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东民间吹打音乐
鲁西北鼓吹音乐的社会功能解读

Forum鲁西北脱音乐mt会功能解读■杨祎(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士古T吹乐作为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成为■9又■了中国礼乐文化的一种延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功能。
在封建社会,鼓吹乐是统治阶级治理天下、统治国家的一种工具,是宫廷宴会、打猎、郊祭、军阵等场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瓦解、宫廷雅乐文化的没落,鼓吹乐这一形式逐渐散落到民间,依托民间的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以节日庆典、祭祀、红白喜事等民俗民风为平台,以礼俗实践的形式积淀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
如今,鼓吹乐在“传统与现代”的各种民间礼仪中穿梭,体现着中国古老的“乐与礼”的文化传统。
虽然这种礼乐文化的范畴最早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但是礼乐文化的仪式性以及音乐特有的功能早已被先祖挖掘出来。
鼓吹乐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广袤的乡村能够生存下来,需要在这种生活中去解读。
人类创造文化对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它能够发挥作用,完成使命。
所以,每一种文化对象都包含着一定的功能特性。
音乐也不例外,不管它是否运用于仪式,它都包含着可以发挥作用的功能特性。
鲁西北鼓吹艺术扎根于山东省与河北省的交界地带,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多种多样的民间习俗。
鼓吹乐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鲁西北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多重社会功能、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文化传承功能用民间艺术的成长环境来解释其自身的创造与发展是有一定道理的。
民间艺术的存在、发展与其自然环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地域环境以及经济技术形式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这些因素既是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同时也是民间艺术体现的重要内容。
因此,任何一个乐种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它所依附的特定的文化环境。
自汉代以来,汉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汉书•礼乐志),在军队、殡葬礼中设立专门的仪仗队,自此,鼓吹乐就一直和礼仪紧密联系在一起。
唐代时专门成立了主管鼓吹音乐的鼓吹署;明清时期,鼓吹乐作为一种实用性的音乐形式,开始融入到广大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地出现在民间的婚丧礼俗活动中,婚丧礼俗活动成为了它的主要生存空间。
本科论文--浅谈鲁西南岳家班鼓吹乐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鲁西南岳家班鼓吹乐的传承与发展一、鼓吹乐的历史溯源在中国浩瀚的音乐长河中,鼓吹乐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乐种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民歌,兴起于汉代,是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组成形式。
在秦汉以后,曾一度取代了占据统治地位的钟鼓乐。
在各地广为流传,它有着浓厚的民间基础,是各种民俗活动及婚、丧、嫁、娶中不可缺少的音乐表演,成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下服务于平民阶层的主要的乐器演奏形式。
鼓吹乐,又称“鼓吹”,在民间还有一些俗称。
不只是我国的一大乐种,也是山东主要的器乐演奏形式之一。
当前山东正在盛行的鼓吹即是古代鼓吹乐的延续和发展,山东境内众多汉画石印证它千年前的辉煌时,也证实了它有着牢固的历史根基及深远的发展潜能,并继续张扬着它的独特魅力。
二、鼓吹乐在山东的分类及风格特点山东的鼓吹乐分布很广,无论是在大的城市,还是在小的乡镇,乡村都处处可闻。
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及演出生涯中,自然形成了不同演奏风格及演奏技巧的多种流派。
它们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争奇斗妍,各领风骚,深得民众的喜爱。
其中主要有:1、鲁中南鼓吹,流行于以邹城市、滕州市、峰山市为中心及其周围地区的鼓吹,称为“鲁中南鼓吹”,艺人们自称“平派”鼓吹,它的风格优美、平和、储蓄、细腻、刚柔兼备、以柔见长。
2、鲁北鼓吹,分布在聊城市、德州市、东营市、济南市、淄博市以及潍坊市大部分县市的鼓吹称“鲁北鼓吹”,又称“北路鼓吹”。
它的演奏风格是精犷豪放刚健有力,热情泼辣,诙谐风趣、吹咔结合、吹打并重。
3、鲁东鼓吹:颁在烟台市、青岛市、潍坊市东部的鼓吹,又称“鲁东鼓吹”,它的演奏风格一般以古朴典雅,平和细腻者为多。
4、鲁西南鼓吹:流行在菏泽市及济宁市西部个别县市的鼓吹。
风格上风柔兼备、热情豪放。
鲁西南鼓吹凝聚着浓郁的地方风格,以它的雄厚的实力,精湛的技艺,丰富的曲目、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而闻名遐尔,在省内外甚至在全国各地鼓吹乐中独树一帜,并有着“唢呐之方”的美誉。
山东农村鼓吹兴盛原因探1

山东农村鼓吹兴盛原因探析吕胜梅鼓吹是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流行于山东省(尤以鲁西南为兴盛)。
有三个主要流派:(1)西南路,以荷泽、济宁西部为中心,乐队组合灵活多样,适应能力强。
代表曲目有《百鸟朝凤》、《大笛绞》、《抬花轿》等。
(2)中路,以邹、滕、峄县为中心,风格稳健、含蓄,铜杆唢呐为其特有乐器。
代表曲目有《集贤宾》、《十样景》等。
(3)北路,指鲁北三区:德州、聊城、惠民地区的鼓吹,风格刚健、粗犷。
代表曲目有《普天乐》、《海琴歌》、《一枝花》等。
鼓吹以吹管乐器为主,辅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器,乐队组成以唢呐为主,多在迎亲、迎神、送殡等场合演奏,其中既有激情豪爽的喜曲,又有悲痛欲绝的哀调,还有悠扬深沉的长歌。
近几年来,在山东农村地区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那就是办丧事时鼓吹演奏这一古已有之的现象又重新抬头,而且发展迅速,非常普遍,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笔者对这一现象关注已久,并于1999年8月对山东省的一个村庄西北麓村进行了调查,从而对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产生原因以及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今朝兴盛赛往昔西北麓村重新兴起“鼓吹热”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近三四年来发展势头越来越大,如今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据调查,该村1997年有9位村民逝世,6户家属雇了鼓吹;1998年逝世的10位中有9户鼓吹送葬;截至8月20号,1999年上半年共有6位老人逝世,办丧时每家都雇了鼓吹,场面浩浩荡荡,极为壮观。
雇鼓吹的程序大致相同:在去逝的当天,丧主即请“跑堂”(帮助丧主处理内外一切事务,包括购买所需蔬菜、布匹,招呼客人,登记各家所送礼份等,多半是请村中专司此职的人担任,也可由丧主另请他人)联系鼓吹。
鼓吹作为一种固定的帮派,组织,近几年迅速致富,其首领多半配有手机,跑堂的人由于经常与这些组织联系,非常熟悉,所以不用多久,就可以雇到出名的帮派。
一般来说,雇用费用为300元,由孝子支付,如果吹手(当地人对从事鼓吹这一职业的人的专称)表演出色,能够赢得大家的喝采,则另有赏钱,赏钱一般由死者的女儿女婿、外甥等承担,数额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要视丧主的家庭经济情况而定。
谈传统民俗文化下的民间吹打乐的论文

谈传统民俗文化下的民间吹打乐的论文谈传统民俗文化下的民间吹打乐的论文摘要:左权民间吹打乐是左权基层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左权地域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
左权民间吹打乐伴随着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而得以呈现,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决定着民间吹打乐的艺术形态,民俗文化的变迁影响着民间吹打乐的演变。
关键词:民间吹打乐;民俗文化;艺术形态民间吹打乐是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遍布全国各地农村,活跃于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民俗文化活动。
民间吹打乐的发展与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密不可分。
左权县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
左权民间吹打乐作为一种典型的民间艺术形式,植根于左权,流传于和顺、昔阳等周边地区,广泛表现在民间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左权地域上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是左权乃至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左权民俗文化与左权民间吹打乐的关系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1]。
民俗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很准确地描述了区域生活空间的差异。
历史上的左权县地处高寒,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经济发展缓慢。
正是这样的生存土壤,造就了左权人民特有的文化生态。
由于环境的相对封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跟外界的文化交流。
无论是语言表达、风俗习惯,还是生活方式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左权人民能歌好舞,并善于演奏民族乐器,通过丰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情感。
左权民间吹打乐或为民歌、花戏伴奏,或进行纯器乐演奏,其旋律曲调独特,风格自由多变。
以纯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左权的民俗风情,并形成了其特有的音乐形态。
正所谓:地方民俗的风韵,尽在地方民间音乐形态之中。
每一种民歌、每一种民乐、每一种民间音乐的形式,都因其存在地域风土人情的不同而深深印刻着不同的民俗烙印;反观之,音乐形态上的这民俗烙印也以其鲜明的象征性印记表达着给予它烙印的民俗的意蕴。
论山东平派鼓吹乐

制 作 而 成 。铜 杆 唢 呐 音 色 高 亢 嘹 亮 , 具 有
铮 铮 金 属 之 声 , 很 富 有 穿 透 力 。它 的 音 域 包 含 两 个 八 度 , 可 分 别 演 奏 平 调 、 凡 调 、 雅 调 、 越 i N 、 五 字 调 等 五 个 调 。 其 演 奏 技 法 常
用 的 是 吐 N- 、 颤 音 、 滑 音 、 花 N- 、 指 花 , 以 及
入 门都 先 从 简单 易 学  ̄s t a i N学 起 ; 再 次 、 演
奏 主 要 乐 器 “笙 ”, 艺 人 们 称 为 “平 笙 ”, 演 奏 时 多 以平 调 为 主 ; 最 后 , 这 一 派 乐 器 乐 种 在 演 奏 风 格 上 有 “平 如 行 云 流 水 , 稳 似 泰 山 青 松 ”的 特 点 。
“
-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7 0 7 7 ( 2 0 1 4 ) 0 6— 0 0 9 7— 0 3
式 灵 活 多 变 , 适 应 性 很 强 。 根 据 演 奏 目 的
q , zO  ̄鼓 吹 乐 ”形 成 于 清 朝 嘉 庆 H l , l 期 ,
2 0 1 4年 1 2月
枣 庄 学院 学 报
J OUR NAL 0 F Z AOZ HU AN G U N ⅣE RS I T Y
De c . 2 01 4 V0 1 . 3 1 NO. 6
第3 l 卷
第 6期
论 山 东 平 派 鼓 吹 乐
张莉 莉 , 张敏
( 枣庄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 , 山东 枣庄 2 7 7 1 6 0 )
点 。 它 不 仅 是 山 东 省 极 具 代 表 性 的 民 间 乐 种 , 也 是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 平 派 ”鼓 吹 乐 之 所 以 称 为 “ x t z - 派 ”, 我
山东民间器乐发展现状调查——以邹城“平派”鼓吹乐为例

Min Su Min Yi·民俗民艺山东民间器乐发展现状调查———以邹城“平派”鼓吹乐为例门峣峣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摘要:邹城“平派”鼓吹乐是流传于山东省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鼓吹乐”形式,它历经百年传承,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但改革开放以来,“平派”鼓吹乐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为了迎合观众,也曾吸纳过不少现代元素,变成了一种不伦不类的鼓吹乐形式,传统技艺的丢失直接造成了“平派”鼓吹乐的传承危机。
为了更好的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如何有效的进行保护、发展成了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邹城“平派”鼓吹乐铜管唢呐鼓吹乐班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19-03一、“平派”鼓吹乐发展历程(一)“平派”鼓吹乐的文化背景邹城“平派”鼓吹乐是流传于山东省邹城民间的一种地方器乐表演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折射出邹城当地淳朴的民风,彰显出齐鲁大地“孔孟”文化融入人民生活的痕迹。
将邹城“平派”鼓吹乐所发祥、成长、发展的这块土地做深入的了解,是研究邹城“平派”鼓吹必须做的功课,它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平派”鼓吹乐。
“搭高台不忘养育恩,唱大戏难报父子情”从这句流传的民间谚语中就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在丧葬礼仪上对礼乐意识的重视,它不仅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追思,而且增加了丧礼的仪式感和肃穆感。
从丧礼上繁琐且复杂的仪式程序上就可以看出,在丧葬礼仪上尚且如此,在婚庆礼仪上就更加讲究。
鼓吹乐在婚庆仪式当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贯穿在婚庆礼仪的每一个环节,如,在婚庆典礼开始之前新郎需要“上喜坟”(上喜坟是指新郎在婚礼前去往祖坟、宗祠行祭祀活动,告知列祖列宗这个喜讯)的时候需要它在宗庙吹打来告知列祖列宗子孙的婚事,迎亲时、拜堂成亲时、闹洞房时更需要它来烘托喜庆的气氛……鼓吹乐已然渗透到礼仪活动的各个方面,渐渐的成为当地人在举行各种仪式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鲁南鼓吹乐及崔家班

鲁南⿎吹乐及崔家班鲁南⿎吹乐、滕州⽺庄“平派”崔家班“铜杆”唢呐,形成并发展于滕州市的⽺庄镇,其吹奏特⾊和风格,影响滕州全境,波及枣庄、济宁境内和苏北地区。
鲁南⿎吹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吹乐艺术与劳动⼈民的⽣活息息相关,已成为⼴⼤农村不可缺少的风俗性活动。
以邹、滕、峄为中⼼的鲁南⿎吹乐是⼭东⿎吹乐重要流派之⼀,鲁南⿎吹乐在秉承⼭东唢呐⾳乐特点的同时,⼜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点,其中的“铜杆”唢呐,在全国独树⼀帜,其平和柔美、含蓄细腻、如歌似诉的演奏风格,被当地艺⼈⾃称为“平派”,且名家辈出,如孙⽟秀、⽜云海、张宗实、崔怀义等。
都彰显了“平派”民间唢呐的繁荣与发展。
以滕州市⽺庄镇⽺南村崔怀义先⽣(70岁)为代表的“崔家班”,是这⼀流派的重要代表班组之⼀,已有⼀百七⼗余年的历史。
据崔兴⽟先⽣(76岁)介绍,“崔家班”是“曹家班” 唢呐延续的,据回忆,其祖辈跟从“曹家班”学艺时,“曹家班”就已经有四、五辈的唢呐演奏历史,且在滕县(现为滕州市)享有很⾼的声誉。
因此,可以断定,从“曹家班”到“崔家班”,这⽀唢呐艺术的传承在当地已有⼆百多年的历史。
崔怀义先⽣的“平派”崔家班“铜杆”唢呐,演奏的传统曲牌众多、技术精湛、韵味浓厚。
在师承祖传技艺的过程中,适时改编或创作发挥⾃⼰特⾊曲⽬。
将本⼟风俗和⽣活的内容纳⼊⾃⼰所演奏的作品之中,起到了绘声绘⾊的效果。
崔怀义先⽣所使⽤的乐器,主要是以铜杆唢呐、笙、号、铜⿎为主,另以笛⼦和⼆胡、板胡作为伴奏乐器。
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和民间⽇益增长的享受需求。
在演奏时,增加了电⼦琴、长号、⼩号、⽊管、葫芦丝等西洋打击乐和⾳响设备,以增强在时代⽣活中的⽣存能⼒。
所演奏的传统曲⽬主要是:《将军令》、《敬贤宾》、《清河令》、《⼗眼井》、《全家福》、《哭长城》、《采花歌》、《⽼少同⾳》、等。
所改编的能体现⾃⼰特⾊的曲⽬是——《⼀枝花》、《⼤开门》、《天下⼤同》、《百鸟朝凤》等。
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百姓的喜爱程度。
山东济宁铜杆唢呐的历史及现状

山东济宁铜杆唢呐的历史及现状山东济宁铜杆唢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形式,它是中国民间乐器史上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铜杆唢呐在济宁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济宁地区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对山东济宁铜杆唢呐的历史及现状进行介绍。
一、历史渊源铜杆唢呐是中国传统的吹打乐器,也是吹奏类的,风琴属于铜杆唢呐一类。
在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铜杆唢呐有着非常广泛的分布和应用,它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铜杆唢呐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在我国古代的农耕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铜杆唢呐进行各种庆典和宗教仪式的演奏,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了解,山东济宁地区的铜杆唢呐是在元代开始出现的。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元代,铜杆唢呐得到了游牧民族的传入,经过汉族音乐的吸收和融合,形成了济宁地区独具特色的铜杆唢呐艺术。
在随后的明清时期,铜杆唢呐在济宁地区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成为当地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艺术特色山东济宁地区的铜杆唢呐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铜杆唢呐在演奏时,既能吹奏出高亢激昂的音调,又能奏出深沉悠扬的低音,具有非常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
铜杆唢呐的演奏技法非常丰富,能够演奏出各种各样的音乐曲调,适合于表现各种不同主题的音乐作品。
铜杆唢呐的演奏还具有非常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很好地激发人们的情绪和表现欲。
铜杆唢呐的演奏曲目也非常丰富,包括了许多当地的民间音乐作品,如《邹城大鼓》、《尧三官》、《刘家教》等,这些曲目对传承和发展铜杆唢呐音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济宁地区的铜杆唢呐在音乐演奏形式上还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济宁地区,传统的铜杆唢呐演奏通常是由一群乐手组成的乐队来完成的。
在演奏时,乐手们通过合作和配合,形成了悦耳动听的音乐表现形式。
铜杆唢呐乐队的演奏形式非常活泼和热烈,非常适合用于庆典、婚礼和宗教活动等场合的演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吹打音乐散见于全国各地,各地的多数吹打乐是清代中期以前在南、北十番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吹打音乐,尽管它们的音乐形式相近,音乐风格却各具差异。
一、山东民间吹打音乐的乐器种类山东民间吹打音乐常见的乐器可分为三大类:打击乐类、吹管乐类、弦乐类。
1.打击乐类梆子。
为两根长短不等的硬木棒,长者为圆形,稍短者为方形,两手各执其一,互击发声,音响清脆而结实。
大锣。
铜制,体圆扁平,锣边穿小孔,系以绳。
演奏时一手提锣绳,一手用布缠的木槌敲击。
大锣中心部发音较低,靠边的部分发音较高,演奏者经常利用这一特点,在锣边、锣心两者之间,击奏出不同的音色和音高。
小锣。
又称手锣、小歹歹。
铜制,圆形,无系绳,中部稍突起。
演奏时左手指支定锣内缘,右手用竹片或木片敲击。
钹。
俗称咣、咣咣、采。
铜制,圆形,中心隆起半球状,球顶有孔,穿红布条为抓手,以两片为一副,左右手各持一片,相击发声。
钹有大、中、小之分,通常小钹也称为小镲。
堂鼓。
以木为腔,两面蒙牛皮,悬置木制鼓架上,也可以两个人抬或者一个人背,用两根木鼓槌敲击。
击奏鼓心与鼓边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鼓心音低,鼓边音高,在演奏者的控制下,音响的幅度可有较大的变化。
渔鼓。
竹筒为体,长三至四尺,筒底蒙猪或羊皮,奏时左臂竖抱,右手击筒底。
山东民间曾广泛流行,俗谓之打花鼓、唱渔鼓。
端鼓。
是山东说唱端鼓腔①的特备伴奏乐器。
其形状像一把芭蕉扇,三寸多长的鼓把上镶着一个直径二寸半的大铁圈,用羊皮蒙一单面,下面连着一个直径一寸的小铁圈,上面套着三个小铁环,大铁圈上则套着六个小铁环,等分在小铁环的两侧,俗称“九连环”。
演奏时,一手端鼓,一手用细竹枇子敲打鼓面,时而晃动鼓把,使九个小铁环碰击大小铁圈,哗哗作响。
由于这种鼓在演奏时总是被端在手上,因名“端鼓”。
打击类乐器在山东民间吹打音乐中,主要是用来掌握音乐节奏、渲染音乐气氛的,使乐曲更富有色彩性。
特别是小镲,它是吹打乐队中的“板”或称“指挥”,乐队演奏乐曲的快、慢速度由它决定。
2.吹管乐类箫。
也称洞箫,单管、竖吹。
笙。
由簧片、簧管、斗子三部分组成,有以葫芦做斗子的,名叫葫芦笙。
民间普遍流行的是十七簧和二十一簧笙。
笛。
俗称笛子,有长、短数种。
唢呐。
也称大笛,俗称喇叭、号,也有的地方称大者为号,小者为小扎。
管口铜制,管身有木杆、铜杆、锡杆之分。
大杆号。
又名招军、先锋、号角。
传说起源于宋、金时期,是当时牧民和军队传递信息的工具。
是一种无孔、无键的铜管吹奏乐器,分两节套在一起,长约8尺,平时套在一起,用时拉出。
大杆号的吹奏形式,一般有单奏,与大鼓、大锣合奏及民间吹打合奏等。
在仪仗队中,多与开道的大锣大鼓结合吹奏。
行进吹奏时,排在乐队的前头,因此得名“开路先锋”。
座棚吹奏时,排列在乐队两侧,名叫“把阵”。
大杆号的吹奏技巧很多,艺人们归纳为塌、挑、颤、顿、滑、臌、连、粘等。
吹奏时,必须站立,用右手将号托起上昂呈45度至50度角,左手按号嘴鼓吹,声音高亢、粗犷。
小哨。
又称泥哨、咕咕哨。
土埙遗制,个别艺人能用它演奏多种乐曲。
哈尔虎。
又称木瓜、哈啦虎、酥子。
是鼓子秧歌“哈尔虎”曲调的伴奏乐器,木制,长一尺左右,下有握柄,柄上有顶盖、底盖两圆形木板,两盖之间,竖分六格,每格穿铜制钱一串,摇动时,铜钱击木发出声音,沙沙作响。
在山东民间吹打音乐吹管乐类中,唢呐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在表现旋律以及节奏变化等方面都有其特色。
笛子、箫等是唢呐的主要伴奏乐器,笙可以吹奏丰富的和声效果,可调和各组乐器的音色,润饰和软化某些乐器的个性。
3.弦乐类三弦。
俗称弦子、大弦子。
筒为木制,两面蒙蟒皮,柄长而无品,张弦三根,广泛用于曲艺节目的伴奏或与其他乐器合奏。
扬琴。
演唱山东琴书必用的伴奏乐器,演奏用两只细竹槌敲击,俗称打扬琴。
京胡、京二胡。
用作京剧清唱伴奏,俗称包弦,也可为其他乐器伴奏或偶尔独奏。
板胡。
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又名梆胡、大弦,是梆子腔的主要伴奏乐器。
坠琴、二胡。
主要用于伴奏吕剧唱腔、咔戏唱腔,有时也可为其他乐器伴奏或偶尔独奏。
在山东民间吹打音乐中,弦乐器加入较晚,与其不适于“行走”演奏的形式有关。
弦乐器的加入,是在戏曲艺术受人们欢迎的同时被吸纳的。
它主要用来伴奏戏曲唱腔和为其他乐器伴奏,吹打音乐是中国传统器乐乐种之一,是以吹、打乐器为主的器乐合奏的一种音乐概称,民间俗称锣鼓或鼓吹乐。
山东吹打音乐具有质朴、淳厚、强悍、刚柔并济和诙谐、风趣等特点,表现了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在全国的民间吹打音乐中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
山东 吹打音乐 种类 音乐特色内容摘要:关键词:■ 徐宝增浅析山东民间吹打音乐ART EDUCATION 2011 · 0199偶尔亦有独奏。
二、山东民间吹打音乐的演奏形式山东的民间吹打乐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吹打乐艺人多是农民,半职业性的,亦农亦乐。
演奏活动多依附于民俗活动,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民间的红白喜事;第二类是迎神赛会以及商业广告宣传;第三类是传统的节日和一般民俗活动。
山东民间吹打乐在演奏形式上,可分为室外行走吹打和室内定位演奏两种。
室外行走吹打。
旧时是山东吹打乐艺人们边走边演奏的一种形式,主要是管乐和打击乐在喜事之抬轿行走及丧事“报庙”“送殡”“谢孝”等行走时的演奏。
现在婚事多用轿车接送,艺人们坐在敞篷车上随迎新车队一路吹打。
室内定位演奏。
是喜主或丧主为吹打乐艺人们用苇席或其他物件所搭起的棚子,建在大门口的左侧或中堂门前。
棚内放置方桌和条凳,供艺人们就坐和放置乐器。
棚内是艺人们演奏的主要场所。
三、山东民间吹打音乐的乐队形制山东民间吹打乐队大致可分为鼓乐班、锣鼓队、秧歌队乐班、乡村剧团乐队四种。
鼓乐班。
也叫吹鼓手班子、吹鼓班子,以唢呐为主的乐班,称唢呐班。
乐班中的艺人叫吹鼓手、吹手、吹响器的。
班中许多艺人都能口鼻齐吹。
遇有人家婚丧礼仪,受雇前往作乐,当事人家扎“吹鼓棚”或“吹鼓楼子”为演奏场所,遇有讲排场的,雇两个乐班,使其互相竞争献艺,俗称“对棚”。
乐班艺人组成特点:一是“家族班”,二是“组合班”。
“家族班”是以本家、本姓的艺人组成,一般是师承其祖,口传心授。
“组合班”是以本村旁系或邻村、邻县之艺人组成。
锣鼓队。
山东乡村中最普及的一种业余打击乐队。
通常由一堂鼓、一大锣、一小锣、一大钹、二小钹组成。
旧时求雨、祭神用之,现在商业广告、庆典、娱乐处处用之。
差不多较大村庄都有这样一套乐器,俗称锣鼓家什,或简称为家巴什、家什,乐谱称家什点,演奏的人代代自动传承。
秧歌队乐班。
与秧歌队并存,属半职业性质。
山东的胶州秧歌和商河秧歌闻名全国,其秧歌队乐班中有许多训练有素的民间乐手。
乡村剧团乐队。
山东农村多兴演剧,以吕剧、梆子剧、五音戏、秧歌剧最受欢迎。
每年冬季年节前后,几乎村村排戏,随之即有一个乐队产生。
这种乐队多以二胡、京胡、板胡、三弦、笛子为主要乐器,又因地因人随时加入各种乐器。
山东民间吹打乐队的编制一般为六至八人,常见的乐队组合形式可分为四类。
1.单大笛主奏。
由一只唢呐主奏称为单大笛主奏,其他乐器有笛子、笙、小镲或梆子、云锣或钹子、汪锣或点子、乐鼓等,是山东吹打乐中最基本的也是表现力最丰富的乐队。
2.对大笛主奏。
由两只唢呐主奏称为对大笛主奏,其他乐器有小镲、云锣或钹子、铜鼓、乐鼓等,多用于婚丧等仪式,流行较广。
3.锡笛、笙、笛合奏乐队。
主要用于演奏大弦子戏曲牌。
4.笙、笛合奏乐队。
由笛子、笙(一至二把)、镲或梆子组成,用于演奏梆子戏曲牌及一般民间小调。
四、山东民间吹打音乐的曲目山东的民间吹打音乐以菏泽、济宁、临沂地区最为著称,在山东有着唢呐之乡的美誉。
其乐队组合灵活多样,适应力强,地方色彩浓厚。
唢呐的哨片较软,控制自如。
代表曲目有《百鸟朝凤》《大笛绞》《大合套》《风搅雪》《抬花轿》《驻马听》《滚绣球》《锁南枝》等。
聊城、淄博、潍坊等地区的民间吹打音乐,风格稳健、深沉、含蓄。
铜杆唢呐是特有乐器,代表曲目有《集贤宾》《采茶歌》《五六五》《十样景》等。
青岛的胶州,烟台的莱阳、海阳等地区的吹打音乐,刚健有力,粗犷豪放。
唢呐哨片较硬,音质浑厚洪亮。
模拟箫音、三弦是这个地区唢呐特有的演奏技巧。
代表曲目有《普天乐》《海琴歌》《一枝花》《滚鼓令》《靠山游湖》等。
山东民间吹打乐常用的调名有两个体系:一个是承袭原地方戏曲的演奏指法变换,称呼为越调、平调、二八调、下调、起调;另一个是民间吹打乐所用工尺谱演奏指法变换,称呼为尺字调、六字调、上字调、凡字调、五字调。
山东民间吹打乐唢呐、锡笛常用的演奏技巧有花舌音、气控音、气拱音、滑音、打音、泛音、萧音、苦音等。
山东吹打音乐的曲目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三类。
1.历代相传下来的古老乐曲,大部分是元、明以来南北曲曲牌,地方戏曲曲牌,主要包括梆子戏、大弦子戏、柳子戏等。
唱腔,主要包括山东梆子、豫剧、两夹弦、四平调、大平调、吕剧等,还有一些由民间小调和俗曲小令演化而成的乐曲,如《朝天子》《将军令》《傍妆台》《新春来》《驻云飞》《驻马听》《山坡羊》《跌断桥》等。
2.只流行于某一地区,特色突出,色彩浓厚,是最能代表和体现各地区风格特色,并能发挥艺人演奏技巧的乐曲,如菏泽、济宁、临沂地区的《大笛绞》《开门》,聊城、潍坊、淄博地区的《五六五》《集贤宾》,胶州、莱阳、海阳的《普天乐》《开门》等。
3.仿吹为山东吹打音乐之所长,吹戏、咔戏是经常演奏的乐曲。
口授是山东吹打音乐的主要传授方式,变奏是其演奏的基本方法。
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特点是高度的即兴性。
口授谱只是乐曲的基本形态,演奏者经常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变奏手法进行创造性的即兴发挥,使乐曲呈现出万变不离其宗的多姿面貌,乐曲的精华大部分体现在即兴演奏过程中。
另一个特点是多变性,一首乐曲往往有多种多样的变体,如《大笛绞》《五六五》《开门》等曲目,都是多变曲子的例子。
②山东民间吹打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对于研究民间传统和地方民俗具有较高的价值。
这种普及面较广的民间艺术,与社会生活、地方风俗紧密联系,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注释:①山东特有的一种民间说唱,流行于山东微山湖一带。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459.作者单位: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责任编辑:轩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