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柯》
《丹柯》优质课件

(五)丹柯最终牺牲了自己,他 的举动得到理解了吗?对这个 小说的结尾谈一谈你自己的感 受。
人们并没有注意的他的死,也没有看到 他那颗燃烧的心。 说明先驱者的孤立和不被理解。也批判 了长期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的麻木。作品给 丹柯这一个英雄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六)《丹柯》情节的一波三折凸显出 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
• 为什么不把主题直接说出来,而要通过故 事? 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小说 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说理是哲 学的专职。小说的“理”是蕴涵在事实之 中的,并不特别彰显出来。与追求观点的 精确、明了的哲学相反,它更在意主题的 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 义与现实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 浪漫主义作品往往赞美热爱自由、向往 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 现实主义作品则描绘人民的苦难和美好 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反抗。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 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小说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方式:有一 天,伊则吉尔老婆子向过路人“我”讲了 三个故事。 1.草原上云影的传说——人与鹰的儿子 “腊拉”的故事; 2.伊则吉尔老婆子自己的故事; 3.草原星火的来历——勇士“丹柯”的故 事。
三个场景
(一)在小说开头,作者使用“快乐”“ 强壮”“勇敢”这样三个形容词是否有深 意?
(二)文章一开头并没有马上写丹 柯,而是先写一群生活在草原上 的人被赶到不宜生存的林子深处 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丹 柯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场的?
丹柯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场的?
人们:推举领导—抱怨—怨恨—审问—要弄死丹 柯
丹柯:快乐安详—怒火—怜悯—掏出自己的心
《丹柯》课件-(含多场合)

《丹柯》课件一、概述《丹柯》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于1921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呐喊》中。
作品以幽默讽刺的笔触,揭示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人性的自私与冷漠。
本文将以《丹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探讨鲁迅先生如何运用独特的文学创作,展现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二、主题思想1.揭示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丹柯》通过描写主人公丹柯的生活遭遇,展现了旧社会底层人民在封建礼教和剥削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丹柯原本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民,但命运却对他充满恶意。
他不仅遭受地主的剥削,还被乡绅陷害,最终家破人亡。
作品通过丹柯的遭遇,反映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艰难处境,以及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2.批判人性的自私与冷漠在《丹柯》中,鲁迅先生对人性的自私与冷漠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作品中的村民们,在面对丹柯的困境时,非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
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顾他人的生死。
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揭示了人性的丑陋,表达了对国民劣根性的忧虑。
3.呼唤社会变革《丹柯》通过对旧社会的无情揭露,呼唤社会变革。
作品中的丹柯,虽然命运多舛,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向往,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挣扎,也是对整个社会制度的质疑。
鲁迅先生通过《丹柯》,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以及对民族未来的信心。
三、人物形象1.丹柯丹柯是《丹柯》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民。
面对生活的艰辛,他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命运对他却充满恶意。
他先是被地主剥削,后被乡绅陷害,最终家破人亡。
丹柯的形象,反映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不屈的精神。
2.村民作品中的村民,是鲁迅先生用来揭示人性自私与冷漠的形象。
他们在丹柯遭遇困境时,非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
这些村民的形象,反映了旧社会国民的劣根性,以及社会风气的败坏。
四、艺术手法1.幽默讽刺《丹柯》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
《丹柯》课件完整版

作者生平与主要成就
作者生平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Aleksey Maksimovich Peshkov ),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 家,十一岁开始独立谋生。
充。
06
课后作业与复习建议
背诵并默写指定段落,巩固记忆
01
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如描写 丹柯英勇无畏、心怀信念的段落 ,以及反映主题思想的关键语句 。
02
默写指定段落,注意书写规范和 错别字问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 记忆。
阅读相关评论文章,拓宽视野
阅读有关《丹柯》的评论文章,了解 不同学者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艺 术特色等方面的解读和观点。
将丹柯置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中,分析他的社会属性、角色定位以及 与他人的关系,可以揭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问题。
从哲学角度探讨人物的存在意义与价值观
通过哲学思考来探讨丹柯的存在意义、价值观以及对于生命和自然的 理解,可以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哲学意蕴。
从文学手法角度赏析人物形象塑造
分析作者在塑造丹柯这一形象时所运用的文学手法,如语言、描写、 对比等,可以欣赏到作品的文学魅力和艺术价值。
《丹柯》课件完整版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介绍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 拓展延伸与思考题 • 课堂互动与练习环节 • 课后作业与复习建议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介绍
时代背景及文学流派
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处于 动荡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民族民主意识高涨。
《丹柯》

——自我牺牲,一心为公的高贵品质
这篇小说的主题: 作家歌颂的不是愤世嫉俗的个 人英雄,而是歌颂以燃烧自己为他 人照亮前进道路的勇士。即歌颂了 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 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 牲的精神。
主题的模糊性或多角度性
为什么不把主题直接说出来,而要通过故事?
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小说的 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说理是哲学的 专职。小说的“理”是蕴涵在事实之中的, 并不特别彰显出来。与追求观点的精确、明 了的哲学相反,它更在意主题的模糊多义、 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丹柯》是一篇以思想为目的的 小说。丹柯告诉人们:“你们不能够 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 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他献出 了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新照亮人 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了黑暗。丹 柯那种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 的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 实践的态度,鼓舞和感染着读者。
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无产 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主 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 、自传体三 部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 大学》 》。《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 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 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 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往赞 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 象;现实主义作品则长于描绘人民的苦难和 他们美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抗议情绪。
情节的“一波三折”与主题的悲剧意 味
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凸显出小说主 题的悲剧意味
作为抗争主体的丹柯开始有了悲剧的味道; 自我牺牲的行为使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慑 了众人; 有价值的东西被摧毁使得主体的悲剧意味 更浓了。
《丹柯》课件

3、《丹柯》与一般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出埃及记》(圣经经卷)中记载,摩西受上帝之命, 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逃离古埃及,前往一块富饶之 地。但人们离开不久便屡发怨言,极惹人与神之厌烦, 结果神罚他们在旷野漂流整整一个世代的光阴,在经 历40多年的艰难跋涉后,摩西在就要到达目的地的时 候去世了。而在摩西的带领下,希伯来人摆脱了被奴 役的悲惨生活,学会遵守十诫,并成为历史上首个尊 奉单一神宗教的民族。
2、你认为课文中作者的设计可以表达什么?
揭示了追求光明之路的艰难(环境);歌颂了 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品 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批判了大众 的自私、动摇(人物);丹柯自我牺牲的行为 产生的伟大力量震慑了众人,而有价值的东西 被摧毁则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意味(情节)。
小说主题的多重性
丹柯——乐观勇敢、勇于实践、永不言败、一 心为公、勇于牺牲、无私奉献。
强烈的美丑对照;扬此抑彼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狭义悲剧: 抗争、行动、毁灭一般被看做是它的三要素。 广义悲剧: 由此生发开去,常常指代一种氛围或感情基调,它不只意味 着字面意义上的悲凉、哀伤,还有着与此相应的由于美的必 然毁灭而带来庄严和壮丽。
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主题? 1.序幕的“抑彼扬此”与主题基调的奠定——人物出 场方式
2.情节的“一波三折”与主题的悲剧意味——故事的 精彩程度
3.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表达效果的加强——艺术手法
4.人物的性格品质对英雄形象的增益——人物形象
掌握概括小说主题的基本答题术语
《丹柯》优秀教学设计

《丹柯》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丹柯》,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信念和牺牲的感人故事。
故事发生在大森林里,主人公丹柯为了拯救饥饿的族人,勇敢地冲进森林深处寻找食物。
经过艰难的寻找,他终于找到了大量的食物,但在返回的途中,他不幸被森林中的野兽咬死。
丹柯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激励着他的族人,使他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丹柯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树立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丹柯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难点: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树立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森林的短片,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森林中的情景。
问题引导:你们认为,在森林中生活会是怎样的体验?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丹柯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丹柯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分析丹柯的行为和心理。
通过讲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丹柯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通过例题讲解,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批改随堂练习,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7.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树立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8. 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板书丹柯板书内容:勇气: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牺牲:为族人付出生命精神:信念、勇敢、牺牲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丹柯精神的理解。
高尔基丹柯阅读理解

高尔基丹柯阅读理解一、主题思想高尔基的短篇小说《丹柯》是一部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作品。
小说通过讲述丹柯为了拯救族人,带领他们走出黑暗森林的故事,弘扬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是对个人的挑战和超越,更是对集体和社会的担当和贡献。
二、人物塑造《丹柯》中的人物塑造非常生动鲜明。
丹柯是勇敢、智慧和自我牺牲的象征,他的形象让人们感受到英雄主义的伟大和崇高。
同时,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特点,形象丰富多彩。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也让读者对英雄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情节构造《丹柯》的情节构造非常巧妙,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小说以族人陷入困境为引子,展开了一段充满艰辛和挑战的旅程。
在这个旅程中,丹柯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带领族人走出了黑暗森林,走向了光明。
这种情节的安排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也让读者对英雄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象征意义《丹柯》中充满了象征意义。
黑暗森林象征着困境和挑战,而丹柯则象征着勇气和智慧。
这种象征意义的运用增加了小说的深刻性和内涵,也让读者对英雄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小说中还有一些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例如火炬、族人的心等,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五、艺术特色《丹柯》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
首先,小说的语言非常简洁明了,富有表现力。
这种语言风格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小说的情节安排非常巧妙,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这种情节的安排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也让读者对英雄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小说的象征意义非常深刻丰富,这种象征意义的运用增加了小说的深刻性和内涵,也让读者对英雄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总之,《丹柯》是一部以英雄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它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巧妙的情节安排和深刻的象征意义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弘扬了英雄主义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是对个人的挑战和超越,更是对集体和社会的担当和贡献。
《丹柯》(袁)

2、形象大于思想。
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 事而不是说理,说理是哲学的专职。小说的“理”是蕴涵在事 实之中的,并不特别彰显出来。与追求观点的精确、明了的哲 学相反,它更在意主题的模糊多义、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小说的主题通过对材料的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来, 就有了多种可能。这种欲说还休的“朦胧”,赋予小说“说不 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小说中就无道理可寻。我们从《复活》 里看到了灵魂的救赎,从《红与黑》里看到了虚荣和野心,从 《老人与海》里看到了不屈于命运。
丹 柯
【 苏 联 】 高 尔 基
高尔基(1868—1936), 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作家, 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 原名阿里克谢· 马克西 莫维奇· 彼什科夫。 马克西姆· 高尔基是 笔名,俄语意思是“最大 限度的痛苦”。
高尔基
高尔基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就为生活所迫 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工,贫民窟和码头 成了他“社会”大学的课堂,对社会底层痛苦生活的 体验成为他创作中的源泉。
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凸显出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
作为抗争主体的丹柯开始有了悲剧的味道;
自我牺牲的行为使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慑了众人;
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值的东西被摧毁使得主体的悲剧意味更浓了。
——崇高与卑微
丹柯要把族人人带出森林并非一帆风顺的,在这过程中,丹 柯、族人各产生怎样的变化?请筛选出变化过程中的重要词语加 以说明。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 之后写了散文诗《海燕》,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 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 1906年,高尔基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发表了, 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时期。 1907年春,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俄国第五次代表 大会。他和列宁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柯》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丹柯》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悲壮感情;2、通过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来体会小说主题;3、考察小说主题与内容的关系、浪漫主义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教学重点】感悟《丹柯》的多元化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很多同学都喜欢读小说,在这里老师先送给大家一句话,这是我读小说的一点感受:读伟大作家的伟大的小说,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为什么小说有如此大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伟大的小说有着博大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主题,它能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今天我们学一篇富有激情的小说:高尔基的《丹柯》,学习的话题是“小说的主题”。
二、高尔基简介高尔基(1868.3.28―1936.6.18)。
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
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
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报》上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
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
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去。
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
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
”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署名吧:马克西姆·高尔基。
”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
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可夫。
1906年,高尔基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母亲》完成。
它描绘了无产阶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工人党员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
这部小说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群众,使沙俄统治者十分惊恐。
《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革命导师列宁是高尔基的良师益友。
列宁不断地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关怀、帮助高尔基。
在列宁的建议、鼓励之下,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自传三部曲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艰苦的思想探求过程,而且广泛概括了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遭遇,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高尔基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为无产阶级文学宝库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高尔基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母亲》(这是高尔基唯一一部主人公是一个无产阶级工人的作品)。
中短篇小说:《译序》《马卡尔•丘德拉的故事》《伊泽吉尔老太婆》《圣诞节的故事》《加那瓦洛夫》《在草原上》《奥尔洛夫夫妇》《沧落的人们》《春天的旋律》《戈尔特瓦的集市》《一本令人不安的书》。
散文诗:《海燕之歌》;话剧:《小市民》《底层》等。
三、梳理情节,探究主题师:先提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小说都有主题?①不是。
因为有一类小说是以故事为目的的。
②这一类小说应该也有主题的,只不过它的主题意识是“不自觉也不明确的”。
师:对,这是知识短文中的话。
应该说所有小说都有主题,但有的是以故事为目的的,像现在许多流行小说、网络小说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主题是在故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这一类小说多适于娱乐;相比较而言,以表现思想为目的的小说更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让你边娱乐边思考,丰富和充实了我们的思想,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升华了我们的人生境界。
《丹柯》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那么,小说的主题哪里去找呢?——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的分析来发现。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思路来解读这篇小说的主题。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复述一下故事情节。
师:这是一篇关于英雄的悲剧的小说,“英雄”是小说一个重要的母题,母题就是指反复在小说中出现的人类的精神现象和基本行为,如大家熟悉的《老人与海》,中国的《西游记》等等都是以“英雄”为母题的小说。
读这类小说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英雄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可以说没有困境就没有英雄。
(武松打虎)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族人的困境。
——族人现在生活在林子深处,那里阴暗多泥沼,泥沼中的恶臭会熏死人。
要想出去,前面是阴森恐怖、看不到光明的森林,后面是强大的敌人,他们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师:分析得好。
后面是一条坦途,但等待他们的是奴隶的命运;前面是一条自由之路。
但是却令人畏惧。
我们再来看丹柯的困境。
——丹柯不但有与族人一样的困境,更有族人们忘恩负义的指责和死的威胁。
师:很好。
那么,面对这样的困境,族人们和丹柯又将何去何从呢?我们来关注人物的言行。
在这里老师要送给大家第二句话:于反常处见精神!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他面对困境时异乎常人。
小说的看点、看小说的乐趣全在反常之处,咀嚼这些地方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咀嚼之下,小说的主题也会呼之欲出了。
请大家探寻主要人物丹柯在困境下的不同寻常之处,看看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内涵。
①一个是当族人们在森林阴森恐惧的压迫下,开始犹豫、退缩甚至想回去当奴隶的时候,丹柯站出来,呼吁“林子是有尽头的”,并勇敢地挺身而出,站出来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
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的。
他成了全族的领路人。
表现了他的果敢、勇于实践。
②丹柯领着大家向前走的时候,族人们开始抱怨丹柯,但他“还在他们面前走着,他快乐而安详”,在族人们怯懦的对比下,更表现了丹柯的自信、坚毅。
③当大雷雨降临,族人们疲乏透顶、勇气全失,迁怒于丹柯,抱怨、指责,甚至要弄死他,面对自然界和族人的双重“大雷雨”,丹柯却没有对走出森林的信念产生动摇,而且仍旧“愿意搭救他们,把他们领到一条容易走的路上去”,表现了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无私博大的爱。
④丹柯掏出心的那一段,掏出自己真诚的燃烧着的心,振奋了族人们的精神,引领他们走出困境,表现了他那种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
师(插话):在这里高尔基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极尽想象和夸张,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震撼,相信读了这篇小说后,这一幕将会久久地留在大家的心中。
老师把这一段来朗读一下,请大家闭上眼——这样才能更好的感受丹柯给自己的心灵带来的冲击和震撼。
(教师范读丹柯掏出心来片段,学生闭上眼感受。
)师:请大家慢慢张开眼,告诉我,你看到了怎样一个丹柯?——他自信勇敢、具有牺牲精神。
师:族人们也是勇敢的,但他们的勇敢是为自己,而丹柯的勇敢是为了集体,是一心为公。
到这里小说主题也呼之欲出了。
高尔基借丹柯的形象在歌颂怎样一种精神?——歌颂了丹柯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
四、主题的多元解读与个体化感悟师:到这里我们似乎已经完成了对主题的解读,而通常我们的阅读也就结束了。
但是问题没那么简单,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把主题直接说出来,而要编这样一个故事,让我们费神来解读?下面请同学们看46页的“主题的实现”。
哪位同学用知识短文的相关知识来回答。
——形象大于思想,寓思想于故事,一方面增加了阅读趣味,另一方面更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得小说模糊多义,充满各种解释的可能性。
师:在这里老师要送给大家的第三句话就是: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刚刚我们仅仅是从丹柯的品格精神的角度解读的。
作品主题是多元的!我们应当再进一步深入,从多元的角度和个性化感悟的角度来欣赏领悟。
有人说,丹柯在处理自己和族人的关系上也有问题,族人抱怨丹柯,可见他没有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更多的人看到希望和光明,从而理解自己,齐心协力把大家带出森林。
小说末尾,人们走出黑暗后,忘记了他们的先驱者和带领者,请同学们朗读倒数第二段,说说这又说明了什么?——说明先驱者的孤立和不被理解,也批判了长期处在黑暗中的人们的麻木。
从丹柯和族人的关系上我们又看到了小说的另一个主题就是领导者对群众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这就是多元化解读小说主题。
刚才我们是从主人公丹柯身上理解小说的主题的,那么换一个角度,我们从族人身上来看一看,作品又传达出了怎样的思想呢?比如:如何对待英雄?如何保持人的尊严?①对英雄应当理解、尊重、感恩、爱护。
②无论境遇怎样恶劣都要保持人的尊严,否则就会变成小说所描写的“野兽”和“狼”了。
师:谈得好,多元化解读固然有意思,但是仅仅停留在分析理解上,还不是我们读小说的目的,读小说,探寻小说主题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个体化的感悟,这样才能使我们在阅读小说中获得有益的人生营养。
生活阅历、价值观念的不同,每个人感悟到的东西也会不同,这就是小说主题的个性化感悟。
巴金说,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
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感悟。
下面大家从下面两个角度任选一个,谈谈你读了小说的感悟(小黑板):1、从丹柯想到自己:我若遇到像他一样的困境?2、从族人想到自己:应该如何对待丹柯那样的人?给大家三分钟准备。
(学生准备)好,大家自由地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学生可能说的答案:①从丹柯面对困境和委屈无怨无悔、不惜牺牲,我想到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不管如何困难,都不能丧失信心,要相信“一切都是有尽头的”!②我喜欢打篮球,拿到球特别喜欢个人表演,但从丹柯的故事中我感到一个团队需要有一个核心,打球不能各自为政,要多向主力队员提供好的传球,而且要积极掩护他们,保护他们不受对方的伤害。
③丹柯的悲剧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团队的领导不懂得发动群众,让别人理解你、支持你,那么很可能只会落得个孤军奋战的悲剧。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先交流到这里,课外大家可以专门开一个班会,深入谈谈学了小说后的个人感悟。
小说主题的解读和感悟有着一个巨大的精神空间,这才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正是这样,伟大的小说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大家多读好的小说,让作品深刻的主题不断提升我们,引领我们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五、品味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丹柯》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小说中的哪些手法体现了浪漫主义这一特征?——①运用想象,虚构了现实中没有的人物、情节和环境。
与现实主义忠于客观事实不同,浪漫主义为了表现主题往往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
《丹柯》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明显,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在紧急关头,年少而俊美的丹柯眼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美丑对比中饱含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另外,森林的恐怖固然可以看做是写实,但对其险恶环境描写的夸张铺饰也完全可以看作是困难的寓言,而丹柯高举燃烧的心为众人引路,以及破碎的心化为草地上蓝色的火星等情节显然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