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民性更好些

合集下载

国民素质亟需改善

国民素质亟需改善

国民素质亟需改善作者:方圆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3年第18期方圆近日,著名作家梁晓声发表声明关闭了他的博客。

“我曾对网络产生的正能量寄予很大期望,但现在出现的一些污言秽语和我的想象很不同,我在我的博客上发表了告别声明并关掉它。

”他说,“虽然我读了很多书,不断学习,但有些事还是想不明白。

我博客上纯正的散文怎么会招来谩骂,我也没有招惹他们,这样的博客不开了。

”友人曾分享给梁晓声一个国外关于某问题的讨论,他发现这些网上的交锋多是理性表达,“尊敬的某某先生,看到你的帖子我有不同的意见,并列出一二三进行辩论”,令这位作家困惑的是为什么国内一些人一定要用污言秽语来表达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插队加塞、大声喧哗、稍有摩擦便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梁晓声的“困惑”“地球人都知道了”,“我们喜欢中国人的‘阔绰’,却很讨厌中国人留下的垃圾”,不少国家都发出了针对中国旅游者的各种警告:“请自觉排队”、“请勿大声喧哗”、“请勿随地吐痰”……这实在让身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国人无地自容。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

”我们业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然而中国人“富”而不“贵”,社会精神文明不但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反而普遍出现了基本礼仪缺失、文明素质欠佳,甚至道德沦落等种种现象。

现实证明,物质的富足与社会的文明程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明人们粮仓充实、衣食饱暖后对社会精神文明、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然而现实也证明,人们并不能自发、自觉、普遍地注重礼节、崇尚道德……荣辱道德宣传得很好,效果欠佳;“禁烟令”也好长时间了,明令禁烟的场所依然“云雾缭绕”……好的政策措施何以得不到有效执行?笔者认为惩罚措施没有或不给力是关键所在。

纵观世界各国为提高国民素质,对不文明行为重典惩罚已很普遍。

乱扔杂物在美国不仅是一种不文明行为,而且还是犯罪行为;在英国随地乱扔垃圾或者故意破坏公共财物,都将当场受到重金处罚;而邻国日本对于乱倒垃圾者处罚最严厉的是处5年以下拘役、罚款折合人民币70万元以下。

崛起的中国应如何改变自己的国民性

崛起的中国应如何改变自己的国民性

崛起的中国应如何改变⾃⼰的国民性崛起的中国应如何改变⾃⼰的国民性110年前的戊戌维新运动和90年前的五四新⽂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的两次思想启蒙运动,这两次运动虽然前后相隔20年,却有⼀个共同的思想特征,那就是不遗余⼒地揭露和批判所谓的国民劣根性,嫌弃声势浩⼤的国民性改造思潮于此相吻,关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或⾏为⼀直就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关于改造国民性思潮星期的历史机制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讲,⼀部中国近代史就是⼀部对国民性进⾏检讨与改造的历史。

但作为⼀股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思想界产⽣过⼴泛⽽深远影响的⽂化思潮,则有其独特的发⽣轨迹和缘由。

关于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缘起,学界普遍关注到救亡图存的现实压⼒之于倡导者的影响。

郑云⼭在探讨⾟亥⾰命国民问题就讲到,精英分⼦在反思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各种运动、变法的失败后,最终将国家的积弱归因于国民素质的低下。

⼆、关于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终极关怀⽆论怎样解读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兴起的历史机构,⼀个事实是⽏庸置疑的,那就是它发⽣在内忧外患的历史情境中。

这样的历史环境意味着,作为改造对象的个体“国民”很难成为⼀个独⽴探讨的话题,它往往要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

由是,改造国民性思潮的终极追求究竟是“国民”本⾝还是国家或兼⽽有之等问题也就成了研究者探讨的话题。

⼤体⽽⾔,如果对改造国民性思潮作整体性处理,往往会得出旨在挽救民族国家的结论;若作阶段性划分,则对后⼀阶段即五四时期的国民性批判,⼀般会承认其追求个体完善与发展的价值趋向。

通过对国民性改造的逻辑进程的考察,⼀般会认为,该思潮是鸦⽚战争后中国⼈从不同的层⾯认识时代变迁和国运转折并思考救亡之道的结果。

⽐如周建超的《论⾟亥⾰命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就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在经历了器物层⾯、制度层⾯的实践后,改良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把救亡的着⼒点放在了⼈的改造上。

既然“改造国民性思潮产⽣的原动⼒是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那么,“救国”⽽⾮“⽴⼈”才是改造国民性思潮的逻辑起点。

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性教育?怎样提高公众对性健康的认识?

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性教育?怎样提高公众对性健康的认识?

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性教育?怎样提高公众对性健康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性的认识和态度也在不断地改变。

然而,如何正确地进行性教育和提高公众对性健康的认识,对于我们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更不可忽视。

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加强青少年的性教育和提高公众对性健康的认识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从家庭入手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

因此,加强家庭性教育,是保障青少年性健康的重要基础。

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平等对待和尊重孩子,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根据孩子的年龄进行相应的性教育,让孩子懂得保护自己,自觉避免危险行为,提高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

另外,家庭也应该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氛围中,建立良好的性观念。

二、从学校入手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进行性教育的场所。

学校应该把性教育纳入课程,组织课外讲座,增强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从事有益的性行为的自觉意识。

另外,学校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宣传防艾知识,教育学生谨慎选择性行为方式和对象,降低感染性病的风险。

三、从社区入手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青少年影响最广的场所。

社区应该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宣传性健康知识,增强公众对性健康的认识和重视。

同时,社区应该建立青少年良好的娱乐和文化活动场所,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娱乐方式,降低青少年参与不良性行为的风险。

四、从互联网入手互联网是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青少年进行性教育、获取性信息的主要渠道。

因此,互联网相关企业和机构应该对青少年展开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性观念,防范青少年因获取错误信息而走上不良的性行为道路。

总之,加强青少年性教育和提高公众对性健康的认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父母、学校、社区、互联网企业和机构等各方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采取有力措施,共同促进性健康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我们社会的繁荣稳定注入更多力量。

谈国民性作文400字左右

谈国民性作文400字左右

谈国民性作文400字左右
谈及国民性,那就得说咱们这民族,真叫一个自豪!咱们的文化,几千年历史,底蕴深厚得让人惊叹。

不管是种田的农民还是写字楼里的白领,大家都特别勤劳,像蜜蜂一样忙个不停。

咱这国民性啊,还特别包容。

咱们喜欢尝试新东西,外来的文化咱们也乐意接受,但咱自己的传统咱也从不丢。

过年时放鞭炮、贴春联,中秋节吃月饼、赏月,这些传统习俗,咱们都宝贝着呢。

再说说家国情怀吧,这可真不是盖的!咱们都觉得,个人的幸福跟国家的繁荣是紧密相关的。

国家要是有什么困难,咱们肯定第一个站出来帮忙。

毕竟,咱们都是这片土地的孩子,得为家里出点力啊!
总的来说,咱们这国民性就是自豪、包容、有家国情怀。

这些特点,让咱们这个民族在世界上都显得特别亮眼。

咱们得继续保持下去,让咱们的民族之光更加闪耀!。

中国人的国民性

中国人的国民性

中国人的国民性一中国向来称为老大帝国。

这老大二字有深意存焉,就是即老又大。

老字易知,大字就费解而难明了。

所谓老者第一义就是年老之老。

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

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样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

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

国家和人一样,总是贪生想活,与其聪明而早死,不如糊涂而长寿。

中国向来提倡敬老之道,老人有什么可敬呢?是敬他生理上一种成功,抵抗力之坚强;别人都死了,而他偏还活着。

这百年中,他的同辈早已逝世,或死于水,或死于火,或死于病,或死于匪,灾旱寒暑攻其外,喜怒忧乐侵其中,而他能保身养生,终是胜利者。

这是敬老之真义。

敬老的真谛,不在他德高望重,福气大,子孙多,倘使你遇到道旁一个老丐,看见他寒穷,无子孙,德不高望不重,遂不敬他,这不能算为真正敬老的一精一神。

所以敬老是敬他的寿考而已。

对于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中国有五千年连绵的历史,这五千年中多少国度相继兴亡,而他仍存在;这五千年中,他经过多少的旱灾水患,外敌的侵凌,兵匪的蹂一躏,还有更可怕的文明的病毒,假使在于神经较敏锐的异族,或者早已灭亡,而中国今日仍存在,这不能不使我们赞叹的。

这种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同时老字还有旁义。

就是“老气横秋”,“脸皮老”之老。

人越老,脸皮总是越厚。

中国这个国家,年龄总比人家大,脸皮也比人家厚。

年纪一大,也就倚老卖老,荣辱祸福都已置之度外,不甚为意。

张山来说得好:“少年人须有老成一人之识见,老成一人须有少年人之襟怀;”就是少年识见不如老辈,而老辈襟怀不如少年。

少年人志高气扬,鹏程万里,不如老马之伏枥就羁。

所以孔子是非常反对老年人之状况的。

一则曰“不知老之将至”,再则曰“老而不死是为贼”,三则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戒之在得是骂老人之贪财,容易患了晚年失节之过。

俗语说“鸨儿一爱一钞,姐儿一爱一俏”,就是孔子的意思。

姐儿是讲理想主义者,鸨儿是讲现实主义者。

关于国民性的思考

关于国民性的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大学生国民性之点滴思考提到“国民性”这个词,比较官方、正式的解释是指国民共有与反复出现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

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

它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最普遍的个性素质、心理特征等。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向每个人的性格与习惯一样也有优缺点,并对该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国民性”的定义、概念及内容,中外的不少学者、哲人、社会学家都大大小小做过不少研究。

美国的社会学家英克尔斯的《民族性格》中将其称之为民族国家的“众趋人格”。

从近代以来,当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艰难夹缝中求生时,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严复提出了“三民”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批判中国的国民性:“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梁启超的“新民说”更是系统论述了改革国民性的问题。

他们用自己的感悟与清醒想要唤醒国人,让中国真正找到生存富强不畏强敌的道路。

而且,尽管从今天来看,当时的挣扎与浮沉没有为中国带来直接效应,然而这些对国民性的思考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并为中国之后一系列的试图改良或是改革的运动注入了新的思想力量与理论基础。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对于国民性这个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词语,确实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中华民族的儿女。

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的生活追求、价值理念、理想基础、风俗习惯、生态文明、社区文化、交流沟通、教育公益……这些无不反映了中国的国民形象,而其中所映射出来的所谓中国人的性格,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国民性。

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整个社会中塑造出中国独特的氛围。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同时每个人对它的看法或许也不同,它随着历史的脚步,随着全球的步伐,变化,升华。

提高国民素质的建议

提高国民素质的建议

提高国民素质的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提高国民素质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大重要问题。

高素质的国民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而且更有可能走向世界舞台,展示自己的风采。

在此,我将阐述几个关键建议,旨在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大关键。

阅读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提倡学生和大众多读书籍,从各种类型的书籍中提取不同的经验和思考。

例如,历史书籍可以让我们了解国家文化的演变和各领域的发展历程;科学书籍则可以让我们了解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文学类书籍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不同情感和风景。

同时,我们也要尝试读英文书籍,学习外语的同时了解外国文化,不断扩大自己的全球视野。

强化技能学习技能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技能包括语言技能、技术技能、金融技能、建筑技能等等。

良好的技能能够使我们在职场和社会中更有竞争力。

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和大众的各项技能水平。

例如,在语言技能方面,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学习多种语言,强化英语教育;在技术技能方面,可以设置各种实践课程,设置技能赛事等等。

掌握一定的技能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适应社会和科技变革,更好地发挥主动的作用。

注重体育和健康教育体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体育能够提高学生和大众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同时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比赛精神。

健康教育则可以让人们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同时提高人们保健的意识和保健技能。

我们应该注重加强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和大众的身心素质,同时也能够降低医疗和养老方面的负担,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加强文化熏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国家素质的标志,因为文化是某一个社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影响国家形象的关键元素之一。

文化是一国生产力水平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水平的表现。

所以我们应该加强文化熏陶。

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各种文化活动的支持,如博物馆参观、文化展览、文化节等等,丰富公民文化生活。

中国国民性

中国国民性

A卷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期中试卷专业班级石油工程1509班姓名王志伟杨文凯蔡林峰学号 ********** ********** **********开课系室历史系考试日期 2015.12题号一二总分得分阅卷人解晓燕中国国民性审思石工1509:王志伟杨文凯蔡林峰摘要:国民性指国民共有与反复出现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

国民性是一国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因素。

中国民众在中国延续千年的文明中形成了很多优良传统与优秀的民族性格,但在这同时,中国民众也长期遭受统治者的压迫,长期处在一个严格的等级体制之中,尤其是儒家文化处于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儒家文化不断变质,最终在明清时期,儒家文化终于成为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中国人民也有了不少劣根性,这些劣根性有些从古代到近代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心中,甚至到现在这些劣根性仍然没有完全消除。

一、国民性概述中华文明的圣火,一脉相传,千年未绝,我们创造出了极为灿烂的文明,秦汉的明月山关,唐宋的歌舞升平,郑和的雄伟的舰队,无不显示出我们文明的强大自信。

我们能创造出这样辉煌的文明,说明我们的国民性格一定有非常先进的地方。

然而,由于中国在近代以来的积弱和贫穷,并且中国民众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压迫下,使得中国人在形成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在中国人性格中的劣根,并对于自身的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不安和困惑。

什么是“中国性格”?中国人共同的精神特质到底是什么?中国人的形象究竟如何?我们如何克服掉国民性中的那些劣根?这些问题在今天中国崛起,一个“新中国”开始吸引世界的关注之后,变得异常地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们希望对国民性的研究,能让世界对于中国人的新的形象有更多的了解,期望中国人的形象从过去的刻板的印象中脱离出来,也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大家或许记忆犹新:那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吸毒者李桂芳三岁的女儿李思怡被锁在家中活活饿死的事件。

李桂芳因在一家超市偷窃两瓶洗发水而被押送派出所,后被确认为吸毒人员而送往戒毒所强制戒毒。

其间,李桂芳多次向派出所及戒毒所提出自己三岁的女儿被独自锁在家中,竟无人理睬。

十七天后,小思怡尸体发出的腐臭味才让人们发现了这个三岁小生灵的惨死。

学者康晓光先生前往事发地调查此事,并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了对调查过程的感受。

他写道:在我去事发地调查时,为了提高效率,我找到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希望他能够帮助我联系有关机构。

这位朋友告诉我,李思怡事件影响很大、很恶劣,不用请示他就知道,领导不会同意他帮助我。

他还说,如果他今天帮助了我,明天他百分之百就要“下课”。

于是,我只好提出“最低要求”,请他给我带个路。

他说那也不行。

他不想为维护正义付出一丁点的代价。

康先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权威主义的政府应该更好些。

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不是没有保护李思怡的法律和制度,而是各级官员不能尽职尽责地把这些法律和制度落到实处。

因此,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权威主义政府更好些。

笔者以为,这一结论固然不错,但从这一现象中,我们似乎还应该得出另一个更深层次的结论,那就是“让我们的国民性更好些”。

康先生的那位朋友十分清楚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却不肯为维护正义付出哪怕一丁点儿的代价,类似的问题还不光出在官员身上,也相当普遍地体现在我们的国民身上。

比如,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被小偷偷了,当小偷被抓的时候,被偷者居然不敢当着小偷的面承认自己被偷;或者抓住小偷的公安人员需要被偷者到派出所作一个证明,得到的也往往是拒绝的答复。

在一辆长途汽车里,若发生暴徒抢劫、强*之类的事情,车中其他乘客默不作声是常见的情形。

倒不是说所有乘客都没有同情心,而是没有反抗****的胆量。

还有这样的事情:当公共汽车里有人丢了东西,行窃者已被发现就在车里,司机要将车子开到附近派出所以便公安抓捕,车里的多数乘客会因为耽误他们一点时间而群起反对。

前不久,笔者在由浙江义乌赴宁波的长途汽车里也亲身感受了一个类似的事件:随车的受雇服务人员违章在车里抽烟,烟灰被风刮到我的身上,将衬衣和裤子烧破了几个洞。

下车时,我要求对方赔偿,岂料对方身上一文不名,我遂要求该车司机赔偿,因为那位服务人员是受雇于他的,我在车里受到的损失,他也负有责任。

但司机以不是他肇的事为由拒绝赔偿,双方遂起争议。

这时,车里的乘客站出来,完全不顾事情的是非,纷纷指责我耽误了他们的时间。

我想,这时我如果以流氓暴徒的姿态出现,他们谁也不敢吭一声。

但当他们发现你是讲理的常人时,就对你毫不客气了。

这类不胜枚举的事例说明,“欺软怕硬”和“不肯为维护正义付出一丁点的代价”,并不是官员阶层特有的问题,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国民性问题。

以笔者的理解,所谓国民性,就是指一个民族的成员或一个国家的国民,在精神、心理、性格、品行等方面的若干共同特性。

在国民性上,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点,如勤劳、智慧、平和、灵敏、吃苦耐劳、遵守纪律等等;但无庸讳言,中华民族特别是汉民族,也有许多突出的毛病,胆小怕事、见义不为就是其中之一。

有的人,有怜悯之心,无为义之勇,逆来顺受,忍气吞声。

有的人,遇事肯吃亏,以吃亏求息事;遇人好退让,以退让求宁人,以息事宁人为最高准则。

有的人,在光天化日下需要见义勇为时,胆小如鼠,像缩头乌龟;而在阴暗的角落里捣鬼整人时,招数很多,如谋略大师。

笔者以为,这种劣根性有两个基本来源:一个来源是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模式,需要土地的主人守着这块地,而不是到处游动迁移。

“男耕女织”,“牛郎织女”,“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这便是古代几千年间中国人生活的典型图景。

守土者必然是爱好和平的,一切军事因素必然是防御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就连中国武术的主旨也不是进攻而在防身。

在这种情况下,中庸之道、以和为贵就成了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基本信条,善良平和、安分守己就成了中国人十分突出的性格特征。

这本来是一种优点,但优点的背面是缺点,安土重迁、安分守己必然消极保守、不思进取、不敢冒险,进而形成厌恶征战、重文轻武的风气,以致文质彬彬、弱不禁风的中国人比比皆是。

欧美骑士、日本武士莫不以征战为荣,以征战为乐,就怕战争不大,惟恐征程不远。

他们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充满对战争的讴歌和对勇武的赞颂。

而中国古代描写战争的诗词基本上都是诉说征战之苦,而非征战之乐。

打开唐诗宋词,这类作品比比皆是。

比如杜甫的《兵车行》是这样写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哪里有一点雄壮出征的气势,分明是哭哭啼啼、凄凄惨惨的告别。

岑参的一首七律则是这样写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首诗所反映的是中国人一种普遍的心态:这个仗不得不打,但实在是太苦了!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尚文而不尚武的结果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文官谙于世故,武将怯于疆场,百姓见义而不敢为。

另一个来源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是极为庞大的、专横的、高压性的,个人与之相比,太渺小、太卑微、太软弱、太微不足道了,这种极大与极小、极强与极弱、极端蛮横与极其无助的强烈对比,孕育了弱势的芸芸众生以求生自保为主旨的“阴性”哲学,诸如:“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识时务者为俊杰”;“好死不如赖活着”。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且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这种哲学的本质,一言以蔽之,就是警告人们不要做强者,不要冒头,而要卑微地生存。

在这种生存哲学熏陶下的民族,必然在性格中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劣根:轻则胆小怕事,软弱可欺,甘于压迫,逆来顺受;重则奴颜婢膝,奴性十足,内有媚骨,外显媚态。

那么,我们的同胞中有没有见义勇为、仗义执言、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汉呢?当然有,只可惜这类人物大多出现在小说中,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不得而知。

我们的同胞中有没有横刀立马、顶天立地、胆略超群、力挽狂澜的志士仁人呢?当然也有,比如荆柯、张巡、岳飞、文天祥、戚继光、谭嗣同、秋瑾、邹容、陈天华、彭德怀、吉鸿昌、张自忠、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等。

只可惜,这样的人为数太少,在我们的芸芸众生中属于稀有珍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这种明哲保身、见义不为的民族性格的直接后果是,强权与暴力可以在我们的社会上肆无忌惮、横行无阻。

数千年来,中国历朝历代,几乎无一不与外患相始终——陷没半壁、苟安一隅者有之;割地赔款、屈辱求和者有之;腼颜事敌、认贼作父者亦有之。

五百年前的大明王朝是何等的强盛,但数百人乃至几十人的小股倭寇就可以在我们的沿海地带烧杀抢掠,横行霸道,甚至长驱北上数千里,如入无人之境。

南明将领陈子龙痛心疾首地说:“今中国人民之众,土地之广,百倍于虏也。

然而有一人每饭不忘虏而忧之者耶?有一人腐心切齿而欲食之肉者耶?受其凭凌而不知为耻,供其杀戮而不以为恨,则虏何惮而不来也?”确如陈将军所言,日本这个“虏”就不惮而来,升堂入室,吞没了我们半壁江山。

侵华战争期间,常常是一个班或者一个排的日本兵控制一个县城好几年,没有多少人起来反抗。

至于几个日本兵看管上千名中国俘虏,也是常有的事,大家都乖乖的,谁也不反抗,及至鬼子架起机枪疯狂扫射,俘虏兵们方感不妙,但悔之晚矣。

进入二十一世纪,情况虽有好转,却未见根本改观。

一个小小的韩国女老板一声令下,我们一大片中国员工就跪下了,不跪的居然只有一个人。

在日本,有人视中国人为三等、四等国民,称中国人为支那人或中国猪,甚至脚踢中国孕妇,导致其流产街头;在俄罗斯,中国人屡屡被抢被杀,中国公司常常被洗劫一空;在法国,巴黎街头被歹徒抢劫最多的是中国人;在南非和南斯拉夫,中国人被打被杀被勒索成了常事;在印尼,华人和华裔更成了遭受排斥和烧杀抢掠的对象;在自己的领海或公海捕鱼的中国渔民,常常被国外军警逮捕或惨遭枪杀;中国南海海域的石油资源正在被外国公司疯狂采挖,严重缺油的我们却不敢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奋起斗争。

甚至还屡屡发生外国人跑到中国来殴打中国公民、猥亵中国妇女、勒令中国人下跪、钻胯裆等等怪事。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当巴黎的歹徒被问及何以专抢中国人时,其回答是:中国人常把现金带在身上,中国人被抢后一般来说,既不反抗也不报案。

这些歹徒们或许连中国的首都在哪儿都不清楚,但他们却知道中国人的弱点,并且尝到了欺负中国人的甜头。

人家之所以老是欺负你,是因为欺负你总是沾便宜,杀了白杀,烧了白烧,打了白打,抢了白抢。

一个人总要有点阳刚之气,一个民族更要有点阳刚之气。

在强权与暴力面前,不能总是像缩头乌龟一样没有出息。

近代中国陷于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悲惨境地,原因固然很多,但中国人性格的衰弱当为其中之一因。

“以和为贵”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这种哲学对于化解矛盾,息事宁人,塑造平和宽容的民族性格,乃至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都是有益的;但是倘若我们对这一哲学的信奉过了头,就失去了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的规律,只和而无争,断难维持长久。

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一个个横空出世的强大王朝,总是以一群英雄豪杰的强悍姿态开其端,而画上句号的,往往是一些弱不禁风的阴柔天子。

秦朝的一统天下,汉朝的勇猛出击,唐朝的鼎盛气象,明朝的光复汉治,清初的开拓疆土,无一不是积极进取的结果。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也同样能够证明这一点,如果没有伟大光荣的抗日战争,如果没有横刀立马的抗美援朝战争,如果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边疆的自卫反击战争,试想中国哪里会有今天的国际地位?西方人信奉实力,在近代以来西方人主宰的世界秩序中,一个没有力量的民族不但不会赢得尊重,反而会招致侵略和欺凌。

弱肉强食是动物的基本生存法则。

不管人们用怎样美妙的词藻描绘人类的文明历史,实际上弱肉强食也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法则之一,侵略战争就是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最高形态,这就使得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也散发着血腥的气味。

我们可以不喜欢这种血腥的法则,但我们却不得不去正视它、适应它。

环视全球列强,无论美国、俄国、德国、日本,无一不是强悍尚武之国。

古往今来的历史经验都说明,成就一件事情乃至振兴一个国家,仅有智慧是不够的。

*着智慧可以制定方案,而实现方案需要行动,行动无一例外地会遇到种种艰难险阻,没有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坚强意志,再好的方案也实现不了。

这就如同一个人的成才一样,既取决与智商,更有赖于情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