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作品简介
浅谈徐悲鸿之作品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美术鉴赏》课程论文题目:浅谈徐悲鸿之作品——《奴隶与狮》姓名:何亚龙学号: 201046910201专业班级:经贸1002班学期: 2011年10月22日浅谈徐悲鸿之作品——《奴隶与狮》摘要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在其仅有的几十年的艺术道路上,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其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其作品之一《奴隶与狮》运用强烈的对比、入微的细节刻画,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具有多方面价值的油画。
本文就该作品做一些简单的鉴赏。
关键字:徐悲鸿美术画家鉴赏正文:关于《奴隶与狮》这部作品,有一条新闻可以说明其价值之珍贵。
这条新闻的大致内容是“徐悲鸿于1924年创作的油画《奴隶与狮》昨日(2006年11月26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5388万港元成交,远远超出此前3200万港元的估价,创下中国油画世界拍卖新纪录……”5388万港元,即使是在今天这样一个通胀严重的时期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该作品的价值可见一斑。
在谈这部作品之前,有必要对徐悲鸿大师做一个简介:徐悲鸿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教学上主张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培养了一大批美术艺术人才。
在绘画上,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和中国画。
其素描多作人物、肖像,造型精炼、准确,注重线与面的结合;油画长于人物、风景,做平体现了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中国画则融西方艺术手法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别具一格,兼工人物、花鸟、走兽、山水,尤善画马。
1895年生于江苏宜兴,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岁时父亲病故,为养家糊口,在故乡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同时在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之后进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又先后留日法、游西欧,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回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和国画、油画创作。
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立北平艺专校长。
徐悲鸿早期代表作《康南海六十行乐图》欣赏

徐悲鸿早期代表作《康南海六十行乐图》欣赏徐悲鸿是20世纪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建国后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就是在徐悲鸿的主导下而创立的。
徐悲鸿是江苏人,出身贫苦,但热爱艺术。
17岁时,徐悲鸿来到上海,接触了西洋绘画技法,并对水彩、擦粉等绘画技法产生了兴趣。
徐悲鸿在20岁时认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伯乐”康有为。
时年康有为居住在上海,十分赏识徐悲鸿的才华,并称赞徐悲鸿“写生入神”。
康有为还指导徐悲鸿临碑学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情谊。
徐悲鸿为了报答这份知遇之恩,在康有为60寿辰的时候,画了这幅《康南海六十行乐图》。
徐悲鸿康南海六十行乐图整幅作品学习借鉴了当时擦粉画的手法,人物面部神态表情十分生动传神。
在构图上借鉴了当时上海滩广告画的表现手法,讲肖像人物置于真实景物中描绘。
画中中部老者为康有为,周围环立者是他的妻妾和子女。
康有为在艺术欣赏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曾经编写《广艺舟双楫》论述历代书法碑学流传演变。
康有为十分满意徐悲鸿为他画的这幅作品,将徐悲鸿介绍给北京教育界高官,才有了徐悲鸿留学法国。
徐悲鸿康南海六十行乐图局部肖像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传统门类。
历史中的肖像画或全身或半身大多为脱离生活空间而独立存在,藉此来突出人物的五官神情。
徐悲鸿反其道而行之,细致地描绘了康有为一家生活的片段。
虽然徐悲鸿描绘的画面有一种经过“摆拍”似的的经营布局,但也显示了他在艺术创作中敢于创新,擅于学习的一面。
徐悲鸿这幅作品在人物塑造上,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绘画技法。
比如人物发髻、五官,有历代默形写真的影子。
但在人物衣饰褶皱处理上,已经运用了水彩表现光影变化的特点。
康有为手持一把鹅毛羽扇,颜色由深入浅而微妙变化,最后在羽扇的边缘处形成高光。
这一区域性的高光,使得整幅画面在欣赏时,仿佛有一道光打在康有为身上,突出了康有为在画中的中心地位。
徐悲鸿康南海六十行乐图局部这幅《康南海六十行乐图》代表着徐悲鸿留学法国之前的艺术成就,也代表着当时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在艺术的探索与包容方面,已经伫立潮头,成为接受新思想、新技法的中心。
徐悲鸿奔马大邮票资料及徐悲鸿简介

【藏品名称】2.8米巨幅钞卷版徐悲鸿奔马邮票【藏品规格】整体规格长281cm宽93cm【画心规格】长181cm,宽81cm【发行数量】中国邮政特批发行1.5万套【发行单位】中藏联盟网【发行价格】2980元【相关证书】365防伪标识、收藏证书、防伪证书徐悲鸿主要作品介绍: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奔马图》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群马》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史上最大尺幅邮票,相当于“80猴票”3126倍史上最珍贵钞券邮王,特批采用专用钞券纸及印钞工艺,面积相当于122张百元大钞史上最高成就奔马巨作,首次1:1复活徐悲鸿亿元国宝奔马史上最稀少官方发行生肖邮票,中国邮政特批发行仅1.5万套,是猴票的1/33372年,三次重生,徐悲鸿国宝《奔马》问世,复活、新生!藏品名称:2.8米丝绸钞卷版徐悲鸿奔马邮票【藏品简介】邮票图案为徐悲鸿艺术成就最高代表作《奔马图》:六匹骏马千姿百态,倜傥洒脱,或奔腾跳跃、或腾空而起、或奋勇向前,如长江、似黄河一样咆哮着,一往无前,奔腾不息,令人叹为观止!它象征中华民资蓬勃昂扬的民族精神,更是对盛世中华的赞美和讴歌。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知识讲解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八雅轩丨 艺术经典 徐悲鸿巨作 田横五百士 赏析

八雅轩丨艺术经典徐悲鸿巨作田横五百士赏析摘要:一、画作简介二、创作背景三、主题解析四、艺术价值五、总结正文: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画坛杰出的画家和绘画教育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民族内涵。
本文将赏析徐悲鸿的一幅巨作——《田横五百士》,通过分析其创作背景、主题及艺术价值,来揭示这幅画作背后的深刻含义。
一、画作简介《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于1930年完成的一幅大型历史题材布面油画。
画面描绘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景,着重表现了不屈的激情,体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主题。
此画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二、创作背景徐悲鸿创作《田横五百士》时,正值中国政局动荡,日寇开始在中国横行。
画家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田横是秦代末年齐国的旧王族,继田檐之后为齐王。
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小岛上。
刘邦听说田横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去说服田横,赦他的罪,召他回来,欲封其王或侯。
但田横在走到尸乡时,终因不肯屈服于刘邦的淫威而自杀。
岛上五百壮士得知后也随其后而自杀,表现了田横及其子民的威武不屈的高节。
三、主题解析《田横五百士》着重刻画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时的不屈激情,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鲜明主题。
画中人物形象生动,情感真挚,通过对田横故事的重现,展现了我国古代民族英雄的崇高品质和民族精神。
这幅画作不仅是徐悲鸿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同时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民族精神。
四、艺术价值《田横五百士》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徐悲鸿运用精湛的油画技艺,生动地再现了田横故事中的场景,使观者感受到画中人物的不屈精神。
这幅画作不仅展示了画家在艺术技巧上的高超水平,更传递出强烈的民族情感。
五、总结《田横五百士》是徐悲鸿的一幅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画作。
通过讲述田横的故事,画家歌颂了民族英雄的威武不屈精神,传达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这幅画作不仅表达了徐悲鸿个人的艺术追求,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民族精神。
徐悲鸿《奔马图》的鉴赏精编版

徐悲鸿《奔马图》赏析系院:初等教育学院班级:10级教育技术班姓名:邱楠学号:20101121107目录作者简介 (3)《奔马图》创作背景 (4)《奔马图》艺术特点赏析 (5)《奔马图》绘画特点 (6)对《奔马图》的个人感想 (7)作者简介: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原名寿康,年长后改名为“悲鸿”。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
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
他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
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
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
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
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历史时刻。
《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
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
他的画能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而又有其独特风格。
他不但擅长中国画,素描、油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和成就。
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所画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名中外。
徐悲鸿作品简介ppt课件

此画作于1935年,就 是那一年,大师与孙多 慈轰轰烈烈的师生恋被 迫结束。徐忍痛别离之 后,借《诗经》抒情, 以庄姜自比,画了这幅 《燕燕于飞图》隐晦表 达相思之苦。提识曰 “乙亥初秋,写庄姜燕 燕于飞之诗以遣悲怀”, 下扣一枚殷红的“悲” 字心形印
《燕燕于飞图》
17
四、个人评价
徐悲鸿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画家,卓越的艺术教育 家。他继承了中国民族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吸取了西 洋古典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技巧,他的作品表现 了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倾向,他在解放以前即参加了中 国人民争取民主的运动。他在艺术教育事业上有极大的贡 献,他以现实主义的正确方向和对艺术天才的无比热爱与 关心,培养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美术家。他在艺术创造上勤 练笃学的精神,足为大家模范……
徐悲鸿简介及其作品赏析
1
目录
一.个人简介 二.艺术之路 三.作品赏析 四.个人评价
2
一、个人简介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 兴人,原名寿康。中国现代美术事 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 术教育家。徐悲鸿父亲是个小有名 气的画家。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 国水墨画。
3
1918年,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留学法国, 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1927年回国,先 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 建立后,任首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 学院院长等职。
12
《巴人汲水图》创作于 1938年,被誉为徐悲鸿最具 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四大代 表作之一,整幅画作高3米, 宽0.62米。1938年展出时, 即被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 作”。
《巴人汲水图》是一幅真 实记录民众阶层生存景象的 艺术珍品,其意义最突出体 现在其现实性。
绘画作品简介怎么写800字范文

绘画作品简介怎么写800字范文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徐悲鸿的《八骏图》。
里面马的名字:一个叫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一个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一个叫奔菁,夜行万里;一个叫超影,可以追着太阳飞奔;一个叫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一个叫超光,一个马身十个影子;一个叫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一个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象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
徐悲鸿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画家,卓越的美术教育家。
他出生于江苏宜兴,幼年随父学画,后赴巴黎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精研素描与油画,并先后去英、德、法、意及瑞士观摹学习,吸取了不少世界艺术精华。
他擅长中国画、油画,尤精素描。
徐悲鸿画马,堪称一绝。
他很喜爱马,最早也是以画马闻名的。
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经常在山乡和有马的地方对真马写生,马的速写稿不下千幅。
所以他下笔时能作到“全马在胸”,笔墨酣畅。
徐悲鸿画的马落笔有神,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盘骨强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
他以周穆王八匹名马为题材所画的《八骏图》,成为这位艺术大师的不朽名作。
而其最著名的则是《九方皋相马》,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在徐悲鸿笔下的马,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
他常借画马抒怀,有所寓意,以寄托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和欢乐。
这从画面和画上的题词即可清楚地看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上世纪40年代初,徐悲鸿在抗日战争的战火纷飞中,只身远走南洋,4次举办作品展览,将卖画的全部收入捐献给失去家园的祖国难民。
他在一幅马画上题词:“水草寻常行处有,相期效死得长征。
”表达了主张积极抗日的愿望。
1944年在重庆中央大学授课并筹备中央美术学院时,他把卖画的收入多用来帮贫寒的学生、教师和文化界人士,而自己却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
他在一幅侧面奔马画上的题词是:“问汝健脚果何用,为觅生活竞日驰”,反映着当时的现实境况。
1953年,徐悲鸿在北京故居,欢快地挥动墨汁淋漓的画笔,只用了十几分钟,便画出了一匹栩栩如生、四蹄腾空的奔马,并题写道:“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