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的急性毒性试验的研究

合集下载

铅及其危害

铅及其危害

铅及其危害铅是一种青灰色重金属。

在加热到400-500℃时会有铅蒸汽逸出形成铅烟,在铅粉制造和极板浇铸过程中都会有铅烟或铅尘散发,污染空气,当空气中铅烟尘达到一定浓度时对人体是有害的。

一、铅的毒性(1)急性毒性铅的半致死剂量(LD50)为70mg/kg,即大鼠在一次性注射该剂量的铅后,14天内导致一半的大鼠死亡。

(2)亚急性毒性10μg/m3,大鼠接触30至40天,红细胞胆色素原合酶(ALAD)活性减少80%~90%,血铅浓度高达150-200 μg/100ml,出现明显中毒症状。

10μg/m3,大鼠吸入3至12个月后,从肺部洗脱下来的巨噬细胞减少了60%,多种中毒症状。

0.01mg/m3,人职业接触,泌尿系统炎症,血压变化,死亡,妇女胎儿死亡。

(3)慢性毒性长期接触铅及其化合物会导致心悸,易激动,血红细胞增多。

铅侵犯神经系统后,出现失眠、多梦、记忆减退、疲乏,进而发展为狂躁、失明、神志模糊、昏迷,最后因脑血管缺氧而死亡。

血铅水平往往要高于2.16μmol/L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因此许多儿童体内血铅水平虽然偏高,但却没有特别的不适,轻度智力或行为上的改变也难以被家长或医生发现。

这也是为什么儿童铅中毒在国外被称为“隐匿杀手”的原因。

(4)致癌铅的无机化合物的动物试验表明可能引发癌症。

另据文献记载,铅是一种慢性和积累性毒物,不同的个体敏感性很不相同,对人来说铅是一种潜在性泌尿系统致癌物质。

(5)致畸没有足够的动物试验能够提供证据表明铅及其化合物有致畸作用。

(6)致突变用含1%的醋酸铅饲料喂小鼠,白细胞培养的染色体裂隙-断裂型畸变的数目增加,这些改变涉及单个染色体,表明DNA复制受到损伤。

二、铅的代谢和降解环境中的无机铅及其化合物十分稳定,不易代谢和降解。

铅对人体的毒害是积累性的,人体吸入的铅25%沉积在肺里,部分通过水的溶解作用进入血液。

若一个人持续接触的空气中含铅1μg/m3,则人体血液中的铅的含量水平为1-2μg/100ml血。

水体中的铅对鲫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水体中的铅对鲫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水体中的铅对鲫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作者:李全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6年第6期李全(吉林省公主岭市卡伦水库灌区管理所吉林公主岭 136118)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使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废水排入江河湖泊,污染环境的同时还严重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对人体毒害最大的重金属,比如铅、汞、砷、镉、铬等,在水中不能被分解,以各种化学状态或化学形态存在,在进入环境或生态系统后就会存留、积累和迁移,造成危害。

如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类吸附,吸收的重金属在体内不断蓄积,浓度逐渐增加,同时很难排出,使鱼类发展成积累性中毒。

本实验采取在实验室水族箱内投放鲫鱼,在水体中投入不同浓度的重金属铅,了解铅对鲫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材料:市售鲫鱼,体长13-14cm,体重35-40g/尾。

试剂:硝酸铅(分析纯)。

仪器:精密电子天平、增氧泵、水族箱。

1.2 实验方法与步骤1.2.1 浓度验证用于确定正式试验所需浓度范围,选择大范围的Pb浓度系列每个浓度放入10尾鱼,用静态方式进行,不设平行组,实验持续12-72h。

每天至少记录各水族箱内的死鱼数,并及时捞出死鱼。

如果依次实验结果无法确定正式试验所需的浓度范围,则另选一浓度范围再次进行预实验。

1.2.2 实验方法根据预实验得出的结果,实验所用的浓度应处于C1和C2之间。

分成4个浓度进行试验,确定鲫鱼在72h的半致死浓度。

每个实验浓度设置一个平行,在实验开始后3h或6h观察各处理组鱼的状况,并记录实验鱼的异常行为(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能力减弱等)。

在12h、24h、48h、72h后检查实验鱼的状况。

观察并记录死鱼数目后,将死鱼从水族箱中取出。

实验结束后,对照组的死亡率不得超过10%。

1.2.3 实验步骤(1)水族箱用清水刷洗,并放入自来水进行曝气,曝气时间24h以上;(2)购买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的鲫鱼,放入水族箱中,不投喂,不换水;(3)暂养3天,每天观察鱼的生存情况,及时将死鱼捞出。

第8讲儿童铅中毒研究进展(陈景元)

第8讲儿童铅中毒研究进展(陈景元)

儿童铅中毒研究进展第四军医大学蔡同建陈景元铅是一种对人体内的多种系统都具有毒性作用的重金属,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铅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儿童是铅毒性的主要高危人群,主要是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期儿童的生理和发育特点,对铅的毒性更为敏感,即使低剂量铅暴露也可能引起儿童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且这种损害是终身性的、不可逆的。

因此,探讨铅神经毒性的特点、发生机制以及防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铅的理化性质铅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源于拉丁文,化学符号是Pb(拉丁语Plumbum),原子量207.2,原子序数为82,是所有稳定的化学元素中原子序数最高的。

铅单质为带蓝色的银白色重金属,熔点327.502℃,沸点1740℃,密度11.3437g/cm3,硬度1.5,质地柔软,抗张强度小。

金属铅在空气中受到氧、水和二氧化碳作用,表面会很快氧化生成保护薄膜;没有氧化层的铅色泽光亮,密度高,硬度非常低,延伸性很强。

铅的导电性能低,抗腐蚀性能强,因此常用于制作装腐蚀力强的物质(比如硫酸)的容器。

在加热条件下,铅能很快与氧、硫、卤素化合;铅与冷盐酸、冷硫酸几乎不起作用,能与热的或浓的盐酸、硫酸反应;铅与稀硝酸反应,但与浓硝酸不反应;铅能缓慢溶于强碱性溶液。

铅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16%,主要矿石是方铅矿(PbS),是人们提取铅的主要来源。

远古时代人们偶然把方铅矿投进篝火中,它首先被烧成氧化物,然后受到碳的还原,形成了金属铅。

古代人对铅和锡的分别并不是十分明确。

罗马人称铅为黑铅,称锡为白铅,以致后来它的元素符号定为Pb。

中外古炼金家和炼丹家们对铅和铅的一些化合物进行了实验,例如在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中说:“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用今天的化学方程式表示就是:Pb3O4+ 2C→ 3Pb + 2CO2↑。

二、铅使用的历史铅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之一,早在7000年前人类就已经认识铅了。

在人类历史上铅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金属,其发现和使用历史贯穿了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

铅对近江牡蛎的急性毒性研究

铅对近江牡蛎的急性毒性研究

广泛养殖 , 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 ; 同时, 牡蛎通常能在其软组织 中累积高浓度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 ,
常被 作 为环 境 污染 的指示 生 物 _ 4 J . 在所 有 养 殖牡 蛎 中 , 近 江牡 蛎 属 于半 咸水 种类 , 主要 分 布在 我 国华 南
沿海 众 多的河 口地 带 . 由于 常常 受到河 流 带来 的重 金属 等污染 物 的影 响 以及 环境 的变 化 , 致使 近 江 牡蛎 生
作者简 介 : 李 晓梅 ( 1 9 7 5一) , 女, 江苏徐州人 , 琼州 学院热带生物- 9农学院副教 授 , 硕 士, 研究方 向为海洋生物学.
77 ・

第2 2卷
第 5期
琼 州 学 院 学 报
个 体做 为受试 生 物 ( 1 0 . 3 6 4 - 1 . 8 3 g / 只) , 用 来进 行急 性毒性 试 验. 使 用硝 酸铅作 为污 染物 , 将硝 酸铅 ( 分析 纯 , 恒兴 化 工 ) 配置 成 1 0 mg / m l 的母 液 . 按 需要 稀释 到相应 的
长速 度减 缓 、 免疫 力 下 降等 现 象发 生 . 有 资料 显 示 , 由于环 境 的影 响 , 自1 9 6 8至 2 0 1 0的 四十 多年 问 , 牡 蛎
的栖 息地 范 围缩小 了 6 4 %, 牡蛎 的生物量 减少 了 8 8 % .
有关 铅对 海洋 生物 急性 毒性 的研 究 , 国 内外 已有 很 多报道 J , 而 铅对 近 江牡 蛎 的 急性 毒性 的研究 很 少. 本 试 验研 究 了铅 对 近江 牡蛎 的急性 毒性 效应 , 为近江 牡蛎 的健 康养 殖 、 栖 息地 环境 监 测 、 防治 污 染 和海 洋环 境保 护 等提供 参 考依据 .

铅、镉污染对水丝蚓的急性毒性效应

铅、镉污染对水丝蚓的急性毒性效应

中清肠 2.. 4 清肠后仍然健康霍甫水丝蚓作为正式试验用水丝蚓 . h
13 处理设置 试验分五种组合 , Ⅱ分别 为铅 和镉 单一污染组 , Ⅳ 、 . I、 Ⅲ、 , 出试验浓度范围 , 求 再按等对数浓 度要 求设 置正式试验浓度 ( 以铅 、 镉离 子计 ) 6个 . Ⅳ、 各 Ⅲ、 V的浓度确定 是根 据
回归法得出 P 处理 2 4 b 4h和 8h对水丝蚓的 5 0 分别是 7 06m / .9 gL和 47 1m / . .3 gL 2 2 镉 ( d污染对水 丝蚓 的急性毒性 . c)
相 对较 少 发 生 .
c 对水丝蚓急性 毒性试 验结 果见表 2不 同 C 浓度处理 的水丝蚓 中毒症状与铅处理 d . d
I求出的铅 2 4h的
, 取其 2 % ,0 7 %与镉复合而成 . 5 5 %,5
将不 同浓度 的培养液 5 l 0m 倒入培养皿 中 , 再放 人清肠 后 的水丝 蚓 , 盖好 . 每皿 处理 3 . 0条 常温 下处理 , 设对照 . 理 并 处 2 和 4 后记 录水 丝蚓 死亡的情 况 , 4h 8h 以身体对 机械刺 激无反应视为死亡 , 将试验数据输入计算 机 , 进行统计学处理 . 14 数据处理 . 用直线 回归法n 叫计算铅 、 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水丝蚓 的 镉 , 用等效线 法n 判 定铅 和镉 联合作用的类 型 .
水 丝蚓的急性毒性效应 . 单一实验结果表明 , 铅和镉对水丝蚓作用 2 4h的 5分别为 :.9 gL,16 1 / , 0 7 06m / 3 .2 mgL 作用 4 L s 8h的 Co 分
别为 47 1 g ,34 1 e . . / 2 . g 复合试验结果表明 , 3m L 4m L 铅和镉复合污染 2 对水丝蚓的急性毒性具有 明显 的协同作用 , 4 h 复合 污染 4 8h 时, 低浓度 的铅 与 镉具有协同作用 , 高浓度 的铅 与镉具有拮抗作用 .

儿童铅中毒的研究进展

儿童铅中毒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彬L为铅中毒。
4铅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铅对儿童的主要影响是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及肾脏的损
害,此外对消化、免疫及儿童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毒作用。 4.1铅对儿童神经系统是一种极为敏感的毒物,其损害作用 从胎儿期开始。Huel等人发现母亲孕期的血铅浓度与儿童 (6岁)的总感知能力、语言能力、定量能力和记忆能力指数呈 明显的负相关捧J。母体血铅与脐带血铅浓度接近,且呈明显 的正相关,而胎盘对铅几乎不起或只起微弱的屏障作用p1, 因此铅很容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未发育成熟的胎儿脑 内皮细胞不能阻止铅进入脑组织¨…,从而造成尚未发育成熟 前就受到铅的毒害,导致各钟严重的远期后果。David 1992 年报道了他对148名学龄儿童的随访研究,发现出生前接触 低剂量的铅(100峙/L),10年后这些儿童的智力和学习成绩 均有明显的下降…J。铅对胎儿脑损害的远期效应还能够影 响儿童的体位平衡机能等。 4.2儿童期的脑由铅蓄积所引起的毒性较成年人更为敏感, 尤其在接触高浓度铅引起的中毒易累及脑部而引起中毒性脑 病¨”,此病发生缓慢,常无特征性,其症状有兴奋或倦睡、肠 胃不适症状、运动失调、头痛等,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此病可 导致幼儿血脑屏障功能受损,并出现病理性脑水肿¨“。儿童 接触高浓度铅还可引起脊髓运动细胞损害m1,导致运动机能 和体位平衡机能失调。 4.3儿童长期接触低浓度铅,可引起行为功能改变,常见的 有模拟学习困难、空间综合能力下降、运动失调、多动、易冲 动、注意力不集中、侵袭性增强和智商下降等。研究发现,儿 童智商值与血铅水平呈反比¨5|。Needlemam在儿童亚临床 铅中毒研究中发现,机体铅负荷高而无中毒症状的儿童智商 比相同社会阶层铅负荷低的儿童要低4.5分¨引。英国Fulton 对爱丁堡地区855名儿童进行的研究也证实了低水平接触铅 能引起儿童认知能力下降ⅢJ,儿童神经行为功能的改变不仅 与血铅水平有关,还与牙铅和发铅含量有关。 4.4铅对儿童造血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铅能抑制血红素的生 成而引起儿童贫血,当血铅超过0.4 mg/L时就会发生。铅还 能影响儿童肾功能,Verberk等人1996年首次表明了环境铅 暴露能够引起儿童肾小管病变u“,且血铅水平越高,损害越 严重。铅还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美国对2700多名儿童的调 查结果表明,铅负荷增加可影响身体的发育u…。 5儿童铅中毒的防治

急性铅中毒病12例临床分析

急性铅中毒病12例临床分析

急性铅中毒病12例临床分析铅作为一种重金属广泛应用于工业及生活中,被人体吸收并蓄积在体内达到有害剂量后则会出现中毒症状,其中以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甚至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最为常见[1]。

以往文献多关注慢性铅中毒,而急性铅中毒因发病急,危害重,误诊率高,如何及时诊治急性铅中毒更值得临床医师重视,我科自2008年至今收治有12例急性铅中毒患者,现将其主要临床特征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12例患者,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5.*4岁,其中男11例,女1例,均有明确的铅接触史。

2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一般在有铅作业1星期左右发病,最长未超过10 d。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表现,主要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定向力、计算力减退,痴呆、意识模糊、谵妄、甚至昏迷等脑病及人格改变、易怒、胡言乱语等精神症状。

电解质紊乱:多有不同程度的低钾血症,其中两例患者以低钾性麻痹为首发症状,最低血钾低至 1.7 mmol/L,且低钾血症程度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即血钾越低,病情越重。

脑电波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脑电波异常,主要以各导联散在慢波为主,且在病情恢复后多有残留。

血铅水平:在驱铅治疗前血铅水平多在100~300ummol/L,血铅越早降至正常,预后越好。

病情转归:经及时积极驱铅及对症支持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偶留有轻度记忆力障碍,其中两例因延误治疗致一例死亡,一例昏迷10 d后清醒。

3 讨论铅中毒一般与所从事作业或周围环境有高浓度铅致铅经吸收后在体内蓄积有关。

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最为明显和严重。

与慢性铅中毒相比,本16例急性铅中毒患者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①所从事作业相同或类似,在某一时间段内呈爆发性起病,均在短期内接触铅后发病,本文病例均在夏季发病,提示作业环境铅浓度高,且可能和高温所致铅易吸收有关;②血铅水平在轻至中度水平,提示在急性起病患者,血铅水平仅能判断有无血铅超标,而不能判定病前严重程度及估计预后,患者出现症状考虑可能与短期内铅在体内快速蓄积及机体对铅的高敏感性有关;③多有不同程度的低钾血症,且低血钾出现越早,病情越重,低钾血症越难以纠正,提示铅在体内可能干扰钾离子代谢;④诊治是否及时直接影响病情转归及预后,本文病例发病初期多表现为兴奋性精神行为异常,一旦转为抑制性症状,则预后不良。

急性铅染毒对小鼠神经系统的危害研究_黄悦

急性铅染毒对小鼠神经系统的危害研究_黄悦

相色谱法测定海马回组织的蛋白质含量 。
组 、高铅组 , 析因分析显 示染 铅量 与海马 回蛋 白含量 存在 明
1 .4 血浆与脑组织匀浆抗氧化及 脂质过氧化指标的测定
显的交互作用(P <0.05), 即随着染铅剂量增加 , 蛋白含量 下
准确称量待测组织的质量 , 按质 量体积比加 生理盐水 制 降更明显 。 铅一旦蓄积于脑组织内 , 便可促进 中枢神经细 胞
备成 10 %的 组织匀 浆 , 415 ×g 离心 10 min , 然后取 组织匀 浆 的凋亡 。 铅中毒小鼠海马凋亡细胞明显 增加 , 提示铅可以 导
上清液再用生理盐水稀 释成 1 %的组 织匀浆 , 待 检测 。 脑 组 致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
织匀浆丙二醛(MDA)和总超氧 化物歧化酶(T-SOD)测定结 果
铅是常见的环境污染物 , 长期接 触铅可 导致儿童 行为 、 智力发育障 碍 , 铅污 染已 严重 危害 儿童 的健 康 。 虽 然近 些 年来人们做了不 少努 力 , 比如限 制含 铅油 漆的使 用 , 降低 汽 油中的铅含量等 等 , 但是 环境中 的铅 污染 依然存 在 , 小剂 量
*【收稿日期】 2010-12-06 【修回日期】 2011-10-14 ■【通讯作者】Tel :15833559857 ;E-mai l :hyxrt68 @163 .com
铅就能损害中 枢神经 系统 , 尤 其在脑 海马 回 , 这种损 害在 神 经发育的 初 期最 为敏 感[ 1 ,2] 。 铅 在人 和生 物 体中 多积 蓄 于 肾 、肝 、脑 中 , 主 要毒 害 血液 和 神经 系统 , 破坏 蛋 白质 和 核 酸 , 其引起的中 毒已 被人们 重视[ 3-5] 。 因此 有必 要对 铅的 急 性行为毒性及机制 作深入 的研 究 。 本试 验以 小鼠为 试验 动 物复制铅中毒模型 , 采用体内实验方法 , 观察不同剂量醋 酸 铅染毒对小鼠神经 系统的 影响 , 为进 一步 了解 铅的 行为 毒 性及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铅的急性毒性试验的研究摘要:本文阐述了重金属铅及其试剂溶液对金鱼、鲍、水丝蚯等动物的急性毒性试验。

介绍了不同动物的给药方式、选择剂量的方法,进而总结了毒性试验的影响。

结果表明:铅对金鱼的急性毒性LC50值越小,则该有铅的毒性越大。

铅对水丝蚯为24h的作用其LC50为7. 096 mg/L;48 h的LC50为4. 731 mg/L。

铅对中华鳑鲏鱼的半致死浓度24 h<48 h<72 h<96 h 。

铅对波纹巴非蛤的毒性级别为高毒级(LC50为1 -100 mg /L)。

在96 h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下,120 h波纹巴非蛤各组织Pb2+的蓄积量依次为鳃<内脏<肌肉。

铅对牡蛎96h LC50为43.55 mg/L,铅的安全浓度为0.44 mg/L,牡蛎对铅具有很强的耐受性。

关键词:铅;动物急性毒性试验;LC50The Study on acute toxicity test of Lead in animalsAbstract : LeadKey words : lead;acute toxicity test; Pre experiment; formal test; feeding method.食醋1.铅的来源铅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0.0016%。

由于人类的活动,铅不断向大气圈、水圈以及生物圈迁移。

人类主要通过呼吸含铅尘埃和饮水污染以及食用累积铅的食品摄人铅。

重金属是一类典型的环境污染物。

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化工、采矿、金属冶炼及加工、电镀、轮船制造等行业,以及农用杀虫剂、生活污水和垃圾渗出液等。

对于生物体而言,铅属于非必须金属,不参与有机体的代谢活动,组织内含有较低浓度时就能对有机体产生显著的毒性。

铅是常见的重金属污染源,具有相对较强的稳定性和难降解性,是典型的积累性污染物,易被生物体吸收。

2.试验动物2.1金鱼金鱼鱼苗,平均体长为7 cm,平均体重为2.5 g,鱼苗身体健壮,体型均衡,体色相近,反应灵敏。

2.2水丝蚯选择每条水丝蚓体重20 mg左右,环带明显且大小一致的健康霍甫水丝蚓。

2.3鳑鲏鱼经过驯养中华鳑鲏鱼作为试验材料,体长均为(1. 3±0. 3) cm的健壮个体,活泼、敏捷。

2.4波纹巴非蛤波纹巴非蛤,体重(8.0±1.2)g,壳长为(39. 0±1. 4 )mm,壳高(23.0±1.3) mm。

2.5牡蛎挑选大小均匀个体做为受试生物(10. 36±1. 83g/只)3.给药方式3.1饲喂法化学物直接(或溶于无害的溶液中)拌入饲料或饮用水中,实验动物自行摄入。

应单笼喂养动物,计算每日食入的饲料与水,再推算动物实际摄人化学物的剂量。

喂饲法的优点是接触化学物的方式符合人类接触污染食物与水的方式,方法简便、易操作。

但是由于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动物)进食时浪费、损失饲料很多,往往摄人的化学物量不准确,仅适用于动物数量较大的毒理学实验。

如果化学物有异味,动物可能拒食,如果化学物易水解或与食物中某些化学成分起化学反应,则摄入量不够准确并有改变受试化合物毒性或毒效应的可能。

由于单笼喂饲工作量较大,急性毒性试验一般不用之。

注意:实施经口染毒时,实验动物应空腹,以防胃纳充盈影响化合物的吸收和毒性。

大鼠、小鼠因主要在夜间进食,应采用隔夜禁食。

接触受试化合物之后应继续禁食3~4 h。

4.选择剂量的方法4.1预试验预试验是指在正式动物试验前进行的初步试验。

通过自己直接观察和了解某种动物品系是否适合本课题研究是选择动物的可靠方法。

预试验的作用在于:①初步观察动物是否适宜于本项目的研究;②熟悉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管理;③检查与动物实验配套的实验条件、方法是否初步到位。

因此,在正式动物试验前进行预试验有助于实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是仅凭理论知识来进行动物的选择和实验设计的改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试验拟定一定的浓度范围进行预备试验,设置250 mg/L,350 mg/L,450 mg/L,550 mg/L,650 mg/L5个浓度梯度进行观察,并且记录12小时、36小时、72小时、96小时的死亡数。

当试验经过36 h时,350 mg/L浓度组金鱼死亡数目为0,而550 mg/L浓度组的金鱼全部死亡,对照组的金鱼正常生活。

正式试验试验采用的方法为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根据预试验所得浓度范围,设5个等差的浓度梯度组,分别为365 mg/L,400 mg/L,435 mg/L,470 mg/L,505 mg/L,另外设1个对照组,每组试验液的体积均为1 L,分别向试验组与对照组中随机投入8条金鱼,记录水温,试验液要每隔24 h换1次,记录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时的死亡数量及中毒情况,并及时清出死亡的金鱼。

4.2正式试验碎米4.3静水生物测试法鱼类毒性试验方法可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两大类。

本实验采用静态试验方法,以96小时为一试验周期,在24,48,72和96小时时记录试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该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的设备,适宜于受试化学物在水中相对稳定、在试验过程中耗氧量相对较低的短期试验。

对在水中不稳定、耗氧量较高的化学物或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试验观察时,可采用动态试验方法。

4.4进行单因子急性毒性试验碎米5.毒性反应5.1铅对金鱼的毒性反应试验鱼在接触试验液6h后要仔细观察金鱼鱼苗的状态,因为这时金鱼的行为最能反应急性行为的特征。

观察发现:染毒后其游泳能力减弱,高浓度染毒组的金鱼游动速度减慢,高浓度组中有些金鱼与水面成45°角,用玻璃棒搅拌,明显感觉鱼体失去平衡;低浓度组的鱼仍然活动自如。

试验48h后,5组的金鱼全部死亡,金鱼中毒死亡症状以是否对轻微刺激有反应作为判断依据。

死鱼漂浮于水面,腹部朝上,外表因披满白色絮状物显白色,内部发黑;低浓度组中仍有些鱼活动自如,但身上披有白色絮状物。

铅对金鱼的毒性作用机制大致总结为以下几方面:一是铅堵塞了金鱼的鳃丝,金鱼的呼吸受到抑制;二是铅造成金鱼的许多组织器官病变;三是铅破坏了金鱼的遗传物质以及代谢功能等。

有毒物质对金鱼的急性毒性LC50值越小,则该有毒物质的毒性越大。

5.2铅对水丝蚓的毒性反应不同Pb浓度处理的水丝蚓中毒症状比较明显,当浓度为11.86 mg/L时,水丝蚓几秒钟就开始剧烈弹跳扭动,而3.98 mg/L处理要几分钟才开始有扭动反应;随着时间的延长,身体变柔软,环节松弛,整个身体弯曲扭动,最终是失去逃避能力,身体由红变白,糜烂至死亡。

当Pb浓度仅为3.98 mg/L时,暴露24 h就表现出致死毒性;而在最高浓度15.75 mg/L 时,暴露24 h时死亡率已达90%,暴露48 h几乎全部死亡,死亡率为97%,在24和48 h 的污染暴露处理过程中,水丝蚓死亡率均随Pb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在试验中,Pb单一污染对水丝蚓急性毒性的试验结果在相同外部条件下是有所不同的,有时候差别较大。

其原因可能是使用水丝蚓购买批次不同或水丝蚓本身存在的个体异所致。

5.3铅对中华鳑鲏鱼的毒性反应重金属Pb(NO3 )2对鱼类的作用机理与其它重金属基本一致,在于鱼体表及鳃分泌的粘液,粘液会与重金属相结合并形成蛋白质的复合物,该复合物覆盖鱼体的整个鳃及体表的外围,同时充塞于鳃瓣的间隙之间,该复合物会使鳃丝的活动困难,阻碍鱼体正常呼吸,最终造成窒息死亡。

通过试验发现,螃鲏鱼体在较低质量浓度组下,活动状况与对照组的情况基本相似,但有个别死亡现象。

在较高的试验浓度下,中华螃鲏鱼均有明显的剧烈反应,显得躁动不安,快速的上下游动。

随着时间的延长,活力开始减弱,游速逐渐减慢,同时不时地侧游、侧翻,对外界的刺激和反应变得迟钝,最后死亡漂浮在水面。

研究发现,在铅重金属离子中,Pb(NO3 )2对鳑鲏鱼的毒性较小。

但实际上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等理化因子也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并常常表现为协同或拮抗作用。

因此,该试验数据只能为污水排放管理、环境重金属污染防治等提供参考依据,在具体的中华螃鲏鱼的繁殖与生产中,应更充分地考虑重金属与其它因子协同作用。

5.4铅对波纹巴非蛤的毒性反应波纹巴非蛤接触铅溶液后,低于3.7 mg/L Pb2十胁迫组的个体壳微张,与对照组接近;3. 7 ~ 5. 7 mg/L Pb2十胁迫组表现为伸出触足,伸长进出口1~3cm,有些有小幅度张开贝壳。

Pb2十浓度为5. 7~7. 0 mg/L的个体会紧闭外壳。

随着处理时间与Pb2十浓度的增大,个体逐渐表现出外壳微张,触碰个体不闭合或闭合缓慢,有些甚至紧紧闭合却将自己的斧足露在外面。

死亡的个体均会大张开壳,并且触碰斧足,针刺斧足及内脏团均无反应。

死亡个体内部内脏团溶解,斧足部分也较软,呈深黄色,有腥臭味,并带有很多戮液在壳内。

在同一时间段内波纹巴非蛤的死亡率随着铅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剂量效应关系。

在同一浓度下,随着试验时间的推移,波纹巴非蛤的死亡率增高。

低浓度组(3. 0mg/L死亡率较低,高浓度组(7. 0 mg/L),死亡率明显上升,96h死亡率高达100%。

对照组72 h后出现个别死亡现象。

5.5铅对近江牡蛎的毒性反应近江牡蛎的死亡率随着铅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对照组死亡率为0,40mg/L组在前48h内死亡率为0 ,56.56 mg/L组96h死亡率为34%,79.97 mg/L组72h时约有一半个体死亡,113.09 mg/L组48h时约有一半个体死亡,160 mg/L组72h时死亡率达99 %以上、96h时全部死亡,死亡率为100%.研究结果显示,近江牡蛎对低浓度硝酸铅的中毒反应较慢,而对高浓度硝酸铅的中毒反应很迅速,当浓度达到113.09 mg/L以上时,24h内就出现大量死亡;当浓度达到160 mg/L 时,72h就接近全部死亡。

说明硝酸铅浓度越大,近江牡蛎的中毒反应越迅速。

参考文献[1] 王改芳,翟梦凡. 铅对金鱼急性毒性的影响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6):236-237.[2] 付荣恕,杜作滨. 铅、镉污染对水丝蚓的急性毒性效应[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4):93-95.[3] 张永明. 铅、镉污染对中华鳑鲏鱼的急性毒性效应[J]. 河北渔业, 2014,(4):6-7.[4] 符修正,于淑池,袁艳菊,等. 铅对波纹巴非蛤的急性毒性和组织蓄积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0):137-143.[5] 李晓梅,郭体环,张来军. 铅对近江牡蛎的急性毒性研究[J]. 琼州学院学报,2015,22(5): 77-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