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11、意象研究
意象研究是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和文学意味的物象的研究。它常常是一些自然现象或物质客体,如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也可能是一些动植物,如梅兰竹菊、狐狸、狮子等等,还可能是想象性的神话传说中事物,如妖魔鬼怪,神灯宝石等等。
12、题材
一般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题材是指作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一定创作意图进行选择和虚构,从而进入文学作品的一定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现象。主题学中的题材概念与之不同,伊丽莎白·弗伦泽尔认为,题材就是“一个存在于这一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个‘情节’,它是一种内在或外在的经验,一个当代故事中的报导,一个历史的、神话的或者宗教的动作,一部由另外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
13、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14、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等。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良好途径。
比较文学作品

比较文学作品
比较文学作品通常是对两个或多个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这种比较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甚至超越文学,了解文学作品如何反映生活和社会。
以下是一些比较文学作品的例子:
1. 比较《红楼梦》和《西游记》:这两本中国古典小说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并且在文化传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这两本小说都涉及到玄幻和寓言元素,但《红楼梦》更注重人物描写和情感细节,而《西游记》更侧重于冒险和神话元素。
2. 比较《百年孤独》和《人类群星闪耀时》:这两本拉丁美洲文学代表作都带有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但《百年孤独》更为独特和个性化,让人感受到作者马尔克斯对家族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情描写;而《人类群星闪耀时》更注重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和人性的复杂性。
3. 比较《哈利波特》和《指环王》:这两本奇幻小说都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
但《哈利波特》更注重角色的成长和情感发展,以及对内心和人性的深刻洞察;而《指环王》更强调冒险和哲学意义,以及关于命运、信仰和英雄主义的大众价值观。
无论是哪种比较,都需要深刻理解文本内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情节和描述。
这样的比较可以帮助读者更系统地掌握文学知识,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比较文学的几种方法

比较文学的几种方法
比较文学在现在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如法国的影响比较方法、美国的平行比较方法等其他想成了比较文学的方法体系。
1、影响比较法:某些个别的影响会使作家作品受到一些国家的一些作家和作品的影响。
2、平行比较法:它包括两种,一是研究作品的种类,二是不同作品的对比,查看没有关联个作品是否有雷同现象。
3、媒介学,也就是翻译,或者介绍一个国家的文学给另一个国家的翻译家,主要用于促进和交换文学的研究。
4、诗文的比较,对不同国家的诗学进行研究,讨论,比较,找出其中对应的范畴语,进而研究其中的不同。
5、文化是每个国家都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同的国家,民族文学也各有不同,很多部分都是因为文化因素决定的。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比较文学在未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冲突中的沟通作用;文学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探讨总体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4.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标志: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简述1895年教堂会议对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法美两国学者的争论促使他们各自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双方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局面。
于是,比较文学理论更趋成熟,这一学科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它面对全球各民族的文学,即可以探索国家的影响和联系,又可以研究它的内在价值;既有考证和比较,又有综合和评价;既重视科学性;又重视美学性;既有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又有超越学科界限的、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比较研究。
6.20世纪以后,比较文学经历了哪三次世界冲击,对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一股潮流是所谓理论大潮。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比较文学是一种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深入探讨文学的本质和价值。
在比较文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可以用来比较文学作品,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
首先,一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主题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主题来揭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的主题是否相似或相反,以及它们对相同主题的处理方式是否一致。
通过主题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学作品对于相同主题的不同见解和表达方式,进而揭示出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个体经验。
第二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形式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和风格等来揭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的叙述结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从而了解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通过形式的比较,我们可以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第三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文化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所表达的价值观念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等,从而了解它们所处的不同文化环境和文化意蕴。
通过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而丰富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第四种常见的比较文学方法是时空比较。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和地域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例如,可以比较两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以及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等,从而了解它们的时代特点和地域差异。
通过时空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作品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进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比较文学的方法,如心理比较、意象比较、文学批评流派比较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比较文学作品,从而揭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

比较文学整理资料1、比较文学的定义美国亨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第一、“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这四个方面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的全面概括,而不是指具体的研究实践。
第二、这四个“跨”具有广泛的含义,既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指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必备的特性,同时也可以指比较文学的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评论者的心态。
第三、在四个“跨”当中,除“跨学科”之外其余三“跨”是互相联系的,而且在内容上有所重叠,但各有所指。
第四、这里的“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
第五、我们跨出文学的门槛,面向如此广大的学术世界的时候,必须把握好这个“跨越”的限度。
最后,一个学科的定义只能是对这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点的规定,不可能把一切问题都容纳进来,表述的一清二楚。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民族文学的定义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3、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是马克思和歌德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的是人类文学奖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割裂将消除,各民族文学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统一成一个综合体。
(世界文学有时指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世界各民族文学的总和,有时指世界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具有世界意义和不朽价值的伟大作品,有时指根据一定标准选择和收集成的世界各国文学作品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城之恋》与《飘》的女性主义解读[来源: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 [日期:08-05-09] [热度:3823]Feminism in Love in a Fallen City and Gone With the Wind 摘要20世纪30、40年代,部分女性已经从沉睡中醒来,用文学创作的方式表达各自不同的女性主义思想。
本文尝试从女权运动的发生与发展对女性主义文学产生的影响着手,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与中国女作家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想。
从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差异来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意识的表现。
在比较中透视女权主义思想对中西方现代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女权运动,女性主义文学,文化差异, 女性主义思想AbstractDuring 1930s and 1940s, some women deliver their feminist thoughts through literar y cre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begin with the influences which produced by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feminist movement on feminine literature,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feminist thought in the works of Margaret Mitchell in Ameri ca and Zhang Ailing in China. The heroine's disposition differences symbolize the pe rformance of feminine awareness under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find t he effect which produced by feminist thought on modern society in china and weste rn countries through such comparison.Key WordsFeminist Movement; feminine literature; cultural difference; feminist though绪论女权运动是妇女争取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以改善妇女社会地位和生活境遇为主要目的的社会运动。
又称妇女解放运动,女权主义者坚持男女应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法律权利,强调女性必须彻底摆脱父权制思想观念的束缚,丰富和发展其特性,发出不同于男性的声音,从而实现由强调男女法律上平权的旧女权主义向解构男性政治思想文化霸权、确立女性视角的新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的转变。
20世纪30、40年代,“人们在反思政治上的失误造成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时,一些敏感的女性意识到自己的“无我”状态,她们不但批判男性文学对她们形象的歪曲,而且开始以写作表达自己独特的对社会、对人类、对自我的体察和体验”。
(刘杰锋, 117)。
她们为浮出历史地表而挣扎,为从男性文学中突围而探索。
张爱玲和玛格丽特.米切尔成了这一时代的女性主义创作代表,《倾城之恋》和《飘》成了现代文学的经典。
有不少文人、学者就她们的作品阐释了各自不同的观点,虽然两部作品篇幅不同,主题也不尽相同,但二者揭示了一个事实:女性的觉醒,并在为争得在文学创作上的一席之地而努力着。
两部作品都在字里行间体现了女权主义的思想,张爱玲和米切尔都是通过表现女性在反抗男性权威的抗争中所做的努力来表达女权主义思想,两位女作家虽生长在两个不同的国度,文本的篇幅也不一,但其作品都是“围绕着女性的自我意识,立足于女性的…自我‟去感知、体验人生和世界,传达女性的欲望和要求,肯定女性的体验和价值。
本文撰写过程中所查阅的文献还不曾有作者对《倾城之恋》与《飘》所表现出来的女权主义思想作比较分析。
本文尝试从女权运动的发生与发展对女性主义文学产生的影响着手,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与中国女作家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想。
从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性格差异来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意识的表现。
在比较中透视女权主义思想对中西方现代生活的影响。
一、女权运动在美国(一)、女权运动的历史概观女性主义思想的历史可以一直溯源到公元前六世纪的古代希腊(被誉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女诗人萨福,就曾在爱琴海中一个名叫Lesbian的小岛上开办女子学校、创作具有女同性恋色彩的诗歌),但直至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才开始在欧洲兴起。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是在当时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背景中酝酿而成的。
综观西方女性主义,主要经历的两次浪潮:第一次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女性开始走出家庭,直接参与到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之中。
1792年,英国记者和翻译家玛丽•沃尔夫斯通完成了历史上第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理论著作《为女权辩护》。
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权主义思想很快就传遍了西方世界。
1848年7月19日,美国第一届妇女权利大会在纽约州塞尼卡•福尔斯村的一个教堂中举行,会上通过了《观点宣言》,呼吁“自然法则”,极力主张推翻(男权)专制的权利。
这次女权主义浪潮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
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思想统称为传统的女权主义,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受到两次科技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之后,20世纪中期,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又掀起高潮。
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源于美国,并很快传播到北美和欧洲的其他国家。
它继承了女性主义运动一贯的思想,反对传统的男女不平等,反对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性别压迫;但是与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不同的是,女性主义者不再把批判的矛头单纯地指向男性,而是开始反思与自我批判。
从美国女权运动的背景看,美国历史上两次著名的运动,与女权主义运动密切相关。
第一次是废奴运动。
许多女性参与了那次运动并在运动中意识到自已与黑奴有本质类似的身份和地位:被压迫者,女性从此觉醒;第二个运动是反越战。
在这次运动中,妇女们意识到民主运动的强大威力:它可以改变政府的决定。
从而坚定了她们为平等身份而战的决心。
谈到美国的女权主义,我们熟悉的便是黑人妇女的解放运动,她们不甘寂寞,发明了一个f eminism,白人妇女也在争取在选举权利、参政议政权利等方面拥有和男性相同的权利。
这些共同的受压迫者和他们的运动,使传统的女权主义者意识到:她们的性别和身份并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独一无二的,真正重要的是权利上的性别平等。
女权主义只是一条线索,一条通往社会改革,通往更合理的人类制度和人类社会形式的线索。
也许这便是促成美国在当今发展迅速,还时时注重人权问题的重要因素。
据有关资料显示,妇女在制造业的就业比例增加了16%;服务性行业内,妇女就业增加了53%。
妇女们大量涌入劳动市场给传统文化为妇女确定的位子——贤妻良母——以猛力的冲击,从而使原先的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动摇。
此外,这些不断接触社会现实、每天经历社会性别歧视的妇女,随着她们实际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对妇女受不公正对待的感受愈益深切,因而她们要求改变这种状况的愿望也不断高涨。
可以说,这些进入劳动大军的妇女,由于她们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她们的社会意识也跟着起了变化——变得更关注自己的平等权利和权益。
女性意识的觉醒为她们争得了更多的权利和机会,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占有了一席之地。
(二)、女权运动对美国文学产生的影响妇女运动的目标就是各方面的平等权利,并且争取以法律形式保障其既得利益。
弗里丹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女性奥秘告诉人们,女人的最高价值和唯一使命就是她们自身女性特征的完善;它告诉人们,纵观其历史,西方文化中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低估了这种女性特征的价值;它又告诉人们,这种女性特征非常神秘,非常接近人类生命的创造和起源,是一种直觉的东西。
所以,一般认为的科学或许永远也无法理解它。
但是无论是多么特殊多么不一致,女性特征决不比人的本性低下,在某些方面,或许还要优于后者。
女性奥秘告诉人们,过去犯的错误和女人遇到的麻烦的根源就在于女人妒忌男人,力图要跟男人一样,而不是认识到她们自己的本性,这种本性的完美,只存在于男人主宰一切、女人温顺服从和对孩子施加的母爱之中。
”(弗里丹.贝蒂,151)女权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对美国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女性文学的兴起更是证实了这一点,女性由于她们的性别而遭受歧视,她们的特殊需求仍然被忽视或未被予以满足,而为了满足这些特殊需求,需要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秩序中进行激进的变革。
而她们这种需求在文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五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大多着力于男性文化对女性形象歪曲的揭露。
女权运动使美国文坛活跃起来,出现了玛格丽特.米切尔为代表的一批爱思索的作家。
在他们眼里,美国的社会变得十分复杂,价值观念混乱。
他们普遍感到不知怎样解释这样的现实,于是便通过怪诞、幻想、夸张的方式,再现生活中的混乱、恐怖和疯狂。
他们表现的是没有目标与方向的梦魇世界,他们讲的是支离破碎的故事,写的是“反英雄”、甚至是不完整的形象。
二、女性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关于中国女性主义思潮的流变历程,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空白期(中国封建社会及以前)、引入期(20世纪初期到新中国成立)、畸变期(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其中,第二时期与第三时期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划分,为了论述的方便,以新中国成立作为区别不同社会性质的一个分界点。
(一). 空白期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里,华夏历史上虽然涌现出了众多的杰出女性,但是传统文化并没有孕育出像西方那样激烈的、富于战斗性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女性主义思潮。
所以,这一漫长的时期,可以把它作为女性主义思潮的空白期。
(二). 引入期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积极探索着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革命者,始终维持着“西学东渐”的局面,“向外国学习”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所以,虽然当时社会动荡,民生无计,但较为开明的学术思想为国外各种“思想”和“理论”的传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此外,清朝末年,民族危机的上升使得民族主义逐渐在社会话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强调“女子”在尽传统家庭责任的同时,还需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公民责任。
这为中国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