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马哲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就是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由于具备了阶级基础,自然科学条件和直接理论来源。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5、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列主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1、人工智能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种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点不属于形而上学。
2、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阶段同第一阶段的根本性质是相同的。
3、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是矛盾同一性寓于矛盾斗争性之中。
4、必然性是不一定与偶然性相联系的。
5、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解决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决。
6、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会导致改良主义。
7、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就是肯定。
8、物体的相对静止是正确理解绝对运动的条件。
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促使事物质变。
1 0、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1 1、把“否定之否定”看作是回到出发点的运动的循环论的观点。
1 2、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矛盾决定的。
1 3、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1 5、“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认识是人类被动地接受客观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而认识对实践则毫无作用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4、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所以,认识可以一次完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第四章实践

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 实践的本质 三、 实践的内在矛盾 四、 实践的基本类型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
中国哲学:“践行”、 “实行” 或 “行”,尤指道 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伦理和政治行为(亚里士多德) 生产劳动——抽象的精神活动(黑格尔) 理论的活动是真正人的活动(费尔巴哈)
性。
• 首先,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 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其次, 生产劳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 践活动, 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是人 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物质性的相互作用。
• 最后,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集中体现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 质概念
二、运 动、时 间和空
间
三、自 然存在 与社会
存在
一、物质概念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人们自然 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杂多与变化的现象中 是否有某种本原性的实在作为其统一的基础。 这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或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观点。
第三个环节:
从动物心理到
人类意识—— 决定性的环节。
意识固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但意识的产生 却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意识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 生,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劳动和语言不仅是人类意识得以产生的主要推动力, 而且还是人类意识不断发展并日趋复杂和严密的主要 推动力。
意识是不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意识是物质 的特殊属性, 即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意识就 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 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 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对“物质”认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这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个性)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共性),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这个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规定物质,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说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选择题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
识等同于物质
12.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 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B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D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
识等同于物质
13.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 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16.意识能动性的含义是指:
A人的意识是万能的
B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能力 C人具有感觉的能力 D人具有改造规律的能力
17.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哲 学寓意:
A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要尊重
客观规律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
C物质存在的形式 D“绝对精神”发展的产物
2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 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
A无限性的原理
B绝对性的原理
C绝对性与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统一的原理
20.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证明了辩 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 的实践活动
练习题
(一) 单项选择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所有事物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构成物质体的最小单位 D有形的可被感触到的实体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所有事物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 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构成物质体的最小单位 D有形的可被感触到的实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了A.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2.哲学的党性是指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D.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最顶峰B.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完成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D.绝对真理体系的确立二,不定项选择1.下列关于哲学含义说法中正确的有A. 是研究整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B. 与自然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 属于上层建筑D. 在一切社会中都有阶级性E.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和一般人的世界观的区别是A.前者是自觉建立的,后者是自发形成的B.前者是系统的理论体系,后者往往是非系统的东西C.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D.前者能够指导实践,后者不能指导实践E.前者有阶级性,后者无阶级性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系统和要素的关系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E.理论和实践的关系4.下列属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有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B.真理和规律的关系C.运动和物质的关系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E.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5.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A.心外无物B.世界统一于感觉C. 理在事先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E.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6.凡是唯物主义哲学派别都主张A. 世界是可知的B. 世界是统一的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E.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7.不一定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或派别有A. 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学说B. 承认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学说C. 承认世界可知性的学说D. 承认世界永恒发展的学说E.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学说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A. 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B. 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否认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D. 否认了世界的矛盾性E. 用力学解释一切运动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之所以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进攻,是因为它A. 同辩证法相脱离B. 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C. 还不如古代唯物主义进步D.把世界的本原说成了"原子"等基本粒子E. 把运动的复杂形式简单化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的前提是A. 达尔文的进化论B. 细胞学说C.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学说D.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E. 系统论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黑格尔的辩证法E.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表现在以下方面A. 它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B. 它以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C. 它公然申明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D. 它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E. 它使人类第一次在完全的意义上获得了绝对真理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首次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E.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14.辩证唯物主义A. 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B. 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 是在完全的意义上恢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优点D.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E. 是在扬弃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础上产生的15.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的伟大意义是A.实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高度统一B.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真正动因及其社会发展的规律C.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D.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武器16."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说A. 真正的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 哲学总是与它的时代相互作用的C. 哲学是绝对真理的表达D. 哲学用它特有的方式反映和把握时代E. 哲学要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参考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单项选择1. C2. A3. C二,不定项选择1. ACE2. AB3. CD4. BE5. CD6. ABC7. ABCD8. BCDE 9. ABDE 10. ABC 11. ADE 12.ABCD 13. AD 14.ABDE15.ABCDE 16.BDE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单项选择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94年理1)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时间的一维性是指A. 时间均匀流逝,具有不变的持续性B. 时间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它是不可逆的C. 时间既无开端又无终结,它具有无限性D. 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的3.哲学上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A. 人类世界仅仅是由人组成的世界B. "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C. 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D. 是主体的世界4.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划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是指整个自然界不能为人类认识的"自在之物"C. 按自身规律运动着的客观世界D. 尚未纳入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界5. 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01年文2)A. 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 既非物质,也非意识C. 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 是意识的客观内容二,不定项选择1.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永恒和暂时的关系E.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2.下列命题或说法中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有A.天不变,道亦不变B.宿命论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E. 万物齐一3.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A. 弄清楚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就必然可以弄清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B. 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 高级的运动形式以低级的运动形式为基础D. 利用低级的运动形式去解释高级运动形式,是研究高级运动形式的唯一的方法E. 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4.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A.时间,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客观存在B.时间,空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D.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时,时间,空间会发生显著的变化E. 时间,空间并不存在任何绝对性5.把空间比作盛放物体的大箱子,把时间比作均匀流逝的河流,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 唯心主义观点E. 形而上学观点6.下列观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时间,空间与物质是不可分的B.时间,空间是绝对精神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时间,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D.时间,空间是感觉系列整理了的体系E. 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分离的7.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C.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实现的D.人的自己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劳动实现的E.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8.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峰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论述表明A.蜘蛛,蜜蜂等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本领B.人之所以感到惭愧,是因为人在某些方面其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如其他动物C.人以外的动物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人则可以形成理性认识D.人的建筑等活动是实践活动,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是E. 人的活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其他动物的活动则不具备这一特点9.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A.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B.意识活动的主观创造性C. 意识能够改变规律D. 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自我抑制E.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10. 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有本质的区别.下列关于两者的区别论述正确的是A. 人工智能纯系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类意识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B. 人工智能没有能动的创造能力,人类意识具有能动的创造能力C. 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人类意识具有社会性D. 人工智能只能接受意识的支配和操纵,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意识,更不可能支配和统治人类意识E. 人工智能已发展到顶峰不能前进了,人类意识具有广阔的发展远景11.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A. 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B. 世界是否统一C. 世界统一于客观实在还是统一于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D. 世界统一于实践还是统一于认识E. 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还是单一性的物质统一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答案一,单项选择1. A2. B3. B4.D5.C二,不定项选择1. CDE2. DE3. BCE4. CD5. BE6. BCD7. ABCDE 8. CDE 9. ABDE 10. ABCD 11. CE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1.把普遍联系歪曲成"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属于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2.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B. 先有运动,后有联系C. 运动构成联系D. 联系构成运动3.范畴A. 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B. 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C.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主观的D.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客观的4.唯物辩证法认为(94年理2)A. 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 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 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5.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A. 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B. 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C. 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D.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6.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92年文8)A. 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 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C.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7.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A. 它们可以同时变成现实B. 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C. 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可能性,未实现的可能性是抽象可能性D. 一种可能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虚假的可能性8.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A.是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B. 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C. 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D. 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9.度是指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B.质和量的统一C.事物的质的规定性D.事物的量变状态10.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A.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B.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C.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D.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11.爆发式飞跃是指A. 解决因一切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B. 既是解决事物之质变的形式,也是解决事物之量变的形式C. 解决因根本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D. 解决因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12.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A.诡辩论的观点B.绝对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辩证的观点13.在事物的转化过程中A. 都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B. 都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C. 有些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不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D.人们的主观努力可有可无二,不定项选择1.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98年文11)A.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 "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E.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是(96年文11)A. 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B.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C. 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D. 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3.范畴属于A. 感性认识的形式B. 基本概念C. 人的思维对事物之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D.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E.人们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4.在范畴的问题上,主,客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是A. 把范畴看成是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的一种精神实体B. 把范畴看成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所形成的基本概念C. 否认了范畴所反映的内容的客观性D. 否认范畴是人的思维对于客观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最普遍的矛盾关系的反映E.把范畴看成是人类主观先验的东西5.假象和错觉的关系属于A. 假象是客观的,错觉是主观的B. 假象和错觉都是主观的C. 假象等于错觉,二者不过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语词D. 假象必然引起错觉E. 假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错觉6.原因和结果的同一性表现在A. 原因和结果没有任何界限,人们可以倒因为果,也可以倒果为因B.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作用C.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 原因和结果不能混淆E.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关系中可以是结果7.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A. 种瓜与得瓜B. 闪电之后雷鸣.闪电与雷鸣C. 白天之后有黑夜.白天与黑夜D. 春天之后有夏天.春天与夏天E.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与消费8.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A. 与事物不可分B. 与事物直接同一C. 与事物并非直接同一D. 客观的E. 多样性的9.质和属性的关系包括A. 质是事物属性的表现B. 属性是事物质的外在表现C. 属性和质不具有同一性D. 属性时时刻刻表现着事物的质E.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10.当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A.矛盾双方的力量各有消长,但还没有易位B.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C.矛盾的主次双方已经易位D.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任何变化E.矛盾双方绝对同一11.在下列各项中属于部分质变的有A. 从猿到人的转化B. 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中,地租的变化依次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三个阶段C.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并成立苏维埃政权D. 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E. 我国目前所进行的体制改革12.哲学上所说的矛盾斗争与政治生活中的斗争性的关系是A. 二者是同一概念B.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种共性,政治斗争性是一种个性C. 政治斗争性不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范畴D. 政治斗争性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表现形式E.在阶级社会中,所有的矛盾斗争性都表现为政治斗争性13.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体现在A. 任何个性都是共性B. 共性是对个性的抽象和概括C. 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D. 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E.共性只是个性的某些方面或本质1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93年文15)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答案一,单项选择1. B2. D3. A4. D5.A6. C7. B8. A9.B10. B 11. D 12. D 13. C二,不定项选择1. ABDE2. ACE3. BC4. CD5. AE6. BCE7. AE 8. ADE 9.BE 10. AB 11. BCDE 12.BD13. ABCE 14. ABDE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单项选择1. 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A. 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 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 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 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2.表象A. 属于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B. 属于理性认识,但不反映事物的本质C. 有时属于感性认识,有时属于理性认识D.属于感性认识,是对知觉的再现3.真理的客观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是A.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否认真理的价值性B.坚持真理的价值性必然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价值性要以客观性为基础D.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的价值性是等义的4.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方法B.分析方法C.综合方法D.演绎方法二,不定项选择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A. 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B. 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C. 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D. 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E.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认识客体的有A. 人类认识到的自然界B. 人类尚未观察到的天体C. 社会现实中的事件D. 人们阅读的书籍E. 作家创造的文学作品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特点及关系是A. 认识主体不等于主观,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 认识的客体包括了一切物质世界C.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首先是反映关系,然后才是实践的关系D. 尚未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的物质世界还不是认识的客体E.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实践关系4.实践之所以能够有力地驳斥不可知论,是因为它能够把A.真理变成现实B.谬误变成真理C.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D.人的认识器官不断延长E. 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5.人们之所以要重视间接经验,是因为A. 实践并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 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去亲自实践以获得直接经验C. 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D. 认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E.书本也是认识的一个源泉6.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必要和重要,是因为A. 理性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B. 理性认识应当转化成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C. 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由谬误转变成真理D. 只有第二次飞跃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E.在第二次飞跃之前,理性认识仅仅是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7.人们把握真理的能力,要受到A. 人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制约B. 实践水平的制约C. 人们自身经验,知识水平的制约D. 人们认识结构的制约E.客观事物暴露程度的制约8.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主要在于A. 真理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条件和范围B. 该认识只为少数人所坚持C. 背离了主观与客观,认识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 在实践中一时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E.真理具有相对性9."三角形之内角和等于一百八十度."是A. 普遍真理B. 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C. 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D.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E.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的真理10.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 真理和谬误并没有任何界限B.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C.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D. 任何真理都带有不确定性E. 真理是因人而异的1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A. 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 它们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C.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D. 任何相对真理都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E. 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从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12.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会导致A. 怀疑主义B. 相对主义C. 绝对主义D. 不可知论E.教条主义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答案一,单项选择1. C2. D3. C4.A二,不定项选择1. BCD2. ACDE3. ADE4. ACDE5. BCD6. ABD7. ABCDE 8. AC 9. ADE 10. BCD 11. BCDE 12. ABD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 A 2. B 3. C 4. B 5. C 6. C 7. A一,单项选择1.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02年理1)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 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 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因为A. 它是生产力中的最重要的独立的要素B. 它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C.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D.它是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的形式3.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社会主义政治法律观点B. 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三个代表"思想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A. 体现我国国体的政体形式B. 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类型C. 我国各个阶级联合起来的组织形式D. 我国统一战线的一种形式5.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6.在社会意识诸形态中起核心作用的是A. 哲学B. 道德C. 政治法律思想D. 艺术7.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A. 不属于上层建筑B. 属于政治上层建筑C. 属于思想上层建筑D.属于上层建筑中和经济基础没有关系的社会意识形式二,不定项选择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因为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现象B.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C. 两种历史观的其他问题,要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规定和制约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概括了整个世界的全部现象。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讲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哲学的进步任务,而要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探讨世界的本质和人的存在方式,探讨自然、社会、人类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这是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与唯心主义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于精神性不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唯物主义的进步前提是承认物质在我们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而且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物质性的理解,看法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不理解实践活动及其意义,而是把它们当作实践去理解。
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与世界全部关系的基础,而且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物质活动,构成了一种直接而现实的客观实在。
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在内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学说,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前提,是正确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出以往一切哲学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性的实践活动辩证地统一起来了。
这是哲学世界观的深刻变革。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确立科学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物质、运动、时空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一个焦点,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之一。
准确的理解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式,对我们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非常重要。
1.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依据对“物质”的不同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我们可以把唯物主义哲学划分为三种形态,即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基本历史阶段。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结合实际说明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一切旧唯物主义都把自然界看成是唯一的客观存在,认为人和社会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把自然界看成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纯粹自然,忽略了人和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发生的巨大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确实首先必须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但人的实践活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自在自然一方面是指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另一方面是指人类实践活动目前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化自然即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自然,或者说是打}二人的实践活动的印记的自然。
既然人化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它就不是独立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而是随着实践活动发生变化的。
同时随着实践活动的扩展,自在自然不断转化为人化自然。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时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大家知道,樱桃树和几乎所有的果树一样,只是数世纪以前由于商业才移植到我们这个地区。
由此可见,樱桃树只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这种活动才为费尔巴哈的‘感性确定性’所感知。
”①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
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仅仅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陷人唯心主义,主要就是由于它缺乏实践的观点。
这样,一方面,它把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看成是纯粹客观的自在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把人的实践活动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从而也就把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历史看成是一种主观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就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一定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而就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
结合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

Make by 00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何谓世界物质性与人的实践
•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 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世界具有物质 统一性。 •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 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表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组织资 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 社会的物质性。 •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 方式。 • 实践具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正确应对宅文化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 人的存在方式。我们应该能动地应对宅文化,发挥主观能 动性,使宅能更好地为我们所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都充分说明了只有亲身去实 践,才能真正地获得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从而来丰富 我们的生活。古诗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 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等等。这都说明了亲身 走出去的重要性,而“纸上谈兵”只能让生活更加单调啊!
宅文化的隐忧 宅文化是一种对现代人生活状态比较少出门活动而形成的 活动形式内容的通俗定义,简单的讲就是工作学习较少面对 面接触外界,而是利用现代通信工具与外界保持一种简单的 交流,把自己限制在狭窄的空间范围之内与人保持联系。但 凡事都不能过度,据有关数据统计,宅男宅女们的生活大都 围绕着电脑和网络,极少甚至不与外界有所接触。长期下来, 会导致自闭症、抑郁症、孤僻症等一系列心理疾病,并伴随 着更多的生理疾病。宅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会使 其社会责任感淡化,从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宅文化 覆盖了所有的生活,当泡网吧,玩游戏成了宅文化中的主打, 这种宅文化的淡化了人们的生活乐趣。由此看来,宅文化所 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学习目的
本章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以及人工智能的意义。
准确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深刻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自觉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考核知识点
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P 45~46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P 47
三、空间时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 51~52
四、实践的涵义、结构与功能P 56、58、60
五、实践过程及其环节的意义P 62
六、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P 64、68
七、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 77~78
八、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P 79~82
第3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学习目的
本章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唯物辩
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弄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考核知识点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P 87
二、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中全局与部分的关系的指导意义P 91~92
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P 85
四、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P 98
五、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P 99
六、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P
101~102
七、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指导意义P 104~105
八、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对于我们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意义P
111~112
九、辩证的否定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意
义P 115~116
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一原理对坚定社会
主义信念的指导意义P 117~118
第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本章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学习这一章,要求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的辩证过程、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深刻理解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及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考核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哲学的认识论的根本区别P 133
二、认识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P 140~141
三、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 142~145
四、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P 147
五、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掌握这一原理的重要意义P
148~157
六、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P 158~159
七、真理、真理的客观性、价值性P 161、162、165
八、真理与谬误的关系P 163~164
九、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
思主义的重要意义P 167~170
十、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P 159
十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 172~173
十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P 175~176
第5章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学习这一章要着重理解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认清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紧密结合当代的环境问题,弄清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问题,理解地理环境、人口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深刻认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考核知识点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 181
二、唯心史观在思想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P 182~183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P 185
四、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的决定性作用P 187
五、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P 188~189
六、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P 190~192
七、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维护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P 193
八、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
基本国策P 197、199
九、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及
其意义P 200~201
十、人类社会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P 193
第6章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本章从静止角度和横向联系说明社会基本结构,从动态角度和纵向联系说明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并在此基础上说明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学习这一章要分别掌握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的意识结构等各自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社会整体的基本结构;要了解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深刻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
一、生产力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的要素P 204、205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生产关系中的决定作用
P 210~211
三、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的政治结构的内容P 217、218
四、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P 218
五、社会意识的构成P 222
六、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学习这一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P 227~230
七、文化的本质与功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P 236、238
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为什么要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P 240、243
第7章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学习目的
本章把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看作一个有内在联系的系统。
学习这一章要着重掌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在继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要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尤其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涵义。
考核知识点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
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P
245、250
二、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
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P 255~256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说明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P 251、257
四、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 260、263
五、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P 264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用此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代表
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必要性P 268
七、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要性P 268
八、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并说明
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P
280
第8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学习目的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社会进步的标准;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弄清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涵义及二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从历史发展总趋势上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弄懂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过程就是人类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过程。
要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伟大理想,积极投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考核知识点
一、人类社会的进步及其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因和总趋势P
284、286、
二、社会进步既是必然的,又是曲折的P 284
三、正确理解人性和人的本质P 296
四、人的价值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P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