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与格式塔心理学之定稿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曾丹 . 国内近十年平面设计应用研究状 况——基于 CNKI 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研究 [J]. 艺术科技 ,2015,11(16):202-203. [2] 陈鲲 . 古与今的对话——浅谈中国古民 居的室内审美心理对现代室内装饰的影响 [J]. 华 中建筑 ,2011,04(23):163-165. [3] 黄崇岭 . 中国画传统技法“留白”在平 面广告设计中的借鉴及运用 [J]. 四川文理学院学 报 ,2016,05(12):84-86. [4] 王子源 , 杨蕾 . 从汉字字体设计到设计应 用——以书法章法意识的初步研究为背景 [J]. 装 饰 ,2013,05(15):36-41.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概述 1、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 地位,也是最常见的心理现象,能够直接影响人 们对各类事物的主观印象 [1]。基于心理学的角度 出发,知觉指的是人们大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 的整体反应。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大脑 中各类具体事物的印象,是身体各种感觉相互作 用而构成的,故而言之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 2、视知觉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视觉不但是一种观察 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人 们能够通过视觉、知觉活动,将简单的图像进行 分离、组合等,而这种分离亦或者是组合的效果, 也会因为人们的生活经验、文化程度以及认知能 力等有所差异 [2]。 3、格式塔视知觉的组织特点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均具有 与生俱来的组织能力,格式塔心理学中提出了多 种知觉组织原则,主要包含完形原则、视错觉原 则等等 [3]。 二、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 用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具体可以通过巧妙完形原则,打造强烈的视觉冲 击;巧借简洁原则,突出主体信息的内容以及巧 借图底原则,赋予全新的设计效果等方式灵活开 展,为人们带来不同的平面设计感受。 1、巧妙完形原则,打造强烈的视觉冲击 完形原则是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基础性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与知觉认知

格式塔心理学与知觉认知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060一、格式塔心理学内涵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思是“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
当这种整体性应用于心理学中,便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在国内又称作“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
当视觉范围内包含了太多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知觉上易于理解的整体。
作为心理学术语的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
“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便称为格式塔。
”总之,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的现象。
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
这种理念在利用视觉传达内容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格式塔与知觉系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其研究也涉及知觉领域,而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对应的便是人的知觉领域。
在对应人类眼睛所见产生的心理反馈,被称为视知觉,是眼球接收器官接收到视觉刺激后,然后一路传导到大脑的接收和辨识的过程,其包含了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大部分。
简单来说,看见了、察觉到了光和物体的存在,与视觉接收好不好有关;但了解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有没有意义、大脑怎么做解释,是属于较高层的视觉认知的部分。
我们周围环境赋予的对世界的认知,日常行为形成的思维习惯等,都是完备大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认知影响着人的视觉记忆。
把当前看到的东西和以前的经验作比较,加以分类、整合再储存在大脑中,即是所谓的视觉记忆。
以幼儿教育为例,母亲一开始指着狗孩子这是狗,当小朋友看到狗有四只脚的特征,日后只要看到四只脚的就会说这是狗,直至记忆累积越来越多,分类越来越细,就能进一步发展出区辨各种东西的能力。
第七章格式塔心理学(五篇范文)

第七章格式塔心理学(五篇范文)第一篇:第七章格式塔心理学第七章格式塔心理学一、历史背景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及基本理论三、勒温的拓扑心理学四、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评价一、历史背景(一)社会背景20世纪初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力量崛起,妄图征服欧洲,称霸世界德国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科学方面都倾向于整体的研究(二)哲学背景康德的先验论认识的“形式”是先天的;认识的“内容”是经的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方法论按照经验现象完整的本来面目观察和描述意识(三)自然科学背景物理学的“场论”场是一种整体的存在,部分的性质由整体决定,场的整体性不是部分性质的相加几何学的“拓扑学”和“向量学”有形的物体在连续变化下保持性质不变用表述空间路线定位的方式描述心理事件的动力关系及其方向(四)心理学背景马赫的“形式”心理学理论感觉不是由其内容和要素决定的,而是由其独立的形式和关系决定厄棱费尔的“形质”心理学理论时间和空间的形式不是感觉的集合,而是一种新的属性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及理论(一)主要代表1、马克斯·惠特海默生平及主要著作《关于运动视觉的实验研究》《格式塔心理学源考》)《对抗:心理学与当今的问题》《心理学的基本问题》2、沃尔夫冈·苛勒生平及主要著作《人猿的智慧》《完形心理学》《心理学中的动力学》(《完形心理学的任务》3、库特·考夫卡生平及主要著作《心理的发展》《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二)完形心理学创立的实验根据惠特海默的似动现象实验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
苛勒的小鸡视觉辨别实验小鸡不是对特殊刺激的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相对关系的反应(三)基本理论1、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以“直接经验”和“在行为环境中的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为任务以观察法、实验法、口头报告法为主要研究方法2、心物、身心关系理论——同型论自然经验到的现象都自成一个完形,不可被分割为元素人的生理历程和心理历程在结构的形式方面是完全等同的3、知觉组织法则——完形组织原则图形—背景接近或邻近法则,相似法则,闭合法则,好图形法则共同方向法则,简单法则,连续法则4、学习理论顿悟学习, 顿悟学习重新组织知觉环境并突然领悟其中关系而发生的学习顿悟学习的特点依赖情境条件在跟随一个阶段的尝试和错误之后产生是一种质变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产生是由于对整个情境中各部分的关系或目的与手段之间关系的领悟创造性思维三、勒温的拓扑心理学(一)勒温生平及主要著作《人格的动力理论》《拓扑心理学原理》《对心理学理论的贡献》《解决社会冲突》《社会科学中的场论》(二)基本理论行为公式,心理场,行为动力,人格组织团体动力学,能够迁移行为公式行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B = f(PE)B:行为,P:人,E: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指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包括意识到的和没意识到的环境心理场人是一个场,人的心理现象具有空间属性心理场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愿望构成的总和,并且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不断丰富和扩展研究人的需要、紧张、意志等心理动力要素行为动力需求,紧张,引据值向量和移动:有方向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区域与障碍,平衡,人格组织人格结构可以描绘成一个空间系统不同的人格结构的分化程度不同,人格特征随之产生差异团体动力学以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直接接触关系为特征的小型团体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团体气氛、团体成员的人际关系、领袖与领导方式、团体成员的凝聚力、团体决策历程、大团体中各小团体的形成与成功通过实验解释团体的动力关系:团体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完形,其本质是团体成员间的动力依存关系创造性思维准确的完成逻辑运算不一定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打破旧的完形形成新的完形,对情境、目的和解决问题途径等方面相互关系的理解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根本要素创造的方法论原则:逻辑—非逻辑互补原则;结构—整体性原则;和谐—简单性原则第二篇: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学派又译为完形主义,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
格式塔心理学中视知觉规律的理论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中视知觉规律的理论研究作者:偰倩来源:《理论与创新》2019年第12期【摘; 要】视觉和知觉作为心理学和平面设计学共同研究的对象,如何能够有效地研究视知觉,是现在学者研究的课题。
研究者利用格式塔原理去进行探究和总结,吸收有效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让更多的学者有探讨的学习空间。
本文重点说明了什么是格式塔原理格式塔原理有哪些原则。
此文仅供参考。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视觉,知觉引言在心理学中,视觉和知觉具有,完形性,简化,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的特征规律。
这些特征规律确立了图形的基本设计,并且对其进行指导。
而格塔式心理学图形论,需要为人们提供更有效的选择和吸收信息。
所以所需需要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何进行更好的研究,也就成为了研究者的重要话题。
格塔式心理学,也就成了重要研究学习的手段。
1简述格塔式原理,格式塔是作为心理学术语的,具有两种含义。
第一个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及刑事,另一方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及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英文名称Gestalt Psychology,格斯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
它的提出者是20世纪的韦特海默和卡夫卡,还有苟琴等德国心理学家。
他们创建了格式塔心理学,并且成为了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后来又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流派认为任何一个整体的知觉不同于个部分感觉的机械综合任何对象的直觉都是一个具有结构性的整体。
为了证明这一理论,他们做出了实践研究。
通过实验证明了感知运动并不等于实际的运动。
知觉的结果不等于单一刺激的总和。
这为视觉心理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何探讨大脑对视觉素传送信息处理和理解方式?怎样才能把图形设计改进的更加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成為了探讨图形设计,中视知觉所存在的目的和产生的重要意义。
2格塔式心理的主要原则心理学家根据对知觉的大量的研究结果,总结出了一个能够形成塔式的组织原则,分为如下几大类:第一,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Figure-Ground)当我们观察的时候会认为有些物体或图形比背景更加突出。
浅析格式塔心理学及视觉思维

浅析格式塔心理学及视觉思维摘要:随着我国现代话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学、艺术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是当今艺术教育的四大关键要素。
现代人普遍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而视觉是人类活动中最有效的感官。
视觉思维的理论基础是格式塔艺术心理学,所以格式塔与视觉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活动是知觉与思维的交织,而真正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
正如思维需要意象,意象又包含着思维,“意象的创造”可以使人懂得这个世界。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视觉思维;视觉意象;审美教育一、格式塔心理学的起始时间和社会背景德国自1871年实现全国统一后,妄图称霸世界、征服全球,德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强调统一,强调主观能动性,格式塔心理学就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产物。
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在法兰克福大学做了似动现象的实验研究,并发表了文章《移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来描述这种现象。
这是格式塔心理学学派创立的标志。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当时哲学背景的影响。
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的。
康德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论构建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认为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
认识过程必须借助人的直觉,坚持只有人的直觉才能掌握对象的本质,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
为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具体指导。
二、格式塔心理学发展和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思为“形式”、“形状”,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機整体。
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作文

格式塔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作文《格式塔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篇一一、心理学界的两位“明星”:格式塔和认知在心理学的大舞台上,格式塔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就像两颗璀璨的明星,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格式塔心理学呢,它就像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家,总是强调整体的重要性,告诉我们整体可不等于部分之和哦。
就拿我看一幅画来说吧,那是一幅梵高的《星月夜》。
我第一次看这幅画的时候,我不是先看到那些弯弯扭扭的线条或者单个的色块,我看到的是整幅画呈现出来的那种梦幻般的氛围。
那种漩涡般的夜空、闪闪发光的星星、静立的小村庄,它们组合在一起给我一种震撼的感觉,如果把这个画拆分成小块的颜色或者是单独的线条,就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了。
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在德国,那时候一群有想法的心理学家就觉得传统的那些研究方法太机械了。
他们就想着啊,人看待世界不是像机器那样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分析的,而是一下子就能感知到一个整体的画面、场景等。
然后呢,他们就开始搞各种研究和理论。
这个理论呀,就像一阵新鲜的风,吹进了心理学领域。
可是就像每个明星也会有自己的烦恼一样,格式塔心理学也有它发展的困扰。
因为它这个整体的概念有时候比较模糊,不太好具体化地去进一步深入研究。
但不管怎样,它在当时把人们看世界和研究心理的视角给扭转了过来,这是很了不起的。
接下来,认知心理学就闪亮登场了。
认知心理学就像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它重点关注人类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这个时候呀,我想起我每次玩那种解谜游戏的时候。
我要在游戏里寻找很多线索,大脑就在飞速地运转。
比如有一次玩一个密室逃脱类游戏,我看到墙上有一些奇怪的符号,地上还有不同颜色的小球,旁边还有一个带密码锁的箱子。
我就得先把看到的这些东西当作是输入的信息,然后我脑海里回忆之前看过的攻略或者类似的题型,分析这些不同的信息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打开密码锁的答案是与符号对应的颜色的小球的数量。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相关理论在书法赏析当中的运用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相关理论在书法赏析当中的运用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细致的分析了艺术与视知觉的密切关系,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到了审美心理的研究领域,格式塔心理在艺术创作与接受的各个环节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谓组织结构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译名是“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形”都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或功能,人们在艺术形式中知觉到的样式,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实在结构,而是对象的刺激与大脑皮层反应的统一。
格式塔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第一,凡是格式塔,都是由各个部分组成,但绝不等于构成他的所有部分之和,一个格式塔是一个完全独立于这些部分的全新的整体。
第二,格式塔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其“变调性”。
一个格式塔,即使在其各构成成分――如大小、方向、位置等均改变的情况下,格式塔仍然存在(或不变)。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任何形都是一个格式塔。
所谓“形”,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自身有着独立于其他构成结构的独特性质。
从以上对格式塔的两种基本特征看,其中所指的“形”,不是单纯的“形状”,而是经验中的组织或结构,并且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
可以说,这个“形”和书法当中的“势”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书法艺术是一种线性的艺术,每一个笔画、偏旁部首直至整个汉字,在书写的过程当中都会讲究到“取势”一说。
每个部分都会有自己的“势”,但是汉字不会存在于这些单独的笔画里面,而是存在于整体配合,书法艺术也不是单个的笔画相加,而是在视知觉的作用下,将这些“势”整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字。
例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欧字向来是以“险峻”著称,这种“险”就是指一些单个笔画取势其实不是平衡的,比如像“青”字,可以看到帖子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取势,但是最后看到这个字都是“转危为安”非常稳定,是独立于基本笔画的新的整体。
格式塔的定律非常的多,但是总的来说有一条是“完形”,这也是为什么格式塔心理学被称为是“完形心理学”。
视知觉与格式塔心理学之定稿

对似动知觉的四种解释
• 第一种解释:似动现象是眼球运动的结果。 • 第二种解释:似动现象是由推理产生的。 • 第三种解释:因为被试者没有注意到两段线之间的空隙,所以产生运 动的错觉。 • 第四种解释:视觉后象说。运动知觉是由残留在视网膜上的痕迹造成 的。
• 惠特海默不同意上述解释:一,似动知觉是在眼球不移动的状况下获 得的;二,推理不能解释为什么只有一种间隔才产生运动知觉;三, 实验证明越是注意两段线之间的空隙,运动感就越强;四,眼球不移 动,两段线距离较宽,视网膜上先后接受刺激的部位就不接近,因而 刺激痕迹也不可能接近。同时,实验表明,如果似动知觉是视后象造 成的,那么眼球移动后所造成的后象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但实际情形 却是被试在两个方向上都产生了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
• 1910年,惠特海默从维也纳乘火车出门。在火车上,他观测到远处物 体随距离的不同而呈现静止或运动的景象,这刺激他产生了一个关于 运动视觉实验的想法,用以论证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 • 惠特海默的实验目标是,静止的画面如何产生运动的感觉。因为,显 然,画面是静止的,但我们却知觉到了运动。惠特海默把这种知觉到 的运动称为“似动现象”。 • 在法兰克福大学,惠特海默和考夫卡及苛勒共同建立了一间实验室, 配备了速示器,进行似动现象的实验。
鸭兔双重图。 与前面那张具有同样的双重含义。
图底关系
隐藏的图形
不能可能的鸟笼。 想想看么?
谢泼德桌面:两张桌面一样大小吗?
瑞 典 艺 术 家 奥 斯 卡 路 透 斯 沃 德 创 作 的 不 可 能 的 三 角 形 。
人像还是 花瓶?
隐藏着的拿破伦。 找找看,“拿破伦”在那里。
• 因此,一件物体的造型,对于视知觉来说,可以通过某种暗示而完成 。比如,当有人问及螺旋梯是什么样子时,可以通过手指在空中划圈 来指示之,而让问者产生印象。实际上螺旋梯并没有完整地描述出来 ,但与之相关的视觉概念却已经建立起来了。当然,这一过程得以建 立,则有赖于过去经验的积累。如果完全没有关于螺旋梯的任何知识 时,无论如何比划,也无法让人明白这种楼梯的外形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觉记忆
• 造型并不仅仅由眼下的观察而获得,很多时候要受惠于过去的经验。 现时观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观察者过去的生命有关,和在过去观 察中所积累的知识也相关概念有关,这说明视觉记忆比我们想象的要 更多地靠近观察本身,而不仅仅是记忆那么单一。这也说明,观察不 是孤立和记忆不是孤立一样,都是彼此相连的过程,并体现为一种视 知觉。
• 因此,一件物体的造型,对于视知觉来说,可以通过某种暗示而完成 。比如,当有人问及螺旋梯是什么样子时,可以通过手指在空中划圈 来指示之,而让问者产生印象。实际上螺旋梯并没有完整地描述出来 ,但与之相关的视觉概念却已经建立起来了。当然,这一过程得以建 立,则有赖于过去经验的积累。如果完全没有关于螺旋梯的任何知识 时,无论如何比划,也无法让人明白这种楼梯的外形特征。
似动现象表明格式塔的存在
• 按照惠特海默的看法,上述四种解释不能成立,原因在于:一,以元 素的组合,即两条线的感觉来解释似动这个整体的心理现象;二,以 物理现象来解释心理现象。 • 惠特海默认为,物理现象不同于心理现象,被试所观察到的现象同实 际发生的现象不一致。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也不是孤立的感觉元素 可以解释的。这说明,知觉本身就是一个被知觉到的整体,是一个格 式塔,是大脑整体属性同两条线的感觉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具有 一种朴素的,不能人为进行分析的经验。
多腿的大象。
视知觉概念
• 在有机体进化过程中,所谓视知觉,总是以把握最突出之结构特点而 开始。实验证明,放在两岁大的幼儿面前两只盒子,其中一只是三角 形的,总是放着他们喜欢吃的食品。经过若干次重复实验后,孩子就 对三角形产生深刻印象,而不管这三角形在大小上有什么变化,是否 倒置。有趣的是,当实验心理学家把相同实验放在白鼠身上时,其结 果竟然是相同的。 • 先前的心理学家以为,视知觉从一个局部开始,然后逐渐累积,最后 形成印象。但上述实验却推翻了这一看法,使人们意识到,视知觉总 是对整体立即产生反应,事物的整体性以及在结构上的总体特征是视 知觉的主要任务。三角形这个观念不是抽象思考后的产物,更不是对 个别事物之个别细节的记录,而是一种更直接因而更本质的经验。 • 这说明视知觉是对整体的一种经验,而不是对个别的反应。视知觉辨 明对象之整体性,而对象的个别形象并不包含在这一对视知觉的刺激 当中。整体性成为解释视知觉概念的一个关键。
似动现象
• 1910年,惠特海默从维也纳乘火车出门。在火车上,他观测到远处物 体随距离的不同而呈现静止或运动的景象,这刺激他产生了一个关于 运动视觉实验的想法,用以论证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 • 惠特海默的实验目标是,静止的画面如何产生运动的感觉。因为,显 然,画面是静止的,但我们却知觉到了运动。惠特海默把这种知觉到 的运动称为“似动现象”。 • 在法兰克福大学,惠特海默和考夫卡及苛勒共同建立了一间实验室, 配备了速示器,进行似动现象的实验。
视知觉是一种思维
• 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指出: • “我认为,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 他心理能力的一种特权,而是知觉本身的基本构成部分。” • 阿恩海姆接着说: • “把知觉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这正是我要加以排除的东西。因此, 我必须把‘认识的’和‘认识’这些字眼的意义加以扩大,使之包括 知觉。同样,我看不到有什么理由去制止人们把知觉中发生的事情称 之为‘思维’。至少从道理上说,没有哪一种思维活动,我们不能从 知觉活动中找到。因此,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
从似动现象到完形
•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就是视知觉。 •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也可以意译为“完形”,其英文对应 词是CONFIGURATION。 • 1912年,正在法兰克福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的惠特海默(WERTHEIMER, 1880-1943),就“似动现象”的研究成果撰写了一篇文章,叫《运 动知觉的实验研究》并发表。这一年于是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 • 当时集合在惠特海默身边的还有考夫卡(K KAFFKA,1886-1941)和 苛勒(W KOHLER,1887-1967),他们共同努力,创建了格式塔心理 学,对视知觉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线段实验
• 惠特海默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到屏幕上两条线,一条垂直, 另一条与垂直线形成20度或30度角。两条线依不同时间投射出来。如 果两条线出现的时间间隔是200毫秒或更长时间,被试看到的是两条 先后出现的直线,没有似动知觉产生。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间间隔小 于30毫秒,被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直线,也没有产生似动知觉。 但如果间隔时间为60毫秒,那么被试看到的是一条直线从一个位置移 动到另一个位置,似动知觉产生了。
鸭兔双重图。 与前面那张具有同样的双重含义。
图底关系
隐藏的图形
不能可能的鸟笼。 想想看,为什么 有这种情形?
球体的位置改变了吗?为什么?
谢泼德桌面:两张桌面一样大小吗?
瑞 典 艺 术 家 奥 斯 卡 路 透 斯 沃 德 创 作 的 不 可 能 的 三 角 形 。
人像还是 花瓶?
隐藏着的拿破伦。 找找看,“拿破伦”在那里。
视知觉是一种认识
• 今天,随着视知觉心理学的发展,视觉研究的深入,绝大多数学者和 科学家已经对视觉现象有了基本认识。他们发现,视知觉也有其逻辑 性,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各种视觉产品,包括 艺术品,工艺品,设计,影视作品,装饰品等等,不仅是视觉方面的 成果,更重要的是,它们证明了视知觉本身的文化意义。 • 这说明,视知觉是人类把握世界和认识真理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 视知觉是一种认识。
• 西莫恩认为:用艺术的方式把握生活的能力,并不是少数几个天才的 艺术专家所特有的,而是属于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的,因为大自然给 每一个健全的人都赋予了一双眼睛。
“心灵主义”的误区
• 随后阿恩海姆就陷入到“心灵主义”的泥坑中了。 • 他说:眼睛在观看一幅简单的线条画之类的简单行为中,表现了一种 追求统一和秩序的倾向。这句话是对的。接着,他又说:“视觉形象 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 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那些赋予思想家和艺术家的行为以高贵性的 东西只能是心灵。” • 其实,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已经对“心灵主义”所导致的“白板理论” 的错误有过说明。
完形与运动的视知觉
错觉与图形
• 以下图形提示了错觉的现象,以及观看当中的一些问题。 • 图形大部分来自艺术家的创作,但也一部分出自那些研究视觉现象的 科学家之手。即使是艺术家的创作,也可以视为是对科学家所提出的 概念的一种视觉解释。 • 其中最重要的是揭示了“视知觉”这么一种事实。
我妻子, 我岳母? 这是一张典 型的具有双 重含义的错 觉视图,包 含着对立的 肖像。我们 即使知道了 其中的含义 ,也不同时 解读出来。
知觉到的对象是一个整体
•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知道了视知觉的一般定义与含义,我们知道,视 知觉指的是视觉来把握对象的过程。 • 但是,我们在观看时,究竟是先看到对象的细部,还是先看到对象的 整体特征? • 观看当然是看对象的外形。但是,所谓“形状”本身就是一个带抽象 性的概念。 • 如果观看首先把握的是整体,这只能说明视知觉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 否则,这种现象是不可想象的。 • 这个问题正是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所希望解决的问题。
• 比如,我们观看一张脸,我们认为这张脸是圆形的,但显然,圆形的 观念并不是刺激的一部分,因为每一个人的脸都只是近似圆形而已。 我们能够感知到圆形,说明圆形已经先于观看而存在于我们的视知觉 当中,但我们不能据此而声明,圆形本身是先验的,而不是刺激所产 生的。就视知觉而言,刺激总是知觉的开始,当刺激物能够唤起大脑 的一种普遍感觉到的特殊样式之后,刺激才能产生意义,一种视觉上 的意义,对象才能进入到视知觉当中。 • 我们要认清的是,视知觉并不包括刺激物自身,不论这刺激物是整体 还是个别,视知觉所建立的,是一种表象,外形的表象。刺激物由什 么物质构成,实质状态如何,对视知觉没有意义,只有其整体的外形 才能对视知觉产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视知觉的工作就是,把感知 对象,也就是刺激物在外形上的普遍性质辨认下来即可。
视知觉是一种选择
• 阿恩海姆说:“大量事实证明,有机体的知觉能力,是随着能够逐渐 把握外部事物的突出结构特征而发展起来的。” • 从这个意义来看,视知觉是一种选择,通过辨别不同物体的外形达到 和外部世界建立安全空间的目的。 • 更重要的是,视知觉这样一种选择能力,在低级动物的生存活动中就 已经存在,它绝不是大脑和意识发展起来之后的产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视觉是一种逻辑
• 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是: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 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 • 沙尔夫-西莫恩就艺术的认知方式指出:心灵在为获取一个有秩序的 现实概念的过程中,总是以一种法定的和合乎逻辑的方式,从把握最 简单的知觉式样开始,逐渐过渡到把握最复杂的式样。
艺术属于每一个人
整体大于局部
• 这样,惠特海默就得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整体不是元 素之和,不能通过各个部分的相加来获得。整体先于局部,并决定着 部分的性质。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觉感受的方式并不是局部加局部,而是对其整 体的把握。这说明知觉本身存着一种判断框架,用以观察与认识。
整体不是个别之和
• 美国艺术研究学者和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谈到视知觉的这个格式塔特 征时指出: • “冯 艾伦费尔斯在他那篇首次提到格式塔这个名字的论文中指出, 如果让12名听众同时倾听一首由12个乐音组成的曲子,每一个人规 定只听取其中的一个乐音,这12个人的经验相加的和决不会等同于同 一个人听了整首曲子之后的经验。后期格式塔学派所作的一系列试验 都是旨在证明,在一个整体式样中,各个不同要素的表象看上去究竟 是什么样子,主要是取决于这一要素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 用。”
对似动知觉的四种解释
• 第一种解释:似动现象是眼球运动的结果。 • 第二种解释:似动现象是由推理产生的。 • 第三种解释:因为被试者没有注意到两段线之间的空隙,所以产生运 动的错觉。 • 第四种解释:视觉后象说。运动知觉是由残留在视网膜上的痕迹造成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