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设计性实验

合集下载

土壤施肥技术实验报告

土壤施肥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为了探究不同施肥技术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本实验选取了三种施肥技术:传统施肥、土壤调理剂施肥和有机肥施肥,进行对比实验。

通过对土壤肥力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施肥技术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施肥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实验土壤:取自某地区典型农田,土壤类型为壤土,pH值为7.5。

(2)实验肥料:氮肥、磷肥、钾肥、有机肥、土壤调理剂。

2. 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将实验土壤分为三个处理组,分别为:A组:传统施肥,按照当地施肥习惯进行施肥。

B组:土壤调理剂施肥,施用土壤调理剂,不添加氮磷钾肥。

C组:有机肥施肥,施用有机肥,不添加氮磷钾肥。

(2)施肥方法: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翻耕后进行播种。

(3)实验指标: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

(4)实验周期:播种后,每隔30天取样一次,共测定3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有机质实验结果表明,A组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B组土壤有机质含量略有上升,C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上升。

这说明有机肥施肥和土壤调理剂施肥都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2. 全氮、碱解氮A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低于B组和C组。

B组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略高于C组。

这表明土壤调理剂施肥对提高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如有机肥施肥。

3. 速效磷、速效钾A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低于B组和C组。

B组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略高于C组。

这说明土壤调理剂施肥对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如有机肥施肥。

4. pH值A组土壤pH值略有下降,B组土壤pH值略有上升,C组土壤pH值无明显变化。

这说明有机肥施肥和土壤调理剂施肥对土壤pH值影响不大。

四、结论1. 有机肥施肥和土壤调理剂施肥均能提高土壤肥力,其中有机肥施肥效果最佳。

2. 土壤调理剂施肥对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有一定作用,但效果不如有机肥施肥。

3.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农业生产中,应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施肥技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

土壤肥料实验教案

土壤肥料实验教案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和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

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本身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得多,因此必须重视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

另外,要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1、土样的采集时间和工具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分析土壤养分供应的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

采样时要特别注意时间因素,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常用的采样工具有铁锨、管形土钻和螺旋土钻。

2、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采样的方法因分析目的不同而不同。

(1)土壤剖面样品。

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一般每层采样1kg,分别装入袋中并做好标记。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

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必须采集原状土壤样品。

在取样过程中,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样品不变形,并要剥去土块外面直接与土铲接触而变形部分。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

研究盐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采样,可从地表起每10cm或20cm采集一个样品。

(4)耕作层土壤混合样品。

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只取耕作层20cm深度的土样,对作物根系较深的或熟土层较厚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采样点的选择一般可根据土壤、作物、地形、灌溉条件等划分采样单位。

在同一采样单位里地形、土壤、生产条件应基本相同。

土壤的混合样品是由多点混合而成。

一般采样区的面积小于10亩时,可取5个点的土壤混合;面积为10—40亩时,可取5—15个点的土壤混合;面积大于40亩时,可取15—20个点的土壤混合。

在丘陵山区,一般5—10亩可采一个混合样品。

在平原地区,一般30—50亩可采一个混合样品。

采样点的分布方式主要有:对角线取样法(图1):适用于面积不大,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地块。

土壤肥料学实验

土壤肥料学实验

⼟壤肥料学实验实验⼀⼟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壤样品(简称⼟样)的采集与处理,是⼟壤分析⼯作的⼀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

因此必须按正确的⽅法采集和处理⼟样,以便获得符合实际的分析结果。

实验⽤具:铁铲、锄头、⼟壤⼑、⼟壤袋、⽊槌、研钵、⼟壤筛(0.25、1、2mm)、卷尺、⼴⼝瓶、标签等。

⼀、⼟样的采集分析某⼀⼟壤或⼟层,只能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少部份⼟壤,这就是⼟样。

采样的基本要求是使⼟样具有代表性,即能代表所研究的⼟壤总体。

根据不同的研究⽬的,可有不同的采样⽅法。

(⼀)⼟壤剖⾯样品⼟壤剖⾯样品是为研究⼟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发⽣分类。

应按⼟壤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剖⾯,根据⼟壤发⽣层次由下⽽上的采集⼟样,⼀般在各层的典型部位采集厚约l0 厘⽶的⼟壤,但耕作层必须要全层柱状连续采样,每层采⼀公⽄;放⼊⼲净的布袋或塑料袋内,袋内外均应附有标签,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剖⾯号码、⼟层和深度。

(⼆)耕作⼟壤混合样品为了解⼟壤肥⼒情况,⼀般采⽤混合⼟样,即在⼀采样地块上多点采⼟,混合均匀后取出⼀部份,以减少⼟壤差异,提⾼⼟样的代表性。

1、采样点的选择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应考虑地形基本⼀致,近期施肥耕作措施、植物⽣长表现基本相同。

采样点5—20 个,其分布应尽量照顾到⼟壤的全⾯情况,不可太集中,应避开路边、地⾓和堆积过肥料的地⽅。

根据地形、地块⼤⼩、肥⼒等情况的不同,采样点的分布也不⼀致,⼀般可采⽤以下三种⽅法:(1)对⾓线采样法适⽤于地块⼩、采样点少、肥⼒均匀、地形平坦、地形端正的地块,图1A;(2)棋盘式采样法适⽤于地块⾯积⼤⼩中等、采样点较多(约10 点以上)、地势平坦、地形整齐、肥⼒稍有差异的地块,图1B;(3)蛇形采样法;适⽤于地块⾯积⼤、地势不平坦、地形多变、肥⼒不均匀的地块,图1C。

A B C图1 采样点的分布⽅法2、采样⽅法:在确定的采样点上,先⽤⼩⼟铲去掉表层3 毫⽶左右的⼟壤,然后倾斜向下切取⼀⽚⽚的⼟壤(见图2)。

肥料田间实验报告

肥料田间实验报告

肥料田间实验报告肥料田间实验报告一、引言肥料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探究不同种类肥料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本次实验在田间进行了一系列观察和测量。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地点:选取一块土地作为实验区域,保证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相对一致。

2. 实验作物:选择了玉米作为实验作物,因其广泛种植和对肥料需求较高。

3. 实验肥料:选取了三种常见的肥料,分别是化学肥料、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

三、实验过程1. 施肥方法:在播种前,按照常规施肥量的1/2将不同肥料均匀撒在实验区域。

2. 观察指标:a. 生长情况:每周记录玉米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茎粗度和叶片颜色等。

b. 叶绿素含量:使用叶绿素仪测量不同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

c. 土壤质量: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土壤质量分析,包括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和微生物数量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情况:经过八周观察,化学肥料组的玉米植株高度和茎粗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有机肥料组次之,生物肥料组最差。

叶片颜色方面,化学肥料组和有机肥料组的叶片呈现深绿色,而生物肥料组的叶片颜色较浅。

2. 叶绿素含量:化学肥料组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有机肥料组次之,生物肥料组最低。

这表明化学肥料能够促进叶绿素的合成,有机肥料也有一定的效果,而生物肥料的效果较弱。

3. 土壤质量:化学肥料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而生物肥料组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

土壤pH值方面,化学肥料组的土壤呈酸性,有机肥料组和生物肥料组的土壤呈中性。

微生物数量方面,生物肥料组的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化学肥料组次之,有机肥料组最少。

五、讨论与结论1. 化学肥料对玉米的生长促进效果最好,但对土壤质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 有机肥料对玉米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并且对土壤质量有积极作用。

3. 生物肥料对玉米的生长效果较差,但能够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微生物数量。

4. 综合考虑作物生长和土壤质量,可以采用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结合的方式,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肥料配方设计实验报告(3篇)

肥料配方设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肥料配方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不同肥料成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条件设计合理的肥料配方,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二、实验材料1. 试验作物:水稻2. 试验土壤:灌南县水稻土3. 试验肥料: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4. 试验设备:土壤样品采集器、土壤养分测定仪、施肥设备、测量工具等三、实验方法1. 土壤样品采集:在试验田内随机选取5个点,使用土壤样品采集器采集0-20cm土层土壤样品。

2. 土壤养分测定: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送检,测定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

3. 肥料配方设计:根据土壤养分测定结果,结合水稻需肥规律,设计不同肥料配方。

4. 试验实施:将不同肥料配方分别施用于试验田,每个配方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面积为100平方米。

5. 作物生长观测:在作物生长期间,定期观测作物的生长状况,包括株高、叶色、分蘖数、产量等。

6.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肥料配方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养分测定结果经测定,灌南县水稻土的养分含量如下:氮:0.12%;磷:0.05%;钾:0.10%2. 肥料配方设计根据土壤养分测定结果和水稻需肥规律,设计以下肥料配方:(1)配方A:纯氮60kg/hm²、纯磷30kg/hm²、纯钾60kg/hm²(2)配方B:复合肥(氮磷钾比例为15:15:15)300kg/hm²(3)配方C:有机肥(鸡粪)15000kg/hm²、纯氮30kg/hm²、纯磷15kg/hm²、纯钾15kg/hm²3. 作物生长观测结果在作物生长期间,对三个肥料配方进行处理,观测结果如下:(1)株高:配方A、B、C的株高分别为90cm、85cm、88cm。

(2)叶色:配方A、B、C的叶色分别为深绿色、绿色、黄绿色。

(3)分蘖数:配方A、B、C的分蘖数分别为15个、12个、13个。

土壤肥料学实验报告

土壤肥料学实验报告

土壤肥料学实验报告土壤肥料学实验报告引言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中养分供应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的学科。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下植物生长情况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不同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选取了三种常用的肥料:有机肥、无机肥和控制组。

实验采用的植物为小麦,选取了相同生长状态的小麦种子,将其分为三组,每组分别施以不同的肥料。

实验分为三个重复,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过程1.土壤准备:选取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将其筛选、消毒后分装入不同的培养盆中。

2.种子处理:将小麦种子浸泡在适量的水中,使其充分吸水,然后均匀撒在培养盆的土壤表层。

3.施肥处理:将有机肥、无机肥和控制组分别施加到相应的培养盆中,按照包装上的推荐用量施肥。

4.灌溉管理:保持土壤湿润,每天均匀浇水,以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5.生长观察: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数量和颜色等指标。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1.株高:经过两周的生长,施加有机肥的小麦株高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无机肥组次之,而控制组的株高最低。

2.叶片数量:有机肥组的小麦叶片数量最多,无机肥组次之,控制组最少。

3.叶片颜色:有机肥组的叶片呈现出深绿色,无机肥组次之,而控制组叶片颜色较浅。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有机肥对小麦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这可能是因为有机肥能够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植物的生长。

2.无机肥对小麦生长的促进效果次之,这可能是因为无机肥提供了植物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但缺乏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3.控制组的生长情况最差,这可能是因为没有施肥导致土壤中养分不足,无法满足植物正常的生长需求。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有机肥对小麦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的结论。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土壤肥料学实验-北京农学院

土壤肥料学实验-北京农学院

土壤肥料学
实验四、土壤pH值的测定
主 讲: 刘 杰 电 话:010-80794486 邮 箱:Jieliu_soil@
➢目的、意义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质之一, 是土壤形成过程和熟化培肥过程的一个指标; 它对土壤中养分存在的形态和有效性,对土壤 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活动以及植物生长发育都 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实验室pH 测定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土壤pH的了解。
➢测试样品
60目风干土样
➢实验步骤
1 在分析天平上准确称取60目的风干土样0.0500~0.5000g。 用长条蜡光纸把称取的样品全部倒入干的硬质试管底部; 并取小许石英砂放入另一支硬质试管中;用移液管分别缓 慢精确加入0.4mol/L重铬酸钾-硫酸溶液10ml,摇匀,然后 在试管口加一小漏斗。
2 预先将油浴锅加热至185~190℃,带上手套将试管放入油浴 锅的铝架中加热,放入后温度应控制在170~180℃,待试管 中液体沸腾时开始计时,煮沸5分钟,取出试管,稍冷, 擦净试管外部油液。
4.9040g,先用少量水溶解,然后无损失地移入1000ml容量瓶,加水定容,即为 0.1000mol K2Cr2O7标准溶液。
邻菲罗啉指示剂 称取此指示剂1.49g,溶于含有0.7g FeSO4·7H2O的100ml水溶
液中。
➢仪器
分析天平;25ml 酸式滴定管;10ml 移液管; 250ml 三角瓶;硬质试管;油浴锅;石蜡; 铝架,温度计;电炉。
3. 0.01mol·L-1氯化钙溶液:1.50g氯化(CaCl2·2H2O,化 学纯)溶于200 ml水中,定容至1L。
➢试验步骤
1,待测液的制备 称取10g通过1mm筛孔的风干土样 于 50 ml烧杯中,加人25 mL氯化钙溶液;用玻璃棒剧 烈搅动 lmin-2 min,静置30min待测; 2,校准YSI pH100 用标准缓冲溶液(pH6.86和9.18) 校准pH计:先将电极插入pH6.86的缓冲溶液,开启电 源,调节零点和温度补偿点后,见挡板调至pH挡,用 “定位”调节使数值显示为6.86;然后将电极插入 pH9.18的缓冲溶液中;重复前述校准步骤,直至仪器 显示pH值与标准缓冲液pH一致为止。 3,测定待测液 将pH计插入待测悬浊液中测定pH值, 读数。

土壤肥料实验实施方案

土壤肥料实验实施方案

土壤肥料实验实施方案一、实验目的。

土壤肥料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最佳的施肥方案,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保护环境,减少肥料的浪费。

通过实验,可以找到最适合当地土壤和作物的施肥方法,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准备。

1. 土壤样品采集,选择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包括沙壤、壤土、黄壤等,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多样性。

2. 肥料选择,根据当地作物种类和生长期,选择适合的氮、磷、钾肥料,也可以尝试有机肥料。

3. 实验设计,确定实验的因素和水平,包括不同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

4. 实验工具,准备好土壤采样工具、肥料称量器具、实验田地等必要工具和设备。

三、实验步骤。

1. 土壤样品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化验,确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

2. 实验田地布置,根据实验设计,将实验田地分块布置,标明不同处理。

3. 施肥处理,按照实验设计,对每个处理进行施肥,记录施肥的时间、量和方式。

4. 作物种植,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选择适当的作物进行种植,确保实验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5. 生长观测,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进行定期观测和记录,包括植株生长情况、叶片颜色、土壤湿度等。

6. 产量测定,作物成熟后,进行产量的测定和统计,比较不同处理的产量差异。

四、实验数据分析。

1. 统计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

2. 结果解释,根据实验数据,解释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找出最佳的施肥方案。

五、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佳的土壤肥料实施方案,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操作规程,防止肥料和化学品的误触和误食。

2. 实验结束后,要做好实验田地的清理和恢复工作,保护环境,避免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七、实验总结。

通过土壤肥料实验的开展,不仅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促进土壤肥料科学研究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质地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测定及
不同消煮时间对有机质测定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

2、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3、分析不同消煮时间对测定的影响。

二、实验意义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了解肥力情况,进行培肥,改变土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他不仅是土壤各种养分(特别是氮,磷)的重要来源,并对土壤理化性质,如结构性、保肥性和缓冲性等有着积极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在于: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影响,土壤团粒结构、透水性、持水量、通气、吸收量以及缓冲性等都决定于土壤有机质;它含有无数微生物活体,同时也是微生物的养分和能量的来源;分解有机物逐步释放各种元素和完全养分,不易缺素;腐殖酸对根系的发育有刺激作用;向土壤溶液、土壤空气和大气供应二氧化碳;有机酸在颇大程度上影响母质的化学风化过程,如对磷、铝、钾、镁等化合物由难溶性矿物的成分中转移到土壤溶液中的作用就会加强,容易被根系吸收。

因此,测定土壤有机质,分析不同土质以及不同煮沸时间对其影响,有助于对土壤肥力大的了解,可以为合理施肥提供重要依据。

三,实验原理
在加热条件下,用稍过量的标准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碳,剩余的重铬酸钾用标准硫酸亚铁滴定,由所消耗标准硫酸亚铁的量计算出有机碳量,从而推算出有机质的含量,其反应式如下:
2K2Cr2O7+3C+8H2SO4 2K2SO4+2Cr2(SO4)3+3CO2+8H2O
K2CrO7+7FeSO4+7HSO4 K2SO4+Cr2(SO4)3+3Fe(SO4)3+7H2O 用Fe2+滴定剩余的CrO72-时,以邻啡罗啉(C12H8N2)为氧化还原剂,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变色过程如下:开始时溶液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此时指示剂在氧化条件下,呈淡蓝色被重铬酸钾的橙色掩盖,滴定时溶液逐渐呈绿色(Cr3+)近终点时变为灰绿色。

当Fe溶液过量半滴时,溶液则变为棕红色,表示颜色已到终点。

四、材料、试剂、仪器用具
材料:两种不同质地的土壤(稻田土和腐殖质土)
试剂:0.8000mol/L( 1/6 K2Cr2O7溶液),浓硫酸,邻啡啰啉指示剂,0.1mol/L FeSO4溶液。

仪器用具:硬制试管、远红外消毒器、分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漏斗、三角瓶、量筒、草纸或卫生纸。

五、实验步骤(重铬酸钾容量法)
1、准确称取通过0.25mm 筛孔的两种不同质地的风干土样各8份(即4个时间梯度的实验组,每个时间梯度2份土样,见表1),每份0.3g (精确到0.0001g ),分别放入干燥的硬质试管中,加入0.8000mol/L( 1/6 K2Cr2O7溶液)5.00毫升,然后用移液管加入浓硫酸5ml ,小心摇匀,放上小漏斗将试管插入铁丝笼中。

2、预先将远红外消毒器加温到180-185℃,然后将带试管的铁丝笼插入消毒器内,待试管内溶液沸腾时计时,分别记2min 、5min 、8min 、11min ,取出试管,稍冷,擦去试管外油液。

消煮过程中,热浴锅温度应保持在170-180℃。

3、冷却后将试管内溶物用蒸馏水小心无损地从试管中洗入250ml 三角瓶中,使瓶内体积为50ml 左右,然后加入邻啡罗啉指示剂3-5滴,用0.1mol.L-1硫酸亚铁溶液滴定,颜色由绿色突变到棕红色为终点。

4、在测定样品的同时,以无土试管做空白实验,每份土样对应一个空白。

六、结果计算
土壤有机碳(%
式中:C -0.8000 mol ·L-1(1/6 K2Cr2O7)标准溶液的浓度
5-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加入的体积(ml )
V0-空白滴定用去的FeSO4的体积(ml )
V -样品滴定用去的FeSO4的体积(ml
0.003-1/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g·mol-1)
1.1-氧化校正系数
七、药品配制
1、0.8000mol/L(1/6 K2Cr2O7)标准溶液:将K2Cr2O7(分析纯)先在130℃烘干3-4小时,称取39.2250克,在烧杯中加蒸馏水400ml溶解(必要时可以加热促溶解),冷却后,稀释定容至1L。

2,、0.1mol/L FeSO4溶液:称取化学纯FeSO4·7H2O 56克,加入3 mol/L硫酸30ml溶解,加水稀释定容至1L,摇匀备用。

3、邻啡啰啉指示剂:称取硫酸亚铁0.695克和邻啡啰啉1.485克溶于100毫升水中,此时试剂与硫酸亚铁形成棕红色络合物。

八、注意事项
1、土壤含有机质50g.kg-1以上者,称取样品0.1g,20-40 g.kg-1 者称0.2-0.3g,低于20g.kg-1者称0.5g,以减少误差。

2、消煮时的温度要严格控制在170-180℃,温度计不要触及锅底。

消化时的油液面应比管内液面稍高一点。

3、消煮好的溶液应是黄色,或者黄中带绿色,如呈绿色,应弃去重做。

在滴定样品时,消耗硫酸亚铁的量不应少于空白的1/3,否则也要重做。

4、要待溶液冷却后,再加指示剂,然后滴定。

九、参考文献
[1] 邵敏. 不同消解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1)
[2] 钱宝,刘凌,肖潇.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对比分析[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3] 刘云香. 土壤有机质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J]. 农村科技. 2007(06)
[4] 孟爽,李绍峰. 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操作中应注意的关键技术[J]. 河北农业科技. 2008(14)
[5] 马爱生,张英利. 土壤有机质测定的计算公式说明[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03(01)
[6] 钱淑萍,武文津.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讨论[J]. 新疆农业科技. 1997(06)
[7] 杨冬雪,金芳澄. 直接加热消解法测定土壤底质中的有机质[J]. 中国环境监测. 1999(03)
[8] 代东明. 土壤有机质测定中硫酸亚铁(或硫酸亚铁铵)标准液标定方法的选择建议[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01)
[9] 李晓宇. 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防护林科技. 2011(03)
[10] 杨乐苏.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加热条件的改进[J]. 生态科学. 2006(05)
[11] 李海玲.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油浴加热重铬酸钾容量法)[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