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评中常见的十大误区及避免方法

合集下载

解析绩效评估中常见的误区

解析绩效评估中常见的误区

解析绩效评估中常见的误区绩效评估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可以衡量员工的工作表现,为业务决策提供参考。

然而,尽管绩效评估已经被广泛应用,但人们在使用这个工具时经常会犯一些简单却显著的错误。

本文将解析绩效评估中常见的误区,明确正确的应用方法,使得它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误区一:单一指标评估许多公司依赖于单一指标来评估绩效,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误判。

例如,如果公司只关注销售业绩和销售量,忽略了客户服务和员工贡献,那么优秀的客户服务员或贡献突出的员工将受到负面影响。

因此,应该采用一个多元化的方法,将多个指标相结合来评估员工的表现。

正确的评估方法是根据工作性质和所处环境设计定制化的指标,这些指标应该覆盖全面的员工表现,包括工作成果、工作质量、团队合作、创新性等方面,最终形成一个综合的评估结果,以反映一个员工的全面表现。

误区二:缺乏标准化在评估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的方法会导致误判。

如果评审流程不够清晰、不够明确或者不够事实主义,员工可能会受到不公正的评估。

此外,基于主观的观点来评价绩效,也是这样的情况的一种表现。

正确的解决方法是建立标准化的评估过程。

这种标准化过程应该包括一个清晰的评估标准,一份明确的评估计划,以及一个客观的评估流程。

标准化过程可以通过流程重现性检查、对比检查和实验室准确性验证等方法来验证其有效性。

误区三:忽视员工的参与员工的参与是一个成功的评估过程的必要条件。

如果员工参与的程度很低,那么他们对于评估结果的接受度也会降低。

此外,员工的主观认知很可能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这会影响他们对于评估结果的认可。

正确的做法是让员工参与评估过程。

例如,可以建立反馈机制,让员工定期与上司交流,评估过程中准备员工评估报告,让员工自行评估自己的表现,等等。

这样可以使员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表现,并容易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评估结果。

误区四:没有及时调整绩效评估绩效评估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周期性的任务。

如果过程不连续,那么评估可能就过时了,不能反映出员工当前的表现水平。

企业绩效考核的常见误区及解决对策

企业绩效考核的常见误区及解决对策

企业绩效考核的常见误区及解决对策企业绩效考核是企业进行管理和运营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

本文将介绍这些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绩效考核。

一、误区一:只考核数量,忽视质量很多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只注重于考核员工完成的任务数量,忽视了任务的质量。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员工出现过度强调任务数量而忽视任务质量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解决对策:在进行员工绩效考核时,既要考虑任务的数量,也要重视任务的质量。

可以设置相关指标,考核员工在任务数量达标的同时,是否达到了任务要求的质量标准,并对任务质量拥有考核权重。

二、误区二:激励重金属而轻技术有些企业的薪酬管理方式是以员工职称、特长、工作年限等为主要考核依据。

这种做法将金钱方面的考核放在了技术能力之上,会导致员工过度强调职称等硬性标准而忽视技术的提升和创新。

解决对策:在考核员工的绩效时,应该更多考虑技术能力的提高与创新贡献。

正确的做法是将薪资与员工的工作内容紧密关联,充分考虑员工的工作技能、创新能力等因素。

三、误区三:过于关注某一维度忽视其他维度企业在设定考核指标时有时只关注某一维度,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维度,导致误判员工的绩效,同时也失去考核指标的全面性。

解决对策:在设置考核指标时,企业必须全面考虑员工的能力、精神面貌、团队协作等多维度,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员工的表现,更好地给出考核意见。

四、误区四:考核之后不跟踪问题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后,很多时候只停留在考核的过程,没有对考核结果进行跟踪。

这样做会使企业对员工产生轻视之感,也会导致员工对企业的失望和不满。

解决对策:企业在考核员工后,应该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进行追踪和反馈,查出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五、误区五:只重视长期绩效,忽视短期绩效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很多企业主要关注员工的长期绩效,而忽视了员工的短期绩效。

绩效管理的误区与改进

绩效管理的误区与改进

绩效管理的误区与改进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项管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却存在着对绩效管理的误解和误用,导致绩效管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绩效管理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绩效管理的误区1.绩效指标设置不合理:许多企业在设定绩效指标时,往往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没有考虑到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导致绩效指标无法真正反映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

2.绩效考核不公平、不公正:一些企业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着考核标准不明确、考核过程不透明、考核结果不公正等问题,导致员工对绩效考核结果产生质疑和不信任。

3.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一些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后,没有及时向员工反馈考核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也没有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支持,导致员工无法真正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4.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不匹配:一些企业在绩效管理中,过分强调业绩和奖励,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培育,导致绩效管理与企业文化相脱节,无法真正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

二、改进措施1.科学设置绩效指标:企业在设定绩效指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工作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绩效指标体系。

同时,应该注重指标的量化和管理性,确保指标能够真实反映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

2.建立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确保考核标准明确、考核过程透明、考核结果公正。

同时,应该加强对考核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考核人员具备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3.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向员工反馈考核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支持。

通过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员工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促进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4.注重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的融合:企业应该注重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的融合,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

通过绩效管理激励员工发扬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培育,促进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

企业绩效考核的常见误区及解决对策

企业绩效考核的常见误区及解决对策

企业绩效考核的常见误区及解决对策企业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员工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估,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和提高效率。

然而,许多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会出现一些误区,这可能会导致考核结果失真,影响企业的发展。

以下是企业绩效考核中常见的误区及解决对策:误区一:考核指标过于简单化有些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可能只考虑到一些简单的指标,例如销售额或完成任务的数量等。

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员工对考核缺乏认同感,从而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解决对策:绩效考核指标应该涵盖企业的各个方面,例如客户满意度、质量控制、员工流失率等方面。

通过多角度的绩效评估来反映员工的综合能力和价值,使员工和企业更加合理地建立起考核关系。

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中往往会使用量化指标进行评估,例如销售额、完成任务数等,这种指标往往是缺乏深度和长期的。

同时,对于一些比较困难或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的工作可能会被忽略,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员工错失一些重要的能力提高和对企业的贡献。

解决对策:除量化指标外,应该设计一些具有深度的考核指标,主要突出技能、经验、素质等方面。

同时,对于没有量化指标的工作,可以通过复杂度、难度、专业性等因素来衡量其绩效,以更全面地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

误区三:过度依赖具体事实而不关注员工整体能力有些企业的绩效考核可能会过度关注员工的工作事实,而没有考虑员工的综合能力,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员工对企业的价值和能力缺乏认同,从而不利于员工的长期职业发展。

解决对策:除了考虑员工的工作成果外,还应该考虑员工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等其他能力。

只有全面评估员工的各方面表现,才能更好地发现员工的潜力和价值。

误区四:过分依赖数据,忽视具体情况无论是量化指标还是非量化指标,在进行绩效考核时,都要考虑到具体情况和员工的实际表现,而有些企业可能过分依赖数据,而忽视了具体情况的变化。

解决对策: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应该根据员工的具体表现和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绩效考核中常见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绩效考核中常见的误区及应对策略

绩效考核中常见的误区及应对策略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评价,决定着个人的晋升、奖金以及职业发展方向。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绩效考核常常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导致考核结果的不准确性,甚至引发员工的不满和组织的内部矛盾。

本文将探讨绩效考核中常见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以定性评价为主的误区绩效考核中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过于重视定性评价,而忽视了定量指标的重要性。

许多企业往往过于强调员工的行为表现、态度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这种偏重主观因素的考核方法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的不客观。

而忽视了实际业绩的定量指标,无法真实地衡量员工的工作表现。

应对策略:1.建立明确的绩效指标体系,将定量指标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和有效。

定量指标包括销售额、工作数量、工作效率等,而定性评价可以考察员工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2.制定标准化的评分标准,避免主观评价的干扰。

为每个指标设定具体的评分标准,使评价过程更加公平、明确。

二、过于关注短期目标的误区在绩效考核中,很多企业往往过于关注短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忽视了员工的长期发展和潜力的评估。

这种短期目标的追求容易让员工只关注眼前的成绩,而不顾公司的长远发展和个人的职业规划。

应对策略:1.制定合理的绩效目标,既要考虑短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又要兼顾员工的长远发展。

将绩效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给予相应的权重,使员工在追求短期成绩的同时,也考虑到了个人的职业发展。

2.注重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培养,为员工提供成长机会和晋升通道,激励员工在长期发展上付出更多的努力。

三、忽视员工的自我评价的误区在绩效考核中,很多企业只关注主管对员工的评价,而忽视了员工对自己工作表现的自我评价。

这种单向评价容易让员工觉得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感,降低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可度。

应对策略:1.建立员工自我评价的机制,鼓励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做出客观评价。

可以通过定期的员工自评表,要求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工作质量、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价。

绩效考核的十大误区

绩效考核的十大误区

绩效考核的十大误区第一大困扰:绩效考评不考评绩效;绩效考核到底应该考核什么东西?我这里有一个案例讲给大家听听:景兴达电子公司是我的一个客户,半年前,决定实施绩效考评,并采用浮动工资制,浮动工资的多少依据绩效考评结果发放。

他们整个公司根据不同的岗位分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三大类。

三类人员分别使用三张不同的绩效考评表,每一张绩效考评表都包含三大方面的指标: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每月考评一次。

在第一次绩效考评的那几天,由于指标无法客观衡量,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打分,考评结果让人啼笑皆非。

在人力资源部的努力下,考评坚持了5个月,基本上是走形式,后来,公司决定取消绩效考评。

几个月的绩效考评最终草草收场,不欢而散,变成了一场风波而结束。

公司章总和人力资源部杨帆经理都在反思,知道考评有问题,但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考评指标上!设想一下,全公司这么多不同的岗位,仅仅使用三套考评指标来分别考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能行吗?以“管理人员”为例,试问大家,什么叫“管理人员”?公司的老总是不是管理人员?一个部门主管算不算管理人员?事实上,每一位管理人员,其工作职责不同,工作任务也是不一样的。

既然他们干的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够拿同样的指标来套呢?另外,“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这些并不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为什么要拿来考评呢?这样考评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工作和考评两层皮”,设想一下,如果要做的事情不考评,员工干嘛还要认真做呢?并且,考评的内容,根本就不是员工们正在做和要做的事情,这样的考评还有什么意义呢?也就是说,上面案例讲到的所谓的绩效考评,根本就没有考评绩效。

这样的情况在很多企业都存在,只是体现的方式不同而已。

例如:有的企业实施的所谓的绩效考评,全公司所有的人统统使用一张考评表,考评项目当然都是一样的“德、勤、能、绩”四大方面。

为什么在绩效考评中考评这些东西?绩效考评就应该考评绩效,干嘛非要把“德、勤、能”也搅在里面?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德、勤、能”、“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不重要,它们很重要。

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问题一:评估标准不明确1.绩效考核中的评估标准通常比较模糊,不明确地适用于不同的岗位和个人。

2.缺乏具体的指标和量化的数据来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

对策一:制定明确的评估标准1.在绩效考核系统中明确不同岗位的评估标准,以便员工清楚了解如何被评估。

2.确定可量化的指标,如工作完成质量、工作效率、团队合作能力等,以更客观地评估员工绩效。

对策二:建立双向沟通机制1.员工和上级应定期进行绩效目标的对话,明确目标和期望,以便员工了解如何达到预期绩效。

2.建立一对一反馈机制,供员工提供意见和建议,以改进绩效考核标准的有效性。

问题二:反馈不及时1.绩效考核反馈通常会在年底或季度末进行,导致员工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得到及时的评估和改进机会。

2.反馈频率低,使员工难以了解自己的绩效表现,并及时调整工作。

对策一:建立实时反馈机制1.实时记录员工绩效数据,如每月评估、每周工作总结等,及时向员工反馈,使员工能够了解自己的绩效表现。

2.鼓励员工和上级之间进行定期的反馈,以便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并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对策二:定期绩效评估会议1.定期召开绩效评估会议,员工与上级共同讨论绩效结果,探讨改进和提升的方法。

2.在会议上,上级应当给予员工积极的反馈,并制定改进计划,以便员工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

问题三:评估结果不公平1.绩效考核结果被认为是不公平的,员工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可能因为主管的偏好或其他非客观的因素。

2.绩效考核结果对于员工升职、奖金和其他奖励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公平的评估将导致员工的不满和士气下降。

对策一: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1.建立一个独立的评估机构,负责评估员工的绩效,并确保评估过程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该评估机构应由多个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对策二:培训评估人员1.为评估人员提供培训,使其能够准确评估员工的绩效,避免主观因素的介入。

2.培训内容可包括评估标准的解读、评估方法的应用等,以提高评估人员的专业水平。

绩效评价误区及规避措施

绩效评价误区及规避措施

评价者误区及避免方法评价者误区是评价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特指在评价过程中,由于评价者的主观原因而导致的各类常见的误差。

为避免评价者误区的发生,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评价者误区。

一、常见的九种评价者误区类型1、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具体是指由于个别特性评价而影响整体印象的倾向。

例如,某位管理者对下属的某一绩效要素(如“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价较高,导致其对此职员其他所有绩效要素的评价也较高。

同时,职员一般会对那些对下属和颜悦色、比较客气的上级有好感。

这样的上级工作能力也许不强,但职员往往倾向于对该上级的其他方面给予较高的评价。

晕轮效应对于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十分有害。

2、逻辑误差逻辑误差指的是评价者在对某些有逻辑关系的评价要素进行评价时,使用简单的推理而造成的误差。

在绩效评价中产生逻辑误差的原因是由于两个评价要素之间的高相关性。

例如,很多人认为“社交能力与谈判能力之间有很密切的逻辑关系”,于是,他们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往往会依据“既然社交能力强,谈判能力当然也强”而对某职员做出这样的评价。

晕轮误差与逻辑误差的本质区别在于:晕轮效应只在同一个人的各个特点之间发生作用,在绩效评价中是在对同一个人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时出现的;而逻辑误差与评价对象的个人因素无关,它是由于评价者认为评价要素之间存在一致的逻辑关系而产生的。

3、宽大化倾向宽大化倾向是最常见的评价误区行为。

受这种行为倾向的影响,评价者对评价对象所作的评价往往高于其实际成绩。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评价者为了保护下属,避免留下不良绩效的书面记录,不愿意严格地评价部下;(2)评价者希望本部门职员的成绩优于其他部门职员的成绩;(3)评价者对评价工作缺乏自信心,尽量避免引起评价争议;(4)评价要素的评价标准不明确;(5)评价者想要鼓励工作表现有所提高的职员。

在宽大化倾向的影响下,绩效评价的结果会产生极大的偏差。

具体而言,对绩效出色的职员来说,他们会对评价的结果产生强烈不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绩效考评中常见的十大误区及避免方法作者:佚名 2004-2-5 来源:中审网误区1---像我什么叫像我呢?比方说,我们在招聘中可能见过,有的经理读着这个人的简历睛一亮。

为什么呢?发现跟我是一个学校毕业的,跟我有相关的地方,或者好像跟我父母是一个单位的。

其实跟你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你脑子里在想:像我。

这里还包括前面的案例,如果发现你的员工跟你有哪些共同点,都不爱做家务事,都爱上网聊天,都爱打篮球,都爱游泳等等,这个员工极有可能被你给予很高的评价。

因为他像你。

在某种程度这是东方人的特点,因为"我"字写出来是什么,是一个圈子。

在西方人眼里我就是我,我就是自己这一个圈子,我的儿子、女儿、父亲、朋友都是我圈子外头的人。

我们东方人的心里并不一样,这个圈子非常大。

里头包括什么呢?我的儿女、父母、朋友,还包括那些跟我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哪怕我们只是都爱吃辣椒,这也是相关的,因为像我,全都被包括在我这个圈子里头了。

为什么有人一个人升官,把什么七大姑八大姨全都拉进去,都要做高官?其实很多是,你说天性也好,那是不能去除的,因为像我的人我自然而然就要偏向他们。

在绩效考核中,给员工打分时,那些不像你的人就比较的不幸,可能让你用比较客观的方法去考评了。

而这个像你的人,你就会偏向于他,给他打很高的分数。

这是考评中一个很大的误区。

怎样避免呢?要在考核时越像你的人,你越要加以注意,用关键事件法记录。

记录这个员工真实的情况,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

像你的人,你越要刻意的严格一点。

这个误区在面试中也存在,在考评中、在提拔人才中都是存在的。

误区2--晕轮效应什么叫晕轮效应?举一个面试中经常遇见的例子:一个女孩应聘总经理秘书,她穿了一身特别得体的套装,化着淡妆,微笑也适度,握手也那么合适。

从一见面,对她就有一个感觉,具备专业的总经理秘书形象,这个亮点太亮了,就慢慢晕染,变成了一个光环,把她背后那些事实都给掩盖了。

比如说,她应聘总经理秘书,但是她英语不太好,她的打字也不太快,计算机技巧也没有别人那么熟练。

这一系列的事实都掩盖在这个光晕的后面了,这就叫晕轮效应。

绩效考评中,如果这个员工在考评期内有什么非常显著的缺点,比如说,一个月就迟到了三回,结果都让老板抓住了,你的老板会一想起你,就老记着你迟到三回。

这个缺点太亮了,太突出,它就成了一个光晕,把你那些好事儿,经常加班加点工作,还开发了许多新客户,还有很多的创新等,都会被连续迟到这个晕环给罩住,经理的打分就偏了。

这就叫晕轮效应。

反过来如果你有什么优点太亮的话,也容易把你背后那些缺点罩住,经理给你的评分就会相应的提高。

这也是晕轮效应。

怎么避免晕轮效应呢?其实误区跟误差还不一样。

误差是有可能去掉的,或者减到最低。

误区往往没有办法根除,只能在考评期间对这些误区,不断复习,脑子里不断灌输,多加以注意。

比如,人天生都有晕轮效应,在考评这个员工的时候,更要注意,拿出他的工作日志和关键事件,用事实来说话,哪件事儿做得好,哪件事儿做得不好,而不能让某种比较独特的光亮来湮灭他所做的事情,采用关键事件法有效的走出这个误区。

误区3--政治压力什么叫政治压力呢?一个部门里,有上司派过来的亲戚,或者为了维护住这个客户,照顾客户的亲戚在公司里工作。

这些情况,每个公司都不可避免,给公司造成一种压力这就叫政治压力。

这种情况下,给他们打考评,你自己的感觉会下不了手。

明明知道他的绩效不好,但不敢打低分,如果给他评一分,评完后老板第二天就会找来,第二天客户也找你,想不想要这单子了?这就是明显的政治压力。

作为公司的员工,又不得不让他们参加公司的绩效考评,这时候你怎么办?有一高招是:对他们千万不要采用人跟人比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排行法;第二种方法是平行比较法;第三种是硬性分布,你只要一用这三种方法,雇员跟雇员比,十有八九他是排在老末的或者是倒数第几名,这样人跟人一比,你的客户关系可能就丢了,你的老板可能就生气了,因为,通常这种照顾进来的人,他不具备绩效特别优秀的能力。

这时候你怎么办呢?应当采用自己跟自己的短期目标比。

采用目标管理,给其设定短期目标。

比如说,3个月之内要完成什么任务,或者一个月一评完成什么任务,不同别人比,也不给他排名,而是说,达到了他自己制定的目标,就算达标,就是3分。

在这个考评期内超过了他自己的目标,他就得4分、5分,他该拿多少奖金、涨多少工资,公司就按照这个比例给他。

这样做,不拿他跟别人比,一跟别人比,别的员工看,明摆着他不如我,为什么他靠前?为什么给他打那么高的分?他跟他自己目标比,他会说,我今年做的不错,我明年更努力地做得好一些。

如果,他今年做得实在不行呢?也不会觉得太丢脸。

因为,他没有参加排名。

所以,一旦你的部门有这种政治压力,一定要个别情况个别对待。

每个公司这种政治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人力资源部的人,或者作为部门经理,不要抱怨,要想办法用其它正式或非正式的途径,告诉所有的员工,这种政治压力是难免的。

所以,不用把它当成特别忍不下去的事情,而用一颗平常心看待这个人就可以了,因为我们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去除这种政治压力的。

误区4--宽厚性误差与严厉性误差在考评的过程中,有一个部门,这个经理手底下的人怎么都得了4分,都表现这么好啊?怎么又有一个部门经理手底下的人都得2分啊,2.5,2.8怎么全不达标啊?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经理不一样。

都得4分的是什么误区呀,手松,又叫心太软,换个专业点的名词叫宽厚性误差。

手紧的,又叫心太硬,专业名词叫严厉性误差。

出现这种宽厚性误差的原因是:为了激励员工。

我今年给你好,你快马加鞭,你明年一定要更好,这确实是常见的。

表现自我。

为了显示我的管理好,你看我这个部门的成绩全都上去了。

绩效奖金。

如果你的那个考核跟奖金、涨工资挂钩,是为了让你部门那些小兄弟们多分点奖金。

调离岗位。

还有一个因素可能你没有预料到,但也是经常发生的。

如果经理刻意给这个表现平平的员工,明明是3分,却给他提到5分,极有一种可能,经理并不想留住他。

因为,如果这个员工考评分数很高的话,他会被升职,或者是换到别的部门,或者是换到更重要的职位上。

所以,员工一定会想到经理给我分数这么高,也有可能是要哄我走吧?他在用更体面的方式让我离开这个岗位。

所以,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经理给这个员工打分偏高。

想想前面学习的那八种方法,我们用什么方法避免这种宽厚性的误差呢?强制分布法。

拿着考核的结果向他说明,据统计、据心理学家分析,在一个正常的部门里,员工的绩效是按一个正态的曲线分布,优秀的,也就占5%到10%。

这里会有一大半的员工只是表现平平,达标了就是3分,会占一半左右,甚至还多。

不管你这个部门的绩效,多么突出、多么优秀,在排行里仍然会有一部分人,约5%到10%的人不达标。

你的部门员工都得4分、都得5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你回去重新把这个目标量化一下,重新跟这个员工反馈一下,请你再用正态的曲线分布,分布一下你部门的员工,即使真的全是非常优秀的话,也请你用正态曲线找出那个最优秀的和最不优秀的,这就避免了宽厚性的误差。

通过强求经理用正态曲线的分布,以便公司更好地掌握,给谁涨工资,给谁晋升,给谁发奖金。

严厉性误差产生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负激励。

当经理说员工干得不好时,员工会说,是我干得不好,来年我一定要再努力,一定要加油、一定要努力。

所以,经理们觉得员工因为分数降低了,会受到激励,他明年一定会干得更好。

要因为这些原因,这个分数就下来了,怎么处理呢?对待严厉性的误差也按照正态曲线分布去做。

【忠告】当一个部门人数特别少的时候,正态曲线不适用。

误区5--相比错误这种情况太容易出现了。

比方说,这部门里有10个人,都谁在部门里呀?雷锋在呢?还是说焦裕禄在呢?如果是这样,你们部门的这个人就太光彩了。

是不是这样?他表现的特别好、特别优秀,那经理考评分数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有人都比他,这么一个标杆立在这儿,所有人的分数都下降了,因为剩下这些人都比不上他那么光彩。

这个就是典型的相比错误。

是因为你这个部门有个太好的标竿,而影响了所有其他人的成绩。

有可能在你部门里考评分很低的员工,在别的部门里是最好的。

不要因为部门里有个最好、最光彩的人,而扼杀了其他所有的人。

怎么避免这个误区?用目标管理的方法,通过是否达到自己这一年的目标,来考核你是好还是差。

总而言之,尽量不要采用人跟人比的绩效考评方法,而要尽量采用人跟目标比。

误区6--盲点【案例】杨经理想招一个秘书,在招聘时,面试了十几个女孩子,发现对一个女孩子特别满意,但她有一点缺点,就是稍微有点粗心,你让她打字、写个报告,她经常会打错一个字母或缺半个括号,就这一点缺点,其它方面都特别满意。

杨经理一想,哎,我自己也有个缺点就是比较粗心,马马虎虎的,大大咧咧的,我自己都有这个缺点,人谁能没缺点呢,就聘用她吧。

事实证明,她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给杨经理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因为她粗心,报告不能及时上交,有很多错误要改,做统计数字不准确。

她还负责工商保险、养老保险、养老金的统计,错一个数对员工都是1 00%的损失。

事实证明,杨经理的粗心并没有致命,因为她是一个人力资源部的经理,而人力资源部的秘书粗心呢,就变成了一个致命的缺点。

看出来的缺点却把它淡化,这个误区就叫"盲点"误区。

第六个误区,叫盲点。

意思是什么呢?是我有这个缺点,如果我的员工也有同样的缺点我就会把这个缺点淡化,甚至忽视。

在招聘中是这样,在绩效考评中也会这样。

比如,恰巧你的部门里有一个员工,他的那些技能欠缺的地方跟你是一模一样的,你粗心,他也粗心,你不守时,他也不守时,如果你们俩缺点是一样的话,那个员工可能比较幸运,因为你不会看重他那个缺点,这就叫盲点。

换过来讲,对其他员工也就不公平了,所以盲点误区有很大的危害。

有没有办法避免?要克服这个盲点,不论在招聘中,还是在绩效考评中,首先做职位分析,看看这个职位中哪几项指标是最重要的,而不要跟自己比。

例如秘书岗位,分析后有那么三五项指标:第一项,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看他心细不细;第二项,是不是服从领导指挥。

第三项,能否跟别人和谐相处,有没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技巧怎样等等。

每个职位有不同的要求,要用职位去衡量人,而不用人比人。

这是克服盲点的一个关键。

误区7 --近期行为偏见在离考评期越近的时候,部门经理对员工所干的事儿记得越清楚。

正常人也是这样,离我们最近的事儿我们记得最清楚,不管这个员工近期干了什么好事儿,还是不好的事儿,都记得特别清楚,这种误区叫"近期行为偏见"。

如果是个特别老练的员工,离考评期越近的时候,他在经理面前出现的频率越多。

在走廊上看到他,在食堂里看到他,而且还经常推门去汇报工作?这时候当经理要警惕一些,这个员工有可能是在表现自己,因为他知道,离考评期越近,他近期的表现经理记得越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