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骇舆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经典常谈》之《诸子》第十(中)内容简介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课件及梳理练习

《经典常谈》之《诸子》第十(中)内容简介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名著阅读分阶课件及梳理练习

《经典常谈》之《诸子》第十(中)内容简介+习题+原文内容简介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材能的人的通称。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等14个大类的著作,朱自清先生概括为诸子。

诸子百家思想的产生也在《战国策》的时代。

社会动荡不安,有志之士们对于局势提出了种种的主张,并且开始开门授徒,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思以其道易天下”。

习题演练一、语言表达1.对于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辩论,你是如何看待的?可以搜集庄子和惠子的资料后阐述观点。

(100字左右)2.鼎湖中学802班的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围绕插图中“谁是庄子”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意见不一,于是张欣怡同学给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写了一封信。

请你读完信后给张欣怡写一封信,发表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有效。

论证合理。

(不超过150字)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二、综合题某校九年级(2)班开展“君子以自强不息”主题活动,分享令自己震撼的人物故事。

以下是某同学的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稿。

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立志容易奋斗难,只有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在困境中得到突围;只有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奋斗才能让理想得以实现。

自强是苏轼在贬谪处境时的那种“会挽雕弓如满月”的雄魂气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强是在杜甫攀登高峰时的那个“会当凌绝顶”的坚定步伐。

同学们,自强不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早已成为我们生命的本色。

A不管我们会抱怨学习压力大,都要将这点小小的挫折化为动力,向前拼搏。

荀子:《王制》全文阅读

荀子:《王制》全文阅读

【导语】请问为政?⽈:贤能不待次⽽举,罢不能不待须⽽废,元恶不待教⽽诛,中庸不待政⽽化。

分未定也,则有昭缪。

虽王公⼠⼤夫之⼦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

虽庶⼈之⼦孙也,积⽂学,正⾝⾏,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夫。

故*⾔,*说,*事,*能,遁逃反侧之民,职⽽教之,须⽽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

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

五疾,上收⽽养之,材⽽事之,官施⽽⾐⾷之,兼覆⽆遗。

才⾏反时者死⽆赦。

夫是之谓天德,是王者之政也。

听政之⼤分:以善⾄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者待之以刑。

两者分别,则贤不肖不杂,是⾮不乱。

贤不肖不杂,则英杰⾄,是⾮不乱,则国家治。

若是,名声⽇闻,天下愿,令⾏禁⽌,王者之事毕矣。

凡听:威严猛厉,⽽不好假道⼈,则下畏恐⽽不亲,周闭⽽不竭。

若是,则⼤事殆乎弛,⼩事殆乎遂。

和解调通,好假道⼈,⽽⽆所凝⽌之,则*⾔并⾄,尝试之说锋起。

若是,则听⼤事烦,是⼜伤之也。

故法⽽不议,则法之所不⾄者必废。

职⽽不通,则职之所不及者必队。

故法⽽议,职⽽通,⽆隐谋,⽆遗善,⽽百事⽆过,⾮君⼦莫能。

故公平者,听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其有法者以法⾏,⽆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

偏党⽽不经,听之辟也。

故有良法⽽乱者,有之矣,有君⼦⽽乱者,⾃古及今,未尝闻也。

传⽈:“治⽣乎君⼦,乱⽣乎⼩⼈。

”此之谓也。

分均则不偏,埶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

有天有地,⽽上下有差;明王始⽴,⽽处国有制。

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

埶位齐,⽽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

书⽈:“维齐⾮齐。

”此之谓也。

马骇舆,则君⼦不安舆;庶⼈骇政,则君⼦不安位。

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骇政,则莫若惠之。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

如是,则庶⼈安政矣。

庶⼈安政,然后君⼦安位。

传⽈:“君者、⾈也,庶⼈者、⽔也;⽔则载⾈,⽔则覆⾈。

”此之谓也。

山东省日照一中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山东省日照一中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 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 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 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解析】【分析】(1)B项,“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错误。

颔联写马的敏捷、矫健和雄风。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早晨骏马奔驰在长安的大道上,扬起的尘土很快消散;傍晚到达黄河的发源地,太阳尚未下山。

“朝”、“暮”,早晚仅为一天,说明时间的短促,“东道”、“河源”,两地相距数千里,用以夸张空间的阔远。

“尘恒灭”、“日未阑”,表现骢马飞奔的神速、锐意进取的雄风。

故选B。

(2)“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对马的信任,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

反之,也表明了骢马的决心、壮志和宏愿。

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表现诗人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只要能有建功立业、为国献身的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历尽艰难险阻的天山也在所不辞,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故答案为:⑴B;⑵①“能”、“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对马的期望与信任;②作者托物言志,明是赞马,实为喻人;③表现了作者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山东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

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停注释的名言。

注脚层叠,于我来讲是陌生的。

但有一处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

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而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一天上午,我吃过早饭,叫了一辆的士,奔向四川北路。

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

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

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

他们运动许久了吧,身上热了,大多将外套脱掉,只穿绒衣。

广场边一棵粗大的悬铃木,此刻成了衣架,被拦腰系了一圈白带子,穿着吊钩,紫白红黄的外套挂在其上。

好像这棵树在为这些衣服的主人,做着招魂仪式。

我努力避让舞者,走进广场。

文豪们的铜雕均是全身像,或坐或站。

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

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鹅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

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一直排到门外。

想着多年前萧红住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

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

2019年高考压轴卷(北京卷)语文试题(附解析)

2019年高考压轴卷(北京卷)语文试题(附解析)

2019年高考压轴卷(北京卷)语文试题(附解析)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2018年10月24日上午,被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创造了沉管隧道“最长、最大跨径、最大埋深、最大体量”的世界纪录,涵盖了当今世界岛隧桥多项尖端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

大桥的设计既要保障珠江口伶仃洋主航道(繁忙时候超过4000艘轮船)的绝对畅通,还要保证所在海域附近香港机场(每天1800多架航班)的正常起降。

为了克服这两点,就得用沉管法建造海底隧道。

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单节重约8万吨,且沉到海底40多米。

港珠澳大桥背后有哪些科技智慧?首先,如此巨大的沉管要怎样才能沉降到海底实现对接?沉管法需要浮运安装。

所谓浮运安装,是用拖船将预制沉管拖运到桥位附近,再用绞锚方式进行横、纵移沉管至安装基槽并进行沉放安装。

实验发现,在浅水海域,沉管在横向水流和波浪的作用下,会产生横倾与下沉,并容易触碰到海底,极其不安全。

团队一遍遍进行实验与计算,为港珠澳大桥的浮运与沉放施工方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其次,位于海泥环境中的钢管桩如何确保120年不损坏?针对特定的海泥环境,设计团队研制出新一代高性能环氧涂层钢筋,并参与大桥基础的防腐涂装施工,保障了港珠澳大桥120年耐久性设计要求。

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度距离,对桥梁钢是一个巨大考验。

新一代控轧控冷工艺,使钢材组织细化35%以上,析出相尺寸减少25%以上,有效满足了桥梁钢高强度和高韧性的需求。

通过优化的“成分设计+控制轧制+轧后超快冷却”组合拳,满足了桥梁的抗震和抗应变设计。

最后,伶仃洋上多台风,怎么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并准时交工?港珠澳大桥像“搭积木”一样被拼装出来。

先在工厂里把桥墩、桥面、钢箱梁、钢管桩等生产出来,等到伶仃洋风平浪静时再组装起来,首次实现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的建设理念。

2017广西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广西高考语文仿真卷

2017广西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_广西高考语文仿真卷

广西高考语文仿真卷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迤(yǐ)逦佣工(yōng) 荨麻(qián) 宵衣旰食(gān)B.蟊(máo)贼缧绁(léi) 痉挛(jìng) 暴虎冯河(píng)C.粘贴(zhān) 症结(zhēng) 捋虎须(luō) 不着边际(zháo)D.贾祸(gǔ) 女红(gōng) 干劲(jìn) 危如累卵(lě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蛰伏低碳黄粱梦义气用事B.妥帖猩红暴发户叨陪鲤对C.怃然廖廓金箍咒厝火积薪D.饿殍发祥乌蓬船拾人牙慧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重重困难,刘邦没有气馁,而是与一帮兄弟浴血奋战,不到几年时间,他已经成为一个控地千里、坐拥百城的王者。

B.近两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快速增长,专利申请质量蒸蒸日上,这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D.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花分雄雌,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

明朝林叔学说的:“苞蕊还分雄与雌。

”(《荔枝花》)应是从果农那里得来的知识。

B.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C.从创意、设计到排练、再高预演和正式演出,张艺谋和他的团队精心打造,终于在8月8日为全球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

D.“爱心涌动满全城”“惹不起的爹”等曲艺节目,以“知荣知耻”为主题,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受到观众喜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并进行技术分析,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感情-专题练习(一)-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感情-专题练习(一)-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之形象与感情答案1.(1)【答案】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2)【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2.(1)【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3分)(2)【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1.(1)【答案】CD(2)【答案】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

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

(2分)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

(1分)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2分)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

(1分)2.(1)【答案】深秋气候寒冷,雨声淅沥,霜叶落满庭的凄冷萧瑟的秋天早晨景象。

(2分)照应首句,以景结情,烘托,突出了老翁心境的安闲自适,淡泊清静。

(3分)(2)【答案】颔联: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

颈联:夜已过去按理说老翁应该起床了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的描绘出体衰闲散的老翁的形象。

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而是悠然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心境的淡泊。

(每联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3.(1)【答案】前六句描写了荒芜萧瑟、空旷无边、秋日肃杀的景象。

古者民泽处复穴阅读附答案与翻译

古者民泽处复穴阅读附答案与翻译

古者民泽处复穴阅读附答案与翻译(1)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1】,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

猛兽不能为害。

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

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

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

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

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

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

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

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注释:【1】?,读“mǎng”,虫咬。

(2)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

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

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

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

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馀矣。

”(取材于《荀子·王制》)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就其所利就:接近B.治国有常常:规律C.莫若惠之惠:恩惠D.君子安位安:安居8.C[“惠”应解释为“给…………恩惠”。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古者民泽处复穴②是君人者之大节也B.①人各以其所知②吾无观其馀矣C.①不宜则废之②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D.①三代之起也②此之谓也9.C[A项“者”:①时间后助词;②代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马骇舆阅读答案
篇二:马骇舆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①;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

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选贤良,举笃②敬,兴孝弟③,收孤寡,补贫穷。

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选自《荀子·王制》)
注释:①舆:古代的大车,这里指拉车。

②笃:忠厚。

③弟:同“悌”,友爱。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庶人骇政()
(2)补贫穷()
(3)兴孝弟()
(4)此之谓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则莫若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君子安位。

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________,它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
________。

4.文中所论述的观点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何相同之处?请你举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
(2)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

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害。

比喻民心向背决定国家的生死存亡
4.本文以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类比百姓和君主的关系,阐述只有君主实行“仁政”才会得到百姓的支持,同孟子“人和”的观点是一致的。

例如:秦王朝实行暴政,大失民心,最终被人民推翻。

唐太宗对民实行“仁政”,呈现出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文言文译文:马惊恐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平民百姓惊恐政事,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

马惊恐车,就不如使马安静;平民百姓惊恐政事,就不如给他们实惠。

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

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

百姓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

书上记载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

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来源:学习周报语文中考版(适用于苏教版) 2009-2010学年第6期总第162期苏教版题型:048
文言文阅读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①,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②敬.兴孝弟③.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选自) 注释:①舆:古代的大车.这里指拉车.②笃:忠厚.③弟:同“悌 .友爱.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庶人骇政( ) (2)补贫穷( ) (3)兴孝弟( ) (4)此之谓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1)则莫若惠之. (2)然后君子安位. 3.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它在文中的含义是: . 4.文中所论述的观点与有何相同之处?请你举例加以说明.
文言文阅读. ①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
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 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②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③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1.选文节选自名著.作者: .是家.2.第①段中“懿笑而不信 .司马懿为什么“笑 ? 答: 3.运用原文语句回答.(1)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 . (2)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 . (3)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 . 4.翻译“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的意思. 5.从诸葛亮使空城计这招上你得到什么启发?从司马懿中计这点上你又得到什么启发? 答:
文言文阅读. 罴①说柳宗元鹿畏貙②.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罂火④.而即之山.为鹿呜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⑤搏⑥挽⑦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注释]:①罴: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貙: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
③寂寂:悄悄地.④罂火:用瓶子装着火.婴.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捽:楸住.⑥搏:搏击.⑦挽:拿来.1.用“/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2.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罴之状.被发人立b.为鹿鸣以感其类c.伺其至.发火而射之d.貙闻其鹿也.趋而至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意思: 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篇三:马骇舆阅读答案
篇四:马骇舆阅读答案
篇五:马骇舆阅读答案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阅读答案及翻译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①
马骇舆②,则君子不安舆;庶人③骇政,则君子不安位。

马骇舆,则莫若④静之⑤;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⑥。

选贤良,举笃敬⑦,兴孝弟⑧,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注释
①选自《苟子王制》。

②骇舆:惊车。

舆,车。

③庶人:平常的人,老百姓。

④莫若:不如,没有赶得上。

⑤静之:使之安静下来,使动用法。

⑥惠之:使动用法,使他们得到恩惠。

⑦笃(d )敬:诚实谨慎。

敬:谨慎。

⑧孝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弟,同悌(t )
阅读训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__通__意思是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_______②水则载舟,水则覆舟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马骇舆,则莫若静之_______②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_______
4.怎样才能做到使庶人安政 ?(用原文回答)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弟通悌(t ) ,尊敬。

2.①那么②能3.①静使动用法,使安静下来。

②惠,使动用法,使得到恩惠。

4.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

5.作者认为老百姓是国家安定与否的关键。

只有施行仁政,厚待百姓,才能使国家安定昌盛。

(意思对即可) 译文
马受了惊不好好驾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安稳稳地坐车;老百姓不听政令,那么君王的统治地位就不稳固。

惊马不好好驾车,(最好的办法)没有比得上使它安静下来;老百姓不听政令,(最好的措施)没有比得上使他们得到好处。

贤德的人得到选用,诚实谨慎的人受到推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受到重视,孤寡无依的人能够得到照顾,贫穷的人能够得到补助,假如能做到这样,那么老百姓就能顺从政令了。

老百姓顺从政令,君王的统治地位才能稳固。

经传上说:君王是船,老百姓是水。

水能载船,水也能翻船。

就是这个意思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