我不太懂,但还是努力地听着看着。

哎呀,感觉自己也像个小调查员呢。

这次在苗寨的经历真是太棒啦,我都不想走啦,嘿嘿!。

苗族文化宣传调研报告总结

苗族文化宣传调研报告总结

苗族文化宣传调研报告总结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且独特,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音乐舞蹈、传统节日等方面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传承苗族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苗族文化宣传调研活动。

经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我们对苗族文化宣传的现状和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首先,苗族文化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广大苗族地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各级政府和学校的支持下,苗族文化在教育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宣传。

一些苗族文化艺术团体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工作。

苗族文化的宣传途径多样化,包括书籍、音像制品、展览、演出等形式。

然而,苗族文化宣传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宣传渠道不畅。

尽管苗族文化宣传的渠道多样,但很多信息无法深入到乡村和偏远地区。

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传播局限,一些苗族地区的居民了解和接触到的苗族文化宣传相对较少。

其次,宣传内容不够丰富和准确。

一些宣传机构和团体在传播苗族文化时过于简单化,只停留在“民俗奇特”、“神秘神奇”等表面现象,缺乏对苗族文化深刻理解和准确解读。

最后,传承机制不完善。

苗族文化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扎实的基础,但目前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和挑战。

很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面临年龄老化和传承后继的问题,这不利于苗族文化的传播和宣传。

为了更好地宣传苗族文化,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宣传渠道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苗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网络覆盖,使苗族文化宣传能够延伸到每个角落。

其次,提高宣传内容的质量。

宣传机构和团体应该加强对苗族文化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深度,让苗族文化的特色在宣传中得以充分展示。

最后,加强传承机制的建设。

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传统技艺的培训和传承,鼓励年轻人参与其中,并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

总之,苗族文化宣传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的苗族文化宣传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宣传渠道建设、提高宣传内容质量和加强传承机制的建设,我们可以更好地宣传苗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苗族文化。

少数民族习惯法调查——以重庆彭水县罗家坨苗寨为例

少数民族习惯法调查——以重庆彭水县罗家坨苗寨为例

子继承制 , 即年纪较长的儿子外出打工 自 出路 , 谋 女儿 出嫁后算夫家人丁, 留下最小的儿子和父母一起生活。 幼子负责继承父业、 赡养父母 , 并在父母去世后 自然地
继 承父 母 的遗 产 。这 是 由苗族 人 民在财 产继 承上 的偏
袒幼子制 的习俗所决定的 , 苗族财产继承制上轻长 子、 重幼子 , 长子不如汉族传统 中那样在家族 中有重要 的地位 和特权 。

中做了亏心事的一方必定会在短时间内灾祸降临或者
罹患重病( 严重者甚至死亡) 由此来对两人 的争执进 ,
5 ・ 7
当然 ,在对待国家法和民族 习惯法的态度上 , “ 较为明 智的做法是促进它们之间达成一种宽容、 重叠和互动 , 而不应采取任何刚性的、 国家法取代 习惯法或用习 用 惯 法 去 取 代 国家 法 。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达 致 两 者 的 共 荣。 罗家坨苗寨对于家庭财产继承的习惯法 , ” 与我 们现行 的民法法律规则有很多不 同之处 , 虽然至今 尚
县 政府 已把 罗家坨 苗寨 定 位为旅 游开发 项 目。这对 增
为某事争执不下时, 中一人便会 约定另一人改 日 其 一 起到村寨人 口处的石碑( 石碑雕刻 的内容为罗 氏先祖 的族谱 ) 前或罗氏祠堂 内, 杀鸡拜神祭祖 , 赌咒发誓 自
己一方 占理 , 若另一人也 同意赌咒 , 则咒语成立 , 两人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434 2 1 ) -06 3 17 -4 X(0 2 1 5 - 0 0
作者简 介: 王晶晶(9 2一) 女 , 18 , 湖北襄 阳人 , 硕士研 究堪 , 研究方向为法文化 。 王 刽 (9 1一) 男 , 18 , 湖北恩施人 , 博士 , 究方 向为 民俗 与区域 民族 文化 。 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重庆市彭水县苗族生活习俗田野调查报告——以彭水县鞍子乡苗族生活习俗为例摘要: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常常在特定的文化仪式和符号中进行。

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民族的习俗在不断的消亡,民族的特色风情也在不断地削弱。

在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继承民族习俗的传统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以彭水苗族为例,调查苗族的社会生活习俗及文化的发展、传承、逐渐消亡,以此来呼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关键词:彭水;苗族;生活习俗一、彭水苗族的起源苗族是彭水自治县的主体民族,2006年年末人口2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6%,全县各乡镇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梅子垭乡,鞍子乡,诸佛乡、新田乡、靛水乡、乡润溪乡等地。

蚩尤是苗族世代相传的祖先。

彭水苗族先民最初有三支,一支来自蚩尤部落在琢鹿战败后,向南流徙,其中驩兜部落到彭水后,开发盐业,采丹,成为红苗的发祥地;一支来自湖南的盘瓠部落,其被东汉王朝镇压后,部分迁到彭水;一支来自巴国"属"中的"共人",即板楯蛮中的龚姓。

元明时期,彭水多次发生"赶苗(蛮)拓业"的事件,境内少数民族群众或迁居深山老林,或背井离乡,使得人口锐减,男女人口不足万人,出现了"十里无鸡鸣"、"百里无人烟"的悲惨景象。

经过明代的"湖广填四川"及清朝招抚四川流民回原籍开垦,迁入了部分苗族后裔。

迁入的苗族部分是原彭水"赶苗拓业"时迁出的,一部分是从江西、湖北、湖南迁入的三苗、九黎的后裔。

但是由于他们对赶苗事件心有余悸,都讳言苗族,而自称汉族,习汉语,学汉文,着汉装,只在风俗上还保留一些苗族的传统。

彭水的苗族没有苗语传承和苗族文字的记载。

彭水苗族文学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由苗族群众创作,在苗民中广泛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是彭水苗族文学的主要部分,其体裁多样,不仅有民歌、情歌,还有传说、故事、谚语等等。

1984年,由苗民口述,收集出版了《彭水民间传说》、《彭水谚语》、《彭水民歌》等。

彭水民族音乐,在唐代就有记载,有最原始的有劳动号子,打薅草锣鼓,青年男女传情达爱的盘歌,姑娘出嫁时的哭嫁歌,居丧的孝歌,以及平时唱的山歌,最著名的苗歌是鞍子的"娇阿依",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代时,彭水盛行"红裳舞"。

古时的彭水苗人以"跳月为婚"。

跳月,即在春天农闲时,父母携带成年未婚的子女,来到野外,选一个开阔的平地,青年男女按男左女右分列两边,男青年将所蓄长发换成髻,悬在前面,插上鸡毛,缠上苗帨,穿着不长过腰的袄子和短不过膝的裤子,裤袄之间用锦带束起来,手执芦笙;女青年发髻上也插鸡毛,一尺来长的簪子,一寸长的耳环,衣服裤子都绣花边,手执用竹片编成的绣笼,上面以红布装饰起来。

跳月开始时,且歌且舞,歌声每尽一曲,后面以三叠慢音作结。

跳舞时转腰回头,眉目传情。

最后,男女青年大都选中了情人,男青年便背一个中意的女郎去山间幽会,女方大都解下身上的锦带作为信物,赠给男方。

父母则在山头上用火烤事先射杀的野兽肉,用竹管吸食咂酒,谈笑取乐。

现彭水民间常见的苗族舞蹈是跳花、龙舞、狮舞及摔手辑。

彭水主要是苗族和土家族杂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随着长期的杂居,两个民族之间的生活习俗也在不断地融合,甚至在某些生活习俗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

但是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方还保留有苗族的生活习俗气息,如服饰、节日、还有苗族的山歌等等。

二、服饰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苗族支系与支系、县与县,易于寨与寨之间在服饰上都有严格区别。

其服装的主要色调亦不尽一致,所谓“白苗”、“黑苗”、“花苗”、“汉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或服式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实,同一种称呼之严,不同地域的妇女服饰也各各不同。

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带的人,上着圆领开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镶衬,内着白色衣,领围胸襟露出白衣,额部以白巾交叉而缠,白巾上又缠黑巾,黑白分明;而镇雄、威信一带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长衣,下着绉褶花裙,凡领边、袖口、围腰都以五色丝线镶绣,以宽约五寸,长达丈余的青黑布缠头,突出的白色在于裹白布绑腿。

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编织、镶衬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缭乱。

尤其从刺绣图案中往。

苗族妇女大多佩戴手镯、耳环,胸前有大项圈及银锁,有的在项圈与银锁上还垂下长短不同的银质珠穗,显得华贵富丽。

而彭水县的苗族是属于红苗的一支,在服饰上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以银片为装饰。

山歌最为普遍的是鞍子的“娇阿依”。

三、生活相见先问姓为苗族交际习俗。

青年男女之间第一次见面,按规矩首先应问清对方的姓。

若双方同姓,以兄妹、姐弟相称,以礼相待,不能戏谑、对歌和跳舞。

若不同姓,可以戏谑和唱歌跳舞。

但如要考虑向对方求爱,末修眉才可用言语歌声探情示爱。

打转也是苗族交社会俗。

苗族男子喜欢佩刀。

生下男孩后,父母和亲友要准备一块与孩子体重相等的铁埋于地下。

以后,男孩的每年生日,将铁挖起来锻打一次。

孩子长到16岁时,将此铁打成苗刀,佩在身上。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彭水苗族的这些习俗都已经不存在,已经和汉族文化融为一体。

也不能从根本上区别汉苗民族之间的习俗问题。

四、居住彭水,“古谓之蛮蜒聚落”。

蛮,号指苗族先民,居山地;蜒,即蜒民,多居水边平地。

这种古代的聚落,是从原始形态的村社共同发展演变而来的。

村社共同体之间为森林茂密的隙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中立地带或隔离地带。

那时,彭水这块地方,居民少。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在今郁山建涪陵县(辖境包括今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石柱南部、武隆东部以及贵州思南以北的大片地区)时,因人口不足1万户,所以不设县令而设县长。

按现在各县面积测算,面积约为4万平方公里,以1万户计,约为每平方公里1户居民。

这就成为这种村社共同体的前提条件。

经历了300多年,到东汉建安六年(201年)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从渔猎社会,走向半农半猎社会,生产力也提高了,人们互不往来的隔离状态结束了。

人与人之间为土地、财产的争讼也增多了。

由于宋末、元代及明代多次“赶苗拓业”苗族被迁出境外或赶入深山老林,“赶苗”以后,各个家庭的家兵们,又重新编成“部曲”,寓兵于农了。

时间一长,这些部曲,便隔入了当地,习其语言,从其风俗,互通婚姻,自己也变成少数民族了。

但他们当时居住的地方,仍按古代聚落的模式构筑,仍为聚族而居,住房外面为棘闱或石墙,围墙外面为田地或树木。

他们住的地方,名为“X家营”,这些地名周围的田地,多为这些赶苗军队及其子孙开垦出来的。

明清以来,以“棘围”为单位的聚落,已经逐渐被以地域为范围的“村落”所取代,但仍保留了聚落的风俗。

这些聚落,是由一家人分家后就近造屋形成的,寨子里都有老房子、新房子、朝门户、阳沟户、当头户、坎上、坎下、沟边、岩脚之类的名称。

也有原为一姓居住,将部分住宅卖给外姓,或让至亲好友就近造屋,或某家有女无子,让人入赘而形成的多姓杂居。

解放前的单家独户,多为从外地迁入定居,或地方为耕种远离住宅的土地给佃户建的。

解放后,由于社会安定,人们的家庭观念相对淡薄;而多家聚居的村落易遭火灾,所以,子女成家后,大多分出去另建住宅,不与原住地相接,形成分散居住的格局。

但是,无论大寨子或是单家独户,姓,无论大姓还是小由山地自然条件(多以山梁为界)形成的聚落内聚力非常明显;住地的风水树,寨子或祠堂寺庙周围的树木不准砍伐;水井不准喂牲口,不准洗衣服,以免污染;桥梁、道路、河堤不准损坏或侵占;坟山不准开垦,坟山上的树不准砍伐---虽无明文规定,早已约定俗成,成为聚落内居民必须遵守的制度。

聚落内的居民,不论是否同族同宗,是否亲戚,有无前嫌,凡有红白喜事,都要前往祝贺(吊唁)、帮忙(砍柴、挑水、煮饭、洗菜、借还东西----不要代价),形成团结和睦的风气。

如遇火灾,则前往扑救,致伤了也不要受灾户治疗。

灾后,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树木出树木,有力出力,帮助受灾户重建新居。

解放前,如遇外侮(如土匪抢劫之类),只要一打锣或一吹牛角,丁壮便执刀荷矛。

倾刻齐集,听从调遣。

内部有了纠纷,由聚落内部族长或德高望重者出面调解,说了算数,一般不找政府解决。

木瓦结构的房子,大多有吊脚楼,即在楼下以木柱支撑木楼的建筑,这种建筑,以彭水最为普遍。

彭水的吊脚楼(彭水人称为“虚楼”),可分为三种:1.在山坡上建房,把厢房或下厅伸出,为使厢房或下厅与正房在同一平面上以利居住,便在坎下或坡下以木柱支撑,上面住人,下面建猪牛栏圈或堆放柴草杂物;2.在平地建房,有在正房一侧建猪牛栏圈,外支木柱,上面住人的。

这种吊脚楼,一般比较矮小;3.有些集市,如解放前的老郁山,便建在一面陡坡上,一律以木柱支撑房屋,走马岭建在山梁上,右边便以木柱支撑房屋。

民居的吊脚楼上,一面、两面或三面,有挑伸出,与悬柱相接,铺以楼板,装以栏杆。

富裕之家,还在悬柱和挑上,饰以木刻浮雕,栏杆也以吉祥图案装成。

五、寿庆闲生彭水人把闲生读作“hán生”,指家庭成员除整十生以外的生日。

成年人的闲生,一般只有至亲。

嫡戚前来祝贺,不另外请客。

未成年人的生日,家中弄些好吃的,或缝制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子等以示庆祝。

整十生彭水农村各族人民一般50岁起开始整生十酒。

50为半百,60为满旬,70、80、90便要大庆。

这种整十生,男性要提前一年,即70岁生日,69岁时整酒;女性则延后一年,即70岁生日,71岁时整酒,有“男整进、女整出”之说,因“十”与“死”音近,所以避开严“整十”时整酒。

届时,亲友要送寿匾,寿联。

有钱人之家,匾、联为黑漆退光,以朱砂或金粉涂字;中等家庭则用红纸或红绸书写对联相赠。

也有送寿屏(以木刻黑漆退光涂金字,或在绸子上绣花鸟图案或绣制寿字、寿序等)、送寿幛或《八仙上寿图》等。

至亲的晚辈则要送寿衣、寿鞋,还要赠送糖酒肉蛋等礼品及现金。

生日的头天晚上要拜寿。

让寿星(或夫妇)坐在堂屋正中的椅子上,如长辈健在,也要请来接受朝贺;如有兄弟,也来陪坐,接受朝拜。

儿女子孙按长幼、尊卑、亲疏的顺序叩头行礼,有礼生喊礼。

礼生由家族中有名望的成年人担任,寿星要给拜寿者封赠一些吉言。

拜寿时,同样要设香案,供柑子,以昭告祖宗。

送礼时,主人以寿碗相赠。

晚餐有酒菜,但不煮饭,只吃面条,以面条长瘦与“长寿”同音,所以,称为“吃寿面”。

第二天早饭,才办席,称为“寿席”或“寿宴”。

有些地方则不留宿,祝寿和吃寿面以后,客人便各自散去。

百岁酒满97岁便可整百岁酒,因为加上闰月,实际上已有100岁了。

气氛自然更加隆重一些。

同样祝寿、吃寿面,只是寿碗称为“百岁碗”,客人以为吉物,十分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