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样品前处理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标题: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车间微生物检验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车间微生物检验的作业指导书,匡助工作人员正确进行微生物检验,保障生产质量。

一、样品采集1.1 确定采集点:根据生产流程和检验要求,确定样品采集点,确保代表性和准确性。

1.2 采集工具准备:准备好消毒的采集容器、取样器具等工具,避免污染样品。

1.3 采集方法: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采集,避免外界污染和误差。

二、样品处理2.1 样品保存:将采集的样品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避免样品变质。

2.2 样品处理:根据检验要求,进行样品的处理和预处理,确保检验结果准确。

2.3 样品分装: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对样品进行分装处理,避免相互干扰。

三、实验室操作3.1 检验设备准备:检查实验室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培养基。

3.2 检验条件控制:控制实验室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3.3 检验操作规范: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微生物检验,避免操作失误和污染。

四、结果分析4.1 结果记录:记录检验结果和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4.2 结果解读:根据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产品是否符合要求。

4.3 异常处理:对于异常结果,及时进行处理和调查,找出问题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质量控制5.1 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2 员工培训: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

5.3 持续改进:定期评估检验流程和结果,不断改进和优化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提高检验效率和准确性。

总结: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是保障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的重要工具,正确操作和严格执行作业指导书能够有效提高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翼本文的介绍能够匡助工作人员更好地进行微生物检验,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安全。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作业指导书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作业指导书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作业的指导,以确保标本采集的质量和准确性。

本指导书适用于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等。

二、目的准确的微生物标本采集是诊断和治疗感染病例的重要环节。

本指导书的目的是提供清晰的指导,确保标本的采集过程符合规范,以减少错误和污染的风险,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采集前准备在进行微生物标本采集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了解标本类型和采集方法:不同类型的标本需要采集不同的方法,例如血液标本、尿液标本和呼吸道标本等。

在采集前要了解每种标本的采集方法和要求。

2.准备采集工具和材料:根据标本类型和采集方法,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和材料,例如采血针、尿液收集容器和标本袋等。

3.按照消毒和无菌要求准备采集区域:在采集前要确保采集区域干净、消毒和无菌。

根据需要,可以使用消毒剂和无菌覆盖物等。

四、标本采集步骤4.1 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标本采集是常见的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之一。

下面是血液标本采集的步骤:1.确定采集部位:通常选择患者的上臂静脉作为采集部位。

2.消毒:用75%乙醇消毒采集部位,采用无菌棉球擦拭。

3.选择合适的采血针:根据患者的年龄和采血需要选择合适的采血针。

4.采集血液:在消毒后,用采血针穿刺患者的静脉,收集所需的血液量。

5.采集完毕后,用无菌棉球和胶布固定针头,然后将血液转移到标本管中。

6.标本管标记:在标本管上正确标记患者的信息和采集时间等。

4.2 尿液标本采集尿液标本采集常用于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

以下是尿液标本采集的步骤:1.洗手:采集前要洗手并戴好一次性手套。

2.选择合适的容器:选择容量合适的尿液收集容器。

3.女性患者:清洁外阴部,将尿液收集容器放置在外阴,以接收尿液。

4.男性患者:将尿液收集容器放置在清洁的阴茎上方,以接收尿液。

5.患者采集尿液:患者尽量采集中段尿,避免采集到开始或结束的尿液。

6.收集完毕后将尿液收集容器密封,标记患者的信息和采集时间等。

微生物作业指导书

微生物作业指导书

食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能力比对计划作业指导书测试样品说明为了保证此次能力验证计划的顺利实施,请在测试前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样品的分发与保存样品为液体样品,在发送前,已经过均匀性和稳定性试验,保证分发到各参试单位的样品是稳定、可靠的,当样品分发给各单位后,请妥善保管并尽量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受污染,到达单位后请将试验样品置于4℃的冰箱中保存,并尽快对样品进行测试,最迟2日内必须对样品进行测试。

2、检测项目参加本次比对检验的每个单位领取三份样品,每个样品中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请注意不要弄丢或弄错样品编号),每个样品的检测项目为: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3、检测方法本次比对检验目的在于对参加单位微生物的检测能力的验证,为保证各参加单位给出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因而本次比对检验规定分别采用以下检测方法:《GB/T4789.2-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第一法平板菌落计数法,结果报告方式为:CFU/mL;《GB/T4789.3-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第一法大肠菌群MPN计数结果报告方式为:MPN/100 mL;4、试验方法样品在100mL玻璃瓶中,为液体状,开启时要小心;从开启样品到测试结束均应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样品开启后,应先做菌落总数,首先分别取1mL 原液接种于2个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再取原液做10-1、10-2、10-3、10-4稀释(注:稀释用水可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也可采用无菌水),每个稀释度分别取1mL稀释样液于2个无菌培养皿中,同时分别取1mL稀释用水于2个无菌培养皿中做空白对照,然后及时将15-20mL冷却至约45摄氏度的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PCA)倾注培养皿,冷却凝固后翻转,37摄氏度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

菌落总数接完种后,取10mL原液接种到双料LST肉汤管中,共接种3管,同时取1mL原液接种到单料LST肉汤管中,共接种3管,然后再取原液做10-1、10-2、10-3、10-4稀释(注:稀释用水可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也可采用无菌水),每个稀释度都接种3管单料LST肉汤,每管接种1mL,共组成18管LST肉汤,置于37摄氏度培养箱中培养48小时后观察结果,如有阳性者,转种于BGLB肉汤中做证实试验。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引言:车间微生物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匡助企业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指导书旨在提供准确的操作指导,匡助车间人员进行微生物检验工作,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样品采集与处理1.1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前,应对采样容器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 采样时,应选择代表性样品,并避免交叉污染。

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时间。

-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直接接触样品,使用无菌采样工具进行采集。

1.2 样品处理- 样品采集后,应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 样品处理前,应根据检验要求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如稀释、搅拌等。

- 样品处理时,应注意避免样品的二次污染,使用无菌操作工具和环境。

1.3 样品储存与运输- 样品处理完成后,应根据检验要求选择适当的储存条件,如低温、避光等。

- 样品储存时,应密封好容器,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 样品运输时,应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并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二、微生物检验方法2.1 培养基选择-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检验要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如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等。

- 培养基的配制应按照规定的配方和浓度进行,避免过度或者不足。

2.2 培养条件控制-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pH值等,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要求进行控制。

- 培养条件的控制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2.3 培养时间和观察- 培养时间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检验要求确定,普通为24-48小时。

- 培养过程中,应定时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颜色等特征,并记录观察结果。

三、结果判定与记录3.1 结果判定- 根据检验要求和标准,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鉴定和计数。

- 结果判定时,应注意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如颜色、形态等。

3.2 结果记录- 结果记录应详细、准确,包括样品信息、检验项目、结果等。

- 结果记录时,应使用规定的记录表格或者系统,确保结果的可追溯性和可比性。

微生物检验作业作业指导书.

微生物检验作业作业指导书.

1 目的通过对微生物检测流程的规范确保检验工作有序进行.2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检测的全过程。

3 职责3.1 检验人员严格按检测流程做好各项工作。

3.2 检测主管做好监督检查工作.4 内容4.1 准备工作4。

1.1 卫生清洁整理普通检验室内的各类检验物品,检查工作台面和地面卫生。

4.1.2样品收集登记4。

1.2。

1与收样员沟通,确定检样品种、数量(如仓库到货的茶原料、内包膜,车间生产的半成品、成品,研发样品,采购样品,稳定性试验的样品、定期跟踪检测的样品)。

4.1.2。

2与质保员沟通,确定检样品种、数量(如自来水、纯水、一楼生产过程跟踪的各阶段液体)。

4.1。

2。

3 按检测计划自行确定的检样品种、数量(如工作间空气、设备内表面、员工手部)。

4.1。

2.4各项确定后,收集并登记样品。

4。

1.3检测方法的确定4.1.3。

1样品收集后进行分类,确定样品的检测方法,若无方法的要尽快上报或查找相关方法。

4.1。

3.2微生物各项目所采用的检测方法(见附表1)4.2 试剂配制、物品包扎4。

2。

1玻璃容器的包扎:灭菌前器皿应包扎紧密完整后才进行灭菌,以防止灭菌后器皿受到污染。

4。

2。

2平皿、吸管按量分成若干单元用牛皮纸、报纸包扎;4.2.3试管及三角瓶应塞硅胶塞,在瓶口再用报纸包扎;4.2.4其它玻璃或金属取样工具也要用报纸包扎;4。

2。

5生理盐水按氯化钠加水比例0.84%配制;平板计数琼脂(PCA)、孟加拉红、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肉汤(LST)、煌绿乳糖胆盐肉汤(BGLB)则以标签上规定的比例进行配制。

按需要量分装成于不同规格的容器中。

4。

3 高压灭菌4。

3。

1培养基及器皿的灭菌:4.3.1.1高压蒸汽灭菌:金属器具、玻璃器皿、基础培养基及其它耐热物品均放入锅内灭菌。

4。

3。

1.2灭菌参数:121℃(0。

1034MPa),15~20min;4.3.2染菌培养物:121℃(0.1034MPa),30min;4.3.3含糖类不耐热培养基(按试剂要求):115℃(0。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1. 引言车间微生物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规范车间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流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车间微生物检验的所有环节,包括样品采集、样品处理、菌落计数、菌种鉴定等。

3. 检验设备和试剂3.1 检验设备:- 微生物培养箱- 培养基灭菌器- 显微镜- 平板计数器- 灭菌器3.2 试剂:- 培养基- 琼脂- 细菌培养液- 生理盐水- 无菌纱布- 灭菌液4. 检验流程4.1 样品采集4.1.1 样品采集前,操作人员应穿戴好无菌手套和口罩,保持采样环境的洁净。

4.1.2 样品采集应遵循标准采样方法,使用无菌容器采集样品,并确保样品不受外界污染。

4.1.3 采集样品后,立即送至检验室进行处理。

4.2 样品处理4.2.1 样品处理前,操作人员应将工作台面、仪器设备等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操作环境的无菌。

4.2.2 样品处理应根据不同的样品类型进行相应的处理方法,如稀释、过滤等。

4.2.3 处理后的样品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保存,避免细菌污染。

4.3 菌落计数4.3.1 菌落计数前,操作人员应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琼脂等试剂,并进行灭菌处理。

4.3.2 取适量的处理后样品,加入培养基中,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

4.3.3 将涂布好的琼脂平板放入微生物培养箱中,设定适当的温度和时间进行培养。

4.3.4 培养结束后,使用平板计数器进行菌落计数,记录结果。

4.4 菌种鉴定4.4.1 菌落计数后,根据需要选择部分菌落进行鉴定。

4.4.2 取菌落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液的接种。

4.4.3 将培养液接种于琼脂平板上,进行纯培养。

4.4.4 观察培养结果,根据形态、生理特性等进行菌种鉴定。

5. 结果分析与记录5.1 对菌落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菌落形成单位(CFU)。

5.2 对菌种鉴定结果进行记录,包括菌种名称、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

5.3 结果记录应详细、准确,并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整理和归档。

微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

微生物检测作业指导书
于肠道菌培养基和大容器中的培养基等的灭菌十分重要。
• 8、培养基的监测 • 应对经湿热灭菌的培养基进行监测,尤其要对pH、色泽、灭菌效果和均匀度
等指标进行监测。
培养基的使用
• 1、琼脂培养基的融化 • 将培养基放到沸水浴中或采用相同效果的方法(如高压锅中的蒸汽)使之融
化。经过高压的培养基应尽量减少重加热时间,避免过度加热。培养基溶化 后放入47℃±2℃的恒温水浴锅中保温,直至使用。融化后的培养基应尽快使 用,放置时间一般不应超过4h。 • 2、培养基的脱气 • 必要时,将培养基在使用前放到沸水浴或蒸汽浴中加热15min,加热时松开 容器的盖子;加热后盖紧,并迅速冷却至使用温度。 • 3、平板的制备 • 倾注融化的培养基到平皿中,使之在平皿中形成一个至少2mm厚的琼脂层 (直径90mm的平皿通常要加入15 mL琼脂培养基)。将平皿盖好后放到水平 平面使琼脂冷却凝固。 • 注: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会损失水分。当水分损失的量大于培养基总量的 15%时,就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造成培养及水分损失的因素很多,如培养 基成分,平皿中培养基总量和培养箱的类型等(如使用带风扇的培养箱,培 养箱中的湿度偏低,平板在培养箱中放置的位置靠近加热管,培养温度过高 等),操作时应注意避免。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
1对于培养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如斜面,用过的吸 量管、细菌培养皿等),应使用适当浓度的自配 或商业液体消毒剂(参见表D.1)对处理后一定时 间,或121℃高压灭菌至少30min,或者其他有效 处理措施。将处理物倒入特殊标识的垃圾袋内, 直接送到指定地点。
2对于实验动物尸体及相关废弃物,按照GB 14925 的规定进行处理。
微生物无菌室基本要求及管理
2 无菌室的管理 2.1无菌室在使用前和使用后应进行有效的消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

车间微生物检验作业指导书引言概述:车间微生物检验是指对车间环境和产品进行微生物学检验,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卫生安全和产品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车间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指导,包括样品采集、培养方法、检测技术、结果解读和记录等方面。

一、样品采集1.1 采样点选择:根据车间布局和生产工艺,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涵盖不同区域、设备和工序,以确保全面检测车间微生物污染情况。

1.2 采样器具准备:准备无菌的采样器具,如无菌棉签、无菌采样袋等。

在采样前进行灭菌处理,避免样品污染。

1.3 采样操作:在采样前,工作人员应佩戴无菌手套和口罩,以防止人员对样品的污染。

根据采样点特点,选择适当的采样方法,如直接接触采样、表面刮取采样等。

采样时要注意避免交叉污染,避免样品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二、培养方法2.1 培养基选择: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检测要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霍乱弧菌选择性琼脂等。

2.2 培养条件: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要求,设置适当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气氛等。

培养温度普通为37摄氏度,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3 培养时间: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和检测要求,确定培养时间。

普通情况下,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但对于某些微生物,如真菌,可能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

三、检测技术3.1 基本技术:车间微生物检验常用的基本技术包括菌落计数法、涂布法、过滤法等。

根据检测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技术进行检测。

3.2 PCR技术:PCR技术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定,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在车间微生物检验中,可以应用PCR技术进行快速筛查和定性分析。

3.3 生物传感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结合微生物学和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微生物的实时监测和定量分析。

在车间微生物检验中,可以应用生物传感技术进行实时监测,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四、结果解读4.1 判断标准:根据相关标准和法规,对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样品前处理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保证微生物样品检测的有效性,必须有合理的方法指导。

2.适用范围:
食品(微生物检测)样品的前处理。

3.职责:
由微生物操作人员进行微生物检测前的样品前处理。

4.操作步骤:
1实验室接到送检样品后应认真核对登记,确保样品的相关信息完整并符合检验要求。

1.1.2 实验室应按要求尽快检验。

若不能及时检验,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样品的原有状态,防止样品中目标微生物因客观条件的干扰而发生变化。

1.1.3 冷冻食品应在 45 ℃以下不超过15 min ,或2 ℃~5 ℃不超过 18 h 解冻后进行检验。

1.2 检验方法的选择
1.2.1 应选择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方法。

1.2.2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中对同一检验项目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定性检验方法时,应以常规培养方法为基准方法。

1.2.3 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标准中对同一检验项目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定量检验方法时,应以平板计数法为基准方法。

2前处理步骤
2.1肉与肉制品检验按GB/T 4789.17-2003执行
蛋与蛋制品检验按GB/T 4789.19-2003执行
水产食品检验按GB/T 4789.20-2003执行
冷冻饮品、饮料检验按GB/T 4789.21-2003执行
调味品检验按GB/T 4789.22-2003执行
冷食菜、豆制品检验按GB/T 4789.23-2003执行
糖果、糕点、蜜饯检验按GB/T 4789.24-2003执行
酒类产品前处理按GB 4789.25-2003执行
2.2其他产品按GB 4789.1-2016及GB 4789.2-2016中步骤进行
样品的稀释
2.2.1 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g样品置盛有225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均质杯内,8000r/min~10000r/min均质1min~2min,或放入盛有225mL稀释液的无菌均质袋中,用拍击式均质器拍打1min~2min,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2.2.2 液体样品:以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置盛有225mL磷酸盐缓冲液或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匀,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2.2.3 用1mL 无菌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取1∶10样品匀液1mL,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mL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或吸头尖端不要触及稀释液面),振摇试管或换用1支无菌吸管反复吹打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样品匀液。

2.2.4 同理操作,制备10 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

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 次1mL 无菌吸管或吸头。

批准/日期:审核/日期:编制/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