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6.物体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和重力之间是什么关系?(借助上节课固体压力进行引导)
7.引导学生进行公式的推导和展示
8.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深度
四、达标测试
1.潜到海面下50m的潜水员,受到的海水压强是多大?
2.某水库大坝距库底140m,当水深为100m时,坝底受到的水的压强是多大?学生观 Nhomakorabea思考问题
观察现象得出液液体压强的特点
姓名:刘丙华
年级:八年级
学科:物理
编号:0902
课题:液体的压强(1)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2、教材分析
教材从液体的流动性和液体有重力出发研究了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也有压强。重点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利用物理模型“液柱”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认识较少。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
开放
导入
核心过程推进
开放式延伸
图片导入:
1.深水潜水员为什么要穿抗压潜水服潜水?
2.深海中的带鱼捕到岸上为什么常常会死亡?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实验演示:向底部和侧面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内灌水,观察橡皮膜的形变情况。
2.学生实验:在瓶子上扎孔,往瓶子里注水,观察实验现象,说出实验结论。
3、学生分析
液体压强是在学生学习了压强的定义之后,学习的又一个关于压强的知识点。由于压强学生掌握不是太牢固,所以在学习本节课时,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要对前面的已有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另外,液体的压强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但是对于液体压强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利用物理模型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液体的压强_教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液体的压强_教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只在修筑了大坝的江河中航行结构和船通过船闸的过程。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液体的压强
连通器
教学目标
1.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2.知道连通器的应用
3.知道船闸是连通器的应用之一,知道船只通过船闸的简单过程。
重点
连通器的原理
难点
连通器的应用
教具
演示
连通器,红水
学生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液体压强规律?
2.液体压强的公式?
3.计算右图A.B点压强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如上图甲乙
2.介绍几种连通器,
演示:在连通器中倒入红水,让学生观察每个容器中的水面的高度。(相平)再把连通器慢慢倾斜一个角度,让学生观察水面是否相平(仍相平)
小结实验结果:连通器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
1.连通器的原理(用课本图讲述)
2.列举例子,说明连通器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讲述船闸
先讲述船闸是一个巨大的连通器,根据连通器的特点,船

液体压力压强问题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液体压力压强问题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能 反 应 液 体
师生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
压强的工作
由于具有重力和流动性,对容器底
原理。
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不仅
有向下的压强,也有向上的压强,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
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都相等;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
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
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大量事例引入课题,创造一个物理情境 , 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流体压强的存在。然后利用已有的固体
压强的概念,引导学生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包括用橡 皮膜的形变代表液体压强的存在,用形变的程度代表液体压强的大 小等问题。然后通过对各种方案的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体会到液体 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特点。然后利用设计最优的方案 去探究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特点及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 关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更强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在整个 探究过程中处于主动,发挥主体地位,同时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 充满成就感。
出示例题,指导演练。 三、连通器
出示连通器,观察连通器在结构上 有什么特点?
往连通器中注入红色的水。观察:各 容器中液面是相平的吗?
将连通器靠近黑板后并引导学生观 学生观察,参与实验。 察水面找学生画出各液面所在黑板 上的位置,连线。
各液面是否 相平很难观 察,特别是 在连通器倾 斜的情况 下,因此改 进实验方法 可减少视差 带来的误
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图3
用理论上的
推导能进一
步验证前面
科学探究的
画出模型,引导学生进行 正确性。推导
推导。
过程中因为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压强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教材以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这样的编排顺序,让学生一步一步去探究和掌握压强的知识。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建立了压强的概念,知道了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这节课我们希望能扩展学生对压强的认识。

这节课在本章中的要求并不高,但相关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却不少,因此,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清晰的了解液体压强特点,为学习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船闸的工作过程)作一个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可令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注意突出“学生是主体”的原则,按照“猜想-探究-归纳”的步骤,启发学生去猜想液体内部压强跟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探究实验去验证猜想,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主导的作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提醒,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难点在于要明确液体的“深度”指的是什么?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

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2、启发学生通过实验去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3、帮助、引导学生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并推导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1、演示实验。

证明液体也会产生压强2、利用多媒体手段,必要时把实验的关键部分放大、定格,引导学生从看到的关键部分,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有一位名叫约翰.墨雷的海洋学家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三只大小不同的玻璃管的两端都用白蜡封死,再用麻布包紧,然后把玻璃管塞进一端开口的铜管里,水可以从铜管口进去。

然后把这根铜管沉到5000米的深海里。

当他把铜管吊上来的时候,不禁惊呆了------麻布里的玻璃管不见了,只剩下一堆雪花似的玻璃粉!(二)演示实验,证明液体对盛载它的容器有压强1、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第九章第2节液体压强【新课导入】展示图片,思考问题?1、生活中为什么没见过活带鱼?2、拦河大坝为什么上窄下宽?3、在不同海域潜水为什么着不同衣服?【新课讲授】(一)出示课标要求,学生齐声朗读: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 1.分解课标,学习目标之一:通过实验,解决下列问题:1.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2.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一实验结论: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有压强实验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一)提出问题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二)猜想与假设通过图3,猜想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可能有方向,深度,液体密度。

(设计思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而使陌生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

该环节是学生思维最独特、最发散的环节。

学生的想法很多,发散思维得到从没有过的训练,他们的好多想法来自生活,他们更熟悉,更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这几个环节中,只起组织、引导的作用。

为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赶进度,匆匆而过,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讨论,在最能锻炼学生能力的环节,达不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根据刚才的讨论,请你谈谈对液体压强有关因素的看法。

猜想:液体的内部压强大小与深度、密度(液体的种类)有关,且不同的深度压强不同,不同的液体中同一位置的压强也不同。

(三)进行实验我们用实验来验证,现在有这样一种测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请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本实验用到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时,要保持液体的种类不变;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时,要保持深度液体的种类不变)下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目的:探究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探究一:液体压强与方向的关系。

探究二: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探究三: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液体的压强_教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液体的压强_教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液体压强
教学目标1.巩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知识。

2.在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记住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初步培养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基础上学会对液体压强的计算难点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演示
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盛水的大烧杯,中心悬线的圆硬塑料片,
红水,滴管。

学生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
1.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液体压强有什么特点?
2.准备知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据密度公式求质量公式?重力公式?
二、新课教学
1.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和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深度增加压强增大;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计算(分析推导)
(1)演示:
①把悬塑料片放入水中;
②悬线穿过玻璃管,把管竖直插入水中;
③拉起塑料片盖住管底;
④用红水把管中的液体柱染成红色,方便观察。

(先让学生思考右边的液体柱的体积、质量、和重力怎么样算出来)
(2)分析
①液柱的体积:v=Sh ;
②液柱质量:m=ρv=ρSh
③液柱的重力:G=mg=ρShg;
④液柱对塑料片的压力:F=G=ρShg
⑤液柱对塑料征的压强:p=F/S=ρShg/S=ρgh
⑥推导结果:p=ρgh
(3)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①式中ρ是液体的密度,单位是kg/m3;。

液体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液体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学习本节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本节教材安排在固体压力压强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液体压强,是对压力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为以后学习气体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的大小等奠定基础。

液体压强的规律对学生了解自然,及其在生产建设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1)心理特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容易对新事物新知识产生兴趣。

但观察目的性不强,由于过分关注现象而忽视对问题的思考导致对现象的肤浅认识和误解。

(2)思维特点:已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考能力,抽象思维逐渐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实践中的直接认识及习惯观念。

即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3)方法,能力:学生对科学探究已有一定的认识,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已有初步了解。

为本节学习提供了基础。

●设计思想人教版教科书对于本节课的设计理念非常在乎对学生的启发,着重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探究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

然而,由于课时的安排,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对于为什么能想到用这样的实验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等问题并不明确。

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出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验来,通过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实践出来的知识往往比较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大量事例引入课题,创造一个物理情境,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流体压强的存在。

然后利用已有的固体压强的概念,引导学生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包括用橡皮膜的形变代表液体压强的存在,用形变的程度代表液体压强的大小等问题。

然后通过对各种方案的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体会到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特点。

然后利用设计最优的方案去探究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特点及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更强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盲目的赶课时。

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处于主动,发挥主体地位,同时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充满成就感。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2节 液体的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121团第二中学何建伟液体的压强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及液体内部都有压强2.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并知道液体压强和深度、密度有关3.可以根据公式比较液体压强大小4.了解液体压强和液体重力关系5.了解连通器的原理二、教学重点1.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应用3.可以根据公式比较液体压强大小三、教学难点1.对p=ρgh的理解及深度理解2.液体对底部压力和液体重力的关系四、教具液体压强演示仪、U型管压强计等。

五、教学教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预习:课本第33到36页。

引入:先看1个照片思考三个问题。

潜水员潜水为什么要穿潜水服?潜水服造价高昂,为什么只能潜到水下660米?如果想知道答案,想知道更加专业的答案就要认真听课。

(二)液体压强的特点1.感受液体压强引入:固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会对支撑它的物体有压力,我们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称为压强。

问:液体受不受重力?(受) 那么液体对支撑它的容器底部是否有压力有压强?对烧杯壁是否有压力有压强?(向学生出示一个装水的烧杯)演示实验一:(1)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现象:倒水前试管瓶底橡皮膜是平的,倒水后橡皮膜向下凸出。

结论: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2)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现象:倒水前侧壁橡皮膜是平的,倒水后侧壁橡皮膜向外凸出。

分析:如果把杯子撤掉,由于水有流动性,水就会散开,说明杯子阻碍了水的流动,从而可以看出水因具有流动性而对杯壁也有压强,这点和固体不同。

结论:液体由于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演示实验二:向容器中加入更多的水会有什么样的现象?(侧壁和底部橡皮膜向外凸出越明显)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液柱越高对底部和侧壁的压强越大)。

问: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2.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1)实验器材: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盐水、刻度尺等;(2)教师出示U 形管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道微小压强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2.知道流体的概念和流体压强的基本特点;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发展学生由猜想到实验设计、现象分析的能力,由现象概括结论的归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
液体内一点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

【教学器材】
侧面有开口并配有橡皮膜的容器一个、微小压强计、烧杯每组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一起看这样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

)生:观察,思考。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生:讨论,回答。

水对底部有压强。

师:请大家继续看。

(教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生:观察,思考
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这又说明什么?
师:讨论,回答。

水对侧面有压强。

(说明:现在生活中,时常用塑料袋子装液体,如在青岛用塑料袋子盛啤酒、豆浆等。

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得到启发,设计的实验更加贴近生活,学生会觉着亲切,学生更加乐于思考,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3)液体压强的大小计算。

1.提出问题设计方案。

2.挑选方案,推导公式。

画出烧杯、玻璃管的结构图,带领学生对橡皮膜进行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分析F水柱=G水柱=ρ水gh水柱S。

由受力分析得:P=F水柱/S=ρ水gh水柱。

能正确分析橡皮膜的受力,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

3.推广结论:液体内深度为h处的压强为:P=ρgh。

意识到公式中的h是液体的深度,该公式适合于任何密度均匀的液体。

(4)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

四、板书。

1.液体压强规律:
(1)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

(2)在液体的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结论:液体内深度为h处的压强为:P=ρgh
2.连通器。

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