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柯》
2024版年度《丹柯》课件完整版

2024/2/2
1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介绍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 拓展延伸与思考题 • 课堂互动与练习环节 • 课后作业与复习建议
2024/2/2
2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介绍
2024/2/2
3
时代背景及文学流派
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处于动 荡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民 族民主意识高涨。
测验结果反馈
教师及时批改测验并反 馈结果,针对学生的错 误和不足进行讲解和补
充。
06
课后作业与复习建议
2024/2/2
23
背诵并默写指定段落,巩固记忆
2024/2/2
01
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如描写丹 柯英勇无畏、心怀信念的段落,以 及反映主题思想的关键语句。
02
默写指定段落,注意书写规范和错 别字问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24
阅读相关评论文章,拓宽视野
阅读有关《丹柯》的评论文章,了解 不同学者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艺 术特色等方面的解读和观点。
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评论文章的观点和 论据,拓宽自己的视野,加深对作品的 理解和认识。
2024/2/2
25
完成配套练习题,提高应用能力
完成与课文配套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自己对课文内容 的掌握程度。
文学流派
象征主义是当时俄国文学中的重要流派 之一,强调通过象征、暗示等手法表现 内心世界和抽象观念。《丹柯》便具有 象征主义的典型特征。
2024/2/2
4
作者生平与主要成就
作者生平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Aleksey Maksimovich Peshkov),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早年丧父,寄居 在外祖父家,十一岁开始独立谋生。
《丹柯》课件-(含多场合)

《丹柯》课件一、概述《丹柯》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于1921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呐喊》中。
作品以幽默讽刺的笔触,揭示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人性的自私与冷漠。
本文将以《丹柯》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探讨鲁迅先生如何运用独特的文学创作,展现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二、主题思想1.揭示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丹柯》通过描写主人公丹柯的生活遭遇,展现了旧社会底层人民在封建礼教和剥削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丹柯原本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民,但命运却对他充满恶意。
他不仅遭受地主的剥削,还被乡绅陷害,最终家破人亡。
作品通过丹柯的遭遇,反映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艰难处境,以及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2.批判人性的自私与冷漠在《丹柯》中,鲁迅先生对人性的自私与冷漠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作品中的村民们,在面对丹柯的困境时,非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
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不顾他人的生死。
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揭示了人性的丑陋,表达了对国民劣根性的忧虑。
3.呼唤社会变革《丹柯》通过对旧社会的无情揭露,呼唤社会变革。
作品中的丹柯,虽然命运多舛,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向往,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挣扎,也是对整个社会制度的质疑。
鲁迅先生通过《丹柯》,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以及对民族未来的信心。
三、人物形象1.丹柯丹柯是《丹柯》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民。
面对生活的艰辛,他始终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命运对他却充满恶意。
他先是被地主剥削,后被乡绅陷害,最终家破人亡。
丹柯的形象,反映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不屈的精神。
2.村民作品中的村民,是鲁迅先生用来揭示人性自私与冷漠的形象。
他们在丹柯遭遇困境时,非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落井下石。
这些村民的形象,反映了旧社会国民的劣根性,以及社会风气的败坏。
四、艺术手法1.幽默讽刺《丹柯》运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
《丹柯》课件完整版

作者生平与主要成就
作者生平
马克西姆·高尔基(Maxim Gorky),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Aleksey Maksimovich Peshkov ),是苏联无产阶级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 家,十一岁开始独立谋生。
充。
06
课后作业与复习建议
背诵并默写指定段落,巩固记忆
01
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如描写 丹柯英勇无畏、心怀信念的段落 ,以及反映主题思想的关键语句 。
02
默写指定段落,注意书写规范和 错别字问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 记忆。
阅读相关评论文章,拓宽视野
阅读有关《丹柯》的评论文章,了解 不同学者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艺 术特色等方面的解读和观点。
将丹柯置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中,分析他的社会属性、角色定位以及 与他人的关系,可以揭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问题。
从哲学角度探讨人物的存在意义与价值观
通过哲学思考来探讨丹柯的存在意义、价值观以及对于生命和自然的 理解,可以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哲学意蕴。
从文学手法角度赏析人物形象塑造
分析作者在塑造丹柯这一形象时所运用的文学手法,如语言、描写、 对比等,可以欣赏到作品的文学魅力和艺术价值。
《丹柯》课件完整版
目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介绍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 拓展延伸与思考题 • 课堂互动与练习环节 • 课后作业与复习建议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介绍
时代背景及文学流派
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处于 动荡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民族民主意识高涨。
《丹柯》

——自我牺牲,一心为公的高贵品质
这篇小说的主题: 作家歌颂的不是愤世嫉俗的个 人英雄,而是歌颂以燃烧自己为他 人照亮前进道路的勇士。即歌颂了 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 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 牲的精神。
主题的模糊性或多角度性
为什么不把主题直接说出来,而要通过故事?
主题应包孕于形象中,用事实说话。小说的 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说理是哲学的 专职。小说的“理”是蕴涵在事实之中的, 并不特别彰显出来。与追求观点的精确、明 了的哲学相反,它更在意主题的模糊多义、 充满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丹柯》是一篇以思想为目的的 小说。丹柯告诉人们:“你们不能够 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 做的人不会得到什么结果。”他献出 了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新照亮人 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了黑暗。丹 柯那种为理想献身、不计较个人得失 的精神,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于 实践的态度,鼓舞和感染着读者。
高尔基(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无产 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主 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 、自传体三 部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 大学》 》。《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 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 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高尔基的早期作品呈现为浪漫主义与现实 主义两种迥异的风格,浪漫主义作品往往赞 美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 象;现实主义作品则长于描绘人民的苦难和 他们美好品德,表达他们的愤怒和抗议情绪。
情节的“一波三折”与主题的悲剧意 味
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凸显出小说主 题的悲剧意味
作为抗争主体的丹柯开始有了悲剧的味道; 自我牺牲的行为使一种伟大的力量,震慑 了众人; 有价值的东西被摧毁使得主体的悲剧意味 更浓了。
《丹柯》课件

3、《丹柯》与一般的小说有什么不同?
《出埃及记》(圣经经卷)中记载,摩西受上帝之命, 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逃离古埃及,前往一块富饶之 地。但人们离开不久便屡发怨言,极惹人与神之厌烦, 结果神罚他们在旷野漂流整整一个世代的光阴,在经 历40多年的艰难跋涉后,摩西在就要到达目的地的时 候去世了。而在摩西的带领下,希伯来人摆脱了被奴 役的悲惨生活,学会遵守十诫,并成为历史上首个尊 奉单一神宗教的民族。
2、你认为课文中作者的设计可以表达什么?
揭示了追求光明之路的艰难(环境);歌颂了 丹柯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公的品 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精神,批判了大众 的自私、动摇(人物);丹柯自我牺牲的行为 产生的伟大力量震慑了众人,而有价值的东西 被摧毁则增加了小说的悲剧意味(情节)。
小说主题的多重性
丹柯——乐观勇敢、勇于实践、永不言败、一 心为公、勇于牺牲、无私奉献。
强烈的美丑对照;扬此抑彼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狭义悲剧: 抗争、行动、毁灭一般被看做是它的三要素。 广义悲剧: 由此生发开去,常常指代一种氛围或感情基调,它不只意味 着字面意义上的悲凉、哀伤,还有着与此相应的由于美的必 然毁灭而带来庄严和壮丽。
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主题? 1.序幕的“抑彼扬此”与主题基调的奠定——人物出 场方式
2.情节的“一波三折”与主题的悲剧意味——故事的 精彩程度
3.浪漫主义手法对主题表达效果的加强——艺术手法
4.人物的性格品质对英雄形象的增益——人物形象
掌握概括小说主题的基本答题术语
《丹柯》优秀教学设计

《丹柯》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丹柯》,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信念和牺牲的感人故事。
故事发生在大森林里,主人公丹柯为了拯救饥饿的族人,勇敢地冲进森林深处寻找食物。
经过艰难的寻找,他终于找到了大量的食物,但在返回的途中,他不幸被森林中的野兽咬死。
丹柯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激励着他的族人,使他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丹柯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2.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树立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丹柯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难点: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树立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情景引入: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森林的短片,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森林中的情景。
问题引导:你们认为,在森林中生活会是怎样的体验?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丹柯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丹柯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分析丹柯的行为和心理。
通过讲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丹柯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通过例题讲解,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批改随堂练习,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7.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树立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8. 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板书丹柯板书内容:勇气: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牺牲:为族人付出生命精神:信念、勇敢、牺牲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丹柯精神的理解。
2024年《丹柯》公开课课件

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主义
丹柯的牺牲精神体现了个人英雄主义 的光辉,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集体主义 与个人英雄主义的思考。
2024/2/29
14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2024/2/29
15
丹柯形象特点分析
英勇果敢
丹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总是 英勇果敢,不畏缩。他的这种品 质鼓励了族人,使他们能够在困
境中找到希望。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海燕》、《母亲》、《在人间》等,这些作品描绘了俄国社会 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展现了他们的英勇斗争和崇高精神。
2024/2/29
高尔基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对世界文学产生 了深远影响。
5
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
《丹柯》创作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此时正值俄国社会变革时期,沙皇专制制度腐 朽没落,民不聊生。
人。
族人与敌人的关系
族人在敌人的威胁下感到恐惧和 无助,但他们在丹柯的带领下逐 渐找到了勇气和信心,最终与敌
人展开了决战并取得了胜利。
2024/2/29
18
04
社会现象反映与批判
2024/2/29
19
黑暗社会现实揭示
2024/2/29
专制统治下的社会不公
01
通过对丹柯所处时代的描述,展现专制统治下社会的不公和民
2024/2/29
富有牺牲精神
为了族人的幸福,丹柯不惜牺牲自 己的眼睛,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使 他成为族人心中的英雄。
坚定信念
丹柯始终坚信自己能够带领族人走 出困境,找到新的生活。他的坚定 信念最终感染了族人,使他们团结 一致,共同克服困难。
16
其他人物形象塑造
2024/2/29
丹柯 课件PPT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情节、人物、环 境)
《丹柯》是一篇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丹柯告诉人们:“你 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什么事都不做的人不会 得到什么结果。”他献出了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心照 亮人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了黑暗。 小说的主题在于歌颂勇于实践、一心为公的高贵品质、不 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 只是增添了一份悲剧色彩,显示了主题的复杂性。
丹柯之死——以死为代价去警醒族人
可是,那颗骄傲的心却被人拿脚踏。 人们真的警醒了吗?
丹柯的死不值得。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 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悲剧的美是由于美的必然毁灭而带来的庄严 和壮丽,是一种崇高美,它让人感到精神境界的 提升。
悲剧 英雄 ________________
讨论:小说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
1、强烈的美丑对比:年少而俊美的丹柯眼 睛明亮如火,族人则恶如野兽。 2、前后环境描写对比:同样是森林,在 丹柯带领族人走出后,就变得可爱多了。 3、族人对待丹柯的态度对比:从起初的信 任,到质疑,到审判,到最后的遗忘,强 大的落差,强烈的对比。
理解句子的含义
• 第一段:这是一些快乐的、强壮的、勇敢 的人。体味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一、衬托森林给族人带来的恐惧和压力 以及穿越森林的困难之大 二、写出族人貌似勇敢实质懦弱的本质 三、反衬丹柯的坚定、执着、勇敢和坚强
抑彼扬此
第一段这样的场景刻画有什么作用?
• 1、渲染了黑森林的阴森恐怖,为下文 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 2、导引丹柯的出场。 • 3、将族人和丹柯面对困境时的行为进 行了对照,抑彼扬此的手法反衬丹柯的 勇敢和对自由的执着,奠定了主题的基 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是因为伟大的小说有着博大 的思想内涵、深刻的中心主题,它能 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提升我们的人 生境界。
丹 柯
高尔基
学习目标
• • • • 1.认识丹柯这一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概括《丹柯》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4.探究小说主题。
代表作
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品: 《伊则吉尔老婆子》(主人公多是极力思
考生活意义,寻找新的生活道路,内心充满激烈 冲突的人物。)
《母亲》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 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 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 和《我的大学》。
小说的灵魂——主题
探讨:
小说的主题到哪里去寻找?
显示
烘托
主题概括
小说《丹柯》通过塑造丹柯这一伟大 形象,歌颂了勇于实践、不计个人得失、 一心为公的品格,自信勇敢、敢于牺牲的 精神。也借丹柯这一形象表达了俄国人民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批判了一般 民众对英雄的不理解不尊重不爱护。 考试中归纳主题往往用这样的句式: 通过……表现(反映、揭示、批判、赞美等)
渲染环境恶劣
比喻
Page 9
“困境-英雄”
森林 族人 敌人
丹柯
林子是有尽头 的,世界上的 一切都是有尽 头的——起来, 走! 信…怨…审 …无足轻重 …有害…该 死…警戒… 包围…脚踏
小说的灵魂——主题
怎在 样拯 的救 ?族 人 的 过 程 中 丹 柯 的 态 度 是
族人: 胆小、害怕、准备当奴隶 丹柯: 挺身而出,当大家的领路人
我是你过河的桥,是你乘凉的树。 我是你风尘仆仆那间歇脚的屋。 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 只要你做上了好梦,我就不辛苦。 只要你开心,只要你如意, 只要你回头一笑,我就很知足。
— 丛飞《祝你幸福》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 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 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 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在丹柯面前有两重困难: 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为因素。
了解环境,分析主题
“困境-英雄”
森林
部落
长夜里、树 林的低沉的 喧响下面、 泥沼的有毒 的恶臭中间
敌人
选择做奴隶
又强又狠
小说的灵魂——主题
手法 想象
特点
对主题的作用
摆在主人公面前 的困难极其强大, 困难越大人物的 英雄性格越鲜明, 从而高度赞扬英 雄
扬
丹柯
抑
族人
胆小,不知感恩,不理解、 不尊重、不爱护英雄
小说的灵魂——主题
结合背景,理解文章的象征义
1、高大坚固的树构成黑暗的森林 俄国大革命前夕社会的黑暗
2、广阔的草原让人豁然开朗
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
3、文中的主人公丹柯和族人 丹柯: 坚定地追求自由光明的领导者和先驱者 族人: 在革命到来之前动摇犹疑的人民大众 4、丹柯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森林,走 向广阔的草原 先驱者带领人们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凸显
人物
环境
情节
梳理情节,了解主题
情节模式 情节概括 族群突然遇难 丹柯挺身而出 有 价 值 的 东 西 被 摧 毁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人们抱怨丹柯
丹柯剖胸取心 族群走出困境 丹柯力竭而亡
凸显了小说主题的悲剧意味 塑造了英雄形象
为什么丹柯能成为英雄?往往说“时势造英雄”。 请找一找在丹柯面前有哪几个方面的困难。
手 法 : 强 烈 的 对 照 扬 彼 抑 此
族人: 抱怨丹柯
丹柯: 快乐而安详
族人: 审问、指责、生气,围攻
愿意搭救他们,拿出自己燃烧的 丹柯: 心,照亮道路,领头向前奔去。 族人: 忘了丹柯,一个人拿脚踏在丹柯 的心上 丹柯: 快乐骄傲地笑,倒下死了
抑此扬彼
自信勇敢、一心为公、勇于 牺牲、永不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