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保护政策回顾
我国耕地保护基本政策

我国耕地保护基本政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我国的耕地资源,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耕地保护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1. 耕地保护红线制度我国实行了耕地保护红线制度,将国家确定的耕地保护红线划分为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用地。
基本农田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不得用于建设或者转为非农业用地。
一般农用地可以适度开发利用,但需严格控制规模,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
2. 耕地违法用地查处制度针对耕地被非法占用或违法使用的情况,我国实行耕地违法用地查处制度。
对于未经批准的耕地占用,将依法予以处罚,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同时恢复原耕地功能,保障耕地资源的完整性。
3. 土地流转政策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经营,我国出台了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民将分散的小块耕地流转给专业的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减少耕地碎片化现象。
4. 耕地质量监测制度我国建立了耕地质量监测制度,定期对全国耕地进行监测评估,及时掌握耕地的质量状况。
通过监测结果,可以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轮作,提高耕地的肥力和产量,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5. 耕地保护奖励政策为了激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耕地保护工作,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耕地保护奖励政策。
对于严格保护耕地、积极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鼓励他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耕地资源。
结语我国的耕地保护基本政策是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要共同努力,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切实保护好我国的耕地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沿革

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6月/26日/第007版大课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沿革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刘新卫第一节1978~1985年耕地保护意识觉醒期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序幕的掀起,我国经济增长驶入快车道。
由于经济发展形势好转和粮食安全压力减小,各项建设开始有计划展开,一批大中型工程项目陆续建成或开工,收入提高后的农民开始建房,乡镇企业也逐步兴起。
所有这些不可避免地产生耕地占用问题,导致耕地数量较快减少。
根据统计数据,1978~1985年间全国耕地净减少330万公顷,年均净减少47.14万公顷。
政策发展脉络由于粮食安全压力尚未消除,中央政府察觉到耕地减少的苗头及其渐显的不利影响。
为确保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这个阶段中央政府多次强调保护耕地。
197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通过开垦荒地,促使耕地面积逐年增加。
1981年《政府工作报告》认为,“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应该是我们的国策,并且要求基本建设和农村建房不能乱占滥用耕地。
1982年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将保护耕地视为与控制人口一样重要的国策,并且要求严格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城市附近的菜地。
该年《政府工作报告》还将滥占耕地建房看作当时农村中必须刹住的两股歪风之一。
1983年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在将“耕地减少”列为当时农村三大隐患之一的同时,更是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建房”和“爱惜每一寸耕地”。
1978~1985年间,为了落实中央政府要求,相关部门陆续通过或颁布了一些有助于耕地保护的法规或规章等,但数量并不多,如1982年5月颁布的《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就在一定程度上涵括了保护耕地的内容。
政策主要特点由于1978~1985年间恰值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色彩仍较浓,加之粮食生产形势总体看好和发展经济愿望强烈,这一时期耕地保护政策呈现如下特点:粮食安全与结构调整协调困难。
2024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总结

2024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总结一、引言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耕地地力的保护和提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旨在引导农民科学耕种,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本文将对____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进行总结分析,以评估政策的效果和问题。
二、政策概述____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主要包括耕地保护补贴标准、申领程序、资金来源和使用等方面。
1. 耕地保护补贴标准____年耕地保护补贴标准按照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对不同等级的耕地给予不同的保护补贴。
高等级的耕地将给予更高的补贴标准,以鼓励农民保护和优化高质量耕地。
2. 申领程序农民可以通过农业部门或相关农业协会进行耕地保护补贴的申领。
申领程序相对简化,提高了农民的申领效率。
3. 资金来源和使用耕地保护补贴资金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
资金使用主要用于耕地保护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的更新和购置、农业科技研发等方面。
三、政策效果评估____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耕地保护意识提升通过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对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保护意识得到了提升。
农民开始注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耕地过度开垦的现象,有效避免了土地的质量下降。
2. 耕地质量改善通过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的推动,农民开始采用科学耕作技术,注重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合理施用农业肥料,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得部分耕地的质量得到了改善。
农田的产能有所提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3. 农业生产效益提升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得部分农民的生产效益得到了提升。
通过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和科学耕作技术,农民的农田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改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农民的经济收益提高。
四、政策问题与展望尽管____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补贴标准差异过大现行的耕地保护补贴标准根据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导致了农民之间的补贴差异较大。
耕地政策沿革及现状发展

第一篇制度沿革一耕地无概念阶段1、原始社会——氏族共享2、奴隶社会——井田制“国王所有制”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西汉以来都有屯田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没落贵族自己垦种的这部分土地,使他们成为小块土地所有者,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二耕地潜意识时期1、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发展迅速、没有明确提出土地革命路线2、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方针——1928年12月,颁布井冈山土地法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1929年4月,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抽多补少”的分田原则——1930年,毛泽东在赣南吉安县陂头村召开联席会议,规定“抽多补少”之外加上“抽肥补瘦”原则——1931年2月,毛泽东致信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明确宣布:土地由农民私有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洛川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立“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为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土地政策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在具体的土地改革中,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总路线5、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时期——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三耕地保护思想显现第一阶段1978~1985年耕地保护意识觉醒期——耕地快速减少特点:粮食安全与结构调整协调困难,总体上服从于保证建设需要,政策散见于相关文件和报告,有提及但不具体.第二阶段 1986~1997年耕地保护政策制定起步期——耕地流失速度减缓特点:耕地保护政策受到比较利益的极大冲击,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过度倚重行政手段,耕地保护政策虽陆续制定但系统性不强,耕地保护政策与其他政策存在协调难度.第三阶段 1998~2003年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初建期——快速反弹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得到了初步构建,耕地保护政策服从于国家重大战略,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手段日趋多样化,耕地保护政策被地方政府严重曲解.第四阶段 2004年以来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完善期——稳步减缓特点:耕地保护政策被赋予了参与调控使命,耕地保护政策与相关政策的互动加强,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手段在不断完善.第二篇现状政策(一)现阶段耕地政策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该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不减少;耕地总量减少的,由国务院责令在规定期限内组织开垦与所减少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并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增建设用地后,新开垦耕地数量不足以补偿所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经国务院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进行易地开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包括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制度、占用基本农田严格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质量保护制度、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制度等.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国务院批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规划而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由原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机关批准.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批准.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的土地;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第四十二条规定:“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的土地,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土地税费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占用耕地,如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应缴纳耕地开垦费,用于开垦新耕地;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闲置、荒芜耕地要缴纳闲置费;第四十七条规定,征用城市郊区菜地,要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第五十五条规定,对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要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规定,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要缴纳耕地占用税.法律规定的税费制度,是以经济手段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耕地保护法律责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第四百一十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违法土地管理法规,滥用职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耕地保护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二因素分析1、历史遗留问题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集体土地产权界定不明晰产权不明晰,其持有者对其可能产生的收益没有稳定的预期, 使其具有公共品的性质先富带动后富政策,城乡差距大土地长期承包会使土地的使用权不平等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项伟大创举,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地超小型、高度分散的经营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过小的土地经营规模浪费了土地自然资源,土地报酬递减要求农地规模化经营,工业化的发展为规模经营创造了现实的可能性,国家、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为规模经营创造了政策的支撑.制约因素:农民进城意愿不足,投资农业积极性不高,资金投入有限2、政策本身缺陷“公共利益”的范围过宽,可参照国土资源部划拨用地目录来确定公共事业用地范围,从而限制那些美其名曰为了“公益利益”而用得过滥的“征地权”.征地制度不健全,补偿标准低和征地权滥用导致大量耕地被征占缺乏准确评估占补平衡标准机制相关法律的权威性被弱化,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习惯修补式惯性思路的束缚3、管理执行层面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土地利用目标不一致,中央更多的是考虑耕地保护和农民问题,地方政府则主要考虑本地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这两者都与土地开发利用有关.中央政府关注耕地保护,以保障粮食安全,并保护农民的利益,以维护社会稳定;地方政府更为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手中的土地权力发展本地经济,提高政府财政收入包括土地收入地方政府容忍违规占用耕地,进行建设的行为屡禁不止执法监察工作有时受地方政府左右,土地执法人力资源吃紧4、社会因素经济:土地管理部门在严格执法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关系上很难找到结合点社会:城市化进程进入峰期,对耕地需求更大毗邻效应,征地难度大的根源在于土地的位置是不可切割的,也就说,某一块土地的位置是和与此相邻的土地所共享的,是属于共处在一个位置上的农民的“公共财产”,单独售出或购买其中的某一块土地是没有什么价值的.重数量保护,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保护因社会发展所限制。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范文9篇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范文9篇第1篇示例:耕地保护工作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在耕地保护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下面就我国耕地保护工作进行总结和展望。
一、成绩回顾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土地管理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耕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2. 耕地保护政策不断完善。
政府积极出台各项政策,如建立农田水利基金、推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管理办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3. 推进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 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取得成效。
加强对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减少了耕地的污染和土地退化,确保了耕地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二、存在的问题1. 耕地面积减少。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建设城市和工业用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2. 地力下降。
土地退化、盐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
3. 农业面临用地、用水等资源约束。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面临土地、水资源等方面的约束,生产成本上升。
4. 耕地污染严重。
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工业废物排放等导致耕地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民健康。
三、未来展望1. 加强土地管理。
严格管理用地行为,推进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
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
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 推动农业现代化。
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4. 加强耕地质量保护。
积极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减少土地退化和污染。
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要继续加大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保护好我们的耕地资源,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建国以来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

目录
我国目前的耕地形势
建国以来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演变
制定耕地保护政策的意义
我国目前的耕地形势
耕地面积排世界第4,人均耕地 面积排在126位以后
数 字 出 形 势
我国已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 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 0.8亩的警戒线以下
数 字 出 形 势
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排110位 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
1955 年开始的农 业合作化运动使 耕地产权由农户 私有转为集体公 有。受“以粮为 纲”战略影响, 垦荒运动在全国 范围内展开,耕 地数量得以增加。
二、 1978—1985 年耕地保护 行政政策约束为主阶段
1978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开垦荒地,促 使耕地面积逐年增加
1981年《政府工 作报告》提出 “十分珍惜每寸 土地,合理利用 每寸土地”应该 是我们的国策, 要求基本建设和 农村建房不能乱 占滥用耕地
2005的 《政府工作 报告》要求 严格保护耕 地特别是基 本农田
2008年10 月中 央《关于推进 农村改革发展 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提出 “坚持最严格 的耕地保护政 策,层层落实 责任,坚决守 住18亿亩耕地 红线”
• 加强耕地保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内在要求 • 加强耕地保护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 加强耕地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维护 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证
1982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滥占耕地建 房看作当时农村中必须刹住的两股歪风 之一
1983 年《当前 农村政策的若干 问题》认为耕地 减少、森林砍伐 和人口膨胀是农 村的三大隐患, 明确提出“爱惜 每一寸耕地”、 “严格控制占用 耕地建房
三、1986—1997 年耕地保护正式政 策初步形成阶段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前后的利弊比较
1、第一次土地管理体制
• 解决问题: 解决了一个行政区内的土地由多头管理转向统一管理的问题, 使我国的土地管理事业大大向前迈进一大步。 • 还存在的问题: 确立的五级政府管理土地的模式,把土地管理的主要权利交 给市、县政府。市、县政府享有土地的收益权和处置权,而国家 和省级人民政府的权利受到严重削弱。 • 产生的结果: 1)国有土地资产大量流失: 2)土地用途难以得到有效的管制,耕地实际上得不到保护。 1986-1998年,全国耕地净减数达到7000多万亩。
• 还存在的问题多万土地违法案件看,导致乱占耕地问题严重的 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缺位,其中,大部分违法主体为地方政府,不仅 危害大,影响坏,而且处理也难。一些地方政府有法不依,违法批地 用地和大面积征占土地,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浪费,是耕地减少的一 个重要原因。而土地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对本级政府违 法问题缺乏制约机制。 与此相关,地方土地管理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这种管理体制, 终究难以保证土地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 产生的结果: 1996年我国耕地19.5万亿亩,到2002年底减少到18.89亿亩,平 均每年减少1000余万亩。
背景资料五: “五不准”,即,一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 的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二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平 坝)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三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 造林,发展林果业;四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 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以及其他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 活动;五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
中央7号文件和中央11号文件的印发,分别引出《土地管理法》 的制定和修改。 这两份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问题 的最重要文件,在中国土地管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7号文件第一次正式提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11号文件明确指出,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是事关全国大局 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大问题,必须采取严格措施,认真贯彻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扭转在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
2024年耕地保护工作总结(2篇)

2024年耕地保护工作总结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2024年,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
以下是对2024年耕地保护工作的总结,包括政策措施、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政策措施2024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耕地保护政策。
首先,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推行“青天白日一连岳”耕地保护行动计划。
该计划着重保护耕地的质量,加强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确保农民的粮食安全。
其次,制定了耕地流转制度,促进农地集约化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农地的集中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实施效果2024年,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首先,耕地的利用率有所提高。
通过强化土地管理和改良农业生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其次,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得到了增强。
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土地资源,保证了农业的稳定发展。
此外,通过耕地流转制度的实施,农地的集中规模化经营有所增加,农业经营主体的效益逐渐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然而,2024年的耕地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地退耕回撤仍然存在。
虽然耕地总量得到了保护,但是一些农地由于自然灾害、土地污染等原因,仍然无法正常耕种,导致耕地的净减少。
其次,耕地流转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一些地方的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权益保护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效益降低。
四、建议为了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率。
加大土地管理力度,推广科学种田技术,确保耕地的高效利用。
其次,加强耕地监测与评估工作,完善耕地流转制度。
加强对农地利用状况的监测与评估,保证农地集中规模化经营的有效实施。
此外,完善农民的权益保护机制,加强农地流转合同的管理与监督。
综上所述,2024年我国在耕地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工作,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管理监督、完善评估体系,并加强农民的权益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亿元
– 7年间耕地合计净减少330万公顷,也即年均净减少 47.14万公顷
1.2 耕地保护政策演变脉络
– 198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滥占耕地建房看作当 时农村中的两股歪风之一
耕地减少又进入快速流失期。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相关 数据,1998~2003年间全国耕地因生态退耕、农业结构 调整、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而减少量高达877.98万公 顷,虽然期间通过开发整理复垦和农业结构调整增加 耕地215.73万公顷,但增减相抵之后仍然净减少662.25 万公顷,年均净减少110.37万公顷。
3.2 耕地保护政策演变脉络 1998年3月 成立国土资源部 1998 年8月新修订《土地管理法》实施,确立基本国策 1998年12月 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实施条例》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3.3 耕地保护政策特点及成效 (1)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得到了初步构建 (2)耕地保护政策服从于国家重大战略 (3)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手段日趋多样化 (4)耕地保护政策被地方政府严重曲解
中国耕地保护政策回顾
1986 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 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颁布 1998 国土资源部的成立 2004 国务院28号文《关于深化改革严格
土地管理的决定》发布
1.耕地保护意识开始觉醒期: 1978~1985年
1.1 经济社会形势与耕地流失概况
– 1978~1985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 13.97%
2.1 经济社会形势与耕地流失概况 –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20.08% – 农业总产值从4013.01亿元增长到23788.40亿元 – 工业总产值从3886.40亿元增长到25713.70亿元 – 从1986年的3120.60亿元增加到了1997年的24941.10 亿 元 – 粮食总产量从39151万吨增长到49417万吨 – 耕地净净减少310.38万公顷,年均净减少34.49万公顷
2.2 耕地保护政策演变脉络
1986年1号文件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条例”
1986年3月的中发7号文件《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 占耕地的通知》第一次正式明确提出“十分珍惜和合理 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 一项基本国策”
1986年6月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1996年6月19日全国土地管理厅、局长会议上“实 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首次被正式提出,该年9月 18日国家土地管理局还参与发布了《建设用地计划 管理办法》
–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次会议第一 次设立了“破坏耕地罪”、“非法批地罪”和“非 法转让土地罪”
– 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还颁布了中发11号文件 《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 后者也直接导致国家土地管理局在该年5月20日发 布了《冻结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规定》。
1998~2003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84402.28亿元 增长到135822.76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9.48 %。在此 期间,虽然农业总产值从24541.86亿元增长到了 29691.80亿元,但粮食生产总体上呈下滑态势,总产 量从51230万吨剧减到2003年的43070万吨,全国人均 粮食占有量也从411公斤/人下降到333公斤/人,2003 年因而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生产的最低谷。而 与粮食生产出现滑坡相反,其他方面则是总体上呈现 强劲发展态势。
– 1991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 1992年11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严格制止乱占、 滥用耕地的紧急通知》
– 1992年12月9日国办发布《关于严禁开发区和城镇 建设占用耕地撂荒的通知》
– 1993年4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严格审批和认 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
– 1994年8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基本农田保护条 例》,随后四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都明确强调 各地要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2.3 耕地保护政策特点及成效 – (1)耕地保护政策受到比较利益的极大冲击 – (2)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过度倚重行政手段 – (3)耕地保护政策虽陆续制定但系统性不强。 – (4)耕地保护政策与其他政策存在协调难度
3.耕地保护政策体系初建期: 1998~200及成效 – (1)难协调粮食安全与结构调整 – (2)总体上服从于保证建设需要 – (3)政策散布于相关文件和报告 – (4)实施措施稍有提及但不具体
198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量超过了100万公顷,成为建 国以来耕地减少数量最多的一年。
2.耕地保护政策制定起步期: 1986~1997年
– 1987 《关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的联合通知》 、《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 1988年 《土地复垦规定》、《严格限制毁田烧砖积 极推进墙体材料改革的意见》
– 1990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强调“严格执行国家下 达的建设用地计划,严格审批建设用地”同时,明 确要求“各地方凡因建设占用农用土地的,原则上 应承担土地开发的义务”。
– 1982年的1号文件“要严格控制机关、企业、团体、 部队、学校、社队占用耕地,特别是城市附近的 菜地更不应占用”
1982年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就在一定程度上涵 括了保护耕地的内容
1983年的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更 是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建房”和“爱惜 每一寸耕地”。
– 1983年的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 问题》也将“耕地减少”列为当时农村的三大隐患 之一
– 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营农场和人 民公社要“有计划地开垦荒地,使耕地面积逐年 有较多的增加”。
– 1981年《政府工作报告》认为,“十分珍惜每寸 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应该是我们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