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历史文化
中餐历史

中
餐
一、中餐烹饪的萌芽时期
烹
二、中餐烹饪的形成时期
饪
三、中餐烹饪的发展时期
简
史
四、中餐烹饪的成熟与繁荣时期
饮食的起源与发展
生食阶段
180万年
熟食阶段
50万年
烹饪阶段
1万年
中
餐 火烹阶段
烹
饪
萌
芽
时 期
主要运用烧、 烤、炙、熏。
石烹阶段
陶烹阶段
将石板、石 块加热后, 间接使食物
成熟。
出现了原始 的灶,主要 烹饪器具有 鼎、釜、鬲、 甑、甗等。
唐宋时期饮食文化研究出现高潮
唐代: 韦巨源——《韦巨源食谱》 杨晔 ——《膳夫经手录》 孙思邈——《千金翼方》 宋代: 陶谷——《清异录》 饮茶之风普遍
中餐烹饪发展时期的主要特点
一、能源与炊餐具出现新突破
➢ 能源的新突破——煤 秦汉时已能将不同木柴应用到不同的烹制技法上,如桑木质
硬,火力烈,适宜炖煮,杂木火力足,适宜煎炒。并且开始用 煤冶铁。 ➢ 炊具的新突破——铁制炊具 铁器取代青铜器,铁釜、铁刀、铁叉、铁镬、铁锅等广泛应用。 ➢ 餐具的新突破——漆器和瓷器 秦汉时漆器主要用于富贵之家,有时还要镶嵌金玉,唐宋时瓷 器制作技术有很大时步,产量急增,品种丰富多彩。
形式。 烹饪工艺形成初步格局。
中
餐
从秦代开始,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到汉代
烹 发展为第一个高峰,随后经历魏晋南北朝的长
饪 时间分裂,到隋代重新统一,唐宋时期成为第
发 二个高峰,此时,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高速
展 发展的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不断
时 改进,产品数量和品质大幅提高,铁器、漆器
烹饪典故了解菜肴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

烹饪典故了解菜肴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烹饪典故:了解菜肴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菜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人们的口腹之欢,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在烹饪的过程中,许多菜肴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通过了解烹饪典故,我们可以揭示背后的故事,深入了解菜肴的来历与文化背景。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烹饪典故,带领读者走进菜肴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故事。
1. 龙虾众叛亲离:探寻龙虾产地当我们品尝到美味的龙虾时,或许不会想到它曾因“众叛亲离”而走红一时。
据说,18世纪末,美国波士顿一帮困苦的犯人不得不靠食用龙虾为生。
当时,龙虾被视为是低贱的食物,甚至常被饲养牲口所吃。
但是,在19世纪初,随着铁路的修建和交通的发达,龙虾逐渐成为了昂贵的美食,备受瞩目。
这一转变在于纽约和波士顿的富豪们开始用龙虾款待贵宾,从而改变了龙虾的形象。
2. 鼎力相助:烹饪鼎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的鼎在烹饪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鼎被认为是古代烹饪的代表器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
鼎以其三脚稳固的形状而闻名,不但具备烹饪功能,还体现了尊重和和谐的价值观。
鼎烹制的食物被认为是具有神圣、吉祥之意,因此在历史上,鼎被广泛运用于宴会、祭祀和重大场合。
现在,虽然烹饪方式改变了,但鼎仍然被当做烹饪艺术的象征之一,不断地传承着中华饮食文化的基因。
3. 切片薄如蝉翼:揭秘刀工背后的艺术烹饪中的刀工技术,无论是丝丝入扣的切丝、或是薄如蝉翼的切片,都凝聚了厨师传承下来的智慧与创造力。
刀工不仅仅是切菜的手艺,更体现了烹饪的精细和匠心。
例如,中国菜肴中的“薄切肉片”,就要求厨师用刀将肉片切得纤薄如蝉翼,使肉片更易入味、更易烹煮。
刀工背后有一套独特的技巧,如刀的角度、手的力度等,这些都需要烹饪师傅长时间的培训和练习。
烹饪中的刀工艺术,让食物鲜活起来,也彰显了烹饪师的职业技能和对美的追求。
4. 鱼跃龙门:揭开鱼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鱼是吉祥的象征,与富贵、余庆、长寿等意涵相联系。
中国烹饪文化发展史

中国烹饪文化发展史中国烹饪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食文化。
中国烹饪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将从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近现代时期三个时段来探讨中国烹饪文化的发展历程。
古代时期是中国烹饪文化发展的起点。
在夏、商、周等古代朝代,人们开始研究食物的烹制方法,并形成了一定的烹饪技艺。
这一时期,烹饪主要基于古老的传统和宗教仪式,讲究食物的烹调和食材的搭配。
同时,古代人们还注重饮食的药食同源,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
例如,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五谷杂粮”,就是古代人们对均衡饮食的追求。
中世纪时期,中国烹饪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此时,中国文化开始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食物的种类和烹饪方法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人开始接触到面食、面点等新的食物,并融合到自身的烹饪技艺中。
同时,火锅、炒菜等烹饪方法的兴起,为中国烹饪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现代时期,中国烹饪文化经历了更加广泛的交流和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国人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外国美食,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饮食习惯中。
例如,西餐、日本料理等外国菜系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
同时,中国人也开始注重烹饪的创新和改良,推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菜肴,丰富了中国烹饪文化的内涵。
除了食物的烹饪方法和种类的变化,中国烹饪文化还体现在餐桌礼仪和饮食习惯上。
中国人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注重食物的品质和口感。
同时,中国人还非常重视餐桌上的礼仪和仪式感,例如年夜饭、宴会等场合都有着独特的规矩和习俗。
总的来说,中国烹饪文化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时期的传统和宗教仪式,到中世纪时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再到近现代时期的创新和改良,中国烹饪文化不断演变和发展。
这一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烹饪文化的发展历史不仅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民间饮食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民间饮食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民间饮食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各个时期的食材、做法和烹饪技巧为基础,中华民族的民间饮食在演变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味道和文化特色。
一、古代饮食的印记古代的中华民族饮食具有深远的影响,贯穿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根据史书记载,古人饮食主要以谷物为主,如稻米、小麦、粟米等,用以制作米饭、面食等主食。
此外,古人还善于利用水果、蔬菜、肉类和海鲜等丰富的食材,烹制出美味可口的家常菜。
在古代,饭菜制作采用煮、炖、炒等多种方式,高温、低温烹调技巧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秦汉时期的食尚变迁秦汉时期,饮食文化在发展中逐渐趋于多样化。
此时期民间饮食以面食为主,如汤饼、糕点、馒头等各种面食品种丰富多样。
同时,汉代人们对调味料的使用也有了新的尝试,辣椒、花椒、葱姜蒜等调料开始广泛应用于烹饪中,为菜肴增添了香辣的风味。
此外,秦汉时期的席间礼仪也逐渐形成,餐桌上的陈设和用具更加讲究,体现了人们对美食和仪式感的追求。
三、唐宋时代的风味盛宴唐宋时代,中华民族的民间饮食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
这个时期饮食文化新的创意与变革迎来了风靡一时的风盛宴。
南北饮食大融合,各种佳肴巧制而成。
香油、酱油、醋等调味料的使用成为了重要特征。
美食家们不断探索烹饪技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涮羊肉、莱阳梨、烧饼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使得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既有味觉上的享受,又融入着文学艺术气息。
四、明清时代的食物丰富多样明清时代,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进一步丰富多样。
此时期的人们开始关注食物的品质和口感,推崇“食色性也”。
各地美食百花齐放,锅炉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烹饪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同时,明清时期的宫廷饮食文化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呈现出高雅和精致的特点。
五、现代民间饮食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创新。
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更加多元和开放。
美食的历史文化与制作方法

美食的历史文化与制作方法美食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更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体现。
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美食一直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各个国家、地区的美食文化各具特色,传承至今的美食制作方法也是千差万别。
本文将从美食的历史文化与制作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美食的深层次含义。
一、美食的历史文化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美食的历史也同样悠久。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将食物进行加工,烹饪成不同口味的美食。
例如,中国的烹饪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烹饪方式是火烤、煮煎等简单的方式;而到了商周时期,中国的烹饪逐渐发展成高超的艺术,且广泛地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
同时,中国的美食文化也与文化、宗教、地理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逐步形成了八大菜系和各类特色小吃。
另外,美国等国家的美食文化也同样充满独特魅力。
美国在美食文化上,从18世纪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美国的美食充满多元文化和魅力。
美国的快餐文化、传统的汉堡和墨西哥卷饼等美食深受全球各地消费者的喜爱。
二、美食的制作方法制作美食的方法千差万别,每道菜品都有其独特的制作方法。
与中国烹饪相比,西方菜肴的烹调方法更加注重保持原味,突出食材的鲜美。
而中国菜肴则偏重于调味,强调菜品的色、香、味、形。
此外,印度菜肴则以香料为主要原料,重视食材的烹调过程。
不同的美食制作方法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地域差异,也体现了不同的食材和制作工艺。
例如,中式烹饪需要精细的切割、肉类先用热水焯水去腥,其他食材根据口感可选择煮、炒、蒸、炖等不同的烹饪方法;而法式大餐的烹饪方法则注重食材的新鲜程度和味觉、视觉上的享受,往往使用奶油、酒、香菜等食材来进行调味。
总之,每道菜品都有它独特的制作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食材的逐渐变化,人们的口味也在慢慢变化。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饮食的健康和营养,更加注重食材的健康、新鲜和纯净程度。
结语美食是人类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交流沟通的桥梁。
中华美食文化

中华美食文化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美食文化在不断演变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味,成为了世界上的一大美食宝库。
一、中国烹饪史中国的烹饪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属于“九域之一,百工之首”。
从土炊灶到菜肴佐料的运用,中国人在烧烤、炒、煮、烩、蒸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巧。
另外,中国还有“十菜系”、“八大菜系”的烹饪体系,各具特色,钦定了许多传统菜式,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菜”更是独具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二、地域菜系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和历史文化遗产塑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近百个地域菜系,让中华美食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比如四川菜,以麻、辣驰名全国,鲁菜则以色、香、味俱佳著称,而广东菜则以清、鲜、嫩、滑为主,更加偏重于海鲜。
有了它们,中华美食文化的排名更加稳居世界美食界的前列。
三、传统食材和佐料传统食材和佐料是中华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可以烹制出口感多样、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还具有强烈的药膳疗养功效,受到世界各地美食界普遍认可。
如大蒜、生姜、八角、辣椒、桂皮、茴香、花椒等。
这些食材和佐料更是中华美食文化的灵魂,为世界人民带来了不一样的味觉体验。
四、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承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创新、创造和发扬光大的过程,需要法度的传承者和继承人的努力与智慧。
目前,提倡“中华美食文化大全”的行动已经得到了充分发扬,以中华美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正在向世界传扬,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认可和推广。
同时,中华美食文化也不断更新,创新,结合了当今时代的各种因素,更加贴合现代人的需求。
五、结语中华美食文化堪称中华文明的一张名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范和优秀传统文化。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记载和传承,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瑰宝。
中华美食文化的发扬光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和智慧,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和爱上中国的美食文化,共同维护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8. 《本心斋食谱》
《本心斋食谱》作者是宋代陈达叟,因为室名本 心斋,所以又称本心翁。作者自述道,常在书房里起 居闲坐,玩味《易经》,床上围着画有梅花的纸账, 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饮食崇尚清淡。有客人从外地来 访,脸上流露出饥饿的神色。叫书童端上净素饭菜, 客人品尝后说没有尘俗气味。主客讨论食谱,就形成 了这本书。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2. 崔浩《食经》
历史上的《食经》 有好多部,如谢讽的 《食经》、崔浩的《食 经》等,但均已亡佚, 其中崔浩的《食经》因 在其他书籍中有记录, 还可以做一些了解。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3. 谢讽《食经》
谢讽,隋代人,生平不详,只 知道他曾担任过隋炀帝的“尚食直 长”。《大业拾遗》中说他曾著有 《淮南玉食经》,但此书早已佚失。 现存的谢讽《食经》收录在宛委山 堂本《说郛》中。正文前有“谢讽 《食经》中略抄五十三种”之语。
11. 《饮食须知》
元代烹饪著作《饮食须知》的作者贾铭,字文鼎, 自号华山老人,浙江海宁人。他生于南宋,曾在元朝 任官职为万户,卒于明初,历经3个朝代,活了106 岁。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贾铭的养生之道很感兴趣,召 见他时问保养之法,他回答道:关键在于饮食。随后 他以撰著的《饮食须知》呈进御览。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4. 《食次》
《食次》是我国一本古烹饪书, 其作者不详,此书约为南北朝或更早 的著作。《食次》原书不存,只有部 分文或肴馔名称被其他古籍保留。如 在《齐民要术》中明确标明引自《食 次》的肴馔有熊蒸、苞、煮、折米饭、 葱韭羹、白茧糖等。
中国烹饪典籍文化
5. 《烧尾宴食单》
《烧尾宴食单》的作者为唐代韦 巨源,唐代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长 安区)人。这是他在举办“烧尾宴” 后留下的“食单”,又名《韦巨源食 谱》,如图5 2所示。
珍馐之味中国烹饪文化

珍馐之味中国烹饪文化中国烹饪文化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丰富多样的菜肴享誉全球。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珍馐之味中国烹饪文化,从其历史渊源、烹饪方法、主要风味等方面展开探索。
1. 历史渊源中国烹饪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早在商朝、周朝时期,中国人就开始研究烹饪技艺,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烹饪理论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烹饪技艺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2. 烹饪方法中国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为有名的有炒、煮、炸、蒸、烧等。
这些烹饪方法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中,炒菜是中国烹饪中最具特色和独特的烹饪方法之一,它能保持菜品的原汁原味,突出食材的鲜美。
3. 主要风味中国烹饪文化以其丰富的风味而闻名于世。
根据不同地域和风俗习惯,中国的烹饪风味可以大致分为四大菜系:川菜、粤菜、鲁菜和闽菜。
每一种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口味,如川菜以其麻辣味、粤菜以其鲜味、鲁菜以其重口味、闽菜以其清淡味而著名。
4. 基本原则中国烹饪文化有其独特的基本原则,包括色、香、味、形、器五个方面。
色彩丰富的菜品能够增加人们的食欲;香气扑鼻的食物能够提升用餐体验;味道鲜美的菜肴能够让人回味无穷;形状优美的菜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用餐器皿的选择也是烹饪文化的一部分,各种不同的器皿能够为菜品增添特色。
5. 文化影响中国烹饪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烹饪技艺的传承和发扬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的烹饪文化也对世界各地的饮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中国菜馆在各个国家都层出不穷。
总结:珍馐之味中国烹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的烹饪文化,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凝聚的丰富风味和独特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的独特饮食文化。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品味中国菜肴,都是一种文化的体验与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烹饪发展史中国烹饪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四个时期。
先秦时期这是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期,即从烹饪诞生之日起,到公元前期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共约7800年。
此乃中国烹饪的草创时期,其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约6000年)、夏商周(约1300年)、春秋战国(约500年)三个各有特色的发展阶段。
(一)新石器时代的烹饪新石器时代由于没有文字,烹饪演变的概况,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话传说以及后世史籍的追记进行推断。
它的大致轮廓是:1、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试种的五谷,不很充裕。
调味品主要是粗盐,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
至于菜品,也相当简陋,最好的美味也不过是传说中的彭祖(彭铿)为尧帝烧制的"雉羹"(野鸡汤)。
3、此时先民进行烹调,仅仅出自求生需要;关于食饮和健康的关系,他们的认识是朦胧的。
但是,从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筑房、伏羲氏教民驯兽、神农氏教民务农、轩辕氏教民文化等神话传说来看,先民烹饪活动具有文明启迪的性质。
4、在食礼方面,祭祀频繁,常常以饮食取悦于鬼神,求其荫庇。
开始有了原始的饮食审美意识,如食器的美化,欢宴时的歌呼跳跃等。
这是后世筵宴的前驱,也是他们社交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新石器时代的烹饪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二)夏商周三代的烹饪夏商周在社会发展史中属于奴隶制社会,也系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
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1、烹调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
如"五谷"(稷、黍、麦、菽、麻籽),"五菜"(葵、藿、头、葱、韭),"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之类。
"五谷"有时又写成"六谷"、"百谷"、总之,原料能够以"五"命名,说明了当时食物资源已比较丰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体,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选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2、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
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物有4000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
青铜食器的问世,不仅抻于传热,提高了烹饪工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装饰筵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
3、菜品质量飞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
由于原料充实和炊具改进,这时的烹调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一方面,饭、粥、糕、点等饭食品种初风雏型,肉酱制品和羹汤菜品多达百种,花色品种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较好运用烘、煨、烤、烧、煮、蒸、渍糟等10多种方法,烹出熊掌、乳猪、大龟、天鹅之类高档菜式,产生影响深远的"周代八珍"。
"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专为周天子准备的宴饮美食。
它由2饭6菜组成,具体名称是:"淳熬"(肉酱油浇大米饭)、"淳母"(肉酱油浇黍米饭)、""炮豚"(煨烤炸炖乳猪)、"炮牂"(煨烤炸炖母羊羔)、"捣珍"(合烧牛、羊、鹿的里脊肉)、"渍"(酒糟牛羊肉)、"熬"(类似五香牛肉干)、"肝"(烧烤肉油包狗肝)。
"周代八珍"推出后,历代争相仿效。
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厨八珍",明清的"参翅八珍"和"烧烤八珍",还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贵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真"、"琼林八珍"(科举考试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来。
4、在饮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树。
如从夏朝起,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食医结合的第一步,重视帝后的饮食保健,这一制度一直沿续到清末。
再如筵宴,也按尊箅分级划类。
此外,在民间,屠宰、酿造、炊制相结合的早期饮食业也应运而生,大粱、燕城、邯鄣、咸阳、临淄、郢都等都邑的酒肆兴盛。
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国烹饪史上开了一个好头,后人有"百世相传三代艺,烹坛奠基开新篇"的评语。
(三)春秋战国的烹饪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动荡时期。
连年征战,群雄并立。
战争造成人口频繁迁徒,刺激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此时烹饪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为后世所瞩目。
1、以人工培育的农产品为主要食源。
这时由于大量垦荒,兴修水利,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农产品的数量增多,质量也提高了。
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蔬果五谷俱列食谱,而且注意水产资源的开发,在南方的许多地区鱼虾龟蚌与猪狗牛羊同处于重要的位置,这是前所未有的。
2、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铁质锅釜(古炊具,敛口圜底带二耳,置于灶上,上放蒸笼,用于蒸或煮)崭露头角。
它较之青铜炊具更为先进,为油烹法的问世准备了条件。
与此同时,动物性油脂(猪油、牛油、羊油、狗油、鸡油、鱼油等)和调味品,(主要是肉酱和米醋)也日风增多,花椒、生姜、桂皮、小蒜运用普遍,菜肴制法和味型也有新的变化,并且出现了简单的冷饮制品和蜜渍、油炸点心。
3、继周天子食单之后,又推出新颖的楚宫筵席,形成南北争辉的局面。
据《楚辞》中的记载,楚宫宴包括主食(4-7种),肴(8-18种)、点心(2-4种)、饮料(3-4种)四大类别。
其中的煨牛筋、烧羊羔、焖大龟、烩天鹅、烹野鸭、油卤鸡、炖甲鱼和蒸青鱼,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在原料组配、上菜程序、接待礼仪上均有创新,为后世酒筵提供了蓝本。
4、出现南北风味的分野,地方菜种初露苗头。
其中的北菜,以现今的豫、秦、晋、鲁一带为中心,活跃在黄河流域,它以猪犬牛羊为主料,注重烧烤煮烩,崇尚鲜咸,汤汁醇浓。
其中的南菜,以现今的鄂、湘、吴、越一带为中心,遍及长江中下游,它是淡水鱼鲜辅以野味,鲜蔬拼配佳果,注重蒸酿煨炖,酸辣中调以滑甘,还喜爱冷食。
这一分野到汉魏六朝时继续演进,由二变四,逐步显示出四大菜系的雏型。
5、烹饪理论初有建树,推出《吕览本味》和《黄帝内经》。
《吕览本味》被后世尊为"厨艺界的圣经",战国未年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著。
其贡献主要是:正确指出动物原料的性味与其生活环境和食源相关;强调火候和调味在制菜中的作用,并介绍人了一些方法,归纳出菜占质量检测的8条标准,并主张"适口者珍",开列出当时各地著名的土特原料,以供厨师择用,《黄帝内经》是这时期的医家总结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托名黄帝与歧伯臣之间的对话而陆续写成的。
它由《素问》和《灵枢》组成,共18卷,162篇。
该书除了系统阐述中医学术理论,从阴阳五行、脏腑(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经络(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病因、病机(疾病发生和变化的机理)、预防、治则(治病的基本法则)等方面论述人体生理活动以及病理变化规律外,地食养食治方面还依据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提出了"六淫"(中医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气候太过,使人致病)、"七情"(中医指喜、怒、忧、悲、恐、惊等七种情志)、饮食不当、劳倦内伤等病因说,告诫人们注意饮膳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调适。
这两部著述的起点均高、在2200年前可以列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它们为先秦时期的烹饪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秦汉魏六朝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起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上止于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共810年。
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镇都有较大的发展。
民族之间的沟通与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里,烹饪文化不断出现新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后半段,战争频繁,诸候割据,改朝换代快,统治阶级醉生梦死,奢侈腐化,在饮食中寻求新奇的刺激。
由此,烹饪就在这种社会大变革中演化,博采各地区各民族饮馔的精华,蓄势待变,焕发出新的生机。
(1)烹调原料的扩充在先秦五、五畜、五菜、五果、五味的基础上,汉魏六朝的食料进一步扩充。
张赛通四域后,相继从阿拉伯等到地引进了茄子、大蒜、西瓜、黄瓜、扁豆、刀豆等新蔬菜,增加了素食的品种,《盐铁论》说,西汉时的冬季,市场上仍有葵菜、韭黄、簟菜、紫苏(又称苏子,种子可榨汕,嫩叶可吃,还可入药,能镇咳、健胃、利尿)、木子耳、辛菜等供应,而且货源充足。
《齐民要术》记载了黄河流域的31种蔬菜,以及小盆温室育功苗,韭菜捉子发芽和韭菜挑根复土等生产技术。
杨雄的《蜀都赋》中还介绍了天府之国出产的菱根、茱萸、竹笋、莲藕、瓜、瓠、椒、茄,以及果品中的枇杷、樱梅、甜柿与榛仁。
有"植物肉"之誉的豆腐,相传也出自汉代,是淮南王刘安的方士发明的,不久,豆腐干、腐竹、千张、豆腐乳等也相继问世。
这时的调味品生产规模扩大,《史记》记述了汉代大商人第年酿制酒、醋、豆腐各1000多缸的盛况。
《齐民要术》还汇集了白饧糖、黑饴糖稀、琥珀饧、煮脯、作饴等糖制品的生产方法。
特别重要的是,从西域引进芝麻后,人们学会了用它榨油。
从此,植物油(包括稍后出现的豆油、菜油等),便登上中国烹饪的大舞台,促使油烹法的诞生。
当时植物油的产量很大,不仅供食用,还作为军需口。
有文章介绍说,在赤壁之战中,芝麻油曾发挥出神威。
在动物原料方面,这时猪的饲料量已占世界首们,取代牛、羊、狗的位置而成为肉食品中的主角。
其他肉食品利用率也在提高,如牛奶,就可提炼出酪、生酥、熟酥和醍醐(从酥酪中提制的奶油)。
汉武帝在长安挖昆明池养鱼,周长达20公里,水产品上市量很多。
再如岭南的蛇虫、江浙的虾蟹、西南的山鸡、东北的熊鹿,都摇篮上餐桌。
《齐民要术》记载的肉酱品,就分别是用牛、羊、獐、兔、鱼、虾、蚌、蟹等10多种原料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