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劳动法及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论劳动法基本原则

引言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导劳动法制全过程 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体现着劳动法的 基本理念和部门法追求 , 是把握劳动法理论和制 度精髓的切人点。 揭示和研讨劳动 是劳动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劳动法基本原则 的确立不仅是劳动法理论 研究的重要任务,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我国劳动 立法和执法。 从劳动立法来看, 由于我国劳动法典 在确立时功 现我国的立法特色,脏 不宜细, . 目 丑 宜简不宜繁, 因而劳动法典仅有一百零七条, 远远 不能满足对具体劳动关系调整的需要。因而劳动 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不仅是我 国劳动法学研究的重 要任务, 也是关系到劳动立法 、 执法的重要问题 , 因此尽快通过立法形式 ,明确我国劳动法基本原 则的内容迫在眉睫。 2我国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研究现状及缺陷 31 驴 男动看 合 法权益 则 .伤 三方原则的内容 、 组织机构和程序我国立法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主要可分为两部 还未有规定, 应该说实行三 方原则目 前还有—定 我国劳动法学界对劳动法基本原则问题 的 —是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 二是保护劳动者的 难度, 有待于完善 , 但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也应有 研究较为薄弱 , 有关研讨文章也 少见到, 很 为数不 分, 多的劳动法教材或专著中常设有一章或一节, 又 其他合法权益。 劳动权的本质 E 是生存权, 是指 同 -定的超前性,要为成熟的市场经济打下—定的 。 多为泛泛祈谈 , 缺乏深度和新意。 综观劳动法各种 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均有获得参加社会劳动 基础; 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和规范, 实行 有代表性的著述, 关于我国劳动法基本厉贝 的各 -4 三方原则越来越有其必要性 , 因此三方原则应作 保 障劳动权原则的含义应包括 以下几方面 为我国劳动法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 , 在协调劳动 种表述大致可以划分为 四 : 类 第一类 , 以高等学校法学统编教材《 劳动法 内容: 关系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学》 和全 国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教材《 劳动法学》 为 () 1凡是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公 民 都有平等 3 3社会化原则 ( 公法手段和私法手段相结 代表, 为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是: 认 公民有 地获得劳动机会的权利 , 有根据其志愿 、 才能、 教 合原则) 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 改进劳动组织 , 不断提 育程度并在考虑社会需求的情况下选择职业及工 劳动法属于社会法 , 以社会为本位 , 了 形成 社会 , 调整法为形式的立法体系。因此 , 劳动关系 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则;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 种的权利。 则; 在发展生产 的基础上, 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 ( )国家有义务保障劳动者获得劳动权 , 的调整 既不能单纯地依靠合同化手段 ( 2 当 私法手 遇的原则 ( 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 劳动者谋求不到工作时国家应给予帮助、扶持或 段)也不能只依靠基准化手段( , 公法手段 )而是 。 利原则)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保护和权利的原 提供必要的生活费。 ; 将其纳 人 将基准化与合同化相结合的}会化调整 土 () 3劳动者有按其劳动 的数量与质量获得不 的轨道 中 。 来 则; 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 劳 动者有集会 、 结社的自由和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利 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数额的劳动报酬的权。 () 1劳动关系的合同化。合同化是自主化 的 的原 则)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 ; 民族平等的原则 ; () 4 必须尊重 劳动权 , 任何组织 和个人不得 表现形式 , 它是要将所有的劳动关系逐步纳入合 劳动者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 ; 劳动 侵犯他人的劳动权 , 对劳动力使用者滥用解雇权 同的运行轨道 , 使合同成为劳动关系的维系方式 者有遵守劳动纪律的义务的原则 ;劳动者享有物 的行为应当加以限制。 和权利义务确定方式。劳动关系的合同化调整主 质帮助的权利的原则;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 () 5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 , 又是公民的义务 。 要体现在劳动合同制度上。劳动合同是指受雇人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首先是最基本的保 以劳动给付为 目 , 的原则。 的 有偿 的为雇用 人 所使用之契 是对劳动者基本利益的保护。 这种基本利益就 约 。 市场经济要求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进行 第二类 , 全国高等政法 院校规划教材《 劳动 护 , 法学》 认为 ,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为以下四项 : 维 是国家通过劳动法律 、 法规颁布的、 强制实施 的、 流通。 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 人 单位利益相结合的 普遍适用 的最低的劳动标准、 最基本的劳动条件 , () 2 劳动关系的基准化 。 由于劳动力的人身 原则 ; 贯彻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 的 原则 ; 坚 要求用 ^ 、 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条件和劳动标 化特点 , 国家有必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劳动者的合 劳动条件的基准化原则是建立在保护劳 持劳动者平 等竞争 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 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 ,这种基本利益应 当获得绝 法权益。 则: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 对性的保护 , 这种最基本的保护对所有用 人 单位 动者合 法权益原则 的基础上的。 劳动关系基准化 原则。 要求都应当是一致的, 不应由于用 ^ 、 单位所有制 就是指劳动关系的调整 , 应当由国家通过劳动立 第三类,上海人民出版 出版的 《 劳工神 的不同或组织形式不同而有所差异。 “ 法, 制定劳动基准, 明确劳动条件 , 和保障劳 约束 圣” 的卫士——劳动法》 主张 , 我国劳动法应确立 其次是平等的保护。 平等的保护是指所有劳 动权利和义务而进行。根据其他国家的立法经 以下四项原则 : 劳动关系协÷ 的合同化 ; j 劳动条件 动者不因其民族 、 、 种族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 财 验 , 国对国有企业 , 我 集体企业, 三资企业等所有 的基准化; 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 ; 劳动执法的规范 产状况、 宗教信仰、 职业、 劳动关系的性质有何不 用人单位规定最低劳动标准 , 使劳动者得到最基 化。 同, 其法律地位是相同的, 其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 本的保护 , 同时也保证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的 自 第 四类 ,九五” “ 规划高等学校法学教材《 劳 受我国劳动法的保护 , 不应有任何歧视或差异。 但 主权 。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劳动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作为一种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具有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本文将对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进行详细探讨。
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 平等原则:劳动法倡导平等对待,禁止任何形式的不平等对待和歧视。
雇主应当在聘用、晋升、解聘等方面平等对待员工,不得因种族、性别、宗教、国籍等因素歧视员工。
2. 自由原则:劳动法强调劳动者的自由权利,包括自由选择劳动、自由选择职业、自由选择劳动合同等。
员工应当享有选择工作的自由,并拥有自主决策权。
3. 安全健康原则: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权益,要求雇主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雇主应制定相关安全措施并落实执行。
4. 合理就业原则:劳动法倡导员工的合理就业,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雇主应当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和工资待遇,确保员工的合理收入和工作条件。
5. 公平竞争原则:劳动法追求公平竞争,禁止不正当竞争和不公平竞争行为。
雇主和员工应当依法公平竞争,遵守职业道德和商业规范。
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1. 劳动者权益保护:劳动法适用于所有劳动者,包括企业职工、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劳动者。
无论劳动者身份和工作地点如何,劳动法都应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2. 雇佣关系:劳动法适用于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雇佣关系。
不论雇佣双方的身份和职业,只要存在雇佣关系就适用劳动法。
3. 劳动合同:劳动法通常适用于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等方面。
劳动合同是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文件,是劳动法约束双方行为的重要依据。
4. 劳动争议解决:劳动法适用于劳动争议的解决,包括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程序。
当劳动双方发生争议时,有劳动法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总结起来,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原则、自由原则、安全健康原则、合理就业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劳动者权益保护、雇佣关系、劳动合同和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
浅论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浅论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基本目的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衡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围绕劳动法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进程、基本原则及如何遵守劳动法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劳动法。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1975年和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这两部法律的实施,为保障劳动者权益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就业、协商签订劳动合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平等就业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或排斥劳动者。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应当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协商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法规定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最高工时限制、安全卫生保障等。
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各项权利,如休息休假、工资报酬、职业培训等。
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劳动法规定了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帮助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劳动法通过规定劳动争议处理、集体协商等制度,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当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应当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争议,避免矛盾激化。
为了遵守劳动法律,企业和劳动者需要共同努力。
企业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招工,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严格执行国家工时制度,确保员工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
同时,企业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为员工提供必要的职业安全卫生条件。
劳动者应当了解和遵守劳动法规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劳动法的三大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三大基本原则劳动法是指国家关于劳动和就业等方面规定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发展的法律体系。
在劳动法中,包含了三大基本原则:一、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在劳动关系中,雇主和雇员之间应当平等相待,彼此尊重,对待变相限制劳动者的自由行为予以禁止。
雇主不能根据性别、民族、宗教信仰、身体状况、家庭出身、政治面貌等因素差别待遇劳动者。
就业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就是一种典型的违反平等原则的现象。
性别歧视会导致女性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上的不平等待遇。
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现象,我们应当强调根据工作能力和表现来评价和选择员工,不应该因为性别和婚育等因素而对待员工不平等。
二、劳动关系自由化原则劳动关系自由化原则强调员工的自由组织以及对工作的自主选择。
员工可以自主选择工作岗位和劳动条件,并且可以自由组织代表工会进行谈判。
同时,业主也不能强迫员工从事不符合其利益的劳动工作,也不能限制员工享有法定的休息和福利待遇。
然而,现实情况下,有些雇主会假借提供提前签订聘用合同等方式来达到限制员工离职的目的,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劳动法规定的。
为了维护劳动者的自由权利和保护雇主合法权利,必须遵守劳动法规定的自由原则和合法权利。
三、保护劳动者利益原则保护劳动者利益是劳动法三大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的核心是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生活权和人身权利益不受侵犯。
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
在劳动者的利益方面,劳动法律体系中还包括了内部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待遇报酬、劳动时间、年休假等等。
此外,劳动者还享有机会平等,能够接受权利和义务的相同对待;享有教育和培训机会,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法律基本知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规定

法律基本知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规定劳动法是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旨在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并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本文将介绍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以加深对劳动法的了解。
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 平等原则劳动法明确规定,不论性别、种族、国籍、宗教信仰、出身、学历等,所有劳动者在劳动和就业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平等对待不同劳动者,不得歧视或限制劳动者的权利。
2. 自由原则劳动法保障劳动者有劳动的自由权利,劳动者有权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职业以及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在雇佣过程中不得限制劳动者的自由意志,使用劳动者也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3. 保护原则劳动法重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和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权。
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工资、劳动时间、工作条件、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提供了相关的保护规定。
4. 代表原则劳动法承认工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劳动者通过工会组织行使自己的权益和维护利益。
用人单位应当与工会进行平等协商,解决劳动关系中的争议和问题。
5. 协商原则劳动法强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协商和合作,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问题。
在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和终止等事项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
二、劳动法的基本规定1. 劳动合同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建立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应当包括劳动条件、工资待遇、工作时间、休假制度、社会保险等内容。
双方应当遵守劳动合同约定的条款。
2. 劳动时间劳动法规定工作时间不超过每日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
超过工作时间的加班,应当支付相应的加班工资。
对于特殊行业或岗位,劳动法也作出了相应的工作时间安排。
3. 工资待遇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权获得按劳动成果或工作价值计算的合理工资。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并保证工资的最低标准。
4. 劳动保护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和健康。
论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论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其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体系的核心。
劳动法基本原则包括平等就业、合同自由、工作安全、福利保障、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劳动保护、劳动纠纷处理等方面。
平等就业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平等就业是指在招聘、录用、晋升、培训等方面,不因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等因素而歧视任何人。
平等就业原则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
合同自由是劳动法的另一基本原则。
合同自由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自主签订劳动合同。
合同自由原则的实施,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三,工作安全是劳动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工作安全是指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工作安全原则的实施,有利于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四,福利保障是劳动法的另一基本原则。
福利保障是指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合理的福利待遇,包括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带薪休假等。
福利保障原则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积极性。
第五,劳动报酬是劳动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劳动报酬是指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劳动报酬原则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六,劳动时间是劳动法的另一基本原则。
劳动时间是指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劳动时间原则的实施,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积极性。
第七,劳动保护是劳动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劳动保护是指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劳动保护原则的实施,有利于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劳动纠纷处理是劳动法的另一基本原则。
劳动纠纷处理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发生劳动纠纷时,应当按照法律程序进行调解、仲裁或诉讼。
简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简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关系的基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法律上可依据的框架,为保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提供依据。
一、法律平等原则按照法律平等原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应当遵守劳动法的规定,不得具有任何特殊的资格。
此外,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必须遵守劳动合同等劳动法的规定,并尊重彼此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公平的劳动权利。
二、完整原则完整原则是劳动法的主要原则。
按照完整原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有义务遵守劳动合同,并尊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履行不可分割的合同责任。
同时,双方必须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履行劳动合同,严格遵守劳动合同中的规定,并在涉及劳动法的规定中保护劳动者的权利。
三、自愿原则按照自愿原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以任意协商,自主选择,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和自愿选择,经过友好协商,自愿签订劳动合同,自愿接受工作安排,并自愿履行约定的义务。
四、保护原则按照保护原则,劳动法规定了一系列保护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劳动关系双方提供保护。
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劳动者充分的保护,不得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劳动者也有责任遵守劳动法的规定,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五、协商原则协商原则强调,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应以协商的方式解决劳动关系中可能出现的纠纷。
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双方可以通过协商加以解决,并应当维护劳动关系的正常和谐。
六、保护原则按照保护原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有义务保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
一方面,用人单位应当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给予劳动者充分的保护;另一方面,劳动者也有义务遵守劳动法规定,尊重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法律平等原则、完整原则、自愿原则、保护原则、协商原则和保护原则,这些原则是劳动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公正的支柱。
如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能遵守这些原则,就可以保证劳动关系的正常和谐,也可以增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信心,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劳动法的三大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三大基本原则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与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原则体现了平等保护、公平公正、保护弱势群体等方面的原则。
一、平等保护原则平等保护原则是劳动法的核心原则之一、它主要体现在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平等对待和平等权利保护上。
平等保护原则要求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不得歧视劳动者的国籍、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年龄等个人属性,保障每个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受到平等的待遇。
平等保护原则的具体体现包括:1.平等就业权:用人单位不得因劳动者的个人属性而拒绝招用或不平等对待劳动者,在面试、录用和职场晋升中,应当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
2.平等工资待遇: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技能等因素合理确定工资待遇,不得以个人属性为由差别对待。
3.平等劳动条件: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公平、公正、安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不得进行任何歧视行为。
二、公平公正原则公平公正原则是劳动法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公平公正原则要求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根据劳动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协商和平等交流,并且根据劳动者的贡献和劳动条件的变化,公正分配劳动收益。
公平公正原则的具体体现包括:1.公平解雇原则:用人单位解雇劳动者时,应当依法进行,不得随意或滥用解雇权。
雇主应当提供合理的解雇原因,并在解雇程序中提供合理的防范和救济措施,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公正劳动争议处理原则:当劳动双方发生争议时,应当通过协商、调解等途径解决问题,并通过劳动争议的合理解决程序,维护平等和公正。
3.公正分配劳动收益原则: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岗位要求、市场行情等因素,公正分配劳动收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弱势群体原则劳动法还强调保护劳动关系中的弱势群体,确保他们享有平等的劳动权益。
弱势群体可以是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他们在劳动关系中可能面临更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纲一、拟好论文题目试论劳动法及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二、论文内容1、劳动法的概念2、劳动者的概念3、广义上和狭义上的劳动法内涵4、各国劳动法的表现形式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那些内容6、与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关的其他内容7、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目录摘要………………………………………………1关键词………………………………………………1论文题目………………………………………………1一、劳动法的概念及劳动者的概念…………………1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3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6四、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9参考文献………………………………………………10摘要:劳动法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是劳动法法典和其他单行劳动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
本论文阐述了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若干内容和重要作用,强调了劳动法基本原则是劳动法这一部门法效力最高的指导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本文也侧面论述了与劳动法基本原则有关的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关键词:主体平等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正文:要想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和劳动者的概念。
对于劳动法的概念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上的理解;一种是广义上的理解。
狭义上的理解,劳动法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制定和颁布的全国性综合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这样的劳动法对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进行统一调整,这种法律各国名称不同,如《劳动法》、《劳动关系法》、《劳资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基本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相当长的时期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综合性法。
法律效力较高的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主要由大量的单行法规调整,经过多次起草和更改工作,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部法律于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这种法律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狭义上的劳动法。
因为这种法律它是由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
这部法律统一适用于全国(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这部法律内容包括涉及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法律。
这部法律为制定单行劳动法规和地方性劳动立法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现在世界各国多数制定并颁布了法典式的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广义上的劳动法调整的是两部分社会关系,即除劳动关系外,还调整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广义劳动法是所有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也就是说,它不只是指一部法典式的法律,而是包括宪法中的相关规定,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劳动部门和社会保障颁布的部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各部门联合颁布的规章等,因此称为法律规范总称。
从劳动法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广义上的劳动法还是狭义上的劳动法,尽管各国劳动法的名称不同,但劳动法都是和劳动有关的法律。
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停止劳动,因此劳动是人们经常广义上使用的名称,但是劳动法的劳动可不是一般人们称的劳动,这一点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劳动法上的劳动是具有明显特征的,一般是指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全过程中的劳动,如劳动就业法律保障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劳动,劳动法上的劳动带有劳雇关系或劳雇关系的劳动,区别于单个的职务劳动。
弄清楚劳动法的概念,我们就不难了解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劳动法是调整两部分社会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主要社会关系除劳动关系外,劳动法还调整与其有密切联系的一些社会关系。
因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中国的劳动法与国际的劳动法都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们在自然劳动中必然形成的社会劳动关系,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法的形成经历了风风雨雨和无数次变革,才延续到今天,形成一种固定化、规模化、规范性,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以生产关系需要的法律规范的法典。
我们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概念,及其发展变革的历史,就不难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是劳动法法典和其他单行劳动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这一部门法内效力最高的指导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
正确地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对劳动法基本原则在劳动法某个方面的具体原则中的地位有个清晰的认识,以便我们在学述及审判实践中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正确关系,起到法制化的良好效果。
具体的来说,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宪法,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从而可以看出劳动法的法律地位,我国宪法在总纲的第6条中规定了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不同于宪法的原则。
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宪法原则是各部门法的指导原则,劳动法也毫不例外,必须服从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指导思想,劳动法基本原则根据宪法原则确定,它是劳动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所特有的原则。
[!--empirenews.page--]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又不同于劳动法的具体原则,前者在效力层次上比后者高,劳动法基本原则在劳动法范围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劳动法法典和其他单行劳动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而劳动法的具体原则仅适用于劳动法的某个方面如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它必须符合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了解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劳动法的具体原则的区别,我们再来看看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是什么,劳动法中所体现的原则,精神有许多,要衡量一个所谓的原则是否能够成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需要一定的规格和标准,这就是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标准。
首先劳动法基本原则应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劳动法基本原则是规范各种劳动关系的共同的通则。
它不同于劳动法的具体原则,并不是为了向人们指明具体的行为方式,而是要为劳动法指引前进的方向,抽象性地决定了劳动法基本原则适用的范围的广度,具有统一的指导性和适用性,是制定各种劳动法律法规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
其次,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这是因为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是由社会的经济制度、文化传统所决定的,而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在一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由其决定的劳动法基本原则也必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要社会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不发生变化,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必然具有全面的覆盖性和高度的权威性。
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具有全面的覆盖性和高度的权威性,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能够覆盖劳动法所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各项劳动法律制度,这是劳动法基本原则与劳动法具体原则的区别。
由于劳动法基本原则是劳动法这一部门法内效力最高的指导原则,因此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各项具体的劳动法律法规的内容,都不得与劳动法基本原则相抵触,劳动法基本原则决定了劳动法的发展方向及其基本任务。
各种劳动法主体在劳动领域的行为,都必须受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约束,甚至各种劳动问题的处理,也要以劳动法基本原则为基本依据。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在理论上一[1][2][3]下一页直存在着争议,学者们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提出了对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不同看法。
综观各种关于劳动法的有代表性的著述,关于我国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不同看法,基本表述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类。
第一类:以高等学校法学统编教材1996年出版的、由关怀主编的《劳动法学》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由李景森主编的《劳动法学》为代表,认为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该有:第一,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
第二,改进劳动组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则。
第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劳动待遇的原则(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
第四,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保护的权利的原则。
第五,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原则(劳动者有集会、结社的自由和参加民主管理的权利的原则)。
第六,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
第七,劳动者享有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
[!--empirenews.page--]第八,劳动者有遵守劳动纪律的原则。
第九,劳动者享有物质帮助的原则。
第十,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
第二类:全国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由郭婕等主编的《劳动法学》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第一,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贯彻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坚持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实行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类:由上海人民出版社董保华所著《劳工神圣的卫士——劳动法》认为,我国劳动法基本原则应分为以下四种:第一,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
第二,劳动条件的基准化。
第三,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
第四,劳动执法的规范化。
第四类:“九五”规划高等学校法学教材,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王全兴所著《劳动法》认为,我国劳动法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的原则。
第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第三,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
第五类:世界银行法律援助项目法学系列文库——经济法系列《劳动法学》,由冯彦君所著,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劳动法学认为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项:第一,劳动自由原则。
第二,劳动协调原则。
第三,劳动保障原则。
以上各种观点从各种不同角度提出了劳动法学基本原则,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结合各种观点我们认为劳动法基本原则主要有劳动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劳动法主体利益相平衡原则。
下面笔者简述一下各基本原则的内容。
(一)劳动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规定被确立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表明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从事劳动,既是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又是履行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
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从事劳动的平等权利,即享有劳动权。
所谓劳动权,指的是公民按照法律的规定,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权和职业选择权。
劳动权是关系到公民的生活保障,关系到劳动者聪明才智发挥,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
公民只要有劳动能力,不论性别、民族、财产状况等的不同,都有权参加劳动并获得劳动报酬,有权依法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人单位,有权利用国家、社会提供的各种机会参加不同的培训,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