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法学家,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主张法治,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治理、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等方面的理论观点。

本文将对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与实践进行研究。

一、法治理论与君主权力首先,韩非子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的基石,也是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法者,人之所以定于一也”。

这一观点强调了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权威性,使国家能够得以稳定和统一。

而在君主权力方面,韩非子主张君主独揽大权,但他并不认同君主专权的过度扩张。

他提出“立法者有其民心,行治者有其民心”,强调了君主应当依靠人民的支持来实施政治治理。

他主张君主应当借助法律手段来压制贵族势力,以确保政府的稳定和有效行使权力。

二、军事思想与国家统一其次,韩非子还在军事领域提出了独到的思想。

他认为军队是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重要保障。

他主张军队应当以法治为基础,加强纪律和组织建设。

他提出了“胡虏之法,斩木而治矣”这一观点,强调了军队的纪律性和执行力的重要性。

另外,在国家统一方面,韩非子强调了君主的统一领导作用。

他主张君主应当集权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政权的统一。

他提出“上无太山,下无棘境”,意味着统一的国家应该遍布全境,使国家的统一得到巩固。

这些思想观点为后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三、社会秩序与国家治理同时,韩非子还对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主张政府应当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提出国家应当设立之宪法,明确政府的职责和权利,并建立一套严格的执法机制。

他还关注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提出要“分天下以公平”以及重视社会福利建设。

这些观点为后来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总结起来,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他的法治理论、君主权力观点、军事思想以及社会秩序与国家治理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韩非子的思想核心、政治观念与实践方法三个层面对韩非子进行研究探讨。

首先,韩非子的思想核心是尊儒抑法,他强调以德治国而不是依靠法律。

这是韩非子与当时其他法家思想家最大的区别。

他认为人性本恶,个人追求自私利益,社会需要一种强有力的道德教化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韩非子主张君王应当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来塑造自己的威信,以道德感化臣民,具体体现在君臣之间的互信、忠诚、责任以及君王的仁政等方面。

其次,韩非子的政治观念十分重视权谋,他认为政治是一种手段,目的是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统治者的权力。

韩非子主张神秘政治,即一种通过隐匿、利用情报以及鼓动内外矛盾来巩固统治的政治策略。

他强调政治家必须具备暗箱操作的手腕和深谋远虑的智慧。

然而,韩非子并不提倡政治家的专权统治,他认为君王应当依靠一个经过严格选拔的官僚群体来共同参与决策,以避免专权的滥权。

最后,韩非子在政治实践中力图追求经济繁荣和国家富强的目标。

他主张通过稳定国内的乡村经济和发展国家的农业生产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韩非子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提出要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农业税收等方式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他还主张实施积极的经济政策,鼓励商业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以提高国家的财富和军事实力。

综上所述,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尊儒抑法思想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道德制约的思路,他的权谋思想使得政治家更加注重政治智慧和策略;而他的经济发展观念则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保障。

当然,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忽视了人民的参与和平等权利。

然而,韩非子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与实践对于我们当代政治发展的借鉴和启示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韩非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韩非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韩⾮⼦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韩⾮⼦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难得的。

韩⾮⼦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增长与财富多少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个提出“⼈民众⽽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下⾯我们就来看看韩⾮的政治主张是怎样的。

韩⾮⼦的政治主张 封建专制 韩⾮在国家政体⽅⾯主张建⽴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韩⾮⼦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韩⾮还继承了荀⼦关于封建专制的⼀些思想,并进⼀步理论化和系统化,从⽽成为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倡导者。

虽然我们可以说儒家孔⼦的“君君、⾂⾂、⽗⽗、⼦⼦”和孟⼦的“⽗⼦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与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有⼀定关系,但是都不如韩⾮讲的明确。

《韩⾮⼦·忠孝篇》说:“⾂事君,⼦事⽗,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韩⾮把⾂、⼦、妻对君、⽗、夫的从属关系作了肯定,并把三者的顺逆看成是天下治乱的“常道”。

这就有了三“纲”的基本内容。

加上韩⾮的“法”、“术”、“势”的政治主张,便使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基本上形成了。

中央集权 韩⾮⼦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法家实践理论。

他主张“事在四⽅,要在中央;圣⼈执要,四⽅来效”(《韩⾮⼦·物权》),国家的⼤权,要集中在君主(“圣⼈”)⼀⼈⼿⾥,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主》)。

为此,君主应该使⽤各种⼿段清除世袭的奴⾪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主道》);同时,选拔⼀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显学》)。

韩⾮⼦还主张改⾰和实⾏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问⽥》),“以法为教”(《韩⾮⼦·五蠹》)。

韩非的政治思想

韩非的政治思想

韩非的政治思想王建振韩非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在吸取批判前期法家相关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上把法家政治思想推向了新的更深理论高度。

从极端君主专制制度的立场看,韩非可以说是君主专制统治理论的设计大师,理论大师。

他的理论回答了如何组织、实施国家权力,包括对政权的组织形式,行使政权的原则、方式及具体的技术细节等都做了深入详细的探讨和设计,可谓是煞费苦心。

韩非认为,君主是绝对的中心,君主利益是最高利益,权力由君主发出,经由亲近大臣、朝廷百官,到各级地方官吏,像网一样层层扩展开去;民众都被网罗之中,所有官吏都只是网上的一个扭结,只有君主臵身局外,是权力之网的控制着。

韩非首先声明:君主利益高于一切,是君主至上论和君利中心论。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述了这一思想,“国者,君之车也”。

在君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君主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则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在君臣关系上,臣下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一切妨害君主利益的臣下,都必须清除。

他不厌其烦的作了细致的阐述,比如规定官吏不能兼职,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便于君主和上级随时根据有关法度加以考察和监督;同时每个人必须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工作,绝不可越俎代庖,同级对上级负责,使之相互提防,以免朋比为奸。

在君主和民众的关系问题上,韩非认为,民众存在的价值就在于能为君主所利用。

臣民只有有利于君主,才有存在价值,否则应该统统扫除。

《韩非子〃六反》说“君上至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韩非进一步解释道,君主“喜欢”唯命是听和卖力效死的臣民,当然这种“喜欢”不是因爱而致,相反恰恰利于君主位更尊势更强。

在专制权力的行使方面,韩非认为,只有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着使用,才能巩固君主统治,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政治目的。

韩非任势、用术、行法,即以势为凭借,唯我独尊;以术为手段,统驭大臣;以法为工具,网罗天下。

行使专制权力,君主首先要假势制定法律,《韩非子〃难三》:“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韩非子的政治学说PPT精品文档24页

韩非子的政治学说PPT精品文档24页
【譯】但是卻沒有治術去察知奸詐,結果只是以國 家的富強去助長人臣的勢力而已。等到秦孝公及商 鞅死後,秦惠王即位,秦法並未有任何敗壞。
而張儀以秦殉韓、魏;惠王死,武王即位, 而甘茂以秦殉周;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 侯越韓、魏而東攻齊。
【注】殉:陪葬也。此引申為犧牲之意。穰侯:即 魏冉。
【譯】而張儀卻犧牲秦國的利益去侵略韓、魏;秦 惠王死,秦武王即位,甘茂又犧牲秦的國力去經營 周地;秦武王死,秦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過韓、魏 而攻打齊國。
故戰勝則大臣尊,益地則私封立,主無術以 知姦也。商君雖十飾其法,人臣反用其資。
【注】益地則私封立:領土增加則建立自己個人的 封地。十飾:極力整治。十:極言其多。反用其資: 反利用厚賞蓄積自己的實力。
【譯】因此打了勝仗大臣就尊顯,增加領土就建立 自己私人的封地,這是國君沒有治術來明察奸偽啊。 商鞅雖然極力整治法令,臣子反而利用它來厚實自 己的實力。
【注】道:遵從、援引。悖:牴觸。譎:詭詐、欺 騙。
【譯】所以假使舊法前令對自己有利,人們就依著 舊法前令;新法後令比較有利,就照著新法後令。 舊法與新法相反,前令與後令牴觸,申不害雖極力 促使昭侯用治術,奸臣還是有辦法詭辯。
故託萬乘之勁韓,十七年而不至於霸王者, 雖用術於上,法不勤飾於官之患也。
【注】託:寄託;此引申作憑藉解。萬乘:一萬輛 兵車,指大國言。勤飾:勤加整治。飾:通『飭』 字,整治。
【譯】因此憑著擁有萬輛兵車的強韓,十七年來仍 然無法成為霸主,原因是國君雖用治術,卻無法律 可整治官吏。
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坐而責其實,連什伍而同其 罪;賞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 逐敵危而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
【注】告坐:告姦與反坐;即鼓勵檢舉罪行,若所 告不實,則反坐其罪。什:指十家。伍;指五家。 卻:退卻。

政治学习: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

政治学习: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

政治学习:概括韩非的政治主张从法家开始,政治被消解而沦落为一般性的统治问题,权力被神化而成为整个社会的追逐之物,官僚体系“维稳”颇有效力却难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人成为国家的工具和奴隶却无法成为关心他人和公共事务的公民。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韩非子:制度建构的重点在体制不在君主人伍子胥出逃,守边官吏抓住了他。

子胥说:“君主之所以到处抓我,是因为我身上带着一颗美珠。

如果你抓我,我就说是被你抢去吞吃了。

”守边官吏听子胥这样说,想了一下就放走了他。

这是《韩非子·说林上》里记载的一个故事:“我且曰子取吞之。

候因释之。

”伍子胥抓住守边官吏的心理,十分巧妙地给他出了个难题:抓了我,你可以得到奖赏,但可能面临剖腹取珠的危险如果放走我,你或许被君主处罚,但不会太过严重,至少不会危及生命。

在韩非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之徒,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一切行为的动力也都是一个“利”字。

故事反映出那位官吏内心的纠结和基于自身利益的反复权衡,伍子胥就是利用人们的这个心理救了自己,也给那位官吏一个可下的台阶。

韩非对人性缺乏信心,他说,造车的人希望更多的人富有,他的车好多卖出去几辆,“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造棺材的人就希望死的人更多,他的棺材好多卖出去几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韩非子·备内》)作为君主,应该学会利用人性中的这个弱点,通过严格的赏罚机制,“国家必有文武,管治必有赏罚”(《解老》,驱使人们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为国家耕战事业尽心竭力。

论说赏罚的关系,韩非颇有独到见解。

他说,人们经常主张对贫困的人给予施舍,对有罪的人也不忍心处罚,以显示哀怜百姓,但这样做是不可以的。

对贫困者给予施舍,等于人无事功而受到赏赐,既然无功可以受赏,那么日后百姓就不会在战场上奋力厮杀了,也不会努力耕作了,大家都想方设法投机,巴结权贵,以获得非分的利益。

长此以往,国家安得不亡?所以,聪明的君主应明赏设罚,劝导百姓。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与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与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与对国家治理的影响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法学家。

他是韩国的开国元勋,也是春秋五百年来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韩非子以其独特而深邃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韩非子的国家理论韩非子的国家理论包括了法治、立国、赋税、军政等方面。

他提倡以法治国,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利器。

他主张以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统一。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法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韩非子的纲纪思想在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中,纲纪思想是核心部分。

纲纪是指国家制度和国家行为的基准。

韩非子主张国家应该以纲纪为基础,通过制度的完善和监察机构的建立来规范政府的行为和管理,以确保政府的正当性和公正性。

三、韩非子的权谋思想韩非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权谋家之一,他将权谋与政治治理相结合。

他认为政治家要具备杰出的智慧和策略,善于利用权谋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强调政治家必须深谙人性和权力的本质,善于运用利益诱惑和威慑来控制政治局势。

四、韩非子的赋税思想在经济管理方面,韩非子有独到的赋税思想。

他主张要根据人民的收入和财富状况来确定赋税标准,避免对贫困人口的过大压力,同时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

这一思想为后世的税收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五、韩非子对军政的影响韩非子对军政的思考也对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军政,充分利用军事资源来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军事思想,如兵员制度的改革、训练的重要性、战争策略等。

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国家军事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六、韩非子的影响与传承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广为流传,后来成为了中华文明中重要的智慧财富。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被后世的学者广泛研究和传承,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语总之,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对于中国的国家治理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他提出了法治、纲纪、权谋、赋税和军政等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理论。

韩非子的思想总结评述

韩非子的思想总结评述

韩非子的思想总结评述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

他的思想以法治和实用主义为核心,强调统一的政治权力、厉行法治、重视实践经验。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理念和法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韩非子强调政治权力的统一和集中。

他认为,一个合理有效的政治体制应该由一个统一的君主来掌权,而不应该分权给不同的贵族或官员。

他认为只有君主能够凭借权力和威严来实施法律,稳定国家,保护人民利益。

他主张“一人而已”即只有一人可以拥有最高权力和控制权,以确保政府的权力不会被他人滥用或侵犯。

这种思想为后来中国的帝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韩非子强调实践经验和实用主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和社会制度的设计应该基于实践经验,而不是凭空臆断。

他强调政策和法律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主张以实际效果来衡量政策和法律的好坏。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策不应该仅仅是符合道德标准,而应该能够实际解决问题,使国家和人民获益。

这种实用主义思想为中国古代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借鉴。

另外,韩非子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律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保障,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维护社会秩序。

他主张君主应该依法治国,以法律作为约束和指引,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安定。

他还主张建立严厉的法律制度和明确的刑罚,以威慑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的正义与秩序。

这种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总体而言,韩非子的思想强调了政治统一、实用主义和法治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以君主集权为政治核心,注重政策和法律的实际效果,强调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法家政治思想上的共同特点
第一,特别强调法的作用,认为法是治国的不二法门,主 张以法治国,社会生活一切遵法,一切由法裁断。 “法者,国之权衡也。” 《商君书·修权》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悬命 也。” 《禁藏》 立法原则:顺天道,随时变,因人情,循事理,量可能。 执法上:法家主张赏罚严明,而且多数法家主张实行重罚、 苛刑。
问题是,如果没有道德的话,像桀纣这样的君主 就会凭势而乱天下,可见,只有势,并不能使天下治。 那么怎么办?
韩非子认为,“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反是比肩 随踵而生也,世之治不绝于中”,所以不用对君主个 人的道德担心,绝大多数君主尽管不像尧舜一样圣贤, 但也不会像桀纣那样暴虐,绝大多数君主的道德都处 于中间水平,不特别好也不特别坏。因此,还是要使 君主有“势”。在韩非看来,即使是遇上像桀纣那样 的暴虐君主,臣民还是必须要忠于君主,而不应该反 对他甚或诛杀他。韩非子认为“臣事君,子事父,妻 事夫”是天下之常道,君父享有绝对的权利,而臣下 要尽无限的义务,“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
(一)势
法家尊君,并不是尊君主个人,而是尊君主所 处的权位。法家常常用“势”来概述君主的位分权 力。管子就论述了“势”,到了韩非,则承接慎到 的势说而作了进一步的阐说。 他认为君主对权力的运用和维持,都有赖于他 所处的地位。人民承认君主的地位并且服从他,君 主凭借君位而号令人民,这就是韩非子所说的 “势”。 他指出,君主的势与君主个人的道德没有直接 关系。君主发号施令,人民要服从,这不是因为发 号施令的是圣人和贤人,而是因为这是君主所发的 命令。所以他说:“桀为天子,能治天下”,“尧 为匹夫,不能正三家”。
“徙木立信”:商鞅在秦国辅佐秦孝公变法的时 候,为了使老百姓相信变法和施行法律的决心,曾 经募民将一段木头由城北门搬到南门。 为了使人民相信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商鞅还对 太子犯法的行为进行了惩罚,“刑其傅公子虔, 黥其师公孙贾”。

慎到(贵势),先秦法家代表人物之一。赵国人,早 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是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中国 哲学史上的道家体系,从慎子开始,走上了积极干预社会的 道路。慎子以“因循自然”的哲学体系,在政治上提出较系 统的法、术、势理论,他把法家所主张的“法”和道家所主 张的“道”或“理”等同起来。道家认为人君在“道”面前 只能“惟道是从”、“无为而治”。慎到则认为人君在法面 前也应“事断于法”、“无为而治”。他长期在齐国稷下讲 学,对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起过重大作用。著有《慎子》。 “君臣之间,犹权衡也。权左轻则右重,右重则左轻”,所 以君主要独裁,用权势决定一切。
Hale Waihona Puke (二)法家政治思想的社会背景
封建社会崩溃以后的种种社会现实催生了法家政 治思想的诞生。 封建社会的崩溃,导致了天子的微弱和诸侯的强 盛,而且诸侯的强大和强大的诸侯致力兼并互相促进, 从而使强大者越强大,兼并者越兼并。在这样的社会 背景下,无论是为了侵略别的国家,还是为了保卫自 己的国家,都取决于国家的富强。于是,君权的扩张 就成为政治上的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就越趋向于 尊君国任法术,于是法家政治思想就应运而生。
李悝 1.法家的创始人,战国初年魏文侯相,著有《法经》, (李克) 已亡佚 2.提倡耕战,主张变法和以法治国 慎到 1.以势为主 2.吸收道家思想,道、势、法结合,给势、法以理论的 论证 1.以言术为主, 2.兼论法、势,受道家的影响,发展了人君南面之术
申不害
《商君书》 1.西方秦国法家著作的汇编,说理性较差,主要是具体 政策的规定和说明 2.提倡耕战和以法治国,强调重罚 《管子》 1.二十余篇法家派著作,东方法家著作的总汇 (部分篇章) 2.不乏对具体政策的论述,但更注重政治原理和法治理 论的探讨 韩非子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同时吸收其他诸派的一些思想,法 家中最宏富的代表人物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朝阳
第四章 以商韩为代表的法家的政治思想
内容
一、法家概述 二、商、韩的政治思想 (一)势 (二)农战 (三)法 (四)术
商鞅
韩非子
一、法家概述
(一) 概况
先秦诸子最晚出者,自称“法术之士”、 “法士”或“耕战之士”等。孟子极力指斥的 “善战者”的便是法家。不过,作为一个学派概 念是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提出来的。
而且,臣下不仅绝不能侵夺君父,甚至也不能对 君父进行言语上的评论,如同儿子不能在父亲面前夸 耀别人的父亲,臣下也不能在君主的面前赞誉先王的 德行,这些行为都是对父君的侵夺。
“夫为人子而常誉他人之亲,曰:‘某子之亲, 夜寝早起,强力生财,以养子孙臣妾。’是诽也。’ 为人臣常誉先王之德厚而愿之,诽谤其君者 也。”“故人臣毋称尧舜之贤,毋誉汤、武之伐, • 毋 言烈士之高,尽力守法,专心于事主者为忠臣。 ”
“把法家思想与法律和审判联系起来,是错误 的。用现代的术语说, 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 理论和方法。谁若想组织人民,充当领袖,谁就会 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很有教益,很有用处, 但是,有一条,就是他一定要愿意走极权主义的路 线。”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186页 传统“以推行法律达到政治目的的‘法制’”, 与现代“以法主治”的“法治” 根本不同。 ——林毓生
决不是指君主无所作为,只是君主决策前的一种姿态。在关 键时刻,申子要求君主独揽一切,决断一切。申不害的哲学 思想,是君主哲学,是政治哲学。这种哲学由道家的“天道 无为”演化发展来,是他的法家“权术”思想的基础。申不 害有“正名责实之术,静因无为之术”。术就是阴谋诡计和 手段技巧,用于对付臣民。 法家各个代表人物都讲法、术、势,但这三者在他们思 想中的地位又不尽相同。 (见下表)
第二,倡导耕战,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法家特别注重实力,认为实力是解决社会矛盾的 基本手段。在社会各种因素中,他们认为农与战是力 的源泉,所以提出了一 系列加强耕战的政策。
第三,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 法家是君主专制的讴歌者,处处事事都为君主打 算。在先秦 诸子中,他们把君主专制主义思想推到了 顶峰。 “盖先秦之法家思想,实专制思想之误称。其术 阳重法而阴尊君。” —— 萧著(二)第249页
第四,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是历史分阶段演进说和人性好 利说,这构成了他们政治主张的理论基础。 “古人亟于德,中世逐于智,当今争于力。” ——《韩非子·八说》 “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 ——《商君书笺证》 第五,法家在政治上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主要有 法、势、术、刑、罚、赏、利、公、私、耕、战等。这些概念 和范畴是法家思想的支柱,使法家独具特色。
二、商韩的政治思想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 年-前233年),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时 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 述,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 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 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 学的。 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 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继承并发展了法 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后世称“韩子”或“韩 非子”。
申不害(言术),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 郑)人。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韩为相19年,使 韩国走向国治兵强。 申不害的学术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的影响,“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申不害认为,自然运行是有 规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认为宇宙间的本质是“静”, 其运动规律是“常”。他要求对待一切事情应以“静”为原 则,以“因”为方法,“因”指“因循”,“随顺”。“贵 因”指“随事而定之”,“贵静”的表现就是“无为”。申 不害把这些原则用于人事,构成他的社会哲学思想。申不害 的“无为”,要求的是君主去除个人作为的“无为”,以便 听取臣下的意见。但是,申不害仅仅把这种“静因无为”的 哲学思想用于“权术”之中。为了完善这种方法,他进一步 发挥《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
韩非子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 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 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 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 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秦始皇为 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 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见到韩非, 非常高兴,然而却未被信任和重用。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 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 “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 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 过法诛之。”秦王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 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 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 便下令人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见《史记·老子韩非 列传》)
(四)法家中的不同流派
法家的基本政治倾向是一致的,但每个法家人物又各 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法家的源流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的管 仲、子产(相郑做刑书),而实际始祖是战国时期的李悝, 后继以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 李悝,嬴姓,李氏,名悝,又叫李克,是子夏的弟子。 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濮阳人。曾任魏文侯丞 相,主持变法,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 李悝是我国第一个大法律家,他编著《法经》,是我国 第一部详细的律文,是秦汉以后法律的滥觞,可惜已经失传 了;他又“尽地力之教”,替魏文侯改定税法,后代的均输、 常平仓等办法都导源于此。
没有照做了。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欲收复秦之 失地,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 监,商鞅三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 策。只有霸道得到秦王的赞许,并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前 359年,商鞅任秦国左庶长,开始变法。 商鞅著《商君书》,以历史进化、人性好利和崇力原则 为指导思想。在秦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后升大良造,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 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 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 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生擒公子昂,拒绝他入境。他 回到自己的封邑商,举兵抵抗,结果失败战亡,而后被下令 车裂其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