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
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及感悟

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及感悟叶耕1013001概述:世界汽车工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并购、结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巨头的成长史都是一部结盟史。
例如美国的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他们都是经历了大小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并购才从美国200多家汽车公司中生存下来,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主要的消费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各厂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汽车公司合并之风,正在全球陆续吹起。
1998年5月,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进行了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兼并案。
他们之间互补的产品线,不同的市场势力分布,协同平台低成本的可能性,给当时大多数投资人和社会公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但在2 年不到的时间内,克莱斯勒非但没有从合并中获得好处,反而于2000年夏天,在美国市场份额跌至14%以下。
2000年下半年克莱斯勒出现了惊人的18亿美元的亏损。
而在之后的几年中,整体业绩都不甚人意。
我分析和评价了本并购案例中所呈现的问题并解读它们。
希望能够总结他们的跨国并购经验后得到一些启示。
本文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一步展开:1.并购过程中战略类型的选择以及理由2.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冲突3.该并购案失败的主要原因1.并购战略的选择以及理由从不同产品线匹配的角度分析可知道该并购案是采用的横向一体化战略。
横向一体化是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
两家公司都认为,进行合并,分别对自己公司的不同生产线进行截长补短。
戴姆勒公司的豪华轿车、商用汽车以及运动型汽车和克莱斯勒的低价位轿车、轻型卡车、小货车以及小型篷车互为补充,除了少数产品外,他们的生产线几乎没有重复。
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展现了各种惊人的数据。
全球员工人数超过4.4万人,去年营收1,400亿美元,比前年成长12%,宾士车和 Smart 车系的销量,从92万辆突破到107万辆,而克莱斯勒旗下的四个品牌,包括 Chrysler、 Dodge、Jeep 和 Plymouth,销量也比前年的300万辆增加了20万辆。
跨国企业并购案例

白衣骑士的概念
• 白衣骑士(White Knight) 当公司成为其他企业的并购目标后(一般 为恶意收购),公司的管理层为阻碍恶意 接管的发生,去寻找一家"友好"公司进行合 并,而这家"友好"公司被称为"白衣骑士"。 一般来说,受到管理层支持的"白衣骑士"的 收购行动成功可能性很大,并且公司的管 理者在取得机构投资者的支持下,甚至可 以自己成为"白衣骑士",实行管理层收购。
跨国兼并的两种形式之一
• 1跨国合并(Gross-border Consolidation): 或者译为跨国新设兼并或跨国平等兼并,是
指两个公司并为一体,即不存在谁吃谁的 问题,也没有被并方和兼并方的区别。并 购后,双方的法律实体地位都不存在,而 以新的名字取而代之。 这种并购一般采取换股收购的方式进行,而 且往往属于友好并购。一般存在于实力相 当的公司并购中。
跨国企业并购案例
4.股票互换式收购
• 是指收购公司直接向目标公司股东发行收 购公司的股票, 以换取目标公司的大部分股 票.
• 一般而言,交换的股票数量应至少达到收购 公司能控制目标公司的足够表决权数.通过 股票互换,目标公司就成为收购公司的子公 司,或通过解散而并入收购公司中.
跨国企业并购案例
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
跨国企业并购案例
2) 劣势 • a降低规模经济和协调效应 • b降低经营管理效率 • c弱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跨国企业并购案例
三、并购支付方式
• 同国内并购一样,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也可 以分为四种:现金购买资产,现金购买股票,股 票换取资产和股票互换式并购.
跨国企业并购案例
戴姆勒·克莱斯勒并购案

是该公司的总裁。他
于1925年6月6日创建
了克莱斯勒公司。6月
17日,组建了加拿大
克莱斯勒公司,后来
改名为克莱斯勒—加
拿大。
Company Logo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logo演变
Company Logo
克莱斯勒旗下品牌
Company Logo
克莱斯勒车型展览
直列6缸发动机,3.3升排气 量,68匹马力/3000转·分钟, 时速110公里/小时;使用液压四 轮制动,和减震器;发动机运用 铝制活塞,和压力润滑。
(二)并购案例
这场婚姻被称为天作之美. 克莱斯特公司是世界上赢利能 力最强的汽车制造商,而戴姆勒 -奔驰公司则以世界头号高级轿 车生产者著称.这场合并当时被 称为汽车强强联手的新典型.这 一举措震惊了全世界。
Company Logo
二、戴姆勒--克莱斯勒前身
Company Logo
(一)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简介
天赐良缘-戴姆勒·克莱斯勒
第三小组成员
组长: 宋凌莉 刘刚 组员:谢欢 刘涛 胡会攀
Company
LOGO
目录
1 一、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
(一)简介 (二)并购案例
2 二、戴姆勒--克莱斯勒前身
(一)奔驰 1、简介、车型展览
(二)克莱斯勒 1、简介、车型展览
3
三、并购案例分析
(一)原因 (二)优势
Company Logo
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logo演变
Company Logo
奔驰车型展览
Company Logo
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简介
Walter P. Chrysler
沃尔特-克莱斯勒
(1875-1940)
戴姆勒克莱斯勒案例

戴姆勒以工程卓越和产品优秀而著称,公司的品牌形象是它的豪华车。 但过于集中在豪华车市场,缺少中低端产品,也面临着一些豪华车的 竞争对手,比如:宝马、凌志、无限。戴姆勒公司销售的车辆比克莱 斯勒少,但收入却高得多。
二、案例背景分析
1、两家公司的战略与产品线:
他们都想做强自己的传统项目以及借助对方来拓展新的轿 车领域,同时解决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同时他们只有切诺 基吉普车与梅赛德斯M级运动概念车直接竞争外,两个公 司的产品几乎不存在重叠。且戴姆勒有克莱斯勒欠缺的高 级轿车,克莱斯勒则有戴姆勒亟欲发展的小型车。
所以,戴姆勒和克莱斯勒他们的战略与产品线是匹配的。
过于集中在豪华车市场缺少销量高的低端产品过于集中在欧洲市场需要拓展新市场豪华车市场的竞争以及缺少制造和销售中低端车的经验三案例问题诊断决策者仅仅看到了两家公司表面上的优势例如产品战略地理位臵而忽略了影响这些表面优势发挥的内在因素
“强强”联手的悲剧
——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案例报告
一、案例背景简介
1998年5月,欧洲最大的产业公司戴姆勒-奔驰与美国第三大汽车生产 企业克莱斯勒合并。戴姆勒集团董事长于尔根·施伦普1998年1月12日 只身来到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罗伯特·伊顿的办公室,17分钟后敲定 了一桩360亿美元的天价合并,也是商业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跨文化合 并实验。
德国人的作风严谨、死板,注重形式;
美国人则讲究效率,更具灵活性,决策过程快。
德国高层管理人员可能依赖50页的报告来讨论和做决策,而美国人却喜欢一 对一的沟通; 德国上司一般都会接受他们下属的建议,然而美国上司有可能会把它下属的 报告放置一阵,从而令德国下属沮丧; 克莱斯勒的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将这个合并视为被戴姆勒所兼并,从而在思想 上他们已经有所抵触情绪 ……
冲突管理事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案例分析:1998年5月发生了一桩对后来的世界汽车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跨国并购案——“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
这是一家德国公司和一家美国公司的合并,而且两家公司都是拥有长期发展历史的老牌公司。
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是一个世纪以来德国工业的象征。
从1894年它生产第一辆汽车到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重建,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成了高质高效、坚如磐石、稳如泰山的同义词,成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制造高级豪华轿车的顶尖级汽车公司。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则是世界上利润最高、效率最好的汽车制造厂家。
两家合并之时,人人看好,这场合并当时被称为汽车强手的新典型,人人都认为是天作之合,两家公司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必然大有作为。
但是合并后由于欧美的文化差异,两个公司在管理方法和管理作风上截然不同。
首先在开发、生产、市场和销售的战略上都有所不同。
其次两家企业的领导作风更是有天壤之别,德国戴姆勒公司等级森严,决策过程复杂,工作作风严谨古板;而美国克莱斯勒则提倡多功能的团队精神,公司职员喜欢自由着装、自由讨论。
最后则是企业营销理念的不同。
美国人喜欢尽快推出价廉而实用的新产品,有时宁可牺牲一点产品质量;而德国人对质量极其重视,即使耽误新产品问世也在所不惜。
由于双方对自身的文化都有一种优越感,迥然不同的营销理念和民族心态,影响了双方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更破坏了合并后可能发挥的协同效应。
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于1998年11月完成了并购。
因360亿美元的标额而带给世界极大的震撼,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强强联合,却在十年之后,终因克莱斯勒多年的亏损, 戴-克公司于2007年把克莱斯勒卖掉了。
问题一: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并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联系案例,结合课本分析导致文化冲突的诱因。
答: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两大企业在文化差异上所造成的管理冲突——文化冲突。
导致文化冲突的诱因:种族优越感;管理方式不当;沟通误会;文化态度(每点联系案例补充说明)。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背景在合并之时,戴姆勒销售的车辆比克莱斯勒少,但收入却高得多。
1997年,戴姆勒全球范围内的30万员工生产了71.5万辆轿车和41.7万辆卡车和商用车。
除此之外,戴姆勒还生产飞机、火车和直升机,其收入的2/3来自德国之外。
克莱斯勒在1993年亏损25亿美元之后,克莱斯勒迅速扭亏为蠃,1994年盈利37亿,利润率超过7%,远高于它的两个竞争对手。
克莱斯勒从1994年起每年盈利都在几十亿美元以上。
1995年,它的利润率为3.8%,好于福特,比通用稍低;1996和1997年,克莱斯勒的利润率又是最高的。
两个公司在产品线上互补,克莱斯勒将合并视为克服欧洲一些贸易壁垒的机会。
但是,汽车工业合并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其固定成本非常之高)和生产能力过剩(据估计为20%),只有那些具有规模经济的公司才能生存下去。
这些使得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成为一种竞争需要,而非形成竞争优势或战略优势。
合并前景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国际化扩张阶段,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4万辆,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而在1988年韩国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1995年达到240万辆,1997年达到280万辆,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第五大生产国。
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1995年达254万辆。
韩国汽车业也形成了以现代、起亚、大宇、双龙四公司鼎足的市场格局,韩国也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戴姆勒—奔驰是欧洲最大的产业公司,而克莱斯勒则是美国第三大汽车生产企业。
两家公司都面临着极高固定成本和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
据当时的预测,21世纪只有大约6至7个大型汽车生产产业能够生存下去,所以此时,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并成为了一种竞争需要。
克莱斯勒是由于其微型面包车和吉普车畅销而著名。
它的基本市场主要集中在本国(德国)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市场,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外没有知名度。
事件过程

事件过程。
需要完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应包含关键事件或人物。
1998年1月中旬,戴勒姆-奔驰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E.Schrempp在参加底特律国际汽车展期间拜会了克莱斯勒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J.Eaton。
双方就世界范围内汽车业的合并交换了一件,Schrempp提出如果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考虑合并可能对双方都有理。
Eaton指出克莱斯勒公司已对行业进行研究并与戴姆勒-奔驰公司有相似的观点。
1月底,Eaton打电话给Schrempp,建议在2月初进行讨论。
1998年2月,两个公司的有关人士进行讨论,并一致认为:汽车行业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汽车行业的合并是非常可能的事情,合并会给两个公司带来产品上的互补优势,如产品联合设计、开发和制造、联合采购、规模经济性、品牌扩张和多元化经营。
于是,他们决定向各自的财务顾问进行咨询。
在1998年2月17日和18日,两个公司的行政、财务、法律、财务公司代表首次会面。
克莱斯勒公司的代表提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包括:能给克莱斯勒股东带来价值最大化、给合并之后的公司带来税收的好处;具有采用联合和算法的能力并采取平等兼并的公司控制结构。
戴勒姆-奔驰公司的代表也表达了相似的意见。
3-4月份两家公司就下述问题进行探讨:(1)价值评估,特别市戴姆勒-奔驰公司的P /E值高于克莱斯勒公司,但克莱斯勒公司的盈余高于戴姆勒-奔驰公司。
(2)确定能符合两国惯例并充分考虑双方利益的组织控制结构。
(3)尽可能找到下属结构:在交易中两国股东能获得免税和减税、交易失败风险的最小化、创造条件使交易能以联合经营核算法进行。
(4)如何尽量符合美国和德国公司跨国并购的要求。
(5)为合并后的公司设立管委会,使之既能实现联合管理又能体现平等合并的理念。
5月5-6日,两家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一致同意合并协议,并对合并前景表示乐观,双方认为合并能带来巨大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升克莱斯勒公司的形象,增加合并后公司的价值。
最新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

二、合并过程
1、选取合并方式及估值模型:
企业兼并通常都是通过以下方式:a.现金收购;b.换股(其中包括新设合并 和吸收合并)c.现金及换股组合。换股与现金收购比较,可以避免大规模融资, 方便更好地进行经营整合。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合并便是采用这种换股方式 进行。至于如何确定合并双方换股比例,需先选取符合双方企业价值原理的估价 模型。一般来说,企业价值有内在价值、账面价值、清算价值和市场价值。戴姆 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在合并过程中分别聘用了不同的投资银行作为自身的财务顾问, 以便合理定立双方的股票价值和换股比例。在合并报告中,财务顾问否定了账面 价值的计算方法,他们认为净资产账面价值对于连续经营的公司来说,并不能反 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虽然戴姆勒奔驰及克莱斯勒为上市公司,但股票市场上的价 格受股票有短期波动的特性, 故不能合理决定公司的内在价值;而根据德国的习惯和通行法,在评估公司价值 时,不采用股票市场价格作为制定换股比例的基准,所以财务顾问亦否决了市值 计价的方法。当然清算价值法也被否定,因为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两家公司的 收益价值都高于清算价值。合并报告最终采纳收益现值法分别为两家公司进行估 值,计算时亦以各自独立经营为基础,因为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在多个方面的 整合效果的贡献相当。
长 的 时 间 隧 道,袅
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
案例分析框架:
一、企业历史背景 二、合并过程 三、合并后分析 四、与同行业的主要企业比 较 五、合并后问题
一、企业历史背景介绍:
戴姆勒奔驰公司
建立于1926年,由两间德国公司戴姆勒(Daimler)及奔驰(Benz)合并组成, 早于1958年戴姆勒奔驰已进行并购活动,收购了AutoUnionAudi(于1966年出售予 大众汽车(Volkswagen))1970年代,它的梅塞德斯(Mercedes)品牌汽车迅速增 长,销售扩至世界各地。在1980年代,戴姆勒奔驰分散业务,购入航天、重型卡车、 消费及工业电机公司,虽然业务保持分散,但销售则放缓,航天业务的亏损使1995 年的戴姆勒奔驰出的赤字;同年,它与ABBAseaBrownBoveri成立合营公司Adtranz) 世界第一火车建造商(之后于1999年收购全部股权,于2001年售予Bombardier),施 伦普(Sehrempp)成为公司主席。戴姆勒奔驰在1998时已是欧洲最大的工业集团, 业务包括轿车、商用车辆、航天科技及有关服务,戴姆勒奔驰最著名的产品就是梅塞 德斯·奔驰(Mercedes一Benz)品牌系列生产的高级轿车。截止1998年5月的一年, 戴姆勒奔驰在美国的销售增加了67%,主要是民用多功能车(SUV),但它们在戴 姆勒奔驰的110万辆汽车生产中实在毫不显眼,它们只占美国市场的百分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戴姆勒—奔驰并购克莱斯勒案例分析班级:国硕1101姓名:***学号:***********引言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总称,是指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又称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另一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市场和两个以上政府控制下的法律制度,其中“一国跨国性企业”是并购发出企业或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他国被并购企业,也称目标企业。
这里所说的渠道,包括并购的跨国性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或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两种形式,这里所指的支付手段,包括支付现金、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形式。
而跨国公司的国内并购是指某一跨国性企业在其国内以某种形式并购本国企业。
1998年5月发生的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是一桩对后来的世界汽车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跨国并购案。
这是一家德国公司和一家美国公司的合并,而且两家公司都是拥有长期发展历史的老牌跨国公司,两家公司合并后的整合及其协同效应受到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戴姆勒和克莱斯勒公司于1998年11月完成了并购。
但经历了将近10年的“联姻”之后,终因克莱斯勒多年的亏损, 戴-克公司于2007年把克莱斯勒卖掉了。
现在克莱斯勒又回到美国人的手中, 并且是成为私人控股的公司。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学到关于横向一体化的优势并且得到关于企业文化合并的重要性的相关启示。
一、并购背景戴姆勒—奔驰在1996年仅次于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公司,当时公司总资产为657亿美元,总营业额706亿美元。
1997年落后于丰田,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公司。
但是其跨国指数1996年仅为41.9%,再考虑其在欧盟地区的经营,其地域经营的局限性十分明显,在众多汽车集团中也明显处于中下游水平。
戴姆勒—奔驰看到了在全球化浪潮中自己所处的不利地位(总体实力不敌福特、通用,海外发展又远逊于大众、宝马、本田等竞争对手)。
另外,在全球汽车行业产量过剩问题十分严重,大部分汽车公司都把薄利多销作为主要的生存战略。
经济的全球化、强烈的危机意识使戴姆勒—奔驰积极谋划起了全球发展战略,收购莱姆斯勒成为建立这一战略的最重要起点。
克莱斯勒是美国仅次于通用和福特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除了其汽车之外,还生产和营销汽车配件、电子产品等,是一个多元化企业。
1996年公司总资产562亿美元,总销售额614亿美元。
但由于长期忽视国际市场的开拓、过分重视国内市场,使其在海外经营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其1996年的跨国指数仅为16.3%。
在日益被边缘化的国际竞争中,被其竞争对手收购也许是克莱斯勒绝处逢生的最好办法。
二、并购动因首先,在全球汽车行业,汽车产量过剩问题十分严重,当时全球的汽车产量过剩多达2000万辆。
在有限的销售量下,如何占据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和保证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各大汽车公司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而通过大批量生产从而降低成本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走企业联合的道路也成了汽车行业的大趋势。
其次,双方在生产和销售领域能形成有效的互补。
在市场份额上,克莱斯勒销售额的93%集中在北美,其他地区只有7%,对北美市场的依赖性很强,而合并正好可以使其开拓欧洲市场。
莱姆勒—奔驰公司在北美市场的销售额占其总销售额的21%,大部分局限于欧洲市场,与克莱斯勒的合并能满足公司发展北美市场的需要。
两家公司合并,能在市场常形成互补,增强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提高国际地位。
在产品线方面,双方产品的重合性极少,互补性很强。
克莱斯勒的强项是中低档小型汽车、越野吉普和卫星厢式汽车,而戴姆勒—奔驰的强项产品则是享誉全球的奔驰牌豪华小汽车。
两家公司的合并将给新公司带来一个进入新的汽车市场的大好时机。
总体而言,双方如果合并,可以在采购、营销、技术合作及零部件互换方面开展协作,实现降低营销成本、提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发展生产和促进销售,从而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提高全球竞争力的目的。
三、并购过程及战略选择虽然双方都是美国的上市公司,但双方没有采用股票市场价格作为换股并购比较基准,而是采用复合价值原理的收益现值法分别对两家公司进行估价。
根据合并协议,奔驰的股东根据其所持股份获得同等数量的新公司股票,克莱斯勒股东则以1股克莱斯勒股票换取0.547股新公司股票,收购金额达405亿美元。
奔驰公司的股东占有新公司57%的股份,克莱斯勒的股东占有43%。
从不同产品线匹配的角度分析可知道该并购案是采用的战略类型是横向一体化战略。
横向一体化战略也叫水平一体化战略,是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
两家公司都认为,进行合并,分别对自己公司的不同生产线进行截长补短。
戴姆勒公司的豪华轿车、商用汽车以及运动型汽车和克莱斯勒的低价位轿车、轻型卡车、小货车以及小型篷车互为补充,除了少数产品外,他们的生产线几乎没有重复。
另外,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都是世界级的巨型跨国公司,在各自国家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并没有受到政府方面的障碍,双方的合并不仅受到了德国政府的欢迎,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
股民对这起合并也充满了信心,合并消息公布之后,两家公司的股票行情理解看涨,戴姆勒—奔驰的股票价格同日涨幅8%,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价格当日则飙升17.8%。
并且,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展现了各种惊人的数据。
全球员工人数超过4.4万人,去年营收1,400亿美元,比前年成长12%,宾士车和 Smart 车系的销量,从92万辆突破到107万辆,而克莱斯勒旗下的四个品牌,包括 Chrysler、Dodge、Jeep 和 Plymouth,销量也比前年的300万辆增加了20万辆。
合并后最初有一年上半年第二季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17%,特别是在北美市场,继续保有领先地位,宾士车与 Smart 车系创下31万辆的新纪录,比去年同期成长12%,整个集团则共卖出了8,510,000辆汽车,比去年同期多出2,000辆。
四、并购后出现的问题合并起初,奔驰公司对克莱斯勒的高管层进行了调整,使克莱斯勒公司的大部分高级经理来自德方,加强了对克莱斯勒公司内部重要决策的控制。
但这种强力控制受到了目标方的抵制造成了克莱斯勒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失。
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2000年底,为了防止更多的人才流失,奔驰公司给予克莱斯勒方面更大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
此次跨国并购带来的巨大文化差异对并购后的整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两个公司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企业营销理念方面。
美国人喜欢尽快推出价廉而实用的新产品,有时宁可牺牲一点产品质量;而德国人对质量极其重视,即使耽误新产品问世也在所不惜。
而且由于双方对自身的文化都有一种优越感,迥然不同的营销理念和民族心态,影响了双方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更破坏了合并后可能发挥的协同效应。
五、并购最终结果2007年5月14日,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在其总部所在地德国南部城市斯图加特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美国投资大亨 Cerberus资金管理投资公司出资55亿欧元购买克莱斯勒公司80.1%的股份,未来改名后的“戴姆勒公司”则拥有克莱斯勒公司19.9%的股份。
这标志着在经历了九年的“婚姻”后,德国和美国两大汽车公司的合并正式宣告破裂。
六、案例启示1、成功之处分析:这个案例中的公司并购属于横向一体化。
这两家公司并购初期也确实取得了辉煌的增长业绩,这些事实说明,双方的合并本应对是完美的结合。
我认为在此案例中,两家公司选择横向一体化的原因如下:①企业希望在某一地区或市场中减少竞争,获得某种程度的垄断。
该战略帮助克莱斯勒规避了欧洲某些贸易壁垒的限制,使它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实现了对其市场份额的垄断。
②企业在迅速增长的行业中竞争需要。
在行业成熟之后,为了避免过度激烈的竞争和提高效率的手段,企业往往选择横向一体化战略。
③需要扩大规模经济效益来获得竞争优势。
韩国现代汽车公司主席朴先生曾在1998年预测在21世纪只有6-7家大型汽车制造商能生存下来。
这样的前景使得兼并成了竞争的需要。
只有拥有规模经济的公司才能生存下来。
④企业的资本和人力资源丰富。
技术(高固定成本)和生产能力过剩是采用该战略的主要动因。
而该战略的优势在于:能够吞并或减少竞争对手;能够形成更强大的竞争力量去与竞争对手抗衡;能够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能够取得被吞并企业的技术及管理等方面的经验。
2、失败之处分析:此并购案的最终总失败也给我们很多启示。
企业应该本着互相尊重的原则,建立求同存异的新企业文化,才能减少因相互人员摩擦而产生对企业的正常活动,真正实现双方产生要素资源的优势互补。
在这个案例中,施拉姆普和伊顿的全球视野与公司的产品线是协调一致的。
虽然组织的最高层互相认可国家和企业文化,但是在基层对不同文化和管理风格进行整合时却遭遇了文化冲突。
这其中包含了民族性问题,文化认同问题以及管理方式转变的问题。
①民族性问题:在这家具有显赫荣耀的德国企业与历史悠久的美国企业的巨型合并中,出现意识形态问题并不令人感到奇怪。
公司普通员工之间的相互憎恨甚至追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公司的一些设计人员和管理者认为,合并就是被德国公司接管了。
因此他们选择离开了公司而加入了通用和福特。
而美国公司的CEO 伊顿先生也即将退休。
尤其是其中一方谎称共享领导权的行为更是为后来的乱局埋下了祸根。
②文化认同问题:尊重实际上是对文化的一种认同。
如果对跨国文化的差异没有思想准备和了解就进行经营和投资就会不自觉地陷入“文化休克”的境地。
文化差异存在于认知、习惯、处事方式与偏见之中,常常不被人们引起充分的注意。
兼并企业总是试图将自己的文化强加给被兼并企业(不论这样做会对合作双方的意愿与自尊带来怎样的影响)。
正如我们在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合并案中所看到的那样,在不平等合并中浮现出了多少的傲慢与忿恨。
③管理方式的转变两家企业之间的平滑融合还存在其他障碍。
戴姆勒面临着调整自身的重任,使自己从一家保守的德国公司转变为一个面对多元文化的大型跨国公司。
“公司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理结构、命令的下达和计划的指定等都体现了德国人的本性。
戴姆勒的高管们把博士、教授等称谓用在自己的名片上,大多数人都穿着深色的三件套装。
与之相反,克莱斯勒则以轻松自由的氛围和创造力而闻名。
”此外,合并之后,创造性思维与技术领先的关键----公司相对无拘无束的文化不仅遭遇了挑战,而且受到德国人的否认与排挤。
这些德国人并不怎么重视诸如鲍勃·鲁兹(Bob Lutz)等设计师的贡献。
鲍勃·鲁兹能设计出令消费者满意、无需花费太多成本与研究精力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