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译英文本中音译词的作用
浅议音意结合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浅议音意结合在中医术语英译中的应用高娟(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史有为教授曾经说过“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作为他的一个组成零件的外来词也应当古老的东方医学呢?具有文化的品格。
”而相对于西方民众所熟知的字母文化来说,中医的诸多概念无疑属于“外来词”的范畴。
“……我们可以将语言视作一种特殊的文化,是与人类创造自身一起创造出来的文化,是从动物本能演变为创造活动时刻的首批文化。
……而语言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可以称之为‘语言文化’。
”那么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怎样有效的翻译,才能让西方民众更好的理解、接受中医者们首先,我们先来看一则较理想的翻译实例:Mutual consumption means that the asthenia or deficiency of yin or yang affects its opponent, consequently bringing on simultaneous asthenia of both yin and yang. The asthenia of yin leading to asthenia of yang is known as yin consuming yang and the asthenia of yang resulting in asthenia of yin is called yang consuming yin. The former refers to a morbid state marked by asthenia of both yin and yang resulting from yin asthenia due to loss of yin-fluid that makes the production of yang qi deficient. For example, hyperactivity of liver yang is mainly caused by asthenia of yin and hyperactivity of yang. Howeve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uch a pathological condition may consume kidney essence and impair kidney yang, eventually transforming into asthenia of both yin and yang due to the consumption of yang by yin. The latter refers to a morbid state marked by asthenia of both yin and yang resulting from asthenia of yang that affects the production of yin-fluid. For instance, edema is mainly caused by insufficiency of yang qi, dysfunction of qi transformation, disturbance of water metabolism and retention of fluid. Howeve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is pathological condition may transform into asthenia of both yin and yang due to the consumption of yin by yang, leading to such symptoms as emaciation, restlessness and even flaccidity.这一段摘自文章《病机学》,来自李照国老师的《中医英语》。
英汉对译中的音译法

英汉对译中的音译法【摘要】音译随着翻译的出现而出现,随着翻译的发展而发展。
如今,音译法开始被大多数译者广泛使用。
音译也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翻译方法。
本文将根据本人自身学习翻译的一些经验对英汉对译中的音译方法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关键词】翻译;音译;语用功能;适用范围;使用原则一、引言当前,英汉对译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意译、直译和音译等几种。
每种翻译方法也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各自的优势。
可是弊端就是外国的读者往往都会不太理解译文;意译方法的使用对于语言的接收方来讲虽然比较容易接纳,但是有时译文和原文却很难达到语义对等,所以有时我们会看到译者使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
对于语言差别较大的文化现象词,如人名、地名或带有民族特色的词汇,在另一个国家的语言中根本难以找到与其语义对等的词汇,这时候我们就会使用音译法。
这也就是说,在特定情况下,音译是英汉对译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
音译法。
音译,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音代义的方法。
音译就是译音,即是把一种语言的词语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的翻译方法。
以下将谈及音译的语用功能,适用范围及使用原则。
二、音译的语用功能从语言的角度看,音译词可起到填空补缺的作用。
美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松认为,人类一切认知经历及其分类都是可以用某种现有的语言来表述的。
一旦出现词语空缺,就可以通过用外来词或外译词、新词、语义改变和迂回说法等手段来限定和扩大已有术语。
(罗曼·雅可布逊)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同一个词有时会有两种译法,即意译和音译。
但是有一些词,如“太极”,这一中华民族古老而又深受人们喜爱的强身健体运动项目,不是区区“Breathing exercise”能概括的,而英语中也找不到与之完全语义对等的词语,所以此时就出现了词汇空缺,因此“Taijiquan”这种音译法得以使用,而且这种译法也更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音译的适用范围1.用于专有名词的翻译专有名词是指某人、某地方、某机构等的专有名称,如毛泽东Mao Zedong;武汉Wuhan;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比尔·盖茨Bill Gates 等。
浅析现代汉语中英语词汇的作用

浅析现代汉语中英语词汇的作用作者:崔艳玲来源:《读与写·教师版》2018年第09期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步,语言的融合也出现了许多现象,许多英语词在汉语中频频出现。
本文拟从词汇现象着手进行分析,并试着对外来词汇中英语词汇的作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英语词汇;语言接触;语言融合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209-01自媒体时代,语言的使用更加自由化。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管是语言交流,还是在影视剧、报纸、杂志中,英语词汇频频出现在汉语环境中。
在民族交往融合的大背景下,一种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吸收其它语言的一些词汇。
张锦文(2003)将“借词”分为三类:一是“外语词”,即直接借用外文单词或字母构成的词;二是“混合词”,即借用西文字母加上汉语字素构成的词;三是“外来词”,即完全音译词、完全意译词、半音译半意译的词。
本文主要讨论英语词,汉语中直接借用英语字母词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借用英语单词或词组的首字母缩写,通常用大写字母,如ATM automatic teller machines、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CD compact disc、IC Integrated Circuits。
这类词一般都有固定的、特有的称谓,而且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
如MBA(工商管理硕士).DVD(数字式激光视盘),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W·C (厕所),IQ(智商)等。
这类词读的时候只读首字母即可。
第二类是直接音译词,音译是按照英语词的发音直接转换成汉字。
比如:英美人名,克林顿(Clinton)、布什(Bush)、奥巴马(Obama)、布莱尔(Blair)、布朗(Brown)。
还有地名,如:“首尔”soul,纽约New York,伦敦London,加拿大Canada,等等。
其他英语词汇特别是汉语中没有的新事物的翻译,有时用的比较多。
浅析词语在汉译英中的理解与表达

浅析词语在汉译英中的理解与表达词语作为汉译英的最小单位,是汉译英的基础,它决定了译文质量。
在汉译英词语翻译中,译者需在对原文全面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技巧将其表达出来。
因此,赛恩斯编译认为,汉译英的词语翻译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理解,二是表达。
一、理解。
所谓的理解,就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语境包括词语的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在语言交流中,所有的词语的理解及应用都必须以语境为基础。
1.理解词语的语言语境。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行文中,会有着不同的含义,所以翻译时,应仔细理解原文,否则易犯不忠实于原文甚至与原文截然相背的错误。
2.理解词语的非语言语境,最主要的就是文化语境。
语言承载着文化,也反映着文化,两者密不可分。
在汉译英词语翻译中,译者必须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它的暗含之意,否则容易导致误解。
二、表达。
理解是汉译英词语翻译的基础,而表达则是关键,没有正确的表达,透彻的理解也是枉然。
表达能力反映了译者的英语能力,即运用英语的熟练程度。
在理解的基础上,译者选择最切合原文实际的表达方式来译出词语,除了对英语的纯熟掌握之外,译者还要遵循从译英词语翻译中的一些基本技巧,这样才能让译文更加切合实际。
1.用地道的英语,尽量使用英语习惯用语及英语谚语,成语等。
许多英语学习者习惯于用中式英语,这正是由于没有掌握地道的英语。
用中式英语翻译出来的译文,一方面反映出译者的英语水平有所欠缺,另一方面也让读者很难理解。
2.注意区别,比较分析英语的近义词,选择最能准确表达愿意的词语。
许多英语词大体意思相近,但细分起来却各有各的用处。
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应选择最贴切的词,而不是最常见最熟悉的词。
3.汉译英词语翻译中的词性的转换。
词性的转换是汉译英词语翻译中的重要技巧之一。
运用得当,可以使译文更贴切通顺。
常见的词性转化方式有:汉语动词转化英语名词、汉语动词转化英语形容词、汉语动词转化英语介词或介词短语、汉语形容词和副词转化英语名词、汉语名词转化英语动词等。
英译汉中外来词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解析

英译汉中外来词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解析摘要:在英译汉的翻译中,我们通常把“忠实,通顺”作为我们总的翻译标准,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例如外来词汇的翻译,译者往往找不到规律,本文笔者将就外来词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做出说明。
关键词:外来词汇;英译汉;音译;意译我国民族的语言单凭自己的发展式远远不够的,需要随时吸收外来词汇加以丰富。
然而,英语和汉语事两种不同的语言,往往在英语里有的表达法在汉语里没有,在汉语里有的表达法英语里也没有。
因此,外来词汇的吸收不单是可取的,而且往往是有必要的。
外来词汇的翻译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一﹚音译法;﹙二﹚意译法;﹙三﹚半音半意法;﹙四﹚附加说明法。
﹙一﹚音译是翻译英语中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和国名的最主要方法,同时也可用于翻译代表一般事物的英语非专有名词,如:humor译为“幽默”, logic译为|“逻辑”,sofa译为“沙发”,nylon译为“尼龙”,chocolate译为“巧克力”,copy译为“拷贝”,brandy译为“白兰地”,trust译为“托拉斯”,pound译为“磅”,whisky译为“威士忌”,radar译为“雷达”,ton译为“吨”,penicillin译为“盘尼西林”,等等。
﹙二﹚意译也是英语翻译名词的一种常用方法,如:honeymoon译为“蜜月”,horse-power译为“马力”,等等。
通常情况,报纸、杂志、机关、团体等的原文名称,大都含有明显的意义,所以宜采用意译法;地名大都用音译,但有一定含义的地名,一般也采用意译的方法。
如:Life《生活》, Time 《时代》,Picture Post《图画邮报》,Foggy Bottom雾谷﹙指美国国务院﹚, Pentagon五角大楼﹙指美国国防部﹚, White House 白宫,White Hall 白厅﹙英国伦敦的一条街,英国政府机关所在地﹚,Fleet Street 舰队街﹙英国伦敦的一条街,以报馆集中著称﹚,Iceland 冰岛,Cape of Good Hope 好望角,Pacific Ocean 太平洋,Oxford牛津。
浅论汉译英文本中音译词的作用(2)

浅论汉译英文本中音译词的作用(2)三、音译词的合理利用如果音译汉语名词的目的是让英语读者领略其蕴含的汉语文化,译者应该考虑两个问题:首先,音译词是否有文化代表性?其次,音译词的使用是否影响译文质量?没有文化代表性的名词不值得音译。
拿“牌楼”和“秋士”作比较,我们发现前者是汉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而且极具普遍性,只要是有汉文化的地方它就有意义;而“秋士”只是流行在一小群人中的具有阶级意义的词,在汉语文化内部它可以区别文化层不同的人群,但就代表整个文化群来说,它并没有代表性。
因而,“牌楼”值得音译,而“秋士”则应该舍弃。
关于译文可接受度的问题,前文已经提到音译词会影响文本的可读性。
如果使用音译词使译文不通顺或丧失美感,将会严重影响译文质量,从而失去读者,用音译的手段传播文化的目标也就失去了根基。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要放弃音译或者做出改变。
常见的改进音译词的方法有两种,一为断,一为拟。
笔者认为将一个名词音译一半意译一半的方法为“断”,例如“孔明灯”可以译为KongmingLamp。
这种方法通过意译的部分使整个词语的意义清晰易懂,避免对译文可读性产生负面影响。
采用近似音译的方法称为“拟”。
这种方法放弃了原语的部分读音,在意义上却更加丰富。
例如,商标“德尔惠”的英译名最初是“Deerhui”,后来改成了“Deerway”。
在读音上的确有所牺牲,不过,作为运动鞋品牌,这种译法在意义上却对英语客户更具吸引力。
译者对于音译词的考虑应该建立在译文质量和文化特色两方面,同时还应当兼顾翻译的目的(是文化因素多一些还是商业因素多一些),避免不加分析的笼统使用。
在英译汉的过程中,音译体现了译者对于汉语文化进行保留和推介的用心。
在保留汉语文化特色方面,音译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
它通过一种英语读者陌生的语言形式(拼音),阻断了读者与母语及母语文化的联系,为源语(汉语)文化的传播扫清了道路。
另一方面,音译词本身并不能体现源语(汉语)的文化特征,它需要借助其他形式来补充输入源语文化的信息。
汉语中的英语谐音意译词探析

汉语中的英语谐音意译词探析在汉语向英语的借词过程中,谐音意译词占有一席之地。
与纯粹的音译词和意译词相比,谐音意译词具有音义兼顾的优点。
根据汉字的使用习惯,这类词更容易融入汉语词汇系统。
本文从谐音意译词的分类、存在的理据及实际应用三方面对汉语中的谐音意译词进行研究,目的是对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和英语词汇的学习提供帮助。
标签:汉语英语谐音意译词分类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各民族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各种语言之间自然产生了相互借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过:“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就可能把有关的词也借过来。
”[1]汉语源远流长,对其它语言产生过巨大影响。
同时,汉语自身的发展也一直处于动态开放的过程。
汉语不断地从其它语言中借用词汇,兼收并蓄,充实自身。
在汉语外来借词中,英语借词数量可观。
自19世纪中叶开始,大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术语被音译成汉语,如“浪漫(romantic)、色拉(salad)、逻辑(logic)、沙龙(salon)”等词进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到了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英语借词如潮水般涌入汉语词汇库。
面对如此众多的英语借词,国人最直接的办法还是音译,如“吉普(jeep),沙发(sofa),克隆(clone),海洛因(heroin),丁克(dinks),博客(BLOG)”等。
这种音译过来的汉字只保留了英语语音,基本失去其原意。
为了使英语词汇进入汉语之后既能使人们对词汇意义一目了然,又保持英语发音,谐音意译显然比直接的音译技高一筹。
本文以汉语中的英语谐音意译词为研究对象,对谐音意译词进行分类,探讨谐音意译词存在的理据以及谐音意译法的实际应用,以期对汉语中英语借词的翻译和英语词汇的学习提供帮助。
一、谐音意译词的分类谐音意译是“借用英语相似的语音形式和汉字谐意的方式,其语素往往带有一定的意义联想。
”[2]根据英语原词与译词意义上的紧密程度,可将谐音意译词分为以下三类:(一)同音同义词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
浅析汉语借词对中国英语影响

浅析汉语借词对中国英语影响本文通过对汉语借词的研究,分析了其在中国英语不同概念中的表达,进而分析了汉语借词对中国英语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
认为,音译词主要集中在饮食、娱乐和表达中国特有的文化等词汇上;而译借词主要集中表达了有关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改革方面出现的词汇。
中国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应用还有利于中西思想的融合。
标签:中国英语;汉语借词;译借一、前言半个世纪来,英语的迅速国际化,必然引起英语广泛的本土化(nativization),各种带有地域色彩“英语”不断发展,在本地本国的对内或对外交际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李文中提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中国英语主要构成包括音译词、译借词以及独特的句式和语篇(李文中,1993)。
本文通过对中国英语的词汇特征,特别是汉语借词(Chinese Borrowing)作以研究来搞清楚两个问题:第一,汉语借词通常在表达哪些概念时出现在中国英语中?第二,汉语借词对中国英语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二、研究方法《中国日报》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英文日报,是中国目前唯一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和被国外媒体转载最多的报纸。
http:///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是外国人了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主要信息来源,本文研究的词汇和短语均随机选自国内权威性英文报纸《中国日报》(China Daily)。
所选文章涉及政治、经济、宗教、人文、旅游、饮食、娱乐等方面。
作者通过对文章中汉语借词的汇总,以及对音译词和译借词的语意分析,对研究课题进行阐述。
三、结果和分析1、译词是指用一种语言中发音相同的字母代替另一种语言的字母或生词(Oxford Dictionary),其亦是从另一种语言中最简单和直接获得新词汇的方式。
以中国英语为例,现在很多的音译词是以汉语拼音为标准,而早期的音译词却从广东方言和福建方言传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汉译英文本中音译词的作用
摘要:音译与一般翻译不同,它保留源语读音而不传达源语意义。
音译词在汉译英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它创造了一种陌生的形式.使读者免受译语文化的干扰,再通过解释或注释等补偿手段,向译语读者输入源语文化信息。
这是汉语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方法。
然而,在译语文化中,音译词的作用是双重的。
在保留和传播汉语文化的同时,它又对这个过程有所限制。
在汉语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谨慎使用音译词。
关键词:音译;源语文化;译语文化;文化传播
音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
它是指用译语的文字保留源语文字读音的方法。
如用汉字“帕金森”来模拟英语单词Parkinson的读音,用Peking或拼音BEijing来表示“北京”等。
从译意的角度来说,音译并不是一种翻译,而是对语音的简单模仿。
但音译却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音译词大量存在于翻译文本中,许多词已经成为一些语言的一部分。
翻译是汉语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
近百年来,中外学者纷纷将汉语文本译成英语和其他语言,汉语文化也随之流传。
然而,由于语言、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等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文化传播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如何让目标文化接受汉语文化,如何避免译文中的汉语文化丧失自身特色,已成为一个难题。
音译是一种偏向于源语文化的翻译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尤其受某些译者的偏爱。
因此,音译词在许多汉译外的文本中已屡见不鲜。
不过,音译词的作用并不是单方面的。
运用音译手段传播汉语文化之前,需要对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本文将以汉译英为例,对汉语音译词进行介绍和分析,揭示它们在汉语文化传播中所起的双重作用。
一、汉译英文本中的五类音译词
在翻译理论研究领域,音译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音译的论述。
早在唐代,玄奘就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多含义不翻、秘密不翻、尊重不翻、顺古不翻、此方无不翻)。
这是早期对音译的适用范围较为系统的归纳。
在近年来的汉译英活动中,译者(尤其是中国译者)有意大量使用音译词,希望借此向英语读者介绍中国“特有”的文化。
其应用范围大大超过了人名和地名的限制。
虽然现在还不能判定这种努力是否取得成功,但是使用音译词进行文化传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目前我国译界对于音译的理论探讨,大多集中在“人名,地名”两方面。
这两类专有名词的确是音译词的主体,却不能代表整个音译现象。
笔者认为,音译词至少有五类,除了人名和地名,还有物名、称谓语、文化习俗语三类。
(1)人名:对于汉语人名的翻译,音译居多。
以前译者根据汉语读音翻译,如“李白”翻译为“LiPo”;目前以汉语拼音翻译为主,“李白”译为“IiBai”,“冰心”译为“BingXin”,“惜春”译为“XiChun”等。
(2)地名:地名和人名同属于专有名词,翻译方法也相同。
以长江为例,从前是根据它另一个名字“扬子江”译为“YangtzeRiver”,现在也改用拼音“ChangjiangRiver”。
(3)物名:张培基先生在翻译老舍的“想北平”一文时,用拼音加注的形式翻译“牌楼”为Pailou(decoratedarchway)],目的是为了体现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类似建筑的区别。
在英文中已经有许多表示汉语文化圈里特有事物的音译词,像“豆腐”(doufu)乃至“麻婆豆
腐”(mapodoufu)等等。
(4)称谓语:在很多汉译英的文本中,都把“老爷”译成Laoye而不是Lord或是Master。
JockHoe所译巴金的《憩园》l3在遇到“老爷”的称呼时,有的地方用master,有的地方用laoye,说明有些场合下master不能表达laoye的含义。
更有甚者如林语堂,在他的半著半译的作品《京华烟云》中,不但把从前汉语中对于大户人家的女主人的称呼“太太”直接用Taitai表示。
还把“哥”、“妹”直接音译成“ko”、“mEI”,如“平哥”为“Pingko”等。
(5)文化习俗语:英语中极具汉语文化特色的音译词有增多的趋势,这和汉语中不断出现的英语音译词成正比例。
两者都是文化交流的结果。
有的表示汉语文化与习俗的音译词已经成了英语的一部分。
诸如“Kungfu”(功夫)、“kowtow”(叩头)等。
这五类词的共同特征是:它们体现了汉、英两种文化在许多方面的不对等,而音译作为一种翻译方法,力求在英语承载目标文化中让读者意识到这种不同,并进一步了解汉语文化。
二、汉译英音译词在汉语文化传播中的双重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成为全世界的主题。
近百年来,中国都在寻求世界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中外许多有识之士把大量的汉语作品译成其他语言,用译文的形式介绍汉语文化。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译本如何才能进入目标文化,又如何才能保留并推介自己的文化特色?多元系统论者认为,文化是一个多元系统。
其中,各种文学形式的地位不同,根据它们的重要性和稳定性,在系统中按从中心到边缘的次序分布。
比如最能体现文化特点的诗歌处于中心位置;而通俗小说则次之。
翻译文本作为外来文化,处于边缘地位。
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汉语文化传播要解决两个问题:(1)如何才能进入目标文化?或者说如何才能从目标文化系统的边缘位置向中心靠拢,获得更多的目标读者?(2)如何在目标文化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的异质性不被同化?
翻译文本在目标文化系统中争取地位的过程是一个力量和策略的斗争过程。
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的力量与文化自身没有太大关系,反而取决于该文化所在国所在圈里的政治、经济力量。
英语在全世界风行便是最好的例子。
另一方面,文化的交流也有助于扩大该文化圈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
相对而言,汉语文化尚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在英语文化中搏得重要的位置,因而往往做出让步和变形,被强势文化同化。
音译,是一种抗拒同化的方法。
(一)音译词的积极作用
在文化意义上,汉、英两种语言很多时候都没有相对称的表达方式,即玄奘归纳的意义完全缺失(秘密故、此方无故),或是部分缺失(多义故、尊重故)。
如果勉强用译语中意义相似或相近的表达方式,就会抹杀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不同。
以“嗲”字为例。
据说“嗲”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更有甚者,说它是上海女人才有的特质。
在英语中,它既有pretending的意思,也有affected、spoiled的意思,还有charming的意思,要说它是“撒娇”,英语中更没有对应词了。
在这种情况下,若译者将它简单译为“affected”,英语读者就只会根据自己对于affected这个词的理解来想象一个英语文化中成长的“af—fectedgirl”,并且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译文塑造的“嗲女人”。
这种现象我们姑且称为“文化干扰”。
也许是为了避免这种干扰,MinJie在翻译杨东平的文章《上海女郎》时,就将“嗲”译成了“dia”。
音译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消除译语文化的干扰方面。
译语读者只有在消除其自身文化干扰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译文中包含的源语文化。
借用语言学中“信息”的概念,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步来讲:信息清空与信息重新输入。
1.信息清空
音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陌生化。
为了明确告诉读者音译词的存在,译者会有意避免使用常用词以免产生歧义。
汉译英的音译词由于使用的拼音和英语的拼写大相径庭,译语读者
一眼就能辨出与英语的不同。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利用陌生感,使译语读者与其文化隔绝。
例如,译文中采用dia这种拼写,就创造了一种陌生感。
因为英文中除了那些缩略结构之外,没有dia这个词。
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也就是汉语文化输出的目标人群)读到这个词时,无法进行回忆或联想。
读者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联系就被隔断了。
如果读者想要了解这个词的含义,他必须按照译者提供的线索去寻找。
在这个寻找过程中,译者往往就把源语文化灌输给了读者,完成了信息(译文所要传达的源语文化)的重新输入。
2.信息重新输入
译者通过音译词仅仅创造出了一个空壳——一个没有意义的语言形式。
因而音译词并不能够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译者通常采用在音译词后直接加解释性文字、文中加注或是利用上下文提示的方式,以输入源语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