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现象研究

合集下载

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关系研究

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关系研究

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关系研究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教育资源的配置涉及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

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会导致教育公平的问题,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首先,要理解教育资源的含义。

教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

物质资源包括学校、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设备等;人力资源包括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教育资源的配置决定了每个学生能够获得的教育机会和质量。

如果教育资源无法公平分配,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增大教育公平的难度。

其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教育公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公平的条件下获得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不受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而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公平会产生不平等的机会,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差距,导致教育公平的缺失。

例如,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拥有先进的教育设施和优秀的教师,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面临着师资不足、设施陈旧等问题,学生接受到的教育质量大相径庭。

这种不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会导致教育公平的破裂,加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然而,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因果关系。

教育公平的不足也会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

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如何公平合理地配置资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如果教育公平得不到保障,就会引发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正现象,导致资源过度倾斜到一部分学生身上,而其他学生则面临教育资源的匮乏。

同时,教育公平的不完善也会导致人力资源的不平衡。

优秀的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可能不愿意到贫困地区工作,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为了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设施和师资水平,缩小区域教育差距。

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公平的教育机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教育机会。

审视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对策、感想

审视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对策、感想

当今世界,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现象,那就是教育不公平现象。

教育不公现象相当严重,人们能普遍地感受到,它与每个家庭的利益关系太直接;因为它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对社会的和谐影响太大。

尽管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基本上做到了不管贫富如何悬殊,孩子们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有书读。

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中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仍然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

中国的教育不公平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重视和解决。

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Eg: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

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表一普通中小学在校人数按城镇、农村的比例(%)普通高中普通初中普通小学城镇农村城镇农村城镇农村1990 40.30 59.70 21.60 78.401995 84.13 15.87 42.90 57.10 29.50 70.501998 86.03 13.97 42.16 57.84 32.35 67.65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

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校,如果不拿钱,即便学校守在家门口也不能入学。

广大农村的孩子,因为要就近入学必须在乡下读初中,不能进城市念好的学校。

有些地区虽然有优质学校想挖优秀学生,但当地学校又不允许,这也给孩子就读造成不公平。

二是高考 (论坛) 录取制度存在问题。

我们一些大城市的学校是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通过剪刀差,从农村聚钱、借助全国一盘棋发展起来的,还有些名校是老祖宗留下的。

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

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

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摘要:平等,是人类及人类社会永恒的理想和追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平等权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在生存发展方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此,每个人都希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渴望获得良好的教育,因而受教育权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尤其是追求高等教育的平等权。

本文在此背景下,揭示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诸多不平等的现象及其成因,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公平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而人是社会的主体,因此,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它能够使社会更好地延续和发展。

而高等教育则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基地,因而更能直接地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高等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意义也是极为深远的,它不仅能增加人的知识、丰富人的内涵,更是个人提升社会层次,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发展高等教育。

如美、日等国已进入到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75%—95%高中毕业生均可上大学。

在借鉴了各国发展的成功经验后,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便开始恢复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1978年在全国恢复高考;80年代初,恢复和发展五大成人高等教育(即电大、职大、职工业余大学、夜大、函大);90年代起,允许和鼓励兴办民办高等教育;从99年起,又开始进行全国高校扩招,随后又进行了研究生扩招。

至此,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阶段,现正以强劲的势头努力地追赶发达国家。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布局不尽合理,各层次学校比例不协调,人们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平等等问题,归根到底这些问题就是不公平的问题。

这些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一、高校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我国高等院校在区域的分布上严重不均,大多数的高校都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而幅员辽阔的西部比例低、数量少;在城乡的分布上,几乎所有高校都集中于城市中,其他地区基本没有;而在城市中的高校的分布也不均衡,绝大多数高校又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大城市。

我国“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

我国“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

我国“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摘要】中国的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在“三大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直接影响着地区间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

本文对“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差异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资源配置差异性的未来发展趋势,明确了影响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文旨在为促进“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三大区域、教育资源、资源配置、差异性分析、影响因素、应对策略、未来发展趋势、影响与挑战、发展建议、研究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国家,地域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差异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我国根据发展水平和地域特点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代表着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在这三大区域中,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不同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教育发展的均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我国“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出资源配置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升地区间教育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提供有益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差异性的分析,探讨不同区域在教育资源投入、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通过深入挖掘资源配置差异性的成因,研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分析,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

通过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三大区域”高等院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深入解析存在的差异性问题,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有效的建议和策略。

教育资源不均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教育资源不均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

教育资源不均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深,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会直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教育资源不均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表现形式教育资源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差异: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充足,包括教师素质、教育设施、教学资源等,而相对贫困的地区则存在明显的资源匮乏问题。

2.学校差异:一些顶尖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质的教育环境,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则面临师资力量不足、设施简陋等问题。

3.教育阶段差异:不同阶段的学生可能面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高等教育阶段,部分高校具备更多的先进设备和实验室资源,而一些普通高校则存在实验条件不足的情况。

二、教育资源不均衡对学生发展的影响1.机会不均衡: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学生面临着获取高质量教育机会的差异。

那些教育资源相对充足的学校或地区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提前接触到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实现自身发展。

2.知识缺失:教育资源匮乏的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全面的知识体系,导致他们在学业上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还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造成长期阻碍。

3.心理压力增加:教育资源不均衡容易引发学生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不一,一些学生可能因此承受更大的学习压力。

同时,贫困地区学生因为无法接触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也面临着未来发展的压力和迷茫。

4.人才流失: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一些优秀的学生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从而被迫选择放弃学业或者选择转学到具备更好教育资源的地区。

这将导致人才流失和地区间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的问题。

三、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建议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1.政府应加大对教育投入,优先向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资源,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师资培训和设施改善。

再论高等教育的不平等现状原因与对策

再论高等教育的不平等现状原因与对策

高等教育领域的不平等有不断增长的危险趋势 。 教育机会 的公平一向被认为是提高社会流动性的最重要渠道。 国家 直在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 , 但是高等教育的不平等 趋势为何愈加严峻。 笔者计划在文章再次分析 中国高等教 育不平等的现象 以及原因 , 并提 出可能的解决思路 。 高等教育平等的含义 高等教育公平有如下三种含义 : 其一 , 高等教育公平 是教育决策者在制定教育政策 、 配置教育资源时的一种价 值取 向: 其二 , 高等教育公平是人们对受教育者获取的教 育资源和教育机会 以及身心发展水平进行 比较得 出的价 值判断 : 其三 , 高等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 , 具有 历史性 、 阶段性 、 相对性和激励性 。而通常 , 这三个层次被 概括为 : 起点公平 、 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H 】 。
化, 但精英高等教育中, 农村子弟并不占优势 。 ②教育资源 投入的不平等 。一是高等院校地区分布不均衡 , 重点 院校 大多集中于东部和北 、 上、 广以及省会城市。北京 、 上海等
大 城市 的高 校 的数 目、 质量 远远 大 于一 般 的省市 、 自治 区 , 而其 在 招生 政策 上 表现 为 向本地 区倾 斜 , 严 重影 响 了很 多 高校较少的省市 、 自治 区的学生的升学 。 二是师资不平等。
之前。 ” 内容 利 用多 媒体 展 示 , 接 着归 纳如 下 : ( 1 ) 在 主句 中 倒 装 。① n o t o n l y …b u t a l s o …连接 两个对 等成 分时 , N o t
o n l y d i d h e s p e a k En g l i s h c o  ̄e e l f y , b u t ls a o h e s p e a k s i t

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

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
继 续教 育研 究
j X a uy nj i Uj oy a u i i 20 0 9年第 8期
论我 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
张 斌
( 庆 三峡 职 业 学 院 艺 术 与教 育 系 , 重 重庆 4 4 0 ) 00 1

要 : 等 , 人类 及人 类 社 会 永 恒 的 理想 和追 求 。随 着 我 国社 会 经 济 的 进 一 步 发展 , 等 权 日益 成 为 人 们 平 是 平
水 平 , 至还不及 发展 中 国家 的平均 水平 。 甚
在借 鉴 了各 国发展 的成 功经验后 , 国从 2 我 0世 纪 7 0年代 末期 , 开始恢 复 和 大力 发 展高 等教 育 。17 便 98 年 在全 国恢 复 高考 ;0年 代初 , 复和 发 展五 大 成人 8 恢 高 等教育 ( 即电大 、 大、 工业 余 大学 、 大 、 职 职 夜 函大 ) ; 9 0年 代 起 , 许 和 鼓 励 兴 办 民办 高 等 教 育 ; 9 允 从 9年
正 因为 如此 , 界 各 国都高 度 重 视推 进 高等 教 育 世 的发展 , 不惜 投入 巨大 的人 力 、 财力发 展高等 教育 。如 美、 日等 国已进入 到高 等教育 的普及 阶段 ,5 7 %一9 % 5
高 中毕业 生 均可上 大学 。
辖 市 的高校 占全 国总 数 的 比例 就 高 达 19 现今 教育 /, 部直属 的重点 高 校有 7 4所 , 而北 京 就 占 2 1所 。 由此 可见 , 国 的高 校 在 区域 分 布 上 , 度 集 中 于东 部 地 我 高 区, 高度 集 中于少数 大城市 。 众 所周知 , 高等 院校 是 一个 国家 极 为重 要 的教育 资源 , 富集 知识 、 科技 、 文化 、 才 , 一个 内涵 极 为 丰 人 是 富的高 级智库 , 是推 动经济发 展 、 会文 明进步 的重要 社 力 量 。高校 的富集也 是 一个 地 区经 济发 达 , 会 文 明 社 进 步 的标 志 。所 以高 校 在 区域 分 布上 的不 平 衡 , 映 反 出我 国高等教育 资源 的分布 不合理 。 二、 各层 次高校 办学条件 悬殊 。 发展 不平衡 现 阶段 我 国社 会经 济 不够 发 达 , 财力 、 力 有 限 , 物 国家对 教育 总的投入 不 足 , 据统 计 我 国每 年投 人 的 教 育经费 占 G P的 比例 不 到 4 , D % 远远 低 于发 达 国家 的

教育资源不平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教育资源不平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教育资源不平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现象在当前的社会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对教育公平产生了负面影响,限制了个体的发展机会与社会的整体进步。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一、教育资源不平等对教育公平的影响1.1 机会不均等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导致了学生们在受教育机会方面的差异。

家庭背景、地域条件、经济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

一些贫困地区或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资源匮乏,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就造成了机会的不均等,增加了他们获取优质教育的难度。

1.2 学术成绩差距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也导致了学生之间的学术成绩差距。

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使一些学生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业发展;另一方面,拥有更多教育资源的学生在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上处于优势地位,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学术成就。

这种差距会进一步放大,造成教育资源的集中化,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

1.3 就业机会不平等教育资源的不平等还会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高品质的教育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然而,由于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一些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压力,难以获得优质的工作机会。

这导致了社会中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

二、教育资源不平等的对策研究2.1 政府支持与政策的制定政府在教育资源分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修建学校,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政府还应制定相关政策,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不必要的差异,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

2.2 加强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对接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与城市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和城市教育的对接合作,优化资源配置。

例如,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农村地区,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现象研究
【摘要】:高等院校是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高等教育资源是维系高等学校主体职能发挥的各要素总和,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本文以所查到的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来证明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同时,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关键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改善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1999年国家实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政策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阶段,这带来的不仅仅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普及,更带来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一系列的问题。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能够较好的促进社会流动,可以影响人终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经济收入,甚至决定代际传递效果。

国家在十八大提出经济上要更好更快发展及注重效率时更加注重公平的决策,这些都体现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就如人们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等问题变成了日益被关注的话题。

一、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含义界定
高等教育资源一般被认为是高等教育活动所必须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总和,是开发和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指的是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和无形高等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和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分配。

二、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的研究文献中常用的指标为:高等院校数量的不平等,教师数量上的不平等,师生比上的不平等,教育经费总量上的不平等,生均教育经费的不平等。

本文按地带进行分类,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区)。

查询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本文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并把数据输入SPSS16.0以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说明。

具体见表1.
表1:东中西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描述性分析
指标Mean Std.Deviation Std..Error
高等教育数量东部地区96.27 39.794 11.986 中部地区96.12 25.3-6 8.947 西部地区48.42 28.706 8.310
观察表1,可以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在东中西地区之间的数量差异。

东部地区明显比中西部地区有更多的普通高等院校数量,教师数量,教育经费数量及生均教育经费,在师生比上三者之间看似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究其根本,东中西的资源配置之间是否真的具有显著性差异,则需要对2011年的这些指标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 A )及T 检验来验证数据之间在显著性水平上(P<0.05)和极其显著水平上(P<0.01)的真实情况。

这些数据分析可以见表2。

表2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显著性差异的具体分析
在统计学上,0.01<P<0.05表示的是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则表示显著性差异更加明显。

因为高等院校数量、教师数量、师生比数据之间的方差齐性,所以选用了LSD 法进行各组均值间的多重比较。

因为经费数量、生均教育经费的数据之间方差不齐性,所以用TAMHANE 法进行各组均值间的多重比较。

由数据分析可知,在高等院校数量和教师数量指标上进行分析时,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师生比指标上,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师生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教育经费数量指标上,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才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生均教育经费上,东部与中部,中部与西部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与我们所设想的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三、政府改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措施 (一)在教育经费方面
在教育经费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拨款力度,在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
教师数量 东部地区 93382 4.45086 1.34198 中部地区 84912 2.58190 0.91284 西部地区
41525 3.21779 0.92895 师生比
东部地区 17.2509 0.97275 0.29330 中部地区 17.4938 0.84747 0.29962 西部地区 17.3133 1.364554 0.39391 教育经费数量(万元) 东部地区 9.41E6 5155062.571 1.544E6 中部地区 6.97E6 2400985.760 8.489E5 西部地区 4.86E6 2666789.084 7.968E5 生均教育经费
东部地区 1.0514E5 22133.09425 6.6733E3 中部地区 7.5021E4 11931.42824 4.2184E3 西部地区
1.4641E5
78926.38685
2.2784E4
指标
高等院校数
量Sig
教师数量Sig
师生比Sig
教育经费数量Sig
生均教育经费Sig
东部与中部 0.992
0.615
0.644 0.467 0.005**
中部与西部 0.003**
0.013**
0.726 0.175
0.029** 东部与西部 0.001**
0.002**
0.859
0.047*
0.286
经费达到国内生产总值4%目标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

(二)在教师数量方面
鼓励高校教师去中西部地区,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三)高等院校数量上
在中西部地区设置更多的高等院校,同时提高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段从宇,张雅博.高等教育资源的内涵阐释、配置过程、本质及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28-30
[2]倪晓娜.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付敏.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政府决策职能研究[D]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4]李祥云.中国高等教育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4(6):52-5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2012.
[6]高军慧.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差异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7]肖海霞.关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Z2: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