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行为金融理论

合集下载

行为金融理论课件.pptx

行为金融理论课件.pptx
当噪音交易者造成证券价格偏差后,套利者就面临 了噪音交易者风险,一种可能的风险是:如果噪音交易 者对某种证券的前景缺乏信心,证券的价格已经被压低 到低于基本价值,套利者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就不得不 考虑到,在不久的将来,噪音交易者可能会由于更悲观 而使价格进一步走低。
套利成本:
1.在证券市场上,为了卖空债券,套利者必须从别人那里 借入债券,而贷方可能会向套利者收取费用。此外,卖空 还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如佣金及保 证金等;
行为金融理论
主讲人:徐晓丽
案例导入
实验1:在一个赌大小的赌博游戏中,已经连续七次开大了 ,请问在第八次下注时,你是押大还是押小?——赌徒谬论
实验2:假设有这样一个赌博游戏,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 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00元,输了失去 5000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损失规避
实验3:假设你要看电影,花2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当你到 电影院是,发现票丢了,你愿意再花20元买一张票吗?
人类的认知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这意味着就经济决策问 题进行的思考是一种成本很高的活动。
2.有限套利
⑴内容:
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定义中,套利是一种绝对没有风险 且不需要成本就能获得非负回报的活动。而现实中的套利 不仅充满风险,而且作用有限。
套利: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中,以有利的不同价格同时购买 和出售相同的或本质上相似的资产。
6.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理论
过度反应指某一重大事件引起股票价格产生剧烈变动 ,超过预期水平,然后再以反向修正的形式恢复到应有价 位上的现象。 反应不足指市场上有重大信息时,股价反而 波澜不惊,而一些较大的波动却出现在没有任何信息的“ 真空日子”里。
研究表明,在高涨时证券市场往往对利多反应过度, 对利空反应不足;相反在萧条时,证券市场往往对利多反 应不足,对利空反应过度。

行为金融理论及其应用

行为金融理论及其应用

行为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一、行为金融理论的提出行为金融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它是在对现代投资理论的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形成的。

该理论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认为投资者行为常常表现出不理性,因此会犯系统性的决策错误,而这些非理性行为和决策错误将会影响到证券的定价,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往往与投资者“应该”(理性)的投资行为存在较大的不同。

因此,建立在理性投资者假设和有效竞争市场的假设基础之上的现代投资理论,也就不能对证券市场的实际运行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

行为金融理论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心理因素的作用,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现已成为金融研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领域。

但目前行为金融理论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对一些市场异常现象的讨论上。

二、投资者心理偏差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行为金融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常常会表现出以下一些心理特点:(一)过分自信投资者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

过分自信常常导致人们低估证券的实际风险,进行过度交易。

(二)重视当前和熟悉的事物人们总是对近期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以及熟悉的东西更为重视,从而导致人们在决策和作出判断时过分看重近期事件和熟悉事物的影响。

如,投资者总是会对最近发生的事记忆犹新;人们总是对经常看的股票进行投资,并会认为这些股票的风险较小,对不熟悉的股票、资产则敬而远之等等。

(三)回避损失和“心理”会计对于收益和损失,投资者更注重损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这将造成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主要按照心理上的“盈亏”而不是实际的得失采取行动。

如,投资者总是选择过快地卖出有浮盈的股票,而将具有浮亏的股票保留下来。

(四)避免“后悔”心理投资失误将会使投资者产生后悔心理,对未来可能的后悔将会影响到投资者目前的决策。

因此,投资者总是存在推卸责任、减少后悔的倾向。

委托他人代为投资、随大流、追涨杀跌等从众投资行为,都是力图避免后悔心态的典型决策方式。

第九章行为金融分析ppt课件

第九章行为金融分析ppt课件
(二)逆向投资策略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大量的“羊群行为”, 逆向投资策略就是利用证券市场参与者“羊群 行为”造成的价格偏差来进行投资的策略。
32
三、行为金融学的未来
(一)行为金融的局限性 1、解释的统一性问题; 2、实证研究的支持性问题; 3、超额收益的来源问题。
(二)行为金融学仍有待解决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
31
(一)小公司投资策略
Banz(1981)发现小公司股票的收益率在排 除风险因素后依然要高于大公司股票的收益率。 Reinganum(1981)也发现公司规模最小的 普通股票组的收益率要比规模最大组的收益率 高19.8%。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 而言小公司股票比大公司股票的年收益率高出 4.7%。
2、在半强有效市场中,虽然存在信息的不完全 公开,但由于信息在传递、解读、时滞等方面不存 在问题,因此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也不会产生额外 收益。
3、但在半强有效市场中,进行资产组合管理将 产生效益,因为它能在同等收益下降低投资风险 (方差)。
8
(三)消极的和积极的组合管理
1、确定在各种资产间进行分散化投资的投资比 例,并遵循这一比例,称为消极型投资策略 (passive investment strategy)。
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需要同时具备4个条件,即 1、信息公开的有效性。即证券的全部信息都能真实、
及时地在市场上得到公开。 2、信息获得的有效性。即所有信息都能被投资者准确
获得。 3、信息判断的有效性。即所有投资者都能根据得到的
信息作出一致的价值判断。 4、投资行为的有效性。即所有投资者能够根据获得的
信息,作出准确、及时的行动。
3、反应过度
“反应过度”描述的是投资者对信息理 解和反应上会出现非理性偏差,从而产生对 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

第9章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

第9章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

• 这里所谓的额外利润,也即非正常收益率(abnormal 这里所谓的额外利润,也即非正常收益率( 所谓的额外利润 收益率 return),它是指在给定风险水平 ),它是指在给定风险水平下 rates of return),它是指在给定风险水平下,投 资者所获得的超过预期收益率以上的收益。 以上的收益 资者所获得的超过预期收益率以上的收益。我们可以 通过CAPM 单指数模型(SIM)或套利定价理论 APT) CAPM、 定价理论( 通过CAPM、单指数模型(SIM)或套利定价理论(APT) 来确定正常收益率。根据CAPM 证券(或组合) CAPM, 来确定正常收益率。根据CAPM,证券(或组合)i的 预期收益率为: 预期收益率为: E(r )=r +[E(r 9.6) E(ri)=rf+[E(rM)-rf]βi (9.6) 中的E( 即所谓正常收益率。这样, E(r 式中的E(ri)即所谓正常收益率。这样,非正常 收益率AR 即可定义为: 收益率ARi即可定义为: E(r ARi=ri-E(ri) +[E(r =ri-{rf+[E(rM)-rf]βi} (9.7)
第九章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
• 有效市场假说 • 行为金融学
第一 有效市场理论
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样的市场才是有效的? 什么样的市场才是有效的? 的市场才是有效的 市场有效性程度的划分及其相应特征是什么? 市场有效性程度的划分及其相应特征是什么? 有效性程度的划分及其相应特征是什么
是判断资本市场效率的理论依据,决定着 判断资本市场效率的理论依据,决定着 理论依据 实际投资中的投资策略 策略。 实际投资中的投资策略。 在运转良好的金融市场中, 在运转良好的金融市场中,价格反映了所 有相关信息, 有相关信息,这样的市场就被称为有效市 场或效率市场( market)。 场或效率市场(efficient market)。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探讨的不仅仅是传统金融学所研究的投资、融资等问题,而是更关注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动机。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对于理解金融市场的行为和预测市场波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进行深入探讨。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行为金融学是从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相比于传统金融学只考虑理性决策者的假设,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人们在决策时常常受到情绪、认知偏误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1. 情绪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情绪是人们行为的重要动力,而在金融市场中,情绪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由于人类的情绪波动,金融市场会出现过度反应和价格波动。

当市场情绪处于极度恐慌时,投资者会出现过度抛售的情况,导致股价短期内暴跌;而当市场情绪处于极度乐观时,投资者则会出现过度追涨的情况,导致股价短期内暴涨。

这种情绪的波动会使市场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形成市场泡沫和崩盘,给投资者和整个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2. 认知偏误对金融决策的影响认知偏误是指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决策时,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经验限制,产生了不符合逻辑的判断和决策。

在金融决策中,认知偏误对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投资者往往会对所持有的股票抱有过高的乐观预期,导致对其价值的高估;而在面临亏损时,投资者往往表现出过度的乐观,认为股票价格会很快反弹,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认知偏误导致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判断产生偏差,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除了情绪和认知偏误,社会心理因素也对金融市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往往受到他人的行为和言论的影响,产生跟风效应和羊群行为。

当市场中出现大量的抛售行为时,其他投资者往往会跟随抛售,导致市场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加剧;而当市场中出现大量的追涨行为时,其他投资者也会跟随追涨,导致市场的过度繁荣。

行为金融理论评述

行为金融理论评述

行为金融理论评述摘要:行为金融学作为发展中的新兴研究领域,并没有严格的定义。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进行介绍,并进一步讨论行为金融与有效市场理论争论之所在。

关键字:行为金融有效市场理性预期行为金融理论最早由 Burrel 和Bauman教授于1951年提出,他们认为,在衡量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时,不仅应建立和应用量化的投资模型,而且还应对投资者传统的投资模式进行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金融市场上与有效市场理论相违背的异象实证结果的积累,试验心理学为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学基础,行为金融学进入繁荣时期。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行为金融理论是在对现代金融理论,尤其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设和资产定价模型挑战和质疑背景下形成的,运用心理学、试验经济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手段对市场中的现象和投资者的行为进行研究。

1.通过对金融市场数据的利用和挖掘,发现与传统金融理论不符合,甚至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及其原因。

2.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研究。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不满足理性人假设,他们在决策时并非遵循贝叶斯法则,而会产生易获性偏误、代表性偏误、过度自信、框架依赖等认知偏误,不能根据已知信息对证券价值做出正确评估。

3.投资者群体行为研究。

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投资者之间是相互学习模拟的,会产生从众心理偏差,出现“羊群效应”、“聚集行为”,这样证券价格就可能出现系统性偏差。

4.基于心理学和有限套利的资产定价研究。

行为金融的定价模型包括两个关键的假设:投资者并非是完美理性的;理性投资者抵消非理性投资者资产的愿望或能力有限,因此非理性投资者的行为或者预期会影响到金融资产的价格。

基于以上两个假设,行为金融学构造了噪音交易者模型、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研究资产定价问题。

二、行为金融理论1.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

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决策的实际过程来看,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会受到心理、情绪、知识和能力的影响和限制,从而偏离贝叶斯法则,会产生易获性偏误、代表性偏误、过度自信产、框架依赖等认知偏误,因此不能根据己知信息对证券价值做出正确评估。

经济学中的行为金融理论分析

经济学中的行为金融理论分析

经济学中的行为金融理论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金融市场不断复杂化,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人类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旨在揭示金融市场异常和非理性现象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经济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本文将通过对行为金融理论的探讨,为读者带来更加深入的经济学视角。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起源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金融理论主要依赖公式化的数学模型和理性预期假设进行分析。

但是,这些理论常常无法解释诸如股市崩盘、泡沫破裂等现实中的金融市场异常现象。

于是,经济学家们开始探寻非理性行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这便是行为金融理论的起源。

二、行为金融理论的基本内容1. 决策偏差决策偏差是指由于人类认知局限或情感因素导致的,与理性决策相悖的决策倾向。

比如,代表性启发、过度自信、固定偏见等都是常见的决策偏差。

这些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过度买入某股票或过度卖出某股票,从而导致股市出现异常波动。

2. 群体决策在实际决策中,人们常常会被其他人的观点所影响,这种现象称为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现象在股市中十分常见,当某个股票的价格开始上涨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倾向于跟进买入,形成市场热潮;相反,当某个股票价格下跌时,投资者则倾向于抛售,形成市场恐慌。

3. 情绪波动情绪波动是指投资者心理状态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这种波动主要包括两种情绪:贪婪和恐惧。

当股市上涨时,投资者会变得贪婪,更倾向于买入;当股市下跌时,投资者则会变得恐惧,更倾向于卖出。

三、行为金融理论的应用1. 教育投资者通过教育投资者了解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决策偏差和情绪影响,并从中采取控制和调整措施。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性投资决策更加有利于长期财富的保值和增值。

2. 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了解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确定更好的制度安排和监管措施,从而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合适的调节手段减少投资者的情绪波动,限制群体决策的影响,以稳定金融市场。

行为金融理论

行为金融理论

行为金融理论
金融行为理论认为投资决策的结果受到有用、有效的心理结构的影响,特别是个人的
偏好、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它比传统金融理论更容易证明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推导
出不同投资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

金融行为理论将金融活动归结为一种社会行为,并以此加强金融决策的个人焦点。


认为,金融行为的背景包括两个主要回答:对投资者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以及他们如
何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偏好;其次是衡量个人面临的环境。

考验金融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投资者行为偏差”。

它指出,个人投资者能做
出让mfa理论认为不理智的投资,并且他们将不经意地重复这种偏差,而不是有效地采取
投资。

这个原则说明,市场不能完全依赖有效预测,也无法准确地假设理性投资者的行为。

此外,金融行为理论更注重投资者的情绪,因此它更容易证明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受到情绪影响。

例如,个人投资者很容易受行业或某一投资标的市场形势所影响,
其影响力可以更进一步进行扩张,以影响特定市场的行为。

金融行为理论也支持研究表明,由于投机性交易活动的爆发,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可
能由此而引起。

它还提出了可能的解释,包括投资者的情绪反应,如欣快、恐惧和绝望。

此外,它还指出,由于投资者的情绪可以被作为一种信号,因此它也在另一种方面可能会
影响市场的行为。

总之,金融行为理论强调个人心理状态和情绪在投资决策当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
影响市场价格波动,从而实现投资者的获利和损失。

它为投资者提供了灵活的投资选择,
让投资者能够有效把握金融市场的行为特征,从而更有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套利是受到限制的 有效市场假说的最为放松的假设认为,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 随机而且是具有相关性的,但套利的力量仍可让市场恢复效率,即在 套利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理性交易者(套利者)会很迅速地消除非 理性交易者(噪声交易者)引起的价格偏离现象。因此,从长期来看, 价格的偏离只是短期的现象,非理性交易者将成为市场的输家并最终 被淘汰出局。市场中将只有理性的投资者能够幸存下来,证券市场的 投资行为也将由理性投资者主宰。 与此相对,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实践中套利的作用并不像有效市场假说 认为的那样有效,套利实际上是受到限制的,行为金融学将此称为 “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套利之所以会受到限制,一方 面是因为实践中套利本身是具有风险的,另一方面是因为进行套利活 动会受到实施成本(implementation costs)的影响。
2. 心理学行为金融阶段:从1960年至80年代 中期。这一阶段的行为金融研究以特维斯 基(Tversky)和卡尼曼(Kahneman)为 代表,他们共同提出了“期望理论 (prospect theory)”,使之成为行为金融 研究中的代表学说。但是当时的行为金融 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是因 为此时EMH风行一时,另一方面是因为人 们普遍认为研究人的心理和情绪对于金融 研究来说是不科学的。
3. 金融学行为金融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随着证券市场不断发现的异常现象引起金融学界 的注意,大量的证据表明许多金融理论还不完善。再加上期望理论得到广泛认可和经验求证,所以 这个时期的行为金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上 个时期相比,这个时期的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主要 是对证券市场的异象加以解释,同时注重把心理 学的研究成果和投资决策结合起来。此外,各种 基于行为金融理念的模型也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BPT模型、BAPM模型、BSV 模型、DHS模型和HS模型等。
21
确定效应(certain effect)
• 从上面;两个实验可以看出,人们偏好确 定或接近确定的结果,但当结果是很低的 可能性时,这种偏好又会变化。特别是, 从确定到不确定更不容易被接受。
22
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
• 如果考虑相对应的损失,则偏好序和收 益部分相反。 • 问题三’:
除了套利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外,进行套利活动还会受到 实施成本的影响,而这又主要与卖空证券有关。我们知道, 套利者为了避免基本面风险,必须进行卖空。但对大多数 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卖空是不允许的。而就算被允许卖空, 但如果卖空供给不能满足套利者的需求,套利者仍旧受到 卖空限制。因为,即使能卖空,套利者却不能确保他能在 足够长的时间内借到证券直到错误定价被纠正,从而使他 获利。如果证券的原先拥有者要收回,套利者将不得不在 可能不利的情况下,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入证券以补进他 的卖空头寸。此外,实施成本还包括执行套利策略时面临 的一般交易成本,例如佣金和买卖差价等。 可以说,上述套利所面临的风险和成本限制了套利的有效 性,从而使“套利限制”成为行为金融学赖以发展的一大 基石,因为如果套利是有效的话,那么研究投资者的有限 理性行为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实践中,套利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基本面风险 (fundamental risk),二是噪声交易者风险(noise trader risk)。“基 本面风险”是指关于某只证券基本价值的一些消息引起该证券价格进 一步偏离基础价值的风险。在有效市场假说下,由于有完美可替代性 资产的存在,使得套利者在对被错误定价的证券实施套利时是不会受 到其价格继续偏离基本价值的风险的。如套利者在购买被低估的某只 高科技股的同时卖空另一与之类似的高科技股,就能避免由于受行业 性消息的影响,被低估的高科技股股价进一步下跌的风险,因为即使 其股价下跌了,但被卖空的另一只高科技股的股价也会下跌,从而套 利者的损失会被弥补。但实践中,替代性证券很少是完美的,并且经 常是高度不完美的,这就使得消除所有基本面的风险成为不可能。同 时,即使完美的替代性证券存在,其使得套利者不受基本面风险的影 响,但噪声交易者风险仍然会使套利受到限制。
–A3:500万概率10%;0概率90%(83%选) –A4:100万概率11%;0概率89%(17%选) –问题二是在问题一基础上同时减(2400 概率 66%)变化而来。
• 显然,按照预期效用理论,如果B>A,问 题二是问题一的变化形式,不应该出现偏 好序逆转。即 :
问题1 u (100) 0.1u (500) 0.89u (100) 0.1u(0) 0.11u (100) 0.89u (0) 0.1u (500) 0.9u(0) 问题2 0.11u (100) 0.89u (0) 0.1u (500) 0.9u(0)
• 但实验结果违背了这种推测。
19
二、前景理论的内容
• (一)确定效应及其镜像 • 问题1:
–A : (4000,.80) or B: (3000) –N=95 [20] [80]
• 问题2:
–C: (4000,.20) or D: (3000,.25) –N=95 [65] [35]
20
• 问题三和四实际上就是Allais悖论。问题三 意味着U(3000)/U(4000)>4/5,问题四则意 味着上述不等式反转。实际上,C可以表达 成(A,.25),D可表达成(B,.25),按照预 期效用理论,如果B>A, 必有(B,p)>(A,P)。 上述结果违背了预期效用理论。
LTCM与取号游戏
• 1998年,LTCM在荷兰皇家/壳牌交通的股票上套利导致了 巨额亏损就是典型的取号游戏中智商高的人未必胜出的典 型案例. • 一份将这两家公司联系起来的章程将荷兰皇家/壳牌的联 合现金流按照60/40的比例在两家公司间分配.按此推算,理 论上,荷兰皇家的股价是壳牌的1.5倍.但是,如下页图所示, 实际价格却明显偏离了其在没有错误的环境中所应有的价 格.即壳牌股价相对于荷兰皇家理论上的价格存在18%的 折价率.于是,LTCM做多壳牌的同时做空荷兰皇家以套利, 但LTCM遇到了取号游戏中选择1的人相同的命运.即折价 率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从而导致了LTCM的巨额亏损.
第9章 行为金融理论
一、现代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
• • • • 两者的基本对比 现代金融学的严格假定 EMH的理论基础 金融市场上的“异象”
两者的基本对比
现代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 理论基础 理性人假设 投资者实际决策模式(应变性,偏好多 样化,追求满意方案)
分析方法
推理和数学模型
综合应用经济学,数学,实验经济学,心 理学等多种方法.
所谓“噪声交易者风险”,是指被套利者利用的错误定价在短期内继 续恶化的风险。由于未来的价格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很有可能价格在 回复到正确的理性价格之前,会继续偏离理性价格更远。如套利者会 面临那些使这只股票低估的消极投资者变得更加消极,进而促使股价 进一步下跌的风险。这里要注意的是,噪音交易者风险之所以会对套 利产生限制,主要是因为它可能导致套利者的头寸提前了结,从而给 他们造成了潜在的高损失威胁。为理解这一点,我们应当知道,实践 中大多数的套利者——即专业基金的经理——管理的并非自己的资金, 而是别人的钱。这种“智力和资本分离”的委托—代理特征会带来一 种后果,即缺乏评价套利者策略专业知识的投资者,可能会简单地以 套利者的投资绩效来评价套利者。假如被套利者利用的错误定价机会 在短期内恶化,产生了负的收益,那么投资者可能就会认为该套利者 是不能胜任的,进而抽回他们的资金,这种资金撤离的压力会使得套 利者过早地结清其头寸,从而不能有效地实施套利来纠正错误定价。 此外,对于这种过早结清头寸的恐惧也会使得套利者在利用错误定价 的机会时变得不那么积极。
1. 早期阶段。 20世纪经济学巨匠凯恩斯(Keynes)是最早强调心 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作用的经济学家,他基于心 理预期最早提出股市的“选美”理论; 巴伦(Burrell)则是现代意义上行为金融理论的最 早研究者,在其1951年的《以实验方法进行投资 研究的可能性》论文中,他开拓了应用实验将投 资模型与人的心理行为特征相结合的金融新领域。 巴曼(Bauman)和斯诺维奇(Slovic)等人继续进 行了一些人类决策过程的心理学研究。
–A : (-4000,.80) or B: (-3000) –N=95 [92] [8]
• 问题四’:
–C: (-4000,.20) or D: (-3000,.25) –N=95 [42] [58]
• 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并非随机发生的 有效市场假说的第二条假设认为:即使有一些非理性的投 资者存在,但由于这些非理性的投资者的交易都是随机的, 所以自然而然也就彼此抵消掉。但行为金融的研究表明, 非理性投资者的决策并不完全是随机的,他们常常会朝著 同一个方向,所以不见得会彼此抵消。而且,当这些非理 性的投资者的行为“社会化”或大家都听信相同的谣言时, 相互模仿来进行交易时,这种现象会更加的明显。因此, 在行为金融理论看来,投资者的情绪因素并非是随机产生 的错误,相反,其是一种很常见的且在某种意义上是很普 遍的认知偏差。因此,由这些认知偏差导致的对理性决策 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
行为金融的涵义和发展历史
• 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 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 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 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的一门学科。 • 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
– 一是将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认知科学的成果与传统 经济学和金融学相互融合,并应用到金融证券市场的 微观过程中; – 二是试图解释金融证券市场的各种“异象”及其发生 机理; – 三是研究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及各种认知偏差的深层次 原因。作为一门新兴的金融学分支,行为金融理论的 发展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行为金融对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
•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有效市场假说的基本假设与投资者在 证券市场上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是不相符合的,这主要表 现在: • 投资者的行为并非都是理性的行为 有效市场假说最先受到争议的地方就是关于投资者“理性” 的假设。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效用函数最大 化以及不断更新决策知识等假设之上的。但大量的心理学 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例如,人们并非 总是风险厌恶的,人们常常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常 常凭著一些不相关的资讯来买卖证券,等等。基于以上实 证观察中发现的投资者行为特点,行为金融学认为应该用 现实世界中投资者的真实行为模式来取代投资者“理性行 为”的假设,即以“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来 取代“理性(ration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