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样品前处理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车间微生物检验是指对车间环境、设备和产品进行微生物污染检测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控制微生物污染问题,保障产品质量和员工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车间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检验前准备1.1 清洁车间环境车间环境的清洁程度对微生物检验结果有重要影响。

在进行检验前,需要确保车间环境的卫生状况良好,尽量减少空气中的微生物数量。

定期清洁车间地面、墙壁和设备表面,使用合适的清洁剂进行消毒。

1.2 准备检验设备和试剂进行微生物检验需要使用一系列的设备和试剂,包括培养基、培养皿、移液器、显微镜等。

在检验前,需要检查这些设备和试剂的完好性和有效期,确保其能够正常使用。

同时,要做好试剂的储存和保管工作,避免受潮或受污染。

1.3 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是进行微生物检验的基础,其制备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

在制备培养基时,要注意消毒操作,避免细菌污染。

同时,要根据检验需要,选择适合的培养基类型和配方,确保能够有效检测出目标微生物。

二、样品采集与处理2.1 样品采集方法选择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样品采集方法。

常见的样品采集方法包括空气采样、表面刷拭法、冲洗法等。

要注意采样器具的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样品污染。

2.2 样品处理与制备采集到的样品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制备,以便于后续的微生物检验。

对于液体样品,可以通过过滤、离心等方法获得微生物。

对于固体样品,可以使用稀释液进行稀释,然后进行培养。

同时,要注意样品的保存和标识,避免交叉污染和混淆。

2.3 样品保存和运输采集到的样品需要及时保存和运输,以保持微生物的活性和可检测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样品,可以选择适当的保存方法,如低温保存、添加保护剂等。

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以及震动和挤压等对样品的不利影响。

三、微生物检验方法3.1 培养方法培养方法是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将样品接种到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和条件,使细菌能够生长和繁殖。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一、引言车间微生物检验是保障产品质量和生产环境卫生的重要环节。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车间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流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检验项目和方法1. 空气微生物检验1.1 采样方法:使用空气采样器,在车间指定位置进行采样,采样时间为30分钟。

1.2 培养基选择:选择适合空气微生物检验的培养基,如TSA、SDA等。

1.3 培养条件:将采样板放置在恒温恒湿培养箱中,温度为25℃,湿度为50%。

1.4 培养时间:培养48小时后,进行菌落计数。

1.5 报告结果:记录不同菌落形态和数量,按照规定标准进行评估。

2. 表面微生物检验2.1 采样方法:使用消毒棉签或消毒纱布,在车间指定表面进行刮取采样。

2.2 培养基选择:选择适合表面微生物检验的培养基,如R2A、PCA等。

2.3 培养条件:将采样物放置在培养基上,温度为30℃,培养时间为48小时。

2.4 报告结果:记录不同菌落形态和数量,按照规定标准进行评估。

三、操作规范1. 检验前准备1.1 检验仪器和设备的校验和检查: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运行,校准合格。

1.2 检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检查培养基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确保培养基质量良好。

1.3 检验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对检验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确保无杂质和污染。

2. 采样操作2.1 采样器的正确使用:按照操作说明正确使用采样器,避免污染和误差。

2.2 采样点的选择:根据车间布局和生产工艺要求,在合适的位置选择采样点。

2.3 采样器的消毒和更换:每次采样前,对采样器进行消毒处理,并及时更换采样板或采样棉签。

3. 培养和计数3.1 培养条件的控制:严格控制培养箱的温度和湿度,确保培养条件稳定。

3.2 菌落计数的方法:使用显微镜和菌落计数器进行菌落计数,保证结果准确可靠。

3.3 数据记录和报告:将检验结果准确记录,并按照规定标准进行评估和报告。

四、质量控制1. 内部质量控制1.1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每批培养基使用前,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培养基质量符合要求。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标题: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车间微生物检验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车间微生物检验的作业指导书,匡助工作人员正确进行微生物检验,保障生产质量。

一、样品采集1.1 确定采集点:根据生产流程和检验要求,确定样品采集点,确保代表性和准确性。

1.2 采集工具准备:准备好消毒的采集容器、取样器具等工具,避免污染样品。

1.3 采集方法: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采集,避免外界污染和误差。

二、样品处理2.1 样品保存:将采集的样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避免样品变质。

2.2 样品处理:根据检验要求,进行样品的处理和预处理,确保检验结果准确。

2.3 样品分装: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对样品进行分装处理,避免相互干扰。

三、实验室操作3.1 检验设备准备:检查实验室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培养基。

3.2 检验条件控制:控制实验室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3.3 检验操作规范: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微生物检验,避免操作失误和污染。

四、结果分析4.1 结果记录:记录检验结果和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4.2 结果解读:根据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产品是否符合要求。

4.3 异常处理:对于异常结果,及时进行处理和调查,找出问题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质量控制5.1 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员工培训: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5.3 持续改进:定期评估检验流程和结果,不断改进和优化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

总结: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是保障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的重要工具,正确操作和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能够有效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翼本文的介绍能够匡助工作人员更好地进行微生物检验,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

微生物样品前处理作业指导书

微生物样品前处理作业指导书

微生物样品前处理作业指导书1.目的:为保证微生物样品检测的有效性,必须有合理的方法指导。

2.适用范围:食品(微生物检测)样品的前处理。

3.职责:由微生物操作人员进行微生物检测前的样品前处理。

4.操作步骤:1实验室接到送检样品后应认真核对登记,确保样品的相关信息完整并符合检验要求。

1.1.2 实验室应按要求尽快检验。

若不能及时检验,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防止样品中目标微生物因客观条件的干扰而发生变化。

1.1.3 冷冻食品应在 45 ℃以下不超过15 min ,或2 ℃~5 ℃不超过 18 h 解冻后进行检验。

1.2 检验方法的选择1.2.1 应选择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方法。

1.2.2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中对同一检验项目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定性检验方法时,应以常规培养方法为基准方法。

1.2.3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中对同一检验项目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定量检验方法时,应以平板计数法为基准方法。

2前处理步骤2.1肉与肉制品检验按GB/T 4789.17-2003执行蛋与蛋制品检验按GB/T 4789.19-2003执行水产食品检验按GB/T 4789.20-2003执行冷冻饮品、饮料检验按GB/T 4789.21-2003执行调味品检验按GB/T 4789.22-2003执行冷食菜、豆制品检验按GB/T 4789.23-2003执行糖果、糕点、蜜饯检验按GB/T 4789.24-2003执行酒类产品前处理按GB 4789.25-2003执行2.2其他产品按GB 4789.1-2016及GB 4789.2-2016中步骤进行样品的稀释2.2.1 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g样品置盛有225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杯内,8000r/min~10000r/min均质1min~2min,或放入盛有225mL稀释液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in~2min,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作业指导书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作业指导书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作业的指导,以确保标本采集的质量和准确性。

本指导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等。

二、目的准确的微生物标本采集是诊断和治疗感染病例的重要环节。

本指导书的目的是提供清晰的指导,确保标本的采集过程符合规范,以减少错误和污染的风险,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采集前准备在进行微生物标本采集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了解标本类型和采集方法:不同类型的标本需要采集不同的方法,例如血液标本、尿液标本和呼吸道标本等。

在采集前要了解每种标本的采集方法和要求。

2.准备采集工具和材料:根据标本类型和采集方法,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和材料,例如采血针、尿液收集容器和标本袋等。

3.按照消毒和无菌要求准备采集区域:在采集前要确保采集区域干净、消毒和无菌。

根据需要,可以使用消毒剂和无菌覆盖物等。

四、标本采集步骤4.1 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标本采集是常见的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之一。

下面是血液标本采集的步骤:1.确定采集部位:通常选择患者的上臂静脉作为采集部位。

2.消毒:用75%乙醇消毒采集部位,采用无菌棉球擦拭。

3.选择合适的采血针:根据患者的年龄和采血需要选择合适的采血针。

4.采集血液:在消毒后,用采血针穿刺患者的静脉,收集所需的血液量。

5.采集完毕后,用无菌棉球和胶布固定针头,然后将血液转移到标本管中。

6.标本管标记:在标本管上正确标记患者的信息和采集时间等。

4.2 尿液标本采集尿液标本采集常用于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

以下是尿液标本采集的步骤:1.洗手:采集前要洗手并戴好一次性手套。

2.选择合适的容器:选择容量合适的尿液收集容器。

3.女性患者:清洁外阴部,将尿液收集容器放置在外阴,以接收尿液。

4.男性患者:将尿液收集容器放置在清洁的阴茎上方,以接收尿液。

5.患者采集尿液:患者尽量采集中段尿,避免采集到开始或结束的尿液。

6.收集完毕后将尿液收集容器密封,标记患者的信息和采集时间等。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1. 引言车间微生物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车间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流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适合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合于车间微生物检验的所有环节,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菌落计数、菌种鉴定等。

3. 检验设备和试剂3.1 检验设备:- 微生物培养箱- 培养基灭菌器- 显微镜- 平板计数器- 灭菌器3.2 试剂:- 培养基- 琼脂- 细菌培养液- 生理盐水- 无菌纱布- 灭菌液4. 检验流程4.1 样品采集4.1.1 样品采集前,操作人员应穿戴好无菌手套和口罩,保持采样环境的洁净。

4.1.2 样品采集应遵循标准采样方法,使用无菌容器采集样品,并确保样品不受外界污染。

4.1.3 采集样品后,即将送至检验室进行处理。

4.2 样品处理4.2.1 样品处理前,操作人员应将工作台面、仪器设备等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操作环境的无菌。

4.2.2 样品处理应根据不同的样品类型进行相应的处理方法,如稀释、过滤等。

4.2.3 处理后的样品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保存,避免细菌污染。

4.3 菌落计数4.3.1 菌落计数前,操作人员应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琼脂等试剂,并进行灭菌处理。

4.3.2 取适量的处理后样品,加入培养基中,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

4.3.3 将涂布好的琼脂平板放入微生物培养箱中,设定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培养。

4.3.4 培养结束后,使用平板计数器进行菌落计数,记录结果。

4.4 菌种鉴定4.4.1 菌落计数后,根据需要选择部份菌落进行鉴定。

4.4.2 取菌落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液的接种。

4.4.3 将培养液接种于琼脂平板上,进行纯培养。

4.4.4 观察培养结果,根据形态、生理特性等进行菌种鉴定。

5. 结果分析与记录5.1 对菌落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菌落形成单位(CFU)。

5.2 对菌种鉴定结果进行记录,包括菌种名称、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

5.3 结果记录应详细、准确,并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整理和归档。

微生物作业指导书

微生物作业指导书

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能力比对计划作业指导书测试样品说明为了保证此次能力验证计划的顺利实施,请在测试前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样品的分发与保存样品为液体样品,在发送前,已经过均匀性和稳定性试验,保证分发到各参试单位的样品是稳定、可靠的,当样品分发给各单位后,请妥善保管并尽量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受污染,到达单位后请将试验样品置于4℃的冰箱中保存,并尽快对样品进行测试,最迟2日内必须对样品进行测试。

2、检测项目参加本次比对检验的每个单位领取三份样品,每个样品中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请注意不要弄丢或弄错样品编号),每个样品的检测项目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3、检测方法本次比对检验目的在于对参加单位微生物的检测能力的验证,为保证各参加单位给出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因而本次比对检验规定分别采用以下检测方法:《GB/T4789.2-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第一法平板菌落计数法,结果报告方式为:CFU/mL;《GB/T4789.3-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第一法大肠菌群MPN计数结果报告方式为:MPN/100 mL;4、试验方法样品在100mL玻璃瓶中,为液体状,开启时要小心;从开启样品到测试结束均应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样品开启后,应先做菌落总数,首先分别取1mL 原液接种于2个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再取原液做10-1、10-2、10-3、10-4稀释(注:稀释用水可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也可采用无菌水),每个稀释度分别取1mL稀释样液于2个无菌培养皿中,同时分别取1mL稀释用水于2个无菌培养皿中做空白对照,然后及时将15-20mL冷却至约45摄氏度的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PCA)倾注培养皿,冷却凝固后翻转,37摄氏度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菌落总数接完种后,取10mL原液接种到双料LST肉汤管中,共接种3管,同时取1mL原液接种到单料LST肉汤管中,共接种3管,然后再取原液做10-1、10-2、10-3、10-4稀释(注:稀释用水可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也可采用无菌水),每个稀释度都接种3管单料LST肉汤,每管接种1mL,共组成18管LST肉汤,置于37摄氏度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如有阳性者,转种于BGLB肉汤中做证实试验。

微生物作业指导书(2011)

微生物作业指导书(2011)
2.化学方法
由于消毒防腐剂没有选择性,因此对一切活细胞都有毒性,不仅能杀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而且对人体组织细胞也有损伤作用,所以只能用于体表、器械和周围环境的消毒。按照其作用的水平可分为灭菌剂、高效消毒剂、中效消毒剂、低效消毒剂。
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包括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
3.2培养
3.2.1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翻转,36℃±1℃培养48h±2h,水产品30℃±1℃培养72h±3h。
3.2.2如果样品中可能含有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弥漫生长菌落时,可在凝固后的琼脂表面覆盖一薄层琼脂培养基(约4ml),凝固后翻转平板,按3.2.1条件进行培养。
4菌落计数
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或菌落计数器,记录稀释倍数和相应的菌落数量。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表示。
高效消毒剂: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胞也有一定杀灭作用,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包括含氯消毒剂、臭氧等。
中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真菌、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包括含碘消毒剂、醇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等。
低效消毒剂: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剂要求的制剂。包括苯扎溴铵等季铵盐类消毒剂。
菌落总数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按国家标准方法规定,即在需氧情况下,37℃培养48h,能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所以厌氧或微需氧菌、有特殊营养要求的以及非嗜中温的细菌,由于现有条件不能满足其生理需求,故难以繁殖生长。因此菌落总数并不表示实际中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样品前处理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保证微生物样品检测的有效性,必须有合理的方法指导。

2.适用范围:
食品(微生物检测)样品的前处理。

3.职责:
由微生物操作人员进行微生物检测前的样品前处理。

4.操作步骤:
1实验室接到送检样品后应认真核对登记,确保样品的相关信息完整并符合检验要求。

1.1.2实验室应按要求尽快检验。

若不能及时检验,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防止样品中目标微生物因客观条件的干扰而发生变化。

1.1.3冷冻食品应在45℃以下不超过15min,或2℃~5℃不超过18h解冻后进行检验。

1.2检验方法的选择
1.2.1应选择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方法。

1.2.2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中对同一检验项目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定性检验方法时,应以常规培养方法为基准方法。

1.2.3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中对同一检验项目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定量检验方法时,应以平板计数法为基准方法。

2前处理步骤
2.1肉与肉制品检验按GB/T 4789.17-2003执行
蛋与蛋制品检验按GB/T 4789.19-2003执行
水产食品检验按GB/T 4789.20-2003执行
冷冻饮品、饮料检验按GB/T 4789.21-2003执行
调味品检验按GB/T 4789.22-2003执行
冷食菜、豆制品检验按GB/T 4789.23-2003执行
糖果、糕点、蜜饯检验按GB/T 4789.24-2003执行
酒类产品前处理按GB 4789.25-2003执行
2.2其他产品按GB 4789.1-2016及GB 4789.2-2016中步骤进行
样品的稀释
2.2.1 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g样品置盛有225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杯内,8000r/min~10000r/min均质1min~2min,或放入盛有225mL稀释液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in~2min,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2.2.2 液体样品:以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置盛有225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匀,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2.2.3 用1mL 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取1∶10样品匀液1mL,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或吸头尖端不要触及稀释液面),振摇试管或换用1支无菌吸管反复吹打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样品匀液。

2.2.4 同理操作,制备10 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

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 次1mL 无菌吸管或吸头。

批准/日期:审核/日期:编制/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