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优化组合

合集下载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结构分析研究——以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结构分析研究——以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空间结构分析研究——以
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龙鹏飞;傅凡;张苗苗;王珏
【期刊名称】《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38)6
【摘要】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的内部空间结构对其防灾功能的有效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以成都市浣花溪公园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构建轴线、凸空间、视域三种模型,选取整合度、选择度、连接度、协同度和视线深度为量化指标,分析公园内部空
间结构在疏散道路空间组织、避险功能空间布置、空间视觉感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分析发现:浣花溪公园防灾避险空间的空间结构整体呈现“西部空间可达性高,北部
次之,中部最低”的格局,公园一、二级防灾通道均具有较高的通达性;公园的整体空间与局部空间协调度不高,公园内部空间系统呈多核分散分布的状态,空间整体聚集
能力较低,需进一步优化;浣花溪公园虽然在防灾避险空间布局上总体满足应急防灾
需求,但部分防灾空间组织方式不利于高效率开展防灾救援活动,有待调整和完善。

【总页数】11页(P20-30)
【作者】龙鹏飞;傅凡;张苗苗;王珏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2
【相关文献】
1.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要点研究——以淮南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为例
2.城市滨水植物景观营造现状与分析——以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3.动态景观在城市公园中的运用及设计研究r——以成都浣花溪公园为例
4.基于功能适宜性评价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以河北迁西防灾避险绿地体糸规划为例
5.地域性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质量评价--以成都市浣花溪公园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特色步行街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市锦里古街(Ⅰ期)为例

城市特色步行街空间形态分析——以成都市锦里古街(Ⅰ期)为例
摘要 以成都 市锦 里古街 ( 期 ) I 为例 , 里 古街 的项 目背景 入手 , 从锦 介绍 了项 目区位 环境 以及设 计构思 。从街 道类型 、 空间序 列 、 比例 尺 度、 节点景观 4个方面分析 了 里古街 的街 道 空间形态 , 锦 并通过 分析建 筑特征 、 建筑与街 道的组合 方式来解析锦 里 古街 的建筑形 象和 空 间层 次 。归纳 出锦里 古街 空 间形 态设 计特征 , 以期为城 市特 色步行街 的保护和 开发提 供参 考。 关键 词 锦 里古街 ; 空间形 态; 筑形 象; 建 空间层 次 中图分类号 S 8 . ;U 8 .8 113 T 9 4 1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0 1 6 1 (0 2 1 — 6 2 — 4 5 7— 6 1 2 1 ) 1 0 6 2 0
Ab t a t B u yn o srcin b c g o n f ce t il S e t h n d i 。 o a o n i n n n e ine n e  ̄ o ep o sr c ys d i gc n t t a k ru do i ni t e i C e g u C t lc t ne vr me t dd s o c p f h r— t u o An n J r In y i o a g t ic ee it d c d S a a o f r t n o n in il Sr e a n lz df m te p rp c v so e t p ,s mi s q e c ,rt c l e tw r r u e . p t c nomai A ce t ni t t sa ay e o e e t e f t e e p M u n e a os a no i l o f J e w r h s i s r y t e i e a d ln s a e n d . ro e , rh tc rli g d s a a ir rh f h t e ee itr rtd tr u h a ay ig a c i c r h re n d c p o e Mo e v r a c i t a a eu ma ea p t l e ac y o esr t r e p ee o g n z rht t a e aa — n i h t e w n h l n eu l

优化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能级

优化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能级

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作者:陈婷婷来源:《先锋》2022年第12期【采访专家】肖金成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科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尹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成都提出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

本刊特邀请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就成都如何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大力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更好引领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进行深度解读。

关键词城市功能城市功能对于超大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检验城市功能与城市发展匹配度的原则或核心指标有哪些?肖金成城市功能概括为五方面。

第一,集聚功能。

集聚更多的产业和人口。

城市具有集聚效应,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现代城市之所以有百万人千万人,是产业集聚带来的,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第二,服务功能。

人集聚到城市,要生存,不像农村能够自给自足。

不仅要生存,还要生活得更好。

上海世博会上有一句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就需要健全的城市服务功能。

第三,文化功能。

除了物质生活之外,城市里的人需要相互交流,要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需求。

第四,生产功能。

城市要生产出很多产品,实现更大区域的商品交换。

包括工业产品、服务产品还包括文化产品等,这个功能具有财富积累的性质。

第五,生态功能。

人集中到一起,生态就变成一种需求,因为人口太多太密集,规模太大,建设面积占自然空间的比例加大,所以需要生态功能。

城市无论大小,这五个功能都要具备,是基本功能。

城市功能与城市规模高度相关。

其一,从空间结构来看,如果城市常住人口超过300万或者500万,城市功能就和小城市、中等城市完全不同。

空间结构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1万人的城镇,前店后厂的空间布局是合理的;常住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就需要功能分区,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贸区、文化区、生态区、行政区,各种功能区间隔一段距离,相互不干扰,但不能离得太远。

大型城市消费活力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大型城市消费活力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1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思路 本文着重于探究两个问题,即大型城市消费活力的空间异
·16·
城市发展研究 27 卷 2020 年第 01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7 No.01 2020
舒天衡等:大型城市消费活力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大 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政策研究(17ZDA062)
* 通讯作者:申立银(1959-),男,博士,重庆大学可持续建设国 际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 师,研究方向:可持续建设等。E-mail: shenliyin@.
可见,尽管已有文献对城市消费活力的测度及其空间分布 在不同层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是在城市消费活力的深 入刻画上,尤其欠缺对城市消费活力的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因 素方面的研究。此外,已有文献对于城市消费活力研究的尺度 多为宏观城市层面,对于大型城市内部消费活力空间格局的研 究仍然较为欠缺。实际上,对大型城市内部消费活力空间异质 性的深入把握能够帮助认识城市空间消费现象及消费设施的集 聚或分散格局,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以疏解消费活动及消费设 施过度集聚带来的区域社会压力,同时促进大型城市消费薄弱 区的发展,避免经济社会资源的浪费,进一步提升城市运行城市消费活力空间异质性的关键驱动因素。因 式为:
此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基于采集的 POI 数据, 利用核密度分析手段刻画城市的消费活力,并且展示其在城市
(1)
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另一方面基于文献分析以及研究区域的具 体情况,挖掘城市消费活力空间异质性的潜在驱动因素,并结 合 POI 数据和统计数据准确量化表达这些驱动因素。最后,利 用地理探测器工具,分析潜在驱动因素对城市消费活力空间异 质性的解释程度,从而得出结论,本文的研究路线图如下所示。

成都市二圈层发展策略与空间整治

成都市二圈层发展策略与空间整治

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成都市二圈层的介绍 (1)1.3.1成都市二圈层的概念 (1)1.3.2成都市二圈层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圈层结构理论 (3)2.2 城乡一体化 (3)2.3 新都市主义 (3)2.4 城市郊区化 (4)2.5 产业集群化 (4)3 成都市二圈层现状分析 (5)3.1 成都市二圈层经济现状 (5)3.2 成都市二圈层在城市结构中的作用分析 (5)3.3 成都市二圈层存在的问题分析 (6)3.3.1城镇化进程问题分析 (6)3.3.2城乡一体化问题分析 (6)3.3.3城市郊区化问题分析 (7)3.3.4资源与生态问题分析 (7)3.3.5产业问题分析 (8)3.3.6交通联系问题分析 (8)3.3.7城市空间问题分析 (10)4 成都市二圈层的发展策略 (11)4.1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1)4.2 发挥门户优势 (11)4.3 资源和环境优势 (12)4.4 利用在圈层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12)5 成都市二圈层的空间整治 (14)5.1 产业结构与布局整治 (14)5.1.1总体规划,各司其职 (14)5.1.2发挥自身优势 (14)5.1.3政策导向 (15)5.2 交通联系整治 (16)5.2.1各圈层之间的联系 (16)5.2.2二圈层内部的联系 (16)5.2.3二圈层对外的联系 (16)5.3 空间整合 (17)5.3.1土地资源空间整合 (17)5.3.2旅游资源空间整合 (17)5.3.3城区环境空间整合 (18)6 结论 (19)致谢 (20)参考文献 (21)1绪论1.1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开始又一次飞跃的发展。

由于主城区土地资源有限、已开发程度较高,城市从中心向四周地不断扩张,城区中心范围也不断扩大,经济活跃地区也逐渐由城市拥挤狭小的第一圈层逐渐向第二圈层蔓延转移,第二圈层地区必然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成都市域内的经济热点和焦点,在整个成都市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成都市老旧封闭社区边缘消极空间优化研究

成都市老旧封闭社区边缘消极空间优化研究

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笔者想要寻找以激发社区活力带动更新的方式,这样社区就可以不断自我进化,有利于提高老旧社区更新的效率。

首先老旧社区需要获得发展动力,这个动力可以来自外部环境力量刺激或者内部力量刺激,但一般情况下待更新区域的内部力量都会比外部力量薄弱一些,所以如何从外部城市环境获得更多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旧社区环境中,一些场地设计没有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日常行为模式和心理惯性,导致景观割裂、空间消极[1]。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也印证了老旧社区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割裂关系真实存在,并且形成了空间屏障,严重阻碍了外部城市环境对老旧社区的有利影响。

因此对这些空间屏障进行研究分类,以及提供一些破壁建议,对于老旧社区的更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相关概念1.1 老旧封闭社区封闭社区是老旧社区中的典型代表。

封闭社区的概念来源于美国的“禁社区”(gated community),是指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可防卫居住模式。

布莱克利(Blakely)和施耐德(Snyder)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本关于美国封闭社区的研究专著,将封闭社区定义如下:用围墙、栅栏或绿化隔离带包围起来的、将空间私有化并限制他人进入的居住区[2]。

现阶段成都的老旧封闭社区的封闭性对社区更新发展是不利的。

新政策下的封闭社区发展策略应从其社会效应着手,发挥其积极效应,并通过加强居住空间整合、丰富公共空间、合理布设服务设施等方式改善其消极影响[3]。

1.2 边缘空间边缘空间的内涵“边缘”,即一个物体沿边的部分,是靠近界线的部分。

本文所指的边缘,来源于凯文·林奇(Kevin Lynch)提出的城市意象边界这个元素[4]。

边缘空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实体在邻接时,由于性质、形态、结构等的差异,使得它们相互作用的空间产生一定摘要 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旧社区的边缘空间是连接社区与城市的过渡空间,边缘空间带上又存在许多消极空间,使老旧社区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割裂关系,导致老旧社区的更新无法受到外部城市环境的有效刺激,难以提高社区的更新效率。

2023年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简答题

2023年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简答题

六、简述题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就需要土地作为生存场合, 需要土地提供粮食、衣料等。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外两大类, 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

人口增长, 自然就规定增长食物, 进而规定增长农业用地;建房、修路及各种设施用地也会大量增长。

总之,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 而土地总量却在一直在减少。

所以我们要提高土地运用率。

2.简述土地经济供应的影响因素影响土地经济供应的因素很多, 其中基本的因素有:各类土地的自然供应;运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社会需求;产品价格;土地运用计划;土地供应者的行为。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1)市场决策由微观经济主体做出, 多考虑局部、当前利益, 容易忽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2)市场不能解决土地运用中存在的外部不解决性问题;(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4)对于不按市场机制运作的部门, 市场配置无能为力;(5)土地在中国农村还带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

4.土地市场的运营机制是什么土地市场的运营机制就是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某种轨道、某种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

其重要涉及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1)在自由市场经济中, 经济的运营全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 这就是市场机制。

土地市场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 地价完全由市场的供应、需求来决定。

同时, 价格又通过自身的变动, 来灵活地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 使市场处在均衡状态。

在这种市场中, 政府不做任何干预。

(2)所谓计划机制, 是国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目的, 通过各种计划方式, 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营进行规范、调节和控制。

这种机制以国家的宏观目的为依据, 从而克服了市场机制的盲目性, 但缺少市场机制所有的灵敏性。

在市场中, 计划机制重要是保证土地资源运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协调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1)农业土地的集约运用①增长复种指数, 提高全年光能运用率②增长单产, 提高作物光能运用率③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提高土壤潜在生产力④多层次运用光能空间, 进行立体开发, 提高单位面积的光能运用率(2)非农用土地的集约运用就是力争获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最大经济效益。

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剩余空间更新规划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

成都市“中优”区域城市剩余空间更新规划设计导则(征求意见稿)

一导则意义二概念界定与类型划分三剩余空间利用设计总则四剩余空间利用设计总体指引五剩余空间利用设计分类指引六新建项目设计指引七政策保障目录Catalogue1. 挖掘城市价值空间以适应特大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义2. 探索更加精细的空间治理方式以支撑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图1-1 纽约著名口袋公园:佩雷公园图1-2 公园社区中的微小空间营造效果图 3. 贯彻人性尺度的设计理念以实现生活空间的连续美好体验图1-3 精细营造后的街角空间4. 营造更加精致的城市品质以迎接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图1-4 伦敦国王十字车站pancras 广场定与类型划分1.剩余空间的定义位于城市建成区中,容易被忽视、未被充分利用、缺乏合理规划设计引导的空间。

2. 剩余空间的分类基于学术研究对于空间的类型划分和案例中的主要实践对象,为实现更好的实操指导性,将主要类型提炼为桥下空间、街旁空间、地下空间、基础设施周边空间、屋顶空间、滨河空间、低效用地等7大类。

桥下空间高架桥下空间在高架桥、跨线桥下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立交桥下空间立交匝道之间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路基隧洞贯穿高速路路基、空间品质较低的隧洞街旁空间街角地块由于用地不规整等原因产生的、位于街道两侧的未充分利用地块建筑退距空间未被充分利用的建筑退距空间道路交叉口道路切角过大,可以进一步挖潜利用的道路交叉口地下空间地下过街通道空间品质不高的地下过街通道单建式人防工程功能复合利用潜力较大、现状利用状况不佳的单建式人防工程基础设施周边空间铁路两侧空间位于路堤式铁路两侧,景观、功能与周边环境缺乏融合的空间邻避设施周边空间由于垃圾转运站、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等设施的邻避效应而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人行天桥空间位于重点区域但景观形象效果不好的人行天桥空间屋顶空间公共建筑屋顶空间具备挖潜利用条件但未被充分利用的文体类、商业商务类公共建筑的屋顶空间车辆段上盖空间现状已建成但未进行上盖一体化综合开发的车辆段的上盖空间滨河空间主要河道两岸空间位于城市主要河道两侧,未被合理利用设计的滨河带状公共绿地、点状广场空间一般河渠两岸空间位于城市一般河渠两侧,未被合理利用设计的滨河带状公共绿地、点状广场空间低效用地短期暂不开发土地景观品质较差、维护状态较差的短期暂不开发土地低效工业仓储与规划不符,或产业门类低端,或产出效率不高的工业与仓储物流用地低效商业指城市中需调迁的商品市场、空置率高的商务办公楼、经营不佳的零售商业用地类型细化:将空间进行细分为18小类,并明确各类空间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优化组合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合理的引导经济要素流动,从而使得城市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文章立足于空间结构理论,分析了目前成都市的空间机构现状,指出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且指出了进一步优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空间结构; 环状+放射; 多中心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主要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围绕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通过城市间的联系开展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城市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点、线、面”结合的有机联系系统,也是低于经济活动结构、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


从横向的构成要素来看,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节电、轴线、域面。

“节点”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经济活动内聚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极化作用,使得经济活动向区域的经济中心集中而形成的中心;“轴线”是指连接节点之间的线,如交通线、江河沿线等;“域面”是指经济活动的范围,一般作为经济活动的“底盘”存在。

空间结构就是这些点、线、面的不同组合的表现形式。

从纵向的构成层次来看,城市空间大致存在三个尺度的空间状态。

一是建成区空间,这是城市空间中最基本的空间实体,它的演化与发展最能反映城市的本质现象和趋势;二是都市区空间,包括建成区、城市郊区的卫星城镇以及城市边缘的乡村等,它反映了城市的生长及可能的演化方向;三是城市群空间,是指一个中心城市辐射区域内,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共同构成的空间体系,包括了城镇空间与区域基质空间在内的一个地域系统,它所反映的是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更为宏观的关系。

一、成都市空间结构现状
根据研究需要,文章对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即研究的空间构成尺度界定为成都市建成区范围。

以成都四环路为界,包括成都四环路以内的用地范围。

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成都市空间结构的现状主要是按照“环状”+“放射”的发展格局。

“环状”主要是有四环组成,四环线以市中心为中心,围绕中心由三环及外环组成。

“放射”主要是连接城市中心与外围地区的各条交通通道,主要包括成渝、成绵、成雅、成乐、成灌、成南等几条放射状高速公路。

二、成都市空间结构分析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成都市目前的空间结构属于典型的“摊大饼”式同心圆模式,从空间结构的发展阶段来看,属于点轴式的空间结构。

从主城区中心向外拓展,而且是呈现均衡的向四周扩散的趋势。

而从成都市的城市功能分区②来看,成都市的功能分区基本上与空间结构一致,呈现“同心圆”分布,从主城区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它功能分区散布其间,各功能分区交叉分布。

基本上符合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

而从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布来看,成都市北部和东部的空间功能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东部地区是老工业基地,大量的土地用作工业用地,发展到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装备技术落后,而且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的功能不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发展滞后,重复建设严重,导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

北部地区是成都市火车站的所在地,大量的客货流在此集散,导致交通拥挤,而且大量的人流在此,导致成都市北部社会治安混乱,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社会发展水平。

从成都市目前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来看,城市中心区作为商业中心,加之采取了“环状+放射”状的空间结构战略,这样的发展格局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活动聚集在主城区中心,成都市作为西部唯一的超大城市,人口的大量集中必然带来大量的经济活动的聚集。

这种经济活动的聚集,在开始的时候能够产生极化效应,最大限度的吸收经济要素,使得经济中心获得极大的发展。

但是积聚到一定程度后,如果不疏散中心的经济活动,过度的集聚就会带来一系列“城市病”。

如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就业困难,城市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社会问题严重等等。

从成都市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中心已经存在发生“城市病”的潜在危险性,所以如何合理的调整成都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合理引导主城区的经济活动向周围分散流动,不仅可以使得经济中心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而且可以发挥主城区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三、成都市空间结构优化整合策略
按照《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2020年)》规定,中心城的布局形态逐步由现在的密集“圈层式”发展为疏密结合的“扇叶式”布局,使城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心城逐步由现在的单中心结构发展为多中心结构,形成由市中心-副中心-大区中心-居住区中心构成的城市结构③。

同时《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年——2020年)》进一步指出,要逐步改善“环状+放射型”布局形态,突出双轴线发展定位,形成南北展开的带状布局形态,南北轴线重点发展,东西轴线辅助发展。

最终形成“一主两次多核”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所以,今后成都市主城区的主要发展导向就是打破单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模式,打破主城区的均衡向外拓展的发展形势,通过新的经济活动中心的发展,逐步向外转移中心城区过度拥挤的经济活动。

按照符合城市规划的原则,今后成都市主城区的发展主要是按照近期重点发
展南北轴,构建新都和华阳两个区域发展中心;远期主要是发展东西轴,构建龙泉、双流、温江、郫县等几个区县级经济中心,最终形成依托交通干线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解决目前成都市主城区由于单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模式导致的经济活动过度集中,从而导致经济活动的不可持续发展。

今后,根据近期和远期的空间结构调整,要选择不同的发展重点,对于不同的经济中心,要确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的职能,从而整合经济中心的不同功能,疏散中心。

突出主城区整体发展效益,按各组团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开发模式,实施长期规划引导,采用非均衡建设管理手段,逐步形成带状组团式多中心布局结构。

注释
①张沛. 《区域规划概论》.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年.
②城市功能分区是指因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的现象,活动的聚集导致了用地地块、建筑、道路、设施等的聚集。

功能分区一般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各功能分区之间并没有明晰的界线,每种功能分区大多以某种功能为主,同时兼有其他功能.
③《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2020年)》.
④《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年——2020年)》.
参考文献
[1] 曾九利. 成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006年4月.
[2]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2020年)》.
[3] 尹强, 顾京涛. 项目简介——成都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城市规划通讯. 2006(10).
[4] 张樵, 曾九利. 对成都城市空间格局的思考. 规划师. 2006(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