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的多组分体系

合集下载

高分子的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高分子的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利用可见光和透镜系统观察共混 物中各组分的分散状态和相结构。
电子显微镜
利用电子束代替可见光,提供更 高的分辨率和更深入的内部结构
信息。
原子力显微镜
通过测量探针与样品表面原子间 的相互作用力,获得样品表面的
三维形貌和纳米级结构信息。
散射技术
光散射
01
测量共混物中光子的散射强度、角度和偏振状态,推断出共混
力学性能
拉伸强度
高分子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取决于各组分的力学性能和相互 作用。当共混物中各组分的相容性好、分散均匀时,拉伸 强度通常较高。
冲击韧性
冲击韧性是指材料在受到冲击时吸收能量并抵抗破坏的能 力。高分子共混物的冲击韧性受到各组分的韧性、界面结 合力等因素的影响。
硬度
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局部压力产生形变的能力。高分子共混 物的硬度取决于各组分的硬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耐氧化性能
高分子共混物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氧 化的影响,导致性能下降。耐氧化性能取决于各 组分的化学稳定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耐化学腐蚀性能
高分子共混物在接触化学介质时可能会发生腐蚀 或溶胀现象。耐化学腐蚀性能取决于各组分的化 学稳定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06 高分子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调控与应用
利于形成稳定的形态结构。
02
填料与增强剂
填料和增强剂的加入可以改变高分子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如
提高强度、增加刚性等。
03
其他添加剂
如抗氧剂、光稳定剂等添加剂的加入也会影响高分子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这些添加剂可能会与高分子链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其聚集态和相态
行为。
05 高分子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与性能关系
热学性能

高分子第5章-多组分体系

高分子第5章-多组分体系

二、共混高聚物的性能及应用
性能: 1、光学性能:透光率下降。如ABS树脂为乳白色 2、热性能:塑料增强橡胶,则耐热性提高
两组分分子间形成氢键,则耐热性提高
两组分分子间微相分离增加,则Tg下降
3、力学性能:两组分分子间形成氢键或相互作用很强,
则强度、模量提高。 如ABS树脂 微相分离增大,则弹性增加
5.9 高分子的多组分体系
高分子多组分体系:
两种以上高聚物的共混物和两种以上组分的 共聚物
5.9.1 高聚物共混
5.9.1.1 混合类型 1、高聚物/增塑剂:提高弹性和耐寒性
2、高聚物/补强剂:橡胶/碳黑增强,增硬, 提高耐磨性
3、高聚物/高聚物共混:高分子合金
5.9.1.2 共混高聚物类型

混合过程为吸热过程,HM > 0
因此, GM > 0 大多数高分子共混物达不到分子水平和链段水平的互容
二、溶解曲线
溶解曲线亦称为两相共存线(binodal curve)或相平衡线。 某些共混高聚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能互容或部分互容, 如同高分子溶液一样具有溶解曲线。 临界共溶温度:高分子共混物 达到分子水平或链段水平相容 的临界温度。 高临界共溶温度(UCST): 在高温互容,在低温分相
2、化学共混:接枝共聚及嵌段共聚;互穿聚合 物网络(IPN)
5.9.1.4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 一、定义: 两种以上高分子各自形成网络,互相穿透缠 结在一起,形成强迫共混相容,称为互穿聚 合物网络。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IPN)
二、类型:
全互穿(Full-IPN) 两种以上高分子各自形成 网络,互相穿透。
半互穿(Semi-IPN)

高分子物理9相分离

高分子物理9相分离
微相态Fmin(n)1/3, ordered state; 混合态时Fm n, disordered state.
3、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
微相分离转变 ODT order-disorder transition n称为分离强度 segregation strength (n)c≈10.5+41n-1/3
3、嵌段共聚物的微相界面
链伸展Sstr-(R/R0)2 -(d/R0)2, 这里假定线团尺寸 与厚度成正比,R=d, 理想链尺寸R02=nv2/3。
F/kT= 1/2nv1/3/d + d2/(nv2/3) ,对d取最小,得到 den2/3v1/31/6. F/kT=2(n)1/3, 经实验检验
3、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
弱相分离n<100 weak segregation
强相分离n>100 strong segregation
作业9
某二元共混物的Flory-Huggins相互作用参数 =A+B/T在-23.2C时是-0.43000, 在6.8C时是 -0.21571,已知两组分高分子分别有一万和两万个 重复单元,试计算 1)A、B参数值; 2)混合临界温度; 3)判断相图是UCST型还是LCST型,并作说明。
http://www.mate.tue.nl/mate/research/index.php/7
相分离的动力学机制
AC点之间以及DB点之间2fm/2=/>0, 组分 朝低浓度扩散downhill diffusion, 小涨落不足以 导致相分离,亚稳态,足够大的涨落才引发新 相,称为成核生长机制 nucleation and growth, NG
F
{f m
( )2 ]}d

高分子的多组分体系

高分子的多组分体系
这些相结构微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适当处理后(如 退火,力场和电场作用下),还可在宏观上排列成非常 规整的类似晶格点阵的形态结构。这一特点在纳米技 术和信息产业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嵌段共聚物中的微相分离
将两种聚合物用化学键连接起来,从而提高其 相容性由于化学键的存在,两种聚合物不可能在很 大尺寸上分相,若分相,相界面也有足够的黏结力
4.3.2 嵌段共聚物的溶液性质 临界胶束浓度 CMC
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大 临界胶束浓度 CMC
嵌段聚合物胶束内部示意图
本章总结
高聚物共混物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相容性的概念 IPN 微相分离
衡量聚合物相容性的三种定义
(1)热力学角度:指不同聚合物在分子尺度上的混容; (2)相结构大小:两种聚合物混合时没有明显相分离; (3)共混物性能:聚合物的共混物具有所希望的性质。
聚合物共混物相容性概念
所谓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Miscibility),从 热力学角度而言,是指在任何比例混合时,都能 形成分子分散的、热力学稳定的均相体系,即在 平衡态下聚合物大分子达到分子水平或链段水平 的均匀分散。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7 2.6 2.5
Chemical shift /ppm
Synthesis of EDA-CD
p-TsCl, pyridine
OTs OTs
EDA
α-CD β-CD
r.t. 1.5h
p-TsCl: p-toluenesul fonyl chloride;


+
EDA-α-CD EDA-β-CD
(OCH2CH2)nO
PEO-epoxy

何曼君《高分子物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高分子的多组分体系【圣才出

何曼君《高分子物理》(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4章 高分子的多组分体系【圣才出

第4章高分子的多组分体系4.1复习笔记一、高分子共混物的相容性1.基本概念(1)高分子共混物高分子共混物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按适当的比例,通过共混得到单一聚合物无法达到的性能的材料,也称为“高分子合金”。

(2)相容性相容性是指在任何比例混合时,都能形成分子分散的、热力学稳定的均相体系,即在平衡态下聚合物大分子达到分子水平或链段水平的均匀分散。

(3)机械相容性机械相容性是指能得到具有良好物理、机械性能的共混材料时聚合物共混物之间的相容性。

(4)IPN互穿网络结两种不相容聚合物分别交联形成网状结构并相互穿的结构。

(5)界面层空气与高聚物熔体的表面,或者多相高聚物内部形成两相的界面,某一组分的浓度或密度会由一相连续地向另一相变化,两相之间的边界面附近的部分称为界面层(表面层)。

2.聚合物共混的意义(1)消除和弥补单一聚合物性能上的弱点,取长补短,得到综合性能优良、均衡的理想聚合物材料;(2)使用少量的某一聚合物可以作为另一聚合物的改性剂,改性效果明显;(3)改善聚合物的加工性能;(4)制备一系列具有崭新性能的聚合物材料。

3.混合自由焓组成曲线与温度的关系(1)高温互容低温分相的高临界共溶温度(UCST)。

超过此温度,体系完全相容,为热力学稳定的均相体系;低于此温度,部分相容,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产生相分离;(2)低温互容高温分相的低临界共溶温度(LCST)。

低于此温度,体系完全相容,高于此温度为部分相容;(3)同时存在最高临界相容温度和最低临界相容温度。

有时,UCST和LCST会相互交叠,形成封闭两相区。

二、高分子嵌段共聚物熔体与嵌段共聚物溶液嵌段共聚物是指由化学结构不同的嵌段组成的大分子。

合成嵌段共聚物的聚合方法有:活性阴离子聚合、缩聚、Ziegler-Natta催化聚合、活性自由基聚合等。

1.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微相分离:嵌段共聚物在一定温度下也会像高分子共混物一样发生相分离,由于嵌段间具有化学键的连接,形成的平均相结构微区的大小与单个嵌段的尺寸差不多,被称为微相分离。

高分子物理名词解释 (2)

高分子物理名词解释 (2)

.'.第一章 概论 分子量分布,是指聚合物试样中各组分含量与分子量的关系。

黏弹性,对一整块聚合物熔体在短时间内可以观察到它有一定的形状和弹性,但是经长时间观察这种熔体会表现出液体的流动性。

这种长时间观察到的粘性流动和短时间内观察到的弹性两者相结合,而且与时间有关的力学性质称为黏弹性。

玻璃化转变,无定形和结晶热塑性聚合物低温时都呈玻璃态,受热至某一较窄温度,则转变为橡胶态或柔韧的可塑状态,这一转变过程称为玻璃化转变。

转变时对应的温度称为玻璃化转变温度Tg 。

高弹性,聚合物材料在受到外力时,分子中的链段发生了运动,使长链分子由蜷曲状变成伸展状,产生很大的形变,但不导致高分子链之间产生滑移,当解除外力后,形变可完全恢复,材料的这种性质称为高弹性。

第二章 高分子的链结构高分子的链结构又分近程结构和远程结构。

近程结构属于化学结构,又称一级结构。

远程结构包括分子的大小与形态,链的柔顺性及分子在各种环境中所采取的构象,又称二级结构。

聚集态结构是指高分子材料整体的内部结构,包括晶态结构、非晶态结构、取向态结构、液晶态结构以及织态结构,它们是描述高分子聚集体中的分子之间是如何堆砌的,又称三级结构。

织态结构和高分子在生物体中的结构则属于更高级的结构。

高分子链的构型包括单体单元的键合顺序、空间构型的规整性、支化度、交联度以及共聚物的组成及序列结构。

高分子链序列结构:共聚物中不同结构单元的交替次数,不同结构单元在分子链中的平均长度。

全同立构,高分子全部由一种旋光异构体键接而成,称为全同立构;间同立构,由两种旋光异构体交替键接而成,称为间同立构;无规立构,两种旋光异构体完全无规键接时,则称为无规立构。

等规立构,全同异构和间同异构统称为等规立构。

定向聚合,通常自由基聚合的高聚物大都是无规的,只有用特殊的催化剂才能制得等规立构的高聚物,这种聚合方法称为定向聚合。

等规度是指高聚物中含有全同立构和间同立构的总的百分数。

高分子物理复习提要

高分子物理复习提要

高分子物理复习提要1’ 高分子化学组成,高分子链接键接方式、序列,分子构造,分子链构型2‘ 分子链大小(分子量,均方末端距,均方半径)分子链在空间的形态(构象、柔顺性)3’ 晶态,非晶态,液晶态,取向结构4‘ 多组分分子链体系,高分子生物体结构一级与二级结构统称为链结构,四级结构为高级结构,三级与四级结构统称聚集态结构1.碳碳PE PS PP PVC 可塑性好,键能低,强度低,化学性质差,耐热性差,不易水解2.杂链高分子PI PSU PEO 易水解,化学稳定性差,芳香族用于工程塑料3.元素高分子PDMS 可塑性和弹性好,热稳定性优良,但强度低4.三维网状结构的交联高分子受热不能熔融,加入溶剂不可以溶解,只能溶胀——热固性材料(①对线型高分子硫化或过氧化物交联②使用多官能团单体③具有一定分子量的齐聚物端基交联)交联度高弹性变差。

两交联点间平均分子量越小,交联密度越高。

5.梯形高分子热稳定性好,高强度高模量使用交联剂可以提高性能(1)一级结构(近程结构)1.线型高分子:柔顺性好,易结晶,高密度——热塑性高分子2.支链短的高分子规整度差,不易结晶;长支链的高分子流动黏度大。

整体结晶度密度强度降低。

3.无规支化高分子规整性差,不易结晶,强度弱(低密度聚乙烯LDPE:软塑料制品和薄膜);几乎无支化链高分子规整性好,易结晶,强度好(高密度聚乙烯HDPE:硬塑料制品、管、板材和包装容器)4.构型:几何异构(反式结构规整度好,易结晶;天然橡胶以顺式结构为主)光学异构(全同立构和间同立构规整性好,易于结晶,通常不具有旋光性,配位聚合可得到;自由基聚合多为无规立构)(2)二级结构(远程结构)1.高分子链构象:低温大部分以全反式构象(锯齿状)为主(聚丙烯PP为旁式构象和全反式构象交替的螺旋结构,一个晶胞中有单体单元12个,单斜晶系)高温时柔性高分子成为无规线团(全反式和左旁式构象和右旁式构象均有)刚性大分子以伸展的棒状构象存在(单键内旋转不易发生)2.柔顺性:热力学平衡下高分子卷曲程度越高,静态柔顺性越好;构象转变越容易越快动态柔顺性越好。

高分子的结构

高分子的结构
立构)——取代基无规则分布在平面两侧
高分子的结构
等规高分子:全同立构和间同立构聚合物
由于分子链具有高度的立构规整性,容易满足晶体 三维有序排列的要求,所以可以结晶。 立构规整度越高,结晶度就越高。 无规立构聚合物的规整性较差,一般不会结晶。
高分子的构型异构是由聚合方法决定的,而且主要 取决于所使用的催化体系。
一般来说,自由基聚合只能得到无规立构聚合物, 配位聚合可以得到等规高分子。例如:苯乙烯的 聚合
高分子的结构
自由基聚合→无规立构聚苯乙烯,不能结晶,透明的 通用塑料
Ziggler-Natta催化剂进行配位聚合→ 全同立构聚苯乙烯,高度结晶
茂金属催化剂聚合→间同立构聚苯乙烯,熔点高达 270℃,工程塑料
结构单元的链接方式对聚合物的结晶性能具有明显 影响。链接顺序整齐,对聚合物结晶有利。链接混 乱,会使聚合物的结晶能力下降。
高分子的结构
1-3 高分子链的构型
构型——分子链中通过化学键相连接 的原子和原子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 要改变构型必须经过化学键的断裂和 重组。 高分子链的构型包括几何异构和旋光 异构。
• 支化高分子的形式:星形(Star)、梳形
CH3
Si
O
n
CH3
高分子的结构
• 这类高聚物的特点是具有无机物的热
稳定性,有机物的弹性和可塑性。但 强度较低。
高分子的结构
1-1-4 无机高分子 分子链(包括主链和侧基)完全由无机 元素组成,不含碳原子。例如:聚硫、聚 硅等。 这类高分子的耐高温性能优异,但强度较低。
高分子的结构
聚合物分子链上的端基所占比例很小,但端基 的组成和结构对聚合物的性能,特别是热稳定 性的影响很大。 分子链的降解通常从端基开始。 所以,聚合过程需要加入单官能团物质封闭端基, 来改善这类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小分子的聚集态结构
物质内部的质点(分子、原子、离子)在空 间的排列情况可分为: 近程有序——围绕某一质点的最近邻质点的配 置有一定的秩序(邻近质点的数目(配位数) 一定;邻近质点的距离一定;邻近质点在空 间排列的方式一定) 远程有序——质点在一定方向上,每隔一定的 距离周期性重复出现的规律。
2-3 内聚能密度(CED)
内聚能:指一摩尔分子聚集在一起的总能量, 等于使同样数量分子分离的总能量。 定义:当我们将一摩尔液体后固体(进行蒸 发或升华)分子放到分子间引力范围之外时 (彼此不再有相互作用的距离时),这一过 程所需要的总能量就是此液体或固体的内聚 能。
2-2 内聚能密度(CED)
2 高分子-填充剂体系(增强高聚物或复合材料)
碳墨补强橡胶的成功,标志着复合材料的开始。 50年代以后复合材料的领域突飞猛进。60年代 后又出现高级复合材料。以高分子树脂、金属等 为基体,加进去玻璃纤维、碳纤维、硼纤维 等 …… 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复合材料。 这种体系无疑是非均相的。
3 高分子-高分子体系(共混高聚物blend) 这个体系与冶金工业的合金很相似,所以又 叫高分子合金(polymer alloy)。高分子合 金在60年代达到高潮,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 式将已有的高分子材料进行剪裁加工,制成 两种或多种高分子的复合体系,这是极为丰 富多系的领域。不仅有着丰富的理论,也有 丰富的实践内容。(限于时间,我们只能做 摘要的介绍,同学们要是有兴趣也可以找这 方面的专著去看)
4-2 非均相高聚物聚集态的特点
4-2-1 热力学上处于准稳定态 ——既不是热力学的稳定态,又不是不稳定到那么容 易发生相分离。 相容性好:混合得好,得到的材料二相分散得小且均 匀。正是这种相容性适中的共混高聚物有很大的实 用价值。外观上看均匀,但电镜可看到有二相存在, 呈微观或亚微观相分离(肉眼看不见分层,甚至光 学显微镜也看不到) 相容性太差时:混合程度很差,或者混不起来,或者 混起来也明显有宏观的相分离,出现分层现象,无 使用价值。
第四章 高分子的多组分体系
4-1 概念 4-2
4-1-1 分类 1 高分子-增塑剂体系(增塑高聚物) 增塑剂能降低加工温度,特别对于加工温度接近 于分解温度的高聚物,通过调节增塑剂用量可以 获得一系列由软到硬的产品。 从聚集态结构来看,该体系一般可看作是高分子 与增塑剂互溶的浓溶液,是均相体系。
2-1 分子间作用力的分类
范德华力 (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静电力:极性分子都有永久偶极,极性分子之间的引 力称为静电力。如:PVC、 PVA 、PMMA等分子 间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力 诱导力: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与它在其它分子上引起 的诱导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色散力:分子瞬间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存在一 切极性和非极性分子中,是范氏力中最普遍的一种。 在一般非极性高分子中 ,它甚至占分子间作用总 能量的80~100%。PE、PP、PS等非极性高聚物 中的分子间作用力主要是色散力。
1-2 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
所以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至少要研究 四个方面的问题: 晶态结构(crystalline structure) 非晶态结构(non-crystalline structure) 取向结构(oriented structure) 织态结构(texture structure)
1-2 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
由于高聚物结构的不均匀性,同一高聚物材料 内有晶区,也有非晶区。我们要研究的第二个 内容是非晶态结构。 由于高分子有突出的几何不对称性,取向问题 就显得很重要,第三个内容是取向结构。 取向和非取向结构的相互排列问题,如果再加 上添加剂,就有高聚物与添加剂的相互排列问 题——这就是第四个研究内容织态结构问题。
1-2 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
X射线衍射研究了许多高聚物的微观结构以 后发现:许多高聚物虽然宏观上外形不规整, 但它确实包含有一定数量的,良好有序的微 小晶粒,每个晶粒内部的结构和普通晶体一 样,具有三维远程有序,由此证明了它们的 确是真正的晶体结构。 所以晶体结构是高分子聚集态结构要研究的 第一个主要内容。
内聚能密度就是单位体积的内聚能(J/cm3) 。
CED E
V
由于聚合物不能汽化,所以不能采用直接方法来测 定,而用间接方法。 CED< 290 橡胶:分子间力较小,分子链较柔顺, 易变形,有弹性。并不绝对(PE) 290<CED<400 塑料:分子间力居中,分子链刚 性较大 CED>400 纤维:分子间力大,有较高的强度
1-1 小分子的聚集态结构
小分子的两个过渡态: 液晶——这是一个过渡态,它是一种排列相 当有序的液态。是从各向异性的晶态过渡到 各向同性的液体之间的过渡态,它一般由较 长的刚性分子形成。
F F= M= N R, N M OR, , N O F COOR; N CH CH
,
1-2 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
1-2 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
高分子聚集态结构直接影响材料性能的因素, 经验证明:即使有同样链结构的同一种高聚 物,由于加工成型条件不同,制品性能也有 很大差别。 例如:缓慢冷却的PET(涤纶片)是脆性的; 迅速冷却,双轴拉伸的PET(涤纶薄膜)是 韧性很好的材料。
1-2 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
4-3共混高聚物织态结构对性能影响
上面形态中二端的情况,即一侧是分散相。 一侧是连续相的情况
根据二相“软”、“硬”情况可以分四类: 1 分散相软(橡胶)-连续相硬(塑料) 例如:橡胶增强塑料(ABS、HIPS) 2 分散相硬-连续相软 例如:热塑性弹性体(SBS) 3 分散相软-连续相软 例如: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共混 4 分散相硬-连续相硬 例如:PE改性PC
1-1 小分子的聚集态结构
小分子的三个基本相态: 晶态——固体物质内部的质点既近程有序, 又远程有序(三维)。 液态——物质质点只是近程有序,而远程无 序。 气态——分子间的几何排列既近程无序,又 远程无序。
1-1 小分子的聚集态结构
小分子的两个过渡态: 玻璃态——是过冷的液体,具有一定形状和 体积,看起来是固体,但它具有液体的结构, 不是远程有序的,因为温度低,分子运动被 冻结。分子在某一位置上定居的时间远远大 于我们的观察时间。因而觉察不到分子的运 动(古代欧洲教堂的玻璃上薄下厚)。
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分章讲


概述 分子间作用力 共混物的织态结构 (第四章) 非晶态结构 (第五章)结合分子运动讲 述 取向结构 (第五章) 晶态结构(第六章) 高聚物的结晶过程 (第六章) 结晶对高聚物性能的影响 (第六章)
一、概述
分子的聚集态结构: 平衡态时分子与分子之间的 几何排列
改性橡胶的应用
共混高聚物主要应用及性能特点
分散相硬 (塑料) / 连续相硬 (塑料)
E.P:软(硬)塑料改性硬(软)塑料 聚乙烯改性聚碳酸酯 性能特点: 聚碳酸酯中加入少量聚乙烯,既改善其 加工性能,又显著提高其抗冲击强度。
改性塑料的用途


高分子合金从最初以增韧为主要目的,到现在涉及 到聚合物性能的各个方面,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历史。目前高分子合金技术的应用范围几乎渗透到 所有的材料应用领域。从其发展趋势看,还需进一 步探求高效共混手段、开发新相容剂品种。随着高 分子合金向高性能、多功能、多元化方向发展,该 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除了没有气态,几乎小分子所有的 物态它都存在,只不过要复杂得多。 (晶态,液态,玻璃态,液晶态 等。) 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指的是高聚物 材料本体内部高分子链之间的几何 排列。
1-2 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
高聚物的聚集态结构很长一段时间内搞不 清楚,很长而柔的链分子如何形成规整的 晶体结构是很难想象的,特别是这些分子 纵向方向长度要比横向方向大许多倍;每 个分子的长度又都不一样,形状更是变化 多端。所以起初人们认为高聚物是缠结的 乱线团构成的系统,象毛线一样,无规整 结构可言。
我们在研究影响材料性能的各种因素时,不 能忽视的是:尽管一种材料的基本性质取决 于它的分子结构,但其本体性质则是由分子 的排列状态所控制的。如果把物质的成分看 作是砖的话,那么决定一座房子的最终性能 和特征的是用怎样的方式把砖垒起来。所以, 研究高分子聚集态结构特征、形成条件及其 对制品性能的影响是控制产品质量和设计材 料的重要基础。
极性的醇分子之间:H
R
R O H
NH O C
H
羧酸分子之间: R C
O
HO C R
OH
O
2-1 分子间作用力的分类
b.分子内氢键
邻羟基苯甲酸: HO C O H O
2-2 内聚能密度(CED)
内聚能密度(cohesive energy density — CED)是聚合物分子间作用力 的宏观表征 聚合物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是各种吸引力 和排斥力所作贡献的综合反映,而高分子分 子量又很大,且存在多分散性,因此,不能 简单的用某一种作用力来表示,只能用宏观 的量来表征高分子链间作用力的大小。
M
如何判断相容性好坏?
常用溶度参数判断 CED 两种高分子的 值越接近,H 值就越小,所以 G 值就越小,相容性就越好。但这一原则不是总是 有效,有时要用实践来选择更可靠: ①把两种高分子分别溶解在相同的溶剂中,再相混 合,看混合以后的情况了判断。 ②将混合的溶液浇到模子中,观察得到的薄膜的透 明性来判断相容性。 ③两种高分子直接在辊筒上熔化轧片(或压力机热 压成片),根据薄片的光洁度和透明性判断
共混高聚物的制备方法 1.物理共混: 机械共混 溶液共混 乳液共混 2.化学共混 : 溶液接枝共混 熔融接枝共混 嵌段共混
共聚物的聚集态 均相体系:二组分在分子水平上互相混合 非均相体系:二组分不能达到分子水平混 合,各自成一相,形成非均 相体系
4-1-2高分子的相容性(miscibility, compatibil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