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中国民俗

合集下载

民俗第一讲

民俗第一讲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化、科学成就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历史文化的民族,它创造的科技文化在世界上持续领先了近2000年(公元前500-明代)一、中国历史发展顺序:中国历史百万年,元谋猿人首开端。

蓝田、北京人继后,双腿直立大地走。

大荔、丁村、马坝人,早期智人举世闻。

(与同时代的尼安德特人的比较)柳江、资阳、山顶洞,晚期智人最著名。

河姆渡、半坡村、母系氏族财产均。

(原始公有制度)龙山、良渚、大汶口,男子掌权生私有。

(解释原因:性文化崇拜现象与私有的产生。

社会稳定的结果)考古史实须珍重,传说历史不可轻。

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类;(中华文明的开始,5000年文明的开始)伏義画卦燧人火,神农教稼创医药;炎帝、黄帝大联手,中华民族为先祖;唐尧虞舜夏禹传,原始禅让至此完。

夏商之后是西周,战国之前是春秋。

(东周——春秋、战国)可以拍很好看的电影秦朝西汉与东汉,新莽夹在两汉间。

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鼎盛达高潮。

五代十国多战争(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后接北宋与南宋。

北方西夏辽和金,建立元朝蒙古人。

朱明(1504,郑和下西洋)之后是大清,中华民国革其命。

无产阶级掌权舵,建立人民共和国。

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技成就方面常识介绍:文字:传说:仓颉造字。

半坡遗址的刻划符号是中国汉字最早的萌芽。

阴代的甲骨文是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文字(刚发掘出来时候,中国认识甲骨文的人:冯友兰和郭默若)中国文字发展的历史顺序:结绳——刻划符号——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文学:《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君子坦荡荡,小人才戚戚;孔子:发乎情,止乎于礼仪)屈原创造“楚辞体”——《离骚》汉代最著名的文学体裁——赋和乐府《洛神赋》(《大明宫词》所用的方式是莎士比亚的华丽的表达语句,实际中国古以有之,如果说中国文学中没有如此的表达,就太无知太无知了)唐代最有名的是“今体诗”(格律诗)和传奇(小说)——昆仑奴(古代的黑奴)加图宋:词(辛弃疾:豪放派和苏轼:婉约派——京口北固亭怀古水调歌头放两首音乐,进行比较)元代:散曲和元杂剧——剧本。

第一讲 民俗概述

第一讲 民俗概述

?
民俗的内容
民俗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体现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 面。传统民俗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有: • 穿着打扮习惯,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游习 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礼俗,姓名、称 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 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 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继承习俗等。
7
中外民俗的不同特点
丰富多样的民族性
中国
鲜明的地域性 源远流长的延续性 宗教性:宗教色彩浓厚,有很强的仪 式性。
外国
娱乐性:政教分离,宗教主宰人们的世俗 生活,少伦理道德的负载,娱乐色彩强 烈。 8
丰富多样的民族性: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民 俗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具体说来: • 汉族民俗带有浓厚的农业社会的特征,节气、节俗大 都与农业生产、天象、物象的变化有对应关系; • 凸显教化功能、注重功利的实用性也是汉民族民俗的 一大特点,每一种民俗活动都是为争取生存、谋求发 达兴旺和祈盼吉祥如意而进行的努力。如衣冠之治的 传统、民间信仰实用至上、节日背负浓重的伦理内涵, 少世俗的欢乐等。 少数民族的民俗具有娱乐性、原始性和神秘性等特 点,是真正的大地之子。
• 规范功能 ,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 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在法律、纪律、道德和 民俗四大社会规范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 最广的深层行为规范。
• 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 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以成员保持向心力 与凝聚力。这种维系功能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
• 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 偿等方式,使人类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 能。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定亲及娶亲 过去,黑彝以牛马金帛为聘;白彝以酒、布、银钱为聘;乾彝以酒、麻布、 炒面为聘。解放后,聘礼从简。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 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后男方就到女方 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钱,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过了三个 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 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 这次去,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女 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一般是做一个橱柜、两个装面柜、两只箱子、小桌子 三张,大桌子必配齐八个凳子,二号饭桌、小号饭桌只配备四个凳子;还要配制 二套被褥、洗脸盆、口缸、毛巾等。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 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 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如果歌师唱错,娶 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 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娶亲人拿不出 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娶亲人和女 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 人才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 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

1.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1.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Thank you!
24
民俗文化的本质
民俗是众人参与的“活动”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民俗文化的本质
民俗是纪律严明的“规矩”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民俗文化的本质
民俗是民间无形的“法律”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古拙质朴的表现
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奇异神秘的内涵 丰富多样的内容
•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 老人过世不说“死了”,
源于宗教信仰
源于神话传说
源于古之圣贤
源于自家祖先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中国民俗的主要内容
民间艺术
包含各种艺术门类,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艺术、 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杂技与绝技、民间手艺等形式。
捏面人
剪纸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中国民俗的分类
分类
日常生活民俗 人生交际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生产商贸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民间信仰民俗 娱乐民俗 语言民俗 民间文艺
中国民俗的主要内容
民间风俗习惯
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喜庆仪式、人生礼仪、社 会组织模式、家庭宗族等方面。
“百家衣”
“百家饭”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中国民俗的主要内容
民间信仰
中国民间信仰的对象纷繁复杂,涉及万事万物,不仅有自 然物等具体可感的事物,还有完全属于人们想象中的事物, 比如人们信仰的神。
中国民俗文化概说
怎样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
了解民风民俗
• 吃、住、穿、用 • 种田、种树、饲养牲畜 • 做工、经商 • 节日、信仰神灵
“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入境随俗”
蒙征性 传承性和变异性 集体性和区域性 服务性和规范性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ppt课件1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ppt课件1

第一节 民间节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四、清明节
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为寒食节。 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 风俗。汉代定为“ 禁烟节”。 唐代诗人韩翃《寒食》: “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 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一节 民间节日
五、端午节
于《易经》,重阳节的月、日恰逢双九, 两阳相重, 古 曰重阳。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
梁人吴均《续齐谐记》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十、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又叫“佛成道节”。 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载: “八日,则寺院及人家 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 谓之腊八 粥。”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 每到这一天, 群僧集会, 诵经演法, 用香谷及各类果实 作粥供佛, 以资纪念。 腊八蒜
六、乞巧节
第一节 民间节日
七、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 又叫“七月半”、“鬼节”
等。 每到此时, 寺庙里有盂兰菊会,超度亡灵。市场上可
以买到冥衣、明菜花、油饼等, 用来祭祀祖宗并预报 秋收。
第一节 民间节日
第一节 民间节日
八、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 自古有 赏月、拜月、吃月饼的习俗。
第一节 民间节日
三、上巳节
阴历三月初三为上巳节。先秦时, 这个节日是定于 三月的第一个逢巳的日子, 曹魏以后, 把它固定在三月 初三, 不管它是否逢巳。 游戏: “流觞”。 《后汉书·礼仪志》载: “三月上巳, 官民皆挈于东流水 上, 曰洗濯祓( fú) 除去宿垢痰为大挈。” 杜甫的《丽人行》写道: “ 三月三日气象新, 长安水边 多丽人。”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讲课稿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讲课稿
(二)民俗பைடு நூலகம்
1、民俗的概念:
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 的传承性事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 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类型:
经济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艺民俗
3、民俗的特性: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 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
过年的程序
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 禧”,通称“春节”。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 统节日。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 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 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具体内容 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 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 民俗(汉族)
第一节 民族民俗概况
一、民族民俗的概况:
(一)民族
1、狭义的民族: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 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 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广义的民族:
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 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
门神的传说 :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 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 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 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 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 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 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 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的一些旧式 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 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秦 叔宝。

第一讲 民俗概说

第一讲  民俗概说

庆阳香包
赛龙舟
端午节申遗争论
韩国江陵端午祭活动期间举行各种巫法和祭 祀典礼,并会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 体验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等。
官奴假面舞
端午巫祭
二、民俗
(一)民俗的概念与内涵 (二)民俗的分类 (三)民俗的基本特征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
(一)民俗的概念与内涵
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1.物质民俗
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 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带有 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以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 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
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 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
2.社会民俗
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 制。(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 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 节日民俗、民间娱乐习俗。
民俗的类型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 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
例:民间故事的类型性。
世界各地存在很多情节基本相同,形
式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
两兄弟型、灰姑娘型、田螺姑娘型、 狼外婆型、 呆女婿型、巧女型、机智人物 型、地主长工型……
5.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
(1)民俗的规范性 民俗文化是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 言和行为模式,民俗文化这种约定俗成,对人们的思 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 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例: 家族:家规、家教、家法;
3.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 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

第一章中国民风民俗 绪论

第一章中国民风民俗 绪论

二、风俗包括的主要内容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 包括 :


1、岁时节日民俗
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少数民族中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 水节,藏族的藏历年,苗族的赶秋节,彝族的火 把节,高山族的丰年祭等。 岁时节令:二十四节气、“干支”纪年法和十二 属相等 。
四、学习民风民俗的意义




1、学习民风民俗,可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进而少 犯错误,增进各民族的友谊。 2、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国人的自豪感和自觉 为祖国奉献的责任感。 3、有利于丰富人民的生活。娱乐民俗是传统民俗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特别是 全民参与的形式,成为民间自娱自乐的审美享受。 4、提倡民俗文化,有利于繁荣经济。民俗文化资源正 在被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不失时机地加以利用。遍及 全国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文化活动扩大财源, 增加了地方收入。
民 间 刺 绣
民间剪纸
皮 影 戏
三、风俗的基本特点



1、社会性的特点。 一般要经过民众的认同和长期实践,才能成为 风俗;民俗现象能够显著地区别于社会生活中 那些个人的和暂时性的现象,它们大多以类型 或模式的形态存在。 2、地域性的特点。 指民俗在空间上呈现的特点。由于自然环境和 人文环境不同,各地风俗也有多种变化。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 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 山 西 )
内蒙古蒙古包
湘 西 吊 角 楼
4、中国民间的信仰习俗




民间信仰是指在民间社会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 生活禁忌的观念。它主要作用于民众的意识形态领域,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民间诸神、俗信、禁忌。 神灵崇拜:通过崇拜,获得神灵的庇佑和帮助,得到 美好的结果,是用来慰籍人类心理恐惧、改变命运、 超脱自我的原始“宗教哲学”。 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 传统理念,内容十分广泛。 禁忌是人们对于神圣的或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的 禁忌心理及行为。

民俗的界定及特征

民俗的界定及特征

3、群体化的规矩 、
民俗是一定范围群体共同遵守的规矩,群体的 范围可大可小,大至一个民族,小至范围很窄的区 域,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特点。 筷子的使用(中国、日本) 群体是一个动态、多层次的概念
民俗可以被理解为:民众生活群体之间的不 成文法的,程式化的规范或规矩。它是有规 范性质的、流行的、群体性的,是在人们不 经意的生活场景、生活用具、生活方式、观 念中间流行的或发生的。 民俗就发生在我们身上,就存在于我们的日 常生活之中。 民俗与我们每个人,以及民俗与社会的发展 都有很大的关联。
(2)具有相对稳定的套路程式 )
民俗的展现都有一定的程序与套式, 民俗的展现都有一定的程序与套式,不能颠 倒次序。 倒次序。如: 民间的“五方叫魂”仪式 民间的“五方叫魂” 旧时婚礼的“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旧时婚礼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 请期、迎亲) 请期、迎亲) 传统过节的程序 庙会、 庙会、祭祀的仪式
二、民俗的特征
1、不成文的规矩
(1)民俗是日常生活文化的一种模式 节日食品
倒药渣 孙思邈为虎治病 叶天师治病
手指叩桌 乾隆下江南
(2)民俗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潜规则 这种“潜规则”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多的。比如, 现代人谈恋爱。在自由恋爱的今天,仍有许多中国自古以来 的婚俗理念制约着年轻人。如: “门当户对”与高学历知识女性的择偶困难 上海的“毛脚女婿”
(3)一定的质的规定性 )
民俗行为模式程式化的另一特点, 民俗行为模式程式化的另一特点,即是它的程 式中包含着特定的内涵意蕴。也就是说, 式中包含着特定的内涵意蕴。也就是说,一招一式 代表着某种意味,这都是众人约定俗成, 代表着某种意味,这都是众人约定俗成,共同认可 的。如: 西南一些已婚苗族妇女在传统歌会上, 西南一些已婚苗族妇女在传统歌会上,跟未婚的少 女一样,可以与青年男子一起唱情歌,以歌“ 女一样,可以与青年男子一起唱情歌,以歌“谈情 说爱” 说爱”;而对方可以通过妇女悬挂在腰间的钥匙来 区分是否已婚。 区分是否已婚。 婚俗中的麻袋、茶叶、枣子、花生等。 婚俗中的麻袋、茶叶、枣子、花生等。 同一个民俗思想在一些小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 同一个民俗思想在一些小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但 是基本的质的规定性还是相对固定的。 是基本的质的规定性还是相对固定的。例如圆子总 是圆的。 是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民俗概述【教学目的】掌握民俗的概念和分类,掌握民俗产生的原因、特征与功能,学习民俗的基本知识,掌握民俗的一般理论。

【教学内容】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二、民俗的形成三、民俗的基本特征四、民俗的社会功能五、民俗的起源与发展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什么是民俗?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外民俗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民俗的定义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创用的,他将萨克逊语的“folk”(民众、民间)和“lore”(风俗、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对应于官方,风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什么是民?什么是俗?什么是民俗?民,即任何社会、任何群体的人。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邓迪斯认为:“社会群体”两个前提条件:(1)两个以上人,至少有一个共同点;(2)具有自己的传统。

俗:(1)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知识。

“习而行之谓之俗”,某一种行为经屡次的重复或模式化,便演变为俗。

(2)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

其主要特征是:约定俗成、自觉遵循和维护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思维模式。

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版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一书,即载有民俗一词概念的简明定义达21条之多。

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学术界对民俗一词概念的界定存在着纷纭复杂的认识和见解,而且对于带有共性的东西也能有所帮助。

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分歧,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但是,无论诸学者有多大的分歧,他们也有其共识性的东西。

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

第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

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看,民俗是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所以说,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俗的分类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

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

民俗界对民俗的分类有多种意见,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口头民俗、风俗民俗和物质民俗三大类。

1、四分法经济民俗(物质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

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2、三分法主要包括口头民俗、风俗民俗和物质民俗等等。

口头民俗,指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

包括叙事民俗、俗语民俗。

风俗民俗,指传统的风俗和习惯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包括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游戏、民间医药、仪式、民间舞蹈、戏剧、迷信。

物质民俗,指以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物质的形式传播的民俗事项。

包括民间建筑、民间美术、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

以上两种分法各有各的道理,相对而言,四分法更清楚一些。

无论如何划分,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广大民众生活服务的民俗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各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民俗形成的原因民俗来源于社会生活。

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生存繁衍,要维系群体生活,需要种种社会制度;要维系这些制度,又需要种种文化手段。

这种社会生活与文化手段的需要,是民俗得以产生的根源。

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与否,决定了民俗的发生、发展、演变和存亡。

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体有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地域的等四个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决定和影响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一)经济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

(二)政治的原因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民俗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的和政治的影响。

剥削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方面利用落后民俗愚弄人民;另一方面用强制手段,改变原有的民俗,以适合自己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的多民族国家。

封建统治对民俗的形成发展曾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他们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民间原有的风俗,加以改造,纳入统治阶级的思想范畴。

封建的政治影响,主要体现为各种民俗事象的迷信色彩,如婚姻、丧葬、起房架屋、人生礼仪,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信仰和禁忌,都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

(三)宗教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传承的民俗事象,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宗教分原始宗教和现代宗教。

这两种宗教都曾对民俗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宗教属于意识形态。

原始宗教同神话一样,是人类在原始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与自然斗争软弱无力的产物。

在原始人还凭借粗笨的石斧和木棒从事生产活动时,它对自然界的依赖性是很大的。

他们对许多自然现象如风雨雪电、酷热严寒、生老病死等,无法找到科学的答案。

他们认为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无论是有生物,还是无生物,都存在着“灵魂”,并对每一种事物都作人格化的解释。

这样就形成了各民族流传至今的丰富多彩的神话。

另一方面,他们又采取某种方式,对自然物产生崇拜,并进行祭祖活动。

汉族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都源于古代祭祖活动,靠行为和口头语言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便形成汉族独特的节日民俗事象。

(四)地域的原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指的就是由于所处的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这表现出民俗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适应性和选择性,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

居住地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往往形成某一地区的人们,所遵循的民俗也不相同。

这种不同,有时相差很远。

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南方的农业民族,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工艺、交通等民俗,都是各不相同的。

以居住而言,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客观的生产方式所决定,放牧生活必须“逐水草而居”,所以他们至今还居住在容易搬迁的“蒙古包”里。

而南方的农业民族,却住的是通风舒适的“吊脚楼”。

三、民俗的基本特征尽管民俗种类繁杂,内容丰富,也无论是中国民俗,还是外国民俗,都有以下的共同特征。

(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

也有的民俗是先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经集体的认可或加工而形成的。

(它与上层文化不同,上层文化可以说出某一种理论、学说是谁创造和发明的,而民俗文化则不是,它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一种民众的集体文化。

)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有了集体的创造,同时有了集体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完善,才有可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的生命力所在。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这种模式性是人们共同遵守的标准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有所不同。

因为民俗是由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因而一般缺少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一旦产生,得到社会的承认,具有很强的稳固性,约束着人们的行动和意识,并经久不衰地为人们所承袭,不会因改朝换代或社会的变革而立即中断。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

民俗播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它体现了民俗前后左右的空间伸展。

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其一,民族迁徙。

桂林市每年接待几十万的入境旅游者,这些旅游者虽然停留的时间不长,但是多年的大批量的旅游人口流入桂林,使入境旅游者的本国民俗文化,也随着迁徙到桂林,并和桂林的民俗文化混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民俗,为大家所接受,这在阳朔西街最为典型。

其二,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旅游使人口大量流动,使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西方民俗文化被借用到中国,如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后,迅速被中国的大中城市市民所接受,并加入了中餐文化的内容。

民俗是在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播布结合中发展的,因而形成多元民俗文化的相互间的碰撞和吸收、涵化和发展。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稳定性是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核心部分的东西多少年不变或变化很小。

稳定性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中国经过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和改朝换代,其中有些民俗随着经济基础的消失、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完善和补充,一直传承到现在。

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如春节的贴对联、元宵节的吃元宵、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的吃粽子、中元节的放河灯、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求寿、腊八节的吃腊八粥等等,在先秦两汉就已经定型,一直传承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