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75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

合集下载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课二参考教材推荐(二)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课二参考教材推荐(二)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课二参考教材推荐(二)各位考研人,你们好!根据湖南师范大学最新公布的招生简章,我们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专业课二的参考教材推荐,有19个专业供大家参考,准备考湖南师范大学的同学可以好好看一看!一、学科音乐:962音乐教育学朱咏北、王北海. 新编音乐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二、小学教育:955课程与教学论张传燧主编, 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三、学前教育:957幼儿园课程[1] 侯莉敏.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 虞永平原晋霞.幼儿园课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 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7.[4] 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0.四、教育管理:953教育管理学[1] 常思亮著,教育管理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2] 葛新斌主编,学校组织与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五、特殊教育:992特殊教育学雷江华、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六、心理健康教育:956心理健康教育[1] 姚本先编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 江光荣,《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七、科学与技术教育:987科学教育原理[1] 刘德华.基于人文立场的科学教育变革[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 廖伯琴.科学教育学[M].科学出版社,2013.八、现代教育技术:954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 何克抗、李文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九、职业技术教育(旅游方向):980旅游学概论(二)李天元主编,旅游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十、职业技术教育(工程设计方向):983职业技术教育学[1] 马建富,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 夏金星,职业教育学实用专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学科教学(历史)专硕必读书目

学科教学(历史)专硕必读书目
姚锦祥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1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
郑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7
42
《高中课堂有效教学》
张汉林、赵亚夫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43
《课程与教学论》
钟启全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44
《历史教学法》
(英)特里海顿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45
《初中历史有效学习评价》
24
《全球文明史》
皮特·N.斯特恩斯
中华书局,2006
25
《世界文明史》
马克垚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6
《大国的兴衰》
保罗·肯尼迪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27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8
《中国史学史纲》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9
《历史的观念》
柯林伍德
商务印书馆,2007
12
《国外历史教育透视》
赵亚夫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
《历史教学的新视野》
刘军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4
《历史教育学》
叶小兵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
《中国通史》
白寿彝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6
《中国古代史》
朱绍侯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17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历史与思想》
李振宏
中华书局,2006
31

华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考研经验

华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历史考研经验

我是18年考研的,现被华南师大历史学科教学拟录取。

事情忙完了,终于有时间来写帖子了。

作为过来人,我知道考研的艰辛,知道有些人买考研真题、复习资料被骗的。

所以我在此分享自己的考研心得,顺便分享考研资料,希望得到帮助的人能将此项工作继续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初试政治:不要相信学长学姐说的政治等到9月再开始复习也不迟,除非你记忆力非常好。

政治每年都要更新,自己买新书,不要用旧的,用肖秀荣的五件套就行。

书买回来后先把每本书前面的介绍看一下,知道这书该怎么利用。

我直到最后都没怎么用过其中的两本书,实在是浪费,就是刚开始时没弄清楚书的用法。

如果新书已经上市了,赶紧买回来,制定计划,决定每天看几页。

如果你觉得现在复习政治为时过早,那你可以每天花20-30分钟看一下政治。

看完相应的部分就做相关的题目,把错题标出来,以用于后期复习。

政治最容易拉开分数的是选择题,尤其是多项选择题,政治知识点多且容易混淆,记不住,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政治要早点开始复习的原因。

政治主观题不用担心,后期会有肖秀荣八套卷和四套卷,把它背熟就差不多了,几乎每年都猜中题,肖爷爷很厉害。

马原在看书时要整理哲学原理和方法论,毛概、思修、中近就整理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就行。

《风中劲草》内容是政治的浓缩精华,差不多到10、11月才出新的,所以你有去年的,平时吃完饭可以念个一两页,不用背,增加熟悉感,知道考点。

出新书了,再买新的,这时你可以背这本书,若时间紧,也可不背,每天读一读就行。

后期政治还会出关于时政的书,到时记得买就行。

这书也不用背,看看熟悉就行。

个人觉得政治不用报班,可以在网上找资源看看别人的讲解视频,最好找权威一点的,因为发生过老师讲错题导致考生做错题的事情。

选肖秀荣的视频有保障,买他的正版书,会带有视频,可以看看。

如果你基础差,到时报一个冲刺班就行,让老师帮你整理一下知识点和思路。

不过,说实话,你能把精讲精练看懂、理解,并不需要报班。

政治就马原较难理解,并且知识点每年变化小,不懂的看看以前的视频就行啦。

湖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902《历史学科教学论》考试大纲

湖北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  902《历史学科教学论》考试大纲

湖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科教学论》考试大纲(科目代码:902)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历史学科教学论》是我校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入学必考的专业基础课程。

旨在检验考生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闭卷,笔试三、考试题型简答题、论述题四、参考书目1.于友西、赵亚夫:《中学历史教学法》(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2.郑林:《中学历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第一章中学历史教学法基础第一节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第二节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第三节历史教学法的学习途径和方法第四节我国历史教学法的发展历程与展望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与教材第一节历史课程的设置与编制第二节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及其实施第三节历史教材的功能与类型第四节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及其他教材的开发第三章中学历史教学计划与设计第一节有效的教学始于有目的的教学计划第二节理解历史教学过程第三节历史教学原则和模式第四节历史备课与教学设计第四章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第一节课堂教学的功能与组织结构第二节历史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第三节历史课堂教学的技艺第五章中学历史学习指导方法第一节学习指导的意义、条件与有效性第二节历史阅读的学习指导第三节历史写作的学习指导第四节历史表现性活动的学习指导第五节历史课外活动的学习指导第六章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第一节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教学第二节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技术第三节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教学与教师共同体第七章中学历史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第一节理解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第二节中学历史学业评价概述第三节中学历史学业评价的设计第八章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节历史教师的角色意识与基本素质第二节历史教师的研修与专业发展第三节历史教师的教育研究。

历史教育学

历史教育学

第一讲


教育版); 张静《历史学习方略》(2003年高等教育版); 王宏志《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2000年人民 教育版); 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1999年人民教育版); 朱煜《历史教材学概论》(1999年江苏人民版);
第一讲


贺心滋《乡土史的教育与教学》(1999年北京教 育版)
五、存在的问题
第一讲 绪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当前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的概况, 掌握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初步掌握进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 教学反思,尝试写作历史教学论文,通过教学 研究提高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水平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道德,激发 对教师职业的热爱
第一讲


于友西《历史教育学》( 1999年首都师大版); 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1997年教育科学 版); 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 2002年华东师大版); 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2003年浙江教育 版)等
第一讲


2.将历史教育理论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 对它的每一个分支展开深入的研究,代 表性的著作有:
第一讲


加强了理论性、学术性,使历史教育研究从“经 验总结型”走向“学术探索型”。
4.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1)新世纪,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 下,突出对历史课程等问题的研究而出现; (2)2003年,浙江教育出版社率先出版《历史 课程与教学论》,把历史教育研究推向新高度。
第一讲 绪

二、本课程的内容及教学目标 (一)本课程的内容 1.中学历史课程目标 目标是可以分为不同层级的; 历史学科在其中承担的任务,是历史教学首先必 须明确的问题 2.中学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 选择哪些史实,通过何种形式对史实组织

重庆师范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重庆师范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据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6年重庆师范大学考研参考书目与考试科目已发布,详情如下:101思想政治理论全国指定大纲和教材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全国指定大纲和教材201英语一全国指定大纲和教材204英语二全国指定大纲和教材211翻译硕士英语参见有关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编制的考试大纲240自命题俄语《大学俄语简明教程》张宝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41自命题法语《法语》(1-3册),马晓宏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242自命题日语1.《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上册前10课),人民教育出版社2.《新世纪日本语教程》(自学用),清华大学外语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43自命题英语任选一套大学英语教材301数学一全国指定大纲和教材302数学二全国指定大纲和教材303数学三全国指定大纲和教材333教育综合1.《教育学基础》(第二版)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版2.《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3.《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版4.《教育心理学》(第二版)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版341农业知识综合三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网络技术部分)张高亮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2.《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谭华山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342农业知识综合四《管理学》(第四版),杨文士,人民大学出版社。

348文博综合1.《中国考古学通论》(修订版)张之恒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宏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354汉语基础参见有关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编制的考试大纲357英语翻译基础1.《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汉英翻译教程》吕瑞昌等编,陕西人民出版社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参见有关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编制的考试大纲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参见有关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编制的考试大纲510素描《设计素描》(第2版)黄作林、杨悦、李育,重庆大学出版社610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李秀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11教育学基础综合1.《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外国教育史》张斌贤,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教育心理学》陈琦,高教出版社,20115.《教育科研方法》陈时见,高教出版社,2007612基础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613高等数学Ⅱ《高等数学》(第六版)(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14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15文学1.《中国文学史》(四册)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616基础英语一《高级英语》(第一、二册)(第三版),张汉熙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推荐阅读书目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推荐阅读书目

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推荐阅读书目
发布时间:2011-10-25 浏览次数:
1《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改革中的历史教育》冯一下著四川教育出版社
3《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赵亚夫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4《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案例分析与点评》聂幼
犁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5《高中历史学习——新视角、新知识》杨宁一主编人
民出版社
6《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发展研究》何成刚著岳麓
书社
7《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何成刚主编陈亚东夏辉辉副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历史研究性学习论》陈辉著现代教育出版社
9《历史教育考试研究》姚锦祥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0《历史学科主体性教育》谢国平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11《历史课程教材教法新探》陈辉主编中国科学文化
出版社
12《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陈辉主编高等教
育出版社
13《历史教学设计》何成刚、夏辉辉、张汉林、彭禹
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权威解读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

权威解读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

权威解读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正式颁布。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较2003年版课程标准的一个重大变化,即是在课程目标上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发展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当下,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育界最热的词汇之一。

根据知网刊载文章统计,自2016年以来,知网刊载的有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文章达470多篇。

学人们根据自己的认识,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了种种解读。

但究竟该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理解历史学科诸素养内容?仍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本文试结合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重要要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

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775新编历史教学论(朱汉国)00775历史教育学《新编历史教学论》绪论一、历史教学论的课程目标历史教学论是一门研究中学历史教学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二、历史教学论的课程内容1、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这是本课程的重要内容;2、中学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3、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理论;4、中学历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5、中学历史教学评价;6、中学历史教师的职业发展。

三、怎样学好历史教学论1、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2、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3、总之,除了听教师授课、看各种教学杂志外,还应通过见习、社会调查等活动,深入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通过试讲,参加中学历史教学实习,逐步掌握历史教学的各种方法。

第一章历史课程论第一节历史课程的沿革一、什么是历史课程1、课程的定义: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课程的定义有三种观点:A:课程是知识: 这是一种产生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

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开始,这种观点对西方的课程产生了很大影响。

特点在于: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学习者的,并且基本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

B:课程是经验: 是在对前一观点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强调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称得上是课程。

其特点是: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的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C:课程是活动: 这是一种更新的观点,它认为课程作为知识、经验也有局限性。

其基本思想是: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

特点有: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完整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强调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要素的关系。

2、当前,我国学者对“课程”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A: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 B:课程是家乡的目标或计划;C:课程就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D: 课程是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13、当前课程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A: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B: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C:从单一强调教材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要素的整合; D: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E: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F: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

从整体上看,课程的重心由应该给予学生什么和教师教了些什么,转向更关注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

4、什么是历史课程:历史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历史课程是指历史学科和历史活动的总和,包括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活动等。

广义的历史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在总和。

具体说来,历史课程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按课程计划精选历史课程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作为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二、在中学设置历史课程的价值取向1、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2、基础教育历史课程的设置:初中阶段(7-9 年级)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史学的社会功能一般有:A:揭示规律的功能。

这是史学最高层次的社会功能。

B:借鉴经验的功能。

史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总结经验教训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后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趋利避害,择善而从。

C:服务的功能。

史学要为历史、军事、工业等博物馆的陈列,文物资料的搜集保护,为历史戏剧、历史电影的拍摄服务,为城市建设、工商业活动服务,甚至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军事战略的策划等方面提供历史依据,其智囊团的服务作用。

D:教育的功能。

史学的教育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力,具有世界意识,养成健全的人格,具备现代人的素养。

4、史学社会功能发挥的途径:A:着眼宏观,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用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来武装人们。

B:致力微观,着眼研究一人一事,为历史科学内容添砖加瓦。

C:注重史料普及,传播科学历史知识,丰富精神文化。

5、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A: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具有三个特点,即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普及性、非专业性,意义在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人类发展的近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B: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C:历史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选修课程。

D: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

强调历史课程的人文性是此次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

26、历史课程中的人文性:人文性就是对人及人类社会的关怀,强调个人以及与社会的和谐。

表现在:A:对人类社会的正确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意识。

B: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关怀和尊重生命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课程在这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历史主要是以人及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一切以人的存在为基础,必须以人为中心,这是尊重生命的出发点。

其次,历史课程中有大量关爱和尊重生命的素材值得我们去挖掘。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C:对不同意见和观念的尊重与包容。

三、我国历史课程设置的历史1、我国历史课程设置的历史: 我国的历史课程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夏商时期,便有了专门的教育场所痒、序,史官就是历史教师。

春秋时期,诸侯国都设有史官,各国有编年史书,这就是最早的历史教材。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历史教材编订者。

战国后,五经一直是学子必读的课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文帝设玄、儒、文、史,历史从经学中独立出来。

唐以后的科举考试中,历史课程占有相当的分量。

五代开始,我国出现了新的教育机构——书院。

《史记》、《汉书》、《后汉书》即三史被列为书院学生的必学课程。

清代学院规定学生需学史学,记日记。

2、历史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是从近代实行新的教育制度开始的。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在教育改革方面,开始废科举,设立新学堂,制定新学制。

1902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规定中小学设“史学”。

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建立起我国第一个近代化的新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开始,并正式将中外史学改为历史。

3、近代历史课程的设置:A:清末中学堂历史课程的设置。

1904 年《奏定中学堂章程》规定历史课程包括三门,即中国史、亚洲各国史和欧洲美洲史。

清末中学堂历史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点:1历史课程采用分科课程形式,设置中国史、亚洲各国史、东西洋各国史三门,突破了笼统设置中国史、外国史的课程模式;2没有设置历史选修课程,尤其是对于准备升入高等专门学堂的学生也没有设置程度比较高的历史选修课;3拿《奏定中学堂章程》所规定的历史课程与日本明治三十二年(1899 年) 《中学校令施行规定》中所规定的普通中学历史课程作比较,不难看出,无论是课程名称还是历史课程内容教材的编写原则和选材标准都模仿日本,这对于20世纪初中国学者自己编写中国历史教科书有直接影响;4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既有宣扬封建道德文化,鼓吹效忠君上,又具有振发国民之志气的教育功能,并贯穿于历史课程内容之中。

B:民国时期中学校历史课程的设置:民国(1912-1949)是我国近代为适应新式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而产生变革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在整个近代课程史占有重要地位,突出的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历史课程设置既有分科型历史又有综合性社会科,历史课程呈现“螺旋式”排列。

31南京临时政府中学校历史课程的设置: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将“学堂”改为学校,中学学制四年。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中学校历史课程的设置:1922 年学制改革,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壬戌学制”,确定了小学、初中、高中“六三三”学制,规定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均开设历史课,内容包括中国史和世界史。

初级中学的历史课程属社会科,高级中学的历史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这种历史课程结构是借鉴美国中学历史课程的结果。

3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于1947年再次修订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于1948年2月正式公布,新的历史课程在教学时数、课程内容以及课本体例方面,均有所改善。

总之,民国时期中学校的历史课程随时代的发展有增有减。

历史课程呈“螺旋式”排列,即历史教材的内容在各个教学阶段中重复出现,但其深度和广度则逐步加深和扩大。

这样螺旋式不仅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巩固,而且还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这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启迪。

同时,历史课程还效仿西方国家,注重历史与地理、公民等学科的整合。

4、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历史课程的设置:A:历史课程设置的第一次改革(1950 年) 1950 年,我国中学历史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借鉴旧中国中学历史课程的结构,先中后外,采取螺旋式上升、逐步加深的方法。

B:第二次改革(1953 年) 在课程设置上,从1953年秋天起,把历史课程原有的“先中后外”变成了“先外后中”,从多讲本国史少讲外国史,变成了中外历史各占一半。

这种历史课程的设置深深打上了苏联式的印记,是苏联历史课程结构的变种。

C:第三次改革 (1959 年) 为了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959 年,历史课程压缩每个年级的课程,高中只设置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门课程周学时3 课时改为2 课时。

另外,“打破王朝体系”厚今薄古,不恰当的删减历史教材。

历史教材开始大量引用语录。

D:第四次改革(1963 年) 1964年春,社会上又掀起了教育必须“彻底改革”的浪潮,新编中学历史教材尚未问世,就受到这股浪潮的冲击而夭折。

历史课程改革和试验变成了单纯的政治理论课程。

第四次历史课程是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关门闭户式”的盲目的改革和实验,发出了巨大代价。

E:第五次改革(1978 年) 1977 年,十年“文革”动乱结束教育部决定将十年制作为我国中小学的基本学制,于 1978 年制定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学制为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

F:由于各地教育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的程度不同,师资水平较差,加上我国还处在普及初中教育阶段,如果学生不到高中学习,就无法接受世界历史的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