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需求理论

合集下载

相互需求理论的名词解释

相互需求理论的名词解释

相互需求理论的名词解释相互需求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相互需求理论探讨了消费者如何影响生产者的供给决策以及生产者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需求行为。

这个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相互需求理论中,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

供给可以被定义为生产者愿意以一定价格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而需求则是消费者愿意以一定价格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当市场价格上涨时,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当市场价格下跌时,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这种互动关系在市场机制下推动着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在相互需求理论中,供给和需求之间还存在一种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被称为市场均衡,即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相等的状态。

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市场价格下跌,从而刺激需求增加,直到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反之,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市场价格上涨,从而刺激供给增加,直到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市场均衡的实现对于维持市场稳定和有序发展至关重要。

在相互需求理论的框架下,有两个核心概念需要进一步解释,即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需求弹性指的是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当需求对价格的变动非常敏感时,我们称之为需求弹性大;当需求对价格的变动不太敏感时,我们称之为需求弹性小。

供给弹性指的是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当供给对价格的变动非常敏感时,我们称之为供给弹性大;当供给对价格的变动不太敏感时,我们称之为供给弹性小。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大小直接影响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相互需求理论为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

它帮助我们理解市场上价格和数量的波动,为我们提供了解释生产者和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中,政府和企业可以利用相互需求理论来制定和调整相关的经济政策和商业策略。

比如,当供给过剩时,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刺激需求增加,从而缓解市场的供需失衡;当需求过剩时,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刺激供给增加,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

相互需求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国商品的生产中抽出多少资本。

外国对该国商品的需求较之该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愈大,以及该国为生产出口产品所能抽出的资本较之外国为生产该国需要的产品所能抽出的资本愈少,则交易条件就对该国愈有利,也就是说,该国用一定数量的本国商品,就可以换得较多的外国商品。

”穆勒谈到的其实就是机会成本的问题。

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
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1](一)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两个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所接受的贸易条件,必须是对双方都有利的贸易条件,这种贸易条件必须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种范围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马歇尔用几何图形对互利贸易条件作了解释。

(二)相互需求均衡决定贸易条件相互需求均衡就是指相互供求相等。

穆勒用相互需求方程式说明贸易条件或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而马歇尔则是用提供曲线解释贸易条件或国际交换比例。

提供曲线是表示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曲线,它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产品的数量与所愿出口的本国产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相互需求理论》课件

《相互需求理论》课件

个人发展的思考
通过了解和满足他人需求,我们可以提 升自己的社交技巧、人际关系和情商, 实现个人的自我实现。
社会发展的思考
通过平衡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可以促进 社会的和谐稳定、共同繁荣。
结语
通过这份《相互需求理论》PPT课件,我们希望为您呈现这一理论的核心要点, 以及对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启示。我们期待着相互需求理论在未来的进一步 发展和应用。
相互需求理论的应用
企管理中的相互需求
了解和管理员工和团队之间的 相互需求,有助于提升组织效 益和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
市场营销中的相互需 求
通过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竞 争,将产品或服务与目标受众 的需求相匹配,提高销售和客 户满意度。
人际交往中的相互需 求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平 衡个人需求和他人需求,以实 现合作、支持和互惠。
相互需求的形成
人类的本能驱动力
我们之间的相互需求是基于 我们作为社会生物的天生需 要,如互助、合作和彼此依 赖。
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相互 需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包括文化、价值观和经济条 件。
发展使然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互 相需求的认知和实践也在不 断进化和发展,推动着社会 的进步。
《相互需求理论》PPT课 件
这是我们的《相互需求理论》PPT课件,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方式,为您呈现这 一理论的核心概念、形成原因、应用及优缺点,以及对个人发展、企业管理 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理论概述
相互需求理论是指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基于互相需求而建立的关系。理解这一 理论能够深入探索人际关系、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本质。
相互需求理论的优缺点
1 优点
2 缺点
相互需求理论提供了深入理解人类关系的框 架,有助于解决问题、促进合作和实现共赢。

第九章 相互需求理论

第九章  相互需求理论




3、贸易条件或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是由 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 它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相 等,这样才能使两国贸易达到均衡。
举例:

假定: 中国 小麦的进口需求 1000*17=17000吨, 愿意提供大米1000*10=10000吨作偿付
美国 大米的进口需求 1000*10=10000吨, 愿意提供小麦1000*17=17000吨作偿付
美国,在A点,布的价格2 蒲式耳/码 其他国家,在H点, 2/3 蒲式耳/码
如果允许贸易, 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就不必使本国的 需求适应于本国的供给。
图9-1 用供求曲线表示贸易对生 产、消费和价格的影响


美国买布者发现:国外的布更便宜, 售价仅为 2/3 蒲式耳/码。 外国布匹销售商则发现: 他们能以高于2/3蒲式耳/码的价格向 美国出售布匹。

世界市场布的价格就在 2/3 至 2
蒲式耳/码之间
一、世界供求平衡的价格

只有一个比价可以使世界需求与世界供给获得平 衡。
比较图9-1中的A图和C图。只有当一个价格等于1 蒲式耳/码时,美国需求超过供给的部分与外国 供给超过需求的部分才能相匹配。


按稍高的价格,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都会迫使 价格降回到1蒲式耳/码的均衡值上。


三、生产和消费共同作用


图9-3简要表明了美国经济的一些信息: 1、美国的生产能力:由一条向外凸出 (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 2、美国的消费偏好:一族社会无差异曲 线表示。

1、无贸易的情况 在无贸易情况下,美国必须自给自足, 并且必须找出国内生产小麦与布匹的最 佳组合以便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相互需求理论的教案

相互需求理论的教案

相互需求理论的教案教案标题:相互需求理论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相互需求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应用相互需求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创设情境: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讲述两个人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的故事,引出合作中相互需求的重要性。

理论讲解(10分钟):1. 介绍相互需求理论的概念和背景。

解释相互需求理论是指人们在合作中相互依赖、相互支持,通过互相满足对方需求来实现共同目标的理论。

2. 阐述相互需求理论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例如,工作中的团队合作、家庭生活中的合作、社会公益活动等。

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相互需求关系。

例如,一个团队完成一个项目,学生可以分析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合作来满足对方的需求。

2. 引导学生思考相互需求理论对于案例中合作的影响和价值。

教学设计(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相互需求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任务,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满足对方的需求,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2. 提供一些实际的教学设计示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

合作实践(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个小任务。

任务可以是一个小游戏、一个小实验或者一个小项目。

2. 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记录相互需求的情况,并在任务完成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总结(5分钟):1. 总结相互需求理论的要点和应用方法。

2. 强调相互需求理论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合作实践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等。

2. 收集学生对于相互需求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的反馈。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应用相互需求理论,例如家庭、社交、志愿者活动等。

2. 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相互需求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

相互需求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第一节相互需求理论相互需求理论(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是以提供曲线作为分析工具,说明一个国家为了获得一定量的某种进口商品需要提供多少其它商品出口,同时分析了当一个国家供给与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收入水平、消费偏好、技术变革或新资源的发现等)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均衡。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John Mill)认为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巨大的贸易利益,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

直接利益在于利用国际分工以实现资源的最合理使用和输入本国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短缺原材料或机器设备。

对外通商在经济上和道德上的间接利益要比直接利益更大,一方面是国际贸易扩大了一国的市场范围,实现更广泛的分工以及享受世界技术进步的成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可以促进新的经济理念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国际贸易可以传播文化知识、思维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穆勒对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决定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的法则,即相互需求原理。

穆勒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受国际间需求均衡规律支配的,而国内贸易的商品价值则取决于该商品的生产费用,两者是不相同的。

“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交换的条件”,[1]也即进口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换取该项进口所需出口的商品的数量。

而这种“国际交换的条件”,即贸易条件,又取决于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和需求弹性。

具体地说,两国商品交换比率恰好是进口国在这种比率下愿意接受的商品数量等于出口国在这种比率下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

如果A国对B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那么B国商品的国际价格会越高,这样B国相对于A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就相对地大。

反之,B国的获利就会相对地小。

现在以穆勒自己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表3-1,按照左边的表中假设,“英格兰从德国进口亚麻不是有利的,德国从英格兰进口毛料也是有利的”。

“如果两国各自生产这两种产品,则在英格兰10码毛料可以交换15码亚麻布,在德国10码毛料可以交换20码亚麻布。

相互需求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第一节相互需求理论相互需求理论(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是以提供曲线作为分析工具,说明一个国家为了获得一定量的某种进口商品需要提供多少其它商品出口,同时分析了当一个国家供给与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收入水平、消费偏好、技术变革或新资源的发现等)是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均衡。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穆勒(John Mill)认为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巨大的贸易利益,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

直接利益在于利用国际分工以实现资源的最合理使用和输入本国进行生产所必需的短缺原材料或机器设备。

对外通商在经济上和道德上的间接利益要比直接利益更大,一方面是国际贸易扩大了一国的市场范围,实现更广泛的分工以及享受世界技术进步的成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可以促进新的经济理念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国际贸易可以传播文化知识、思维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穆勒对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决定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的法则,即相互需求原理。

穆勒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受国际间需求均衡规律支配的,而国内贸易的商品价值则取决于该商品的生产费用,两者是不相同的。

“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交换的条件”,[1]也即进口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换取该项进口所需出口的商品的数量。

而这种“国际交换的条件”,即贸易条件,又取决于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和需求弹性。

具体地说,两国商品交换比率恰好是进口国在这种比率下愿意接受的商品数量等于出口国在这种比率下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

如果A国对B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那么B国商品的国际价格会越高,这样B国相对于A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就相对地大。

反之,B国的获利就会相对地小。

现在以穆勒自己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表3-1,按照左边的表中假设,“英格兰从德国进口亚麻不是有利的,德国从英格兰进口毛料也是有利的”。

“如果两国各自生产这两种产品,则在英格兰10码毛料可以交换15码亚麻布,在德国10码毛料可以交换20码亚麻布。

相互需求理论课件

相互需求理论课件
当两国间商品交换的比例与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 比相等时,两国的贸易达到均衡。
相互需求理论课件
8
U.S. 小麦 (unit/man-hour) 6 棉布 (unit/man-hour) 4
U.K. 1 2
互惠贸易的范围: 2/3 c < 1 w < 2 c 现假设:10w:17c
美国愿意用1000ⅹ10蒲式耳小麦英国的1000ⅹ17码 布
英国愿意用1000ⅹ17码布换美国的1000ⅹ10蒲式耳小 麦
则:小麦 SU.S=DU.K
布 SU.K=DU.S
相互需求理论课件
9
思考:如果两国的需求强度发生变化,如:美国需要 进口800ⅹ17码布,英国需要进口1000ⅹ10蒲式耳 小麦 ,而交换比例还是 10w =17c ,会发生什么情况?
则美国将进口800ⅹ17码,出口800ⅹ10蒲式耳小 麦
1890年 《经济学原理》
他的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论 相结合的均衡价格论。
相互需求理论课件
15
相互需求理论课件
16
1 、互惠贸易条件的范围 2、提供曲线及其性质 3、以提供曲线表示的贸易条件的均衡与均衡的恢复 4、提供曲线的移动及其原因
相互需求理论课件
17
1 、互惠贸易条件的范围
Chapter 2: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
(相互需求论)
Key terms of this chapter: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 提供曲线 terms of trade(贸易条件)
相互需求理论课件
1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只是从供给方面论证了互 利性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之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工前各国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
小麦

劳动投 入量
产出量
劳动生 产率
劳动投 入量
产出量
劳动生 产率
美 国
10
120
12
10
100
10
中 国
40
120
3
20
100
5
三、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 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 右表给出了美、中国 两国小麦和布的生产 可能性组合。可以看 到美国生产1单位小 麦的机会成本2/3单 位的布。中国生产1 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 是2单位的布。
A国
140
100
120
E

100
80 60
A

80
PA=1/4
60
40
B
40
20
C
PB=1 20
0
0
10 30 50 70 90 110 130 150 X
PB=PB1=1,均衡相对价格 B国
B1
C1
E1
Ⅲ`
PA1=4
A1 Ⅰ1
PB1=1
20 40 60 80 100 120
X
通过贸易,A国的生产从A点移动了B点。 A国用60X与B国交换了60Y,最终消费 组合为E点。A国通过贸易多获得了20X 和20Y。
总之,A国和B国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两国在生产X和Y两 种商品时都是机会成本递增的。
❖ 边际转换率
❖ X对Y的边际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transformation, MRT)是指,每多生产1单位X而少 生产Y的数量。
❖ 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
❖ 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 ❖ 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比率不是固定不变的。
美国、中国小麦、布的生产可能性组合
美国
小麦

180
0
150
20
120
40
90
60
60
80
30
100
0
120
中国
小麦

60
0
50
20
40
40
30
60
20
80
10
100
0
120
四、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基础 和贸易所得
(一)机会成本递增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 机会成本递增(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意味着一国为 了获得每多生产1单位某商品的资源而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 另一商品。
四、基于不同偏好的贸易
Y
E


160
A
PA
B1
120
B C
60
E1
40
C1
Ⅲ1
A1
20
Ⅰ1 PB
0
X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迈克道格尔对李氏的检验结果
行业或产品
美英LV之比 美英出口之 比
满足假设 收音机
3.5
8
检验的产

生铁
3.6
5
汽车
3.1
4.3
玻璃容器
2.4
4
罐头
5.2
3.5
机械
2.7
1.5

2.2
1.0
第4节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一、相互需求理论的提出
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Y
Y
Y
0
X0
(a)机会成本不变
X0 (b)机会成本递增
X (c)机会成本递减
❖ 对于成本递增的说明
Y A国
A
B
0
50 70 90 110
X
A国想要生产更多的X,就要放 弃更多的Y。向下的箭头长度不断 增加。
Y
B`
120
B国
100
80
60
A`
40
20
0
X
B国想要生产更多的Y,就要 放弃更多的X。向左的箭头长度不 断增加。
Y(茶壶)
1∶2 K(中国国内交换比例,下限)
1∶5 L(日本国内交换比例,上限)
两国互利贸易区
X(茶杯)
国际交换价格的决定
a
b
c
第5节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劳动价值论 ❖ 劳动不是生产中的唯一要素 ❖ 劳动不是同质的、无差别的
二、机会成本理论
❖ 1936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伯 勒(Haberler)用机会成本理论 (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 了比较优势。用机会成本解释的比较 优势理论避开了劳动价值论假设,劳 动不再是唯一的同质要素。这使比较 优势理论摆脱了劳动价值论的束缚, 具有了更大普遍性,也使它成为国际 贸易均衡分析的基础。
B国的生产从A1点移到B1点,B国用 60Y与A国交换60X,B国最终消费组 合为E1点,同样多获得20X和20Y。
❖ (四)交易所得与分工所得
一国在贸易中的所得可以分为两部分:交易所得和分工所得。
Y
PB=Pw=1
A国
100
80
T

E

60
A
40
B
20
Pw=1
10 30 50 70 90 110 130 150 X
❖ 生产可能性曲线存在差异的原因
❖ 要素禀赋的不同 ❖ 两国使用了不同的技术
(二)孤立均衡
Y
A国
80
70
A
60

PA=1/4 40
20
0
X
10 30 50 70 90 110
Y
120
PA1=4
B国
100
Ⅰ1
80
60
40
A1
20
0
X
20 40 60 80
(三)在成本递增条件下贸易的基础与所得
Y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