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复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复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下《小石潭记》复习题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一、重点文常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
与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合称为“韩柳”。
二、句读停顿(1)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2)其岸势/犬牙差互(3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水声/ 如鸣佩环/心乐之三、重点字词(一)一词多义(1)环:如鸣佩环(玉饰)四面竹树环合(环绕)(2)清:水尤清洌(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3)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知其源(可以,能)(4)而: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隶而从者(连词,表顺接)(5)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犬牙差互(交错)(二)词性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户(名作状,向西)(2)犬牙..差互(名作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伐竹取.道取:(开辟)(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3)日光下澈.澈:(穿透)(4)影布.石上布:(映)(5)俶尔..远逝俶尔:(忽然)(6)心乐.之乐:(以……为乐)(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8)以.其境过清以:(因为)(9)不可久居.居:(停留)(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 使……凄凉) 悄怆:(凄凉)四、重点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让人感到心神悲伤,寒气透骨,使人感到凄凉幽深。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来来往往,轻快迅疾。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五、内容理解及主要写法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石潭记》中写水声富有铿锵音乐之美的比喻句是:如鸣珮环。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小石潭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柳宗元D. 王维2. 《小石潭记》中描述的石潭位于哪个地区?A. 江南B. 塞北C. 岭南D. 蜀地3. 根据《小石潭记》,作者在石潭中发现了哪些自然景观?A. 瀑布和深潭B. 古树和怪石C. 清泉和小鱼D. 以上都是二、填空题4.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描述的是_________的景象。
5. 文中提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些描写体现了石潭周围的_________。
三、简答题6. 请简述《小石潭记》中作者对石潭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四、翻译题7. 将下列句子从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五、论述题8. 论述《小石潭记》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六、阅读理解题9. 阅读《小石潭记》全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七、作文题10. 以“我眼中的小石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描述你想象中的小石潭景象,并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答案:1. C2. D3. D4. 清澈见底,鱼儿自由游动5. 植被茂密,生机勃勃6. 作者对石潭环境的感受是既惊奇又愉悦,体验是宁静与和谐。
7. 向西南方向望去,石潭的轮廓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时隐时现。
8. 作者在《小石潭记》中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9. 作者在文中从对石潭的好奇和欣赏,到对自然美景的陶醉,再到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情感经历了由外向内的转变。
10. 作文题答案略。
[注:以上内容为虚构,仅作为示例。
]。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佁.然(yǐ)隶.而从者(lì)B.珮.环(pèi) 寂寥.无人(liáo)C.清冽.(liè) 往来翕.忽(xī)D.日光下澈.(chè) 参差.披拂(chā)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皆若.空游无所依若:是。
B.不可知其.源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潭西南望过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者高兴愉悦的心情。
5.仿照示例,赏析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复习题及答案

八下集备《小石潭记》复习题一、完成下列填空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是属于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本文是他中的第四篇。
③.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的气氛。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写出词语:篁.()竹佩.()环.()佁.()然俶.()尔参.()差.()翕.()忽斗.()折悄.()怆.()差.()互.寂寥.()凛 liâ()翠 màn()连 zhuì()清 châ()三、结合语境,解释词语: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②、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③、皆若空游无所依.空:()④、伐竹取道。
伐:()⑤、水尤清冽。
尤:()⑥、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许:()⑦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⑧其岸势犬牙..差互。
()⑨四面竹树环.合。
()⑩寂寥..无人。
()○11悄怆12以.其境过清。
()..幽邃。
()○13不可久居.。
()④参差○..披拂。
()⑤佁然..。
()..远逝,往来翕忽..不动。
()⑥俶尔四、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 .按原文填空。
1.“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____________”埋下伏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精选题含答案

4. 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 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乐、悲(由乐到悲)。 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 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4. 乙文论道,重在议论,观点鲜明。甲 文记游,侧重描写、抒情,请从表达方式 的角度,谈谈甲文这方面的特点。(4分 )
甲文运用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 写了小石潭的石、水以及周围的景物, 流露了“下见小潭”之“乐”、赏鱼之 乐以及看到小潭“四面竹树环合”的 “凄清”“悄怆”之情,正是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 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解释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往来翕忽( 轻快迅疾的样子)
(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3)悄怆幽邃(
凄凉
)
(4)隶而从者(
跟随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树技 和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 齐,随风飘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五、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 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通用5篇)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通用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练习题了,借助练习题可以对一个人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一份好的练习题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答案篇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注音:篁(huáng) 佩(pèi) 洌(liè) 坻( chí )屿( yǔ )佁(yǐ) 翕( xī ) 邃( suì)寥( liáo ) 俶( chù ) 怆( chuàng ) 嵁(kān)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下见小潭看见⑵隔篁竹竹林⑶如鸣佩环好像⑷心乐之以……为乐⑸水尤清洌格外清澈⑹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动词而,表承接,不译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翠蔓:翠绿的茎蔓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⑻参差披拂高低不平⑼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大概左右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向下映⑾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⑿俶尔远逝忽然⒀似与游者相乐嬉戏,逗乐⒁潭西南而望向西南⒂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使……寒悄怆:忧伤的样子幽:幽静邃:深远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凄清,冷清停留副词,就代词,指小石潭的景物连词,表顺承,不译离开⒅隶而从者随从跟随三、填空:1、《小石潭记》选自_《全唐文》,作者_柳宗元_,字__子厚__,唐代__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山水游记,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小石潭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小石潭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识点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知识点,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
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3、潭上有什么景物?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
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
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
小石潭记学习复习计划练习题及答案.docx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一】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⑵俶尔远逝⑴潭中鱼可百许头2、说明句中加横线词的词类现象。
⑴皆若空游无所依空:⑵斗折蛇行斗:蛇:⑶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⑷凄神寒骨凄:寒: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⑵“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上文哪句话相呼应:⑶描写潭中鱼静态的一句是:。
写其动态的一句是: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山水游记的一大特点。
想一想,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5、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阅读训练二】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⑴水尤清冽⑵往来翕忽2、下列句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⑴伐竹取道⑵齐师伐我B、⑴乃记之而去⑵停数日,辞去C⑴不可知其源⑵其真无马邪D⑴以其境过清⑵属予作文以记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简要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拓展比较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注释〕①梁攦(l ì):屋的正梁。
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
③箭:小竹子。
④疏数(c ù):疏密。
⑤中州:中原。
⑥更:经历。
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 /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 、乃悟前狼假寐 C 、乃不知有汉 D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1)以其境过清(2)卷石底以出
环:(1)如鸣佩环(2)四面竹树环合
为:(1)全石以为底(2)为坻,为屿
二、根据要求做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下见小潭
(3)皆若空游无所依(4)日光下澈
(5)斗折蛇行(6)其岸势犬牙差互
(7)心乐之 (8)似与游者相乐
(9)凄神寒骨(10)近岸
4、一词多义
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隶而从者
清:(1)水尤清冽(2)以其境过清
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2)不可久居
一、重点词语理解
1、词语注解
(1)如鸣佩环:(2)斗折蛇行:
(3)清冽:(4)差乎:
(5)翠蔓:(6)悄怆幽邃:
(7) 悄怆:(8)无所依:
(9)篁竹:(10)水尤清冽:
( 11)坻:(12)屿(13)堪:
(14)翕忽(15)可百许头(16)怡然
2、古今异义词
乃记之而去(古义:今义:)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今义:)
9、“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这个说法有根据吗?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石潭记》是作者被贬到永州时所作的,文中寄托了他忧伤、凄苦的心情,请摘出文中暗示他当时心境的语句。
11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2、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一、(1)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3)清冽:清凉。(4)差乎:参差不齐。(5)翠蔓:翠绿的藤蔓。(6)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7) 悄怆:忧伤的样子。(8)无所依:没有什么停靠。(9)竹林(10)格外(11) 水中高地
7本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 没有一个字写到,却又无处不在写。(5分)
8、本文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如本段对潭水的描写,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你就此做些品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5、影布石上,佁然不动6、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7、游鱼日光影子水水8、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从阳光、游鱼、鱼影角度写水的澄清。
9、“斗折蛇行”是指溪说的;下文“其岸势犬牙差互”是指溪岸说的,这就是“明灭可见”指的是一条小溪的根据。
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1、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 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第一课件网系列资料第一课件网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12)小岛(13)不平的岩石(14)轻快敏捷的样子(15)大约(16)呆呆的样子.
2、古今异义词
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2)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1、妙用比喻写水声的句子。
2、巧用动词写潭石。
3、运用排比写石底
4、精用短句写环境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本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
6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4、跟随作者游历了小石潭后,你对此地的整体感觉如何,能具体谈谈吗?
15、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 ,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转折。而 这一转折却造就了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他的永州奇文也为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由此,你感悟到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清:
(1)形容词,“清澈”(2)形容词,“清静,冷清”
可:
(1)副词,“大约”(2)动词,“能够,可以”
差:
(1)形容词,“长短不一”(2)动词,“因为”
以:
(1)连词,“因为”(2)相当于“而 “
环:
(1)名词,“玉环”( 2)动词,“环绕”
为:四、(1)如鸣佩环(2)卷石底以出(3)为坻,为屿,为嵁,为岩(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6)名词作状语,“像犬牙一样”
(7)形容词作动词,“喜欢”
(8)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
(9)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使……寒冷
(10)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4、一词多义
从:
(1)介词,“由,从”(2)动词,“跟随,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