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模板

合集下载

山东省三大经济圈

山东省三大经济圈
在推进机制方面,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和推进“三圈”一体化发展。省会 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分别由济南市、青岛市牵头建立议事协调机构的推进机制。鲁南经济圈由四市市委书记依次 轮任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召集人,每次任期一年,2020年临沂市首先轮值。
三大经济圈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产业创新协同共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外 开放携手共赢、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等,确定了年度重点任务。
谢谢观看
省会经济圈的定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世界文明交流 互鉴新高地。胶东经济圈的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航运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世界先进水平的 海洋科教核心区和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鲁南经济圈的定位是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 隆起带。
省会经济圈
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指出促进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等7市一体化发展。意见提出要提升济南 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加快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同 时,突出其他各市的“十强”产业,其中淄博市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化学新药及高端医疗器 械、陶琉文化创意等产业集群。泰安市重点发展建材新材料、精品旅游等产业集群。德州市重点发展康养体育、 现代高效农业、硅材料等产业集群。
简介
简介
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三圈”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省会经济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 聊城、德州、滨州、东营七市,定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胶东经济圈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市 ,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航运贸易 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教核心区和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鲁南经济圈包 括临沂、枣庄、济宁、菏泽四市,定位是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0.16•【字号】鲁政发[2008]95号•【施行日期】2008.10.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08〕95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二○○八年十月十六日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是全省“一体两翼”整体布局中的“一体”部分,是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脊梁,是提升全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对接京津冀、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力量。

落实党的十七大、省九次党代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快“一体”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山东实际,统筹谋划全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区域协调、增强全省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基础条件与发展环境“一体”包括胶东半岛城市群青岛、烟台、威海、潍坊4市,省会城市群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6市,行政区划面积8.8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6.4%。

2007年末区域人口5576.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9.5%。

在空间上构成以济南、青岛为两大中心,以胶济高速铁路延长线、济青高速公路为主轴的城市群。

“一体”聚集了全省主要的优势资源和先进生产力,是全省发展水平最高、基础最好、活力最强的经济区域,也是连接京津冀与长三角、依托沿黄腹地、面向东北亚的重要城市群,在全国改革开放和区域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山东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版)

山东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版)

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目录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发展成就第二章发展环境第三章发展目标第二篇区域统筹和发展布局第四章经济布局第五章城乡布局第六章空间布局第三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七章农业提升第八章工业优化第九章服务业跨越第十章海洋经济第四篇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第十一章能源建设第十二章交通建设第十三章水利建设第十四章市政建设第五篇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第十五章科技创新第十六章教育优先第十七章人才发展第六篇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第十八章文化建设第十九章文明山东第七篇和谐社会和公共服务第二十章民生保障第二十一章卫生体育第二十二章社会管理第八篇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第二十三章生态建设第二十四章环境保护第二十五章资源节约第二十六章循环经济第九篇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第二十七章改革深化第二十八章开放提升第十篇政策保障和规划实施第二十九章扩大消费第三十章优化投资第三十一章营造环境第三十二章区域协调第三十三章实施机制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

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

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样本

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样本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前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继续发挥济南优势, 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 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的决策部署。

强化省会城市核心地位, 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 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实现山东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 是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挖掘释放区域发展战略更大红利、促进中西部加速崛起的战略选择; 是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生产力布局、促进全省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 是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加快形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遥相呼应、与西部经济隆起带紧密衔接、与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联动融合的战略发展态势, 对于促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实现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新跨越,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定位为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文化强省主导区、生态文明和谐区, 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

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加大突破省会城市力度, 做大做强省会经济, 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优势互补, 联动发展, 成为我省中西部崛起的战略平台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规划范围: 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 共7市, 52个县( 市、区) 。

总人口3368万人, 国土面积52076平方公里, 分别占全省34.8%和33.2%。

规划期: 2013年至2020年。

第一章基础现状近年来,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内广大干部群众,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同时,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经济圈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成就( 一) 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高。

2012年,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12亿元, 占全省35.8%; 公共财政收入1193亿元, 占全省29.4%; 固定资产投资10070亿元, 占全省3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1亿元, 占全省36.6%。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简述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简述
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济宁至鱼台、岚山至菏泽跨微山湖高速公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济南至石家庄高铁客专;完善提升济宁港,加快建设枣庄、泰安、菏泽港,规划建设德州、聊城港,建成京杭运河山东段“一干多支”高等级航运网络。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优先在西部布局一批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积极推进山东大学菏泽校区、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西部经济隆起带规划范围:枣庄、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6市和泰安市的宁阳县、东平县,共60个县(市、区),面积67179平方公里,人口4481万人,分别占全省的42.8%和46.5%。规划期为2013年至2020年。
西部地区地处山东腹地,同苏豫皖冀4省11市接壤,南接长三角,北临京津冀,与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连,是山东与华北、华东和中西部地区联结的重要门户,是全国交通、通信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目标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初步形成;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与全省保持同步,欠发达地区发展步伐加快。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9%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显著增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差距缩小,确保与全省同步提前实现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45:50。城市功能明显强化,区域“一小时生活圈”更趋完善;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单位GDP能耗和污染排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林木绿化率由目前的22%提高到27%;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全国先进。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济南为核心,涵盖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周边城市,是山东省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布局。

这一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旨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优势。

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中,济南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

其强大的科研实力、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周边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济南也在不断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淄博是山东省的重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

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中,淄博注重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等,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

泰安以泰山闻名于世,旅游资源丰富。

在经济圈的规划中,泰安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同时,借助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等。

莱芜在钢铁等产业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在经济圈的发展中,莱芜积极与周边城市进行产业协同,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德州地处山东省西北部,交通便利,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规划中,德州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

同时,加强与济南等城市的产业对接,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聊城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

在经济圈的发展中,聊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

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提高农业附加值。

同时,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滨州在纺织、化工等产业方面具有一定规模。

在经济圈的发展中,滨州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业的环保水平和竞争力。

同时,积极发展海洋经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第一章基础现状近年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内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同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经济圈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成就(一)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高。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12亿元,占全省35.8%;公共财政收入1193亿元,占全省29.4%;固定资产投资10070亿元,占全省3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1亿元,占全省36.6%。

2012年,除莱芜外,区域内6个市地区生产总值均过千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过百亿元。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粮食产量达到2260万吨,占全省42.2%。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293亿元,占全省36.4%。

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429亿元,占全省37.2%。

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5∶51∶41.5。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区域内铁路、公路及济南国际机场的运输能力不断增长,滨州港2个3万吨级码头及附属工程达到靠泊条件,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拥有东平湖、雪野湖等大型水源地和南水北调、西水东调主干线,水网体系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能源、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四)城镇化进程加快。

区域内济南、淄博2个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城镇化质量逐步提高,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就业、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同步提高,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错落分布、梯次展开、体系健全、功能完善的城市群落。

2012年,城镇人口1795.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3%。

(五)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1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

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
人才结构调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适应新的人才需求, 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挑战
环境污染治理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严重,需 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生态保护压力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保护压力将越来越大,需要采取有效措 施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低碳发展
关于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 发展
汇报人: 2023-12-20
目录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 意义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优势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挑战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策略
和建议 •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未来
展望
01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 意义
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01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应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式,促进 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欠发达地区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应注重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品质和形象。
通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资源共享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可以实现 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可以借助其 城市发展的经验和资源,推动城乡 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区域合作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可以加强区 域合作,推动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 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02
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

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的决策部署。

强化省会城市核心地位,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实现山东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挖掘释放区域发展战略更大红利、促进中西部加速崛起的战略选择;是加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生产力布局、促进全省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是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加快形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遥相呼应、与西部经济隆起带紧密衔接、与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联动融合的战略发展态势,对于促进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新跨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定位为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范区、文化强省主导区、生态文明和谐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

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加大突破省会城市力度,做大做强省会经济,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成为我省中西部崛起的战略平台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规划范围:省会济南及周边的淄
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共7市,52个县(市、区)。

总人口3368万人,国土面积5207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34.8%和33.2%。

规划期:2013年至2020年。

第一章基础现状
近年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内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同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经济圈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成就
(一)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高。

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912亿元,占全省35.8%;公共财政收入1193亿元,占全省29.4%;固定资产投资10070亿元,占全省3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1亿元,占全省36.6%。

2012年,除莱芜外,区域内6个市地区生产总值均过千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过百亿元。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粮食产量达到2260万吨,占全省42.2%。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293亿元,占全省36.4%。

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429亿元,占全省37.2%。

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5∶51∶41.5。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区域内铁路、公路及济南国际机场的运输能力不断增长,滨州港2个3万吨级码头及附属工程达到靠泊条
件,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

拥有东平湖、雪野湖等大型水源地和南水北调、西水东调主干线,水网体系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能源、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四)城镇化进程加快。

区域内济南、淄博2个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城镇化质量逐步提高,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就业、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同步提高,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错落分布、梯次展开、体系健全、功能完善的城市群落。

2012年,城镇人口1795.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3%。

(五)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2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1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逐年改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地处山东腹地,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南接长三角,北临京津冀,与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连,是山东半岛与华东、华北和中西部地区联结的重要门户,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在承接产业转移、配置生产要素、拓展经济腹地、提高综合实力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二)引领作用突出。

济南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各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区域内集中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研发实力雄厚、创新能力较强;拥有各类高校数量占全省50%以上,其中济南拥有区内高校85%左右,为科学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三)产业基础良好。

区域内农业发达,工业门类齐全,服务业优势明显,当前已形成冶金(济南、莱芜、聊城)、新材料(淄博、泰安、莱芜、德州)、石油化工(济南、淄博、德州)、交通运输装备(济南、聊城、滨州)、新能源和生物技术(济南、德州)、旅游(济南、泰安、聊城)、商贸金融(济南)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核心区,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业带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文化积淀深厚。

该区域是齐鲁文化重要发祥地,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泉城文化、海洋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发展,历史名人辈出,拥有大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人文自然资源,在文化底蕴上有着突出的竞争优势,便于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打响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圈。

(五)融合氛围浓厚。

周边各市距离核心城市济南均在150公里以内,地理位置相接,人脉文化相通,经济联系密切,构成典型的环状城市群经济圈。

各市都把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机遇,主动融入,借力提高,共赢发展。

城市、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