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民俗风情

合集下载

布依族民俗风情课件

布依族民俗风情课件
庆祝。
传统与现代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布依 族节日饮食也逐渐融入 了一些现代元素,如蛋
糕、糖果等。
布依族的待客饮食
01
02
03
04
热情好客
布依族人民热情好客,对待客 人会准备丰盛的食物。
特色菜肴
待客时,布依族会制作一些特 色菜肴,如“鱼包韭菜”、“
狗肉火锅”等。
酒水款待
布依族在待客时,会为客人准 备酒水,以示敬意。
布依戏
布依戏是布依族的传统戏 剧,以唱、做、念、打等 形式展现布依族的历史和 文化。
布依山歌
布依山歌是布依族人表达 情感的重要方式,歌词内 容广泛,包括生活、劳动 、爱情等。
布依族剪纸
布依族剪纸是一种独特的 民间艺术,以纸张为材料 ,通过剪、刻、扎等方式 制作出各种图案。
布依族的民间音乐与舞蹈布依族八音坐唱 06布依族的传统手工艺
布依族的纺织工艺
要点一
总结词
布依族的纺织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以质地优良、图 案精美而著称。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布依族妇女擅长纺织技术,她们使用传统的手工织布机, 以棉纱、麻纱、毛线等为原料,织造出各种质地优良、图 案精美的布料。布依族的传统纺织工艺品包括床单、被面 、枕巾、围巾、桌布等,其图案多以花鸟、山水、人物等 为题材,色彩鲜艳,风格独特。
聚居地特点
布依族聚居地多为山水相间的河谷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适宜水稻种植和渔业发 展。这些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民族文化浓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布依族的人口与语言
人口
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布依族人口约为300万左右,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
语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布依语支。布依语有多个方言,但各方言之间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差异不大,大部分布依族人都能进行交流。随着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许多布依族人也开始学习和使用汉语。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布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俗,这些传统文化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布依族的传统节日1、花山节花山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二月初八至十五日之间举行。

花山节是布依族人民向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的重要节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在花山上祭祀神灵,同时还会举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非常热闹。

2、龙船节龙船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至十五日之间举行。

龙船节是纪念古代抗击外敌的英雄伍子胥的节日,也是布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重要节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在河流或湖泊上划龙船,同时还会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

3、八月会八月会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八月会是布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的重要节日,也是布依族人民传统的婚嫁日。

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进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活动,还会在晚上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二、布依族的传统风俗1、布依族的服饰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男女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

男子一般穿着长袍和裤子,头戴斗笠或圆帽,腰间系着腰带;女子则穿着长衣和长裙,头戴花环或发饰,手戴银饰,脚穿布鞋或草鞋。

布依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2、布依族的婚俗布依族的婚俗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般来说,布依族的男女在婚前会进行长达一年的相互了解和交往,以确保彼此的感情。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先到新娘家中行礼,向新娘的父母表达敬意,并领取新娘。

之后,新郎和新娘要到祖先的祠堂中献上祭品,祈求祖先保佑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

最后,新婚夫妇要在家中进行庆祝,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喜悦。

3、布依族的饮食布依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薯类等为主,以糯米饭和酸菜为特色。

布依族人民喜欢吃辣,因此辣椒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布依族节日民族风俗

布依族节日民族风俗

布依族节日民族风俗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

那么布依族的节日风俗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布依族节日民族风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布依族节日民族风俗:地戏节地戏节是贵州省贵阳市花溪一带布依族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

花溪跳地戏始于道光年间,由安、卜(今平坝)艺人龙德甫发起,每年正月十五公演,逐渐形成固定节日。

地戏不设戏台,演员站在地上表演,观众在四周高处观看,因此得名。

布依族节日民族风俗:董朗桥歌节董朗桥歌节是贵州省惠水一带布依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行,届吋毗县邻村近万名布依族群众,来到当地的董朗河边,引吭高歌,欢聚一堂。

这一天,是年轻人谈情说爱、寻求情侣的大好机会,姑娘和后步们一般见面后要先唱热情洋溢的相识歌,互通姓名、地址,然后是绕有风趣的盘歌(也叫猜歌)盘天问地,相互摸底,接着就开始唱赞美歌和爱慕歌。

如果姑娘们通过对歌找到意中人,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便向其赠送粽粑和袜垫,然后双双躲到避静处去谈情说爱。

布依族节日民族风俗:赶干洞赶干洞节是贵州省晴隆县布依族传统节日,时在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

据当地传说,位于晴隆县城东南的干洞,原名清泉洞,而且长年泉水清澈。

那时候,当地两个寨子中的一对青年阿韦与阿花相爱了,常在清泉洞边对歌约会,双方父母念他俩心真意切,也同意了他俩的婚事,并定在清明节时成婚。

不料此事让族长知道了,他认为不经过媒人上门聘定的婚缘是伤风败俗的,故而加以干涉。

阿韦阿花得知后非常气愤,便于清明日晚偷偷来到清泉洞边,以山洞为媒,跪拜天地,自行婚礼。

就在第二天,族长带人前来问罪,阿韦阿花只好逃出后投清泉洞殉情。

清泉洞神被二个青年的忠贞所动,便放干了清泉水,并让阿韦阿花变成一对金画眉飞去。

从此清泉洞变干涸了。

阿韦阿花的事迹感动了附近布依寨子中的青年男女,他们于每年清明节第二天,都要赶往干洞唱歌玩耍、谈情说爱。

如今此节日已演变成了规模很大的集贸盛会。

布依族节日风俗

布依族节日风俗

布依族节日风俗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阳节、中秋节等与汉族基本相同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布依族节日风俗,希望大家喜欢!布依族节日风俗:布依族的大年节大年节,据方志记载,说布依族皆“以十一月为岁首”。

其时应在这月为是,但现在已统一并入春节,辛劳了一年的布依族同胞秋收一过就开始为年节做准备。

每到年底,家家户户忙着酿酒,打糯米粑,腌制腊肉,做血豆腐,或逢制新衣。

腊月二十三日晚上,布依族同胞用糯米制成的麦芽糖等果品在家里“送灶神”,请它向“玉皇大帝”禀报时,多替人们说些好话,多多赐福于人间。

送灶后,人们要准备香、烛等祭神用品,请“先生”写对子,不仅大门上贴,连侧门、窗户都要贴上“六畜兴旺”等,以示人们对幸福签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此外,不少人家还要在大门上贴上门神,在家里的墙上贴满各种喜庆的年画。

除夕以丰盛酒菜敬供祖先,燃放爆竹,合家守夜直到鸡鸣。

正月初一天刚亮,姑娘们都争挑第一担水回家,名曰“聪明水”;男孩则争先到土地庙旁,用绳子牵来小块石头放在畜圈之中,意为“六畜兴旺”。

大年期间,青年们相邀外出“榔梢”;中老年人则彼此拜年祝贺,一同饮酒为乐。

初九那天叫“上九”;按当地风俗,到这一天才能“煮生”,即先燃起香烛,将生肉供祖宗,然后将生鸡、生自煮熟,再放到香案前供一回之后方能享用。

有些布依族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还要正月三十校“小年”。

在此期间,有的还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有赛马、掷石、铜鼓、唢呐、歌舞、篮球等等比赛,参加者多达数万人。

镇宁扁担山一带的“玩龙”活动,意在祈求龙神保佑来年农事丰收,百事吉利。

布依族节日风俗:布依族的三月三是传统的民族节日。

地区不同,节日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在贵州省贵阳市马当地区的布依族,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称为“地蚕会”节。

据布依族老人讲,开春以后,地蚕危害庄稼,啃食包谷苗等农作物。

于是,在三月初三,他们将炒好的包谷花带到坡上去祭地蚕。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
布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由古代僚人演变而来,以农业为主,布依族祖先很早就开始种植水稻,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布依族喜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平常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男人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饰、项圈等细软。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总结精选(1):宴客食俗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

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

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年节食俗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

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民族禁忌到布依族人家中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

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

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

布依族送礼务必送双数。

孩子体弱多病,父母就要给他寻找保护人干爹、干妈。

寻找干爹、干妈有两种方法:一是择日在家等候,3天内第一个登门的人,即为孩子的保护人;二是择吉日由父母领着孩子,在路上等候第一个过往的行人,即为保护人。

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狗肉,一种解释是狗以前救过其祖先,另一种解释是人类以前并无稻谷,是狗从天神的晒谷场带回稻谷给布依族人,使得布依族成为人类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水稻民族”。

部分布依族分支族人不吃鱼肉,因为相传布依族最早的母亲是龙王的女儿——一条神鱼。

婚俗婚姻实行自主婚。

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

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

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

布依族民俗礼仪

布依族民俗礼仪

布依族民俗礼仪
布依族是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俗礼仪深厚,颇具特色。

以下是关于布依族民俗礼仪的介绍,按照列表划分详细阐述。

一、布依族的婚俗
1. 婚姻的选择
布依族的婚姻自由,存在包括自由恋爱、亲密性亲婚等多种方式。

2. 纳彩礼
布依族男方家庭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纳彩礼,礼品包括猪肉、蜜糖、米酒等物品。

3. 结婚仪式
布依族的结婚仪式通常在早上举行,全村男女老少搬出门,到新人家中庆贺。

二、布依族的祭祀活动
1. 布依族祖祭
每年的农历二月或者三月,布依族会进行为祖先所举行的祭祀活动,
还会进行占卜仪式等。

2. 水神节
水神节是布依族传统的重要祭祀活动,多在每年的五月或者六月进行,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三、布依族的葬礼习俗
1. 布依族的出殡仪式
布依族的出殡仪式表现了对死者的哀思和敬重,会有乐队前行,女性
会哭泣搭桥等。

2. 做坟堆
在布依族的葬礼上,家属和父老村民会共同建造坟堆,坟堆上会摆放牛、羊等动物的牙或者骨头。

四、布依族的节日习俗
1. 龙船节
龙船节是布依族的重要节日,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或者六月进行,以
表达对水源的敬畏之情。

2. 芦笙节
芦笙节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份举行,是为了感谢丰收和传承民族文化。

以上是关于布依族民俗礼仪的介绍,布依族人民始终保持着淳朴的民间传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布依族六月六:欢乐的民俗节日

布依族六月六:欢乐的民俗节日

布依族六月六:欢乐的民俗节日布依族六月六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喜庆气氛的民俗节日,是布依族人民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布依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欢度佳节,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一、节日由来布依族六月六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与布依族的祖先崇拜有关。

据传,布依族的祖先是一位名叫“阿依”的英雄,他为了拯救自己的民族,带领布依族人民与敌人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最终,阿依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布依族人民换来了和平与安宁。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布依族人民将每年的农历六月六定为传统节日,以示纪念和敬仰。

二、节日习俗在布依族六月六这个节日里,布依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祭祀、歌舞、美食等。

1.祭祀活动:在节日当天,布依族人民会前往祖先墓地或祠堂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时,他们会献上鸡、鸭、鱼、肉等祭品,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幸福。

祭祀仪式庄重而神圣,充满了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2.歌舞表演:布依族人民擅长歌舞,在节日期间,他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活动。

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歌、跳舞、弹奏乐器等。

观众们会被优美的歌声和欢快的舞蹈所吸引,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3.美食制作:布依族人民擅长烹饪美食,在节日期间,他们会制作各种美食来庆祝佳节。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六月六米酒”。

这种米酒是用优质糯米酿制而成,口感醇厚、香甜可口。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酿酒比赛,评选出最美味的米酒。

4.赛马活动:在布依族聚居的地区,赛马是六月六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赛马活动通常在村寨广场或田间举行,参赛马匹身披彩带,疾驰而过,场面壮观。

观众们为参赛马匹呐喊助威,欢声雷动。

5.泼水活动:在布依族聚居的地区,泼水也是六月六庆祝活动中的一项传统习俗。

人们会在广场或田间泼水嬉戏,享受清凉的水花带来的欢乐。

泼水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具有驱邪祈福的含义。

三、结语布依族六月六是一个充满欢乐和喜庆气氛的民俗节日,是布依族人民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民俗风情1、源流与分布布依族是我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云南布依族人口有5.46万余人,主要聚居在曲靖市的罗平县、富源县,罗平县布依族人口占据了云南全省该族人口的70%,主要集中在其南部、东南部的南盘江、八大河、块择河、多依河、黄泥河流域的八大河布依族乡等几个乡镇。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由古代百越人中的“骆越”及后来的“僚人”逐步发展形成,自称有“布依”、“布越”、“布饶”、“布曼”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无方言差异,只有土语的区别。

现在云南布依族男女老幼均通用壮话、汉话,只有在日常用语中,还保留少量布依语的词汇。

布依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民间保存的宗教祭祀用书是用汉字作记录符号所记录的经典。

1956年,国家为布依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拼写方法为基础的布依文,但在云南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

2、民居民俗云南布依族居住地区多为喀斯特丘陵地貌,山川起伏,河流纵横,风光秀丽,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布依水乡”或“水乡布依”的美称。

云南有名的“罗平多依河—鲁布革”风景区即是美丽的自然风光与布依族风情融为一体的著名旅游地。

布依族村寨多依山傍水,竹木掩映,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同村寨的人家大多有血缘亲属关系。

房屋依山建筑,层叠而上,不论干栏、竹木、土石或砖瓦式结构,都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布依族的建筑形式较完整地保留了百越民族干栏式建筑的风格,与傣家竹楼很相似,所不同的是用木头作为主结构,竹子仅做篱笆围墙或铺地板作晒台。

居住在半山的村寨,房屋依山而建,形成半干栏式建筑风格的“吊脚楼”,使建在斜度较大的山坡地上的屋子能够保持较为宽敞的楼面。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石墙砖瓦为主的建筑形式日渐普遍,并改变着传统的干栏式建筑风格,多改盖为穿栋式瓦房、片石墙瓦房或砖混平顶房。

片石墙瓦房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于布依族地区的一种建筑形式。

布依族充分利用所居住地区丰富的石材资源打制20~30公分厚的石片,垒砌成一楼一底的片石墙瓦房,并由此形成造型美观、风格独特的布依族“石头寨”。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

首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

起房造屋要选吉日,竖房架的吉日要祭祀鲁班师傅,上梁时要举行歌舞祭礼和宴请,最后是接祖宗牌位和灶神(炭火)到新居。

3、服饰民俗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服饰面料多为自织自染的土布,有白土布,也有色织布。

男子服装形式简洁,质朴大方,多包头巾,上穿藏青色对襟长袖短衣或长衫,布纽扣,下穿长裤,过去多用土布缝制,现在改用工业布料。

现在除少数年长者外,大多数都改穿汉式服装了。

具有民族特色的是妇女服饰,主要由包头、上衣、裤子组成。

中青年女子喜欢留长发,挽于头顶用黑布缠紧,外用白色或淡花色毛巾包头,少女头上饰有绣花片或戴绣花帽;上身内穿深蓝色的立领右衽长袖衬衫,袖口镶有白色或绿色的边饰,外穿右衽通肩宽管中袖衣,在领口、襟边、袖子中段饰有与衣身布料、颜色不同的自制布料,增加了衣服的层次和色彩。

纽扣为银铃形扣或布质扣,精致美观;下身穿黑色长裤,中老年妇女的裤管要更宽一些。

喜欢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身挎彩布拼接并有刺绣的挎包。

布依族包头的白色代表干净、真诚和吉利,衣裤的蓝色代表风调雨顺、茂盛与平安。

4、饮食民俗布依族是一个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的农耕民族,主食大米,以玉米,荞麦、小红米、红薯等杂粮为辅。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于制作咸菜、腊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其受妇女欢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男子大多嗜酒,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

茶是布依族生活中最为普遍和必不可少的基本饮料,是他们相互联络、交往的纽带。

5、婚恋嫁娶布依族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对歌择偶”、“木叶传情”是他们传统的恋爱方式。

对歌,布依语称为“浪哨(榔梢)”,即谈情说爱、会朋友的意思,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

他们通过唱歌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增进感情,进而选择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

在布依族青年男女中,凡是不会唱“浪哨”歌的,就很难找到对象。

他们唱的歌,有初识、试探、赞美、热恋、盟誓、相恋、送郎、苦情、逃婚等9种。

“浪哨”活动,一般是在过节、赶集的日子里进行,多数是男子主动到女子的寨上去约会。

青年男女在一起比歌喉,赛智慧,倾感情,通常要唱个通宵达旦,甚至三天三夜。

每年正月间的跳花会、二月间的逛场、平时的甩糠包、对唱情歌等都是布依族青年恋爱的好时机。

无论以哪种方式认识相恋,他们都会频繁约会,在约会中双双都会吹起那传递心声的木叶,既热烈奔放,又含蓄雅致,小小的木叶在姑娘小伙口中能够吹奏出20多种曲调。

布依族的村寨边、小河旁、树林里、水车旁到处都可听到悦耳动听的木叶声。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异姓亲戚中不同辈分也不能通婚,有些地区还有几个姓氏之间也不能通婚,据说很早以前是同宗同姓,所以不能结亲。

历史上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

近代盛行包办婚姻及早婚等习俗,多数地区在8至15 岁即举行婚礼,婚礼完毕,新娘即同送亲人回娘家居住,称为“不落夫家”。

婚姻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择吉日、成婚四个步骤。

布依族青年男女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后,双方情投意合,男方的父母就会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和定亲,并商定结婚的日期。

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

女方村寨的姑娘、伙子和孩子们可以进行“打接亲”活动,用锅烟灰涂抹接亲人的脸,把水往接亲人身上洒,接亲者兴高采烈,不断向人们点头致意。

新娘一般都是撑着伞在送亲者的陪同下步行至男家的,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

进门前,男方要给女方关伞钱、背娃娃钱等。

婚后新娘在丈夫家住两三天就由伴娘陪着返回娘家,只在农忙时和节日时来住几天,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不坐家”的习俗。

现在这种习俗已发生了变化,妇女不坐家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婚后就生活在夫家。

丧葬习俗布依族古代实行二次葬,而且以火葬为主,后改为土葬,葬俗与当地汉族相似。

当老人病危时,家人,特别是儿子要守候直到断气。

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至亲好友报丧,将尸体收敛入棺放在堂屋停丧,并请本民族的“摩公”先生择吉日举办丧事。

葬礼后的第三天,孝家要到坟上祭扫,谓之“复山”,至此丧事便告结束,以后每年清明合家备祭品到墓前祭扫。

6.宗教信仰自然崇拜和鬼神观念在布依族原始观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们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其中以敬奉山神、水神、树神、石神最为普遍,绝大多数村子都有土地庙,把奇石、大树、山、河、井、岩洞、铜鼓等作为有神灵之物而供祭。

布依族崇拜祖先,每家堂屋都供有祖先牌位。

受汉族影响,有的还供有“天地国亲师之位”,逢年过节要进行祭祀。

崇拜鬼神,盛行“鸡卜”、“蛋卜”、“茅卜”、“铜钱卜”等。

“摩公”是从事占卜和祭祀的主持者,遇到疾病、自然灾害或“不祥”之兆时,人们就请他驱鬼扫寨、禳灾祈福。

自明清以后,道教、佛教的许多神和菩萨亦受到敬奉,有些布依族还改信了天主教。

7 岁时节令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祭老人房、“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

7.1 祭老人房布依族村寨的老人房是建在寨里最高处的寨神房。

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兔日全寨要祭祀老人房,祈求全寨人畜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祀时,由最先在本寨定居的两户人家的长者,或者推举寨中德高望重年岁最大的男人扮做寨神。

节日期间要打扫老人房和寨子,每家派一名代表参加,在老人房内进行祭祀。

祭祀时,有许多的禁忌,如女子不准进老人房;妻子怀孕的男子也不得参加祭祀;不准大声讲话;禁止外人进寨等等。

违反者罚其买猪、买鸡重新祭祀。

有的地方在农历二月二日祭龙,即祭祀村寨保护神和共同的氏族祖先。

在村寨附近的树林中由村寨中辈分最高的男姓长者任主持人,请道公诵经祈祷,用猪、鸡和各种熟菜果品进行献祭。

7.2 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布依族祭社神、山神、扫墓、祭祖及举行社交活动的节日。

各地的具体活动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除祭社神、山神外,有的地方侧重扫墓;有的地方侧重祭祖;有的地方侧重唱歌、摔跤等娱乐活动。

罗平多依河两岸布依族过“三月三”时,最热闹的地方是三江口,节期3到5天。

节日前,村村寨寨忙着杀猪、杀鸡、编蛋、装彩鸡蛋,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制作红、黄、蓝、紫、黑的五色花饭,寓意生活多姿多彩、幸福美满。

节日这天,全村到每年约定的河畔或龙树下进行祭祀。

三江口人山人海,对歌、赛竹筏、打水枪、吹叶子、泼圣水,各种活动热闹非凡,是青年男女结交恋人、对歌定情的好机会。

“三月三”这个节日,含有迎接新的耕种季节来临和祈求丰收的意味。

7.3 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也称“牧童节”或“开秧节”,是与农耕活动有关的节日。

此时正是农忙栽插季节的开始,首先要让耕牛吃好、休息好,节日这天要祭“牛王”和慰劳耕牛,把彩色糯米饭、酒肉等抬到耕牛面前去祭祀,并用青草包糯米饭喂牛,让牛休息一天。

此外,有的地方还举行祭祖或娱乐活动。

7.4 六月六“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有过“小年”之称。

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农历六月初六过节,有的在六月十六日或六月二十六日过节。

节日来临,各村寨都要打扫卫生,宴请亲朋。

杀鸡宰猪后,用白纸做成三角形的小旗,沾上鸡血或猪血,插在庄稼地里以示对田神的祭祀。

家长带着孩子到田里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艺;村寨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要率领青壮年举行传统的祭盘古、扫寨赶“鬼”的活动;要召开全寨大会,由寨中长老宣布村规民约。

此外节日期间也少不了“丢花包”等各种娱乐活动。

7.5逛场布依族的逛场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连续三天,是布依族的大型歌舞活动,也是姑娘小伙物色对象、谈情说爱的特定节日。

节日到来时,熙熙攘攘的人群涌向场地。

首先由德高望重的一位老者高擎一杆花旗在场地中央划一个大圈,然后将花旗插在中心,标明是未婚男女谈情说爱的范围,其他人禁止入内。

接着有三个壮士各骑骏马,手持铳枪,绕着更大的范围疾驰划定一个更大的圈,标明是歌舞活动的场所,观光群众都可以随意进出跳舞。

区域划定以后,伴同未婚儿女的母亲、家人打开包袱,把各种鲜艳服装和珠宝首饰全部摊开,供人们观赏,并相互比较,谓之“亮家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