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绪论复习
物种起源绪论复习ppt课件

提炼 第六段四句话各有什么作用?说 观点 明了什么问题?
第1句为过渡句,表明第六段与上文构成 因果关系,并提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第2、3句是本段关键句,说明作者是怎 样研究物种变异原因的. 第4句是对全段内容的小结,强调这一类 研究的重要.
.
提炼 第七段的关键句在何处?它 观点 阐明了什么观点?
.
达尔文的名言
• 1、如果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 结果,而是勤奋有毅力的结果。
• 2、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 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其进行精细观 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再普通人之上。
• 3、我能成为一个科学家,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科 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上的勤 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
第5段“关于‘物种起源’……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 ” 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6段“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重要 的 ”这个过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第9段“我充分深信,物种不是不变的。……我相信自然选 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段。”简明扼 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zhá 札记
xiè cuàn 琐屑 窜入
wù 晤面
zhàn pēi zhuó 精湛 胚胎 着手
ài 狭隘
.
绪 《 写作 论 物 经过
种 (1-4)
起 源 基本 》 观点
(5-9)
整理成书的过程 (1) 提前发表的原因 (2) 内容过简的说明 (3) 对帮助过自己的自
然学者表示谢意。 (4) 物种由演变而来 (5) 介绍研究的方法 (6) 介绍前三章的内容 (7) 概括说明第四章以后
误的 第6、7、8句为第三层,说明物种
高二语文《物种起源绪论》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物种起源>绪论》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学习目标】了解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筛选文章主要观点、概括要点,整体把握文意,感受科技说明文严密的逻辑性。
学习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背景知识】达尔文及其学说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英国士鲁兹巴利镇上的一个世代医生家里。
祖父、父亲不仅都是当地的名医,而且都是生物学的爱好者。
祖父是一个早期生物进化论者,发表过《动物心理学》的著作,提倡生物进化观念。
这样的家庭环境,生物进化思想,对幼小的达尔文的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
达尔文16岁进大学学医,但他并不想做一个医生,而是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
后来他又去大学神学系学习,但他依然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自然科学著作,同不少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交往。
达尔文年轻时代,正是生物学领域处于“神创论”与生物进化思潮激烈斗争的时期。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认为,地球上各种生物都是按上帝的意志、计划创造出来的。
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逮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
持“神创论”观点的自然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被上帝创造出来,其种类永远如此,不会变化。
这就是“物种不变论”。
同这种“神创论”“物种不变论”根本相反,无神论者和坚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家则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一定外界条件、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进化、演变而来的。
这就是进化论。
达尔文大学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正是英国资产阶级完成工业革命,进一步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的时期。
英国政府派遣大量舰船和探险队到世界各地进行探险和科学考察。
1831年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考察大陆海岸沿线的动植物、地质地貌情况并搜集资料。
达尔文在科学考察中,以极大的兴趣,搜集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物生态标本。
达尔文的最惊人的发现得自于离南美大陆西岸650海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物种起源》绪论复习共30页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物种起源》绪论(精选14篇)

《物种起源》绪论(精选14篇)《物种起源》绪论篇1【教学目的】阅读目标1.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
2.能够把握文中关键句,进而整体把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2.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 点拔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拔,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媒体设计1. 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2. 有条件可在课前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投影达尔文头像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
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进化论之门。
二.解题:1.板书课题投影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序言。
(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导言”。
导言即绪论。
书的前面有一篇导言,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3.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请一位学生读浅释1,教师补充。
投影查理•罗伯特•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m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成为生物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专题一 《物种起源》绪论

开卷有益关于人类的起源、关于物种的起源,我们现在已得到了无可争议的答案,可是,仅一百多年前,人们却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是上帝创造出亚当和夏娃,从而人类诞生了,这种说法就是当时愚弄着芸芸众生的著名的“神创论”。
1859年一本举世震惊的《物种起源》,敲响了“神创论”的丧钟,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其意义又远远超越自然科学的范畴,对社会、宗教等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的根据。
恩格斯说: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话题链接——科学精神1.教材赏悟这里有一个科学家实事求是、认真谨慎对待科学的真诚态度,一种谦虚随和的叙述方式。
科学巨匠达尔文在这篇绪论中为我们介绍了成书的过程和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形象地阐述了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使人类在认识自我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不仅如此,文中对待科学的严谨精神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2.名句赏记◆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我的成功……最主要的是:爱科学在长期思索任何问题上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搜集事实上的勤勉,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达尔文◆智慧不属于恶毒的心灵,没有良心的科学只是灵魂的毁灭。
——拉伯雷◆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
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
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
——李四光◆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是决不会得到丰收的。
——赫尔岑◆科学是非常爱妒忌的,科学只把最高的恩典赐给专心致志地献身于科学的人。
——费尔巴哈◆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布鲁诺◆科学是实事求是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华罗庚◆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
——科尔莫戈罗夫◆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科学家是属于国家的。
《物种起源》绪论复习

(1)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第五段:
(2)根据这段文字筛选下列信息。 ①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②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 ③作者批判了什么错误学说? ④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1的,而是像变种一样, 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2)①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的胚胎的关系,生物的 地理分布以及在地质上的连续等。
②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
对事实加以思考,进而推断。
③作者批判了什么错误学说?
创造论。
④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 归因于一个方面。
A.信任 B.信赖 C.信赖 D.信任 突变 突变 变异 变异 狭窄 狭隘 狭窄 狭隘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 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如果人们继续一意孤行和我行我素,依然熟视无睹单一耕作 的弊端的话,那么可怕的粮食危机将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C.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劫并遇害事件尽管已过去3周,但死伤 人数如此之众,真是耸人听闻。 D.附庸风雅的人,不去学野蛮,却来学风雅,也总算见贤思齐, 有心向善,无可非议。
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 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书前有 导言,目的是要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全 书内容。
整理成书的过程(1) 提前发表的原因(2) 写作经过 内容过简的原因(3) (1-4) 向自然学者致谢( 4)
物种由演变而来( 5 ) 介绍研究的方法( 6 ) 基本观点 家养变异的作用( 7 ) (5-9) 自然选择的基本问题(8) 强调观点的正确(9)
《物种起源》绪论(实用,上课用)

深入 为了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达尔 探究 文选择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
研究获得的认识是什么?
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 人类 “选种”的力量,能使微笑的变
异逐渐积累起来
深入 学习本文,你觉得达尔文身上 探究 有哪些可贵的科学精神?
、议论为主,较为谨严。
快速阅读 整体把握课文
速读目标: 1,概括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划出每段的关键句。) 2,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整理成书的过程
• 环球远航——搜集事实——思索问 题——写出笔记——形成提纲
社科类文本的语言特色
例.如果耐心地搜索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 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 题得到一些了解。
2、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 谓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绝灭 的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与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 的变种是该物种的后代,是同样的情形。而且, 我相信“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 是独一无二的手段。
深入 探究
达尔文认定“物种不是被独立创 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 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的依据是 什么?
• 1、划出主干:
• 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 行了详细的阐释。
• 2、先找有几层修饰成分,并依次转换为句子 形式 阐述的依据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 (1)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进行阐释) 讲进行阐释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 (2)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就境界 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 分类与各自特点(进行阐释) 讲进行阐释的具体内容、对象是什么
《物种起源》绪论复习

•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 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 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 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 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 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 的。”
• “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
• 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 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在文章中找出 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绪论亦称导言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用于说明作者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或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括帮助理解整部著作
• 绪论,亦称导言,是指著作前的概述部分, 用于说明作者撰写著作的目的、过程、资 料来源,并扼要地说明书中所阐述的观点 或结论,使读者先得到一个总概括,帮助 理解整部著作。 • 这篇绪论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 经过及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的 看法。
概括段意,理清结构
• • • • • • • • 1、整理成书的过程。 2、提前发表的原因。 3、内容过简的说明(局限性)。 4、表示感谢。 5、提出物种由演变而来。 6、介绍研究方法。 7-8 介绍书的内容 9 强调观点的正确。
两部分
• 1-4段:交代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 提早发表的原因,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 性质”,以及向提供帮助的自然学者致谢。 • 5-9段: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批 判神创论,同时阐明他的进化论的基本观 点。
从行文内容、语言表达上可体会到达尔文审 慎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实事求是、谦虚谨慎、 注重实践、自信坚定)
科学论著的,语言准确严谨。
• 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 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 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 一些了解。经过五年的工作之后,我曾专 心思索了这个问题,并写出一些简短的笔 记;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的笔记扩大为结 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2:“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 这个双重否定句不但加强了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这一认 识,而且增强了论文论辩的逻辑力量,是对“物种不变论” 的有力批驳。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 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 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
第5段“关于‘物种起源’……就可能得到如下的 结论 ”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6段“所以,洞察变化和相互适应的方法是极其 重要的 ”这个过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第9段“我充分深信,物种不是不变的。……我相信自 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手 段。”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2.辨形组词 (1)隘 溢 (3)昧 沫 3.词语释义 (1)洞察: (2)变种: (3)独一无二:
(2)诱 (4)幅
莠 副
2.(1)狭隘 溢美 (2)诱使 良莠不齐 (3)昧心 唾沫 (4)幅度 副职 3.(1)透彻地观察了解。 (2)生物的某些遗传性能已发生变化,但基本特 性仍未超出原种范围的变异个体。比喻形式有变而 实质未变的思想、潮流等。 (3)只有这一个,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一般说明文的语言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具体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把话说得恰如其分 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如“如果耐 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 其中的“搜集”和“思索”,显然不能换成“收集”和“思 考”;再如“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正确性能有所信任。我虽然 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句中的“信任”和“信赖” 是不能互换的,因为它们都是经过锤炼的词语,各自用得很有 分寸,十分精当。 二、恰当使用表示时间、空间、数字、范围、性质、程度等起
一、基础知识反馈 1.下列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C ) A.爵士(jué) 分歧(qí ) 绝灭 味同嚼蜡 B.栖息(qī) 创伤(chuānɡ) 攀缘 缘木求鱼 C.胚胎(pī) 冒昧(mèi) 暧昧 歧路亡羊 D.择菜(zhái) 摘要(zhāi) 繁琐 要言不烦 2.下列近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组是( D ) (1)倘若你只是出于某种肤浅的需要去________一个人,那么 接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 (2)现代遗传学表明,不可遗传________与进化无关,它是由 于环境变化而造成,不会遗传给后代,如由于水肥不足而造成 的植株瘦弱矮小。 (3)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______心理, 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交往,阻碍其性格发展,成为身心发 展的障碍。
(1)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 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2)①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的胚胎的关系,生物的 地理分布以及在地质上的连续等。
②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
对事实加以思考,进而推断。
③作者批判了什么错误学说?
解析:C [A项表示夹注的破折号应成对使用,在 “是错误的”之前再加上一个破折号。B项破折号多 余,和“但”重复。 D项“第三卷”不是会报的名 称,应删去书名号。]
5.语段问题设计。 第二段:达尔文要提前出版《物种起源》的原因?
明确:(1)尽管研究工作将近结束,但全部完成尚需 许多时间,而自己渐感体力不支。(2)华莱斯通过独 立研究得出了和达尔文几乎一样的结论,达尔文不忍 心20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第五段: (1)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根据这段文字筛选下列信息。 ①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②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 ③作者批判了什么错误学说? ④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绪论:即导言,是一种用
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 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 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书前 有导言,目的是要让读者更 好地理解全书内容。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思考:
• 1、这一段文字作者讲了几层意思?请注意关联 词语。 • “如果……那么……///……然而……因为……并 且……//关于……/虽然……但是……”
C、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 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 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 第5段、第7段、第9段都反复说“物种不是被 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 物种传下来的。 ”,“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 可能的”“物种不是不变的。”
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 中心句;从思路、结构 入手表的原因(2) 写作经过 内容过简的原因(3) (1-4) 向自然学者致谢( 4)
物种由演变而来( 5 ) 介绍研究的方法( 6 ) 基本观点 家养变异的作用( 7 ) (5-9) 自然选择的基本问题(8) 强调观点的正确(9)
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文本回答) “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 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属于所谓 同属的生物都是另一个并且一般是已经绝灭的物 种的直系后代,这与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的变种 是该物种的后代,是同样的情形。而且,我相信 ‘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化最主要的但不是独一无 二的手段。”
作者简介
2、作者:查理· 罗伯 特· 达尔文 (Charles Robert Darmin,1809— 1882)。 英国 (国籍)博 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 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 探船“贝格尔号”作历时 五年的环球旅行,观察并 搜集了动植物和地质等方 面的大量材料。
解析:A [B项“熟视无睹”一般作谓语、定语,但 作谓语时都不能带宾语,应改为“依然对单一耕作的 弊端熟视无睹的话”。 C项“耸人听闻”改为“骇人 听闻”。D项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指责的。表示言 行合情合理。非议,指责。这个词是完全肯定的态度, 应改成“无可厚非”(意思是不可过分地指责,表示虽 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才更符合句子的原意。]
4.近义词辨析 (1)搜集 收集 搜集:搜寻汇集。得先仔细寻找再收集。 收集:收拢聚集。 搜集 材料、认真思 例句:①要写好一篇作文,必须有广泛______ 考整理的过程。 收集 来的废液装在一起,提取其中微量的 ②他把从照相馆______ 银。 (2)信任 信赖 信任:相信并敢于托付。 信赖:信任并依赖。比“信任”程度深。 例句:①疑人勿用用人勿疑,既然已经把任务交给了他,我 信任 他吧。 们就______ ②李老师来这僻远的山区支教,已经十年之久了,他对孩子 信赖 。 们的付出,乡亲们除了感激就是______
四、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 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 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 点。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揣摩具有修饰 限制功能的词语,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如去掉修饰、限制的 定语或状语与原文比较,用另外的词语替换这些修饰限制性成 分来比较。 达尔文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他的文章语言准确、严密。 请从文本中找出几处语句,加以说明。
课堂要点复习:
1.字音 (1)给红色的字注音 ①栖息( qī ) ②篇幅( hú ) ③胚胎( pēi ) ④槲寄生( fú ) ⑤冒昧( mèi ) ⑥分歧( qí ) (2)给多音字注音 殖:①骨殖( shi ) ②繁殖( zhí ) 供:①提供( ɡōnɡ) ② 供职( ɡònɡ ) 间: ①间不容发( jiān ) ②间断 ( jiàn ) 卷:①卷铺盖( juǎn ) ②第三卷( juàn )
创造论。
④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 归因于一个方面。
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 [文本回顾] 本文的语言严谨准确,体现了科学 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技法点拨] 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 说明文的主要任务是要把说明对象“说明白”, 因而“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征,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是准确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这是 由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决定的。准确就是不 夸大、不缩小、不走样,主要是概念的正确运用 和解说,修饰语恰如其分,句子表意准确严密。
例1:“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 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 “惟一可能”恰当地说明了自然学者们只注意了物种变异的外因, 这当然只注意了物种变异的表象,因而只是“从某一狭隘的意义 上来说,这是正确的”,实际上它并不正确,因为他们没有注意 到物种变异的内因——物种本身有适合这种变异的构造。“惟一 可能”、“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等定语和状语的恰当使用, 使意思表达更严密、周到。
•
寻找关键句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 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 章结构的特点。
类型
A、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 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 第1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 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2段“特别诱使我这样做的原因……” 第5段“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 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
A.信任 B.信赖 C.信赖 D.信任 突变 突变 变异 变异 狭窄 狭隘 狭窄 狭隘
解析: 信任:相信并加以任用。 信赖:信任并依靠。 突变:突然变化。 变异:变得和原来不同了,一般指生物体子代与亲 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 狭窄:狭小,窄小(多用于形容细小的长条的物品、 道路、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