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
网络舆论的讨论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就网络舆论这一话题发表我的看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社会风气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就网络舆论的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网络舆论的双刃剑特性。
一方面,网络舆论可以迅速传播信息,提高公众的关注度,有利于揭露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匿名性、情绪化等特点,也容易导致谣言传播、恶意攻击等现象,对个人名誉、社会和谐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在享受网络舆论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潜在的危害。
其次,我们要关注网络舆论的引导。
作为政府、媒体以及社会各界,应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传播正能量。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网络监管,打击网络谣言、恶意攻击等违法行为,维护网络秩序。
2. 鼓励媒体、自媒体等传播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增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网民的辨别能力,引导网民理性发言、文明互动。
4. 鼓励公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督,发挥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再次,我们要重视网络舆论的理性表达。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因此,我们要倡导理性、客观、公正的表达方式,避免情绪化、偏激化的言论。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在发表观点时,要充分了解事实,避免断章取义、误导他人。
2. 尊重他人观点,即使不同意也要以理服人,避免人身攻击。
3. 关注网络舆论的动态,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4. 在表达观点时,注意措辞,避免言过其实、引起误解。
最后,我们要关注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正在形成。
网络舆论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双刃剑特性,积极引导网络舆论,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
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实民意

网络这个平台太容易被掌控,能让多少人民发表自己心声而不被一些反复发炎的淹没?况且还有官方的过滤,就连在贴吧发言还要被和谐,答案很明显。
网络民意只能代表部分人,说明部分人有这样的意思网络舆论是一条河流,纵然有不少人试图搅浑这河流已达到浑水摸鱼的目的,但是,河流之广博之深入,岂是一两条小鱼小虾能翻起浪的。
仅代表个人看法。
网络民意不能·完全代表民意。
网民的特点是具有爆发性,并且随意性很大,具有很强的快意恩仇的味道。
网上一个事件热得快,凉的也快。
不是完全从理性出发,感性的东西多些。
至于说药家鑫的案子,药家鑫要是不死才是藐视法律。
开车撞伤他人,不说去救人,却怕对方记住车牌号,还因为对方是农村人怕难缠就行凶杀人,还是连捅八刀。
总结下来就是开车肇事,见死不救,行凶杀人的恶性的刑事案件。
怎么个罪不至死?什么是真实民意,是公众在经过思考之后得到的最真是的想法或者是看法。
药家鑫——按照法律规定其实罪不至死,但是网络民意不同意啊,为平民愤,死刑。
可是后来又有人说,其实药家鑫案是可以重新审视的。
然后网络上又出现了一批人替药家鑫说话。
所以会发现,其实网络民意具有不稳定性,盲目性,轻信性。
这些性质决定了网络民意不是通过自己深刻思考得到的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看法,而是随波逐流。
所以网络民意不能代表真实的民意。
网络民意能否代表真正的民意作者:发布时间:2009/01/04 责任编辑:朱嵬嵬来源:金华日报本期话题背景两年前,经济学家樊纲这样评论网络民意:“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的外面,多数的农民、民工都不在网上,不是网民能够代表的,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
”两年过去了,中国的网民总数已达到2.53亿,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已越来越多地占据了现代人的生活空间,网民言论的活跃程度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媒体在岁末盘点2008年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时,网络民意又一次成为耀眼的关键词。
那么,网络民意如今能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对此,人们看法不一。
公民意识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的问题及对策

20206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场域,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载体,网络为大学生进行网络舆论表达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当前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拥有较高的言论自由,任何事件一经他们发布或转发,往往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引发全社会关注。
在公民意识教育日渐加强的社会背景下,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更是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重要渠道。
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直接决定着未来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这一特殊群体,在必要时候对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为其成长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的现状大学生群体对公共事务的网络参与呈现出普遍、深入及持续的特征。
[1]大学生作为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会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对网络事件进行追踪,发表言论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这个过程就是网络舆论表达的过程。
大学生能以积极、豁达的心态和胸怀来看待网络舆论,说明其权利意识得到提高,大部分具有良好的网络媒介使用素养,正确行使自己权利,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调查得知,大学生目前主要通过贴吧、校园BBS、微博、博客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参与舆论表达,可以说是新媒体技术的成熟催生了大学生网络舆论表达的发展。
多数大学生在进行网络舆论表达时,更倾向于政治、经济方面的话题,说明大学生目前的公民意识现状良好,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关心国家大事。
据调查得知,超过七成大学生都遭遇过网络谣言欺骗。
一方面原因是大学生慎独意识的缺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在网络舆论法律方面尚未完善,使其尚未能够意识到网络谣言带来的社会危害,以及会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因此大学生在网络舆论表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把握好讲话的分寸,避免因主观原因造成对网络社会秩序的破坏。
互联网时代,如何看待网络民意

互联网时代,如何看待网络民意?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近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网络民意是现实民意在网络上的延伸,对于推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完善政府公共管理、促进民主政治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应该如何看待网络民意?如何正确对待这里面的真真假假,这值得社会人士包括网民在内的所有人深思。
我认为看待网络民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网络民意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进步。
公民重大网络问政事件从2003年的每年几起,到2007年的每月一起,发展到2009年以后的每月数起,从这中可以看到网路民意的力量不断增强,人民队伍不断壮大。
2009年2月,云南在押人员李乔明死在看守所,警方称其“躲猫猫”时撞墙而死。
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在事件成为网络热点后,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并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
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躲猫猫”事件真相很快被查清,施暴者受到法律制裁,有关责任人受到行政处罚。
在此前后,包括杭州“70码”、温州购房门、陕西真假华南虎照片风波、山西“黑砖窑”事件,乃至湖北邓玉娇事件等一系列网络公共事件中,网民监督公权力,推动着事件真相的调查。
从这些事件中,我们看到了网络民意的力量,而网民的监督不仅改变了公民传统政治参与的理念,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而且对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机制、运作模式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网络民意不代表全部的民意。
随着网络民意力量的壮大,一些不法商家看到了商机,网络黑势力也随之出现。
他们炮制虚假民意、诽谤竞争对手、干扰正常秩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网络民意的真实性。
蒙牛伊利之间的黑公关事件,以及最近的360与QQ大战,还有各个影响重大的网络事件,几乎都能看到网络水军的身影。
这参杂了事件主角中某方了利益的宣传已经不是网络民意了,而是利用网络民意的称号来为自己牟利了。
现如今的中国,使用互联网的人中青少年占大多数。
虽然青少年对社会有自己的看法,但大多数还是显得年少无知,且极易人云亦云。
论网络舆论与现实社会的互动

论网络舆论与现实社会的互动论网络舆论与现实社会的互动近几年,网络世界的“繁荣”给社会带来重大影响。
其中,网络舆论的快速发展最值得我们关注。
在网络上揭露的种种重大事件、“瞒报”丑闻使地方政府部门开始意识到“纸是包不住火的”。
社会现实不再只是单方面丰富网络舆论的内容,反过来,网络舆论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阵势在网络构筑的公共话语平台上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并化身为一种可以看得见的力量改变着现实社会。
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发生了频繁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互动。
网络舆论与社会现实的互动现状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凭借网络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网络的交互性、超时空性、匿名性、时效性等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对象、传播管理等诸多方面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的信息传播格局。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震惊中外的打砸抢暴力事件。
西方一些著名媒体对此进行了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报道,其中CNN把不法分子袭击军车的照片进行剪裁,故意淡化袭击者的暴力和群体色彩,只留下军车在开进的画面,以此恶意抨击我国政府不讲人权的“血腥镇压”, 严重歪曲事实。
这种恶意篡改引起中国网民对西方媒体所谓的“客观报道”的强烈质疑,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出强烈抗议的声音。
国内外网民通过博客、论坛、视频等,搜集各种证据驳斥CNN的不实报道,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声讨舆论。
此过程中,网络成为海内外华人表达爱国之情、反对“藏独”、支持奥运的重要平台。
大家通过发帖、跟帖、参加网络签名、QQ和MSN挂“中国心”等网络特有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支持,最终迫使CNN总裁致函中国驻美国大使,向中国人民道歉。
这是一场空前的爱国运动,网民表现出的爱国热情让人沸腾。
然而,我们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民发出的网络民意形成的舆论具有了巨大的现实力量,直接影响了现实世界事件的发展动向。
相对于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只有网络媒体可以提供这样一个理想的话语平台,让数量众多的网民在同一时间发出一致的声音。
理性认识网络舆论的现实民意表达

圆桌会议的人,他们只能接触其中的很少部分,那么,健全的舆论由何产生?传媒的碎片化与媒介分层并无直接关联,因此我们要坚决地说,媒介分层是传媒发展的进步性标志。
但这也决非意味着当前的媒介分化没有问题。
社会分化、媒介分层,并非意味着社会的隔绝是正常状态,恰恰相反,分化的社会更需要整合。
所谓舆论导向,不能仅仅从个别事件上去理解,如果缺乏对整个社会的整合能力,单个事件的舆论导向将非常困难以至于不可能。
新闻传媒分层是世界新闻业的现实,但我们的特殊表现在,分层的传媒丧失了新闻传媒的共同原则。
3类传媒秉承完全不同之理念:严肃传媒是宣传,通俗传媒则是休闲,精英传媒又是暴露问题。
新闻传媒失去了一个恒定的操作标准,传媒无力提供一个整合社会的共享价值系统,建构出来的现实图景因此是碎片化的,受众缺乏感知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现实中国的途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我们很难指望社会舆论会产生出真正的民意。
如果说对现实的认知决定了舆论的生成,传媒与舆论关系的另一方面就是舆论的表达,新闻传媒对此也是大有作为的。
当前新闻业的一些普遍现象暴露了新闻传媒生产“民意”的实质。
新闻报道经常以各个领域的专家作为重要新闻来源,专家的作用主要是对新闻现象提供阐释。
这在当今新闻业几成流行。
正当的理由不外乎:增强权威性,代表舆论,等等。
这应该是一个恰当的方式,因为专家具有专业能力以及相对超脱的公共立场,专家意见既可能成为精英舆论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大众舆论的代言人。
但让人失望和担忧的是,专家在传媒中的这个角色被大大异化了。
新闻传播学界有研究表明,那些在传媒中阐发意见的专家,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传媒当作一个空洞的符号在使用的。
他们本身的意见并不重要,传媒只是在要表达自己意见时借用专家的名义。
更有甚者,传媒甚至不惜歪曲专家意见以迎合自己既定的报道方针。
这种以舆论之名歪曲民意的极端做法,已经引起各个领域专家的高度警觉。
一些专家因此对传媒产生了极端不信任和排斥态度。
这种情形正像布尔迪厄所说,新闻场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社会场域,尽管它在文化生产场中地位低下,但却有着罕见的统治形式:控制着公共空间。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作文

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舆论作文网络舆论,你怎么看?
说到网络舆论,有时候真的让人眼花缭乱。
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像菜市场一样热闹。
但别忘了,这菜市场里啥都有,好的坏的,真的假的,都得靠咱们自己去分辨。
网络舆论这东西,有时候就像个镜子。
你看,一个热点事件出来,网上立马炸开了锅,各种观点都有。
有的说得头头是道,有的就是瞎扯。
但无论如何,这都反映了咱们社会的多样性,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声音。
不过话说回来,网络舆论也不是都那么美好。
有时候,一些人会利用这个平台来发泄情绪,甚至恶意攻击别人。
那些键盘侠,真的挺让人头疼的。
咱们得小心别被他们的情绪带着走,得有自己的判断。
所以啊,面对网络舆论,我觉得咱们得保持一颗冷静的心。
别看到啥就信啥,得学会分辨是非。
同时,也得尊重别人的观点,哪怕你觉得不对,也别急着去反驳。
毕竟,网络是个大家庭,大家都
得和谐相处。
总的来说,网络舆论就像个双刃剑,有好处也有坏处。
咱们得学会用好它,别让它伤了自己。
你说呢?。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与言论自由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与言论自由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对言论自由的挑战与思考。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与言论自由的现状、问题和应对之道。
一、网络舆论的现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在网络上发表和传播言论,形成舆论的声音。
同时,社交媒体、新闻平台和博客等网络工具也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广泛表达意见和互动交流的平台。
网络舆论的活跃程度远超传统媒体,成为影响公众意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网络舆论的现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难以保证。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虚假信息和谣言滋生,误导公众甚至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网络舆论的表达存在过度偏激和攻击性的情况,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恶意批评屡见不鲜。
此外,网络舆论容易形成“信息茧房”,个体的信息获取被过滤和局限,形成了舆论壁垒和认知障碍。
二、言论自由的挑战与思考言论自由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权,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思考。
传统媒体监管的模式难以适应对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监管,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更加分散、匿名和难以追溯,使得言论自由和信息监管之间的平衡变得更加复杂。
一方面,网络上的言论自由给民众带来了更多表达的自由和多元的声音。
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使得公民在言论表达上更为便捷,也能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讨论。
同时,通过网络舆论的监督和反馈,当权者在决策和实施政策时也面临着更大的舆论压力,有助于改进和优化政策。
另一方面,言论自由的滥用也存在着风险。
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恶意攻击和辱骂等现象屡见不鲜,给个体权益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维护好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平衡好言论自由与信息监管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三、网络舆论与言论自由的应对之道在互联网时代,要实现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和保护言论自由,需要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和法律法规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中文大学论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黄澍雨专业:中国研究学号:1155024553指导老师:王绍光摘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后,互联网覆盖率、网民的数量急剧增长。
网络舆论作为公众通过网路向政府表达声音的重要渠道,受到了政府决策者、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主体的重视。
其对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中所形成的外压模式,已经不容忽视。
因此回答网络舆论是否能够反映现实民意,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通过三个层面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即网民的人口结构是否有代表性;网络舆论的判断是否与现实民意相符;以及网络舆论能否代表大部分网民意见。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网络舆论作为一种反映民意的新兴渠道,在肯定其积极意义之下,但仍应认识到它目前并不一定能代表主流民意。
对于网络舆论应当谨慎地分析与对待,以防止因为信息上的贫富分化而造成新的不平等现象。
导论自1995年中国邮电部宣布向大众开放互联网开始,互联网进入中国并迅速发展普及。
截止时2012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5.64亿之巨,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达42.1%。
1在网络普及率不断增长的今天,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已经拓展到政治形态、经济运行、社会结构、人际交往、资讯传播、政治参与、政府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
可以说,互联网已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留下了不可忽略的印记。
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发展的客观存在,借由互联网所具有的非线性,即时性,互动性,非同步性和打破时空限制等特点2,已经逐渐成为社会舆论主流的一部分,并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发展与大众对事件的判断根据。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指出:互联网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以及人民参与提供了条件,并深刻地改变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3互联网将中国带入了信息社会里,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广大人民群众接触信息的障碍。
美国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指出互联网与政治的关系,“在信息社会里,所有的信息适合权利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
4而中国网络舆论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公共政策议程的设置,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影响了决策过程。
其从根本上而言,便是借由来自政府外的舆论、社会压力,对决策者形成足够的压力,迫使他们改变旧议程、接受新议程,换言之,网络舆论形成的即是王绍光教授在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模式中所指的“外压模式”。
5例如近几年中国政府对于铁道部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网络舆论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对于铁道管理、铁道建设的激烈批评。
如果没有网络舆论的推波助澜,这起导致40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P02013012260039953 0412.pdf.2洪敬富, 和陈柏奇. “网络通讯时代下的中国公众参与---以厦门PX厂为例.”中国大陆研究, 2011年6月: 5.3Yongnian Zheng.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The Internet,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03.4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5 (2006)人死亡的交通安全事件可能很快就会如97年造成126人死亡的“4.29岳阳县荣家湾站特别重大火车事故”一般最终风平浪静,渐渐为人所遗忘。
6然而在大众网络时代,网民可以通过互动,将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变为公众议程的一部分。
7网络舆论作为反映民意的渠道,已被决策者所广泛接受与重视。
200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人民日报社,开启了中国决策者直接与网民沟通的先河。
胡锦涛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
8在笔者看来,网络舆论所导致的外压模式在当今中国的政策议程模式中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的模式之一,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变迁,网络舆论在中国政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面对纷繁的网络舆论,一个极其重要却又经常为人所遗忘的问题便凸现出来,即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何在?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由于网络舆论在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中的突出作用,决策者对于网络民意错误的认知有可能导致不良的后果,亦或者是忽略了信息弱势群体的利益而使得政策更加偏向于信息富有者,造成新的贫富分化与不平等。
公共决策的核心本质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公共决策理论创始人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因此,它是对全社会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9所以网络舆情能否代表现实民意,对于中国公共决策实现公共利益的科学化、民主化至关重要。
然而在区别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分野的问题上,学术界有着很多不同的意见与表达。
有的学者认为网络舆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流民情民意,其已经成为了解民意最直接的通道,并且正在逐渐形成“电子民主”(e-democracy; cyber-democracy, etc)。
10有的学者则认为网络舆论并不具备代表性,政府决策者应当谨慎看待网6中国安全网, "“4·29”铁路行车特大事故."/anlifx/fileview.asp?title=%A1%B04%A1%A429%A1%B1%CC%FA%C2%B7%D0%D0%B3%B5%CC%D8%B4%F3%CA%C2%B9%CA&filename =ns040969.txt7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5 (2006): 96.8新浪网, "胡锦涛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5点意见." 2008,6,21./c/2008-06-21/00251.9David Eston, 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Knopf,1971).10Guobin Yang,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喻国明. 腾讯网, "网络民意已接近现实民意."络舆情。
11最具代表性的如樊纲指出的:“网民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更大的利益群体在网外,多数的农民、民工都不上网,所以网民不能以民意代表自居”。
12而更多的人则误将网络民意与现实民意混淆。
基于上述的判断以及过往的研究,面对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分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能至少需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与思考:第一是网民群体的人口结构是否具有普遍代表性?第二是网络舆论的价值判断是否接近于现实民意?最后是网络舆论是否可以代表全体网民的意见?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本文希望能够厘清现实民意与网络民意的分野,增进对网络政治与网络舆论的认识,从而使公共决策过程更加合理与理性。
网民群体的人口结构分析关于网络舆论是否能代表现实民意的争论,绝大部分持否定意见的人认为网络舆论缺乏代表性的最主要因素在于网民人口构成对社会群体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笔者认为,作为网络舆论的发言人,网民的人口结构本身与中国本身的人口构成是否相近,的确是区分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网络舆论只能代表部分社会阶层或者部分地区的声音与利益,鉴于网络舆论对于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深刻影响,那么其对政府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很有可能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长久以往也会加剧信息富裕者与信息弱势群体的贫富分化,使得决策者忽略那些缺乏发言权与发言渠道的社会群体,导致更深程度的不公平。
毕竟任何一个社会都面临各种挑战,但政府应付挑战的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既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也包括注意力资源。
13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互联网普及、电脑技能、收入水平、上网意愿等方面的差别,导致/a/20101125/000036.htm。
刘力锐."网络民意通道研究."求实11(2005)11贾宝林, . "网络民意与政府决策." 内蒙古大学学报. 5(2007); 彭兰, . "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 国际新闻界. 12(2009).12樊纲."不能让网上言论左右国家政策".党政论坛.10(2008)13王绍光. "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5 (2006)并不是每个地区所有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能接触到网络的或者愿意上网,因此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在人口结构上产生了明显的差别。
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差距首先体现在女性意见代表性的不足。
通过中国互联网中信息中心2012年第31次调查结果中的网民性别结构(男55.8:女44.2)与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结果(男51.27:女48.73)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男性网民的数量明显高于女性数量。
虽然男女网民比例并非差别悬殊,但在网络论坛上,男性的帖子经常更长,他们更可能是话题的发起者和结束者,是论题的主导者。
14而根据复旦大学所发布的《2011年微博意见领袖研究报告》表明,在前100名的微博意见领袖中,仅有9%的意见领袖为女性,女性无论是在网民人数上或者网络话语权上都与男性有明显的差距。
这一方面可能源于相较于男性,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更低,因而在电脑技能、信息意识上不及男性。
15另一方面从微博领袖的性别比例可以看出,在中国网络舆论中,仍是以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女性关于时事政治的意见、对于自身权利的表达远非主流。
第二,网民结构的不平等还体现在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的巨大差距上,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在表达权利的机会上低于城市及发达地区居民。
截止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接近6成,而农村地区仅有23.7%。
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仅有27.6%,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人口。
从互联网普及率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普及率也要明显高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16即便互联网的本质使得人人都有发出声音的权利与机会,但是从根本上,互联网仍然使得众多的信息弱势全体的声音被弱化了。
即便相对富裕的人群也会对于不发达地区表达出同情的声音,但是本质上人们仍然倾向于关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治议题。
有学者通过统计历年网络舆论重点关注的164件事件后指出,东部地区网络重大舆论事件分布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源自大城市的重大网络事件比例也14Nancy Baym,"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in a Computer-Mediated Discussion", Reasearch on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pril 1996.15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小学及以下学历的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