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七则
论语第七章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语第七章原文及翻译赏析
《论语》第七章的原文如下:
子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翻译和赏析如下:
孔子说:“学习并且及时实践,不是很令人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
乐吗?人们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像君子吗?”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学习、友谊和处世态度的看法。
首先,他强调学习应该与
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乐趣和满足感。
其次,孔子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认为有朋友从远方来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友谊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和温暖。
最后,孔子提到了君子的品质,他认为一个真
正的君子应该能够忍受别人对自己的无知和误解,不因此而生气或愠怒。
这句话的赏析告诉我们,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
生活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同时,友谊也是人生中重要的一
部分,有朋友的陪伴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支持。
最后,作为一个君子,我们
应该具备宽容和理解的品质,不因他人对自己的无知或误解而产生愤怒或不满。
先秦-论语《论语七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先秦-论语《论语七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原文:论语七则先秦-论语第一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第二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第三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四则: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五则: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第六则: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第七则: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翻译:第一则: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第一则: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第二则:子曰:“贤哉,回也!第二则: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
贤哉,回也!贤德啊,颜回!”第三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第三则: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
论语第七篇原文

论语第七篇原文
论语第七篇的原文主要是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及如何正确学习的
讨论。
孔子在这篇中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原文开头,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重复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并从中得到乐趣。
接着,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原则。
他认为,通过温故而知新,可以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将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相结合,从而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
孔子还提到了“不耻下问”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勇气向他人请教,并不耻于向比自己更低级的人学习。
这种谦虚和虚心的态度,可以帮助人们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
他认为,无论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我们应该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并从中汲取营养。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
学习的原则和方法。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温故而知新,并且应该有勇气向他人请教。
同时,他还提倡虚心地向别人学习,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保持谦虚和虚心的态度,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学习态度。
琵琶行论语七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加点词解释(答案)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________又作“善财”,唐人称琵琶师为善才___________2、年长色.衰_________容貌__________3、委身为贾人..妇_________商人__________4、遂命酒.__________名作动,摆酒_________5、使快.弹数曲__________畅快地_________6、曲罢悯然.._________忧郁的样子__________7、今漂沦..憔悴_________漂泊沦落__________8、予出官..二年_________(京官)外调__________9、命.曰《琵琶行》_________命名,题名__________10、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把灯芯捻大一些__________11、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低沉抑郁(的乐声)__________12、低眉信手..续续弹_________随手_________13、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形容鸟声婉转__________14、幽咽..泉流冰下难_________低泣声,这里形容遏塞不畅的水流声__________15、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突然__________16、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溅射__________17、铁骑..突出刀枪鸣_________带甲的骑兵__________18、沉吟..放拨插弦中_________迟疑的样子__________19、整顿衣裳起敛容.._________正容,显出庄重的脸色__________20、秋月春风等闲..度_________随随便便地__________21、暮去朝来颜色..故_________容貌__________22、梦啼妆泪红阑干.._________纵横错乱的样子__________23、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叹息声__________24、如听仙乐耳暂.明_________忽然,一下子__________25、为君翻作..《琵琶行》_______指按曲调写成歌词____________26、却坐..促弦弦转急_________退回(原处)坐下__________27、却坐促弦..弦转急_________把弦拧紧__________28、凄凄不似向.前声_________刚才,过去__________29、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_哭泣__________30、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眼泪__________二、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并作解释。
《论语七则》原文及翻译解析

《论语七则》原文及翻译解析论语七则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踰同:逾)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贡问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七则翻译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
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
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
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
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
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
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
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
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
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
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
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来做枕头,这样做我很快乐。
形容凡事要有计划的诗句

形容凡事要有计划的诗句
1.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疾,道
前定则不穷。
——《哀公问政》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七则》
3.慷慨才能立志坚,计谋端可定中原。
——《祖逖》
4.量腹而食,度身而衣。
——《鲁问》
5.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孙子·计篇》
6.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
——《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触》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8.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
——《答中丞孙槐溪》
9.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
10.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纂要》。
论语第七篇原文及注音

论语第七篇原文及注音《论语・述而篇第七》原文及注音1.子曰:“述(shù)而不作,信而好(hào)古,窃(qiè)比于我老彭。
”2.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xǐ),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yāo yāo)如也。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子曰:“自行束脩(shù 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8.子曰:“不愤(fèn)不启,不悱(fěi)不发。
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9.子食于有丧(sāng)者之侧,未尝饱也。
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弃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píng)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2.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3.子之所慎:齐(zhāi),战,疾。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yuè)之至于斯也。
”15.冉有曰:“夫子为(wèi)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 入,问夫子。
夫子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 又问:“怨不怨?”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出,曰:“夫子不为也。
”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18.子所雅言,《诗》、《书》、《礼》、《乐》、《易》、《春秋》。
19.叶(shè)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rǔ)奚不曰,其为人也,发于仁,止于心,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彰显古人智慧的诗句

彰显古人智慧的诗句
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滑稽列传》
二、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四、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
——释文向《过苕溪》
五、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
七、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佚名《论语七则》
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十、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十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十二、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七则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学习《论语》前两则
教学步骤:
一、简介孔子及著作《论语》:
1、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2、《论语》简介: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是《四书》之一。
3、课题简介:
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二、教者范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学习第一、二则:
第一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推己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两个“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前一个相当于现汉“吗”,表疑问语气,后一个相当于现汉“吧”,句末语气助词。
(2)文中的“其”,是“那”的意思,指示代词。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这样做才能实现“爱人”,达到“仁”的境界。
第二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声,百姓也不会听从。
”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其”,指“统治者”。
(2)文中的“正”,“端正”的意思,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三、作业:
1、背诵第一、二则《论语》
2、预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教学步骤:
一、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三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贤哉,回也!”倒装句,主语后置。
(2)“巷”是“居室”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3)文中的“堪”,是“忍受”的意思。
(4)文中的两个“其”,第一个是指示代词“那”的意思,第二个是指示代词“他的”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是孔子赞赏颜回的话语,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在内心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贤”是“贤人”的意思。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文中的“内”,是“在内心”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人要注重向古代圣贤的书本学习,还要注重向周围的人学习、对照、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第五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颜源、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后悔。
”颜源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得到信任,使青年人得到关怀。
”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伐”“施”是“夸耀、表白”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2)文中的“善”,是“长处”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文中的“安”“信”“怀”是使动用法。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三、作业:
背诵第三、四、五则《论语》
预习第六、七则《论语》,思考课后练习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六、七则《论语》简要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一、检查第三、四、五则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六、七则《论语》
第六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馅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诋毁别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弄清“谅”“便辟”“善柔”“便佞”的意义。
“谅”是诚信的意思,“便辟”是馅媚奉承的意思,“善柔”是阳奉阴违的意思,“便佞”是花言巧语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
在他看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的影响。
第七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
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
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弄清“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两种读音。
(2)“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中的“乐”是“快乐”的意思。
“乐礼节乐”等句中的开头的“乐”是“以……为快乐”的意思,是意动用法。
(3)弄清“节”“道”“善”“佚”“晏”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节”是节制的意思,“道”是赞美的意思。
“善”是优点的意思,“佚”是放荡的意思,“晏”同“宴”是安逸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但快乐有高尚和低俗之分,有益有害之分。
孔子认为应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三、总结课文:
这七则《论语》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做人的道理,体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第一则: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
第二则: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第三则: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
第五则: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第六则: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
第七则:孔子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四、共同讨论课后练习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论语》七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