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携带字典,以便查找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明的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昆明地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找字典。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影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如“降水量”、“干旱”等。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其他地区的降雨特点,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同伴间的互相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有关《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

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抽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选择该段的理由。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三】大屏幕显示《孤独之旅》片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

16昆明的雨汪曾祺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雨季特点,理解选材以小见大的特点。

2、把握文章感情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欣赏美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深厚感情。

课前预习1、预习并熟读课文,做旁批圈点。

圈点旁批小提示:可以标注出优美词句,也可以就自己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或者划出关键的词、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

圈点要求:①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②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③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④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2、熟识本课生字词,为下列加点字词标注拼音。

辟.邪()鲜yú八卦.()篱笆..()鸡枞.()择.菜()扳.尖()缅.桂花()绿釉.()密匝匝..()菌.子()ɡuǎ妇德熙.()饱涨.()孟夏草木长.()着.比丘尼装()chì红若园巷.()着.地()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云南省,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叫昆明。

这是一个气候温和、空气清新、鲜花常开、四季如春的地方,素有“春城”之称。

这座温婉的城市曾经给很多作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跟她有关的散文《昆明的雨》。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的作品典雅与质朴相融,娓娓道来,态度亲切,如话家常,不矜持作态。

其散文《端午的鸭蛋》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汪曾祺曾在昆明生活了七年,这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时期。

在昆明,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很多师长和朋友,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对于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他的第二故乡。

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

本文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

三、目标展示四、板块设计板块一:速读,知大意板块二:朗读,悟情感板块三:品读,赏语言五、板块教学板块一:速读,知大意首先进入第一个板块,请三分钟时间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解决板块一疑问。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理清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 大赛获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大赛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昆明的雨》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昆明地区的雨景以及雨中的人文景观。

通过作者对昆明雨的细腻描绘,使学生感受到昆明雨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昆明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不多,可能会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补充昆明地区的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昆明雨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的理解。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形象地展示昆明雨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昆明雨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展示昆明雨景。

2.准备相关背景知识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准备课文朗读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昆明雨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昆明地区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所描绘的昆明雨景及雨中人文景观。

《昆明的雨》最新优秀精品教案

《昆明的雨》最新优秀精品教案
《昆明的雨》写于 1984 年 5 月 19 日,
学生用自己 喜欢的方式 朗读并且补 充批注。
是他一系列回忆昆明往事的散文中最具有
代表性的作品
培养学生 筛选信息的能 力;有助于理 解课文内容。
四、检查预习,积累生字新词。
1.给加初 字注音
八卦( ) 绿釉(
)辟邪

) 鲜腴( ) 密匝匝

)气闷(

晕倒( ) 饱涨(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上册)
课题 16.昆明的雨 课时 2 课时 主备
副备
1、积累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5、品味作者清新、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 情。
难点:品味作者清新、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能说出哪些描写雨的诗文?(学生 师问生答。
自由抢答)
由雨的诗文引 出本文的课 题,既丰富了 学生的诗文积 累,又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 趣。
二、明确目标
教师展示学 习目标。
明确目标。
三、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培养学生搜集 信息的能力; 有助于理解课 文内容。
质朴、自然,饱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美
学价值。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 7 年,
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
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 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 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能够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通过观察和描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和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昆明的雨》课文。

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昆明的雨季景色,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昆明的雨》。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讨论分析:(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分析作者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色和风土人情,表达出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描绘练习:(1)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尝试用语言描绘出来。

(2)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昆明的雨》,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雨季的作文。

2. 调查和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家乡雨季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描绘练习中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文作业:评估学生写的关于自己家乡雨季的作文,关注其描绘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运用。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昆明雨季的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雨季的景色和风土人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淡而有味”语言;
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领悟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之情。

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看到这幅图时,你能想到那些含有雨字的诗句?(天街...清明时节..)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张志和心中江南的雨纤细轻柔,当人着迷。

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梦中的雨让陆游驰骋沙场,豪情万丈。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苏轼眼中,西湖的雨烟雾冥濛,格外奇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杜甫陛下,雨有灵性,雨懂人心。

同学们,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感悟,这节课,我们跟随著名作家汪曾祺,走进他的风俗散文《昆明的雨》,来看看汪曾祺对于雨,有什么感悟。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鲜腴()青头菌()黄焖()鸡草茎()松毛择()净炽()红桂花绿釉()吆喝()花骨()朵密匝匝()
2、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发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

卢沟桥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临时合并,在炮火中最终迁到大后方云南成立西南联大,在那里生活了7年,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他的师长沈从文先生,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妻子施松卿。

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汪曾祺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虽然当时生活非常艰苦,但汪曾祺拾取艰难岁月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饶有趣味。

三、整体感知
(一)快速默读,思考:
1、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的总印象是怎样的?
2、昆明的雨还给了作者很多美好回忆,作者想到了哪些景、物、事呢?
明确:
1、第五段明亮的、丰满的、浓郁的,旺盛的
2、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二)继续追问,思考:
为什么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内容多是写的景、事、物、人呢?是否跑题了?明确:
这些景、事、物、人,都是作者精心选择的昆明雨季中具有代表性的景、事、物、人,都是跟雨有关,围绕着“昆明的雨”这一话题展开的。

四、合作探究(一)品味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
汪曾祺的散文不仅有美景、美事、美物,还有什么?我们先来看看王安忆对他散文的评价。

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燥,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的文字通俗文雅,他对文字的锻炼、句段的琢磨、全篇的谋局,都隐藏在淡的像云一样的文字里。

汪曾祺散文的语言,正如王安忆评价的一样。

淡如云,平淡但是又饶有兴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汪曾祺的语言。

分组阅读7—10段,圈点勾画,批注交流,品味文中“淡而有味”的语言。

(二)体味字里行间作者的情感
思考:在品味作者直白,如话家常的语言时,字里行间,我们无不能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情感?
明确:对昆明雨的喜爱,对昆明生活的怀念。

这是因为这样浓郁的怀念之情,才让作者时隔四十年写下了一首小诗来回味昆明的雨,齐读。

围绕情感来写,这也体现了星散神聚。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百味人生》(八年级上册4)中《雨的抒情》一课,也是写雨的散文,试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六、当堂练笔
今年几场春雨,让我们着实感受到了天津春天的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这其中有哪些值得让你回味的景、物、事呢?请你也试着用如话家常、淡而有味的语言,写出你对天津春天的喜爱,100字左右。

教师范文:
天津的春天
来天津已有几个春秋,但总来不及感受天津的春天,她就像个活泼的小姑娘,从我身边旋转着舞裙,欢脱而过。

天津的春天,总是短暂。

但今年的春天,几场春雨,让我也分明地看清了,这春姑娘的模样。

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推开走廊的门,一鼻子撞进了海棠的芬芳中,那沁人心脾的清甜瞬间振奋了疲惫的心绪,抬头一看,海棠花原来早已绽放枝头。

欣喜,难以名状。

第二天的晚托管,我决定也带学生们一起到校园里寻找春天的足迹。

我在一旁,看着孩子们仔细观赏校园的一花一草,嬉戏笑语间合影留念。

我才恍然察觉,春天,对于我说,还是盛开在你们脸上的笑容。

七、书目推荐
如果你对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还回味无穷,老师给大家推荐汪老的两本著作——《人间草木》《故乡的食物》。

附:
雨的抒情
季薇
雨,好像是千万只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

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

但是,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

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许多描写雨的佳作。

线条色彩和音乐旋律,空灵剔透。

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

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蒙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

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

可以不必穿雨衣,在户外踯躅漫步,雨似蜜似酒,滋润着心灵。

——这梦幻似的雨,这奇异的雨,梦幻似的教人幻想。

记得杏花春雨的江南,雨点敲打着船篷,雨中也有梨花的幽香。

记得西湖的夏雨,元气淋漓,满湖荷叶被打得笃笃得响。

记得天目山的秋雨,重雾深锁,万木萧萧,撑天的松柏经雨洗涤,显得格外苍劲。

记得富春江的冬雨,如泣如诉,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像一幅染湿了的铅笔画。

细雨微风的夜,适宜读诗和散文。

狂风暴雨的夜,则宜恐怖神怪小说。

要不然,
便邀几位知己,泡几杯浓茶,买一包花生米,点上一支洋烛,又当另有一番情趣。

风雨更宜怀人,怀人常不寐;一声风一声雨,都似离人低诉。

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阁小坐。

那时候,菱角已经成熟,莲池潭上,乡人驾着小船,忙于采摘;天空的白云,和水面的白鹭相映成趣。

阵雨骤来,如万马奔腾;半屏山忽然不见了,只有密密的雨,密密得替莲池挂上了珠帘。

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

船上的人连蓑衣也不穿。

台湾南部雨量不多。

尤其是高雄,灰土漫天;树枝树叶上厚墩墩地积着尘埃,经阵雨一淋,苍翠碧绿。

雨后的寿山,妩媚地俯视默默的爱河;银鳞似的水波也被青青的山染绿了。

河堤上,那一排水泥柱上,那一排路灯的瓷罩上,白玉球似的镶嵌在山水之间,依稀是西湖的景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