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规范关于地震波的选择与框架_核心筒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_赵作周
比较与转换(中美抗震规范)

地震分组(震源类型) 周期 地震烈度(地震分区)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震分区图) 反应谱曲线 地震作用设计方法
第一部分 地震规范基本概念介绍
建(构)筑物设防类别(或风险级别)
标准 类别
GB50011
UBC
使用经批准的地震
甲类
安全性评价的结果 且高于本地区的设
重要设施
《Uniform Building Code 》 UBC-1997 (地方性)
UBC-1997
美国的东南部
国际南方建筑法 规委员会
美国的西部
国际建筑公务员 委员会
IBC 《 International Building Code 》 IBC-2009 统一了NBC,SBC ,UBC IBC-2000 IBC-2003 IBC-2006 IBC-2009
震设计思想。三水准设 防目标即所谓的“小震
避免主结构破坏和人员
建造抗震建筑物提供最
和结构部分,包括永远
设防目标
(多遇地震)不坏,中 震(基本烈度地震)可
伤亡,并不限制损坏或 维护功能丧失程度。
低标准”。
附在结构上的非结构组 件、结构支撑物和附属
修,大震(罕遇地震) 不倒”
结构都要设计并建为可 抵 抗 满 足 ASCE7 要 求 的
中国规范与美国ASCE7/IBC都提供了地震动的参数区划图,只有提供 这些参数,才能依此绘制出用来进行抗震设计的反应谱曲线或地震影 响系数曲线。
第一部分 地震规范基本概念介绍
地震烈度(地震分区)
全美国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NBC 《The BOCA National Building Code 》 (地方性,基于 ASCE7编制)
地震波对混凝土框架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的影响

地震波对混凝土框架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的影响摘要:本文在对地震波生成方法的基础上,对地震波对框架结构的混泥土建筑的弹塑性进行动力分析。
除此之外,本文在分析地震波对框架结构弹性影响之外,为未来框架结构的建筑的建造和设计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地震波;混凝土;弹性;建筑近十年来,随着高层建筑和复杂结构的发展,我国的设计人员越来越多地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抗震设计。
许多设计人员发现,在时程分析计算中往往由于所选择的地震波不同,致使对同一建筑物在相同强度下的不同地震输人的计算结果差异很大,与采用底部剪力法或振型分解反映谱法的计算结果也有很大出人。
通常,这种差别可高达数倍甚至十几倍!因此,如何估计和控制这种差别成为时程分析法的重要问题,而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除了保证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计算方法本身的精度之外,还有输人地震波如何选用。
一、地震波的概念、成因与危险性1.1、地震波的概念、成因。
一般而言,地震波是由构造地震所产生,然而其它自然现象也能生成地震波,例如风。
人为的活动也能造成地震波,例如爆炸。
对于地球内部构造的了解,地震波扮演了一个不可缺的角色。
根据弹性回跳理论,造成地震的原因是断层破裂。
断层破裂时,两侧的岩体会相对移动,并释放出累积的能量。
大部分的能量在克服摩擦力中损失,并以热能呈现,另一部分能量则造成岩体快速的位移,形成弹性波,释放到附近的地壳中。
当岩体快速位移时,所产生的推力会形成压缩波,即所谓的P波,沿着断层面的相对位移则形成剪力波,即所谓的S波。
由斯涅尔定律得知,波在穿越不同物质时,会产生折射、反射以及极端状况下的全反射,并且偏向低速介质的法线。
当地震波由地壳内往近地表的风化层传递时,由于波速降低,造成地震波折射时容易进入近地表。
这种现象在地震波来源靠近地表时,会更加明显。
而地震波进入近地表的低速层之后,只要产生全反射,震波便会被局限在低速层中,形成陷波(Trapped Wave)。
不同的陷波会互相干涉,造成地层共振并形成驻波(Standing Wave)在地表传递,也就是表面波。
中美抗震规范地震作用的比较分析

devel叩ed
to
பைடு நூலகம்
using tIle
Americ锄code IBC—2009
其中丁为结构基本自振周期,死为长周期的拐点周期。 此外,C。不应小于0.01,且对应于处在|s,≥0.69 区的结构,C。还不应小于下式值:
C。=O.5SI/(肜,)
(9)
从基底剪力公式可看出:1)中美两国规范对结构 延性的处理方法不同,美国规范允许选用延性好的结 构体系来降低地震作用,同时规定R值越大的结构, 需满足更为复杂的构造措施,如混凝土结构抗震构造 措施需满足Acl318第21章的相关要求,钢结构抗震 构造措施需满足AISC34l的相应要求。而中国规范 则不允许选择不同的延性结构来降低地震作用。2) 中美规范对重要建筑的设防概念不同,美国规范对重 要结构,通过提高其地震作用的方法来提高设防标 准。我国规范除对甲类建筑要求其地震作用应按高 于本地区设防烈度计算外,对乙类建筑则只要求提高 抗震措施而不提高地震作用,这是因为中国规范从我 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出发,采用较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对 重要建筑提高设防标准。 为了便于比较,本文给出了我国丙类建筑(即标 准设防类,对应于美国规范的结构重要性系数,= 1.0)在中国7度一9度区,同时按GB 5001l-2010和 IBc—2009计算所得最大基底剪力值,见表10。
Ⅲ
0.12 O.15 O.18 O.15 0.19 0.23 0.17 0.2l
(7) (8)
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地震波的选取原则

地震波的选取方法

地震波的选取方法2010-10-20 22:32:00|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5.1.2条文说明中规定,正确选择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要满足地震动三要素的要求,即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间要符合规定。
频谱特性可用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表征,依据所处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
这句话的含义是选择的实际地震波所处场地的设计分组(震中距离、震级大小)和场地类别(场地条件)应与要分析的结构物所处场地的相同,简单的说两者的特征周期Tg值应接近或相同。
特征周期Tg值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1)、(2)、(3)。
加速度有效峰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的表5.1.2-2采用。
地震波的加速度有效峰值的计算方法见下面公式(1)及下面说明。
持续时间的概念不是指地震波数据中总的时间长度。
持时Td的定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地震动幅值的绝对值来定义的绝对持时,即指地震地面加速度值大于某值的时间总和,即绝对值|a(t)|>k*g的时间总和,k常取为0.05;另一类为以相对值定义的相对持时,即最先与最后一个k*amax之间的时段长度,k一般取0.3~0.5。
不论实际的强震记录还是人工模拟波形,一般持续时间取结构基本周期的5~10倍。
说明:有效峰值加速度EPA=Sa/2.5 (1)有效峰值速度EPV=Sv/2.5 (2)特征周期Tg = 2π*EPV/EPA (3)1978年美国ATC-3规范中将阻尼比为5%的加速度反应谱取周期为0.1-0.5秒之间的值平为Sa,将阻尼比为5%的速度反应谱取周期为0.5-2秒之间的值平均为Sv(或取1s附近的平均速度反应谱),上面公式中常数2.5为0.05组尼比加速度反应谱的平均放大系数。
上述方法使用的是将频段固定的方法来求EPA和EPV,1990年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采用了不固定频段的方法分析各条反应谱确定其相应的平台频段。
中美地震作用计算参数比较及锅炉钢结构抗震选型(精)

钢结构 2016 年第 4 期第 31 卷总第 208 期
等: 中美地震作用计算参数比较及锅炉钢结构抗震选型 胡海林,
版为 IBC 2012 。ASCE (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协会最新版标准 ASCE / SEI 7 - 10[3]提供 了结构设计要求及荷载条件并与 IBC 2012 协调一 致, 而 UBC 已经停止更新 ( 最新版是 UBC 97 ) 。 但 因为 UBC 较强的影响力, 目前仍有国家的抗震设计 规范较多地参考了 UBC 标准。 这些设计规范的抗 震部分主要提供了地震作用的计算, 构件和节点校 核还需要按照美国相关结构设计规范 ANSI / AISC 341 - 10 360 - 10 1. 1
表2美国规范场地类别岩土类别剪切波速ms1ascesei710ubc97硬岩1524asa岩石7621524bsb高密土及软质岩石365762csc硬土183365dsd软黏土183ese需要特别研究fsf表3中国规范场地类别岩土类别剪切波速ms1gb500112010岩石800i0坚硬土及软质岩石500800i1中硬土250500i1或ii中软土150250i1或ii或iii软弱土150i1或ii或iii或iv2地震反应谱计算的比较中美规范规定的地震反应谱具有相似的形状都是关于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水平加速度的函数关系曲线如图1图3所示分别是我国规范gb5001120107美国规范ascesei7103和ubc971规定的反应谱曲线
标准与规范
T s 为周期参数; 注: T 为结构自振周期; T0 、 Ca 、 C v 为设计反应谱加速度参数 。 图3 美国规范 UBC 97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1概述近来我国在国际上承担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要求采用美国规范设计,因此有必要学习美国规范,并了解美国规范与我国规范间的差异。
本文对比了中美两国规范中关于荷载组合、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主要对比抗震设防目标和水准、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这两方面的内容)、抗震设计方法这三方面的内容。
对比的规范介绍如下:1、ASCE/SEI 7-10:是按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和结构可靠度理论编制的,统一了美国各种结构设计规范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荷载取值标准(包括地震作用的取值标准)及荷载效应的组合原则和计算公式、荷载分项系数及组合系数的取值规定等,类似于我国的荷载规范,并包括了类似于我国抗震规范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地震动参数及地震作用的取值标准等内容。
2、UBC 97:Uniform Building Code, UBC——《统一建筑规范》是美国第一个带有建筑抗震内容的规范,第一版于1927年出版,由“国际建筑官员协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即ICBO)出版发行,主要用于美国西部各州,是被广泛采用的规范之一。
3、IBC-2003:IBC规范第一版于2000年颁布,每三年修订一次,自此, 其他3本通用规范便不再更新, IBC 规范逐渐成为了美国全国唯一的通用建筑规范。
IBC规范的颁布与实施,取代了UBC、SBC和NBC等规范,从而使美国的新建建筑规范达到了统一。
在抗震设计方面,IBC大多引用了ASCE 7-10的内容。
可以把IBC视为一个规范门户,由它通向各个专门规范。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编。
按该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中美建筑抗震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① 抗震设计参数
抗 震 体 系类型 结构的用途类别
最大考虑地震动 参数区划图
场地类别=D
屈曲约束支撑钢 框架体系
R=8,Cd=5
医院为IV类 I=1.5
SS=1.5g, S1=0.6g
Fa=1.0, Fv=1.5
SMS=1.5g,SM1=0.9g
SDS=1.0g,SD1=0.6g
结构自振周期T
构建设计反应谱
0.00 1.49 2.30 3.80
梁端最大 延性系数 1.33
0.00 4.30 2.17 5.70
梁端最大 延性系数 平均值 1.41
0.00 4.70 3.33 7.39
中震
大震 超大震
中国
美国 中国 美国 中国
美国
2.28
3.46
3.29
4.45
f) 滞回耗能
滞回耗能(kN•m)
中震 89.63 大震 313.81 超大震 535.46
中国模型
45
美国模型
模型 柱端出铰率 出铰率平均 值 0.00% 0.00% 梁端出铰率 出铰率平均 值 19.94%
中震 大震 超大震
中国
27.08%
美国
中国 美国 中国 美国
0.00%
10.00% 8.33% 31.67% 8.33%
0.00%
4.52% 6.19% 13.57% 7.38%
0.00%
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美抗震设防思想比较
目录
地震作用计算 抗震设计方法 结构体系与计算模型 几个算例
2
问题提出的背景
对规范条 文有效性 的反思
对美、日 等抗震先 进国家做 法的考察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merican methods and elasto-p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frame-core wall structures
ZHAO Zuozhou1 ,HU Yu1,2 ,QIAN Jiaru1 ( 1. Key Laboratory of Civil Engineering Safety and Durability of China Ministry of Education,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2. China Avia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Ltd,Beijing 100120,China)
弹塑性时程分析是预测结构地震响应以及评估 结构抗震性 能 较 为 有 效 的 方 法,已 被 多 国 相 关 设 计 规范中采用。我国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 以下简称《抗规》) [1]中要求对高度超限以及 平面或者 竖 向 不 规 则 的 建 筑 等 进 行 弹 塑 性 变 形 验 算,检验其在 罕 遇 地 震 作 用 下 的 层 间 位 移 角 是 否 满 足规 范 弹 塑 性 层 间 位 移 角 的 限 值 要 求。 美 国 《Guidelines for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2]中,要 求 评 估 高 层 建 筑 结 构 在 最 大 考 虑 地震( maximum considered earthquake,MCE) 作用下的 弹塑性时程 响 应,验 证 结 构 在 大 震 作 用 下 不 发 生 倒 塌,结构变形在可接受范围内。
建筑结构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包括: 结构弹塑 性分析模型 的 建 立、地 震 动 输 入 和 结 构 的 弹 塑 性 动 力响应计 算。 对 于 结 构 的 弹 塑 性 分 析 模 型,目 前 已 有较多的研究,文 献[3]介 绍 了 基 于 纤 维 模 型 理 论, 适用于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的弹塑性分析 模型,并进 行 了 大 量 的 试 验 验 证。 对 于 地 震 波 的 选 择,我国《抗规》与 JGJ 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 构技术规程》[4]( 以下简称《高规》) 中要求输入的多 条地震波的平均反应谱与设计反应谱在统计意义上 相符。美国规程 ASCE 7-10[5]中要求输入的多组地 震波的平均反应谱在 0. 2T1 ~ 1. 5T1 范围内不低于设 计反应谱,其中 T1 为结构的一阶自振周期。而在实 际工程中,对 上 述 规 范 条 文 和 地 震 波 的 选 择 却 有 不 同的处理方法。
Abstract: Recommended criteria about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selec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seismic design codes were introduced and typical selection method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were listed. The response spectrum features of ground motion selected and modified by different methods were compared.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methods suggest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odes both aim to select ground motion whose spectru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scribed design response spectrum. The difference is that Chinese method scales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 APG) of a record to a prescribed value,but American method modifies the record to provide the best match to the spectral shape of the design response spectrum over a period range of interest,with irregular APG of scaled ground motions. The elasto-plastic responses of two similar frame-core wall structures de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Chinese and American design codes respectively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where seven pairs of ground motions were selected and modified by Chinese suggested methods as the input ground motion records. The elasto-p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under the rare earthquake action of 8 intensity,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Chinese design structure and American design structure are nearly the same in the beginning,while the damages of two structures become different on account of the reinforcement layout and amount variations in the later period; the maximum drift ratio of Chinese design project is 1. 03 ~ 1. 17 times that of American design project,the maximum plastic rotation of coupling beams of Chinese design project is 0. 67 ~ 0. 98 times that of American design project,the strain distribution along structure height of shear walls is similar,but the shear wall damage of Chinese design project is severer than that of American design project because the reinforcement yield stain of American design project is 1. 2 times that of Chinese design project. Keywords: Chinese and American design codes; seismic ground motion selection; elasto-p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frame-core wall structure; seismic performance
本文作者依据中美相关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地 震波选择的相关条文以及工程实践中常采用的选波 方法,对比按 不 同 方 法 所 选 择 的 地 震 波 的 地 面 峰 值 加速度 APG 及反应谱特性。以按中美抗震设计规范 分别设计的同 一 座 框 架-核 心 筒 结 构 为 研 究 对 象,采 用文献[3]中提出的分析方法进行结构建模,并按照 《抗规》中建议方法选择 7 组地震加速度记录并进行 结构的弹塑 性 动 力 时 程 分 析,比 较 结 构 在 相 同 强 度 地震作用下的损伤顺序、损伤程度,评估其抗震能力 异同,从而比较中美两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差异。
建筑结构学报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文章编号: 1000-6869( 2015) 02-0010-09
第 36 卷 第 2 期 2015 年 2 月 Vol. 36 No. 2 Feb. 2015
002
DOI: 10. 14006 / j. jzjgxb. 2015. 02. 002
中美规范关于地震波的选择与框架 - 核心筒
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赵作周1 ,胡 妤1,2 ,钱稼茹1 ( 1. 清华大学 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
2.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摘要: 简述了中美两国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地震波选择的相关条文,列举了工程实践中常用的选波方法,并对选出的地震 波反应谱特性进行了比较。中美两国规范中建议的选波方法均要求选择能与规范的设计反应谱相一致的地震波,不同之 处为中国规范是将地震波峰值加速度调幅至规范规定值,而美国规范是将某一周期范围内地震波反应谱调幅至与设计反 应谱接近,调幅后的地震波峰值加速度无明显规律。按照中美两国抗震设计规范分别设计了两栋相似框架-核心筒结构,建 立了两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模型。根据中国规范建议方法选择出 7 组地震波,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在相应 于中国 8 度罕遇地震的多组地震波作用下,中美两国规范设计方案在地震作用初期地震响应基本一致,在后期由于结构配 筋形式与配筋数量等差异,结构损伤程度不同; 按中国规范设计方案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按美国规范设计方案的 1. 03 ~ 1. 17 倍,连梁最大塑性变形为按美国规范设计方案的 0. 67 ~ 0. 98 倍,剪力墙应变沿层高的分布接近,美国规范设计结构纵 筋的屈服应变是中国规范设计方案的 1. 2 倍,按中国规范设计方案的剪力墙损伤程度重于按美国规范设计的剪力墙。 关键词: 中美规范; 地震波选择; 弹塑性时程分析; 框架-核心筒结构; 抗震性能 中图分类号: TU973. 14 文献标志码: A