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1

小学数学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单位:高陵县城关小学

姓名:程希娟

【摘要】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计算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性。计算的正确性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学习能力要求。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计算差错多,准确率低,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大部分教师都会把这种错误归结于学生“粗心大意”、“基础知识不扎实”等,其实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于学生计算的错误进行分类总结,分析其错误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对策,在数学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对于学生避免或减少计算错误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错误原因对策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是: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同时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中出错,却是教学中仍然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批改作业或检测时都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计算题,而是会做却做不对。比如,在平时批改作业时,我发现学生计算错了,我想了解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我便让学生将这道题再做一遍,学生却又做正确了。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学困生中出现,好多中等偏上的学生作业中也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分析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主要是知识、心理和不良习惯造成的。

一、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

(一)、知识方面的原因。在小学阶段,任何数的计算总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如果学生概念不理解、算理不清楚;口算不熟练、笔算不准确,计算时必会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主要表现在:(1)、概念不理解,算理不清楚。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与四则运算的相关概念和算理,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例如,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时,计算法则是由“个位对齐”、“从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乘起”、“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前一位”、“进一”等数学概念组成,如果学生没有弄清楚这些概念,就无法依据计算法则进行笔算。又如,计算2400÷60=24÷6=4,商算成了4,反映了学生的数值概念比较模糊,在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时,对“被除数和除数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的道理缺乏理解。

(2)、口算不熟练,笔算不准确。在小学阶段的计算中,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表内乘法和除法是进行多位数四则计算的基础,也是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任何一道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都可以看成是若干基本的口算的合成。基本的口算不熟练,计算时只要有一步口算出错,就会导致整道题计算结果出错。

(二)、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计算错误,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常说学生“粗心”、“马虎”,其实“粗心”、“马虎”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情感、思维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同学们感知比较浅显,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

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字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将“38”写成“30”、把“+”写成“×”、把“÷”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移到下一行就写错了,还有些同学把数学遗漏掉了,本来上一行有4个数,经过计算还应该有3个数,但是有的学生移到下一行就剩2个数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做事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遗忘的情况。比如:学习乘法计算的时候,经常出现忘记加上进位“几”的情形,还有出现把进位的数加两遍的情况;计算除法的时候,前一位的余数常常忘记移下来,还有不够商时忘记补“0”的情况。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很多时候是由于不细心造成的。比如:在草稿纸上计算时,结果是正确的,但是抄到作业本上就错了。

(三)、习惯方面的原因。

有的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从来不认真审题,不观察题目中数字的特征,盲目的进行计算。做完后也不愿意检验,书写潦草,小数点写成顿号,“0”和“6”不分,口算、演算时马马虎虎。这些不良习惯,也是导致计算结果出错的原因。

二、提高计算准确率的对策

(一)、弄清算理,以理驭法。每一种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依据,是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要让学生明白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性质和规律,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此提高四则混合运算

计算知识的掌握水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强化运算能力

强化学生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算定律、性质和规律等, 每一种算法都有一定的方法,是培养和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

1、强化运算顺序。学生的思维定势和不认真审题容易产生运算顺序的错误。要求学生遇到繁琐的题目是不要害怕,一定要沉着、冷静地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先确定运算顺序,并用铅笔在题中标出来,再动笔计算,尽量让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

2、强化特殊数值的记忆。计算中的常用数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这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例如,在进行乘法简便运算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对一些“特殊积”进行记忆,比如:125×8=1000和25×4=100等,我还告诉学生,如果题目中有25,就要想办法给它找个4;如果题目中有125,就要想方设法的给它找个8等。在进行“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时,我让学生对一些“特殊数”进行记忆,如1/2=0.5=50%;1/4=0.25=25%;1/8=0.125=12.5%;1/20=0.05=5%等,以此提高计算的速度。

3、强化运算技巧。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提高计算能力。强化计算技巧,要求学生在做题时,观察数字、运算符号的特征和算式的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三)、精心设计练习题,打破思维定式

练习是巩固新的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小学数学中各类计算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因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题目,应组织对比练习,提高学生比较、鉴别的水平。例如,设计a×(b+c)和a×(b×c)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别,主要看括号里面的符号,如果是加号,就用乘法分配律,如果是乘号,就用乘法结合律。让学生排除负迁移的干扰, 克服定式的消极效应,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也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耐心演算、细心检查的计算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性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在学生理解算理、法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习惯。

1、审题习惯。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一些文字性的题目,首先,我会请多名学生读题,其他学生认真听;其次,让学生找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第三,让学生先对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加以分析,找出问题和条件的关系;第四,根据学生的分析,我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书写习惯。在平时教学中,我会注重自己的板书,严格要求自己,书写一定要规范,尤其是数字,格式符合要求,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时,特别给学生强调不能连等、等号要对齐等。在学生做作业时,要求书写整齐清晰,格式符合要求,计算正确合理。

要求做到书写整洁,格式规范,计算正确、迅速,方法合理、灵活。

3、检查的习惯。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自觉地去检查的,要让学生认识

到检查的重要性,使检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要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一般来说,对于纯粹的计算题,我要求学生在草稿纸上计算两遍以上,确保计算的正确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个过程是一个很漫长、很艰巨的过程,让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和家长携起手来,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共同努力,使每一个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